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一、时空定位二、阶段特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继续发展,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

1.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民族交融局面;隋朝时期结束分裂,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2.区域开发:北民南迁,六朝对江南地区的大力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隋唐时期,由于生产关系的调整,经济繁荣,江南得到进一步开发。3.制度创新: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雏形出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正式确立并得到发展;选官制度由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赋税制度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租调制发展到唐朝的租庸调制,唐朝中后期的两税法标志着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转折。4.文化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迅速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出现三教合一趋势;适应统一国家的时代需要,唐朝儒学复兴运动兴起。科技成就领先世界,文学艺术辉煌灿烂,对外文化交流频繁,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1.考情分析:(1)考查内容:本单元的考查主要集中在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化上,特别是政治、思想领域的变化;非选择题的考查与近几年社会热点结合紧密。三、考情考向分析(2)命题趋势:预计主要集中在隋唐时期的制度创新、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等主干知识上,强调维护国家统一、文化传承等,呼应现实热点问题,注重对核心素养的考查,充分发挥历史学科承载的人文教育功能。三、考情考向分析2.备考策略:(1)抓住魏晋至南唐的阶段特征及主干知识,即民族交融和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重点关注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封建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科技的繁荣(2)抓住本单元的核心概念进行深入理解,如九品中正制、科举制、三省六部制、藩镇割据、均田制、草市、三教合一等。(3)基于核心素养的考查趋势,需注意运用图表理解三省六部制的分工与职能,分析三省六部制的作用及影响,培养历史解释能力;理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由世卿世禄制到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的演变历程,运用唯物史观辩证评价科举制;梳理隋唐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成就深入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三、考情考向分析3.考向分析第3讲魏晋到隋唐五代的政权演变与民族交融考点1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1.政权更迭2.门阀士族制度(1)士族:又称门第、世族、世家、巨室、门阀等。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2)门阀政治: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选拔官吏只看家世出身。通过大族之间互相联姻,在统治阶级内部构成了一个门阀贵族阶层,并逐渐形成了一整套的特权制度,即“门阀政治”。(3)形成原因:①历史根源,东汉以来的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②经济原因,土地兼并严重,经营庄园,渐成割据。③政治原因,魏晋政权统治基础是士族,皇帝依赖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4)衰落: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3.江南开发和区域经济发展(1)条件: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势条件。(2)原因:①从东汉末年开始,许多人为了躲避北方的战乱,迁到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的北方人迁到江南。北方人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②那时候,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③经过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江南的经济迅速发展起来。(3)影响: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考点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1.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

概况背景措施内容作用前期重点建立各种新制度;后期侧重在“汉化”政策4世纪末,鲜卑拓跋部建立的北魏强大起来,于439年统一北方。5世纪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在位,大力推动民族交融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颁布均田令,把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由农民承担一定的租税、徭役和兵役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恢复和发展了北方经济设立三长制改宗主督护制为三长制,直属州郡,负责检查户口、征收租赋、征发徭役和兵役加强了对地方政权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因整顿吏治制定了俸禄制度,官吏俸禄由国家筹集和发放北魏吏治有所好转迁都洛阳公元495年正式迁都洛阳打击了保守势力;有利于民族文化的融合移风易俗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改籍贯、行汉制、尝儒学便于接受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促进了鲜卑贵族的封建化进程,巩固了北魏统治考点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1)民族迁徙:魏晋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大批内迁,他们在北方各地和汉族人民杂居相处。(2)联合斗争:西晋末年统治者对各族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十六国时期的连年战乱,北方经济破坏,人民生活困苦,迫使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斗争,从而使民族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3)友好往来:魏晋以来,我国北方出现过几次统一局面,在和平的环境中,各族人民频繁交往使民族大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在战乱期间,这种交往也始终未断。(4)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促进了民族大融合。2.民族融合的主要形式考点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1)原来的民族布局在少数民族内迁中被打破。(2)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3)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分界线发生变动。(4)促进了内迁少数民族的封建化。(5)魏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2.民族交融的意义考点3

隋唐的繁荣与民族交融1.隋朝兴亡(1)建立:581年,北周外戚杨坚代周称帝,改国号隋,定都长安。(2)统一:589年,隋灭陈,结束分裂局面(220-589),统一全国。(3)建设:广设仓库,有洛口仓、含嘉仓等。隋炀帝兴建洛阳城,开通大运河。(4)灭亡:隋炀帝大兴土木,三征高丽,引发农民大起义。618年,隋朝灭亡。考点3

隋唐的繁荣与民族交融2.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皇帝措施后果唐太宗轻徭薄赋、劝课农桑、戒奢从简、知人善任、虚怀纳谏“贞观之治”武则天打击关陇士族、扶持庶族地主;改革科举承上启下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开元盛世”3.唐朝的民族关系民族历史发展概况杰出首领唐朝中央政府与各族的关系突厥兴起于北方,6世纪中叶建立政权,后分裂为东、西突厥东突厥:颉利可汗(1)唐太宗:①贞观初年,大败东突厥,俘颉利可汗,实施怀柔政策。②640年,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2)唐高宗:灭亡西突厥。(3)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回纥7世纪初,生活在色楞格河一带,受突厥统治。东突厥灭亡后,归附唐朝

——唐玄宗:①册封其首领为怀仁可汗。②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吐蕃7世纪前期,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松赞干布(1)唐太宗: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2)9世纪中期,唐蕃会盟靺鞨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后来粟末部建立政权。9世纪。渤海国拥有“海东盛国”美誉大祚荣唐玄宗:册封粟末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考点3

隋唐的繁荣与民族交融考点4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亡1.安史之乱(1)背景:唐玄宗后期怠于政事,任人唯亲朝政趋于腐败;军事举措失当,设置节度使形成外重内轻的局面。(2)经过:755-763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叛乱,后被唐平定。(3)影响:中央集权被削弱,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边防空虚,吐蕃入侵,边疆告急。唐朝从此由盛转衰。考点4安史之乱和唐朝的衰亡2.黄巢起义(1)背景: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削弱了统治;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2)经过:875年,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爆发;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3.五代十国907-960年,五代经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主要在北方黄河流域。十国主要在北方的山西和南方各地。五代十国的开国君主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所以实质上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和扩大。第4讲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考点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1.察举制汉代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先考察而后推举,分为常科(如孝廉、茂才等)和特科(如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等),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存在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兴起背景(1)汉代察举制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扩大了统治基础。但逐渐形成由权门势家操纵选官,把持察举的局面,干扰了人才选拔,流弊百出。(2)东汉末年社会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3)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概况选官方式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按等级高低授予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衰落(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难以为继。(2)隋朝时,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影响积极影响(1)继承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初期起到选拔人才的作用。(2)解决了选拔官吏无标准的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吏治清明。(3)缓解了中央政府与世家大族的紧张关系。(4)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影响后期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是门阀士族制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2.九品中正制3.科举制隋建立后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唐太宗时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1)背景:士族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发展:(3)影响: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考点2中国古代官员的管理官员的考核时代表现特点秦汉时期上计制,考核结果是官员赏罚的依据古代官员管理的特点(趋势):考核内容有针对性;考核与监察相结合;考核与奖惩相配套;考核监察权渐归中央隋唐时期考核归属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作为考核标准,根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两宋时期“磨勘”,由审官院考核京官,考课院考核地方官明清时期明朝的考核有考满(任职期满的考核,分初考、再考、通考,是决定官员正常升迁或降、调的依据)和考察(分朝覲考察和京察);清朝的考核实行考课制度(分京察和大计)官员的监察秦汉时期秦在中央设御史大夫;汉在地方设刺史,刺史品级不高,但权力很大隋唐时期隋唐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唐在地方设立道作为监察区,对地方有巨大威慑作用两宋时期中央设御史台;地方划分路作为监察区;台谏合一元朝时期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明清时期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合称“科道”),监察官员品级低,权力大考点3

三省六部制1.魏晋南北朝的三省体制(1)组织结构: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2)运行: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2.隋唐三省六部制(1)确立:隋文帝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时期沿用。(2)运行机制:机构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考点3

三省六部制2.隋唐三省六部制(3)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4)政事堂①设立:宰相议事的地方叫政事堂,后改称中书门下。②意义: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5)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考点4赋税制度1.魏晋南北朝至唐朝前期:租(庸)调制沿革及内容:(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时期: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每年纳粟为租,纳帛或布为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2.唐朝后期:两税法(1)原因: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财政困难。(3)内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4)意义不等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考点4赋税制度第5讲魏晋至隋唐的文化考点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1.概况时期概况汉朝儒学独尊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道教传播道教(道教≠道家学派)在民间广为传播,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盛行佛教在中国盛行,并吸收儒、道的思想,渐趋本土化儒学新发展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隋唐三教合归儒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唐朝三教并行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儒学复兴原因: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代表人物:韩愈。目的:维护封建统治。主张: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影响:巩固了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考点1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反佛(1)原因: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表现:①南朝范缜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先后灭佛。1.文学考点2魏晋至隋唐的文学艺术时间代表东汉末年至曹魏出现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以陶渊明为代表的田园诗南北朝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1)东汉末年至魏晋南北朝时期(2)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时期代表诗人代表盛唐李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诗仙”唐朝由盛转衰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2.书法考点2魏晋至隋唐的文学艺术时间特征代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隋唐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道劲的柳体时间概况代表东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代表作有《洛神赋图》《女史箴图》隋唐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画圣”吴道子精于佛道、人物画,长于壁画创作,代表作有《送子天王图》3.绘画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如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闻名世界。4.雕塑考点3魏晋至隋唐的科技类别成就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农学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地理西晋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建筑隋朝的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石拱桥印刷术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火药(1)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2)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天文学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测算出了地球子午线长度医学(1)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2)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考点4中外文化交流交往国家、地区方式影响中国与印度、中亚之间①东汉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天竺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文。②东晋的法显到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③唐朝的玄奘,到天竺取经,并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中日和中朝之间①唐朝高僧鉴真六次东渡到日本传授佛法。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对日本等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有着重要贡献1.佛教交流和研讨考点4中外文化交流2.其他方面的文化成就文化现象表现长安成为国际大都会各国使节、商人、侨民聚集长安遣唐使新罗、日本派遣遣唐使和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伊斯兰教传入广州、泉州等西亚商人居住区域大多建有清真寺对外交通发达陆上和海上向东都可达朝鲜,海上可达日本;向西陆上丝绸之路可达印度、西亚及至欧非,海上丝绸之路可达波斯湾四、解题技巧1.套用模板解答结论型选择题结论型选择题也称论证分析型选择题,是从非选择题中的论证题发展演变而来的,这类题型有两种形式:一是题干一般为教材中未出现的历史结论,选项为所学史实,需要判断论证史实是否符合题干结论;二是题干为简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备选项是依据这些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得出的结论,需要分析判断选项的结论是否符合题干反映的信息。四、解答策略解题思路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1)通过对题干历史结论或史实的理解,联系迁移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出符合题干论的正确选项。(2)通读题干,分清楚历史结论或史实的时代背景,迁移相关的人物或事件进行分析判断。(3)分析各备选项的内涵及其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解答这类题目一般采取史论结合法、概念分析法、理论分析法等。四、解答策略2.高考材料解答型非选择题高分诀窍(1)一个前提:读懂、弄通和透彻理解材料。(2)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二是联系教材。联系教材是必要的,应该把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与教材所学的相关知识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答。(3)两个充分:一是充分获取有效信息,二是充分利用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回答问题、解析材料利用的信息,这是答好材料题的关键。(4)警惕四大误区:①急于求成:对题目未作仔细分析,盲目作答,抓不住要点;②照本宣科:对材料未能获取有效信息,缺乏概括总结;③表达不准确:对问题理解不清,表述杂乱;④卷面不整洁:书写潦草,字迹不清晰。五、要点整合、纵横贯通主题一魏晋与隋唐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1.政治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使得秦汉以来的封建大一统局面被打破,其间虽有西晋的短暂统一,但分裂战争、政权更替频繁和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政治的主要特点;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二个大一统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渐完善。2.经济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打下基础;唐朝农业、手工业、商业进一步发展,封建经济空前繁荣发展;对外实行开明政策,交通发达,丝绸之路海陆并举,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发达,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3.文化上: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出现了儒、佛、道“三教并存”的局面,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隋唐时期,从隋朝主张三教合归儒到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诗歌繁荣,科技进步,艺术繁盛。主题二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五、要点整合、纵横贯通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主题三

隋唐时期经济、政治、军事制度的变化五、要点整合、纵横贯通1.土地制度的变化。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即均田制崩溃,地主土地所有制从8世纪中叶开始得到空前发展,主要体现为随着地主庄园经济的迅速发展,土地兼并愈演愈烈。2.赋税制度的变化。从租庸调制到两税法的变化,是地主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的结果,符合土地集中和贫富分化的社会现实。这一变化,不仅是唐朝赋税制度的变革,而且也是汉代以来课役重丁口、轻田产转变到此后轻丁口、重田产的分水岭。3.选官制度的变化。隋唐建立、唐代完善的科举制度,反映了士族地主势力的衰落以及庶族地主势力的上升。各阶层知识分子,特别是庶族地主参政,扩大了封建政权的统治基础,极大地改变了秦汉至南北朝时期豪强地主垄断政权的局面。4.军事制度的变革。由府兵制到募兵制,既是制度的革新,同时也是封建政治经济发展的要求和产物,同时形成藩镇。主题四

唐朝处理民族关系的方式和特点五、要点整合、纵横贯通管辖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来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地区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册封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靺鞨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战争唐朝初年,东突厥不断南下攻唐,唐太宗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维护北部边境安定和亲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唐蕃和亲,促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交流会盟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六、典型例题【2022·北京卷】1.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

)解析: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DA.① B.② C.③ D.④六、典型例题【2022·湖北卷】2.唐玄宗针对民间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的现象,下诏曰“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遂禁止私造铜器,由官府统一收购冶炼出的铜铅锡,杜绝私自买卖。制定该政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

B.铸币材料严重短缺C.铜铅锡专卖措施失效

D.铜钱流通范围有限解析:根据材料“今天下泉货益少,币帛颇轻,欲使天下流通,焉可得也”可知当时铸币材料较少,“销毁铜钱用于铸造铜器”会加剧这一状况的恶化,B项正确;ACD均不符合材料和史实,排除。故选:B。B六、典型例题【2022·广东卷】3.下图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到隋唐政府机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DA.加强了中枢决策权

B.避免了相权被分割C.降低了政令的执行效率

D.使中央机构分工更明确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度。图示显示出北齐时期的政府机构到隋唐时期变为明确的六部,这样划分促使中央机构分工更加明确,故选D项;图示中机构属于行政机构变化,不是决策机构,排除A项;材料中机构变化属于宰相直辖部门的变化,排除B项;行政机构合并和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C项。六、典型例题【2022·湖南卷】4.据下表可知()解析:本题考查隋唐选官制度。材料表明,隋唐时期,科举制确立,九品中正制渐被废除,反映了世家大族趋向没落,A项正确。B项材料无法体现。九品中正制渐被废除,反映了门阀观念日益淡化,C项错误。D项与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相悖,排除。A时间事件隋文帝开皇十五年(595)废除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始置进士科唐高祖武德七年(624)恢复九品中正制唐太宗贞观初年(627)再度废除九品中正制A.世家大族没落 B.科举制存在严重弊端C.门阀观念强化 D.九品中正制仍可延续六、典型例题【2021·河北卷】5.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

)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C本题考查三国时期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的变迁。依据材料可知汉代的刺史具有监察职能,但到了魏国时期,刺史具有了军事和民事的权力,因此体现了刺史职权的演变,故C项正确;魏国时期的刺史不再具有监察权,故A项错误;刺史有了管辖地方的权力,体现了地方权力的扩大,不利于中央集权,故B项错误;D项说法绝对化了,同时刺史不再具有监察权,也不能保障吏治清明。七、变式训练1.东晋孙绰认为,僧侣出家,弘法修道,是光宗耀祖,是无上之孝行。葛洪在《抱朴子》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由此可知()A.儒学的独尊地位逐渐丧失

B.儒家思想仍占据突出地位C.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D.佛、道挑战儒学正统地位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佛教代表人物孙绰强调“孝”,道教代表人物葛洪强调“忠孝和顺仁信”,故可得出儒家思想仍占据突出地位的信息,故B项正确;儒学的独尊地位逐渐丧失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儒释道三教合一局面形成于唐朝,不符合材料时间,故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佛、道吸收儒学思想,而非挑战儒学,故D项错误。故选:B。B七、变式训练2.如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管理养牛官职。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解析:根据表格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了许多养牛官以促进官营养牛业的发展,进而为牛耕技术的推广提供保障。因此这些官职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牛耕技术的传播,A项正确;南朝政权本身就是汉人政权,谈不上汉族政治制度的影响,也不是南北民族交融的结果,排除BD两项;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这些官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