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农业气候与农业小气候_第1页
第九章农业气候与农业小气候_第2页
第九章农业气候与农业小气候_第3页
第九章农业气候与农业小气候_第4页
第九章农业气候与农业小气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31复习旧课第四节气候变迁地球气候变化可分为3个时期。1.地质时代气候变迁、2.历史时代气候变迁、3.近代气候变迁。

3.近代气候变迁①19世纪以前的气候变化(竺可桢根据长江流域河湖结冰和低纬度热带降雪、结霜的统计以及其他学者对树木年轮的分析指出:约1400—1900年的近500年间,欧洲称为现代小冰期,这期间温度有几次波动,中国近500年温度有4个寒冷时期和3个温暖期。冷期与冷期或暖期与暖期之间平均间隔100年左右,每次冷暖期,平均持续时间约50年。)

②20世纪以来的气候变化(从20世纪初以来,气温明显上升,到20世纪40年代到顶点,这一时期是世界性的增暖时期,高山冰川退缩,雪线升高,极地区域冰层变薄,北半球冻土带北移,海水温度升高。20世纪40年代后期至60年代,世界气候出现新的寒冷时期,70年代中期以后,气温又开始上升。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的增暖远不如北半球激烈,甚至其峰值还略低于60年代初期。降水也呈波动性变化,干湿交替出现。)③中国未来气候变化趋势

(认为全国大部地区将处在暖湿气候中,从现在起到2050年,总的气候趋势是增暖,但在增暖过程中仍然会有时间尺度在20—30年和变化幅度在0.5—1.O℃之间的气候波动,最暖时期的增温幅度在2℃左右。)2023/2/324.气候异常的原因(概括有三大类:①天文原因,②地学原因,③人类活动原因)厄尔尼诺现象是指秘鲁外海及赤道太平洋地区海水持续异常偏高的现象。拉尼娜现象表现为赤道附近东太平洋水温反常下降的一种现象,同时也伴随着全球性气候异常。第五节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强,气候类型多样。)一、季风气候显著:我国是季风极为明显的国家。其特征主要表现在风的季节变换(我国冬季盛行西北、北和东北风,统称冬季风;夏季盛行东南、南和西南风,统称夏季风。)、气温(冬季,亚洲大陆在全球最强大的蒙古高压和太平洋上阿留申低压的作用下,形成由陆地吹向海洋的冬季风,使西伯利亚冷气团在偏北气流引导下不断南下,受其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普遍寒冷干燥,成为世界上同纬度地区最冷的地方。夏季,大陆内部的印度低压,太平洋上的副热带高压强盛,于是形成由海洋吹向大陆的夏季风,盛行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东南风来自太平洋,西南风来自印度洋。来自广阔的副热带和热带海洋的夏季风,带来大量潮湿温暖的空气,使各地夏季气候具有高温、湿润和多雨特点。从温度来看,炎热的程度胜于同纬度其他地区。)和降水的变化(1、年降水量的分布我国年降水量的分布,总的趋势是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2.雨季起止日期和季风进退日期基本上是一致的,3.各地降水季节分配并不一致,4.降水量年际变化大是季风气候的一个特点,一般说,降水量多的地区,降水的年际变化较小,一年中降水量多的时期变率也小。反之,变率就大。)等方面。二、大陆性强:大陆度是表示该地受大陆影响,反映大陆气候强弱程度的指标或特征数。大陆度一般变化在0~100之间,0为最强的海洋性气候,100为最强的大陆性气候,50则为海洋性和大陆性气候之间的分界。我国大陆度的分布南方小,北方大。黄土高原为60~70,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2023/2/33(一)大陆性在降水上的反映:热雷雨多,降水变率大,季节分配不均匀。夏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冬季最少。(二)大陆性在温度上的反映1.冬季气温冬季,全国都在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之下,大部分地区都是1月份气温最低,并且低于世界上同纬度的其他地区;2.夏季气温夏季,北方太阳高度角虽偏低,但白昼时间都比南方长,南北之间的温度差异远较冬季小,全国大部分地区都是7月份最热,温度梯度为全年最小,平均每纬度只差0.2℃左右。我国夏季受热带海洋气团的影响,是世界同纬度上除了沙漠干旱地区以外最暖的国家。3.气温年较差

我国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是气候大陆性强的重要特征。我国气温年较差分布总形势是,北方大南方小,其等值线大体与纬圈平行且大于同纬度全球平均值。三、气候类型多样: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西北地区,以温带和暖温带荒漠为主。干旱少雨,昼夜温度差异悬殊,冬夏温变剧烈,是其气候特点。风大、日照丰富、辐射强烈,为广泛利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创造有利条件;但普遍的风沙天气也危害着农牧业生产。

第六节农业气候资源农业气候资源通常是指能对农业生产提供必需的物质和能量的光热水资源。特点、研究目的、研究任务。一、农业气候分析就是根据农业生产的具体要求,来分析某地的气候条件,说明其农业气候特征,并提出趋利、避害的措施。2023/2/34(一)农业的气候鉴定1.农业气候指标农业气候指标系指在当地气候条件和生产水平下,表示农业生产对象、生产过程气候条件的要求和反应的数量指标。2.农业气候指标的特点:①地区性,②有多年平均特征,③与生产力水平有关。3.农业气候指标的表示方法可以用日数、日期和反映农业意义的气候要素值等表示农业气候指标。4.农业气候指标的确定方法

①运用群众经验的气候分析法:②田间试验获得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的资料与气候资料对比分析等方法来确定农业气候指标。③农作物产量与逐年气候条件对比分析法:④栽培作物分布区和分布界限的气候分析法:(二)气候的农业鉴定:

1.热量资源鉴定

2.水分资源鉴定

3.光资源鉴定二、农业气候区划:是指:在农业气候分析的基础上,以对农业地理分布有决定意义的农业气候指标为依据,遵循农业气候相似原理和地域分异规律进行分区。农业气候区划的主要目的是为制定农业生产计划和农业长远规划服务。(一)农业气候区划的原则:有综合因子原则和主导因子原则。(二)农业气候区划方法:逐级分区法(逐级分区法主要根据一个地区农业生产中与某作物关系最密切的气候因子,以产量地理分析、著名产区气候分析、栽培边缘地区气候分析或多年产量气候分析等方法,选择一个或一组主导农业气候指标作为一级划区依据,然后根据与农业生产的密切程度,逐次选择指标作为二级、三级区划依据。在步骤上完成一级分区后,再进行下一级分区,愈分愈细,最终将一个地区划分成若干个农业气候有差异的区域。)是我国各地农业气候区划中常用的方法。2023/2/35(三)中国农业气候区划是中国农业区划的一个部门区划,也是中国气候区划的一个专业区划。1.区划系统此区划系统由三级组成,依次称为农业气候大区、农业气候带和农业气候区。一级区——农业气候大区。一级区的划分以光热水组合的显著差异导致大农业类型的不同为依据,将全国划分为3个农业气候大区,即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和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二级区——农业气候带。二级区的划分根据农林结构及种植制度对热量的要求而划分为15个带,其中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有10个农业气候带,分别为北温带、中温带、南温带、北亚热带、中亚热带、南亚热带、藏南亚热带、北热带、中热带、南热带;西北干旱农业气候大区含有两个农业气候带,分别为干旱中温带和干旱南温带;青藏高寒农业气候大区含有3个农业气候带,分别为高原寒带、高原亚寒带和高原温带。

三级区——农业气候区。三级区的划分主要考虑农业气候特征,尤其是影响农业生产稳定性的水分条件和主要气象灾害,划分出55个农业气候区。农业气候生产潜力是以气候条件估算的农业生产潜力,即在当地光、热、水等气候因素的作用下,假设作物品种、群体结构、土壤和栽培技术等都处于最适状态时,单位面积可能达到最高产量。农业气候生产潜力的高低依光、温、水组合状况而不同,估算时可分别计算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光温水)生产潜力。2023/2/36四、农业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一)农业气候资源与农业合理布局(二)农业气候资源与种植制度(三)农业气候资源与作物引种1.气候相似;2.农业气候相似

农业气候相似,是指将农作物从一地区引进到另一地区,必须考虑满足其生育和产量形成的气候条件相似。五、物候物候学是研究自然界植物和动物的季节性活动同环境的周期性变化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主要通过观测和记录一年中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迁徙繁殖和环境的变化等,比较其时空分布的差异,探索动植物发育和活动过程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周围环境条件的依赖关系,进而了解气候的变化规律,及其对动植物的影响。2023/2/37第九章农业小气候第一节农田小气候第二节农田小气候的改良第三节地形小气候第四节设施农业小气候第五节果园小气候第六节防护林带、林网小气候2023/2/38第九章农业小气候农业小气候是广义的农业生产所形成的各种小气候并与农业生产紧密相关。除农田小气候外,还包括林业(园林)、设施农业、畜牧、水产养殖、地形等各种类型的小气候。小气候作为生物生长环境最重要的非生物环境,它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也影响病虫害的发生和消长。根据小气候条件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农业,就能充分发挥和合理利用局地的气候资源,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3/2/39所谓小气候是指由于下垫面状况和性质不同,以及人类和生物活动产生的近地面气层和土壤上层的小范围的气候。它一般表现在主要气象要素无论在水平方向上还是垂直方向上都与大气候不同。对于某一类小气候来说,在晴天无风条件下,越靠近下垫面,小气候特点表现得越明显,距下垫面越远,小气候特点则越微弱,直至消失与大气候融为一体。小气候的主要特点有:①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日变化;②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脉动性质;③垂直梯度远远超过水平梯度;④垂直梯度也具有明显的日变化。2023/2/310第一节农田小气候一、农田小气候形成的物理基础(一)活动面的净辐射

1.活动面和活动层活动面是能够吸收和放射辐射能,并与邻近的气层、土层进行热量和水分交换,从而调节周围空气、土壤的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表面。它是气层和下垫面在其下物质层的交界面,也称为作用面。例如:在裸露地,土壤表面是活动面;水域上,水面是活动面。在有作物的农田、果园和森林,是由气层——作物——土壤构成的交界面,它们有两个作用面,一个是气层与土壤表面的交界面,通常称为内活动面;另一个在茎叶或森林冠层中枝叶最密集处,通常称为外活动面。与内活动面相比外活动面更为重要一些。2023/2/3111.活动面和活动层实际上,辐射能的吸收和放射以及热量和水分的交换不只局限于活动面上,而是发生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层次中,这一层称为活动层或作用层。

2023/2/3122.活动面的净辐射在近地气层中,太阳辐射是最重要的能源,地面净辐射方程式可用下式表示·R=(S′+D)(l-r)-F

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地面对总辐射的反射地面有效辐射在上式各分量中,受活动面影响最大的是反射率,因为不同性质的活动面,可以有极不相同反射率,在太阳辐射相同条件下,反射辐射可以相差很大。各种活动面的反射率:如潮湿黑钙土反射率为5%~8%,水稻田12%,棉田20%一Z2%,森林15%,新雪80%一95%。

2023/2/3132.活动面的净辐射由于活动面的性质不同,使其获得的能量产生差异,进而引起温度状况不同。可见,净辐射是形成小气候的能量基础,而下垫面状况和性质的不同,会引起辐射收支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小气候。2023/2/314(二)农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

农田活动面温度变化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农田活动面热量收支差额的变化,而活动面温度变化是邻近气层、土层和作物层温度变化的源地,影响着农田中温度、湿度等要素的分布与变化特点。在净辐射一定的条件下,采取不同的农业措施能引起热量平衡各分量的变化,从而影响近地气层和土壤内部的温度、湿度的变化,形成了不同的小气候。

2023/2/315(二)农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农田热量平衡同裸地相比形式相同,但由于农田中需水与耗水量要比裸地大得多,所以从各分量上看差异非常大,特别表现在农田蒸散耗热上。例如:麦地白昼农田活动面获得的净辐射(R)有50%消耗于农田蒸散(LEc)上;37%消耗于空气增温;有13%消耗于土壤增温上。2023/2/316(二)农田活动面的热量平衡再如摩敏诺夫(Momehob)在中亚棉田、马铃薯田及周围裸地上对各分量观测的结果。农田里热量主要用于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蒸散耗热非常多,已接近或超出净辐射的供热能力,而在沙漠、半沙漠蒸发耗热为零,热量主要用于加热空气与土壤。2023/2/317(三)活动面的乱流交换

乱流运动的结果是使大气层中各种物理属性(温度、湿度、C02等)从高值区向低值区扩散,使其空间变化趋于缓和。在近地气层中各种物理属性的输送主要是靠乱流扩散作用完成的。因此,在研究各物理属性垂直变化时,特别注意地面与空气;下层空气与上层空气间各种物理属性的垂直交换过程,这种交换过程的强弱,主要决定于空气的乱流扩散能力和近地气层中温度、湿度、C02、风等物理量的垂直梯度。2023/2/318(三)活动面的乱流交换乱流越强,空气块对热量的输送能力越强;温度梯度越大,表示上下层间温度分布越不均匀,温度高的一层把热量输送到温度低的一层,使之趋于平衡。温差为正,意味着下层温度比上层高,热量由地面向上输送;反之温差为负,则有热量由上层向下输送。一般在白天P(活动面的乱流热通量)为正,夜间为负。乱流交换的这种变化,决定了近地气层中气温的昼夜变化。另外,农田中乱流交换强度还与作物种类、种植方式、植株密度、高度等因子有关。

2023/2/319二、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农田小气候是以农作物为下垫面的小气候,它是农田贴地气层和土层与农作物群体之间生物学和物理学两种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作物、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种、同一品种的不同生育期、不同种植方式以及不同的栽培管理措施的小气候特征均不相同。一般农作物高度在2m左右的气层和0.5m左右的浅层土壤耕作层中,在整个生长期中受人工影响较大,所以,除属低矮植被小气候外,还是一种人工小气候。

2023/2/320二、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研究农田小气候的目的,在于利用和改善小气候条件,防御农业气象灾害和农业病虫害,改革耕作制度,提高科学种田的水平,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农业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服务。由于作物种类繁多、品种不同,栽培技术措施也不相同,所以小气候特征不尽相同,下边就农田小气候的一般特征进行讨论。

2023/2/321(一)农田中的太阳辐射和光能分布1.农田中的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到达农田植被表面后:①植物茎叶吸收;②被反射;③透射到达下层或到达地面。作物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透射多少,因作物种类、生育期及叶片特征不同而不同。苗期类似于裸地状况;生长旺盛时期对太阳辐射以吸收为主,吸收的能量用于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作物生长后期叶片衰老,生理活动减弱,对太阳辐射吸收率降低,反射率和透射率提高。

2023/2/3221.农田中的太阳辐射①吸收植物叶片对太阳辐射光谱的吸收、反射和透射能力是不同的。植物叶片对太阳光谱有两个吸收带,一个在光合有效辐射部分,吸收光合有效辐射进行光合作用积累干物质;另一个在长波部分,吸收的长波部分将转化为热能。2023/2/3231.农田中的太阳辐射②反射植物叶片对于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决定于叶片本身的特点和太阳光谱成分。在作物生长期,绿色叶片对太阳光谱反射能力的最高值在近红外区,其次在可见光的黄绿光波段。另外,随着叶片由绿变黄总反射率逐渐增大。

2023/2/3241.农田中的太阳辐射③透射绿色叶片的透射能力与叶片的反射能力相当,最高值也在近红外区(约0.8m),次高值在可见光区的黄绿光(约0.55~0.58m)波段。透过植物冠层的太阳辐射光谱中黄绿光和红外光谱所占比例增大,此种光分别称绿荫和红外荫,它们有弱光合和弱形成作用,与植物倒伏关系密切。

2023/2/3252.植被中光能分布农田中的光分布主要决定于作物群体结构、种类、发育期、栽培方式等因子,同时还与太阳高度角有关。

2023/2/3262.植被中光能分布图8—2是小麦群体中不同时间光合有效辐射的垂直分布;从中可以看出,光强分布曲线不论在什么时间都表现为由上向下递减,在株顶附近由于叶片较少使光强递减较慢,在中间活动层附近枝叶密集光强迅速减弱,再往下又缓慢下来。光强的这种垂直分布和作物群体叶面积的垂直分布有关。其他作物群体光强的垂直分布规律也大体如此。2023/2/3272.植被中光能分布光强在株间随高度的分布,与作物光能利用有密切关系,如植株稀少,密度不足,群体内各层光强较大,漏光严重,虽单株光合作用较强,但群体光能利用不充分,影响产量。若农田密度过大或群体结构不合理,造成株间各层光强相差较大,产生株顶光过强,中下部光不足,导致植株生长不良,易产生倒伏现象,产量大减。总之,在作物栽培中,要采用适当的种植方式,合理密植,并选用株型好的品种,如水稻、玉米选用叶片上冲的紧凑型品种,棉花力求宝塔型,以满足个体和群体对光照的要求,使个体生长健壮、群体发育良好,才能获得高产。2023/2/328(二)农田中的温度分布

农田中的温度状况,主要决定于辐射和乱流交换状况。1、在作物生长初期,农田中外活动面尚未形成,热量收支状况与裸地相似,此时温度的垂直分布变化也与裸地相似,即白天为日射型,夜间为辐射型分布。2023/2/329(二)农田中的温度分布2、在作物生长盛期,即封行后,农田外活动面形成。白天,由于作物茎叶对内活动面的遮蔽作用,使内活动面附近温度较低。而外活动面所得到太阳能量多于内活动面,外活动面热量收支差额为正,其附近温度较高,不断有热量向上、向下输送。中午前后,因外活动面附近叶面积最大,吸收太阳辐射能量最多,同时,枝叶密集使乱流交换弱,损失热量减少,所以在此处出现温度最高值,向上向下逐渐降温。夜间,内外活动面附近都因有效辐射起主导作用,热量收支差额为负,温度降低。内活动面由于受到茎叶遮挡降温慢,而外活动面附近放热面积大,上部无茎叶遮挡,并且可以向上、向下两个方向放热,所以,通过有效辐射损失能量最多,加上夜间植被上部冷却,冷空气沿茎秆下滑到外活动面附近被截留,造成外活动面附近出现温度最低值。2023/2/330(二)农田中的温度分布3、在作物生长后期,部分叶片枯落,外活动面逐渐消失,农田中温度垂直分布又和裸地相似。

在农田中,因植物的存在,湿度较大,从而使其白天的温度(包括地温、气温)比裸地低;而夜间农田温度又比裸地高。所以,农田中温度变化缓和,温度日较差较小。

2023/2/331(三)农田中湿度的分布

农田中的湿度分布和变化,除决定于温度和农田蒸散外,还决定于乱流交换强度。1、作物生长初期,植株矮小,土壤表面是农田活动面,也是主要蒸发面。白天农田中的水汽压由地表向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与裸地湿度分布类型相似,属湿型分布;夜间如有地面凝结生成,则水汽压的分布随高度增加而增大,这种湿度分布类型属干型分布。2023/2/332(三)农田中湿度的分布2、作物生长盛期,茎叶密集,地表由植物覆盖,农田活动面已经移到作物枝叶最密集的层次,农田的蒸腾量加大,外活动面是主要的蒸腾面。此时农田中水汽压的分布是:白天靠近外活动面附近的水汽压最大;夜间外活动面上有大量露生成,水汽压较小,但各高度平均水汽压都比裸地大。相对湿度分布,受温度和水汽压的影响。一般在作物生长初期与裸地相似,作物封垄后各高度上的相对湿度都比较接近,并且都比裸地大。2023/2/333(四)农田中风的分布农田株间风速的分布,主要随作物生长密度和高度而变化,此外还同栽培措施有关系。1、垂直分布作物生长初期,植株矮小,土壤表面就是活动面,这时农田中风速的垂直分布与裸地相似,越接近地面风速越小,风速趋于零的高度在地表附近,随高度的增加风速增大。2023/2/334(四)农田中风的分布作物生长旺盛时期,农田外活动面已经形成。进入农田中的风受作物的阻挡,一部分被抬升由植株冠层顶部越过,风速随高度增加按指数规律增大;另一部分气流进入作物层中,株间风速与生长初期不同,变化曲线呈S型分布,如图8—5。在作物茎叶密集的部位,摩擦阻力大,风速下降较多,但风速随高度变化平缓。靠近植株基部,相对风速有一个次大值,这是因为农田外气流能通过枝叶较少的基部并深入农田的结果,到地表附近风速又趋于零。

2023/2/3352023/2/336(四)农田中风的分布2.水平分布农田中风速的水平分布也有差异,总是自边行向里不断递减。它的大小与作物种类、播种密度、生长期等有关。在农田近地层中,风速的日变化是中午前后风速最大,夜间风速最小,风速具有明显的阵性,所以在小气候观测时要取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风速,不能采用惯性小的仪器。2023/2/337(五)农田中C02的分布农田中的C02主要通过乱流交换从大气和土壤中得到。输送量的多少取决于乱流交换系数的大小和田间上下两层间的C02浓度的差值。乱流交换系数越大和C02浓度的差值越大,则C02的输送量就越多。

2023/2/338(五)农田中C02的分布农田中C02的浓度有明显的日变化(图8-6);在作物生长季,白天,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大量吸收C02,使农田中C02的浓度降低,因而,通过乱流交换农田从大气获得C02补充,此时大气是C02的源,农田是C02的汇。夜间,作物因呼吸作用释放出大量C02,使作物群体内的C02浓度逐渐增加并向上层的大气输送,此时大气是C02的汇,农田是C02的源。2023/2/339(五)农田中C02的分布在通风良好的农田中,由于C02水平交换和垂直输送较强,农田中的C02浓度保持在大气平均浓度的水平上,日变化较小。反之,通风不好(风小或密植时),日变化明显增大。在静稳的晴天可使农田C02浓度降至最低,有时可使植物处于C02饥饿状态。短时间的积云影响,使光合有效辐射迅速减弱,农田中C02浓度相应地增大,阴天、大风天可使作物群体内的C02浓度全天少变。

2023/2/340第二节农田小气候的改良2023/2/3412023/2/342第三节地形小气候

在起伏不平的山区,由于地形、斜坡方位的影响,使山区各地具有不同的小气候特点:方位的差别形成了坡地小气候;地形高低的差异则形成山顶和谷地小气候。一、坡地小气候由于坡向和坡度的不同使坡地上日照时间和太阳辐射有很大的差异,进一步影响到温,湿度状况,这样就会形成具有多种特点的坡地小气候。

(一)坡向、坡度对日照和辐射的影响

1、坡向坡度对日照时间的影响在地形起伏地区,由于地形相互遮蔽,日照时间一般都比平地少,2023/2/343第三节地形小气候南坡:在夏半年,中纬度地区,日出日落时太阳方位偏北,南坡受自身山坡的阻挡而无日照,随着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太阳方位角逐渐南移,至某一时刻南坡才开始受到光照。所以,夏半年南坡上的可照时间是随坡度增大而减少,坡度愈大被遮蔽的时间愈长,可照时间愈短。北坡:在夏半年,当坡度小于或等于正午太阳高度角时,坡地对阳光无阻挡,全天有日照;当坡度大于正午太阳高度角时,随着坡度的增大可照时间急剧减小。在冬半年,北坡的日照时间随着坡度的增大而迅速减小,坡度每增加1°相当于纬度升高1°水平面上的可照时数;当坡度大于正午太阳高度角时,全天无光照。东西坡地上,每天可照时数全年均随坡度增大而减少。故与水平面相比,由于坡向和坡度的影响,总是使日照减少。2023/2/344第三节地形小气候

2.坡向、坡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南坡和北坡坡度的大小,对坡地上太阳辐射总量的影响最大,而接近东坡或西坡的坡地,其坡度大小对太阳辐射总量的影响最小。在中纬度地区,南坡的坡度每增加1°,等于水平面的纬度向南移1°;北坡的坡度增加1°

,等于水平面的纬度向北移1°

。夏半年偏南坡地上的太阳辐射总量,在低纬度(如北纬20°以南的海南岛)地区,都比水平面少,随坡度增大迅速减小;在较高纬度(如北纬40°的北京以北)地区,偏南坡地上太阳辐射总量比水平面多,当南坡增大而未超过一定限度时,坡地太阳辐射总量,还随坡度增加而稍有增多。偏北坡地上恰好与南坡地相反。2023/2/345第三节地形小气候冬半年偏南坡地上太阳辐射总量,都比水平面的多,而在一定坡度以下,纬度越高,坡度越大,相差越多。而偏北坡上的太阳辐射总量都比水平面少,并随坡度和纬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

北纬30°一50°的温带地区,各种坡度的偏南坡地,可能获得的太阳辐射总量,都比水平面上多,而偏北坡地都比水平面少。夏半年,南北坡地的差别比较小,冬半年的差别则非常明显。东坡和西坡介于南坡和北坡之间,差别不大。冬半年纬度越高,坡度越大的南坡,太阳辐射总量增加得越多。因此在我国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种植作物和果树时,为了创造良好的越冬条件,要注意对偏南坡地的利用。2023/2/346第三节地形小气候

(二)坡地上的温度状况

就土壤温度而言,土壤最低温度,几乎终年都出现于北坡。而土壤最高温度出现的方位,一年之中各有不同,冬季,土壤温度最高是西南坡,此后即向东南坡移动,到夏季,则位于东南坡。夏秋之间,又逐渐移向西南坡。因此,一般来说,除夏季外,土壤温度以西南坡最高。

2023/2/347第三节地形小气候(三)坡地上的湿度状况一般来说,由于南向坡地的土温和气温高于北向坡地,所以南向坡地蒸发快,土壤干燥;北向坡地蒸发慢,土壤比较潮湿。坡地方位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也很显著,其分布规律与土壤湿度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在比较湿润的气候条件下以及雨后不久的晴天,蒸发主要决定于温度,所以南向坡空气湿度比北向坡大;在比较干燥的气候条件下以及久晴的日子,南向坡土壤干燥,所以空气湿度比其他坡向低。在阴雨天,大风天这种差异减小。2023/2/3482023/2/349第三节地形小气候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阳坡(南向坡)所得的太阳辐射的光和热比较多,温度比较高,土壤水分蒸发比较多,土壤比较干燥,湿度比较低;而阴坡(北向坡)的情况恰好相反。在寒冷地区,冬季阴坡经常积雪时间比较长,回暖和积雪的融化比较慢,增温少,蒸发弱,土壤温度比较低。因此,还在早春时期阳坡和阴坡的小气候就有差异了,阳坡干暖、阴坡湿冷。坡地上部的土壤和空气,一般比下部要干燥,而阴坡的下部经常是潮湿寒冷,阳坡的下部则是湿而暖。如果就暖季整个坡地进行比较,阳坡上部干而暖,下部湿而热;阴坡上部潮而凉,下部最湿又最凉。2023/2/350第三节地形小气候二、谷地小气候在山地中,除不同坡向的小气候有差异外,低洼的谷地和山顶的小气候也有明显不同。周围山地对谷地的遮蔽作用,是谷地小气候形成的地理因素,它使谷地的日照时间比空旷平地的短,得到的太阳辐射总量少。同时,由于谷地受谷坡的包围,和邻近空旷地段的空气交换受到很大限制,热量和水汽的交换,与坡顶有很大不同。2023/2/351第三节地形小气候白昼,由于谷底和谷坡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面积大,使单位体积空气吸收较多热量而强烈增温。加之受热空气和周围空旷地段的交换较慢,而坡顶空气与周围自由大气的交换比较畅通。因此,白昼谷地的气温比坡顶高;夜间,谷地空气接触谷坡和谷底冷却的面积比较大,单位体积空气受到冷却的影响比较显著,特别是从坡顶和谷地径流来的冷空气沉积在谷底,造成谷底气温比坡顶低得多(表8—7)。同时,这里出现的逆温现象,比空旷地更为明显。2023/2/3522023/2/353第三节地形小气候山谷风呈周期性昼夜交替,白天为谷风,夜间为山风。夏季,它的昼夜交替,表现得最明显,冬季则比较微弱。在晴朗白昼,谷风把谷地的水汽带至坡顶,在正午前后的几小时内,这种作用最为强烈。因此,这时坡顶的空气湿度增加,谷底的空气湿度减小。夜间,山风把水汽带人谷中,使谷底的湿度增大,坡顶的湿度降低。然而在阴天大风条件下,坡顶与谷底的温度和湿度的差别减小,有时甚至坡顶的温度和湿度同上述相反。2023/2/354第三节地形小气候从农业生产的观点来看,地形起伏对作物冻害的影响很大。冬季辐射型天气下,由于冷空气向低洼地段汇集,谷地的温度很低,常引起作物冻害。但在冷平流的天气下,坡顶迎风面的温度最低,谷地的温度较高,受冻害重的地方不是谷底,而是坡顶。所谓“风打山梁霜打洼”,就是上述两种情况的总结。当然,温度分布除和本身地形有关外,夜间辐射冷却,谷底最低温度和谷底汇集面积大小有密切关系。在夜间,汇集面积不同的谷地,其最低气温差别相当大。汇集面积大的谷底,从地面以上2cm到4cm高处的最低气温,比汇集面积小的谷底要低1.3—1.7℃。同时也可以看出,汇集面积大的谷底,逆温现象更为明显。即使在谷底,由于冷空气汇集面积的大小不同,低温强度也各异。甚至缓坡浅谷和陡坡深谷,低温强度后者比前者更为极端。如果发生冻害,则后者比前者重。

2023/2/355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

在农业生产中,采用各种人工的保护设施,为农作物、园艺作物和畜牧业创造适宜的环境条件,是克服不利气象条件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生产上应用较多的保护设施有:地膜覆盖、塑料大棚、温室等。不同的设施,小气候效应也不同。目前主要用于蔬菜、花卉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栽培。2023/2/356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一、地膜覆盖小气候用很薄的塑料薄膜紧贴地面进行的覆盖栽培。也可采取先盖天,后盖地的方式,即先把膜直接盖在苗上或弓形架上,待天气稍暖和再破膜掏苗,把膜盖在地上。采用地膜覆盖,改善了田间小气候条件,为作物生长创造了适宜的生态环境,在蔬菜、西瓜、花生、棉花及其他多种作物上有明显的早熟及增产作用。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引进地膜覆盖技术,到1986年已发展到247万hm2,成为世界之首。2023/2/357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1.增温、保温作用

白天地面吸收的能量大部分贮藏在土壤中,能够明显提高耕作层的温度。降温时,深层土壤贮存的热量可以向表层传导,同时水汽大量地在膜内凝结释放潜热,所以夜间的地温也比较高。据观测,晴天白天地表温度可提高5~8℃;增温值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5一10cm深土层增加3℃左右,20cm深仅增温1.8℃。

2023/2/358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2.保水作用盖膜后切断了土壤水分同大气水分的交换通道,膜下土壤蒸发出来的水汽聚集在地膜与土表之间2—5mm厚的“小气室”之内,水汽在薄膜内壁凝结成小水滴并形成一层水膜,增大的水滴又降至地表,这样就构成一个地膜与土表之间不断进行的水分内循环,大幅度减少了膜下土壤水分向大气的扩散。山东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观测(1979)

2023/2/359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3.改善了土壤物理性状盖膜后采用沟畦灌水,向覆盖畦渗透,避免了直接灌水及雨水冲刷造成的板结,土壤孔隙度增加,减少了肥料的淋溶流失。土温的升高还可使土壤微生物活动增强,有机质分解快,为根系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除此之外,地面覆盖薄膜后,由于薄膜较土壤反射更多的太阳光,使近地层空间的光强也有所增加,有利于提高植株下层叶片的光合效率。2023/2/360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总之,地膜覆盖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了多因子的综合效应,所以在生产上它已成为实现早熟、优质、高产的栽培技术体系,春季菜田盖膜,可提早上市5~15d,增加产量和产值。除蔬菜外,棉花、花生应用地膜可改善品质,棉花增加霜前花,花生提高饱果率,双仁率,甘蔗、西瓜糖分增加。麦棉两熟地区使用地膜,可实现麦棉双丰收。晚播麦地覆盖地膜,麦苗冬前能获得足够热量,达到壮苗标准并安全越冬。早春麦地覆盖地膜,可使小麦提前返青、进入穗分化期,增加小穗数,减少春季升温快、穗分化期短的不利因素影响。应该指出,在地膜普遍推广应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值得注意并应设法解决的问题。如关于植株前期早发,后期早衰现象;如何更好抑制膜下杂草生长的问题以及废旧薄膜未及时清除造成对土壤和农田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等。2023/2/361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二、塑料大棚小气候采用塑料大棚可使蔬菜生产春季提前、秋季延后。

(一)大棚内的光照

1.影响光照的因素塑料大棚内的光照状况除受纬度、季节及天气条件影响以外,还与大棚的结构、方位、塑料薄膜种类及管理方法有关。2023/2/362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塑料大棚结构从型式上可分为单栋大棚、双连栋大棚和多连栋大棚。结构不同的大棚,遮荫面积不同,透光率亦有差别。据测定,单栋大棚的透光率要比连栋大棚透光率大。塑料大棚的方位主要有南北向和东西向两种。据测定,在春秋季,南北延长的大棚受光均匀,其透光率比东西延长的大棚高6%一8%;入冬后到次年3月中旬期间,东西延长大棚的透光率则比南北延长的大棚高12%。因此,可根据使用时期确定建棚方位。另外,不同的塑料薄膜,透光率也有差别。一般的塑料薄膜透光率约在80%以上,较好的新膜透光率接近玻璃,可达90%,长期受紫外线或过高过低温度影响的老化膜透光率约降低23%~30%,薄膜上的尘埃和水滴也能使透光率下降20%~30%。因此,经常清除膜上尘土和水滴或选用加入去雾剂的“无滴膜”,可改善棚内的光照条件。2023/2/363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2.大棚内各部位的光照状况

大棚内光照度的垂直分布特点是从棚顶向下逐渐减弱,近地面处最弱。并且棚架越高,近地面处的光照越弱,大棚内光照度的水平分布依棚向而异。南北延长的大棚,上、下午两侧均受光照,棚内各部位分布比较均匀,东、中、西三部位的水平光照相差10%左右;而东西延长的大棚,棚内光照度水平分布不均匀,南侧光照强,北侧光照弱,南、北部水平光照度相差25%。2023/2/364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

(二)温度状况1、气温

大棚内的气温变化主要取决于天气、季节、棚的大小等因素。棚内晴天增温明显,阴雨天的增温效果不显著。一般情况下棚内平均气温比棚外高2~6℃。棚内昼夜温差因季节不同而异。在冬季(12月至翌年2月中旬),由于外界气温低,棚内增温慢,昼夜差在10℃左右;而在春秋季,棚内增温快,昼夜温差可超过20℃。棚的大小对夜间温度影响较大。一般大型棚的比面小(棚面/地面)、容积大,白天贮存热量较多,夜间散热慢,比中、小型棚的保温效果好。通常当棚外气温降至-2~-4℃时,棚内就会出现霜冻。因此,在晴朗无风的夜晚,有冷空气入侵降温时,棚外四周覆盖草帘、棚内采用多层覆盖等措施,防止棚内蔬菜遭受冻害。在春季,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白天棚内温度常常超过30℃

,易造成高温危害,生产中,应在高温出现前就及时通风降温。2023/2/365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

2.土温随季节和棚内气温发生明显变化。在早春和晚秋时节,棚内土温均高于棚外裸地,而在晚春和早秋期间,棚内土温则比裸地低1~3℃。利用早春和晚秋棚内土温较高的特点,可以提早定植和延后栽培蔬菜。2023/2/366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

(三)湿度塑料薄膜的透气性差,且不透水。白天,随着棚内温度的升高,土壤蒸发和植物蒸腾作用增强,使棚内水汽含量增多,相对湿度经常在80%一90%以上,夜间因温度降低,相对湿度更大。为防止高湿引起的各种病害发生,要及时放风,降低棚内湿度。此外,在棚内空气湿度大时,土壤的蒸发量减小,使土壤湿度增大,加之膜上凝结的大量水珠落回地面,使地表潮湿泥泞、容易形成板结层,不利于作用根系生长,应及时中耕,疏松土壤。

2023/2/367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三、日光温室小气候

日光温室是一种具有保温和增温功能的农业设施,在保护地栽培中占有重要地位。温室的种类很多,有加温温室和不加温的日光温室。按外形又可分为一面坡日光温室、两折面改良温室,双屋面温室及全钢架大型连接式自动控制温室等。

我国北方各地目前推广的日光温室(以下简称温室)多是由一面坡式温室改进而成(图8—12)。这种温室以太阳能为热源,依靠透明覆盖物、加厚或中空的墙体、防寒沟及草苫等形成一封闭空间,进行御寒保温,是一种节能型温室,是寒冷地区冬、春蔬菜生产的主要方式。

2023/2/3682023/2/369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一)温室小气候的形成温室的辐射收支与热量收支是决定温室小气候的形成和特征的主要影响因素(图8—13)。白天,太阳辐射是主要能源,当它到达温室表面后,部分被反射和吸收,大部分透射进室内到达床面,这部分辐射除少量被反射外,其余被床面吸收,因此,温室内地面的辐射收支主要决定于太阳总辐射、地面反射辐射及温室的透光率。2023/2/370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温室的热量交换可分为两方面,一是温室内的热交换:包括室内地表面与浅层土壤在昼夜之间进行的热交换B;由室内不同部位接受的辐射热差异造成的地面与空气的显热交换P;还有白天地面蒸散的水汽作为潜热LEc保留在温室内,夜间因降温水汽凝结放出潜热,减慢了夜间的降温速度。二是温室内、外的热交换:包括温室结构外表面的辐射和分子传导失热Q,这种热传导取决于室内外温差、覆盖物的导热率、厚度及散热面积;通风窗的开启或通过缝隙可以漏出一部分热量Q。另外,在浅层土壤中,水平方向上沿着温室四周边界还要向外传导一部分热量Q。2023/2/371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白天,由于室内地面净辐射比室外高,室内蓄热,气温、地温均高于室外。夜间,温室散热降温,室内温度的维持主要靠白天地中蓄热并通过地面辐射和乱流交换提供热,室内净辐射比室外低,但由于土壤热交换比室外多,加之各种保温措施,使气温、地温仍比室外高。温室是一种半封闭的小气候系统,其围护结构阻止了温室内外空气的交换,从而具有“封闭效应”,由于温室向外传递的热量减少,便可有保温的作用。但封闭效应也阻止了温室内外的物质交换,温室内易形成高湿和低C02浓度的特点。

2023/2/372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二)温室内的小气候状况

1、温室内的光照由于温室结构和覆盖材料等因素的影响,温室内的光照要低于室外。温室建造方位可影响透光率,如在冬、春季,东西延长温室的透光率比南北延长的温室平均提高10%。

另外,温室的屋面倾角对太阳直接辐射的透过率也有明显影响,当太阳光入射角为0~40°时,反射率大约为7%一8%;入射角超过60°时,反射率急剧增大,所以,设计合理的东西延长温室屋面倾角,使其冬至日前后的太阳光入射角小于45°,就可以将反射率控制在10%以下,室内光照不会明显减弱。

2023/2/373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温室内的光照度只有室外的50%一80%,开且在室内的分布很不均匀。东西延长的温室,其南侧为强光区,北侧为弱光区;在东西方向上,由于两侧山墙的影响,在上、下午分别有一阴影区;在垂直方向上,温室南侧光照度自上向下递减。据测定,当温室顶部光照为外界自然光照度的80%时,0.5~1m高度处减为60%,距地20cm减为55%,北侧弱光区光照度则上、下层弱,中间强。2023/2/374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2.温室内的温度温室内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温室的比面积大小、通风换气情况、潜热消耗和覆盖材料的辐射特性等因素,并随室外光照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温室内的气温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晴天,最低气温出现在揭草席等覆盖物后的短时间内,之后随太阳辐射增强迅速上升,13时左右达到最高值。夜间最低气温平均比室外高11—18℃;白天最高气温平均比室外高13—28℃

,阴天室内外的温差减小,多在15℃左右,且日变化不明显,说明天气条件对温室的增温效果影响很大(表8—17)。2023/2/375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

温室内气温的分布很不均匀,室内各部位的温差最大可达5~8℃。在水平方向上,白天南侧光照条件好,温度可比北侧高2—3℃;夜间南侧降温快。由于南部昼夜温差大,光照条件好,有利于蔬菜生长。在垂直方向上,白天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垂直梯度较大,高温区位于温室的中上部,夜间各部位温度的垂直梯度均减小。

温室内的土温不仅影响蔬菜根系生长,而且是室内热量的直接来源。温室内各个深度的土壤温度都明显高于外界。白天,土壤在水平方向上向外传导热量的结果,室内中间地段的温度较高,向四周逐渐降低,降温梯度在0.5℃·m-1

左右;夜间由于后墙的保温作用,温度自北向南递减,南墙下温度最低。2023/2/376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

3.温室内的湿度状况在温室中,温度较高,蒸散量较大,四周密闭,室内相对湿度经常在90%以上,在夜间或阴天温度低时,相对湿度更大,多处于饱和或接近饱和状态。这样的高湿条件可以抑制蔬菜的蒸腾作用,影响其生长,而且会引起一些病害的发生发展。

4.温室内的二氧化碳温室内的二氧化碳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质分解和作物有氧呼吸过程,消耗在作物的光合作用中。温室内二氧化碳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整个夜间是二氧化碳的积累过程。清晨,室内二氧化碳浓度达到高峰,约为500~1000微升/L,比裸地高1~2倍。日出后,随着作物光合作用的加强,二氧化碳浓度迅速下降,但此时温室内的光、温条件对光合作用有利,二氧化碳浓度过低,将限制对光能的充分利用,为此,须及时通风换气,改善二氧化碳供应,以满足光合作用的需要。2023/2/377第四节设施农业的小气候(三)温室小气候的控制与调节

1.温室内光照的调节在建造温室时要选择受光多的方位及合理的屋面角,设法减少支柱和框架的遮荫,选用优良的透明覆盖物。当阴天或日照时数少时,根据需要,可采用人工补充光照。夏季,为防止高温强光,可在屋顶表面涂白或改用窗纱遮光帘等。

2.温室内温度、湿度的控制①在温室四周挖防寒沟,②加盖草帘或使用双层薄膜。③在寒潮人侵时,可临时人工加温:④增施有机肥、地膜覆盖、加设塑料小拱棚等。在春天、秋初晴天中午前后,若室内温度过高、湿度过大,要及时通风降温除湿,通风方式有自然通风和强制通风。生产上以自然通风为主,以天窗和侧窗的开闭时间和开口大小控制通风量。2023/2/378第五节果园小气候

一、果园小气候的概念在一定的大气候背景下,由于果树的树种、树龄、树冠结构与形态、郁闭程度及管理技术等综合影响下所形成的小气候环境。

2023/2/379第五节果园小气候

树冠、叶幕结构和叶的形态都影响果园的光照条件。自然生长的果树,叶和果实多集中于树冠外围,只有少数叶和果实分布在树冠的内膛,如图4-1-3。树冠内光照分布大致可以分为四层:第一层的光照度为70%以上,第二层为50%一70%,第三层为30%~50%,第四层小于30%。随着树龄的增加,树冠不同部位光照度差别愈来愈大,进入内膛的光照度越来越少。二、果园小气候的特点

1、光2023/2/3801、光光照不足,使内膛出现小枝完全光秃的部位,这种部位占树冠总体积的比例还随着树龄的增加而加大,如20—30年生的树,其内膛部位占树冠总体积的30%,甚至可达50%。当然经过修剪,树冠的无效部分可降低,冠内的光照条件可以得到改善。此外,树冠内不同高度上太阳辐射的透光率也不一样,从树冠活动面以上部位到活动面以下部位太阳辐射透射率逐渐减小,其比值从高于80%降到40%以下。2023/2/381第五节果园小气候2、温度果园内的温度决定于辐射强弱,枝条、叶片的疏密和部位等状况。资料表明,主枝条与主干角度大,树体温度低,反之树体温度高。夏季日光直射在果树及果实上,使果实温度上升。温度过高时抑制果实的膨大,导致日灼病的发生。不同方位树皮温度有所不同,如最高温度出现的时间就有自东向南西北逐渐滞后的现象。在果园生产中要注意对水体和山体小气候的利用。2023/2/382第五节果园小气候3、湿度果园内的空气湿度受土壤水分、果树大小、树体蒸腾强弱和天气类型等的影响。雨季园内南面空气湿度比北面大2%,在旱季,北面比南面大3%一4%,雨季过后的晴天园内湿度比裸地大5%,旱季和有风的天气,两者差异较小,约为2%~3%。冠内相对湿度垂直梯度较大。湖泊、河、海等大水体,对附近果园小气候有调节作用,因此使某些树种和果树的栽培界限向北推移。果园覆盖草被也可以调节果园内的湿度,特别是在旱季果园内有利于果树生长。2023/2/383第五节果园小气候4、风果园内正常的风速对调节温、湿度有利,大风有害。风灾危害大树较重,小树较轻,短果枝较轻,长果枝较重。果园内风速的分布,决定于果树种植密度、树龄、冠形、种植行向,种植行向与风向平行时,则风速增大,但较裸地仍小1/2—1/3。枝叶密集的冠内风速最小,树冠以上风速随高度而增大,地表附近的风速几乎为零,地表至第一侧枝下,风速又有所增大。防护林是调节果园风速,减轻风害的有效措施。据测定,林外风速为11.8m/s,通过防护林在林高4倍处风速为4.5m/s,14倍处为5.9m/s,因此,园内水分蒸发减少,空气湿度提高,林地土壤水分比无林地土壤水分高4.7%一6.4%,相对湿度高10%。此外,北方果园防护林还具有改善果园积雪和防止土壤冲刷的作用。2023/2/384第五节果园小气候三、果园小气候的调节果园小气候直接影响果树的生长发育、产量和品质,通过人工措施调节小气候环境,满足果树所需要的气候条件,从而提高果品产量和质量。常见的调节措施如下:1、果园地面覆盖法目前使用的有两种方法,一是用碎草、马粪等有机物覆盖,二是用各种塑料薄膜覆盖。2、果园灌溉合理灌溉不仅影响果树当年生长和结果,而且还会影响果树的寿命。灌溉直接增加了土壤湿度和空气湿度,从而调节了果园的地温和气温,3、树干涂白可以降低树干和主枝温度,减轻日灼。据测,涂白的树干比不涂白的树干南侧的温度降低7.5℃。

4、修剪整形可以改善果树通风透光条件和温度、湿度条件。

5、兴建果园防护林不仅可以减轻大风危害,而且也可以改善温度状况,对防止果树冻害有重要作用。

2023/2/385第六节防护林带、林网小气候营造防护林带是人工改造小气候的一种有效措施,它使林带间各种气象要素发生一系列有利的变化,形成特殊的防护林带小气候,有效地防止强风、飞沙、吹雪、平流霜冻以及水土流失和干旱,从而大大提高农田产量。2023/2/386

一、林带的防风效应

林带最显著的小气候效应是使风速和乱流交换减弱。林带的防风效果决定于穿过林带气流的动能消耗程度,以及穿过林带气流与翻过林带气流互相混合造成的动能消耗情况。动能的消耗与林带结构、风向与林带所成的交角、林带宽度以及有无林带网等因子有关。林带的防风效能与林带结构有密切关系。一般根据林带的透风系数或疏透度把林带分为透风结构、紧密结构和疏透结构三种。2023/2/387一、林带的防风效应透风系数是当风向垂直于林带时,林带背风面林缘在林带高度以下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与旷野同一高度范围内的平均风速之比。疏透度或称透光度是林带纵断面透光孔隙的面积占林带纵断面面积的百分比。2023/2/388一、林带的防风效应1、透风结构的林带林带上部林冠为紧密或疏透结构,下部树干有相当大的透光孔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