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经济地理路紫2/3/20231绪论
第一节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第二节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目的和任务第三节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2/3/20232第一节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一、中国经济地理在经济地理学科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二、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对象三、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一)
中国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二)
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基本内容四、中国经济地理的学科特性(一)
区域性(二)
综合性(三)
统一性2/3/20233第二节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目的和任务一、中国经济地理面临新的挑战二、研究中国经济地理的目的和任务(一)
了解我国国情,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二)
为发展经济地理学服务(三)
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为文明2/3/20234第三节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一、中国经济地理的基础理论(一)
人地关系论(二)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二、研究中国经济地理的方法(一)
及时搜集、积累有关资料(二)
善于学习、掌握中国经济地理研究的有关方法论(三)
训练与掌握学习、研究中国经济地理的基本功(四)
明确研究中国经济地理的主线与重点2/3/20235第一章中国人地关系总论
第一节中国人地关系发展简要回顾第二节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与途径2/3/20236第一节中国人地关系发展简要回顾
一、中国人地关系的发展和演化(一)
1949年前的中国人地关系(二)
1949年后的中国人地关系二、中国人地关系发展、演化的启示(一)
人地关系是自我们祖先在祖国大地诞生以来就存在着的客观关系(二)
我国的发展历史,实际上是一部破坏、恶化人地关系和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交错存在的生产的斗争史(三)
我们强调人地关系的本质是改造、重组,强调在这个改造、重组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但并不是要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四)
人们对环境的改造利用,对新的人地关系的重组,除了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深刻制约,还受人类的智慧、理智和自觉行为所制约2/3/20237第二节
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与途径
一、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重大课题(一)
人口、耕地与粮食的协调(二)
协调城乡聚落的建设发展(三)
制止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经营,保持相对的生态平衡(四)
加强对人地关系严重失调地区的治理(五)
协调区域间经济的发展(六)
国土开发、整理与规划二、中国人地关系协调的目标与途径(一)
优化、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目标(二)
优化、协调我国人地关系的途径2/3/20238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
第一节
中国自然资源的评价第二节
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第三节
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2/3/20239第一节
中国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中国六大自然资源(一)
土地资源(二)
水资源(三)
气候资源
(四)
森林资源(五)
矿产资源
(六)
海洋资源二、中国自然资源的总体评价1资源种类较为齐全2绝对量大,相对量少3资源质量参差不一,资源承载能力地区差异明显4资源空间分布有利有弊2/3/202310第二节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一、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与现状特征(一)
开发利用历史悠久(二)
各项资源的开发利用发展迅速(三)
开发利用上有巨大潜力(四)
资源浪费、破坏情况相当严重二、中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面临挑战(一)
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小,且有继续下降趋势。(二)
自然资源相对短缺。2/3/202311第三节中国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战略一、建立自然资源的管理体系二、在自然资源管理决策中推行可持续发展影响的评价制度三、主要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开发(一)
水资源(二)
土地资源
(三)
森林资源
(四)
海洋资源
(五)
矿产资源
气候资源2/3/202312第三章中国的人口
第一节中国人口的庞大规模优势第二节中国的人口结构
第三节中国人口的分布与移动第四节中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第五节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
2/3/202313第一节中国人口的庞大规模一、中国人口规模的庞大及其成因二、众多的人口与中国经济的发展2/3/202314第二节中国的人口结构
一、中国人口结构的特点(一)
性别结构不均衡
(二)
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三)
人口文化水平不断提高(四)
职业结构的传统型(五)
城镇人口比重低二、人口结构的调整
2/3/202315第三节
中国人口的分布与移动
一、中国人口分布的极不平衡及其成因1.
我国东部人口多,西部人口少2.
平原、盆地人口多,山地、高原人口少3.
我国东、西地区的内部人口密度也随地貌不同而有很大差别二、中国人口的空间移动与趋势1.
旧中国人口的移动2.
新中国人口移动的特点
三、中国人口分布与移动的调控2/3/202316第四节中国人口问题及其对策一、人口问题的历史考察二、中国人口的就业矛盾突出三、中国人口增长的趋势四、控制人口增长的对策2/3/202317第五节中国的民族构成和分布一、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二、中国各民族的分布三、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2/3/202318第四章
中国的生态环境
第一节
中国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第二节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基本评价第三节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趋势分析对策
2/3/202319第一节
中国生态环境的历史考察一、社会和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尖锐二、1949年后对生态环境的几次冲击与破坏(一)1958年——1960年“大跃进”时期(二)1966年——1976年十年浩劫期间(三)改革开放后的十几年2/3/202320第二节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的基
本评价
一、大气污染居高不下二、水资源持续短缺与水质污染加重三、工业废渣与日俱增,噪声污染日益扩大四、土地退化严重五、耕地连年减少,森林日趋贫乏六、自然灾害频度加快,污染事件不断增多,经济损失越来越大2/3/202321第三节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趋势分析与对策
一、中国生态环境的趋势分析1.
人口压力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持续存在。2.
中国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经济的根本转变将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3.
从90年代初开始,中国工业化将进入重工业化时代,能源、冶金、建材、化工等重`、化工业部门将优先发展。4.
城市化进程加快,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缓慢,城市工业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染符合大幅度增加将危害城市环境。5.
乡镇企业高速度发展,环境污染出现由点向面发展的趋势。6.
科技落后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环境污染增大。2/3/202322
二、中国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一)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贯彻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积极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推动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综合协调发展。(二)
坚持保护环境这项基本国策,坚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长远规划,使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事业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协调发展。同时,在国土开发中,要坚持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并重的方针,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的在全国开展国土整治工作
。(三)
强化环境管理,要把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有效的结合起来,提高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和效能。(四)
建立和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和信息网络,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行全过程控制、及时掌握全国环境质量及污染状况的变化。2/3/202323第五章中国产业结构与布局的历史演变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第三节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2/3/202324第二节旧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一、我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二、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的产业结构与布局(一)
产业发展的迟缓性(二)
产业发展的对外依赖性(三)
产业结构的片面性(四)
产业布局的不平衡性2/3/202325第三节新中国的产业结构与布局一、新中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回顾
二、新中国产业布局的明显变化(一)1949年——1965年(二)1966年——1975年(三)1976年——1995年
2/3/202326第六章
中国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中国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第三节中国经济作物生产与布局第四节中国林业生产与布局第五节中国畜牧业生产与布局第六节中国水产业生产与布局
第七节中国农业分区
2/3/202327第一节概述
一、1949年以前中国农业的发展二、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特点
三、中古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2/3/202328(一)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显著(二)
农业生产条件的显著改善(三)
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调整(四)
农业生产布局渐趋合理(五)
农业科研与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六)
农业生产的持续增长二、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发展与布局特点2/3/202329三、中古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
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二)
中国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内涵(三)中国现代集约可持续农业的重点发展领域
2/3/202330第二节
中国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一、粮食生产特点与区域产销平衡(一)、粮食生产发展的基本特点(二)、粮食产销的区域平衡与演变二、主要粮食作物生产与布局(一)、水稻(三)、玉米(二)、小麦(四)、其它粮食作物
2/3/202331
三、粮食商品生产基地建设与发展(一)、增产潜力大,商品率稳步提高,具跨世纪意义的全国性商品粮基(二)、生产水平较高,仍有增产潜力的老商品粮基地(三)、却连地区有潜力的区域性商品粮基地四、中国的粮食问题与前景展望
(一)
粮食增产的难点与问题(二)
资源潜力与发展前景2/3/202332第三节中国经济作物生产与布局
一、经济作物生产发展与区域组合(一)
经济作物的生产特点(二)我国经济作物生产发展概述
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与布局(一)
纤维类原料作物生产与布局(二)
油料作物生产与布局(三)
糖料作物生产与布局(四)
热带经济作物生产与布局(五)
烟,茶生产与布局2/3/202333第四节中国林业生产与布局一、森林资源与发展条件(一)
森林资源与特点(二)
森林资源的潜力二、林业生产与主要林区(一)
林业生产概况(二)
主要林区布局与特点(三)
问题与发展途径2/3/202334第五节
中国畜牧业生产与布局一、概况(一)
主要进展(二)
问题与发展途径二、畜牧业生产类型(一)
农区畜牧业(二)
牧区畜牧业(三)
半农半牧区畜牧业(四)
城郊畜牧业2/3/202335第六节中国水产业生产与布局
一、概况(一)
水产资源特点(二)
水产生产概况二、海洋水产业生产与布局
(一)
渤海海区渔场(二)
黄海海区渔场(三)
东海海区渔场(四)
南海海区渔场
三、淡水水产业生产与布局
(一)东北淡水渔业区(二)
华北淡水渔业区(三)长江中下游淡水渔业区(四)
华南淡水渔业区(五)西南淡水渔业区(六)
蒙新淡水渔业区(七)青藏淡水渔业区2/3/202336第七节中国农业分区
一、东北区二、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三、黄淮海区四、黄土高原区五、长江中下游区六、西南区七、华南区八、甘新区九、青藏区2/3/202337第七章中国第二产业的发展与布局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中国能源工业
第三节中国原材料工业
第四节中国加工制造业
第五节高新技术工业
第六节中国主要综合工业基地
2/3/202338第一节
概述一、合理发展与布局的战略意义二、旧中国工业发展、分布的基本特征三、新中国工业发展、布局的重大变革2/3/202339第二节
中国能源工业一、煤炭工业(一)
资源评价(二)
发展和布局二、石油工业(一)
资源评价(二)
发展和布局三、电力工业(一)
电源与内部结构(二)
发展与布局2/3/202340第三节中国原材料工业一、冶金工业(一)
钢铁工业资源评价(二)
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和布局(三)
我国主要钢铁工业基地特点(四)
我国有色金属工业概述二、化学工业(一)
资源评价(二)
化工结构与布局变化(三)
主要化工基地三、建材工业(一)
水泥工业(二)
平板玻璃工业(三)
主要建材基地2/3/202341第四节
中国加工制造业一、机械工业(一)
发展与布局变化(二)
主要机械工业基地二、
汽车工业(一)
汽车工业发展与存在问题(二)
汽车生产基地和发展趋势三、轻纺工业(一)
主要轻工业发展和布局(二)纺织工业的发展和布局
2/3/202342第五节
高新技术工业一、新能源与新材料工业二、电子和信息工业三、生物工程、空间技术与海洋开发四、高新技术开发区2/3/202343第六节
中国主要综合工业基地一、长江三角洲二、京津唐三、珠江三角洲四、山东半岛五、辽中南六、成渝沿线七、长江中游八、关中地区2/3/202344第八章
中国第三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第一节概述第二节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布局第三节
中国商业的发展和布局
第四节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
2/3/202345第一节概述一、大力发展中国第三产业的必要性二、中国第三产业发展和布局的特点(一)
发展的波折性
(二)
行业结构的多样性(三)
空间布局的差异性三、中国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一)
战略目标(二)
发展重点(三)具体措施2/3/202346第二节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和布局一、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和布局总述(一)
合理发展和布局中国交通运输的意义(二)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与布局特点二、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战略(一)
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和布局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二)
中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三、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和布局(一)
中国铁路运输的发展(二)
中国铁路网的构成(三)
中国铁路运输前景2/3/202347四、中国水路运输发展与布局(一)
中国水运优势
(二)
中国内河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三)
中国海上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五、中国公路、民航和管道运输的发展和布局(一)
中国公路运输发展与布局(二)
中国民用航空运输与布局(三)
中国管道运输的发展和布局六、中国客流和货流的发展和布局(一)
中国客流的发展和布局中国货流的发展和布局2/3/202348第三节中国商业的发展和布局一、中国商业发展和布局总述(一)
合理发展布局中国商业的重要意义(二)
中国商业发展布局的基本特点(三)
中国商业发展布局的基本战略二、中国的商业区和商业中心(一)
中国商业区化的依据和体系(二)
中国的商业区及其主要商业中心三、中国商业网点的发展和布局(一)
商业网点的分类(二)
批发商业网点的发展和布局(三)
中国零售商业网点的发展和布局2/3/202349第四节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与布局
一、中国旅游资源的特征(一)
种类繁多、数量丰厚(二)
景观奇特、魅力无穷(三)
古老珍稀、品位绝佳(四)
分布广泛、组合颇佳二、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特点(一)
产业规模高速扩张,产业形象日益鲜明(二)
国内旅游异军突起,多元化市场已经形成(三)
六大要素配套发展,旅游生产力快速增长(四)
资源开发不断深化,产品结构渐趋完善2/3/202350三、中国旅游业的空间布局(一)“东中西轻”的基本态势相当明显(二)中西部地区近年增势强劲,旅游业空间布局渐趋合理四、中国旅游业的发展战略(一)
开发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大产业(二)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开发利用资源(三)
加速更新升级,丰富旅游产品(四)
加强行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五)
优化地区结构,实现合理布局(六)
保护旅游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五、中国旅游地理区(一)
旅游地理区划的方案(二)
各大旅游区资源特色和发展方向2/3/202351第九章中国的经济区划分析第一节中国的行政区划第二节中国经济区划优势2/3/202352第一节中国的行政区划一、我国行政区划的演变及其主要依据(一)省区的变更(二)民族自治区的建立(三)中央直辖市的调整二、我国现行行政区划特征及今后改革趋势(一)我国现行行政区划特征(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改革的趋势2/3/202353第二节中国经济区划一、经济协作区二、三个经济地带1东部沿海地带。2中部地带。3西部地带。三、七大经济区划的划分(一)七大经济区域的由来与特性(二)七大经济区域的区域差异2/3/202354第十章东北地区
第一节
区域经济的资源基础第二节
区域经济的历史基础第三节
老工业基地的形成与改造第四节
全国重要的农、林、牧业基地第五节
区域经济的内部差异与联系一、经济地域差异和地域联系二、经济地域联系的承担者——发达的交通运输网三、经济地域的核心——密集的东北城镇群第六节东北地区的发展前景2/3/202355第十一章
环渤海地区
第一节
区域优势与面临的主要内容第二节产业结构特点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第三节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第四节重点开发地区及其发展前景2/3/202356第一节
区域优势与面临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优势(一)
对外开发与经济发展的区域条件优势(二)
矿产资源与海洋资源的优势明显(三)
港口优势和便捷的交通运输网(四)
人才集中,综合科技实力全国第一(五)
产业基础雄厚,城市化水平高(六)
对外开放格局已具雏形,正向较高层次演替(七)
旅游资源多姿多彩,发展旅游事业得天独厚2/3/202357二、面临的主要问题(一)
传统优势部门设备、技术、产业结构老化,改造难度大。(二)
城市分工不明确,第三产业不发达。(三)
但水资源不足,水土水矿配合不理想。能源和交通运输供需矛盾突出,工业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是我国多数工业城市共同存在的问题,同样也是本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2/3/202358第二节
产业结构特点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产业结构基本特点(一)
第二产业为主体,工业化水平较高;第一产业规模大,农业基础较好;第三产业薄弱,今年有较大发展,是环渤海地区产业结构的总体特征。(二)
以原材料工业为主的重工业在工业中仍占主导地位是本区产业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三)
建立起以能源、冶金、化学及化学制品、机电、食品饮料、纺织缝纫六大行业为支柱的、偏重型工业结构体系。(四)
农业结构中以种植业为主,畜牧业也较发达;农村工业结构中,农村工业异军突起,已占主导地位。2/3/202359二、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一)
产业结构的优化(二)
产业结构的现代化(三)
产业空间结构优化2/3/202360第三节
重点产业的发展与布局
一、工业的发展与布局(一)
能源工业(二)
钢铁工业(三)
机电工业(四)
化学工业(五)
纺织工业2/3/202361二、农业的发展与布局(一)
种植业(二)
畜牧业(三)
渔业三、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2/3/202362第四节
重点开发地区及其发展前景
一、环渤海海滨经济开发带(一)
大规模发展外向型经济,建成高度发达的开放地带。(二)
加快港口和海滨城市建设,迅速形成发达的港口群体和城市体系。(三)
实施生产力布局和国土开发向海滨地带推进的战略,建立环渤海带节水产业圈。(四)
充分发挥海洋资源和海洋科技优势,加快海洋产业群发展步伐。(五)
加快黄河辽河两个三角洲综合开发与整治,稳定入海流路,利用其丰富的土地和油气等资源,使之成为农牧渔业生产基地、石油化工生产基地。(六)
注意保护环境,努力减少污染,是辽东湾、渤海湾和莱州湾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2/3/202363二、京津塘地区(一)
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二)
调整产业布局,促进京津塘三市职能合理分工(三)
为缓解三是对水、土、空间和基础设施需求不断膨胀的压力,本区地域开发逐步向滨海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2/3/202364三、辽中南地区(一)
以打入东北亚市场为目标,以高科技为先导,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二)
加快港口建设,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三)
沈阳和大连要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大力开发高科技产品,促进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四)
解决能源短缺问题。要控制大耗水工业和水田面积的发展。
2/3/202365四、胶济铁路沿线地区(一)
青岛要充分利用沿海开放城市和港口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二)
济南要发挥省会城市的综合功能。(三)
继续建设引黄工程,抓紧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向山东延伸问题,以缓解本区主要城市日益缺水局面。(四)
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的扩大,逐步减少对小青河、淄河和胶州湾的污染。2/3/202366五、呼包、北同蒲和太胶铁路沿线地带(一)
继续发挥煤炭资源丰富的优势,完善以煤、电、煤化工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提高加工深度。(二)
本地带是全国煤炭开发的重点地区,也是全国外调煤的主要基地。(三)
充分利用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的优势,逐步发展高耗能的重工业和煤化工业。(四)
围绕资源开发,搞好煤炭外运通道和供水设施的建设。(五)
加强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2/3/202367第十二章
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
第一节区域概况与战略地位第二节区域优势与限制优势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优势2/3/202368第一节
区域概况与战略地位
一、区域概况二、战略地位2/3/202369第二节
区域优势与限制因素
一、区域优势(一)
区位优势,交通便利。(二)
资源丰富,潜力巨大。(三)
工业发达,基础雄厚。(四)
城市密集,市场广阔。(五)
人文繁荣,科技先进。2/3/202370二、限制因素(一)
初级原材料短缺(二)
能源短缺(三)
洪涝灾害的威胁尚较严重(四)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滞后(五)
现行条块分割管理体制制约了全区经济协调发展2/3/202371第三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制定本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一)
依托通道,东靠西移,南连北往,开边出海(二)
改革体制,转变机制,统筹规划,统一市场(三)
因地制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二、区域经济发展的目标和重点(一)
目标(二)
重点2/3/202372第十三章
东南沿海
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的自然基础第二节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背景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第四节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第五节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第六节生产力布局的地区差异第七节未来经济发展战略2/3/202373第一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自然基础
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二、山岭葱茏峻拔,江河蜿蜒广布三、海岸线曲折绵长,海洋广阔四、高温多雨的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五、金属矿产资源较为丰富,油气资源前景可观六、丰富的热带亚热带生物资源和旅游资源2/3/202374第二节
区域协调发展的经济背景
2/3/202375第三节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
一、经济水平较高二、产业结构专业化、轻型化比较突出三、工业经济效益较好四、经济外向型特点突出五、区内经济水平差异大城市化水平指数低、城市规模结构比较合理
2/3/202376第四节
区域产业结构与布局
一、第一产业发展与布局(一)
我国双季连作稻主要产区(二)
我国最大的甘蔗生产基地(三)
森林资源丰富,我国南方重要的用材林区(四)
畜禽饲养业发达,珍稀禽兽兴起(五)
我国重要的海淡水渔业基地2/3/202377二、第二产业发展与布局(一)
历史悠久的轻纺工业(二)
迅速崛起的机电工业(三)
急需发展的能源工业(四)
占有一定地位的冶金工业(五)
发展中的石油化学工业(六)
发达的乡镇企业三、第三产业发展与布局(一)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与布局(二)邮电通信网的建设与布局
2/3/202378第五节
经济也区和经济开放区
一、经济特区(一)
深圳经济特区(二)
珠海经济特区(三)
汕头经济特区(四)
厦门经济特区(五)海南经济特区
2/3/202379二、经济开放区(一)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二)闽东南经济开放区三、开放城市(一)
福州市(二)
广州市(三)
湛江市(四)北海市
2/3/202380第六节
生产力布局的地域差异
一、沿海地区二、内陆地区(一)
红水河流域及右江河谷地区(二)
以韶关为中心的粤北地区(三)闽中南平至龙岩铁路沿线地区
2/3/202381第七节
未来经济发展路向
一、存在问题(一)
持续高速增长中的环境问题(二)
现有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还难以支持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三)
产业机构存在产品技术含量低,规模经济水平低,重化学工业水平低的问题(四)人才基础薄弱二、对发展前途的看法三、进一步发展的路向2/3/202382第十四章中部地区第一节区域环境与区位特点第二节在全国区域分工中的主要功能第三节空间结构的成长第四节区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第五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2/3/202383第一节区域环境与区位特点一、南北兼备的自然资源条件二、相对突出的人地矛盾三、居中的区位特色(一)承东西,联南北,通达性良好(二)接近原料地与消费地的双向优势(三)开放中的后起区域2/3/202384第二节在全国区域分工中的主要
功能一、生产要素的禀赋二、主要的产业优势三、产业布局特色(一)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二)工商业经济活动的核心区域(三)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网(四)旅游胜地散布于5片区域2/3/202385第三节空间结构的成长一、经济中心的成长(一)武汉(二)郑州(三)长沙,株洲,湘潭(四)南昌(五)合肥二、重大建设项目对空间结构的作用(一)兴建三峡工程的空间效应(二)其他水利工程的空间效应(三)重大技术引进项目的空间效应三点轴开发格局的形成(一)沿江地带的开放开发(二)亚欧大陆桥沿线的开放开发(三)京广,京九铁路沿线的开放开发2/3/202386第四节区域发展中的现实问题一、农业发展的目标与政策支持(一)按照国民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产业布局规律,本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二)值得注意的是,本区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仍受到下列因素的制约(三)要激发本区发展农业的积极性,必须给予适度的政策支持二、乡镇企业布局的优化三、贫困地区的发展四、老工业基地的改造五、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成长2/3/202387第五节区域经济发展战略一、大力发展农业,将本区建设成为国内重要的粮食、棉花、油料、畜禽和淡水鱼等农产品基地。二、强化对交通和能源的投入,改善投资环境三、改造现有钢铁和石化等基础工业,发展沿江大耗水工业四、发挥三线科技优势,调整结构,改善布局五、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的治理,保障经济持续发展2/3/202388第十五章西南和华南部分省区第一节战略地位与区域环境第二节产业发展与布局第三节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第四节经济发展战略第五节经济地域结构与区域发展第六节西藏自治区2/3/202389第一节战略地位与区域环境一、战略后方与“三沿”开放的区位优势二、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三、异常丰富的自然资源(一)土地资源(二)水资源(三)生物资源(四)矿产资源四、经济基础初具规模,地区差异明显2/3/202390第二节产业发展与布局一、经济发展特点
1三次产业基本协调,形成以农业为基础,以重工业为主导的经济体系。2西南经济发展成绩巨大,但由于人口数量大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交通、能源、农业等基础产业仍然十分薄弱,面临较大困难,一些拥有雄厚优势的资源未能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一些具有一定技术优势的机电工业和高技术产业,也亟待充实和调整改造。3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大。2/3/202391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一)农业生产的特点
(二)农业生产与布局
三、以重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与布局
(一)能源工业
(二)冶金工业
(三)机械工业
(四)化学工业
(五)轻工业
四、以铁路和川江为骨干的综合运输网络2/3/202392第三节区域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一、区域基础设施严重滞后1铁路负担重,进出西南主要通道运力不足。2内河航运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3公路质量差,通过能力小,分布不均衡。二、人口增长过快,粮食增产难度较大,脱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卫星导航定位原理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海北藏族自治州2025年三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含解析
- 寒假安全教育2025年
- 彩印印刷工作总结
- 2024年四月抗爆空间隐蔽工程装修委托验收标准
- IT知识全面解析
- 江西省卫生类事业单位竞聘-财会类近年考试真题库-含答案解析
- 养生专业培训
- 江西省赣州市四校协作体2025届高三适应性调研考试化学试题含解析
- 天津市河西区2024-2025学年高三下学期数学总复习质量调查试卷一(解析版)
- 干部履历表(国家机关事业单位)
- 第25讲飞剪演示系统控制程序设计
- DN400输油臂总体及立柱设计毕业设计说明书
- DMA原理与应用解读课件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探索规律》 人教新课标 (共14张PPT)
- 2022年小升初入学考试数学真题重庆市巴川中学初一新生入学水平测试
- 中国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名单-Version 3.0
- 2021年阿勒泰市法院书记员招聘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PDC钻头设计课件解读
- 《音乐表演专业毕业实习》教学大纲
- 排油烟设施清洗技术规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