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创造性思维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摘要:在人类的全部智慧中,思维处于核心地位。因而有人说:思维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而创造性思维正是这朵最美丽的花朵的花蕊,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造性活动。因为人的活动受思维的支配,思维出现混乱就会导致行为发生失调。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思维越准确,则人的活动越准确;人的思维越有创造性,则人的活动越有创造性。所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创造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发展从构思实验到建立模型,从建立假说到理论的最终完成,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只有探索创造性思维主体和客体的本质,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主体和客体的基本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才能自觉地揭示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规律性。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同实践、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一样,是以现实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主体积极活动,建构自己的客体,客体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建构自己的主体。这一双向建构的过程,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都不能例外。关键词:创造性;主体;客体;思维科学引论(一)研究意义在人类的全部智慧中,思维处于核心地位。因而有人说:思维是人类最美丽的花朵。而创造性思维正是这朵最美丽的花朵的花蕊,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没有创造性思维就没有创造性活动。因为人的活动受思维的支配,思维出现混乱就会导致行为发生失调。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思维越准确,则人的活动越准确;人的思维越有创造性,则人的活动越有创造性。所以,创造性思维的作用是很明显的。首先,创造性思维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历史就是一部创造活动的发展史。没有创造性思维,人类就没有创造性活动,也就没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促进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思维,可以创造具有新的社会价值的事物,而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创造新事物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发展起来的。今天,人类通过创造性活动,使诸如航空航天的神话变成了现实。其次,创造性思维提升了人的主体地位,强化了人的主体力量。当今世界,全球的生存竞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其形态最直观、内涵最深刻的特征则是确立、提升人的主体地位和强化人的主体力量,这种变化反映到当代教育观上,则是要使受教育者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推动者和增值者,而不是做人类文明的食客和消费赘物。创造性思维能弘扬人的主体力量和本质意蕴,能激发个体的创造潜能和生命力,故创造性思维与我们当代教育观相合拍,惟有创造性思维才能从根本上和本质上确立、提升人的主体地位和强化人的主体力量。(二)研究现状钱学森在20世纪80年代初以敏锐的眼光看到思维对于人类活动的极其重大的意义,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思维科学的构想,并对思维科学的体系进行了反复探讨,使“思维科学”这个概念在当时中国学术刊物上不断出现。1980年,钱学森院士在《哲学研究》第四期上发表了《自然辩证法、思维科学和人的潜力》一文,在文中他谈到了发展思维科学的两个效果:一是可以指导或促进人工智能的研究,造出更聪明的计算机;二是充分发挥人脑的能力。钱学森对于思维科学理论研究的作用,充分肯定了思维科学对于发展教育和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指导作用。1984年8月钱学森教授主持召开了首届全国思维科学学术讨论会,成立了中国思维科学学会筹备组。从此,思维科学研究掀起热潮,迅速发展。二十多年来,许多地区和高校陆续建立起一批专门的研究机构,思维科学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成果也急速增长。在思维这个共同的目标下,思维科学界已有一大批有建树的学者在辛勤地耕耘着,他们提出了各自的思维科学理论推进了中国思维科学研究的进程。如苏富忠的“思维论”,朱长超的“思维史”,张浩的“思维发生学”,曾杰、张树相的“社会思维学”,王经伦的“创造性思维”,陶伯华的“灵感学引论”、张桂岳的“企业家思维”,张敏生的“幼儿思维开发”,舒永平的“广义灵感论”,晁连成的“思维方式论”,王勤的“外观性思维”,苏越的“立体思维”,刘天眷的“美音思维”,林德宏的“科学认识论”,出平的“心灵哲学”,尹奈的“网络哲学”,曹利凤的“思维科学系统”,孙溥泉的“预测思维”,邱章乐的“求异思维”,陈涛的“图形思维”,洪昆辉的“思维过程论”,于清一的“文艺思维学”,安道玉的“表达思维”,胡恩厚的“右脑与半脑研究”,庄寿强的“创造学”,卢明森的“思维奥秘探索”,张光鉴的“相似论”等等。还有使思维理论走向应用的大师,像徐章英、韩宏字、李思民、路广明、王功玲、齐连山、马正平等等。他们的成就已得到社会的认可。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和形式一般的研究者都把有条件的新颖性作为创造性思维的标准,并对新颖性的参照系也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种看法认为新颖性是对全社会而言,另一种看法则认为新颖性是相对于思维主体而言。学者们把前者看作是创造性思维的狭义范围,后者是广义范围。不少学者则强调应以广义范围为主,这样有利于训练和激发更多人从事发明创造,也更符合实际情况。思维分为三类,即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目的是要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有价值的精神或物质产品,既然是“前所未有”的事物或发展,那就不可能仅仅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或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创造出来。创造是“能动”的反映,思维的特征是:不受原有事物的局限(概括与间接的反映只局限于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动地对事物的表象进行改造或重组,从而创造出全新的事物属性表象或天系表象。钱学森教授曾指出:“人的创造需要把形象思维的结果再加逻辑论证,是两种思维的辩证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应取名为创造性思维,这是智慧之花!”这里可以认为:形象思维的结果再加逻辑论证的过程是一种“能动”的反映,既不是单一的形象思维反映,也不是单一的逻辑思维反映,而是两种思维的辩证统一。钱老对人类思维基本形式的归纳不只是从思维心理过程或思维内容去考虑,而是力图从哲学的高度,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高度进行思考。若把创造性思维包括在内,我们可以把思维定义为: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和事物之间内在联系规律所做出的概括、间接与能动的反映。那么,创造性思维又应怎么定义呢?有人针对世人过分遵守逻辑规律而难以创新的特点提出:创造性思维是非逻辑思维。诚然,创造总是建立在看起来不符合规范、不符合逻辑的“反常现象”的基础之上。但这些现象一旦被揭示,被众多的人所理解、公认,就会被纳入常规的逻辑中,其思维的过程也会被认为是逻辑思维。换言之,常规的逻辑思维正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因而,可否认为:创造性思维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结合?有人认为,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性思维,即创造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以重组眼前的信息和记忆中的信息,以达到产牛新信息的目的(即创造)。那么我们能否认为:信息重组就是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和收敛性思维是相对的。收敛性思维是从众多的、已有的不同信息源中引出一个正确的、最好的结果,这就是创造。管理学者库恩对此进行了归纳:创造性思维的根本特点就是存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那么我们能否说:创造性思维就是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的结合?以上诸多定义,有的是阐明创造性思维特点,有的重在表明创造性思维的形式,有的则强调与常规思维的区别,几乎找不出否定的理由。通过分析这些定义,我们可将其概括为: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创见的思维活动。(一)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1、思维的基本特征思维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大脑活动的复杂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之一。不同的学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思维的诸多特征,我们可以把思维的一般特征归纳为以下四类:为所有思维共同具有的特征:符号性、对象性和抽象性;为某些类型的思维所具有的特征:逻辑性、批判性、敏捷性、持续性和灵活性;个体特征,自然属性和内部属性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持续性与灵活性、流畅性与方向性;群体特征,社会、外部属性的特征:民族性、历史性、符号性、对象性。从思维属性之间的关系来看,上述各类思维,有些特征是彼此相近和相似的,可以归入一个系列,例如逻辑性、线性、分析性、抽象性、演绎性、连续性等;有些则具有辩证关系,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既相互渗透,又相互统一,例如坚韧性与灵活性、抽象性与形象性、符号性与对象性、人类统一性与文化差异性和个体差异性、创造件与批判性、现实性和虚拟性,有序性和无序性、连续性和间断性等。思维最主要、最基本的特征则为:(1)思维的间接性特征间接性特征即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它不像感觉、知觉那样直接反映客观现象,而是以其它事物作为媒介来反映客观事物。我们可以说,思维是凭借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的间接反映。(2)思维的概括性特征概括性特征即思维是人的大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这是思维最显著的特征。感觉、知觉只能反映个别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思维则能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思维的概括性特征还表现于语言.而语言本身就具有概括性。当人们用词语来表示每个被感知的对象的特征、作用、状态或关系时,就是在概括地反映它们。(3)思维的问题性特征思维总是指向于解决某个任务或问题,只有这样,才能赋予思维以探索问题的性质。这不仅是思维过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而且是创造性思维特征的基础。如果某人对被咨询的事情和问题十分熟悉,就用不着思维,只要运用他保持在记忆中的知识就可以了。所以,思维总是产生于问题和任务存在之时,是一个从不知到熟知、从现象到本质的运动过程。(4)思维的逻辑性特征逻辑性特征即思维过程的有序、连贯、合情合理。如果思维缺乏逻辑性,就会出现思维混乱,就会前言不达后语。思维的逻辑性特征与思维的符号性相关。因为思维是在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巾进行的,每种联系——因果、从属、并列、递进、正反等,都要通过一定的语言(或符号)形式表示出来,各种各样的联系和关系实质就是一种逻辑性特征的表象。“思维过程包含符号元素的处理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这些元素有意象、词语、概念等,它们代表着现实的各个方面。”思维的符号性使思维具有抽象性,在应用符号表征思维抽象性的同时,自然地形成了思维的逻辑性特征。(5)思维的精确性和模糊性特征精确性和模糊性特征即思维的准确和粗略表达。人们往往希望用精确的思维对人或事进行表示,但是许多事情难以精确,也没有必要精确,因此就有“总而言之”、“一般来说”、“一言以蔽之”等语言。这就是思维精确性和模糊性特征的体现。客观事物存在模糊性是思维精确性和模糊性的辩证统一,在某些情况下,运用模糊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法,反而可以达到精确的目的。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创造性思维作为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除了具有思维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价值性、超越性、整体性、互补性、发散性、综合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区别于其它思维的显著特征。(1)创造性思维的价值性特征创造性思维最突出的标志是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特征。对于创造性思维的价值性判断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科学真理问世以后,对它的检验不像检验一项技术发明那么简单,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之后,物理学爆发了一场深刻的革命,不仅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也改变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他的理论至今还在经受价值观的检验。可见,创造性思维的真理性是价值性的基础,而创造性思维的价值性又是真理性的目的。任何创造性思维,不仅要有真理性意义,而且还要具有价值意义。(2)创造性思维的超越性特征创造是突破,是一种超越。创造性思维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对限制进行超越的问题。首先,它意味着对既存的物质文明和精神义明成果的超越。思维有诸多的基本特征,但唯有超越性才是思维的根本属性。换言之,思维的超越性是源于而又高于思维的概括性、间接性、问题性的思维属性;创造性思维具有独立性、发散性、综合性等品质,但只有超越性才是创造性思维的根本属性。作为一般意义上的思维属性,超越性是思维的潜在属性;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属性,超越性是思维的现实属性。思维的本质是超越的,因而才有创造性思维,才有创造性思维对客观事物和对象的超越。(3)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特征从人类思维的本质上看,人类思维是整体性思维,思维的整体性和思维的对象一一客观世界是相统一的。从科学发现到新学说创立,其历史逻辑和现实总是一致的,总要经历一个反复思考、细心研究的过程,甚至还需要一个时期的实验检验,最后才被确认。这正反映了创造性思维的曲折过程。当把创造性思维置于运动过程巾加以考察时,就会发现创造性思维的整体性,是脑物质、思维对象、思维环境和各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统一;是上述诸要素因果关系的反映;是各方面、各种因素间相互交叉、映射、融合的结果。创造性思维结果最终反映了创造性思维超越了各个要素具体功能的简单相加。这就是创造性思维整体性特征的本质所在。(4)创造性思维的发散性特征创造件思维的发散性特征即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向去思考,提出多种假设方案的思维过稃。美围创造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研究表明:“凡有发散性加工或转化的地方,都表明发生了创造性思维。”可见,“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最重要的特征。(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1、思维的分类和基本形式(1)单一分类观持单一分类观思想的人有两类:一类人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抽象(逻辑)思维一种,形象思维和其它思维形式都是次要的,甚至根本不存在形象思维。另一类人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只有一种,但不是抽象(逻辑)思维,而是视觉思维。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国际美学大师、艺术心理的奠基人,哈佛大学著名教授阿恩海姆。他认为思维的基本材料是表象,而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概念和语言。“语言只不过是思维主要材料(表象)的辅助者,只有清晰的表象才能使思维更好地再现有关的物体和物体之间的关系。”他首次提出了“视觉思维”的概念,并指出,人们在思考问题时,总要以某种具体的形象作为基础,这样的思维既不是纯粹的形象思维,也不是纯粹的抽象思维,而是视觉思维。抽象(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人们思维的基本形式。抽象(逻辑)思维是“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抽象(逻辑)思维又分为两种: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前者具有决定性,反对思维本身自相矛盾;后者具有灵活性,强调反映事物的内在矛盾。(2)三类分类观这种分类观点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形式应当分为三类: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及创造性思维。持这种观点的代表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教授,他在《关于思维科学》一书中指出:人类思维的基本彤式除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外还应包括创造性思维。1995年6月28日在致杨春鼎教授的信中,钱老指出:“思维学是研究思维过程和思维结果,不管在人脑中的过程。这样我从以前提出的形象(直觉)思维和灵感(顿悟)思维实是一个,即形象思维,灵感、顿悟都是不同大脑状态中的形象思维。另外,人的创造需要把形象思维的结果再加逻辑论证,是两种思维的辩证统一,是更高层次的思维,应取名为创造性思维,这是智慧之花!所以(应)归纳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2、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1)思辨科学方法论意义上的思辨是具有浓厚的非经验特征的思维方式。它不是从现有理论逻辑地导出新的理论原则,而是援引哲学、美学、科学等高层理论观念和方法论原则,以理论猜测的形式,做出关于认识对象本质和规律性的构建,并力求逻辑地构造理性体系的一种抽象思维的特殊形式。思辨是理性直觉的直接前提。作为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式,思辨导致科学创新的事例很多。爱因斯坦说:“常听人说,伽利略之所以成为近代科学之父,是由于他以经验的实验的方法来代替思辨的、演绎的方法。但我认为,这种理解是经不起严格审查的。任何一种经验方法都有其思辨概念和思辨体系……把经验的态度同演绎的态度截然对立起来,那是错误的,而且也不是伽利略的思想……只有最大胆的思辨才能把经验材料之间的空隙弥补起来。”转引自转引自韦中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的“犹太伟人现象”》,物理通报2003年第4期(2)想象想象是在头脑中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思维过程。创造性的想象没有直接的、现成的形象依据,是主体由某些间接的类似事物或原型而启发形成的。它具有主体的个性特征,是独特的、新颖的,从整体上可称作“创造”。同思辨一样,创造想象也具有非经验和超逻辑的根本特征。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普朗克说:“每一种假说都是想象力发挥作用的产物。”创造想象在某些场合下,也可能发挥主导思维方式的作用。汤姆逊建立的“葡萄干面包”模型、卢瑟福建立的“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等,都是创造想象的结果。伽利略的斜面实验、法拉第引入的“力线”和“场”的概念、爱因斯坦设计的“火车一闪电”实验等,创造想象都起了极其重要的主导作用。(3)类比类比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方法,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类比的对象是两类不同的事物,类比的基本内容是对类比的两类事物进行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是类比能够进行的过渡环节。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能够进行类比的客观依据。类比与演绎、归纳不同,具有联系广、跨度大、探索性高、创造性强、可靠性高、灵活性高的特点。在许多科学创新中,类比思维起了重要的助推作用。(4)直觉直觉是对于新出现的现象或事物,未经严密的逻辑程序,直接地认识到其内在本质或规律的思维活动,是一种认识过程的飞跃、突变、升华。又称为洞察力。直觉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直接性、快捷性和或然性(即结论具有不可靠性)。(5)灵感灵感是认识在连续渐进的自觉思考中突发性飞跃的关节点,是科学认识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灵感思维具有突发的随机性、显现的瞬时性、认识的突破性和情感的波动性。在灵感的启发下,科学工作者的创造力极高,对于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常常因偶然因素或潜意识启发而突然顿悟,一下子抓住了关键,获得了新奇的思路或办法。灵感不能人为控制,只能创造条件以诱发和捕捉它。爱因斯坦在回忆他建立广义相对论时曾说:“一天,我坐在伯尔尼专利局的椅子上突然想到:假设一个人自由落体时,他绝不会感到自身重量。我吃了一惊,这个简单的思想实验给我打上了一个深深的烙印,这是我创立引力论的灵感。”转引自转引自李润梅《科学发现中的非理性因素研究》,2006年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灵感提供了实现科学创新的可能性,但它提供的思路,设想、假说等必须要经过逻辑检验或实验验证。(三)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创造性思维从人类祖先开始就已存在,而且我们现在的很多创造都离不开原始的创新。追根溯源,在类人猿时期人类就开始有了思维,就有了创造性思维,但直到20世纪中叶,人们并不知道思维本身的内在规律,还在“必然王国”中进行思维。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生理学、心理学、方法论科学和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在对人的大脑的研究进一步深入,才有了思维科学,也才有了创造性思维的理念。对创造性思维的研究,一般是讨论和建立创造性思维模型,实质就是讨论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或基本程序。创造性思维的各种不同模型,阐述了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这些过程所包含的复杂因素,是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的交替、结合。创造性思维不是一个连续的、渐进的、传统的抽象思维过程,而是包括了想象、直觉、观察、摸索、徘徊、潜意识以及灵感、顿悟等在内的复杂的思维活动。作为思维主体的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必然伴有相应的思维活动,这些思维活动有一定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思维方式。思维方法属思维方式的范畴,是人们进行思维求得理性认识的途径。创造性思维方法属创造性思维方式的范畴,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活动和求得创造性认识的途径。创造性思维泛指在创造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一切形式的思维活动,其基本方法可分为三类: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以非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以哲理思辨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方法。1、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归纳、演绎、溯因、类比、公理化等思维方法是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基本思维方法,在应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具体问题时,又必须使用非逻辑的思维方法。现在我们以归纳、演绎、溯因三种方法为例做一简单分析,说明为什么创造性思维方法中仍蕴涵逻辑思维的方法。(1)归纳归纳方法是从个别事实中推演出一般原理的逻辑思维方法,逻辑学上又称之为归纳推理。它由推理的前提和结论两部分构成。前提是若干已知的事实,结论是从前提中通过逻辑推理获得的一般原理。从个别或特殊的判断和陈述到普遍性的判断和陈述是归纳过程实现的认识的能动飞跃。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这是归纳方法的客观基础。(2)演绎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出个别结论的思维方法。①)演绎推理法的形式与分类。在形式逻辑中,其主要形式是以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三个判断构成的所谓“三段论”。其中大前提是已知的一般判断,小前提是关于已知的个别事实的判断,结论是由大、小前提中通过逻辑推理获得的关于个别事实的判断。②演绎推理法的作用与局限性。演绎法担负着科学认识程序一半的任务,在科学认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为科学知识的合理性提供逻辑证明;可以扩张知识,做出科学预见;是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形式逻辑的演绎推理虽然前提与结论之间有蕴涵关系,但由演绎结果外推便可进入未被人类认识的领域。这正是演绎法的创造性功能的强大表现。演绎法的局限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演绎法的创造性较小,主要作用在于逻辑证明,而不在于科学发现。演绎推理的结论原则上都包括在推理的前提中,因此不可能总结出更为普遍的科学原理。其次,演绎推理的结论的可靠性受其前提制约。演绎前提是一般原理,而由归纳得到的一般原理有其或然性。这里也可看出归纳与演绎有着密切的联系。(3)溯因溯因推理法是沿着现象的特征往回追溯产生该现象之原因的思维方法。大干世界纷繁复杂,各种现象相互交织。一种现象既由别的现象引起,也会引起另一种现象;一种现象既会引起多种现象,也可能由多种现象引起;一种现象还与另一种现象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溯因思维法是一种根据现象推测此现象产生原因的思维方法。它具有推测的特征,因而具有多元试错性以及推论的或然性。从现象出发去推测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或机理,需要具有灵活的创造性思维。溯因思维受其它条件制约的程度较小,只要是对解释某现象有用的观点、理论,人们就会去猜测,并且这种猜测相当灵活,这样它就为创造性思维拓展了航道,帮助人们较有成效地寻找到隐藏于该现象深处的机理。2、以非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方法以非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包括:科学想象、直觉、灵感、发散思维、两面神思维、超越思维、系统思维、次协调思维等。科学想象以形象的意象为思维细胞,客观形象无穷,因而思维中的意象也无穷。意象在思维中的自由联系、类比和组合就会产生出现实世界没有的“新事物”。虽然它是观念的,但一经物化,就会变成人工的存在物。科学想象一般是非逻辑的,其结论一般表现为猜想、设想和假说,因而属于以非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直觉的创造作用表现在“对经验的共鸣和理解”,是对经验的本质的直接洞察。直觉思维的过程不是根据逻辑规则按部就班进行,而是主要依靠思维中的想象、猜测和洞察力直接把握对象,具有简洁、明快、整体性洞彻事理之优。当然,直觉思维不排斥逻辑思维的诱导和加工作用。灵感的创造作用主要表现存打通思路,推动直觉的迅速实现,即达到所谓顿悟。一般说来,灵感大都在紧张的思考活动之后转入某种精神松弛状态时出现。总之,非逻辑思维的创造作用,主要在于它不受逻辑规则的束缚,因而思想可以自由驰骋,更能充分发挥思维能动性,与逻辑思维相比,具有更强的创造性,当然这种强创造性是以高或然性为代价的。3、以哲理思辨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思辨方法通常是指在自然哲学中。离开科学事实基础。进行直观猜测的思维方法。思辨方法是科学和哲学交织发展的产物,从科学技术的层面看,每一个科学前沿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最终都发展为哲学问题,从而在科学研究中形成了辩证思维。可以说,辩证思维是思辨方法的基础,亦是以哲理思辨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方法。现在,我们在讨论辩证思维方法的基础上,再简单介绍思辨思维方法。(1)辨证思维方法辩证思维是立足于思维对象的对立统一本质而展开的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以及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逻辑与历史、抽象与具体等思维方法的矛盾运动,来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对立统一本质。辩证思维具有整体性和对立面相统一的基本特点。它不同于那种从相对静止角度反映思维对象的简单要素与其结构的稳定状态的悟性思维(即以逻辑思维为主的创造性思维:演绎思维、归纳思维、类比思维等)。它不只是一般地考察思维对象的系统结构与特征,而是把思维对象作为一个对立统一的矛盾整体,从其内在矛盾的运动、变化以及各个方面的相互联系中进行考察,从而认识事物的总体演化及其系统的动态秩序,以便从本质上系统地、全面地认识对象。辩证统一的思维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统一的方法、抽象与具体统一的方法、逻辑与历史统一的方法、分析与综合统一的方法等。(2)思辨思维方法如前所述,思辨方法是指在自然哲学中,以科学事实为基础进行直观猜测的思维方法。与辩证思维方法不同,这种直观的猜测不是都要按客体的对立统一本质来展开思维,也不是一定要以某种特定的辩证思维方法,如归纳与演绎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或者其它辩证思维)方法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深入,不仅丰富了思辨方法的内涵,同时也展现了思辨方法在科学理论发展、科学思维方法方面的重要地位。思辨方法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哲理思辨对科学理论反思后得出的普遍形式。科学认识是对具体领域的具体现象的认识,因此科学概念和理论有分离物质运动形式统一的局限。借助哲理思辨,可以克服分离概念的固有局限,提供普遍范畴的规范化解释,从而为科学理论从普遍联系的高度提供突破性发展的契机。另外,思辨方法为科学认识活动提供一般的理性原则。科学和哲学之所以经久不息地交织在一起,其直接联系形式就是哲理思辨发挥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功能。承认客观规律的哲学世界观与追求规律的科学认识活动本质上是一致的,承认一种信念是实现规律性认识的前提。反过来,科学认识的深化又不断改变和推动哲学世界观的发展。二、创造性思维过程中的主体与客体创造性思维是科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科学发展从构思实验到建立模型,从建立假说到理论的最终完成,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贯穿于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只有探索创造性思维主体和客体的本质,了解和掌握创造性思维主体和客体的基本特性及其相互关系,才能自觉地揭示人类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规律性。(一)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主体创造性思维主体同其他认识主体一样,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我们对它既可以从宏观上作层次性分析,也可以从微观上作结构性探索。从科学发展的角度上说,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时代”;从经济发展的角度上说,21世纪将是一个新型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已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然而科技创新是以先进的思维方式为重要条件的,所以,认真研究和深入探讨创造性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基本属性。是至关重要的。1、创造性思维主体与认识主体、实践主体所谓创造性思维主体,主要是指从事创新思维活动的承担者,即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的人。它包括创造者个体一个人,也包括刨造性活动的群体一社会上的众多人。一般来说,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理论思维方法和科学实践手段的人或人群就可以成为创造性思维主体。然而,只有当他们从事以探索客观物质运动规律为宗旨的科学实践活动,并与这种活动的现实对象发生相互作用时,才能实现其主体的地位。创造性思维主体是创造性思维活动方式、方法及其规律的载体。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方法及其规律是在思维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逐渐形成的,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主体控制和调整刨造性思维活动的进程,发挥着创造性思维活动承担者的作用。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又指出,“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显然,创造性思维主体,也可以说是实践主体。然而,创造性思维主体又不同于一般实践主体,他是向人们提供创新科学、思想和艺术术作品的实践主体。这种实践主体的特性,就体现在创造性思维活动所显示的特殊性之中。当然,这种实践主体与一般的实践主体也有相同之处,这就在于,创造性思维主体为人们提供可欣赏的对象,最终达到影响、改造人的思想、情感、精神、灵魂,促使人重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认为创造性思维主体对世界的改造,既有间接性,又有直接性。间接性,表现在他通过对人的改造,去改造世界。直接性,表现在他对人的改造,就是对世界的改造。人与物都是构成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2、创造性思维主体的构成因素创造性思维主体,作为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科学发现、技术发明活动的个人和群体,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构成因素:(1)社会性因素创造性思维主体的社会性因素是指人和人群的创造性思维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受前人、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环境、历史传统的制约。马克思曾明确指出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刨造性思维主体是由社会化的个人和集体组成的,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特殊化了的社会人和人群。思维主体只有在一定创造关系中才能存在和发展,是受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任何一个主体的创造性思维世界中都包含着他人的思维成果;任何一个主体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都同时借助着他人的思维成果;任何一个主体创造性思维活动及其成果都融会到人类总的思维运动及作为共同思维成果的总的主观信息流之中。(2)历史性因素创造性思维主体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社会生产所决定的,并且又是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演变的。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使创造性思维主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能力水平和组织结构。从思维方式来看,古代原始综合的方式经历了近代以分析为主的阶段发展到现代辩证综合的水平,是随着社会的前进而不断从低级走向高级的。作为主体认识能力标志之一的工具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创造性思维主体的组织结构也由分散的个体及近代早期的学会式结构发展到近代后期的各种专业研究机构,现代便出现了科学研究中心这样的中心式劳动结构。这些都是创造性思维主体历史性的具体表现。(3)实践性因素创造性思维主体,为了实现某一创新目标,就必须深入群众,深人生活,同广大群众一起从事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伟大实践活动,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人民群众的实践需要创新,而创新实践也造就了千百万创造者。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成果同样要接受实践的检验。社会性和历史性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说明,创造性思维主体本身随着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而不断变化,在创造实践中实现社会性和历史性的统一。3、创造性思维主体的成熟创造性思维主体包括个体主体和群体主体,成熟阶段的创造性思维主体,一般情况下是指群体主体。科学发现史越来越表明,群体主体在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日益占有重要的地位。群体思维成果来源于个体思维成果,包含着个体思维成果的成分,但不是个体思维成果的简单移植或相加,而是个体思维成果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的概括。群体思维离不开个体思维,它在个体思维中存在,并通过个体思维表现出来。但群体思维一旦形成,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个体思维起着重要作用,个体思维也不能离开群体思维而存在。许多伟大的科学发现本质上都是群体主体创造性思维的结果。它即便是以个体主体形式出现,但毕竟也是在群体主体思维交流综合过程中形成的。牛顿在总结自己个人成就时就曾说过,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才获得成功的。群体思维成果它超越了个体思维的局限,而整合成高层次、新质型、整体性功能活动优化状态。因为它是众多个体思维通过相互交流、相互比较、相互切磋、相互争论等等,最后将众人的意见、认识集中综合(整合)后的思维成果,一般说来,要比个人的认识全面、深刻,更接近事物的本质,更具有普遍性。群体思维成果是众人个体思维成果的整合,这是从原初的意义上说的,实际上一个群体的思维,尤其是规模较大的复合式群体思维,所整合的不仅有个体思维,还往往有群体思维,即本群体所包含较小群体和本群体之外的其他群体的群体思维。群体主体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因群体的规模不同,整合范围的大小也就不同.有其层次高低之分。科学共同体是由复杂的群体网络组成的。群体有其大小,层次高低的差异。群体的这种层次性决定了群体思维的层次性。在小群体进行的思维,整合的范围小,仅表现为很少人思维的共性,它的层次就低;在大群体进行的思维.整合的范围大,表现为很多人思维的共性,它的层次就高。(二)创造性思维客体客体是和主体相对应的一个范畴,没有主体就无所渭客体,没有客体也无所谓主体,在人的一切活动中,主体和客体构成了既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又相互离异、相互制约的关系。作为哲学范畴的客体,是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并反过来制约主体活动的外界对象。客体既有物质客体,也有精神客体(包括精神产品——书,文艺作品等)。1、创造性思维客体的定义及基本特征所谓创造性思维客体,主要是指创造性思维主体在实践活动中所能达到的客观对象,即创造性思维主体的思维目标、思维视野和思维能力所涉及到的客观世界对象。创造性思维客体是一个具有客观性、多层次性和动态性的范畴。客观性不是客体的一般性质,而是客体的基本性质,即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性质。由于创造层次不同、领域行业性质不一样,就决定着创造性思维客体也具有层次性。创造性思维客体系统必然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创造性思维主体在思维创造客体时,有时在创造系统内部要舍弃子系统,有时又要扩大到创造系统外部,以这种收缩和扩大来实现创造系统目标的优化。因此,创造思维客体是具有动态性的思维客体。2、创造性思维客体与客观现实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建构观念,根据认识过程的主客体关系的辩证法,应当意识到:人们认识到的实际的认识对象,并不纯粹是原来的完全自在的现实,而是以这个现实为中介,重新建构的认识对象。一方面,人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受种种特定的认识条件(“先结构”,认识手段等等)的限制,实际上只能认识现实的某些方面。另一方面,人们在认识实际上能认识到的现实的某些方面时,又打上主体意识的烙印,使现实能被认识到的这些方面也并不与其“本来”面貌相等。如前面说过的,人们以实践为中介来认识现实,这个被认识的现实,并不是认识主体的客体,而是中介性客体。真正成为认识主体的客体的,是认识主体建构的因而也与认识主体相联系而存在的实际的认识对象。同理,创造性思维客体也与创造性思维主体相联系而存在,它不是原来的完全自在的现实,而是创造性思维主体以艺术实践为中介,经过现实这一中介性客体所建构的对象。当然,创造性思维客体也不同于认识客体。认识客体,实质上是现实(某些方面)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创造性思维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客体,是现实的有特殊吸引力引起创造性思维主体特别关注的那些方面,是显示创造性思维主体特殊的感受认识客体,实质上是现实(某些方面)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创造性思维主体的创造性思维客体,是现实的有特殊吸引力引起创造性思维主体特别关注的那些方面,是显示创造性思维主体特殊的感受和发现的存在。至于作为中介性客体而存在的现实,虽然它本身并不是创造性思维客体,但它却是创造性思维主体建构创造性思维客体的不可缺少的基础,没有这个中介,没有这个基础,就无所谓创造性思维过程,无所谓创造性思维客体。当然,仅有这个中介和基础,没有创造性思维主体的建构,没有创造性思维过程的实现,也无所谓创造性思维客体。3、创造性思维客体的形态客体形态是指客体存在的不同形式或状态。根据创造性思维客体自身的性质可以把客体划分为物质客体和精神客体。物质客体本身包括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虽然同属于物质客体,但它们却有着不同的性质。因此,需要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作为不同的客体形态来对待。创造性思维客体可以根据其存在方式划分为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类型。(1)自然客体自然客体即创造主体的活动所指向的自然界。现代,随着人脑延伸的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以及由此武装起来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现代人类创造活动的对象不只是原有的宏观世界,而且已朝着微观和宏观相反的这两个方向发展。现代人类创造活动的自然客体是由宏观、微观和宇观这三大领域组成的。当然,随着人类创造实践的发展,自然客体还可能出现新领域,它对人类来说是一个开放的系统。(2)社会客体社会客体即由社会的人、社会的物质系统要素构成的。社会客体中的任何要素和成份都是有人参与的,并且是为了人而存在和发展的。社会的物质系统是指社会的物质生产劳动和生产劳动的产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设施的总和。(3)精神客体精神客体即主体活动所指向的精神现象。它包括人的精神活动(如情态、情感、意志等),也包括精神产品(如书,文艺作品等)。精神客体和社会客体的载体都是人,人具有两重性,既有主体性,又有客体性,既能进行自我认识,又能认识其它客观事物和现象。精神客体虽然由人的主观活动所构成,但仍和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一样,有客观规律可循。(三)创造性思维主体客体确定1、创造性思维主体确定既然创造性思维过程是一个主体客体相互建构的过程,创新家作为创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应当是在这个建构过程中逐渐被确定的。也就是说,创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是在与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客体的联系中被确定的。创新家在建构客体的任务完成之前,他只是一般的主体,至多只能说是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体,还不是真正的创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创新家离开创造性思维,就不能被称为创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创新家长期离开创造性思维,连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主体也算不上了,只能说他是一般的主体了。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明确,即一个创新家在他自己的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中,会形成不同的或有差异的创造性思维个性。就是说,由于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中,显示着不同的主体客体相互建构过程,建构的主体客体都是不同的,创新家作为创新创造性思维的主体,有明显的变异性。创新创造性思维主体有这种变异性,就意味着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具有独创性。不仅一个创新家的创造性思维与另一个创新家的创造性思维不能雷同,一个创新家自己的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也不能雷同。这里说,不能雷同,不仅是指生活素材、思想情感倾向、创新品形象体系,也是指每部创新品显示的格调,韵味和风貌。因此象某些港台作家那样,发表的许多部作品,思想倾向、情节结构、人物形象大体相似(是为雷同),从第二部作品起他们已没有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个性,主客体双向建构陷于停滞,已不是真正的创新家了。如左拉所说,他们只是“一个打开了水龙头滥造散文的人”。2、创造性思维客体确定如上所述,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客体,也是在主体客体相互建构的过程中被逐渐确定的。因此,也只能在与主体的联系中或者说是联系着主体来确定。离开创新创造性思维主体的建构活动,创新创造性思维的客体也就不存在。同理,创新创造性思维客体,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总会有自己的独特的状态、蕴含和风貌。我们不能把创新家关注、观察的现实当作创造性思维客体,也不能认为那些与历史和现实中的创造性思维相雷同的作品中,在它的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曾有过什么创造性思维客体存在过。3、创造性思维主体和客体生成的复式结构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给予特别的说明。如前所述,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创造性思维主体和创造性思维客体,都有一个以现实为中介的生成过程。从创造性思维主体角度说,他有一个一般艺术家以现实为中介,经由创造性思维客体的建构,向创造性思维主体生成的过程。从创造性思维客体的角度说,它有一个一般现实,经由创造性思维主体的建构,向创造性思维客体的生成过程。这种生成过程现象,就意味着创造性思维主体和创造性思维客体的生成,显示着一个生成的复式结构。这就是说,创造性思维主体和创造性思维客体的实际生成,有一个从一般艺术家与一般现实的关系,逐渐过渡到创造性思维主体与创造性思维客体的关系的过程。因此,在整个创造性思维主体与创造性思维客体的双向建构中,现实作为中介性客体不仅经由创造性思维主体的建构生成了创造性思维客体,同时也对创造性思维主体的生成发生积极的作用。在建构开始时期,都只能是一般艺术家与现实的关系,然后,创造性思维主体创造性思维客体逐渐生成,构成创造性思维主体与创造性思维客体的关系。这说明,创造性思维过程本身是一个逐渐生成的过程。三、创造性思维主体与创造性思维客体的关系(一)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认识客体是认识主体通过中介性客体——现实建构而成的。因此,认识客体是与认识主体相联系的存在。事实上,认识客体对认识主体也起建构的作用,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相互建构,整个认识过程实际上就是主客体相互建构即双向建构的过程。1、认识、实践活动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1)认识活动的双向建构认识的特点,是现实的主体和客体的对立与统一。也就是说,认识的主体与客体,是处于认识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而不是彼此隔绝,互不相干孤立存在的主体与客体。而认识关系,又是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论关系是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中介的。认识的客体是主体通过其实践活动形式感知的。”“无论主体还是客体,都不能在改造活动和认识活动之外来论定,因为只有在改造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范围内,在一个对另一个的关系中,它们才能获得主体和客体的规定,从而才表现出人对自然界关系的普遍性。”“主体就是以改造和认识客观实在为目的的积极创造活动的具体历史的物质承担者(社会、社会集团、集体、个人)。认识的主体是社会的能动的、感性对象的、实践的力量,它拥有认识能力,拥有作为认识客体手段的认识器官、方法和仪器。认识论上的主体是关于客观实在的一定知识的创造者和承担者。”“客体按共性质来说是具体的历史的东西。自然界、现实、实在物,是随着它们加入相应的实践活动中和在实践活动基础上加入认识活动中,随着它们被主体在精神上所把握而成为客体的。”“由于物在-定关系、一定方面变成人的实践对象,所以它们就在这种关系、就从这个方面成为主体认识的客体。由于物的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物的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程度等等变成改造的对象,所以这些关系和方面就成为认识的客体。”在主客体关系中,主体是能动的方面,这是没有疑问的。可是,客体仅是被动的方面,只是受动于指向它的主体行为吗?不是的。“马克思主义对主体一客体关系的解释充满了新质的内容。它不仅揭示了主体能动性的辩证性质,而且揭示了客体的内在矛盾着的双重作用,客体不仅是某种与主体对立的东西,而且是主动物质能动性的工具,是主体作用于另外客体的手段。黑格尔恰当地看出了这样的情况:手段是直接客体,在手段中包含着客观因素的规定性。我们往往轻视客体方面的辩证法、双重性,这多半表现在把工具算在主体方面而把客体只解释为劳动对象。”现代科学证明,离开某些仪器、仪表等手段,人们是无法确认自己的认识客体的。除了作为客体因素的工具对主体的作用,客体自身的相互关系,也对主体发生作用。正是自然物的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等等作用和相互作用,使主体逐渐确认客体。“客体”一词实质上是指加入人的实践活动中的物质对象相互作用的复杂系统。”主体确认客体,正是在客体的复杂系统的作用下,逐步实现的。“实践不是一下子和从一切方面整个地为主体区分出客体的,而是不完全的,即仅仅在客体及其特性在主体的物质对象活动中发挥作用(首先作为对象一对象的相互作用)时,才揭示出客体来的。”以上分析充分表明,主体在建构客体,客体也在建构主体。(2)实践活动的双向建构当主体把客体现实转变为对象的时候,主体就从认识现实过渡到实践改变现实,即从认识转变为实践。在主客体的实践关系中,同样发生着主体建构客体,客体建构主体的双向建构过程。“人的物质改造活动、感情对象活动的特点是非对象化和对象化、客观化和主观化的辩证统一。”“非对象化,是客体建构主体的过程,主体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确立了自己,改变了自己,提高了自己。非对象化就是使对象的本质、对象的普遍规定和特殊规定转化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才能、本领,转化为活动的普遍的和特殊的形式、方式……这一切都意味着个人的社会本质力量的改变。非对象化就是个人的发展、自我发展和自我确证,就是个人的社会本质的改变,就是本质力量、主观能力发展。”对象化,是主体建构客体的过程,主体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涪动中,在对象中,在创造物——新的客体中,显示着自己的活动和本质力量。“对象化指的是主体的活动转化为对象性形式,能动的活动转变为静止的特性。对象化就是使主体的活动、主体的本质力量凝聚和体现在作为活动的产品的对象上。”2、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主客体双向建构创造性思维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同实践、认识活动中的主体与客体一样,是以现实为中介的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主体积极活动,建构自己的客体,客体也发挥着积极作用,建构自己的主体。这一双向建构的过程,任何创造性思维活动都不能例外。主体的积极活动,表现为从已有的知识结构、审美一艺术心理结构、理想愿望、美和艺术的追求等等出发,对某种现实状貌态势,某种自我意识,某种生活感受,某种跃动的情绪情怀以及某种形式美的追求,某种文化意识和理念一理性思索等等的捕捉、分析、把握,最后构成自己的感受和表现的客体。客体的积极活动,表现为这些现实状貌态势、自我意识、生活感受、情绪情怀、形式美的追求、某种文化意识和理念一理性思索等等,对主体知识结构、审美一艺术心理结构、理想愿望、美和艺术的追求等等的冲击,影响、改造,最后构成自己的主体。(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心理机制1、“先结构”与“心理定势”创造性思维活动中创造性思维主体的心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进入创造性思维过程前已经形成的心理智能与审美一艺术意识的“先结构”和“心理定势”,对创造性思维活动所起的导向作用,一是进入创造性思维过程后,各种心理意识活动的参与状态。创造性思维主体的心理智能与审美-艺术意识的“先结构”,即前面已经叙述过的创造性思维主体的诸因素构成。创造性思维主体的诸因素构成,对创造性思维的基础——现实的选择和创造性思维倾向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创造性思维主体,以不同的现实(或现实的不同方面)为中介,建构不同的创造性思维客体,最后创造出不同的艺术作品,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不同的心理智能与审美一艺术意识方面的“先结构”,不同的社会一审美一艺术意识的因素构成。创造性思维主体的“心理定势”,与创造性思维主体的心理智能和审美一艺术意识结构,有密切关系。它作为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惯性。即在对现实的选择、建构创造性思维客体、创造性思维创新作品的过程中,显示出一种自发的、不自觉的活动习惯。很明显,“先结构”、“心理定势”作为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心理机制的表现,可以维持创造性思维主体的选择与建构造型的惯性,十分有利干创造性思维个性和创造性思维风格的表现与形成。然而,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正因为它们制约着创造性思维主体自觉不自觉地按长期形成的习惯去选择、建构和创造,也是一种保守力量。一个创新者如果不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也会陷入因循守旧、止步不前的困境。因此,一个伟大的创新者,在社会历史和创新创造处于大的变动和转折的时期,总要痛下决心进行自我改造,改变自己长期形成的社会一审美一艺术意识结构,进而改变自己的审美一艺术创造的心理定势。这样,才能为人类奉献出新的审美一艺术创造的成果。当然,创造性思维主体的这种改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环境卫生保安工作总结
- 印刷品包装质量检测技术
- 2024年设备监理师考试题库附答案(夺分金卷)
- 2024年设备监理师考试题库带答案ab卷 (一)
- 《高级财务会计》复习大纲
- 分布式能源系统合作开发合同(2篇)
- 通关08 跨学科主题专练(解析版)
- 第4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B卷·能力提升练)(解析版)
- 2025聘用劳动合同标准版
- 2024年度天津市公共营养师之三级营养师能力测试试卷B卷附答案
- 地理信息系统试卷及答案
- 干部考察延伸谈话范围
- 2023全球信息技术报告
- (新)公共常识知识考试复习题库800题(含答案)
- 叉车维修检验原始记录
- Invoice商业发票模板
- 施工过程三检记录表
- 商务信函中的模糊语言及其翻译策略的中期报告
- 业务下单流程标准规范
- “家园”协力小班幼儿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 论文
- 英语成绩分析总结与反思(通用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