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微专题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第4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微专题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第4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微专题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第4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微专题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第4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微专题导学案-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微讲之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4讲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一、专题主线线索1: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迁徙汇聚,交流互补,冲突交融,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各民族之间既有和睦相处,也有矛盾冲突,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主流。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大迁徙,大交融;隋唐时期,各民族一统条件下大交融、大发展;宋辽夏金时期,政权并立,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也并未中断;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的时期,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渐趋稳定。

线索2:秦汉以来,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规模不断扩大,主要是以“朝贡体制”交往。明清时期,对外关系发生了重大转变。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增进了中外双方的了解、联系和友谊,促进了中外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线索3:16-19世纪,随着西方国家经济和思想的发展,西方国家从专制王权国家发展为民族国家。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欧洲政治的基础,启动了现代世界和现代国际关系形成的进程。

线索4:17-19世纪,近代国际法形成并得到发展。20世纪,国际法的范围和作用得到了发展。

线索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政治制度。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正式颁布实施。1990年,中共中央提出“三个离不开”,深刻阐述了中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1997年,中共十五大明确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线索6:(1)中共十九大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2)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大团结局面日益巩固。

线索7:(1)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广泛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

(2)“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本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神,大力发展与亚、非、拉国家的友好关系。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在国际上出现和中国建交的热潮。线索8:改革开放后,中国遵循和平发展理念,开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二、模拟练习1.公元前4世纪末,秦征服巴蜀后,设置了巴郡和蜀郡,对巴蜀地区象征性地征收赋税;同时,贬蜀国为侯国,分封其子弟为蜀侯,推动秦贵族子弟与其联姻。这些措施说明秦国在巴蜀地区()A.因俗而治实行羁縻政策 B.实现了与内地治理的一体化C.因地制宜推行分封制度 D.致力于推动华夏文化的认同2.2017年9月,我国考古专家受邀前往蒙古国联合发掘的名为高勒毛都2号墓的古代匈奴贵族墓葬群。该墓葬群不仅出土一件金皇冠(如下图),还有一件很特殊的随葬品—玉剑璏,虽然它在我国中原地区很常见,但在蒙古还是首次发现。根据文物测定,该墓葬的年代在公元前166-公元前28年。这一考古发现可以印证()A.蒙古全境都曾归属汉朝管辖 B.汉匈间存在一定的经济文化交流C.该地是丝绸之路的必经路段 D.汉代在蒙古地区设立了岭北行省3.关于下表文献材料的相关记载,主题最为准确的一项是()文献材料材料来源“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资治通鉴·唐纪十四》“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旧唐书·列传·吐蕃上》“患难相恤,暴掠不作”《唐蕃会盟碑》碑文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 B.中外民族关系的交流与融合C.大一统国家局面得以最终奠定 D.唐代历史演变的兴盛与衰落4.《元史》卷87载:“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之以国师。总制院者,掌浮图氏之教,兼治吐蕃之事。桑哥(元朝宰相)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秩从一品,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据此可知宣政院设立的原因是()A.僧俗并用,军民通摄 B.事务繁重,应有所尊C.因俗而制,因地制宜 D.机构臃肿,人浮于事5.在课题研究时,某校历史兴趣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该课题研究的主题应是()朝代人物事件结果明朝戚继光抗击倭宼基本解除东南沿海的倭患清朝郑成功收复台湾迫使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重回祖国怀抱清朝康熙帝雅克萨之战打败沙俄,签订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A.中华民族反抗侵略的英勇斗争 B.明清时期镇压边疆地区叛乱的行为C.明清时期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 D.中华民族积极主动对外交流的表现6.有学者认为:“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民族国家的构建”强化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B.“绝对主义国家”在中世纪与城市自治冲突较大C.“西欧传统国家”下王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D.“近代民族国家”意味着对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7.《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规定:“所有(神圣)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明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力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这一条款()A.确立了国家主权与独立原则 B.促进了近代西方民族意识觉醒C.推动了欧洲均势局面的形成 D.消除了教会对欧洲政治的影响8.下表所示为在国际社会具有重大影响的《日内瓦公约》的发展变化。表中信息可作为例证说明,近代以来()版次主要内容备注第一版(1864年)成立“战时人道主义援助的永久救助机构(国际红十字会)”第一批只有12个国家签约,集中于欧洲第二版(1929年)改善战地军医条件—第三版(1929年)签约国需保证战俘权益—第四版(1949年)禁止在战区蓄意或无差别攻击平民与民用建筑,攻击部队必须采用预防和预警措施,尽可能地保护平民生命与财产由联合国发起,截至2022年年初有173个国家赞成,但美国、以色列、印度等国仍未签署A.西方外交制度的示范效应 B.欧洲民族意识的率先觉醒C.联合国所发挥的协调作用 D.国际法的发展进程和局限9.下图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对外贸易情况。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对外贸易()A.适应了全方位多层次外交布局 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C.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D.突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10.下图为20世纪三个阶段的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甲是美国、乙是苏联、丙是中国 B.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C.甲苏联、乙是中国、丙是美国 D.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11.学者汪辉在谈论新中国的某一制度时说,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其中国家主权的单一性与以人民政治为中心的社会体系的形成是区别于王权条件下的朝贡体制的关键之处,我把它看成是帝国的遗产、民族国家与社会主义价值的综合。材料中的“它”()A.最早实行这一制度的地区是宁夏B.这是一种苏联模式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C.它的法律依据是《民族区域自治法》D.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12.2021年是西藏和平解放七十周年。下列关于西藏地区的历史,表述不正确的是()A.布达拉宫的红宫是历代达赖从事政治、宗教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B.元朝宣政院的职官僧俗并用、军民通摄,便于对藏族地区的有效管理C.1965年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实现了藏族人民自己当家做主的愿望D.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是铁路建设史上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1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材料一东晋一朝,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形成了许多侨郡县。这些人不在所在州县编户,无固定租税负担,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形成“编户虚耗,南北权豪,竞招游食”,遂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东晋、南朝政府先后十次颁布命令,实行“土断”。户籍上,对白籍侨民实行土断,与黄籍户一样承担国家税役。对于世家大族隐藏户口的行为,严厉打击。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以土断定”使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构筑成新的地方行政辖隶系统,亦可增加国家赋税收入。——摘编自雷震《黄、白籍问题与“土断”》材料二曾经处于华夏边缘地区和附庸地位的北方草原民族迁入中原……为了获得人数众多的、文化先进的汉族的认可……在建立政权之初,他们不仅在祖源认同上有改姓或攀附华夏祖先的行为,而且在政权国号的选择上也多加斟酌,十分谨慎。其中一个原则就是在其统治地区选择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以继承之。——摘编自吴洪琳《十六国“汉”“赵”国号的取舍与内迁民族的认同》(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分析东晋、南朝政府“土断”的背景和意义。(2)根据材料二,归纳草原民族中原文化认同的途径及目的。14.有学者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外交经过了三个不同时段和三种不同形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立国外交的主要目标是确保新中国能够站得稳,国家不被颠覆,政权不改变颜色。为了维护国家安全,需要在具体外交战略和方式上采取相应的形式,体现得比较明显的是结盟外交、斗争外交、革命外交。——摘编自胡宗山、张宏量《进程理性与中国外交》材料二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外战略和外交实务转变为经济建设服务。建国外交为中国利用和平稳定的战略机遇期,赢得经济发展的空间和时间,迅速增强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摘编自胡宗山、张宏量《进程理性与中国外交》材料三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对国家利益的诉求更加全面,往往将发展、安全、主权利益并列提出。未来的外交关键词将会是责任外交、全球外交、强国外交。所谓责任外交,是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多地履行相应的国际义务,扮演更为积极的国际角色,并展开相应的国际行为。所谓全球外交,就是随着中国国家利益分布的全球化,中国有必要从全局着眼,展开全球性外交行动。强国外交,就是拓展中国国家利益光谱,确定并扩大重要和核心的国家利益,使之服务于中国日益强大并保持居于世界前列地位的目标的外交行动。——摘编自胡宗山、张宏量《进程理性与中国外交》(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结盟外交的主要表现。20世纪70年代,我国为改善外部环境,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活动,请列举主要史实。(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与联合国合作开展责任外交的主要表现。列举21世纪以来,中国为加强国际合作组织的重要会议。(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在三个阶段外交的主要着眼点有何变化。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材料体现秦国在征服巴蜀地区后,并未完全推行与内地一体的治理手段,而是因地、因俗而治,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当时秦国在巴蜀地区并未实现与内地(秦地)治理的一体化,B项排除;材料不仅提及分封,还设置了郡,C项排除;材料既未体现巴蜀地区对华夏文化的认同,也不能说明秦国主动推行华夏文化认同,D项排除。2.答案:B解析:考查汉代的民族交融。根据材料,从出土的文物来看,很显然它不是匈奴人制作的饰品,只有可能是掠夺,或者有人赠予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对匈奴通过战争、和亲、贸易的方式将中原文化与器物传至北方,因而在现蒙古地区发掘出中原器物,故B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汉朝并未统辖蒙古全境,故排除A项;蒙古位于汉代的北方,丝绸之路的路线是由东向西,不是由南向北,故排除C项;行省制度是元朝建立的,故排除D项3.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了唐代民族关系。材料反映了唐朝开放的民族政策及与吐蕃友好的民族关系,这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故选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外民族关系的交流与融合,故排除B项;开放的民族政策及与吐蕃友好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大一统国家的发展,大一统国家局面的最终奠定是在明清时期,故排除C项;材料主题主要涉及的是唐朝的民族关系,并未全面描述唐朝历史的演变,故D项错误。4.答案:B解析:根据“桑哥(元朝宰相)又以总制院所统西蕃诸宣慰司,军民财谷,事体甚重,宜有以崇异之,奏改为宣政院”可知元朝的总制院管理的事情过于繁重,应该提高其地位,改为宣政院,秩从一品,B项正确;“僧俗并用,军民通摄”是宣政院的管理特点,排除A项;“因俗而制,因地制宜”材料中无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总制院事务繁重,应该提高其地位,而非“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排除D项。故选:B。5.答案:A6.答案:D解析:据材料“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可知近代民族国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资产阶级革命进程而产生的,而资产阶级革命反对的就是封建王权,故选D项;“民族国家的构建”弱化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排除A项;在欧洲,绝对主义国家在16世纪至17世纪出现,是大型帝国逐渐蜕变为分立的国家的结果,而材料中提到“中世纪”,时间不符,排除B项;“西欧传统国家”下王权受到教权和贵族的制约,并不能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排除C项。7.答案:A8.答案:D解析:《日内瓦公约》作为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国际公约,其出台和修订是国际法发展进程的重要例证,同时也体现出了国际法发展的局限,故选D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A项;材料信息与民族意识无关,故排除B项;只有第四版《日内瓦公约》才能体现联合国发挥的协调作用,故排除C项。9.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建国初期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可知相比与西方国家、亚非国家的贸易额,我国与苏联的进出口贸易额的最高的,虽然从1953年-1955年增加,到1955-1957年开始减少。而对外贸易的表现反映了我国外交政策,结合所学,当时我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C项正确;改革开放以来外交政策的特点是全方位多层次外交,排除A项;1952年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排除B项;这一时期虽然我国与西方贸易,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仍敌视、孤立中国,排除D项。故选C项。10.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已学知识可知50年代中国坚持一边倒,倒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因此中国与苏联是合作关系且均与美国是对抗的关系,到60、7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在70年代的时候,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据此分析可知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B项符合题意。故选:B。11.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形成多样性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结合所学可知,“它”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结合所学可知,该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故D项正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早被实践的地方是内蒙古,故A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制度创新,而非借鉴苏联模式,故B项错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依据是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故C项错误。故选:D。12.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布达拉宫的白宫是历代达赖从事政治、宗教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A项错误,符合题意;BCD项均是对西藏地区的正确描述,排除。故选:A。13.答案:(1)背景:国家战乱,北民大量南迁;侨人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豪门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意义: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扩大了兵源;缓和了社会矛盾,利于社会稳定;打击了豪强士族势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途径:祖源认同(改姓或攀附华夏族祖先);继承前代中原王朝的国号。目的:获得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解析:(1)背景:据材料一“中原丧乱,大批流民流寓江左”结合所学得出国家战乱,北民大量南迁;据材料一“他们与土著百姓生活无异而负担不同,容易引起侨旧矛盾”结合所学得出侨人和土著居民矛盾激化;据材料一“有的成为豪门世族的佃客、部曲……造成了‘国弊家丰’的严重局面”结合所学得出豪门士族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意义:据材料一“南方土著和北方侨民混合杂居,侨流‘后裔遂长为南方之人矣’”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民族交融和南北文化的交流;据材料一“侨置系统与当地系统混合编制……增加国家赋税收入”结合所学得出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扩大了兵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