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有效性:问题与提高策略引论:课堂教学的问题一、课堂教学现状剖析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反思一、课堂教学现状剖析我们的课堂究竟缺什么?缺学生的独立学习——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建立在学生独立性还是依赖性之上?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关系以传授者、讲授者的教师角色定位缺探究精神——课堂教学的重点究竟应放在知识的记忆、理解、掌握还是知识的建构、批判和创新之上?低层次认知目标的定位在教考关系上,以考定教,一步到位,在课堂上就能看到考试的“影子”和“要求”,学生认识过程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和循环深化被剪辑了。在教学伦理上,存在一种奇特的“责任教学”现象,所有的内容都讲,所有的题目都做,能教的东西都教,教师的责任都尽到了,学得来学不来、会不会、行不行,那就看学生个人的造化了。课堂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二、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反思谈话多了,但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不多;(有效对话)提问多了,但真正意义上的问题不多;(有效提问)活动多了,但真正意义上的体验不多;(有效活动)参与多了,但真正意义上的自学不多;(有效参与)交流多了,但真正意义上的讨论不多;(有效交流)观点多了,但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多。1.方向对了,但认识上还存在误区,需要进一步澄清和深化;2.认识到位了,但经验和能力没跟上,所以实践上存在落差;3.深层次的观念和行为习惯的转变需要漫长的过程。几点反思:问题的关键在哪里?我们需要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耶稣与徒弟的故事)第一主题教学有效性内涵一、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二、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哪里?三、如何克服无效和低效的教学?一、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一)关于有效性的一个隐喻:穿越玉米地第一,谁穿得快(速度)第二,谁掰的玉米多(收益)第三,谁身上的伤口少(安全)(二)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学习速度: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前提性指标)学习结果: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核心性指标)学习体验:所伴随或生发的心理感受(内隐性指标)1.学习速度(学习时间)确立学习时间是有限的意识!课程学习时间一门课程:课时+课外全部课程:全部学习时间指向课程的学习指向个人的学习(三)从更高的更广阔的视野来分析这三个指标儿童生活时间=学习时间+非学习时间现存的问题:无限膨胀课程(业)学习时间,不仅挤占了儿童的个人学习时间,还挤占了生活乃至生存(吃饭、睡觉)的时间。学习一旦变成对人的身心健康、对人性的摧残,如此也就失去了谈论有效性的前提(人道主义前提)。2.学习结果(学习效果)我们不仅要考量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考量学业成绩的智慧含金量,当然还要考量学业成绩获得的时间成本。3.学习体验(学习感受)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欢乐是儿童幸福、人生幸福的前提,是养成学习习惯、确立终身学习意识的保证。(三)有效教的表现1.教促进学(教长学)提高学习效率增进学习结果提升学习体验(兴趣)(四)对新课程背景下教学有效性的解读
有效:发展
※量的积累
※质的飞跃发展的内涵:三维目标的统一和整合(和谐观)知识、能力、态度的统一和谐——片面发展的层次:现有发展水平和最近发展水平(纵向)高层次——低层次发展的机制:预设性发展与生成性发展生动与机械发展的时间:眼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知识——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教育理念发展的主体:学生发展与教师发展教学相长和教学相消二、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学生方面爱学习综合素质的提升教师方面观念更新了角色丰富了课堂方面活了(一)无效与低效教学的表现与成因
1.三维目标的割裂
2.教学内容的泛化
3.教学活动的外化
4.教学层次的低下
5.预设与生成的冲突1.三维目标的割裂
“游离”于知识、技能之外的过程、方法,为活动而活动;
“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只关注知识的授受和技能的训练。(学者与船夫的故事)2.教学内容的泛化学科味不浓教材受冷落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被挖掘出来案例:“0”的认识
3.教学活动的外化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但在“参与”和“活动”的背后,却透露出浮躁、盲从和形式化倾向,学生内在的思维和情感并没有真正被激活。(儿子的体验)※“自主”变成“自流没有目的性的自主没有引导性的自主没有独立性的自主※合作有形式却无实质没有分享、互助、欣赏的合作※探究有形无实没有问题、质疑、深度思考的探究典型表现:4.教学层次的低下我们把教学分为两个层次: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是高层次的教学针对现有发展区的教学是低层次的教学5.预设与生成的冲突预设和生成是矛盾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没有预设的课堂是不负责任的课堂,而没有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但是,当前课堂教学却出现了两者的冲突现象:表现之一,预设过度,挤占生成的时空,从根本上讲,这是低效的教学;表现之二,生成过多,从而最终也背离了生成的目的。一年级上册《0的认识》上课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0”,问:小朋友们,知道老师在黑板上画的是什么吗?学生急忙举手回答:“零”。老师似乎不满意其回答,暗示起坐下。启发道:谁再动动脑筋,0又像什么?生2:像轮胎。老师:你真会动脑筋,想得非常好。生3:“0”像太阳。生4:“0”像十五的月亮。生5:“0”像西瓜。……与此同时,教室里的学生都是抡起手臂把桌子敲得震山响,纷纷抢着发言,各种想象应有尽有。(老师分别予以表扬,表扬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活跃的课堂的气氛持续了将近20分钟。学生所描述的都是有关“0”像什么。即将下课,老师进行着课堂小结。老师:小朋友们我们这节课学了什么?生1:我们学习了“0”,我知道“0”像鸡蛋、像地球、还像……学生还想说,老师马上暗示其坐下,让其他的学生回答。生2:我知道了“0”像太阳。生3:我还知道“0”像车轮胎。连续叫了4个学生,学生的回答都是“0”像什么。老师只能作罢,草草说了有关“0”的作用与意义,就宣布下课了。从案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堂很热闹的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注重对学生想象思维的启发,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这堂十分贴近生活的数学课虽然有以上优点,但是从最后的小结可以看出明显偏离了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知识”几乎成了生活例子的附庸。第二主题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策略一:转变教学观念策略二:关注教学的生成性策略三:科学运用新的学习方式策略四:关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策略五:掌握相关教学技能策略一:转变教学观念1.教学从课程的传递和执行转向创生、开发2.教学从“教师教学生学”,转向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教学从重视结论转向结论和过程并重4.教学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5.教学是预设,也是生成
策略二:关注教学的生成性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亮点,它体现了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开放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激发了师生的创造性和智慧潜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了生命活力。生成性也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课堂开放了,生成了,就会出现“无序”的状态,从而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生成与预设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新课程课堂教学呼唤高水平的预设与精彩的生成。(一)新课程为什么突显教学的生成性(二)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三)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四)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从“渔夫的誓言”故事谈起(一)新课程为什么突显教学的生成性课堂一开放教师怎么办?突显教学的生成性是由新课程所倡导的人本观、课程观、教学观所决定的。※从人学角度说※从课程角度说※从教学角度说从人学角度说人是生成性的存在,生命是不可预测的,“生命不能被保证”,儿童的发展具有丰富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不可限量的,也是不可算度的。设计心态(人格工程师的教育心态)(孩子的答案)从课程角度说课程不只是“文本课程”(课程标准、教科书等文本),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什么叫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观念的价值和意义(渔夫的儿子)从教学角度说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知识等价转换教师是教师与学生交往、互动的过程知识增值(草帽的故事)生成性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以下新要求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性第二,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第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权和创造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权利主要表现在: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它权威的自由和权利;因为自己见解的独特性或不完善性乃至片面性,免于精神或肉体处罚以及不公平评价或对待的自由和权利(免于正确的权利)等等。信息判断信息重组生成性教学的案例
《松鼠》的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吗(单咏梅)第二,教师要转变角色和教学行为(二)强调生成性是否意味着否定预设预设指什么:预设的重要性:传统预设的反思:※预设由手段变成“目的”,控制课堂※“学生配合教师”※
预设重心由教走向学案例:梯形面积的计算案例:圆的周长(三)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哪些生成误区1.学生方面存在的误区
·生成的“过程”没有思维价值
·生成的“结论”存在价值观偏失
案例:司马光2.教师方面存在的误区不能准确设计生成的问题和知识点;不能有效地引领生成和开放的过程和结论在数学课上,有十几种解题方法;在人文课程里,对文本有十几种理解。有的方法巧妙,有的较为繁琐;有的切中主旨、视角独特,而有的却是牵强附会、浅尝辄止,真可谓众说纷纭,而教师在此是“听其不语”,结果一节课下来,学生或是各执一词,不及其余,或是莫衷一是,无所适从(四)如何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观点看预与生成——长远、动态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两者的关系《松鼠》的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吗(单咏梅)
学习法国作家布丰的《松鼠》,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他们提出自己的疑难问题或是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老师,我认为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最后两句话,是这篇文章中的一个不和谐的音符。”我笑着问:“为什么你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呢?”“我没有亲眼见过松鼠,读了这篇文章,了解到松鼠原来是个漂亮、驯良、乖巧的小动物,我感觉自己很喜欢它。可是,文章最后却说:‘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他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我在读到此处时,感到很别扭。如果我们真心喜欢一个小动物,比如说小狗,我们在夸奖它一番后,会告诉别人它的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吗?或许,以前的学生也有这一想法,只不过作为老师的我,从来没有给他们这一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课改后,正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问题,尊重学生读书的感受,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乐于提出问题,能够大胆发表独立的见解。作为老师,我欣赏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佩服他们读书时那种鲜活的感受,也在努力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于是,我进一步鼓励道:“你敢于向课本挑战,很了不起。同学们,你们当中有没有人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认为这是不和谐的音符呢?”
陆陆续续有几个举手。“那就请你们继续说说你们的理由吧。”生1:本单元的单元主题中有这样几句话:“你一定很喜欢动物吧?动物和人类一样,是地球这个大家庭的成员……了解这些动物的外形、特点、习性,将唤起我们对动物世界生存状态的关注,激发我们关爱动物、保护动物的热情。”我认为课文的结尾与本单元的主题是不吻合的。生2:布丰生于1707年,死于1788年。可能在18世纪人们还没有环保的意识。今天我们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读到松鼠可以吃,感觉别扭,可能是我们在感情上已经把松鼠当作了我们的朋友。生3:《松鼠》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松树金龟子》是本单元的第二课。在单元预习课上,我曾经比较着阅读两篇文章的结尾,坦率地说,我更喜欢后一篇文章的结尾:“……松树金龟子的危害,照我看来,成不了灾……如果我是松树林主人的话,我对它造成的小损失不会太放在心上。茂密的松林被吃掉些树叶,损失点松针,算不得重大事件。别去打扰它吧!它是暑天暮色的点缀,是夏至那天镶在天幕上的漂亮首饰。”这些学生读得很动情,读完后,教室里爆发出一阵热烈的掌声。突然,一个学生把手高高举起。我问:“你有话要说?”生4:我不同意以上几位同学的观点。今天刚开始上课的时候,老师就告诉我们,这篇课文是一篇科学小品。我想科学小品属于说明文,说明文是给人以知识的。这样结尾,既照应开头的“很讨人喜欢”,又点出松鼠的用途,加深人们对可爱的小松鼠的了解,首尾呼应,结构严密,介绍完整。生5:我想,有些同学认为这篇课文的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可能是因为他们太喜欢小松鼠了,担心人们一旦知道松鼠的肉可以吃,就会去捕杀松鼠。如果仅仅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不愿让作者说实话,那不是在搞愚民政策吗?其实,当我们了解到松鼠不仅漂亮、驯良、乖巧,而且它还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时,你不觉得更喜欢他们了吗?
教室里静下来了,学生热切地望着我,他们在期盼着老师的“答案”我深知,在课堂上常常会遇到这种对同一个问题“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形,大多数时候,到底谁说的更好,在以往老师是需要有明确的态度的,对学生而言,老师的表态便是一个“权威”的答案。面对同学们热切的眼光,我深情地说道:“如果有一天,你们做了课本的编者,认为结尾是不和谐的音符,在编教材时,可以将最后几句话删掉;认为结尾是和谐的,就继续保留这种结尾吧。”下课了。我的这种做法是否合适呢?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虽然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无论是赞同的还是反对的,他们关心松鼠的命运,喜欢松鼠的感情都溢于言表,而这不正是本课的情感目标吗?这一节课上完后,开头那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引起了我深深的思考。显然,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不会在介绍小动物之后,说它肉可以吃,皮可以制成皮袄的。可是,我在备课时,怎么就没有这种“别扭”的感觉呢?怎么压根儿也没想到学生会有这种感觉呢?是因为这篇文章我已经烂熟于心,我闭着眼就说出这一段写了什么,一切都熟视无睹的缘故吗?
看来,教师尊重学生读书的独特感觉,教师本人也应该走出习惯思维的束缚,拥有自己的读书感受,进而尊重自己的读书感受呀。古时候有一个渔夫,是出海打鱼的好手。可他却有一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爱立誓言,即使誓言不符合实际,八头牛也拉不回头,将错就错。这年春天,听说市面上墨鱼的价格最高,于是他立下誓言:这次出海只捕墨鱼。但这一次渔汛所遇到的全是螃蟹,他只能空手而归。回到岸上后,他才得知现在世面上螃蟹的价格最高。渔夫后悔不已,发誓下一次出海一定要捕螃蟹。第二次出海,他把注意力全放在螃蟹上。可这一次捞到的全是墨鱼。不用说,他又只能空手而回了。晚上,渔夫抱着饥饿难忍的肚皮,躺在床上十分后悔。于是他又发誓,下次出海,无论遇到螃蟹还是墨鱼,他都要捕捞。第三次出海后,渔夫严格按照誓言去捕捞,可这一次墨鱼和螃蟹,他都没有遇到,见到的只是一些马胶鱼。于是渔夫再一次空手而归。渔夫没赶得上第四次出海,他在自己的誓言中饥寒交迫地死去。当然,这只是一个故事。世上没有如此愚蠢的渔夫,但是却有这样愚蠢至极的誓言。有一位老师到外地执教公开课《早发白帝城》。在课上,他想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来上。他就让学生在课堂上向老师提问题,结果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李白写了多少首诗?李白的诗歌有什么特点?李白这首诗是怎么来的?李白的酒量有多少?李白有儿子吗?李白死在什么地方?这首诗是李白什么时候写的,青年、中年还是晚年?江陵是什么地方?现在叫什么?请老师给我们谈谈古体诗有哪些形式特点好吗?李白那个时期还有哪些诗人?李白有个好朋友叫杜甫,能谈谈杜甫的诗歌特色吗?李白与杜甫的风格有什么不同吗?我听说这是李白在被流放的途中重获自由时写的,他为什么被流放?他又为什么获得自由?白帝城的名字怎么来的?是不是曾经住过一个白帝?为什么叫白帝?……以上是5分钟学生提出的部分问题,那位老师根本没想到学生竟会有如此高的素质,更想不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他根本无法应付,而且关键是课堂教学的进展与他的设想风马牛不相及,于是,老师在课后哭了……如果你是这位教师,如何解决此类生成?新课程标准下,老师如何应对这样的课堂?《司马光》教学片断师:你觉得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做法好吗?生1:大家都慌了,有的去找大人,有的哭起来,只有司马光的办法又快又好。生2:我觉得司马光的办法不好,砸坏了公园的缸,又可能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师:你们觉得第二位同学说得有道理吗?生3:对,小石头都会砸伤人,这么大的石头真的会把缸里的小朋友砸死。生4:缸片飞出来,还会把外面的小朋友砸伤。这办法危险!师:这几位小朋友真会动脑筋!其实,该文主要是赞扬司马光在危急时刻不慌不忙、急中生智、挺身救人。而这大智大勇的司马光却被群起而攻,批了个体无完肤,使大部分学生对人物的理解严重偏离了课文原意。案例:《圆的周长》公开课上,学生讨论了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后,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径不同的圆硬纸片。“我们知道正方形的周长是边长的4倍,那么圆的周长与直径是否也存在一定的倍数关系呢?请分组测量圆片,填好实验报告单。”这时,居然有很多学生小声说:“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我知道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14倍。”……学生的小声议论,使教师精心预设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落空了。上课的这位教师有些不自然了:是吗,有些同学真聪明!现在请同学们小组合作,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看看圆的周长与直径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填好实验报告单,然后汇报交流。而一位教师则是这样处理的,“请知道周长与直径关系的同学举一下手。”全班竞有半数学生举起了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呢?”“从书上看来的?”“那么大家知道书上的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的吗?”“不知道”。这时教师及时肯定:“大家说的结论是正确的,你们能提前预习,非常好!可是却不知道这个规律是如何得出的,想不想自己动手设计几个方案,来验证结论?”“想!”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大声回答。下面,可以几个人组成学习小组合作验证,看哪个小组能最先证明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教师适时地参与学生的讨论、交流、验证,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逐步概括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新课程教学案例》2005/5,P14)显然,前一教师的预设是缺乏针对性的封闭性预设,后一教师的预设则具有针对性、开放性。案例:梯形面积的计算(复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师:梯形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研究。生:老师,我知道梯形面积用(上底+下底)×高÷2计算。师:(愣了一下)你已经知道了,很好,请坐下。师:(继续着下面的教学程序)从案例中,我们发现这位学生成了“半路上杀出来的程咬金”,给了老师一个“意外”。这位老师一带而过,继续按原来的教学预案组织教学,按部就班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这位学生的发言确实难为了老师:已经知道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了,还学什么呢?原先精心设计的各个精妙的教学环节与预先精心设计好了的提问,不是一下子全泡了汤?像这样的例子还很多。策略三:科学运用新的学习方式一、自主学习方式(一)自主学习方式的内涵及其特征1.内涵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的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而言。它是指个体确定自主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2.特征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二)新课程实施中自主学习的问题
1.不善组织
不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自学和思考;或用满堂问、琐碎的浅层次甚至是带暗示性的问题代替学生的自主学习。例:这篇文章反映主人翁爱心的事例有哪两个?你最喜欢的语段是哪几句?在第几节?为什么喜欢?还有吗?……2.放任自流
学生自学时无明确具体的任务、无方法指导,听之任之;自学后无反馈,评价不到位。
(四)教学策略
1.满足学习需求,使学生愿学。
教学任务应与学生民主协商,应给学生以一定的选择余地。2.重视方法指导,使学生能学。
以明确的学习任务作为启动和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操作把手。自主学习的起始阶段,需要教师的引领。在自学过程中,教师可适当示范。3.组织有效评价,使学生知道自己的学习结果并及时反思。4.弘扬学生个性,使学生竖立信心,适应环境。
鼓励自圆其说;关注弱势群体;激励原创学习。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的外显行为特征积极参与;独立思考;善于探究;自主选择;自由表达;富于想象;敢于否定;兴趣浓厚。
案例一:
福建一位中师毕业自学成才的数学教师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经验:先花一年的时间,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概念、一个公式、一个例题地教学生读,比讲授法还讲授法。在这个过程中,他使学生明白了一个道理:原来数学书是可以这样看懂的。第二年,学生就学会了自己看书,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家去听课时,一道例题,全班竟会用12种方法进行解答和分析,使学生领略了自主学习的魅力和价值。
案例二:《伟人细胞》
课前学习:自读课文,找出三五个问题
课堂学习:
一、自己确定学习任务:。
1、小组交流问题,相同的合并,无价值的删除,小组能解决的去掉,整理出本小组的问题(三-五个);
2、大班交流,通过相同程序确定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三-五个);
3、选择自己认为有价值或感兴趣的问题作为学习目标。
二、自由组合(自己选择学习伙伴),分组学习。(以下略)。自主学习的理想模型自主学习——自我调节循环模式的学习自我评价,自我监控结果反审,优化策略设置目标,制定策略
执行策略,自我调控学生:我要学我会学我自己学我能学好我能适应环境教师:支持指导放手激励帮助二、探究性学习(一)探究性学习方式含义与特征1.含义在学科领域或者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探究获得,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1.含义
在学科领域或者现实社会中选择和确定研究的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交流等探究获得,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2.特征探究性开放性整合与拓展性(二)探究性学习方式的操作1.理论基础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建构主义理论2.要素和条件探究的欲望适度的探究空间自主学习的时间问题适合性学生的能力观念条件保障3.基本程序和呈现方式确定问题,树立目标;确定方向,形成预测和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得出结论考虑社会活动探究学习流程图:探究学习提出问题假设与预测制定计划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三)探究性教学常见的问题1.教师的疑惑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是如何学习的?——具体的过程和条件教师在其中的作用?探究“很热闹”地进行,但无结果?2.探究学习的核心要素——问题
问题情境设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教师不能区分探究问题与练习问题学生提不出问题学生提出不合理问题学生提的问题太大低级型问题中级型问题高级型问题学生探究的问题类型探究问题的来源自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与学生经验有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年级以及不同学科;四川火锅的故事从一次性杯子到杯托的发明由横切苹果想到的
3.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1)问题
浅化
问题无探究价值,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活学生的思维,学生无学习兴趣。虚化
严重脱离学生实际,制造教育“神话”,学生再努力也达不到。如让小学生研究《红楼梦》、初中生去设计住宅、文意没理解进行对比阅读研究等。异化
组织与当前学习或后续学习联系不大甚至不相干的活动,把学科课程异化为政治课或班团队活动。(2)教学策略把“教本”变为“学本”。在课堂教学中安排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学;并在自学过程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一(几)类知识或一(几)篇课文或一(几)个单元为单位,组织专题学习。从生活或社会实践中选择内容进行“课题研究”。案例一:《春》
探究:有人说“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腿,领着我们上前去”一句与全文不协调。反复诵读课文后,说出你的看法。案例二:《为你打开一扇门》
除了课文中提及的,文学还有哪些功能?请根据你的体会和经验,模仿课文的思路,写一段200字左右的文字。
案例三:小语《水乡歌多》
师: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1:我有一个疑问。“千首歌,万首歌,装了一箩又一箩。”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为什么能“装了一箩又一箩”?
师:你提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哪位同学能回答?
生:(纷纷发表意见,俱不能自圆其说)
生2:歌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歌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所以,我认为是歌谱“装了一箩又一箩”。
师:(沉吟片刻)很好,你说得有道理。
(未能把学生的错误理解转化为探究学习的资源)“专题探究”教学案例学习内容:月亮诗三首探究专题:月亮文化(传说、诗词、科学等)学习过程:
课前学习:学习《月亮诗三首》,选择其中一首,用图画表达诗意,用散文语言描述意境,说出自己的感受;搜集有关资料。课堂学习:交流、对话、评价(学生争先恐后展示)课后学习:选择专题,展开研究并写一篇文章。三、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一)小组合作学习的渊源(二)基本的概念(三)合作学习的组织(四)问题(一)渊源1.社会方面(1)生存的需要(2)交往的需要自我实现需要审美需要认识和理解需要尊重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安全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图2.文化方面--一个硬币的正反面正面:孔子:“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反面:瞎子摸象”的故事三个和尚没水喝人才成长环境的差异3.课程的改革--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各学科都强调合作学习。(二)合作学习的概念1.概念两种理解:策略说和形式说。2.基本要素1.合作学习的概念策略说: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Slavin)形式说: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裴娣娜)2.基本要素(1)对合作目标的认同(2)正相互依赖和个人的责任。(3)相同的成功机会(4)小组自评(三)合作学习的组织1.分组的原则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考虑如下因素:(1)学生的成绩(2)学生的能力(3)学生的性别(4)学生的家庭背景2.座位的排列方式3.组建小组的活动4.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1.分组的原则(1)学生的成绩约翰逊兄弟(1991)认为混合分组对成绩好的学生益处:l 能够比自学时,学到和掌握更多的知识l 通过向其他同学讲解学习内容可以增加他们的认知、推理水平l 增加了对小组的归属感、接纳感和责任感l 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做准备,比如,在医生、经理和律师等职业。1.分组的原则研究表明:混合编排对学习困难的儿童有如下益处:l 能够得到更多的帮助,向他们提供帮助的不仅仅是教师,还有同组的好学生l 有机会观察好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学到更好、更多的学习策略l 与其他同学共同分担学习任务可以降低他们的焦虑程度会有更强烈的追求成功的动机,因为同组的其他成员都希望他们成功1.分组的原则(2)学生的能力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Gardner,1993)的“智能多元论”,将人类的智能分为七种类型:言语智能、数理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交往智能和自省智能。2.小组的人数及其座位排列方式由传统的秧田式的排列转变成为多元的排列方式3.组建小组的活动(1)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熟悉活动:兴趣;背景;未来职业;(2)合作的规范(3)合作的技能:表达、交流、倾听。4.小组成绩的评定(1)小组成员的参与合作的情况。(2)以小组的整体成绩来评定。(四)问题1.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2.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实质哪个重要?3.合作小组成了“避风港”4.如何看待合作学习中的“动”与“乱”?5.合作小组成了“微缩课堂”1.是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合作?(1)合作学习还要搭配其他的学习方法。(2)一般来讲,问题具有开放性,具有一定的难度的,需要多人合作的内容宜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2.合作学习的形式和实质哪个重要?(1)合作形式为什么重要?(座位的排列方式)(2)仅仅有形式是远远不够的。(3)教师需要教给学生一定的合作技巧。3.合作小组成了“避风港”
原因:没有明确组内每个成员的责任。做法:教学中应明确各自的责任,用不同的任务,或相同任务随机提名的方式,使学生承担一定的责任4.如何看待合作学习中的“动”与“乱”?(1)让学生动起来是我们的目的(2)但动不等于乱,合作学习强调动起来,不等于声音大。(3)关键是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5.合作小组成了“微缩课堂”问题:好学生成为小组中的权威,困难学生受到了“双重压迫“对策:小组评价和小组活动中应给困难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策略四:关注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考察学生优质学习的几个参数
※
情绪状态
※
参与状态
※
交往状态
※思维状态
※
生成状态
教师优质教学的特征:有思想(见解)有智慧(灵气)有激情(真情)有个性(风格)有文化(品位)
情绪状态学习兴趣浓厚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情绪饱满良好的注意状态认真的学习投入深刻的学习体验参与状态全程参与全体参与全身心参与参与学、参与教交往状态倾听发表互助欣赏思维状态深度广度独立性创造性生成状态知识、技能能力、智慧态度、品质教师的自我追求:让学生喜欢你的学科让学生喜欢你的课堂让学生喜欢你的为人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课——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
策略五: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教学技能教师为什么要在课堂上观察学生观察的意蕴:教师角色的变化教学理念的变化(一)观察技能观察的内容:观察学生的情绪状态——发亮的眼睛、兴奋的神情观察学生的交往状态——共享合作、相互依赖、亲密无间、彼此支持、没有对抗和拒绝观察学生的认知状态——学生是不是在动脑筋,进行深度思考观察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是否注意力集中、在真正进行学习观察的技术要求有意识参与者(改进式)渗透式(注意分配)行为层面上的“听”认知层面上的“听”情感层面上的“听”(二)倾听技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认真地倾听,而且还要适当地做出回应。回应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一般常用的有:(1)认可(2)重复、重组和总结(3)自我暴露(4)鼓励对方因其不同的特点,这些回应的类型可以分别(或同时)起到接受、理解、询问、共情等作用。讲述(讲事)讲解(讲理)讲读(范读)讲演(讲座)(三)讲授技能为讲授辩护,讲授的意义和价值讲授技能深入浅出感染力(动作和语言的感染力)必要的废话(营造听讲的氛围)针对性启发性传统讲授反思:多、深、细、透“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四)设问技能问题的价值问题的难度设问的时机首先,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要针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关键进行提问;要针对教材内容本身隐含的矛盾,与常规说法不同之处进行提问;提问要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实际和“最近发展区”,切莫把提问当作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导致“对话”难以顺利进行。其次,提问要有探索性和开放性。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多设计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问题要有思考的价值和可探索的余地,能激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能让学生借助已知去探索未知,而非拘泥于所谓的标准答案。同时还应注意鼓励学生“敢问”和“善问”。陶行知先生认为:“书既不可以全信,那么,应当怀疑的地方就得问,学非问不明。”因而,鼓励学生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人云亦云,能独立思考,敢于提出与众不同的问题。郑桂华老师最近教授《散步》的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中有一段:教育家布鲁巴克也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问题。”不当的提问反倒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提问时,一问即答或抢答或齐答,不给学生思考时间,而剥夺学生的思考权。如有的教师提出一个问题之后,要求学生立即作答,结果往往不令人满意,且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锻炼;有的老师提出问题之后,要求学生抢答,看谁先举手,就让谁回答。结果课堂成了智力超常的学生锻炼思维的场所,大部分学生思考的权力被剥夺;有的教师比较喜欢提问之后,要求学生一齐作答,课堂气氛显得十分活跃。然而,齐答很难做到答案一致,结果造成对问题的理解模糊不清,甚至有部分学生滥竽充数,缺乏理性思考,间接地剥夺了学生的思考权。(《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5期,P81)处理学生回答的策略尽可能地肯定和采纳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乐于接受期望之外的回答,而切忌只接受自己所期望的回答尽量地让学生得出回答,而教师不宜越俎代疱多用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的思考一步一步地深入情境氛围学科特色(五)导入技能(包括情境创设技能)引人入胜,“引”指的是“引出课题”和“进行指引”,“入”是让人处于某种状态或境界。“引”是手段,“入”是目的,体现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和谐统一。引人入胜指的就是在一节课的起始阶段,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对某一课题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或境界的教学行为。(牛学文)导入技能案例:(六)小结技能承上启下意犹未尽结尾无穷指的是一节课的结束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升华的同时,激发学生对相关内容或问题产生继续学习的欲望,并使学生在课后主动收集信息、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行为。如果开头的艺术是为将学生更好地引到教学胜境之中,以求收到最佳效果的话,那么结尾的艺术,就是要将教学小课堂带入人生大课堂,将最佳效果从课堂之点辐射到课后。(牛学文)
机智调节(七)管理技能(组织技能)(调控技能)活而不乱形散神不散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控制学生的问题行为有显形问题行为和隐性问题行为。问题行为的基本特征:行为与课堂环境不适宜、行为是有意的。记号体系或核查清单课堂管理中学生不当行为记录表
资料来源:Wragg,E.C.,AnlntroductintoClassroomObservation.1994,p.49.)[美]拉格后续观察:教师对不当行为的反应,学生对教师的应对有七个方面综合衡量:1.频率,是否经常发生2.维度,是否影响其他学生正常学习,影响面多大3.强度,对个体和他人的干扰程度4.时间,持续时间多少5.态势,有无自然消失的可能6.刺激源,是否来自课堂7.离差,是否偏离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应该向学生公开表明自己的主张和赞赏的正确行为,建立课堂教学规范,强化和巩固课堂规则和秩序,保持建设性的课堂环境。组织技能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技能组织学习共同体的技能(共同体——小组怎么产生)分角色(各角色怎么产生——责任主体的确立)组织互动·讨论的技能(你是代表小组发言吗)调控技能言语调控言语调控具有传达信息最直接、最快捷、适用范围最广的特点。言语调控还可以声音的大小、柔和与严厉、语速的快慢、节奏的明快与凝重以及语气语调的变化来实现。非言语调控非言语调控是指教师用身体语言和在课堂上走动所形成的人际距离进行调控的形式,它具有含蓄、简便、直观等特点,能起到有些言语交流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身体语言调控人际距离停顿(指声音和行动的突然停止)(八)表扬技能(激励技能)表扬批评赞美肯定式的激励(肯定学生优点和长处)批评中的激励(发现不足明确努力方向)言为心声,语言是心灵的外壳。不同的语言表达不同的态度情感,教师应该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态度情感。如请学生回答问题时,应该用鼓励性、期望性的语言;学生回答正确时,应该用肯定性、赞扬性的语言;学生回答不对时,应该用谅解性、引导性的语言。这样的语言就比较容易产生心灵上的共鸣。语言方式动作方式教师应有意识地通过表情动作来表达自己对学生的态度,达到学生心灵交流的目的。如赞许的点头,会心的微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劳动者就业协议书内容七篇
- 2023双方保密协议书七篇
- 协议书范本汽车
- 2023房子装修双方协议书七篇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疏勒县实验学校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七年级11月月考道德与法治试题(原卷版)-A4
- 2024秋新沪科版物理8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第6章 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3节 来自地球的力
- 2023年药品包装机械项目融资计划书
- 2023年聚氨酯涂料项目融资计划书
- 烹饪原料知识习题+参考答案
-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富锦市2024届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卷(含答案)
- 人教版(2024)七年级上册数学第5章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 情商与智慧人生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巨量-营销科学(初级)认证培训考试题库(含答案)
- 第4章-长基线水声定位系统(LBL)
-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基础技术规程
- 加工合同模板
- 高尔夫文化与礼仪慕课测验作业答案
- 中药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论文(共3篇)
- (完整版)认知功能成套测验操作手册
- 最新快递公司劳动合同模板
- [高一政史地]关于绍兴老地名的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