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中经常发生的技术问题(主管部长培训)_第1页
施工中经常发生的技术问题(主管部长培训)_第2页
施工中经常发生的技术问题(主管部长培训)_第3页
施工中经常发生的技术问题(主管部长培训)_第4页
施工中经常发生的技术问题(主管部长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工程建设施工常见技术问题

案例分析

江西九江前言

工程建设施工中,技术工作是确保成品满足结构使用功能的基本保证,失去了严密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产品的质量无从谈起、作业安全没法保障。之所以强调技术工作的重要性,是因为,任何一个技术的错误、哪怕是一个小小的失误,都极可能导致工程建设的灾难性后果。因技术工作错误(失误)引发的质量、安全事故,往往都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长远的社会负面影响,给企业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大量效益流失。

但是,近些年来,随着企业承担的项目越来越多,单个项目的管辖长度越来越长、规模越来越大、工程类型越来越多,技术管理也变得异常复杂、在综合管理与细致工作上的矛盾变成了技术工作的焦点,加之,技术队伍的年轻化,工作经验不足,处理现场技术问题的能力有限,往往会发生许多因技术管理不到位的质量安全问题乃至事故。这里,就本人从事的部分项目上发生的一些问题举例阐述,并就问题发生的原因作一点剖析,和各位一起研讨,并希望有所借鉴。探讨的几点内容:

一、测量管理工作

二、现场技术管理工作

三、现场监管工作

四、施工方案的科学性、可实施性

五、其它一些要探讨的问题(如果时间允许,给大家介绍一下转体施工方面的一些东西)一、测量管理工作1、测量放样后不复核引起的结构放样错误

发生原因:该桥墩设计墩高13米,其中包含承台加台1米,实际墩身高为12米。由于测量人员对图纸不熟悉,在放样过程中又未对墩顶高程进行复核,在没核对图纸情况下,直接采用放样记录本上承台加台高程加墩高推算出墩顶高程。由于未减去承台加台高度,施工完成后墩身高出设计1米。造成整个墩身报废。2、导线点或加密导线点坐标测设错误导致结构物位置放样错误;发生原因:根据现场调查,该桥台在放样过程中所采用的控制点坐标错误,造成整个桥台从桩基到台身横向偏移。放样所采用的控制点,为测量人员为了放样方便,在桥台附近测设的临时转点。该转点未按测量规范要求正倒镜多测回测设评差计算,而是直接采用对中杆测出坐标,坐标测量完成后也未对该点坐标进行复核。在利用该点放样时,也未采用第三个对桥台放样点进行复核。3、隧道施为对外协队伍过于依赖、疏于测量复核而导致洞身开挖发生严重偏位发生原因:隧道施工控制测量,一般情况下直线地段每10米要求进行一次放样,曲线地段每5-7米要求进行一次术样。放样内容包括平面和高程放样。该段隧道在施工过程中只对平面进行放样,高程控制连续23米未进行放样,现场技术人员在未放样情况下,要求施工人员按前期所交坡率自行调整。在发现问题时拱顶高程已侵限。造成局部换拱处理。4、习惯性行为引起的结构放样错误发生原因:该段路基为既有线改造利用利用新建高铁路基改道施工段,由于高速铁路与普通铁路路基基床结构不同(高铁基床表层级配碎石厚度为40厘米,普铁基床表层级配碎石60厘米),两者厚度差20厘米,在该段路基填筑过程中测量人员一直按高速铁路路基结构填筑施工,填土完成后在铺设普通铁路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时发现土填高20厘米,造成路基返工。5、理论坐标(标高)计算错误引起的结构位置差异发生原因:该桥台位于曲线地段,技术人员在标高计算时参考桥台通用图结构尺寸从下向上推算台顶高程,而施工图与通用图台身结构高差3.8厘米。由于该桥台位于曲线上,线上轨道结构设有超高5.3厘米,测量人员在计算标高时未考虑超高值。再加上测量误差及施工误差造成该桥台顶面高出设计11厘米。6、施工过程测量控制不力引发的问题发生原因:根据现场调查,该桥墩在放样过程中所采用的控制点坐标错误和墩身模板未检查,造成整个桥墩从桩基到墩身横向偏移和墩身上部扭曲。放样所采用的控制点,为测量人员为了放样方便,在桥台附近测设的临时转点。该转点未按测量规范要求正倒镜多测回测设评差计算,而是直接采用对中杆测出坐标,坐标测量完成后也未对该点坐标进行复核。在利用该点放样时,也未采用第三个对桥台放样点进行复核。墩身模板立好后技术人员也未对墩身模板进行复核。根据以上事件发行过程,这些事件在发生之前如果都能严格执行测量复核制度,那么这些事情都可以避免发生,但由于一部分测量人员的责任心不强,项目部不能复核测量或采用错误的测量方法,测量复核制只是简单的由项目队技术组自行完成,经理部主管测量工程师未亲自复核,最终造成因测量工作问题引发的质量事件或事故。二、现场技术管理工作1、套错了图纸而导致成品报废(桩基钢筋图纸用错)发生原因:该桥桥台设计为12根φ1.25米钻孔桩,按照设计下发的钻孔桩施工通用图,直径1.25米钻孔桩钢筋采用φ20单主筋通长配置,但在设计工点图中明确说明墩身钻孔桩配筋参照钻孔桩施工通用图,桥台直径1.25米钻孔桩采用φ20双主筋通长配置。现场技术主管未看清图纸,未理会设计意图,套错图纸,技术交底时未落实复核制,造成桩基混凝土灌注后,成桩报废。2、交底不到位引起的问题(支座位置错误)发生原因:该墩为某桥连续梁边墩,设计在顺线路前进方向左侧为横向支座,右侧为多向活动支座。在桥墩施工垫石时需提前预留支座螺栓孔,现场技术交底只说明顺桥向一侧为横向支座,另一侧为多动支座,未明确具体位置。协作队伍拿到交底后凭个人意向,将左右两侧支座位置颠倒,预留孔相应设置错误,垫石混凝土浇筑前,技术组只进行了中线、标高检查,未对预留孔位置进行复核,造成垫石混凝土浇筑后,支座预留孔错误,垫石需重新返工处理。3、变更了,但没有将变更通知交到作业班组发生原因:该桥15-7号桩设计桩长25米,由于地处岩溶地区,钻进至设计桩底标高后,从钻孔进尺及碴样显示,桩底位于溶洞内,经理部随即联系设计单位现场地质核查,对该桩进行加长处理,桩长增加4米,技术主管接工程部通知后口头通知桩基施工班组该桩按加长4米钻进,钻进到位后,技术主管对该桩进行了验孔。但技术主管未对技术组其他成员及钢筋笼制作班组进行变更交底,造成该桩钢筋笼仍按原设计制作,现场技术员在钢筋笼验收及安装时,仍按原设计长度进行控制,导致该桩钢筋笼短了4米。4、凭个人以往的经验,凭感觉办事(连续梁张拉顺序)1、竖向预应力未张拉2、横向预应力已张拉发生原因:该连续梁采用悬臂挂篮施工,设计为三向预应力体系,按照设计要求,预应力张拉顺序为先纵向,后竖向,再横向。而技术上未对设计图纸进行仔细阅读,凭以往施工的连续梁张拉先纵向,后横向,再竖向的顺序进行张拉交底。造成连续梁张拉顺序错误。1、测量放样由于现阶段隧道外包性质,隧道施工日常放样测量基本由协作队伍相关人员实施。技术人员只做日常的复核测量。经理部工程部等相关管理部门,对技术人员现场测量复核频率无明确规定,也未及时检查。技术组对现场放样复核测量不够,甚至过分依赖和信任协作队伍,长期不进行复核测量,同时协作队伍测量人员责任心不够,测量频率不足,现场作业长距离采用带线或水平管控制,甚至只是通过上一环初支的标高根据坡度逐榀控制钢架安装,导致初期支护施工偏离设计位置,造成隧道初支侵限,大面积换拱。三、现场监管工作----隧道关键工序的监管因疏于测量造成隧道大面积初支换拱2、钢架加工技术交底、加工质量、及现场安装控制钢架的加工精度、质量及安装控制,是隧道初期支护质量的最基本条件,但由于现场施工对钢架加工精度及质量管理不够,现场加工进度偏差大、焊接质量不达标,初支护施工后变形较大,特别是在钢架连接板部位产生大变形,初期支护侵限、开裂或坍塌。(1)钢架加工精度不满足要求,主要表现在技术交底不够详细,只是简单的将设计图分发给作业人员,未将设计细化后交底(细化内容应包括不通单元的半径、内外弧长、矢高、连接钢板角度、连接钢板螺栓孔位置)。焊接等质量要求不明确。钢架加工完成后未进行厂内试拼检查。(2)钢架现场安装控制不到位由于钢架为刚性连接,仅仅确保加工精度是无法达到精确连接的,需现场安装时精确控制,包括钢架的垂直度、法线方向(与线路中线垂直)、标高等。这就需要现场精确控制,而其控制手段主要表现在现场测量放样与检查控制上。测量放样应放出中线、标高控制点、法线(现场往往会疏忽此项工作)。现场安装时必须认真控制,方能保证钢架的有效连接。因拱架焊接及安装未做好导致连接板处初支变形、开裂拱架安装质量差加上围岩失稳导致初支变形、大面积侵限沪昆铁路客运专线江西段站前工程HKJX-7标隧道关键工序质量检查记录表检查日期:

检查人:

编号:检查部位及里程工序名称质量要点检查方法及标准检查记录备注

钢架安装连接板处下缘标高应满足交底要求钢尺与标高线量距,误差不大于5cm

连接板处下缘与中线距离应满足交底要求钢尺与洞室控制线量距

连接板处土体清除干净目测,清除干净

连接板处焊缝高度及宽度尺量、按照技术交底

两榀拱架间土体清除干净目测,清除干净

钢拱架间连接螺栓安装目测,全部安装,螺栓紧固

钢拱架间连接板焊接情况目测,连接板间张口处采用钢筋头填塞,并焊接牢固

拱脚钢架底部支撑情况目测,不得悬空,不得直接落在松软基础上,

钢拱架垂直度1米垂线不大于1cm

1、监控量测通过现场监测获得围岩介质力学的动态特性和支护结构工作状态的有关参数或数据(信息),对这些数据进行数学力学上的处理和分析,来预报(当前和未来)围岩及支护结构体系的稳定性及工作状态,进一步选择和修正支护及开挖设计参数,指导施工,确保隧道施工及运营的安全与可靠。现阶段大断面隧道施工多采用高精度非接触监测技术(主要工作原理如图),监测方法简便、工作量较小、精度也相对较高。对隧道施工过程中的监控量测奠定了基础。三、现场监管工作----隧道监控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存在以下问题,导致测量数据不及时、不准确;或者测量数据未能得到很好的用于指导施工,只是作为应付检查。主要表现在:

1、初测数据不及时;

2、监测点易被破坏,喷射混凝土覆盖,且未及时恢复等导致数据不连续,甚至长时间不进行测量。

3、虽然采集了数据,对数据不认真分析。监控量测人员,只是进行数据的采集及表格的整理,未能认真钻研研究数据,对现场指导意义不是特别突出。只是在发生较大变形时,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往往此事已经错过了处理的最好时机。

4、监控量测报表形成后,一般均要求经理部总工程师、经理签字,在发现变形较大时,只是签署意见,比如停工、查找原因、进行加固等。但大部分未能落实。等到初期支护开裂、剥落、大变形后才采取措施。2、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常因地质问题出现诸如塌方、涌水、岩爆、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不仅严重影响工程进展,增加工程造价,有时甚至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因此,在隧道开挖阶段如何超前预报隧道掘进方向的地质构造,准确查出围岩性状、结构面的发育,特别是溶洞、断层、破碎带和含水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这对于确保施工安全至关重要。超前地质预报的作用就是及时提供掌子面前方的工程地质和水文地质状况,为隧道开挖和支护提供依据,从而有效地控制地质灾害的发生,确保隧道安全顺利施工,为工程赢得时间,节约投资。现阶段我们采用的超前地质预报手段主要有:地质素描、超前水平钻、TSP、地质雷达等手段。地质素描超前水平钻探TSP地震波反射法超前地质预报低频地质雷达探测法目前各项目,基本均采取了较为完善的超前地质预报手段,但是地质预报工作存在一下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1、虽然采取了较多的超前地质预报手段,但是各种手段的相互印证分析不够;

2、超前地质预报成果不能很好的用于指导施工,对于预报揭示前方地质情况不能及时传达到现场人员,甚至在预报到前方地质较差可能存在风险;更有甚者设计图中明明已经告诉该段地质异常,存在风险,地质预报中也揭示如此但现场施工依然不能引起足够重视。比如设计中该段采用径向注浆或超前预注浆措施加固围岩,但现场依然“遗漏”,而导致隧道坍塌。

3、超前地质预报成果,只是在上级检查时拿出来,平时无人关注,不能发挥地质预报工作的作用。三、现场监管工作----桥梁施工关键工序监控1、桥梁测量放样(1)导线点及加密点的复测和成果数据由项目经理部总工组织,成果报公司审核,签字后发各技术组,导线点及加密点在使用过程中注意加强保护,发现有松动或破坏严禁使用,正常情况每半年组织进行一次导线点复测。(2)结构物坐标、标高计算根据设计给出线路参数及结构物里程位置,计算出结构物相应部位的坐标及标高(桥梁桩中心、承台中心、墩中心)。采用三方单独计算、相互复核。即技术主管、测量主管、工程部长必须单独计算相互校核,最后总工审核后签字使用。注意桥墩曲线位置的横向偏心E值,不等跨桥墩的纵向预偏心,桥台胸墙线里程与墩中心里程推算等,往往容易出问题,总工要亲自把关复核。(3)测量复核制前面的案例已经介绍了一些,可以说目前我们90%的测量出现问题都是因为未执行测量复核制,测量复核道理很简单,相信大家都知道,但做起来没有几个项目能做好,归根结底还是工作偷懒,责任心不强的问题,长此以往,形成了错误的习惯,甚至新分来的实习、见习生觉得这种错误是正确的,师傅就是这么教的,误己误人。(4)善于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测量现在我们的技术人员一说要放线就背全站仪,一说要测标高就是扛水准仪,搞得有点机械化。其实很多时候,我们的测量工作不一定需要通过精密仪器就可以完成,如承台基坑开挖轮廓线放样,涵洞放线等等,结构是固定的,有时只要一把钢尺就把问题解决了,大家在施工过程中要善于思考,根据不同的精度要求选择适合的,简单方便的测量方法。2、桥梁预埋件安装

由于后续施工需要,桥梁施工时很多后道工序施工前需在前一道工序浇注混凝土时提前预埋钢筋、螺栓、孔道等,尤其是悬臂灌注连续梁,分节段浇注,节段的预留孔道、预埋钢筋、螺栓、预应力管道、接触网基础等需预埋的东西很多,在混凝土浇筑前如不作严格的检查,往往容易漏埋或埋错位置。建议做法:技术组在桥梁施工前对照设计图纸逐墩清理预埋件设置情况,并制作成预埋件设置表,工程部复核后,交底使用,现场技术员、质检员在浇注混凝土前也可对照预埋件设置表检查是否有遗漏。(连续梁按每节段进行清理制表)3、桥梁混凝土浇筑混凝土浇注一般是桥梁施工最后一道的关键工序,监控不到位将直接造成工程返工。针对以往混凝土浇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做几点强调:(1)混凝土施工前的检查内容

a.结构的几何尺寸、中线、标高是否正确;

b.钢筋安装、预埋件是否错误,是否遗漏;c.模板安装是否正确,是否采用可靠的加固方式;

d.控制混凝土浇注质量、外观线性及预埋件精度的工装、措施是否到位,采用的工装或措施能否满足精度要求;

e.混凝土的生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