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课件_第1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课件_第2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课件_第3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课件_第4页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因特定头位改变而诱发的阵发性短暂眩晕,为常见的前庭末梢器官病变。亦称为管石症或耳石症。属周围性眩晕,发病率约1/10000人群(有的文献是为千分之二到千分之八)占眩晕18%,占外周性眩晕50%;男:女=1:2~3,45~50岁女性多见;发病原因大多数BPPV病例无原因可循最常见的明确病因是头部外伤耳石病:迷路发生老年性改变或退行性改变时,椭圆囊斑变性,耳石膜脱落进入半规管诱发眩晕耳部疾病:病毒性迷路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梅尼埃病缓解期、外淋巴瘘内耳供血不足:动脉硬化、高血压致内耳供血不足,囊斑胶质膜变薄,耳石脱落,进入半规管发病机制嵴顶结石症学说管结石学说粘性增强学说双侧前庭不对称BPPV的临床类型按解剖部位可分为4种类型:1、后半规管PC-BPPV占83%2、水平半规管HC-BPPV占11%3、上半规管SC-BPPV占6%4、混合型BPPV较少见PC-BPPV最常见,HC-BPPV次之,SC-BPPV最少。

BPPV临床表现1、发病突然症状的发生常与某种头位或体位活动有关。激发头位(患耳向下)时出现眩晕症状,眼震发生于头位变化后3—10s之内,眩晕则常持续于60s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2、眼震十分特殊在坐位训练改变至激发头位时出现一种旋转性的短暂的易疲劳的眼球震动,左耳向下时眼震为顺时针方向,右耳向下时为逆时针方向,眼震持续过程中,先是逐渐增强,其后逐渐减弱,当从卧位回至坐位时,出现一种方向相反的短暂低速度眼震。

BPPV临床表现3、病程可为数小时至数周,个别可达数月或数年,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严重者于头轻微活动时即出现眩晕,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昏、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飘浮感。4、多见于中年患者(45—50岁)。

眼震的特点:

(1)潜伏期:头位改变后数秒后才出现症状(2)持续期--渐强、渐弱、短暂、可逆、疲劳(3)适应性(易疲劳性)(4)互换性(躺下、坐起均有)

鉴别诊断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氏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颈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病因:病毒感染。症状:往往在感冒后发生,眩晕症状很重,卧床不起,持续时间长,1周左右。一般没有听力下降。治疗:抗病毒,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治疗。预后:半年左右可出现前庭代偿。梅尼埃氏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内耳病主要病理特征为膜迷路积水发作性旋转性眩晕2次或2次以上,每次持续20min至数小时。常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和平衡障碍。伴有耳鸣和(或)耳涨满感。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眩晕,如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突发性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和颅内占位病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随年龄增长,动脉硬化引起动脉管腔逐渐变窄,血流量渐减主要临床表现是急起的眩晕,常为首发症状;伴有恶心、呕吐、平衡障碍、站立不稳和双下肢无力。

颈性眩晕指椎动脉的颅外段受到颈部病变影响所致的以眩晕为主的综合症特点是眩晕出现在颈部活动时,可伴有头痛、吞咽困难等症状头颈部过敏感觉、视力模糊、一过性黑矇、跌倒发作伴高血压、动脉硬化临床检查1.位置诱发试验(金标准)

后半规管及上半规管

变位性眼震试验水平半规管转动试验2.听力学检查一般无异常发现3.CT或MRI检查用于鉴别诊断Dix–Hallpike变位性眼震试验A:患者坐于检查床上,检查者位于病人身旁,双手把持其头部向右转45°B:保持上述头位不变,同时将体位迅速改变为仰卧位,头向后悬垂于床外,与水平面呈30°注意观察眼震和眩晕情况。位置诱发试验

2.滚转试验(rollmaneuver)是诊断水平半规管最常用的检查取平卧位→头部及身体向左侧做90度桶状滚动→平卧位→头部及身体向右侧做90度桶状滚动→平卧AB耳石复位治疗通过一系列的头位变换,借助重力作用使耳石颗粒下沉移位,逐步将进入半规管的耳石颗粒顺序移出半规管纳回椭圆囊中,从而消除耳石颗粒对壶腹嵴的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主要采取Epley耳石复位法。(rightear)患者从坐位快速变成仰卧位,患耳向下,头转向患侧45°,头稍伸出床沿做30度半悬垂位,患耳向下,至少保持30s以上;患者出现典型的眼震。将头逐渐转正后,继续向健侧转45,使耳石接近总脚,保持头位30s以上。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s以上。头转向正前方,让患者慢慢做起,呈头直位水平半规管BPPV采取翻滚复位法

Lempert翻滚复位法(“

╳”表示患耳)每次均迅速将头位转动90º,每种体位保持30s~60s直至眼震消失。A起始位:仰卧;B头向健耳侧转90º;C保持头位不变,身体变为俯卧位;D头向健耳侧转90º,面朝下;E头向健耳侧转90º;F端坐位疗效评估痊愈:眩晕或眼震完全消失,体位试验阴性;有效:但每日发作次数较治疗前减少50%以上或虽无眩晕,但存在程度不等的头昏、不平衡感体位试验诱发眼震持时间缩短。

无效:眩晕位置性眼震无变化或加剧

复位治疗的并发症

1、后半规管结石症经体位治疗后出现水平半规管BPPV,可能是由于治疗后耳石进入水平半规管,这种并发症均可再经体位治疗处理,预后良好。

2、有些患者由于体位治疗后要限制一段时间的颈部活动,会出现颈部僵直、肌肉痉挛,经过适当活动及对症治疗后一般都可消除。

注意事项

1

有时体位诱发实验呈阴性,若有典型的位置性眩晕史,应另择时间重复测试。临床上诱发出眼震的一侧为患侧,对眼震不明显者,往往以眩晕程度更强侧作为患侧。注意事项

2

部分患者会治疗失败,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1)复位手法应用不恰当或由于半规管解剖变异,未能使半规管中颗粒在头位改变过程中按预期方向全部排出;(2)颗粒在向前庭移行过程中部分黏附于膜性半规管尤其是总脚处,并引起膜性半规管狭窄,进一步阻碍其余颗粒的排出。注意事项

3

对多次复位无效的病例,一定要注意排除中枢、颈椎病变引发的眩晕。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头昏、头重足轻感,但不久消失。这可能与耳石碎片进入椭圆囊,造成局部刺激所致。人体对此刺激存在一个适应过程。

注意事项

4若患者的症状或诱发症状过于剧烈,可先给予镇静、止吐等药物对症处理,再行复位治疗;若在复位治疗过程中诱发症状过于剧烈,应注意是否出现耳石嵌顿于半规管内,可将患者体位按原治疗顺序相反向转变复位后注意3日内半卧位睡眠、勿平卧,头抬高30-45度,侧卧睡眠2-3天,耳石复位后7天内高头位睡眠,避免躺向患侧;1周内勿剧烈活动颈部

2-3天内避免过度头伸BPPV手法复位的禁忌症心脏病、血管支架术后、高血压、视网膜剥离、反流性食道炎慎用各种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性发作期静脉血栓及有破裂出血倾向疾病,如主动脉瘤、肝内较大的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