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
几种主要犯罪类型
的心理分析
主要内容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第三节毒品犯罪心理第四节变态犯罪心理第一节财产犯罪心理
在现实生活中,尽管犯罪的方式多种多样,犯罪的类型五花八门,但是,侵犯财产的犯罪(如抢劫、诈骗、盗窃、贪污、绑架、敲诈勒索等)一直是近年来的主要犯罪类型。当前,盗窃、诈骗、抢劫等传统的财产犯罪仍然是多发的类型,也是影响社会治安的重要因素,犯罪人的心理特征也较为典型,是主要的财产犯罪形式。因抢劫犯罪兼具财产犯罪和暴力犯罪两种性质,故放至暴力犯罪中进行分析。一、盗窃犯罪心理(一)盗窃犯罪概念及类型1、盗窃犯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规定的盗窃罪犯罪“数额较大”(财物价值人民币500-2000元)、“数额巨大”(财物价值人民币5000-2万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财物价值人民币3万-10万元以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河北省的标准为“800元、10000元、50000元”,北京市的标准为“1000元、10000元、60000元”,福建省、浙江省为“2000元、20000元、100000元”。2、盗窃类型根据手段不同:偷窃:指犯罪人与被害人不直接接触,根据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关系又将其分为内盗、外盗和内外结合。扒窃:指犯罪人与被害人直接接触,即采用掏兜或割包的方式秘密窃取他人财物的犯罪行为。偷窃扒窃行为方式撬门、开锁、翻墙挖坑等掏兜、割包、调包具体手段个人作案为主,团伙作案为辅团伙作案作案对象民宅、商店、机关等老人、妇女、外地人等(二)盗窃犯罪的心理特征1、道德与法制观念:道德观:对钱财的追求和自私;“自私是人的本性”、“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人生在世,吃喝二字”……法制观:对法律的评价和法律对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存在偏差,侥幸心理严重扭曲的认知:盗窃惯犯刘某某,1974年出生,十堰市某县黑虎乡人。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年迈体弱的奶奶一起生活。11岁时,奶奶生病了,家里实在拿不出钱来,瞒着奶奶逃学到十堰。在十堰学会了扒窃。奶奶病故后,孤身一人,没有任何牵挂地走上海,跑广州进行了扒盗生涯。其间在好人的教育下,曾下过决心,弃恶扬善,不再偷盗。坚持不多久,就又旧病复发。他认为:没有偷老百姓的钱,不算偷。有些当官的钱来得不干净,我的手也不干净,不干净对不干净等于干净,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对别人来说,我是个坏人,对我自己来说,我觉得我是在做好事,我是一个劫富济贫的“侠盗”2、犯罪动机多样:(1)满足物欲(2)虚荣动机(3)交往动机(4)扭曲的嫉妒、报复心态3、人格特征:(1)社会道德人格偏离(2)以自我为中心(3)偏执、多疑(4)心理平衡能力缺乏(5)易冲动、自控力差(三)盗窃犯的行为特征1、预谋性除临时起意者外大多具有预谋性,盗窃犯常常在作案之前,就作案时间、作案场所、作案手段上精心准备。2、形式多样性盗窃犯罪的形式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内外勾结、流窜作案、顺手牵羊、绺门撬锁、掏兜扒窃等等。3、手段谨慎、隐蔽、狡诈以隐蔽自己为出发点,研究作案规律:“夜盗公、昼盗私”、扒窃多在拥挤之处、节假日、早晚高峰作案。……4、常习性盗窃作案的成功、熟练的盗窃技能很容易使之形成盗窃习惯,从而成为惯犯、职业犯。二、诈骗犯罪心理诈骗犯罪是指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公开地以和平的方式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特点:高智商公开(一)当前我国诈骗违法犯罪的一般情况1、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数额越来越大;2、诈骗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3、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4、手段不断变换,种类越来越多;5、跨境犯罪越来越突出;6、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7、诈骗犯罪团伙化越来越明显。(二)诈骗犯的心理特征1、犯罪动机:牟利,获取财物2、人格特征:(1)善于伪装,具有两面性:外部印象诚实、和气、实际上极端自私;表面上笑容可掬,实际上冷酷无情,笑里藏刀(2)有较强的冒险意识和自负心理,自我评价过高。(3)不良性格特征:贪婪、无责任心和罪恶感、法制观念淡薄(4)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和模仿能力。(三)诈骗犯罪人与被害人的心理互动行骗方受骗方准备期包装选择目标接触期试探戒备松懈行骗期施骗信任被骗结束期逃避悔恨
犯罪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寻找目标,包装自己,进行前期准备后,开始对被害人实施诈骗。诈骗的行为过程,也就是行骗与受骗双方的心理互动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五个阶段接触期:包括两个阶段。试探---戒备阶段:犯罪人采用某种方法对被害人观察、了解,试探摸底,根据对方的反馈信息决定骗还是不骗。此时,被害人通常具有一定的戒备心理。抛诱---松懈阶段:利用被害人心理弱点,犯罪人有针对性的抛出诱饵,引起受害人的兴趣,激发被害人的贪利心理,此时,被害人的心理防线会有所松懈。行骗期:通过接触,双方达到心理相容,受害人的警惕性完全丧失,是犯罪人实施诈骗的阶段。强化---信任阶段:看到被害人产生好奇心理后,犯罪人采取进一步措施,或投其所好,或欲擒故纵,进一步强化自己抛出的诱饵,牢牢控制住被害人,而被害人则完全被骗子所描述的美好前景所陶醉,心理活动由好奇转为信任、钦佩。施骗---被骗阶段:取得被害人的完全信任后,于是犯罪人开始实施骗术,收起诱饵,获取财富,而被害人则完全被蒙在鼓里,主动将钱物交到骗子手里。结束期:逃避---悔恨阶段:诈骗活动的尾声,表现为犯罪人的迅速逃离与被害人的幡然醒悟。(四)被害人受骗的心理原因:需求迫切:面临困境,急于解决问题(资金短缺、产品滞销、原材料短缺、急找能人等)贪利心理急功近利,投机心理麻痹大意,疏于防范心理迷信思想,盲目崇拜:对特定组织或媒介的信任依赖心理不做分析的同情心理,盲目轻信知识不足、缺乏经验(五)形形色色的诈骗方法1、冒充各种身份行骗冒充领导干部或其亲属冒充特殊职业人员冒充港澳台同胞、华侨和外国人冒充经济领域的工作人员2、街头诈骗下残棋、小赌博,托儿3、幸运中奖诈骗4、以刊登假广告进行诈骗5、金融诈骗(1)贷款诈骗从银行骗取资金的犯罪行为。(2)保险诈骗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以虚构保险标的,编造保险事故或保险事故发生原因,夸大损失程度,故意制造保险事故等手段。(3)信用卡和银行卡诈骗利用银行卡为载体,非法骗取钱物的犯罪行为。(4)合同诈骗三、贪污、受贿犯罪心理(一)贪污、受贿犯罪概述1.贪污受贿犯罪
国家工作人员或其他从事公务的人员,滥用职权贪污、受贿,侵害国家机关的管理活动,侵害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致使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2.类型贪污犯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包括贪污罪、挪用公款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隐瞒境外存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和私分罚没财产罪。
贿赂犯罪: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
包括受贿罪、单位受贿罪、行贿罪、对单位行贿罪、介绍贿赂罪、单位行贿罪。3.现状2010-12-21南方都市报
:今年11省部级高官获刑,其中7名被判死缓,4名被判无期徒刑
1陈绍基广东省政协原主席2王华元中共浙江省委原常委、省纪委原书记3王益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4皮黔生天津市委原常委、天津滨海新区管委会原主任5黄瑶贵州省政协原主席6郑少东公安部原部长助理、经济犯罪侦查局原局长7米凤君吉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8陈少勇中共福建省委原常委、原秘书长9朱志刚全国人大常委会预算工作委员会原主任10康日新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总经理11黄松有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史上最牛贪污犯
河南省封丘县原县委书记李荫奎,在担任封丘县县长和县委书记期间,贪污受贿上千万元,先后一千五百七十五次受贿,创下县委书记受贿次数之最“土地奶奶”抚顺市国土资源局顺城分局局长罗亚平,科级,高中学历,涉案金额六千万,一审被判处死刑。“三最”:级别最低、数额最大、手段最低劣
直接往里走,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进入到法庭当中,她就朝旁听席看了一眼,大概持续时间在一秒钟左右,停顿了一下,最后她就走到法庭正中,站那儿,罗亚平一直在静静听,一直听到法庭把宣判判决书宣读完之后,她才说了几句话,从语气上说,能感觉到底气非常足,中气非常好,而且回答比较正面,我听清楚了,我本人不服判决,我要求上诉。
江西贫困县股长卷款亿元从2006年开始,国家级贫困县江西省鄱阳县财政局经济建设股股长李华波,利用职务之便,与当地信用社主任勾结,采取私刻公章等手段,连续多年从财政专项账户上套取资金9400万元,相当于这个国家级贫困县年财政收入的1/4。其间竟无人察觉,在安全抽身外逃后还主动打电话给单位领导泄露“机密”。
(二)贪污、受贿犯罪的心理特征1、个人私欲恶性膨胀,物质占有欲强烈占有的需要:人人都想拿钱,满足需要拿钱的背后:贪婪与诱惑(50%)攀比失衡(占研究案例的20%)自傲(15%)为利益关系人牟利(11.7%)虚荣心(7%)2、侥幸心理突出3、职务优越感和自卑感并存职务优越感:是指因为自己是国家公务人员,享有崇高的地位,自己能通过权力、通过工作结交各种关系,能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他人解决各种困难和处境,因此职务优越感基本上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职务自卑感:是指因为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不自觉的接受了金钱至上的价值观,认为自己作为国家干部,虽然是科级、处级,但所挣工资无几,只够糊口,不足养家,认为自身的价值没有得到体现。4、消极的职业人格职业人格是指个人职业环境对其人格造成的影响。消极的职业人格主要表现为:1.权力私有化;2.权力效益化;3.权力图腾化(三)贪污、受贿犯罪的行为特征1、善于伪装,手段巧妙2、连续性强3、共同犯罪突出第二节暴力犯罪心理一、暴力犯罪心理概述(一)定义:暴力犯罪是指行为人以暴力的手段或以暴力相威胁,侵害公民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破坏社会秩序,公共安全以及其他合法权益,以及使这些法益受到威胁的行为。类型:危害国家安全的暴力犯罪:叛乱、暴动危害公共安全的暴力犯罪:纵火、爆炸侵害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的暴力犯罪:杀人、伤害、强奸侵害国家、集体和个人财产的暴力犯罪:抢劫、绑架勒索妨碍社会管理秩序的暴力犯罪:聚众斗殴妨害婚姻家庭的暴力犯罪:暴力干涉婚姻自由、虐待家庭成员(二)暴力犯罪的一般特点1、犯罪主体绝大多数是青少年多数为14-25岁的青少年,高峰年龄为23岁2、具有突发性情绪控制能力差,遇到刺激,容易冲动3、犯罪动机的复杂性各种犯罪动机都可能出现4、犯罪的恶劣性是最严重的刑事犯罪,表现为对他人生命的非法剥夺和对他人身体的伤害,手段极其残酷。(三)暴力犯罪人的一般心理特征1、易走极端的报复心理表现为情绪易变,性情暴躁,容易冲动,心胸狭窄易走极端,有很强的报复欲,且手段残忍。2、畸形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表现为一切唯我,贪图享受,放纵自己,物欲、性欲膨胀,有强烈的占有欲,为达目的不计后果、不择手段,危害极大。3、扭曲的“社交”需求表现为对“哥们”讲义气,冒险敢为,拉帮结派,恃强霸道,喜欢挑起事端,易感情用事,攻击性强。4、不满现实的逆反心理崇尚腐朽的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蔑视法律,对犯罪有侥幸心理,为改变环境不惜铤而走险。5、较强的自卑心理缺乏自信,缺乏安全感,对未来悲观,不能正视现实。二、杀人犯罪心理(一)杀人犯罪的一般特征时间和地点:春季发生率最高:31%夜晚17:00-0:0042.5%白天8:00-17:0035.8%家中高于户外:发生在家中的案件比例高达49.1%犯罪人与被害人:多为熟人关系或有关系的人:相互认识的比例占76.2%被害人挑起事端中被杀:双方发生冲突的比例占77.6%(二)杀人犯的心理特征1、杀人犯罪的动机特征(1)动机类型报复动机:因报复、宣泄愤怒而杀人利欲动机:因谋财如抢劫、盗窃、赌博、财产纠纷杀人。性欲动机:强奸杀人逃避或恐惧动机:摆脱纠缠、掩盖罪行和逃避打击而杀人人际关系冲突导致杀人心理变态而杀人(2)动机特征①多样性和复杂性②强烈的内在冲动性③恶性转化当犯罪人实施第一犯罪动机时,因为遭到阻止,受到意外挫折,便急剧转化、升级为第二犯罪动机,甚至第三犯罪动机。2、情绪的激烈性杀人犯罪往往与不良情绪的长期积累而突然爆发有关,如愤怒、怨恨、嫉妒等3、攻击性犯罪者多是在受到挫折的情况下而去实施犯罪行为的,攻击性常常由挫折引起,攻击强度与其受挫折的强度成正比4、推诿心理犯罪人常把引起杀人的原因归咎于被害人,如马加爵将杀人原因解释为同学们怀疑他在打扑克时作弊5、意志薄弱遇有外界不良刺激便贸然行动,自控能力差,缺乏意志指导(一)抢劫犯罪概念及特点1、抢劫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暴力、胁迫或者其他使人不能抗拒的方法,当场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2、特点:(1)抢劫犯罪的主体以青少年居多
18-25岁居多,25岁以下占80%
(2)抢劫犯罪的手段与方法多样化方式:徒手,持刀、棍,持枪,电击,麻醉等(3)抢劫犯罪的时间和地域特征夏季高发,秋季最低,户外居多(4)抢劫目标的精心选择单身女性、抢劫单位公款、银行取款者等三、抢劫犯罪心理(二)抢劫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认识特点法制观念淡薄,道德观念有缺陷野蛮的英雄观,思维方式简单:认为“不怕死”、“心狠手辣、大胆亡命”就是勇敢。仇视社会,崇尚暴力2、情绪与意志抢劫犯罪人多情绪不稳定,易激动,情绪反应速度快、强度高。与被害人直接接触,抑止犯罪的意志薄弱,被害人的反抗经常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3、抢劫犯罪人的需要特征畸形膨胀的物质需要是财产犯罪人的需要特征,而希望需要的立刻满足往往是抢劫犯罪人的主要特点,追求暴富。4、抢劫犯罪人的性格特征性情暴躁、情绪不稳定、行为莽撞、喜欢攻击,多为兴奋型、外倾型人。5、复杂的动机物欲动机占主导戏谑动机(寻找乐趣、追求刺激)逞能动机报复动机6、侥幸心理(三)抢劫犯罪人的行为特征1、凶残性2、强制性3、系列性、流动性4、团伙性第三节毒品犯罪心理
当今毒品犯罪遍及全球,成为国际社会的严重公害,日益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毒品犯罪不仅给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危害,摧残和腐蚀着人们的肉体和灵魂,而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吸食毒品的高额费用和强烈的诱惑,致使由毒品犯罪带来的其他犯罪现象猛增,危害着社会秩序和人类安全。一、毒品犯罪概述1.毒品的含义我国修订的刑法第357条规定:“本法所称的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是指连续使用后易产生身体依赖性、形成瘾癖的药品。(杜冷丁、k粉-氯胺酮)精神药品是指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使之兴奋或抑制,连续使用后会产生依赖性的药品。(摇头丸)所谓毒品犯罪,是指以毒品为对象,违反禁毒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经营牟利型毒品犯罪包括非法种植、运输毒品原植物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2)持有型毒品犯罪包括非法持有毒品罪,非法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3)妨害司法机关禁毒活动的犯罪包括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窝藏毒品,窝藏毒品犯罪所得财物罪。(4)帮助毒品消费的犯罪包括引诱、容留、教唆、欺骗、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等犯罪活动。2.毒品犯罪的概念及类型3.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及特点(1)我国毒品犯罪的现状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国基本禁绝了毒品,在以后的30年时间里,全国各地的毒品犯罪已较为鲜见,即使发生,也是量少案小,这一时期我国的毒品问题归于沉寂。毒品犯罪现象大规模沉渣泛起,始于80年代初期,是和世界毒潮泛滥的背景紧密相连的。位于缅甸、泰国、老挝三国接壤地区面积约为19万平方千米的“金三角”地区,种植罂粟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进入60年代后,在日见扩展的毒品消费市场的吸引下,罂粟种植面积疯狂扩大,到80年代中期,鸦片年产量达1000多吨,取代了位于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朗三国交界处的“金新月”地区,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鸦片、海洛因生产地。“金三角”不仅毒品产量大,而且以其生产的鸦片、海洛因质量好而闻名于世。历史上“金三角”的毒品主要通过曼谷、香港或马来西亚、新加坡运至欧美各国,也有经日本或菲律宾至美国。80年代以来,国际贩毒集团假道我国走私毒品日渐增多。与“金三角”毗邻的云南省,首先受到来自境外毒品的危害,毒品犯罪分子的行迹又很快向其他地区蔓延,而且愈演愈烈,部分毒品直接在我国国内销售,造成了吸毒这一丑恶社会现象的死灰复燃,出现了解放以来从未有过的毒品犯罪潮。(2)我国现代毒品犯罪的特点1)毒品犯罪案件,特别是大宗贩毒案件急剧上升。一是毒品烈性程度高;二是毒品的数量大2)我国毒品犯罪的对象多是鸦片和海洛因但是,走私出口制毒配剂案件增多,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件剧增“想致富,种罂粟;快翻番,种大烟”3)毒品犯罪的国际性表现在:一是犯罪地的跨国性;二是犯罪主体的国际性4)犯罪的有组织性突出与其他类型犯罪相比,结伙犯罪,是目前毒品犯罪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某些地区,共同犯毒品罪占全部毒品犯罪案件的60%以上,并具有集团化、专业化的趋势,这种共同犯罪不仅组织性强、危害性大,而且犯罪分子之间又多为单线联系,一旦被司法机关抓获,就出现毒品来源、去向都不清的局面,给缉毒工作的深入开展带来困难。5)犯罪具有武装性6)犯罪手段狡猾,现代化程度高为逃避侦查、规避法律,毒品贩子贩毒的手法层出不穷,无奇不有:利用人身藏毒。利用随身衣、物藏毒。身上的鞋帽服饰,各种随身物品、生活用品等利用运输货物藏毒。利用交通工具藏毒。利用新技术藏毒。利用外交护照走私毒品。还有手机、寻呼机等现代通讯工具,给毒品犯罪分子进行犯罪活动提供了通讯便利,许多犯罪分子采用做成一桩毒品交易更换一次手机的方法逃避法律的制裁。7)贩毒活动高峰期明显大量贩毒案件的作案时间,一般都选择在三个高峰期,一是每年的3~5月,境外的罂粟刚成熟,新烟上市,毒品售价降低,正是牟取暴利的好时机;二是7~8月的农闲季节,是部分农民外出搞贩毒活动的机会;三是11~12月接近年关时,因急需用钱而进行贩毒活动。据昆明铁路局统计,1985年查获的47起贩毒案件中,这三个高峰发案的有40件,占全年贩毒案件的85.2%;1986年1—8月共查获贩毒案件42起,高峰期的5个月中就有33起,占总数的78.6%。二、毒品犯罪人的心理特征1、牟取暴利、满足贪婪的物质欲望是所有毒品犯罪人的共同心理动力基础。毒品价格的地区差异悬殊,高额的收益,对那些渴望一夜暴富的犯罪人极具诱惑力。在这种贪婪的欲望的支配下,他们往往冒着杀头、坐牢的巨大风险,想尽一切办法,通过各种渠道,制造、贩运毒品。“干通一次,富及百世”2、强烈的侥幸心理是毒品犯罪心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心理依据。稽查经验不多,边境线漫长,控制防范不严,人员、装备不足使得一些犯罪分子认为有可乘之机,抱着侥幸心理,进行毒品犯罪。3、毒品分子的认知特点初期:淡薄的法律意识,错误的认知观念。他们把毒品犯罪活动叫成“做生意”,认为不偷不抢,愿买愿卖,无非是赚点钱,不认为是犯罪行为。甚至认为种植、贩运毒品是搞活经济,发展致富的好路子。现在:明知毒品犯罪的严重后果和法律责任,极尽狡诈之能事,思维快捷,善于伪装,长于应变,具有一定的对付稽查的手段和能力。4、紧张、恐惧是毒品犯罪分子伴随始终的重要心理特征。从犯意的形成,到犯罪的实施,直到受到稽查的过程中,紧张、恐惧都是极为典型的表现,特别是受到查缉、盘问时,这种心态更明显。5、意志活动的两极性毒品犯罪分子在实施犯罪活动时,包括吸毒的“瘾君子”在为寻找毒品而进行的犯罪活动过程中,意志活动是积极的、顽固的,甚至是偏执的。具有强烈的冒险意识和亡命徒式的意志特点。而在放弃贩毒和戒除毒瘾的方向上,意志活动却极其薄弱。6、自控力差,易受诱惑和暗示,回避矛盾,贪图享受,是众多吸毒者的人格特点。案例:一个吸毒者的心理变化轨迹王某今年只有25岁,但已经有近十年的吸毒史了。身高一米七几的他头发花白,眼眶深陷,目光呆滞,说话气若游丝,整个人就像一个干瘦老头。1994年,16岁的王某无心向学,家人让他到珠海投靠叔叔。对方是个建筑小包工头,月收入过万,生活富足,侄子来了自然是吃住不用钱。有一次,王某见叔叔在“追龙”(毒瘾极深者将毒品置于锡箔纸上,下面用火烤,通过鼻道嗅入毒烟的吸毒方式俗称“追龙”)。那时他好奇地问叔叔这是什么,叔叔告诉他“是好东西”、“很过瘾”,叔叔让他也来“玩一玩”。王某吸下了第一口毒烟,觉得头晕,想呕吐,一点也没有叔叔说的那种“飘”的感觉。试了第三次,他终于体验到了,于是慢慢地陷了进去。后来,被人拉下水干起贩毒的勾当,今年年初他被公安机关抓获,进了监狱。将近10年时间,王某骗过30多个亲戚朋友,欠下近20万元的债。他说:“我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失去了青春,失去了自我,也失去了朋友、亲人……”从王某吸毒到贩毒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王某心理变化的轨迹:在好奇、模仿动机的驱使下,王某开始了吸毒;为了筹集毒资,王某从拼命挣钱到借钱再到骗钱,最后竟干起了贩毒的勾当。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毒品的危害是多么严重,它将一个年轻纯洁的青少年变成了一个罪犯。第四节变态犯罪心理依犯罪人精神正常与否标准,犯罪分为常态犯罪和变态犯罪,其心理与行为特征存在差异。前面各章所述为常态心理的犯罪人,本节讨论变态心理犯罪人。一、变态心理概述二、变态心理与犯罪三、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四、性变态与犯罪行为五、精神障碍和犯罪行为一、变态心理概述(一)概念变态心理:是指人的知、情、意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以及行为表现超出了正常范围,甚至表现为某种程度地丧失了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
(二)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的区别标准变态心理与常态心理的区分标准是相对的。一是界限模糊;二是受环境条件、文化背景、生理状态和活动方式等影响。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综合判断标准。1.经验标准经验标准包括:个人的主观经验标准,如感到忧郁、烦恼、痛苦等,或经常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而求助于专业人员。这对有正常心理感受能力者有用。他人(专业与非专业人员)的感觉与评价标准。一般符合众人感觉与评价的心理与行为属于常态心理;反之为变态。这可用于评价有明显异常行为者。经验标准随意性大,界限模糊,易产生误判。2.社会适应性标准一般情况下,个人的行为与环境相对协调。因此,以个人与环境是否适应为标准,也是评价其心理与行为正常与否的标准之一。具体包括对人对己的态度与行为,在群体中是否合群,社交生活是否恰当,是否能适应社会生活要求等方面。社会适应标准同样受时间、地点、习俗、文化的影响,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易产生误判。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标准如果存在明显的病因,如服用麻醉药物,可用于断定其心理活动的异常与否。如果存在明显的症状,如每次洗手数十分钟,或性格快速明显改变等,可用于断定其心理活动的异常与否。问题在于有病因与症状问题存在的人,不一定主动寻求帮助而不会被发现。4.统计学标准以数量统计为依据的划分标准。通过对正常心理特征的测量,发现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常态分布,根据正态分布原理,将大多数视为正常,少数视为异常。在心理学研究中,统计学标准最常见的形式是通过心理测量的方式,发现异常。(三)变态心理常见的类别广义的变态心理或行为包括:1.精神障碍,如精神分裂症、躁郁症、老年性精神病等;2.人格障碍,如偏执性人格障碍、悖德性人格障碍等;3.性心理障碍,如恋物癖、窥阴癖等;4.精神发育迟滞,又称精神发育不全、精神幼稚症,以智能低下为主要表现的精神异常状态。5.神经症。狭义的变态心理仅指人格障碍。二、变态心理现象与犯罪行为精神病理现象对变态心理者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破坏变态心理者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来实现具体的心理表现:感知觉障碍注意和记忆障碍思维障碍情绪情感障碍意志障碍以及智能障碍意识障碍1、感知觉障碍和犯罪行为主要表现为错觉和幻觉错觉:对现实事物的歪曲知觉幻觉:在没有客观刺激的情况下产生虚幻的知觉。如幻视、幻听等一般常见于精神病人、神经衰弱病人等身上在错觉和幻觉中,常引起紧张、惊恐等情绪,判断力和控制力下降,易发生犯罪行为。2、注意记忆障碍和犯罪行为注意增强:在异常心理状态下,人把注意力反常的集中在某一些事物或某一些活动上,如被害妄想患者还包括注意减轻、注意转移、随境转移,常见于精神衰弱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记忆增强:对已经遗忘很久、长时间不记起的事情,突然记忆犹新,通常在躁狂症病人身上出现还包括记忆减弱、遗忘、健忘症、记忆错构、记忆虚构等,多出现在器质性病患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3、思维障碍和犯罪行为包括思维过程异常、联想过程异常和思维逻辑进程异常思维障碍的主要表现是妄想:被害妄想嫉妒妄想关系妄想钟情妄想夸大妄想疑病妄想发明妄想被制约妄想非血统妄想自罪妄想4、情绪情感障碍和犯罪行为情绪情感变态:过激性、低落性、情绪情感倒错A过激性情绪情感:情绪高涨、欣快感、情绪焦虑、恐怖症情绪B低落性情绪情感:情绪低落和情感淡漠C情绪情感倒错:内心体验和外在表情动作不协调,如强制性哭笑5、意志智能障碍和犯罪行为意志行动变态者的自觉调节、控制下产生的能力丧失或减弱,涉及性犯罪、暴力犯罪等智能变态者:智力落后、痴呆,涉及偷窃、性犯罪和暴力犯罪等6)意识障碍和犯罪行为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客观环境和自身状态缺乏正确认识的状态意识蒙眬状态梦游症意识错乱定向和自知力障碍三、人格障碍与犯罪行为人格障碍:人格的发展和结构上明显的偏离正常,以致不能行之有效的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心理行为表现人格障碍者的关键问题是其不能有效地处理人际关系与适应社会生活,自幼即难以与周围人和谐相处且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同情心,过分使用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不同的人格障碍类型,其犯罪特点不同。1、偏执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是一种以猜疑和偏执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其特点是主观、固执、敏感多疑、心胸狭窄、报复心强、自我评价过高、易攻击冲动。一方面对表现为骄傲自大,自命不凡,怀才不遇,或受到压迫、迫害;另一方面在遭遇挫折、失败时,过度沮丧、埋怨与怪罪他人,推诿与人,导致人际冲突。此类人格障碍者,易产生被迫害的、关系的或嫉妒的超价观念,导致报复性、攻击性行为,多与伤害类案件有关。(一)人格障碍的类型与犯罪2、情感型人格障碍
包括抑郁型人格、躁狂性人格、躁郁型人格三种类型,是介于情感性精神病与正常人之间的中间状态。其基本特征是:情绪极不稳定,忽高忽低,可持续性情绪低落、抑郁不振奋;或持续性高涨,精神振奋,或两者交替出现,喜怒无常,变化多端。多与伤害类案件有关,女性躁狂者与性犯罪有关。扩大性自杀的个案:某女子竟将自己的亲生女儿捂死后服药自杀,自己被抢救过来,女儿却已回天乏术。广州某医院2004年曾住一男病人,杀死自己一双儿女,又给了妻子一刀,随后跳楼自杀,获救后被送到医院。3、爆发型人格障碍
即冲动控制人格障碍,包括攻击性人格、冲动性人格、激情性人格、情绪不稳定性人格、争执性人格等类型。主要特点是情绪不稳定及缺乏冲动控制能力,难以控制,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爆发出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与冲动行为,暴力或威胁性行为的突然爆发也很常见。间歇期可能完全有正常表现,且对发作期所作所为感到懊悔自责,但不能确保不再发生。发作期的情绪与行为易造成严重后果,可能导致犯罪。行为表现:体力攻击,殴打妻子儿女;病理性醉酒,因少量饮酒引起强暴;冲动性行为,如“漫游狂”,暴力性犯罪居多。4、怪癖型人格障碍
有异于常人的顽固的、以内心体验为目的的,常人难以理解的怪异癖好。如:纵火癖--以纵火为乐趣谎言癖--编制谎言满足个人快乐偷窃癖--无法控制的偷窃冲动,以偷窃他人的财物为乐趣,获得特殊快感怪恋癖--专门挑选某种特殊的恋爱对象赌博癖等5、轻佻型人格障碍主要特点是举止轻浮,爱编造谎言,以使人上当或者以破坏美满家庭为乐趣;虚荣心极强,好炫耀自己,为引人注目和讨好异性喜欢,往往不顾羞耻做些下流动作,常进行诈骗、卖淫活动。6、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亦称悖德型、无情型或违纪型人格,是一种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为主要特点的人格障碍,易进行冷酷无情的违法犯罪活动。一般从儿童期就有不良行为记录,如逃学、撒谎、打架、偷窃、流浪、性活动随便等。成年后违法犯罪者比率高。最明显的行为特征:极端地不符合社会规范。具体特点包括:1.思想观念和行为常与社会发生冲突;2.极端自私与自我中心,欲望无满足感,多做损人利己的事;3.无道德感,情感麻木,对他人冷酷无情、刻薄残忍,有时六亲不认;4.对人不诚实,不坦率,不信任他人,无社会责任感;5.挫折耐受性差,激惹性极高,行为无计划且;易冲动不能持久地进行某项事情,经常旷课、矿工,常在偶然动机驱使下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6.不尊重事实,经常说谎、欺骗他人,并以此为乐;7.生活作风轻浮放荡,两性关系混乱;可能有变态的性行为;8.犯罪事先预谋性,周密性明显。(二)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人格障碍者在变态人格的支配下,会反复出现偏离社会规范的行为。如其行为属于法律禁止的范畴,就会构成犯罪。人格障碍者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为0.2%~2%之间,但在犯罪者中所占比例为15%,有的调查甚至认为,在累犯、惯犯、早发性犯罪者中,比例大40%~100%。人格障碍犯罪的特点如下:1、作案动机上,具有偶然性、冲动型,作案前较少有预谋。多为偶然因素、情绪冲动或本能欲望发动。手法简单但离奇古怪、不周密。2、作案目的上,违法目的不明确。如纵火癖只是为了满足纵火过程中的快乐与满足,不存在报复或伤害他人的目的。3、作案手段上,手段残忍,不计后果,而手段不隐蔽,易于暴露,自我保护性差。4、作案类型上,多为攻击性、爆发性犯罪,由于病理性猜疑,很容易进行报复性伤害、凶杀、毁物、纵火等危害性较大的犯罪行为。5、犯罪活动上,一般单独进行,缺乏与人合作的意识,共同违法犯罪较少。由于性格的稳定性特点,行为倾向一般极其顽固,常持续性犯罪,矫治困难。对人格障碍犯罪的处罚:人格障碍患者能够意识到自己犯罪的社会性质,法律上具有责任能力各国对于人格障碍犯罪行为一般采取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四、性变态与犯罪
性变态又称性欲倒错,是指在满足性欲的方式或寻求性满足对象上与常人不同,并违反所处社会习俗和道德标准的行为。性活动往往涉及到他人,性变态行为就有可能导致犯罪。(一)性变态的类型第一类:性爱对象的变态,包括同性恋、恋童癖、乱伦、恋尸癖、恋物癖、恋兽癖第二类:性行为方式的变态,包括异装癖、露阴癖、窥阴癖、摩擦癖等第三类:性目的变态,包括性施虐癖,受虐癖等常与犯罪有关的:恋童、恋物、露阴、窥阴、施虐等1、恋童癖亦称恋童色情狂,多见于男性。其特点是专门以性发育未成熟的同性或异性儿童为性行为对象,以获取性的满足。可能的影响因素:性心理异常、性生理心理发育不成熟、性功能障碍(如阳痿)等。这种变态行为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危害极大,对此法律规定了严厉的处罚措施。2、恋物癖将性欲对象指向异性衣饰用品等无生命物体、异性躯体的非性部位、异性排泄物等,以抚摩、玩弄、嗅、咬等方式,获得性兴奋与满足的变态行为。一般分三类:一是物品,如衣饰、画像、雕像、物质模特等;二是人体分泌物、排泄物、气味,三是异性躯体的特定部位,如脚、发、手、乳房等。为了达到目的,常常不择手段。3、恋尸癖恋尸癖又称奸尸癖,将性欲对象指向异性尸体,以获得性兴奋与满足的变态行为。其特点:正常的异性不能引发其性兴奋与满足,异性尸体则有特殊的魅力。对尸体缺乏一般人具有的恐惧、厌恶感受。表现为潜入停尸房或掘坟奸尸。应与一般杀人后即刻对尸体的侮辱相区别。4、异装癖其性欲的激发与满足方式,最佳的手段是通过以异性的穿着打扮、活动姿态来实现。一般分:幼稚型异性装扮癖与成熟型异性装扮癖。幼稚型异性装扮癖不是真正的性偏好,而是因文化、家庭、养育方式、显示炫耀、方便等原因,暂时穿着异性服装,并不以此获得性兴奋与满足。成熟型异性装扮癖,在穿着异性服装,以异性活动方式行为时,同时觉得非常的性兴奋与满足,甚至直接追求性高潮。5、露阴癖与窥阴癖露阴癖是指以较僻静的公共场合在陌生的异性面前暴露其性器官而获得满足的性变态行为。一般为男性,女性现场的惊恐表现是其获得满足的重要因素。窥阴癖是指通过以暗中窥视陌生的异性裸体、他人性行为等方式,为最重要的性唤醒与满足的方式的变态行为。一般为男性。地点为厕所、浴室等。6、摩擦癖摩擦癖是指在拥挤的人群中以性器官顶撞异性身体以获得性兴奋与满足,有时伴有手淫与射精。见于男性,指向陌生女性。7、虐待癖与受虐癖虐待癖是在性活动过程中,以虐待性活动对象为获得性快感与满足的主要方式的变态性行为。多为男性。受虐癖是在性活动过程中,以让对方虐待自己,在身体遭受痛苦的同时,获得性快感与满足为主要方式的变态性行为。多为女性。另有色情杀人狂。(二)性变态违法犯罪的特点性变态者一般具有辨认和控制能力,构成犯罪的一般应负刑事责任,其违法犯罪行为有自身的特点:1.作案一般有预谋和计划,有选择侵害对象的倾向。(如特定职业、服饰、年龄等)2.有自我保护能力,采取某些固定的掩饰罪行与逃避打击的反侦察手段。3.作案有较固定的行为模式并可能发展为系列性作案。4.作案手段残忍,特别是虐待狂、色情杀人狂。5.缺乏罪责感,抓获后往往承认,对犯罪过程能较清晰地陈述。五、精神病人违法犯罪的特点精神病:一种心理机能完全紊乱的精神疾病,一种严重的心理变态状态,发病时,往往丧失辨认能力和自控能力,在其驱使下,表现出各种离奇、怪诞、荒谬或危害严重的犯罪行为。(一)精神障碍违法犯罪的特点:1、犯罪行为显著的受到其变态心理和精神病态所制约。2、作案动机模糊不清。或离奇古怪或出于无意识中,常常使人难以理解。3、手段极端残忍,对行为后果缺乏认识,如无其事,也不认为有什么过错。4、危害行为无计划、无预谋性,具有典型的冲动性。5、单独作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作案不掩盖、不隐蔽,事后不加掩饰,大多没有逃脱法网的企图。(二)精神病类型和犯罪行为精神病人的心理活动异常,并不必然导致危害社会行为,但如果发生,后果多较严重。常见的因精神病发作而导致社会危害行为的情况包括:1、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常见的严重精神疾病类型,在常见的司法犯罪中有50%左右,表现多样,其主要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城市供水供电工程合作合同
- 松土机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2024年度危险品运输行业标准制定合同
- 2024年专利许可使用合同
- 自行车支架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危险废物运输合同
- 漱口水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版权质押合同:某出版公司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
- 2024年度橙子文化传媒合同:品牌故事宣传与活动策划
- 2024年度商务咨询管理合同
- 湘教版区域地理 课件 第二讲《地图》
- 2024中国电子科技集团限公司在招企业校招+社招高频难、易错点500题模拟试题附带答案详解
- 新能源汽车运输合作协议
- 天津市西青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英语试卷-
- 副校长试用期转正工作总结(5篇)
- 2024年玻璃钢通信管道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旅游大数据》-课程教学大纲
- 2024版细胞治疗技术服务合同
- 形势与政策24秋-专题测验1-5-国开-参考资料
- 组织汽车赛事行业深度分析与战略规划研究报告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4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经营西域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