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_第1页
a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_第2页
a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_第3页
a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_第4页
a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机遇与挑战冯科主要内容一、城镇化的定义及条件二、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三、新型城镇化规划与相关政策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五、未来十年城市群发展格局展望六、新型城镇化案例分析2城镇化的边界3

何谓城镇化?

城镇化的逻辑起点是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这三大要素的“流动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城镇化的空间地理分布。其核心内容是要素流动带来的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这种转变发生的地方形成或扩大城镇、城市。4何谓城镇化?

过去20年城镇化的重点体现在生产结构的转变。然而,从结果上看,就业结构的转变落后于生产结构的转变,表现为第一产业就业占比高;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转变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表现城乡消费和城乡居住方式的差距仍然巨大。5

城镇或城市如何形成?

一个城镇或城市之所以形成,并在这个地理空间上产生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和居住方式的“城市化”,通常是基于三个条件:密度提高、距离缩短和开放度增加。6城镇或城市如何形成?密度的提高

密度是指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度,通常以人口密度和单位土地创造的产业增加值衡量,高密度带来规模效应,促进城市的形成78城镇或城市如何形成?密度的提高过去20年,数以亿计的流动人口从内陆迁移到沿海,使流动人口和资金得以在沿海城市集中,提高了经济活动的密度,使生产和就业结构的转变得以推进。距离的缩短

距离是指商品、服务、劳动力、资本、信息和知识穿越空间的难度程度。最关键的含义是城乡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贸易活动的时间和交易成本,这需要通过基建投资来减少。9城镇或城市如何形成?10城镇或城市如何形成?距离的缩短

北京、上海和深圳这三大中心城市作为流动人口占比最高的地方,也实现了最为显著的城市扩张和经济增长。11城镇或城市如何形成?距离的缩短

经过1997年前后、2002年前后、2009年前后三轮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浪潮,中国城乡之间、城市之间的物理距离在显著缩短,使得商品和服务流动的时间和交易成本显著降低。开放度的增加

开放度的提高是要打破对商品、服务、资本和知识跨地区甚至跨国界流通的限制性因素通常情况下,在国际层面,资本开放程度较高的国家,成功实现城市化和经济增长的概率较大。12城镇或城市如何形成?不同国家资本开放程度13城镇或城市如何形成?开放度的增加

中国于1980年前先后指定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市场和贸易的开放使经济特区在吸收外资方面获得了明显的效果。当时的决策者很快把这种开放式政策推广至14个沿海开放城市、6个长江沿岸城市以及11个沿边城市。一定限度之内的政府职能

有限度的政府公共职能对于以上三个条件是一个必要的补充,但这个“度”应该在一定范围内,即需要更好地让市场力量得以发挥,让人口、土地和资金的流动更加畅通。14城镇或城市如何形成?15城镇或城市如何形成?一定限度之内的政府职能

过去几十年,中国城镇化的成功并非偶然,而且政府职能得到了比较恰当的发挥。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生产、就业、消费与居住方式转变的速度不一致

城镇化的核心内容是生产结构、就业结构、消费模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四个转变,生产和就业的城镇化衡量的是第一产业向非农产业的转换,消费和居住方式的城镇化衡量的是农村生活向城市生活的收敛。从这个角度评估,城镇化质量本质就是要使这四个转变的速度保持一定的匹配度;而中国城镇化的质量不高,恰恰是匹配度不够。1617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生产、就业、消费与居住方式转变的速度不一致

第一产业产值下降的速度远远快于第一产业就业下降的速度

目前我国第一产业产值与就业的匹配度仅为0.3(匹配度=产值占比/就业占比),无论是与美国、德国相比,还是与日本、韩国相比,都偏低。

生产、就业、消费与居住方式转变的速度不一致

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换的速度,远远大于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转换的速度,结果上就是中国的二产产值和二产就业占比都偏高。18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生产、就业、消费与居住方式转变的速度不一致

沿海和内陆之间、不同城市之间,这四个转变发生的速度并不一致,甚至差距显著。某种程度上,过去30年,中国城镇化的成功仅仅是沿海城市和部分中部城市的成功。19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20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

生产、就业、消费与居住方式转变的速度不一致

单位土地二三产业增加值衡量区域差异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与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不一致

我国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35%;考虑到中国的养老、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均在一定程度上与户籍挂钩,这种差距本身即意味着非户籍人口,主要是迁移人口,并非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镇化。21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22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常住人口城镇化速度与户籍人口城镇化速度不一致在一段较长的时间内,如果没有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政策的转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仍将远远高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重庆常住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对比23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土地城镇化速度与人口城镇化速度不一致过去近20年,东部城市土地扩张和人口扩张速度比较接近,中部和西部城市土地扩张速度分别是人口扩张速度的3倍和5倍。1990~2008年人口扩张与土地扩张的速度对比(%)24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土地城镇化速度与人口城镇化速度不一致土地城镇化速度快于人口城市化速度是共识,然而,另一个尚未被充分认识和讨论的事实是工业用地的扩张速度远远快于其它用途。2011年全国土地出让结构占比(%)25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土地城镇化速度与人口城镇化速度不一致我国居住用地扩张和生活设施用地扩张速度远为滞后。中国的土地城镇化也是一种过度偏向生产型,而相对忽略消费型的模式。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中国城市的居住、交通、绿地占比过低。不同城市之间居住用地比重的对比26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土地城镇化速度与人口城镇化速度不一致我国居住用地扩张和生活设施用地扩张速度远为滞后。中国的土地城镇化也是一种过度偏向生产型,而相对忽略消费型的模式。与国际大都市相比,中国城市的居住、交通、绿地占比过低。单位建设用地的产出水平对比27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其余问题1.就业问题2013年更被称作“史上最难就业年”。这种大学生数量的突然膨胀,不仅加剧了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而且使得劳动力构成与需求严重不匹配,导致城市劳动力的相对冗余。2.交通问题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交通结构普遍存在常规公共交通发展缓慢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缺乏公交专用车道、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低、轨道交通发展滞后等。我国目前的城市公共交通投资占GDP的比重仅为1%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其余问题3.城市贫困问题

对于城市流动人口而言,城乡二元制度更是导致农民工或非城市人口沦为贫困的关键因素。因为农民工在城市遇到身份和职业的双重尴尬境遇,城市偏向的政策使得农民工无法与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到同等待遇,出现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的现象。 4.环境问题

中国城市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态势,粗放式的增长模式导致“高投入、高消耗和高排放”,这使得城市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环境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威胁。28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小结

尽管历史上,中国的城镇化取得了相对的成功,但成功背后的问题也同样突出。29我国城镇化存在的问题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评述------要点解析1.以人为本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以人为本”,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以人为本,公平共享。2.优化城镇化格局

强调优化布局,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规划》明确了“两横三纵”城镇化战略格局。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要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经济集聚能力,引导人口和产业由特大城市主城区向周边和其他城镇疏散转移。3031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评述------要点解析《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镇化战略格局示意图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评述------要点解析3.可持续发展《规划》提出首先要创新规划理念,把以人为本、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全过程。城市规划要由扩张性规划逐步转向限定城市边界、优化空间结构的规划,科学确立城市功能定位和形态,加强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管制。4.城乡一体化

首先是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其次是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第三是加快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32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33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评述------要点解析34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评述------特色与创新点1.新主线——人往哪里去

新型城镇化的主线是农民市民化。新型城镇化首先考虑的是“化人”,而不是“造城”。“化人”就是农民市民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虽然在“化人”过程中也需要“造城”,需要城市建成区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基础设施的扩容,但相关规模是由“人的城镇化”的需要决定的2.新举措——多层次筹融资体系

投融资体制创新是新型城镇化需求最为迫切的创新点,《规划》提出建设多层次投融资体制允许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拓宽城市建设融资渠道,打破了中国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市政债缺位的窘境,是一种制度创新35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评述------特色与创新点36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评述------特色与创新点3.新举措——农村土地流转

长期以来,地方政府主要通过“土地城镇化”来推进城镇化,导致建设用地粗放低效。“规划”提出,按照管住总量、严控增量、盘活存量的原则,创新土地管理制度,合理满足城镇化用地需求。未来土地改革的三个主要方向37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评述------特色与创新点4.新形态——都市圈模式《规划》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都市圈战略,构建包括两条横轴,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的同时,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38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户籍政策户籍制度改革关键1.将户口和福利松绑,剥离利益

户籍制度真正的作用是人口登记的制度,这个制度本身没有问题,只是人们把教育、住房及各种社会的福利等都跟户籍挂钩,造成了管理上的不便。2.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的弊端在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年代日益显现:以供应城镇居民定量粮为标准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并实行二元户口管理的做法,既不科学也不合理;户口迁移过死,难以满足公民正常迁移的需要。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户籍政策户籍制度改革关键3.土地制度改革和配套财税体制改革可成突破口

户籍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土地制度改革,在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实现了突破,并配合出租屋租金所得税这样的财政体制改革,就能够有效地解决农民工和流动人口的住房,以及子女教育问题,也就实现了户籍制度的突破。4.“钱”字当头:需要建立成本分摊机制

当前户籍改革的成本被夸大,原因在于对户籍改革的认识存在偏差。户籍改革关键在于良好的成本分摊机制,中央政府应该承担更大责任,全国整体推进、打破行政区域分割,兼顾地区差异,但不能简单地依据城市规模或区域划分。39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40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户籍政策户籍改革要面对的三大焦点问题1.放开户籍会不会“一窝蜂”进大城市?2.“带地进城”会不会增加土地撂荒?3.巨大成本会不会带来改革风险?41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土地改革(建国之初)封建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变(1954-1956年)农民土地所有制转向集体所有(1957-1978年)集体所有转向三级集体所有(1978-200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2008-2013年)“新土改”允许土地流转我国土地改革的发展历程十八大报告提出“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平均衡配置”。42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基建政策 2013年8月,中国政府网发布国务院《关于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推进铁路建设的意见》。这份文件指出,要加快“十二五”铁路建设,争取超额完成年内投资计划,并且从推进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铁路运价机制等六方面提出具体要求。43未来五年开工建设的高铁项目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基建政策44未来五年开工建设的高铁项目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基建政策45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棚户改造政策 2013年6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2013年7月,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通过棚户区和城中村的改造,改善约1亿人的居住条件”是今年经济领域热词“三个1亿人”中的一项。本届政府提出,从2013年到2017年,要再推进1000万套以上的棚户区改造的任务。“2013年实际开工改造了323万套,今年的计划是470万套以上。本届政府还有3年,按照地方目前的安排,到2017年的时候,我们可以在1000万套的基础上提高到1500万套。”2014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改造约为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重点投向就是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46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产业政策1.房地产行业:2013年初国五条加码调控,从需求端抑制房价上涨预期47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产业政策1.房地产行业: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强调进行全面深化改革,虽然决定中并未明确提及房地产业,但已从顶层设计上为房地产业长期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财税、土地、金融等诸多方面的改革轮廓已经得以清晰描绘。48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产业政策49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产业政策2.节能环保行业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3年7月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拉动国内有效需求,推动经济转型升级。50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金融改革政策1.降低金融行业准入门槛为互联网金融打开空间

在“383方案”对于金融领域的改革建议中,“降低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被排在了首要位置,这表明未来金融行业的门槛改革将成为金融领域发展的方向之一。2.推进利率汇率改革,迈向人民币国际化“10年设想”

在此次金融改革建议中,“推进利率汇率市朝”再次被提为金融体系改革的重点,方案中明确提出“10年内使人民币成为主要的国际结算和投资计价货币,在局部市场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设想。51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财税政策

问题1: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不匹配。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收入上的比重大体为50%:50%,而支出上的比重却为20%:80%。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占比52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财税政策

问题2: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整体无效率,转移支付造成的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和带来的激励扭曲可能降低经济增长的潜力。地方财政收入中的转移支付占比53新型城镇化规划与政策新型城镇化相关政策------财税政策

财税政策如何助力新型城镇化1.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支付或税收优惠等形式,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的投入通过调整农村公共教育支出结构,提高农村居民人才资本积累2.改革和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税收政策,引导和加强城乡基础设施的投入3.完善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参与的农村城镇化建设投融资体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三个新起点:人口、土地、资金三个新方向:效率、市民化、空间布局改变四个战略模式:以人为本、土地红利、动力机制、金融支持54新起点之一------人口回流

过去20多年,流动人口从内陆走向沿海,目前基于中国已经到来的老龄化、中国特有的人口流动方式,可以预计,未来20年,跨省流动人口将减少,省内、市内和县内人口流动将增加。

55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新起点之一------人口回流

初步估算,未来人口回流的规模将有6000万左右。下图是按照人口输入—输出的区域结构,估算的潜在人口回流规模。

56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新起点之一------人口回流

安徽、河南、四川、湖南、湖北、重庆等人口净流出省市未来将面临最大规模约在5000~6000万的人口回流,这些回流人口将集中在县外省内和乡内县内就业,从而改变现有大中小城镇的人口密度。57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新起点之一------人口回流

更为重要的是,流动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明显,40岁以上农民工所占比重逐年上升,他们回流的意愿最强,这种人口结构趋势或将意味着未来人口回流的速度将会很快。

58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新起点之一------人口回流

北京、上海、深圳作为过去20年人口流入最多的城市,目前流动人口增速开始趋缓,深圳已出现绝对负增长。

59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新起点之二------土地扩张速度趋缓

总体上中国已逐步进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中后期阶段,未来的建设用地规模将进入“低速增长”,而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后期阶段,未来的建设用地规模将“基本稳定”,增速将会更低

60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新起点之二------土地:土地扩张速度趋缓

过去20多年,许多省份或城市在人口没有增长,甚至负增长的情况下,却实现了快速的土地扩张,在耕地红线日益接近的情况下,未来土地增量扩张的政策压力和经济成本将越来越大。

6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新起点之二------土地:工业土地供应成本将日趋提高

目前来看,不仅国土部门规定所有工业用地必须通过市场的“招拍挂”,而且也必须高于国土部门规定的最低标准。

6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国土部门规定的工业用地最低出让标准新起点之二------土地:沿海发达城市工业土地供应比例将日趋下降

随着沿海较为发达的城市已经逐步走过发展中低端制造业用地的阶段,(1)工业用地供给比例减小;(2)工业用地供应集中于高科技制造业和物流行业;(3)将存量工业用地再开发,盘整之后用于商业、住宅和基础设施用地。

6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全国建设用供给和成交结构占比新起点之三------资金:资金的相对稀缺度和流动方向发生变化

在人口和土地这两个要素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未来将会发现:在沿海发达城市,人口和土地将会相对稀缺,资金会变得相对宽裕;中西部未来人口将出现回流的城市,则恰好相反。

64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新方向之一------土地城镇化从数量扩张向效率扩张过渡。

城镇化速度总体还处于一个相对较快的区间,但相较于过去10年,会略为减速。从侧重生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生产型城镇化向侧重于消费和居住方式转变的消费型城镇化过渡。

65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新方向之二------农村转移人口的市民化将是主要方向

假设2020年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这意味着:(1)目前6.9亿城镇常住人口,约计有2.3亿的非户籍人口需要成为真正的市民,这些人主要为农民工

66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新方向之三------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改变

随着产业转移、农民工老龄化等趋势,未来转移人口的地理空间流向可能主要以东部大城市周边和中西部区域的中小城镇为主,中小城镇的布局具有内在合理性。

67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河北省三大区域农村人口城市化主导流向单位:万人、%新方向之三------城镇化空间布局的改变

68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重庆市2020年城市空间格局预期规划战略模式之一------以人为本

大量农民工无法在城市安家落户,被迫返回农村,给城镇化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障碍

69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农民工无法在城市落户劳动力短缺、“刘易斯”拐点提前到来贫富差距拉大、财政逆向再分配,造成内需不足降低农民工在城市消费的概率社会福利的缺失,使得储蓄率提高,压低消费率农民工无法在城市落户导致的直接后果战略模式之一------以人为本

70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战略模式之一------以人为本

城镇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公平共享的过程,说到底是人的城镇化和现代化。要消除贫困,统筹提供公平发展的机会,要做到三点:

71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战略模式之二------土地红利

城镇化发展本身会给土地带来巨大增值,但问题在于它并非是均匀分布而集中在一小部分城市和郊区的土地上。目前的城镇化中存在着严重的土地陷阱。

72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新型与传统城镇化对于土地比较战略模式之二------土地红利

目前土地制度的种种问题制约了城镇化的发展,约束了经济的发展。虽然多年来一直在积极探索改革的路径,但却始终没有找到可行的办法。近年来,对于征地的思路发生过几次变化,如下表所示

7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战略模式之二------土地红利

74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经营性不同征地政策的局限性战略模式之二------土地红利

75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区域部分用途统一定价局限性战略模式之二------土地红利

76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同地同权之间利益实际差距战略模式之二------土地红利

77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土地红利回归城镇化流程战略模式之三------动力机制产业结构——核心动力生产要素流动——直接动力聚集经济效应——内生动力全球化——加速动力

78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城镇化动力机制战略模式之四------金融支持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动态性的经济系统,金融发展与城镇化之间的联系紧密,金融发展水平也会随着城镇化系统的演进而变化。

79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不同阶段城镇化与金融支撑的主要特征未来十年城镇化发展格局展望80中小城镇:立足于回流人口和农业,以县域为基础发展农业、农产品加工、中低端劳动密度型产业,形成中小城镇。城市群:立足于回流人口和城市产业分工,以三纵两横交通网络为依托发展中高端制造业和中低端服务业,形成城市群。总体上,未来的城镇化空间布局将是市场力量主导、政府力量推动的过程,在这两支力量的驱动下,城市群有可能成为未来的主体形态。

未来十年城镇化发展格局展望81中小城镇

适合发展农业的中小城镇,未来的核心是回流人口和存量人口继续由农村向中小城镇转移、由农业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重点是人口集中、密度提高,从而实现生产和就业结构的进一步转变。

未来十年城镇化发展格局展望82中小城镇

这些地方多处于“七区二十三带”农业战略之内,发展现代农业,将更多受到政策的支持。

未来十年城镇化发展格局展望83中小城镇

用技术和金融改造传统农业、并辅之以恰当的土地制度改革,最终实现规模收益、释放农民,从而使城镇化成为一个自然结果。

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处于成长阶段未来十年城镇化发展格局展望84中小城镇

按照一般标准评估,目前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水平尚处于较低水平,与英国、美国、日本、韩国、巴西的平均年差分别达151年、108年、60年、36年、33年。

未来十年城镇化发展格局展望85中小城镇

实现耕地流转和规模种植的前提是耕地确权:只有在确权的前提之下,才能明确农民耕地承包经营权(使用权)和集体耕地所有权在流转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未来十年城镇化发展格局展望86中小城镇

按照2011年的流转面积和流转增速简单框算,中国将于2020年前实现耕地“全流转”。

未来十年城镇化发展格局展望87城市群

据统计,中国已有的十大城市群面积占全国10%,人口占全国39.44%,GDP占全国67.68%。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肖金成指出,十大城市群已成为中国十大经济支柱

未来十年城镇化发展格局展望88城市群

发展城市群的核心是城市存量劳动力在沿海—内陆城市之间、内陆中心—外围城市之间、不同行业之间重新匹配,重点在于进一步提升城市密度的同时,缩短距离,实现交通网络一体化

城市圈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仍将得益于基础设施特别是城际基础设施的建设。未来十年城镇化发展格局展望89城市群

未来为发展城市群,预计基建的重点将会是:(1)发展地上基础设施、通讯网络、地下基础设施将城市与郊区、中心与外围之间联成一体;(2)发展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将内陆中心城市与沿海中心城市联成一体,承接产业转移。

新型城镇化案例分析和兴模式一、“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二、“业”:四产业驱动,聚合推进城镇化发展三、“房”:可持续建筑,促进工业与城镇化互动四、“地”:集约用地利用土地五、“钱”:多元保障投融资渠道华夏幸福基业园区地产-新圈地运动的代表90新型城镇化案例分析和兴模式一、“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与过往最大的差别在于是否以人为核心,无论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的城镇化,脱离了以人为本则城镇化的方向也发生了变化 09年湖北省国土资源厅,以鄂土资批【2009】528号批复了《襄樊市襄城区卧龙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区实施方案》文件,确定项目拆旧区选定卧龙镇毕庙村91新型城镇化案例分析和兴模式一、“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92毕庙村搬迁前后变化毕庙村搬迁前后村民人均收入比较新型城镇化案例分析和兴模式一、“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93除了在土地补偿以外,对于毕庙村旧宅居民还进行了主题房屋补偿、附属物补偿和装修补偿。毕庙村居民搬迁后补偿费用构成新型城镇化案例分析和兴模式一、“人”:以人为本的城镇化94毕庙村居民搬迁前后对比表新型城镇化案例分析和兴模式二、“业”:四产业驱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驱动95文化旅游业的三大优势新型城镇化案例分析和兴模式二、“业”:四产业驱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现代农业驱动96现代农业驱动的四项主要功能新型城镇化案例分析和兴模式二、“业”:四产业驱动,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可持续工业

以远大高建公司为核心的钢构房屋工厂化制造产业,其突出贡献是,能够独立开发建材生产与建筑工程项目,采用机械化吊装作业,大大减少现场作业人员数量,改善作业环境,节约宝贵资源,同时实现生产效率提高。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驱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启全新局面。97新型城镇化案例分析和兴模式二、“业”:四产业驱动,推进新型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