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题一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课件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大单元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时空定位二、阶段特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文化的基础上,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秦汉初步形成了统一的中华文明。1.先秦时期先秦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和东周(春秋、战国),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的出现、发展与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与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形成(战国)(1)政治:原始社会末期实行禅让制;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国家;商朝实现内外服制:西周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政治制度一分封制、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势力逐渐强大,周王室衰徽,分封制遭到破坏。(2)经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3)文化:在学术领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文学上,《诗经》和“楚辞”成为我国古代现实主义文学和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在文字上,商朝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一甲骨文。二、阶段特征2.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时期。(1)政治: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2)经济:封建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3)文化:治国思想出现了法家——道家——儒家的转变,西汉时儒家思想开始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医学、造纸术等科技成就领先世界。1.考情分析:(1)考查内容:分封制、宗法制、王位世袭制、以德治国、农业经济及商业贸易发展等,试题以新情境新视角出现,侧重对事件前因后果的考查,角度细致入微。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如汉武帝削弱诸侯王的实力、汉代国家治理等,也延伸到汉初的经济状况、儒学的发展等相关内容。三、考情考向分析(2)命题趋势:作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时期,本单元内容在高考中地位非常重要,考查频率非常高,且不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预计在未来高考中的考查重点仍会集中在制度创新、家国情怀、社会稳定、文化自信等相关内容上,呼应现实热点问题,如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等,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考查重点还会集中在大一统国家的巩固、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及经济政策、经济发展状况等相关内容上,如汉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汉代田庄经济、土地兼并、商业的发展等,命题情境不局限于书本内容,命制方向另辟蹊径,如不考查抑商政策,反而考查宽松的商业氛围,这也是高考考查的一个角度。三、考情考向分析2.备考策略:(1)抓住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重点关注春秋战国时期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井田制到私有制的社会转型,把握诸子百家的特点,理解其产生的社会根源。(2)深入理解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井田制小农经济、“工商食官”重农抑商、百家争鸣等。三、考情考向分析(3)需阅读有关甲骨文、青铜器的相关史料,培养史料解读能力并通过甲骨文青铜器全面认识商周时期的社会状况,体会商周文化的特点,培养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运用唯物史观理解春秋战国分封制、宗法制走向瓦解的必然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4)应抓住秦汉时期的时代特点——大一统,从政治的大一统、思想文化的大一统等角度对本单元知识进行归纳整理。三、考情考向分析(5)深入理解本单元的核心概念,如皇帝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郡县制、焚书坑儒、休养生息、中外朝制、推恩令、察举制刺史制度、丝绸之路、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天人合一等。(6)基于核心素养的考查趋势,应注意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原理理解秦汉政治统治、国家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客观评价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局面;注意从时空角度认识汉代对秦皇帝制度中央机构、郡县制的继承以及秦汉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能够对秦汉时期的史料进行辨析,如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海昏侯墓出土相关文物等;能够对秦朝速亡,汉朝巩固大一统的影响等进行多角度分析认识历史存在多种解释。三、考情考向分析3.考向分析第1讲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奠基考点1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1.旧石器时代的早期人类典型代表巫山人元谋人北京人发现地点重庆云南北京生活年代距今约200万年距今约170万年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状况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元谋人、北京人已经学会用火历史地位有专家认为这应该是中国最早的古人类遗址,看法不一当时(发掘年)我国境内所见最古老的直立人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类之一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1)文化遗存分布及特点时代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辽河上游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7000-5000年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河姆渡文化——彩绘陶器,以粟等为主要栽培作物——居民种植水稻,并且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000年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代表器物是黑陶,胎壁薄如蛋壳,被称为“蛋壳陶”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并且出现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2.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2)生产生活的进步:产生于距今约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其产生的标志是栽培谷物、饲养家畜,南稻北粟格局的形成。早期农耕聚落生活有着十分突出的特点那就是集体生产、平均分配,而这恰恰体现了母系氏族社会生活的主要色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耕聚落也有变化,私有制和社会等级开始出现凌驾于部落和聚落之上的政治实体也初具雏形。湘阴青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收获考点2早期国家的起源和特征1.夏朝的建立(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再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2)制度①世袭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②中央:设立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③地方:聚族而居,夏王除直接管辖夏部族外,对其他地方主要通过控制一些部族实行间接统治。(3)考古印证: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考点2早期国家的起源和特征2.商周信史地位的确立(1)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古代历史文献中关于商朝的部分记载。(2)大量的青铜铭文,反映了商周时期贵族的各种活动。考点2早期国家的起源和特征3.商周时期的政治体制统治建立重要制度历史影响和结局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中央: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尹”及各类事务官商朝的政治势力与文化影响:东、西、南、北四至地方:内外服制度内服也叫王畿,是商王直接拉制的地区;外服指方国和部族,由商王间接控制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商朝灭亡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商周牧野之战,周武王灭商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周厉王为政暴虐,引发了“国人暴动”,召公、周公共同执政(史称“共和行政”)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周平王东迁洛邑(公元前770年)考点3春秋战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春秋战国时间断限时间公元前770一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一公无前221年战国起点周平王东迁韩、赵、魏三家分晋政治形势争霸兼并战争频繁春秋五霸:齐、晋、楚、吴、越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政治上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各国国君纷纷称王,周王室也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民族关系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中原各国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考点3春秋战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改革与变法运动春秋时期的改革战国时期的变法背景各诸侯国争霸;井田制开始瓦解,私田出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力量增强;法家思想的形成目的增强实力,争做霸主确立封建制,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性质维护奴求主统治的富国强兵改革新兴地主阶级的封建化改革内容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调整税制。改革侧重于经济、军事方面,特别是赋税制度的改革废井田,废除贵族特权,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变法内容广泛,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进行了改革特点维护旧的奴隶主的统治,但在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一次大变革考点4孔子、老子与百家争鸣人物主张孔子(1)核心观念是“仁”,推行“仁政”,希望通过”仁爱”“德”等手段乘治理国家。(2)提出“克己复礼”,主张社会有序,维护旧的会秩序,但也认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改良。(3)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老子(1)主治统治者“无为而治”,反对制度束缚。(2)主张顺其自然,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3)世间事务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其他各家孟子:性善论,“仁政”;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墨子:兼爱,非攻,向贤;韩非:以法治国,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庄子:逍遥自由第2讲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考点1秦的统一1.疆域统一(1)条件角度内容要点人民思想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发展要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的阻碍统一逐渐成为共识战国中后期,统一的呼声日益高涨:①五子提出了“定一”的思想。②成书于战国末年的《吕氏春秋》记载:“乱莫大于无天子……”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秦国具有的优势和条件①地理位置优越:“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②物质基础雄厚。③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清明。④变法致强考点1秦的统一(2)过程: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王朝——秦朝,定都咸阳。(3)扩展:秦灭六国后,积极开拓边疆。在北方,秦朝击退了游牧民族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秦朝在原有北方诸侯国旧长城的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考点1秦的统一2.巩固统一的措施领域主要措施作用或影响政治(1)确立皇制度:①“皇帝”称号的确立。②皇帝制度的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③皇帝的权力(1)建立了一整套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由此形成(2)秦朝确立的这套政治体制被以后王朝长期沿用,影响至为深远(2)中央实行三公九制(3)地方彻底废分封制,实行郡县制(4)颁布通行全国的秦律(特点:秦法严苛)军事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公元前214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为疆域拓展和巩固统一奠定了基础经济(1)统一车轨,修建由都城成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和直道(1)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往来,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2)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和国家统一(2)统一货币(3)统一度量衡(4)编制户籍,迁徙六国贵族豪强文化(1)统一文字风俗(2)整顿社会风俗等考点2秦的暴政和灭亡1.秦朝的暴政(1)赋役繁重:完成统一后的秦始皇,穷奢极欲,大兴土木,建造宫殿、陵墓;秦始皇兴师动众出外巡游、封禅,征发繁重。(2)秦始皇花费巨额钱财求仙访药,以求长生不老。(3)刑法严苛:秦朝刑法严苛,导致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4)焚书坑儒:焚书坑儒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恶劣的影响。(5)秦二世统治残暴:秦二世残忍昏庸,实行严刑峻法,加重人民负担,致使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尖锐化,秦末农民起义爆发。考点2秦的暴政和灭亡2.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爆发: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天下云集响应,起义迅速蔓延。(2)秦朝灭亡: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日益壮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占咸阳,秦朝灭亡。(3)楚汉战争①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②结果: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王朝。考点3西汉的建立与统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即汉高祖。2.西汉的统治角度西汉前期(汉高祖至景帝)汉武帝时期(前140-前87年)政治(1)汉承秦制,有所损益。(2)地方行政制度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3)王国问题产生及初步解决:①汉高祖剪除异姓诸侯王,分封同姓诸侯王,但这些诸侯王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②汉景帝“削藩”和平定“七国之乱”。角度措施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中央集权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巩固选官制度主要实行察举制监察制度将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打击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考点3西汉的建立与统治2.西汉的统治经济采取“与民休息”政策,文帝、景帝在位期间,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史称“文景之治”。措施目的(作用)(1)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抑制富商大贾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增加政府收入(2)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颁布算缗、告缗令向工商业者征收财产税抑制工商业者(重农抑商)思想尊奉黄老无为思想(1)接受卫绾、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2)公元前136年,设五经博士,儒学上升到经学考点3西汉的建立与统治3.汉武帝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1)开拓疆域:①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得,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控制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城。②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③公元前60年,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④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2)张骞通西城:为配合对匈奴的战争,汉武帝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进了西域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中国的丝织品沿着这条道路传向中亚、西亚、欧洲和北非,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考点4

东汉的兴衰1.东汉的建立与统一: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不久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随后,平定一些割据政权,实现全国统一。考点4

东汉的兴衰2.光武中兴角度光武帝采取的措施目的和作用政治①加强皇权,增强尚书台的作用。②严格控制外戚干政。③裁并郡县,裁减官吏,节省开支。④整顿吏治,惩处贪污腐败。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节省开支经济①恢复西汉的三十税一制。②六次下诏释放奴婢。③实施度田,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①与民休息,缓和社会矛盾,社会经济重新发展起来。②抑制豪强势力。思想①提倡文教,重视儒学。②“退功臣而进文吏”,以“柔道“治天下。继承了西汉时期独尊儒术的传统,儒学继续得到发展考点4

东汉的兴衰3.东汉中后期走向衰落(1)东汉中期以后,出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局面。他们各谋私利,相互争斗,致使东汉后期政治腐朽黑暗。一些正直官员和士人不满现实,品评人物,抨击时政,称为“清议”。他们触犯了宦官利益,被诬陷为“党人”,遭到严厉镇压,史称“党锢之祸”。(2)东汉时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迅速,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张角创立的民间秘密宗教“太平道”的信徒,在多个地方同时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在镇压起义军过程中地方长官趁机拥兵自重,军阀割据局面出现,东汉政权名存实亡。考点5两汉的文化领域时期代表性成就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史学西汉中期司马迁《史记》(1)首创了纪传体通史体体裁。(2)是一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东汉中期班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代汉赋是一种介于的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将就铺阵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1)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2)东汉民间流行五言诗。科技医学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东汉时《神农草本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造纸术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主要书写材料,为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天文地理东汉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被誉为“制作侔造化”张衡《灵宪》——农学西汉末期《汜胜之书》——东汉后期《四民月令》——数学——《九章算术》《周髀算经》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都占有要地位四、解题技巧1.“三看三思”快速准确解答选择题选择题是学考和选考的主要题型,快速解答选择题的前提是准确审题,要对题干中明确规定的或隐含着的时间、空间、角度、次数等限制条件看懂、审清,抓好关键,要注意“三看三思”:(1)题干要三看:一看时间、空间,界定答题范围;二看否定、肯定,确定答题方向;三看关键词语,明确其内涵和外延。(2)备选项要三思:认真思考每一个选项是否符合历史事实;是否符合题干要求;是否与题干有必然的逻辑联系。四、解答策略2.读材料、审设问、条理答“三步法”解答材料型非选择题(1)读材料:①粗读:了解材料涉及的主要内容、材料出处,明确材料所反映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②细读:仔细阅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2)审设问:①答案来源于教材:设问一般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解答时一般依据教材中的知识。②答案来源于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解答时要从材料中归纳,提取有效信息。③答案来源于教材和材料:设问一般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解答时既要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又要迁移教材中的知识。(3)条理答①卷面清洁,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书写工整,字迹清晰。②在规定的答题区域答题。表述是要根据分值思考要点,尽量细分,用分号或①②③④等符号清晰表述。③语言要简洁,答中要害。语言表述要规范,尽量用专业术语。五、要点整合、纵横贯通主题一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发展演变1.形成时期——夏朝:夏朝初步建立了奴隶制国家机器,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标志着我国进入阶级社会。2.发展时期——商朝:商朝疆域扩大,奴隶制国家机器进一步完善,社会经济繁荣,农业、畜牧业获得初步发展,青铜器制造业成就突出,形成了成熟的文字——甲骨文。3.繁荣时期——西周:西周建立了完整的统治体系,分封制和井田制是西周政治、经济制度成熟的标志。农业、手工业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奴隶社会呈现出全面繁荣的局面。4.瓦解时期——春秋:春秋时期,铁器和牛耕的使用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中国奴隶社会瓦解。主题二春秋战国历史发展的三种趋势从分裂到统一,各民族相互交融,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三种趋势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发展促使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建立。五、要点整合、纵横贯通趋势表现从分裂到统一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前者为争霸而战,后者为兼并而战。在连绵不断的战争中,诸侯国的数目由多变少,规模由小变大,最后由秦国统一全国各民族相互交融在战争环境中,华夏族同其他民族接触频繁,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差异和隔阂,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在错综复杂的战争和动荡下,贯穿着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交替变革这一历史发展的主线主题三西周、秦朝与西汉政治制度的演进与创新五、要点整合、纵横贯通时期中央体制地方体制选官制度西周家国一体,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分封制,地方具有较大独立性世卿世禄制;中央官员的职权分工不明确秦朝中央实行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首次建立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体制实行郡县制,封建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推行军功爵制西汉设中朝。首创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郡国并行制;颁布“推恩令”;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首创察举制,有利于人才选拔,但也存在一定问题主题四儒学独尊对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1.对汉代政治: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2.对民族精神: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3.对学术文化: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4.对主流思想: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五、要点整合、纵横贯通六、典型例题【2022·山东卷】1.战国时期,法家三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详。”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 B.尊法敬天 C.崇德重法 D.外儒内法解析:本题考查法家思想。材料“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家主张用法律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仪教训则不祥”说明田齐法家还注重礼仪教化的作用,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法治和礼仪,并非强调对天的敬畏,故B项错误;注重礼仪的作用并不能等同于德治,故C项错误;外儒内法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故D项错误。A六、典型例题【2022·广东卷】2.考古材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选项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A.A B.B C.C D.D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研究。根据材料可知,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说明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B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B项正确;A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的商朝青铜器可能是通过贸易等方式传入当地的,不一定属于商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C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说明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晚于东周,排除C项;D项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不正确,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土铁镞(箭头)不代表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排除D项。故选B项。B

材料结论A内蒙古克什克腾旗出土商朝的青铜器商朝的统治范围到达内蒙古地区B山西晋国都邑遗址出土春秋早期的铁器残片春秋早期已经使用铁器C湖北大冶铜矿冶遗址出土东周时代的陶片大冶铜矿的开采时间不早于东周D西安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出上铁镞(箭头)秦朝军队主要使用铁制兵器六、典型例题【2022·湖北】3.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 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 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解析:根据材料“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并结合所学可知,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漆箱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C项正确;不能从图像或文献记载来评判史料的可靠性,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对天文观测的重视,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说明楚国制漆工艺精湛,排除D项。故选:C。C六、典型例题【2022·湖北卷】4.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A.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B.家国同构模式改变C.“大一统”的观念开始出现 D.华夏认同不断增强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贾谊《过秦论》高度赞扬了秦的统一,《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和《后汉书·班固传》高度评价了西汉和东汉的再造统一,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集中反映了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故A正确;材料体现了秦汉两朝“家天下”,但家国同构模式没有改变,故排除B;“大一统”的观念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故C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排除D。故选:A。A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字。《后汉书·班固传》六、典型例题【2022·北京卷】5.近年,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国字山发现了战国中期的大型墓葬。该墓葬具有突出的越文化特征,同时又有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墓葬形制也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此考古发现()A.印证了“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 B.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C.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 D.说明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建立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工作者在江西发现的战国中期墓葬,融合了越文化、楚文化和江淮文化等文化因素,其形制与中原墓葬有相似之处等,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B项正确;战国时期的墓葬不能印证“春秋五霸”的政治格局,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证明中原率先成为中华文明核心,排除C项;战国中期统一多民族国家尚未建立,排除D项。故选:B。六、典型例题【2022·北京卷】6.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侧示意图中的()A.① B.② C.③ D.④解析: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D七、变式训练1.商朝时期,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是形式上的支配与被支配关系,但未必有血缘关系。到西周时期,诸侯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即使无血缘关系也一般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据此可知,西周时期()A.宗法贵族政治影响力式微 B.社会性质出现急剧转型C.沿袭了商朝的内外服制度 D.有效地加强了王政统治解析:结合材料可知,商朝时期,中央和地方管理人员与商王室未必有血缘关系,而到了西周时期,通过联姻与王室形成甥舅关系,与商朝相比,周王与被分封到地方的诸侯的血缘关系更加紧密,西周分封制色彩更加浓厚,这有利于巩固周王的政治统治,并使王政统治得到一定的强化,故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贵族宗法影响力是加强而不是式微,故排除A;商周均属于奴隶制国家,统治方式出现根本变化的说法错误,故排除B;秦朝时才正式形成中央集权体制,故排除C。故选:D。D七、变式训练2.商周时代的音乐创作达到一个高峰,当时乐舞作品的评价标准是“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西周天子每年正月初一向全国颁布的教学纲要“十有二教”中,第四项就是以“乐礼教和,则民不乱”。这表明商周时期的音乐()A.凸显宗法等级秩序 B.是社会治理的工具C.是典型的贵族文化 D.体现平民的价值观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是维护等级制度的工具,因此,根据材料“乐礼教和,则民不乱”可以判断出,西周时期的音乐是社会治理的工具,B项正确;材料与凸显等级秩序、贵族文化无关,排除AC项;西周时期的音乐反映的是上层社会价值观,非平民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B。B七、变式训练3.《史记·五帝本纪》中将部落首领黄帝、颛顼、喾、尧、舜合列为五帝。颛顼为黄帝之孙,喾为黄帝之曾孙,尧为黄帝之玄孙,而舜也与黄帝有血缘关系。司马迁意在()A.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 B.为宗法制度提供理论依据C.反映血缘政治源远流长 D.适应集权政治的现实需要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五帝中颛顼、喾、尧、舜都与人文始祖黄帝有血缘关系,说明司马迁意在强调中华文化同源共祖,A项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血缘政治,排除C项;材料与集权政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A。A七、变式训练4.有学者曾根据《左传》的材料统计了春秋时期的城邑分布图,共列出466个分布点,比西周的分布图多出375个点,有记载的春秋时期的筑城记录共78起,有些城邑甚至出现了“大都耦(对等)国”的现象。这根源于春秋时期()A.社会生产力发展 B.分封制大力推行C.城市化开始兴起 D.诸侯王实力增强解析: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生产力发展,因此出现材料中城邑数量增多,规模扩大的现象,因此A正确;B.材料现象反映了分封制的瓦解,排除;C.城市化开始兴起是现象,不是材料涉及的原因,排除;D.诸侯势力强大是现象,不是原因,排除。故选:A。A七、变式训练5.大逆罪是源于秦朝的一种罪行,主要指涉毁坏皇家宗庙、山陵及宫阙等礼制性的建筑物的犯法行为,是历代刑律处罚最重的一类犯罪。秦律规定此类犯罪事实一旦确认,则不分首从一律处死,而亲属也会因此受到株连。大逆罪的这一立法精神()A.体现了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B.表明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C.诠释了轻罪重罚的法家思想 D.强化了君权神授的权力观解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