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28PAGE27第1类温暖真情一、(2016株洲)记叙文阅读。(16分)清水洗尘迟子建①礼镇的人每年只洗一回澡,就是在腊月二十七这一天,而郑家则把洗澡时烧水和倒水的活儿分配给了天灶。天灶从八岁起就开始承担这个义务,一做就是五年了。天灶家洗澡的次序是由长至幼,老人、父母,最后才是孩子。天灶住的屋子被当成了浴室。②天灶从未拥有过一盆真正的清水来洗澡。因为他要蹲在灶台前烧水,每个人洗完后的脏水还要由他一桶桶地提出去倒掉,所以他只能见缝插针地就着家人用过的水洗。那种感觉一点也不舒服,纯粹是在应付。而且不管别人洗过的水有多干净,他总是觉得很浊,进了澡盆泡上个十几分钟,随便搓搓就出来了。他也不喜欢把他的住屋当成浴室,弄得屋子里空气湿浊,所以今年一过完小年,他就对母亲说:“今年洗澡该在天云的屋子里了。”③天云当时正在叠纸花,她气得一梗脖子说,“为什么要在我的屋子?”④“那为什么年年都非要在我的屋子?”天灶同样气得一梗脖子说。⑤“你是男孩子!”天云说,“不能弄脏女孩子的屋子!”天云振振有词地说,“而且你比我大好几岁,是哥哥,你还不让着我!”⑥家人便纷纷笑起来。自从爷爷过世后,奶奶在家中很少笑过,她听了天灶的话后也使劲地笑了起来。⑦奶奶第一个洗完了澡,天灶的母亲扶着颤颤巍巍的她出来了。奶奶嘘嘘地喘着粗气经过灶房回她的屋子,她见了天灶就说:“你烧的水真热乎,洗得奶奶这个舒服,一年的乏算是全解了。你就着奶奶的水洗洗吧。”⑧母亲也说:“奶奶一年也不出门,身上灰不大,那水还干净着呢。”⑨天灶并未搭话,他进了自己的屋子,吃力地搬起大澡盆,把水倒进脏水桶里,然后抹了抹额上的汗,提起桶出去倒水。路过灶房的时候,他发现奶奶还没有回屋,她见天灶提着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⑩天灶没说什么,他回来往热水里又加了一些凉水。他用手指试了试水温,觉得若是父亲洗恰到好处,他喜欢凉一些的;若是天云或母亲洗就得再加些热水。eq\o\ac(○,11)一直到父母洗完了,天灶还在饶有兴致地烧水。这时母亲走过来问他:“还烧水做什么?”eq\o\ac(○,12)“给我自己用。”eq\o\ac(○,13)母亲没再说什么,天灶笑了。锅里的水开始热情洋溢地唱歌了。eq\o\ac(○,14)天灶关上屋门,把灯关掉了。他蹑手蹑脚地走到窗前,轻轻拉开窗帘,然后返身慢慢地进入澡盆。他先进入双足,热水使他激灵了一下,但他很快适应了,他随之慢慢地屈腿坐下,感受着清水在他的胸腹间柔曼地滑过的温存滋味。天灶的头搭在澡盆上方,他能看见窗外经久不息的星星。他感觉那星星已经穿过茫茫黑暗飞进他的窗口,落入澡盆中,就像淡黄色的皂角花一样散发着清香气息。天灶觉得这盆清水真是好极了,他从未有过的舒展和畅快。他想除夕夜的时候,一定要穿着崭新的衣裳,亲手点亮家里那对红灯笼。他要告诉朋友,我天灶是用清水洗的澡,而且,星光还特意化成皂角花撒落在了我的那盆清水中了呢。(节选自迟子建《清水洗尘》,2006年哈尔滨出版社)1.第⑨段中,奶奶“见天灶提着水出来了,就张大了嘴”,为什么?(3分)感到惊讶;认为天灶嫌弃她;有点伤心(难过、不高兴)。2.请简要分析第⑩段画线句子所表现的人物形象。(4分)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写出了天灶的细心、体贴、懂事等。3.最后一段画线句子有什么作用?(3分)景物描写诗情画意,渲染(烘托)了天灶愉悦的心情。4.请分析天灶和天云的争吵这一情节有什么好处。(6分)①从情节推进看,避免了单调,掀起了波澜。通过天灶和天云的争吵,掀起了波澜。②从情感看,天灶兄妹关系亲密融洽。他们即使吵架了,天灶依旧让着天云,洗澡依旧在天灶房子里。③从氛围看,显得生活气息浓郁,真实,温馨,充满生机。如果全是“请”之类彬彬有礼的话,反而不真实。④从人物塑造上说,表现了天灶的宽容大度,天云的天真活泼。(任答两点,主观意思对即可)二、(2016南充)记叙文阅读。(12分)被放逐的皇后金建云①我爸去世后,我妈越活越不招人待见。②她用iPad打发孙子,烧饭忽咸忽淡,记账乱七八糟,将自己锁在门外,时不时将孙子忘在幼儿园……谁敢相信,妈妈退休前曾是高中的特级教师呢?我教她玩微信,陪她旅游,帮她买健身器材,带她找老玩伴,催她跳广场舞……却还是无法让她找回青春时代的光彩与热情,她永远是热闹场合的陌生人。③对老妈这种状态,我实在无法理解,直到有一日,我发现她在读一本书:阿尔诺·盖格尔的《流放的老国王》。这么伤感的书,怪不得她越看情绪越低落!为了批判这一株“精神毒草”,我偷偷读起来。④作者描写了自己父亲老去的过程,将患帕金森症的父亲比喻为一位被流放的国王,原本熟悉的家庭环境对父亲来说,已变得越来越陌生,他仿佛身处异乡。这位父亲一心要回到自己记忆中的家,于是“不知所措地四处乱窜”。作者看到父亲慢慢“变傻”,仿佛感到生命从他身上渗出,整个人的个性一滴滴漏掉……⑤读到感人之处,我黯然神伤!这么久以来,我没有真正理解父亲去世对老妈的打击。我只是一味地怪她不乐观、不振作,却从未从她的角度看待过她内心的挣扎与无奈。大致浏览完这本书,我走出我妈的卧室,她正在客厅看电视。⑥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屏幕上演的什么对她来说毫无意义,她只需要足够响的声音来冲淡自己的寂寞。⑦我坐下来,同她聊起电视上的这位笑星。她支支吾吾应对着我,敷衍着笑几声。看得出,她对我今天“反常”的表现感到一丝惶恐。自从父亲走后,她变得越来越像个爱犯错的刁蛮女孩,对我,竟有一种说不出的紧张感。或许是怕我唠叨她吧,她借口说自己要烧饭,就把我独自撂在沙发上。⑧厨房里她的动作好慢,时常停下来若有所思,又不知道在思考什么。她拿起盐瓶,思考自己究竟有没有放盐,停顿几秒钟后,她放了一点点,再加上一点点……⑨这时候,我想起过世的父亲。父亲生前总会在她烧饭的时候,凑过去聊天。那时候,我妈嘴上对答如流,手上有条不紊。她永远井井有条、遇事不慌,谈笑之间便将美味端上餐桌。⑩如今,一个走了,一个活在女儿的嗔怪与脸色之中。eq\o\ac(○,11)看着我妈的背影,我感到岁月流逝的巨大冲击力——不知不觉中,母亲已经走入孤单的晚年,她仿佛一位被流放的皇后,手足无措地面对这个对她来说越来越陌生的世界。爱她的父母、丈夫、老朋友们,逐一离去,唯一的女儿整天抱怨她不乐观、不阳光、不振作……米兰·昆德拉的一句话浮现在我脑海中——“面对生命那无可挽回的溃败,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理解它。”eq\o\ac(○,12)如果说,衰老与孤独是我妈必须面对的生命之溃败,那么,我不该再要求她强颜欢笑,不该带她去那些她完全无法融入的热闹环境中,更不应该责怪她带孩子、做家务不走心——如果她的心都不知道何处安放,又怎么谈得上走心不走心呢?eq\o\ac(○,13)我走进厨房,默默地打开她忘记打开的抽油烟机。我给她嘴里塞进一块糖,微笑着看她笨手笨脚地做事。厨房里很安静,抽油烟机的声音竟带给我们默契的温暖感。我妈朝我笑笑,我也朝她笑笑。那种很幸福的感觉涌上心头。eq\o\ac(○,14)是的,当我放弃对她所有的要求之后,那种叫作“理解”的东西,如圣灵一般翩然而至。eq\o\ac(○,15)“妈妈,愿我的理解能安放你的孤独。”我在心里默默地说。1.结合文意,说说标题“被放逐的皇后”的含义。(2分)“被放逐的皇后”指步入晚年的母亲在遭到老伴去世的巨大打击后,变得不乐观,不振作,内心充满挣扎与无奈,仿佛一位被放逐的皇后。2.结合上下文意思,谈谈你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2分)像往常一样,她看电视的眼神中散发着淡漠的霉味。“霉味”本指东西在潮湿环境放久了而产生的霉菌的味道,这里指母亲因父亲去世情绪低落,内心孤独而眼神茫然,毫无生机。3.选文第⑨段用了怎样的叙述顺序?有何作用?(3分)插叙。回忆了父亲在世时与母亲相处的温馨场面,与母亲的现状形成对比,为下文“我”理解母亲的孤寂,母女和谐相处作铺垫。4.揣摩选文第eq\o\ac(○,15)段画线句子的意蕴。(2分)“我”放弃了对母亲所有的要求,考虑了她的处境和感受,理解就产生了。作者希望自己的理解能让衰老的母亲找到幸福的感觉,从此不再孤独。5.读了全文,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3分)在现实生活中,当遇见举止行为奇怪或不合常规的人,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理解,少一点责难。促膝长谈,或许能打开心结。三、(2017原创)记叙文阅读。(18分)给父亲搓一回“热水背”牧徐徐①儿时的我,每到冬天,最怕的便是洗澡。②那时乡下根本没澡堂,人们冬日里洗澡,都会在冰冷的土坯房子里,放上一个澡盆,再朝里面倒入一脸盆热水,便开始脱衣洗了。由于缺少阻止热量散失的措施,热水很快便会凉去,因此澡要洗得快,否则就会冻得直哆嗦。③小时候我身体很瘦弱,因此特怕冷,于是常以各种理由,坚决拒绝在寒冷的冬日里,光着身子,坐在“露天”的澡盆里洗澡,半个月甚至一个月才愿勉强洗一次,因此常有人对我讥笑道:“你身上都快长虱子了!”④大约在我5岁时,从未出过远门的父亲专门去了一次县城,帮我买回了一顶粉红色的洗澡帐——那种用塑料薄膜做成的,像不透气的蚊帐一般,能将整个澡盆罩在里面,以减慢热量朝外散失的速度。那是我们村里,不,应该是方圆几十里所有村里的第一顶洗澡帐吧,有了它,我不再像以前那般抵触洗澡了。⑤但很快,我发现洗澡帐也有不足,脱了衣服进去和光着身子出来时依然会很冷。于是父亲便帮我在洗澡帐内脱衣服,洗好后,再在里面穿好衣服,这样我就不冷了。⑥可父亲却会冷,热气极易在洗澡帐的内壁上形成一层薄薄的冷水雾,身体贴到上面会很冷。每次洗澡时,父亲就有意将自己裸露的身体贴在上面,以撑挡开冷水雾,这样我就不会碰到了。而且,一盆热水,父亲要跟我一起洗,他要先给我抹香皂,搓污垢,那时我皮肤上总是脏兮兮的,他就一点点地帮我搓,直到变得干干净净,虽然父亲也想搓快些,但又担心因此会伤着我的嫩皮肤,因此只能慢慢地搓,洗好后再帮我把衣服穿好,然后送出去。⑦等他做完这一切,洗澡帐内的热气基本上没了,水也不热了,可父亲却要就着这些水匆匆给自己洗。当然,更没人给他搓背了。⑧我到县城上高中,第一次在学校里看到了澡堂,里面暖乎乎的,一点儿都不冷,当时我就想,如果父亲也能来洗一洗该多好哇。⑨在省城落户后,有一年冬天,父亲来看我,我带他去了一个室内大浴场,想让他好好泡个澡。一进到明亮、暖和、蓄满了热水的浴池里,父亲说的竟是:“这要烧掉多少捆柴,才能把这么一大池的水烧热呀。”⑩我扶着70多岁的父亲,下到池子中,父亲感动地说:“真舒服,享儿子福了。”我给他搓背,却发现父亲的背上一点儿肉都没有,根根筋骨赫然鼓凸在外面,让人不忍心使劲去搓,父亲真的老了,我心中不禁产生一股悲凉,同时眼前浮现起儿时他给我在洗澡帐里搓澡的情形,“爸,我们慢慢洗,再也不用担心水会凉掉了。”我难过地说道。eq\o\ac(○,11)父亲转过脸,会意地朝我点了点头:“不怕,不怕了。我还从没洗过这么清闲、舒服的澡呢。”eq\o\ac(○,12)洗好后,我领着父亲坐下,帮他擦干身上的水,再一件件地将衣服递给他,时不时地帮他抬一下胳膊,挪一下腿,捋一捋衣角。时间仿佛一下子回到了过去,只是我跟父亲互换了位置——他成了小孩,我成了大人。以前洗澡时父亲帮我,现在轮到我帮他了。eq\o\ac(○,13)从浴场出来,父亲显得很高兴,我说,你要是愿意来跟我们住,我周周带你来洗澡,父亲却应道:“家里还有好多牲口和田地要照料,等我老到干不了活了,再来你这儿泡澡。”那次回去后,父亲再也没有来过我这儿,也没能再泡一回澡,直至去世。eq\o\ac(○,14)在我们尚未成年时,父母总会无怨无悔,默默地帮扶着我们,并因此做出了很多的牺牲。等我们长大到有能力回报他们时,总想带着他们去体验一下很多美好的事物,却发现,上天不一定会给我们这个机会,哪怕简单到如同我想多带父亲去几次澡堂,不慌不忙地给他搓一回不担心水会凉掉的“热水背”。eq\o\ac(○,15)原来,子欲孝而亲不在,果真是一种无法言语的忧伤啊。(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11期)1.从全文看,文中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是一个心细,一心一意为子女的人。2.结合语境,理解下列词语在句中的含义。(4分)(1)每次洗澡时,父亲就有意将自己裸露的身体贴在上面,以撑挡开冷水雾,这样我就不会碰到了。有意:是故意、有意图的意思。表现了父亲的细心和对“我”的关爱。(2)哪怕简单到如同我想多带父亲去几次澡堂,不慌不忙地给他搓一回不担心水会凉掉的“热水背”。不慌不忙:形容从容不迫。将成年后“我”给父亲搓热水背,与小时候急匆匆洗澡的状态形成对比,表现“我”对父亲的关爱,以及不能再对父亲尽孝的遗憾。3.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并简要分析其作用。(4分)洗好后,我领着父亲坐下,帮他擦干身上的水,再一件件地将衣服递给他,时不时地帮他抬一下胳膊,挪一下腿,捋一捋衣角。动作描写。将“我”对父亲无微不至的照顾表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出一幅父子情深的感人画面,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爱。4.请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简要分析文章第eq\o\ac(○,15)段的作用。(2分)内容上:引用古语“子欲孝而亲不在”,点明主旨,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怀念之情;结构上:收束全文。5.文章的标题是“给父亲搓一回‘热水背’”,而第①~⑦段却运用大量的篇幅记叙儿时父亲给“我”搓澡的情形,这样写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4分)示例:没有离题。第①~⑦段记叙儿时父亲给“我”在洗澡帐里搓澡的情形是为下文写“我”给父亲搓一回“热水背”作铺垫,表达了“我”与父亲之间的浓浓的父子亲情,以及无法再为父亲尽孝的遗憾。6.读完全文,请谈谈你的感受。(2分)为了我们健康快乐成长,父母付出了很多。因此,我们要付诸实际行动来回报父母亲的养育之恩,并时刻铭记“百善孝为先”的古训。四、(2017原创)阅读下文,完成1~4题。(16分)送别①母亲怎么也没有想到十九岁的我,要离开家乡到北京读书。事先完全没有准备。一切都来得太突然。北京不但在她的想象中而且在我的想象中简直就像天边一样遥远。②1955年,福建还不通火车。从我们家乡的连城县出发,要坐五天的长途汽车,才能到达有火车的江西省的鹰潭。山高路险,行程艰难。“宁化青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毛泽东的诗句中所描写的路,正是我上北京必经之途。那时候,我们那里的人上一趟北京,比我们现在去一趟西欧、北美还要遥远得多。记得我在龙岩读中等师范时,有一位老师长途跋涉去北京开了一次会,就像出了一次国似的,回来后在全校作了一个报告,专门讲在北京的见闻。至今我还记得,他津津有味地讲冬天北京街道两旁的树干,都涂了像人一样高的白灰,远远望去,像站着一排排整齐的穿着白衣的护士。③我上北京读书的消息,经乡亲们的渲染,变得“十分重大”,使我们家的“两个女人”更是手足失措,心绪不宁,不知为我准备什么好,更有一种生离死别之感盘桓在她们心间折磨她们,可理智上又觉得儿孙“进京”读书是“光宗耀祖”的事情,是不能轻易哭的。离别的痛苦只能忍着。所以我离开家时,祖母始终是平静的,起码表面上是如此。④我上路那天,母亲要送我到离我们村子十五里的朋口镇去搭汽车。她着意打扮了一番,穿一身新的士林蓝布衫,脸上也搽了白粉,嘴唇也好像用红纸染过,脑后的圆圆的头发结上还一左一右插了两朵鲜红的花,让人觉得喜气洋洋。那十五里路如何走过来的,在我的记忆中已很模糊了。唯有在汽车开动前母亲的“空前绝后”的哭和流不完止不住的眼泪至今仍历历如在目前。她拉住我的手,亲切地语无伦次地说着:北京“寒人”(冷),要多着衫。实在有困难要写信给家里讲,我会给你寄布鞋。我知道你惦记祖母,不要惦记,有我呢。也不要惦记弟弟妹妹,有我呢。读书是好事,要发奋,光宗耀祖。毕业时写信来,让你爸写“捷报”,在祖宗祠堂贴红榜,大学毕业就是“进士”,就是“状元”“榜眼”“探花”……说着说着,她突然流下了泪,而且那泪像家门口的小溪那样滔滔汩汩,堵不住,擦不完,完全“失控”,后来竟失声痛哭起来,她的哭就如同蓄积已久的感情的闸门被启开,非一泻到底不可了……后来她不再擦她的眼泪,任其在脸上自然流淌,她一边哭着一边嘴里还唠叨什么,但我已经听不清楚了。我觉得自己无能,在这个时候竟说不出一句恰当的、有力量的话来劝慰母亲,只是傻傻地待着,还轻声说:“妈,你别哭了!人家看咱们呢!”谢天谢地,汽车终于开动了,她似乎意识到离别终成事实,举起了手,我从车窗探出头,看见她的泪脸,这时我发现自己的眼睛也湿润了。⑤她不由自主地向前跑了几步,但汽车快了起来,她向后退去,在第一个拐弯处,她的脸在我的视线中变得模糊了,但我仍清楚地看见她头上的那两朵红花在晨风中轻轻抖动……(作者:童庆炳。选自《燕赵都市报》2016.7.26有删改)1.针对“我”到北京读书和即将离开时,对我们家的“两个女人”影响很大,其表现可谓是矛盾的。请根据以下提示,将其补充完整。(4分)(1)离家前的现实表现:祖母和母亲手足失措,心绪不宁,生离死别之感折磨着她们。(2)离家前的理智表现:感觉儿孙“进京”读书“光宗耀祖”,忍着痛苦,表面平静。。(3)离家时的理智表现:母亲着意打扮,搽粉染唇,发结上插了鲜红的花,喜气洋洋。(4)离家时的现实表现:“空前绝后”的哭,声泪俱下地拉住“我”的手,语无伦次地嘱托。2.联系相关内容,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那时候,我们那里的人上一趟北京,比我们现在去一趟西欧、北美还要遥远得多。这里的“遥远”除了指没有出过远门,感觉地面距离远之外,主要指的是当时没通火车,需要先坐汽车到有火车的江西鹰潭,其中的“山高路险,行程艰难”,使得到达北京的时间会更长。3.自选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4分)说着说着,她突然流下了泪,而且那泪像家门口的小溪那样滔滔汩汩,堵不住,擦不完,完全“失控”,后来竟失声痛哭起来,她的哭就如同蓄积已久的感情的闸门被启开,非一泻到底不可了……运用比喻,将母亲的泪比作“家门口的小溪”,将母亲的哭比作“蓄积已久的感情的闸门被启开”。同时还运用夸张,泪水的“滔滔汩汩,堵不住,擦不完”,哭声“非一泻到底不可了”,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母亲在“我”即将离开家时泪水滂沱、失控痛哭的场景,鲜明地刻画了难舍难分的母爱深情。4.有人说,本文的题目是“送别”,应该开门见山直接写送别前的准备和送别即可,没有必要交代第②段中的道路难行、路途遥远和去北京开会的老师的有关文字。对此,你怎么看?请说明理由。(4分)示例:有必要交代。因为写了道路难行和路途遥远,更能够为表现家人的不舍作铺垫;写去北京开会的老师的事,除了进一步述说去北京的路途远之外,还为了表现北京的神圣和与众不同,去北京读书是很值得骄傲的事,为后文写家人的重视和荣耀蓄势。五、(2017原创)阅读下文,完成1~4题。(16分)风筝①天下的母亲都爱操心,我妈妈是天下母亲中最爱操心的母亲。在她眼里,我们儿女全是还没孵出蛋壳的鸡,她必须永远孵着我们。②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她不希望我们去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她明白理工科的基础,在小学里便是算术了。有一次,临近大考,她辅导我“换算”。她一定要问我:“一丈等于多少米?”我说:“老师只要我们知道一米等于多少市尺就行了。”可是,妈妈说:“万一有一道题目是一丈等于多少米,你怎么办呢?”她的逻辑是对的,我想不出任何道理来反驳。③对我的语文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第一次看《红楼梦》是在我小学四年级,妈妈把那些不适于我读的地方全部用胶布贴了起来,反弄得我好奇得难熬,千方百计想要知道那胶布后面写的是什么。④后来,我和姐姐先后去插队,离开了家。可我们却像风筝,飞得再高,线还牢牢地牵在妈妈手里,她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后来,我到了一个地区级文工团拉大提琴,妈妈凡是路过那里,总要下车住几天。有一次,我告诉她,我们去了一个水利工地演出,那里有一座大理山。妈妈便说:“这是个散文的意念,你可以写一篇散文。”这时候,我已年过二十,大局已定,身无所长,半路出家的大提琴终不成器。在我们身上寄托的理工之梦早已破灭。又见我一人在外,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反倒生出许多无事烦恼,便这么劝我了。之后,闲来无事,写成一篇散文,不料这成了我第一篇印成铅字的作品,给了我一个当作家的妄想。⑤然后,我便开始舞文弄墨,每一篇东西必须妈妈过目,然后根据她的意见修正,才能寄往各编辑部,再次聆听编辑的意见,再次修正。她比编辑严格得多,意见提得极其具体、细微。我常有不同意之处,可是总不如她合乎逻辑。⑥然后,我去了北京讲习所,风筝的线仍然牵在妈妈手里,每一篇东西总是先寄给她看。不过,与先前不同的是,妈妈同意让我听了编辑部的意见以后,再考虑她的意见。这时,我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她实在有些应接不暇了。终于有一天,她紧接一封谈意见的信后又来了一封信,表示撤销前封信,随我去了。风筝断了线,没头没脑地飞起来,抑或飞上天,抑或一头栽下来,不过,风筝自己也无须有什么怨言了。⑦长大以后,说话行事,人家夸,总夸:“你爸爸妈妈教养得好。”有所不满,总说:“给你爸爸妈妈宠坏了。”似乎,对于我们,自己是一点功绩也没有的。或许也对。小时候,我喜欢画画,画的画也颇说得过去,老师总说:“和你姐姐一点不像。”可无奈大人要我学外语,请来教师,一周三次上英语课。我只能敷衍应付。到了末了,连敷衍也敷衍不下去了,只得停了课。⑧如今,我每周两次,心甘情愿地挤半小时汽车,前往文化宫学习英语,苦不堪言地与衰退的记忆力作着搏斗,不由想,假如当年,父母对我拳棒相加,也许这会儿早能看懂原版著作了。再一想,假如当年,大人听顺我的志趣,或许现在也能画几笔了。倒是这样似管非管,似不管非不管,弄出了个做小说的梦。想来想去,儿女总是父母的作品。他们管也罢,不管也罢,都是他们的作品。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作者:王安忆。选自《广州日报》2016.7.26,有删改)1.作者在写妈妈对待“我”的数学和语文时,分别用了“辅导”和“管制”,请回答这样用词的原因。(4分)因为妈妈不希望我们搞文科,而要我们搞理工科,所以在我们的算术上格外上心,用心地“辅导”。而在语文上有所限定,例如《红楼梦》不该看的地方都粘贴起来,因此用了“管制”。2.文中的妈妈的形象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探究她是个什么样的人。(4分)示例:①爱操心,为“我”辅导功课。妈妈时常辅导我们功课,尤其是算术。对“我”的语文她并不辅导,只管制“我”读书。②关心儿女,关注儿女的动向。后来“我”和姐姐先后插队离开家后,妈妈时刻注意我们的动向。③有文化、指导“我”的写作。在“我”开始“舞文弄墨”后,妈妈会给“我”提出修正意见。3.联系文中所写,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风筝或许是永远挣不断线的”的理解。(4分)运用比喻修辞,把“儿女”比喻成了“风筝”,又把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关爱、牵挂等)比喻成了风筝“永远挣不断”的线,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对儿女的影响,对儿女的陪伴。父母的爱时刻都在儿女的周围。4.妈妈对“我”的教育,为什么有时候“管”、有时候“不管”呢?请举例作答。(4分)“管”是因为妈妈觉得有“管”的必要,例如“我”刚开始读《红楼梦》时,是觉得“我”还没有长大,需要家长约束或指点。起先写好的文章,她要过目,提出修改意见,是觉得“我”还在成长阶段,家长有必要指点;“不管”是因为后来“我”的文章“如同闸门打开,写得飞快,一篇连一篇”,让她应接不暇,这时候的“我”也变得成熟了。第2类人性光辉六、(2016乌鲁木齐)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6分)一根拐杖朱成玉14岁那年,我正在上初中,父亲在工地上不小心摔断了右腿。医生说至少得休养一年半载才能好,这可愁坏了父亲,全家人都指望着他挣钱呢。父亲是个呆不住的人。刚刚休养了半个月,就让母亲给他弄了一副拐杖。他说家里太闷,要出去溜达溜达。让我们想不到的是,就是这样靠拐杖支撑着走路的父亲,晚上回来的时候,照样神奇地给我们挣回了钱,尽管只有十几元。原来,父亲在步行街那里,找了一份发广告的活儿。想着父亲右腿上裹着厚厚的石膏,拄着拐杖,在那里一站就是一天,我的心里,仿佛飞进去一只凶恶的马蜂,不停地扎着我。周末,我要替他去发广告单,他不允,让我在家复习功课。我却偷偷跟着。那天很热,我看到父亲脸上的汗水肆意流淌,可是两只胳膊要架着拐杖,手里还拿着厚厚的一摞广告单,没办法去擦。我想过去帮父亲擦擦汗,又担心他责骂我,只好在那里暗自替父亲难受着。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令我终生难忘的一幕。★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摇摇晃晃走过父亲的身边,忽然就晕倒在地上。呼啦啦地围上来一帮人,却没有一个去扶的。我听见有人小声议论,说前几天有个年轻人救了一个老人,却被老人讹上了,最后那个年轻人在医院花了近千元的冤枉钱,真是叫人寒心。这大概就是一大帮人没有一个肯施以援手的原因吧。这是一群麻木的人,我向人群中那一张张脸望过去,每一张都写着冷漠。不,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我看得真切,那是父亲的脸!粗糙的布满皱纹的脸,此刻却光滑地如同一面镜子,映照了人的真心。父亲拄着拐杖,费力地拨开人群,蹲下来,为老人掐人中穴……原来老人中暑了。老人醒过来,向父亲道谢,颤颤巍巍地站起来,像一支风中摇曳的蜡烛,随时都有可能被吹灭的危险。父亲递给老人一根拐杖:“拄着点儿走吧,能稳当些。”“谢谢,那你怎么办?”“没啥,我这不是还有一根吗,我只是断了一条腿,一根拐杖足够了。”瘦小的父亲渐渐高大起来,早上明明刚和他比过个头儿来的,可是现在却觉得自己比父亲矮了不少。没了拐杖,我本以为父亲会摔倒,可是父亲没有,虽然站在那里有点儿摇晃,但却是像一棵树,只是摇晃而已,不会倒下。因为他的脚下有根,很深很深的根。人群并没有散去,开始有人伸出手来,一双、两双、十双……枯藤开始发出了新芽儿!我们太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了,各扫门前雪,整天一副麻木不仁的模样,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父亲让我懂得,每个人都需要一根善的拐杖,使自己的灵魂不至于在风雨飘摇的尘世摇摇晃晃。一根善的拐杖,可以让你的人生站得稳当一些。(选自《辽宁青年》2015年9月)1.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6分)(1)有一张脸是个例外,如同千万枯藤上唯一鲜活的一片叶子,上面写着焦急。指叶子在枯藤上展现出新鲜、有活力的样子。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突出了父亲的善良与热心,反衬出旁人的冷漠。(2)灾难来临时的呆若木鸡,邪恶当道时的熟视无睹,都会令你的灵魂左右飘忽,摇摇欲坠。指人的灵魂、品质动摇不稳,即将堕落。这里形象写出了生活中的冷漠麻木会导致的后果:信念追求动摇,道德水准降低。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4分)受伤拄了拐杖仍坚持工作的父亲,在旁人冷漠的注视下帮助了一位摔倒的老人,“我”从中受到了“人心向善”的启发。3.文中标★号的一段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①引出下文,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暗示社会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③写众人冷漠围观,更加反衬出父亲善良助人的品质。4.文中的父亲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4分)勤劳,坚强,慈爱,有责任心;善良,乐于助人。5.有人认为应该把本文的题目改为“一根善的拐杖”,和原文题目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说说你的理由。(6分)示例一:我认为“一根拐杖”更好。因为拐杖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题目直接点明线索,便于读者把握文意。标题虽简略,却含义丰富,耐人寻味。这根拐杖既指父亲带伤工作时和帮助别人时使用的拐杖,又指父亲是家庭经济支柱的“拐杖”,还指可以支撑人们的道德品质不至于堕落的善良的“拐杖”。示例二:我认为“一根善的拐杖”更好。拐杖在文中多次出现,是文章组织材料的线索,题目直接点明线索,便于读者把握文意。但加上“善”字,就直接揭示了拐杖的深刻含义,突出了文章主旨,从父亲为了支撑家用而带病劳作使用的拐杖,到在众人冷漠的环境中送给老人的拐杖,都体现着父亲善良的高尚品质。七、(2016兰州改编)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题。(20分)守桥葛俊康①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②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地奔腾着,冲到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觉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上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③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的,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聚越多,越堆越厚。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上游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双腿开始了颤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跺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快回家去拿锯子。”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办法,这桥肯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栓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树上。老葛拿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答话,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最粗的树枝。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站在桥头,不要上桥。学生们乖乖地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狂奔而去。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⑨几天后,老葛被评为了乡里的抗洪抢险先进个人,得了一本荣誉证书,还有两千块钱奖金。拿到奖金后,老葛和妻子又从自家的存折里取出了仅有的一万元,买了水泥、河沙、石子,叫上几位年轻人帮着把石桥彻底地加固了一下。⑩修桥的时候,学校的校长和村长都来到了现场。村长问老葛还有啥要求,差钱啥的村里可以帮着解决。老葛朝他们看了看,笑了笑,说:“我还真有个要求,不知你们答不答应?”村长说:“答应答应,肯定答应,您说就是。”老葛转头看了看不远处的学校,说:“我想再给孩子们上堂课。”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1.阅读文章②~⑧段,概括“守桥”的情节。(4分)开端:老葛看见洪水涌来,一棵大桃树堵在了桥洞口。发展:老葛和妻子拼力拉扯卡在桥洞中的大桃树。高潮:老葛跳到河里,横坐树上用锯子锯卡在桥洞中的大桃树。结局:村长和年轻人合力拉开了堵在桥洞口的大桃树。2.品味下面的句子,回答括号内的问题。(6分)(1)老葛看着大树,心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轰的一声大响”有什么表达效果?)(3分)心理描写。写出了老葛看到桃树枝堵住桥洞后的震惊,表现出老葛对桃树堵住桥洞会导致石桥垮塌的紧张和担忧。(2)校长一听,愣了一下,走上前,紧紧地拉住老葛的手,啥话都没说,眼里慢慢地就开始了湿润。(“愣”“紧紧”“慢慢”“湿润”反映了校长怎样的心理变化?)(3分)校长先是感到意外,没想到老葛会提上课的要求;随之理解了老葛的心情,被老葛的举动深深打动;最后对老葛充满敬意,毕竟像老葛这样全心全意为教育的人太少了。3.第②段画线句描写洪水来时的情景有什么作用?(4分)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洪水的来势之猛;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老葛冒着生命危险守桥作铺垫;③烘托人物紧张担忧的心情,使老葛的性格更加鲜明。4.文章以“守桥”为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①文章的线索,贯穿全文(或概括了老葛平日守桥、洪水中护桥、洪水后修桥的主要内容);②具有深层含义,暗含老葛守护孩子,守护自己心中的教育信念;③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突出人物性格;④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寄寓了作者的情感。八、(2017原创)记叙文阅读。(20分)雪夜张爱国①那是一个飘雪的冬夜。天地间一片死寂,只有大朵大朵的雪花落地的“沙沙”声。虽然裹着厚厚的棉袍棉裤,但还是无法抵御彻骨的寒气。我弓腰缩背,双手紧拢,踩着没过脚踝的雪,跟着父亲走向村外的后岗。父亲说:“今晚一定能捉住那个贼。”②“不就几捆稻草吗?大半夜还出来受冻!”我没好气地说,以为父亲是小题大做。③“你说得轻巧,没了稻草,开春后咱家大牯牛吃什么?”父亲说着就愤愤起来,“再说了,不要脸的贼你不捉住他,还不知要祸害多少人呢!”④到了后岗,父亲用手电筒四下照了照,茫茫雪地里,只有我家一大一小两个草堆,顶着厚厚的雪,静静地矗立着。我和父亲钻进小草堆洞里,茫然地看着黑咕隆咚的雪的世界。⑤我的双脚很快就冻得生疼。“今晚不会有贼了吧?”我想让父亲同意我们早点撤退,可父亲却传出了轻微的鼾声——他天天劳作不闲,今儿又推了一整天的磨,实在太困了。⑥不知过了多久,下起了冰子,纷纷扬扬地撒进草堆洞。草堆洞俨然成了冰窖,没有一丝温度。一窝微弱的灯光向这边慢慢移来。很快,我看到了,是两个孩子,一大一小,提着防风的煤油灯,径直来到我家大草堆前。⑦“从里面拉,轻点,别拉倒了草堆。”小个子低声对大个子说,还挥了挥右臂——半截的右臂!天啊,她不是孩子,是矮婶啊!矮婶怎么会干这种事?怎么干这种事还带着儿子小江——小江比我还小一岁啊。⑧小江双手抓着一捆稻草使劲往外拉,一个没注意,重重地滑倒在雪地里。矮婶急忙上前扶起,叫他接着拉。小江嘴里却愤愤地嘀咕着什么,站立一旁,不愿拉了。寒风中,母子俩僵持着,浑身颤抖——他们穿的都是破旧的单衣。⑨矮婶放下煤油灯,用左手吃力地拉着小江刚刚拉过的那捆稻草,可稻草压得太紧,她发了好几次力也拉不下。小江终于不忍,上去帮忙,母子俩好不容易才拉下了一捆稻草。然后,他们又合力拉下一捆。矮婶提起一捆稻草就要回家,小江却犹豫着说:“娘,再拉一捆吧,够牛吃三天了。”矮婶看看草堆,摇着头说:“算了吧,你四伯家的牛也要吃草呢。”说完,母子俩就提着稻草一前一后地往回走。⑩我已经决定不叫醒父亲让他们走了,可父亲却突然醒来,一声大叫,明亮的手电筒的光就照到了三四丈开外的母子俩身上。我急忙抓住要往外冲的父亲,与此同时,父亲刚出口的“不要脸的……”也硬生生地吞回了半句——他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慢慢地坐回原地。⑪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⑫呼呼的北风掀翻她单薄的衣服,枯瘦的后背整个地裸露在寒风中,任由密密的冰子肆无忌惮地击打。小江更是吓坏了,提着稻草,浑身颤抖得异常厉害。⑬“是矮婶。”我贴着父亲的耳朵低低地说。⑭“哦,拿草的是二柱三柱吧……你们……”父亲关了手电筒,大声地说,“你们拿回去吧,明天……明天我再找你们算账……”⑮回到家,母亲还坐在床上纳鞋底,问我们抓没抓到贼。见我们谁也不说话,母亲才发现我们的神情很凝重,就一再追问到底发生了什么。⑯“哎,老天造孽啊!”父亲长长地叹口气说,“你这就起来,给桂香送稻草去……”⑰“是桂香啊?”母亲吃惊地大张着嘴,继而猛拍脑门,懊恼地说,“我应该早就想到是她娘几个了——秋天草堆失了火。”母亲一边穿着衣服,一边喃喃地说,“一个女人家,一见人就脸红,手又不便,还带着那么多孩子,再加上牲口,这冰天雪地的草不够用,可怎么熬啊……”⑱此后,每隔两三天,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就带着我,将几捆稻草悄悄地放到矮婶家的门口。⑲又是一个大雪夜,送草回来,我很快地进入了梦乡,梦中依稀看见矮婶家的四周长出了青草,一片连着一片,郁郁葱葱,蓬蓬勃勃……(摘自《情感读本·道德篇》2016.6)1.根据文意,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完成下面的内容。(4分)稻草被盗,雪夜捉贼→矮婶偷草,捉贼放贼→心生同情,决定送草→夜深人静,按时送草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加点词的表达效果。(4分)手电筒的灯光里,矮婶怀抱稻草,弯着腰,脸紧紧地贴着稻草,一动不动。“贴”这一动作描写,生动传神地写出矮婶偷稻草被发现后的紧张、害怕、羞愧的心理。3.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勤劳:为了家人天天劳作不闲。机智,维护他人自尊:发现是矮婶时,关掉电筒,装着没看见,并喊出别人的名字。心地善良,乐于助人:放走了偷稻草的矮婶母子,并嘱咐“我”和母亲每隔两三天给矮婶送稻草。4.文章第①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环境描写,描写大雪纷飞和天气的寒冷,凸显稻草的珍贵,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后文矮婶偷稻草作铺垫。5.结合生活体验,谈谈这篇文章对你的启示。(4分)面对困难群体,我们应该以低调、不声张的方式去帮助他们,让他们受到平等的关怀,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隐私权。以有尊严的方式对待需要帮助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帮助。九、(2017原创)阅读下面文章,回答1~5题。(16分)温暖的火墙程刚①那一年,我中学还没毕业便到省城去打工。其实我并不想离开学校,但拮据的家庭让我必须早早地挣钱,分担家里的困难。我背着行李在寒冷的车站广场上冻得浑身发抖,最后,父亲以前的工友把我送到了一个铝合金加工厂。②老板的冰冷自然不用说,但给的待遇还可以,管吃管住,这对一个学徒工来说,已是很好,我便感激地留在这里。说实在的,老板并不愿意留我这样刚出校门又笨手笨脚的人,只是不好意思抹朋友的面子罢了。而我的宿舍就是加工厂一个破旧的小仓库,几平米。第一个晚上,我几次冻醒,后来干脆不睡了,听着外面呼啸的寒风,泪流不止。③我告诉自己,必须坚持,没人能帮我。④门口本来有一个小地炉,我真想给它生火,温暖一下房间,但老板来的时候很明确地说,给我这么高的工资,又给我找住的地方已经很不错了,过冬取暖问题自己解决。可城市里煤那么贵,我的这点工资还要补贴家里,根本无力购买,这要是在农村还可以到野外捡点干树枝什么的,可城里只能买劈柴,我同样舍不得钱,所以,房间只能这样冰冷着。其实,在厂子西北墙角就有煤和柴,只是给打更大爷的,并不是给我的。好多次,我都想偷偷地趁大爷中午不在的时候烧一点,可我还是克制了自己。⑤隔壁打更的大爷七十多岁了,他的屋子很温暖。他是老板的舅舅,白天不在这里,晚上才过来。晚上,我下班的时候没地方去,便去找大爷聊天,顺便也在大爷的房间里暖和一会儿。不知不觉,我和大爷成了忘年朋友。腊月极寒的天气里,大爷每天都拉着我聊得很晚,我知道大爷在照顾我,我的心里充满着感激,我也把大爷夜晚巡视厂房的事全都接了过来……⑥一天中午,大爷来厂里,和一个瓦匠模样的人开着一辆三轮车进厂,车上装着砖,我忙问大爷干什么,大爷说屋里炉子总回烟,把烟道收拾一下,我嗯了一声,没有说什么,帮着大爷卸完砖就走了。下午,老板带着我们到外地去干活了,两天后才回来。⑦回来的那天晚上很冷,想着我那冰冷的小仓库,我就有点打怵。可令我吃惊的是,刚一开门,突然一阵热气迎面扑来,与大爷房间相隔的那面墙满是水珠,用手一摸都是热的。我立即跑向大爷的房间,他正在收拾屋子,在靠近我房间的那一侧,新砌了一个排烟道,刹那间我明白了一切,站在那里,泪水流了出来。⑧大爷笑了,走过来拍拍我的肩膀,轻声对我说:“孩子,你老板是我亲外甥,有些事我不好说,但砌个烟道我可以做主……知道我为什么这么做吗?”我摇头。“孩子,这都快三个月了,你的屋子也有炉子,可天这么冷,我墙角的柴和煤从来没少过……你是个好孩子,要坚持下去……”⑨那一晚上,我睡得特别香,没有被冻醒,因为那面火墙一直辐射着温暖,那是从未有过的温暖,渐渐地沸腾了我的心,让我更有信心坚强地在城市里扎根、发芽、成长……(选自《小小说月刊》2016年第5期)1.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表达了作者对大爷的感激之情。2.第②段中“老板的冰冷自然不用说”,结合上下文,说说老板“冰冷”的原因是什么。(3分)一是年幼,“我中学还没毕业便到省城去打工”;二是“刚出校门又笨手笨脚”;三是老板碍于朋友的面子而给“我”不错的待遇,还管吃管住。3.请分析小说第④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这是“我”的心理描写,表明“我”有自控能力,是一个诚实的人;同时这一心理描写也为后文写大爷为什么会“在靠近我房间的那一侧,新砌了一个排烟道”埋下了伏笔。4.小说的题目为“温暖的火墙”,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温暖”的理解。(4分)“温暖的火墙”中的“温暖”既指老大爷通过改排烟道给“我”带来温暖,又指老大爷处处为“我”着想,让“我”内心感到无比温暖。5.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列举一处并谈谈其作用。(4分)示例一:老板对“我”的冰冷和老大爷对“我”的关心进行对比,表现了“我”在老大爷善良、友爱品质的影响下感受到的“温暖”,突出了小说的主旨。示例二:“我”居住的环境前后对比,突出了老大爷善良、友爱的品质,让“我”感受到“温暖”,突出了小说的主旨。第3类见闻感触缺童真缺童真十、(2016长沙)记叙文阅读。(20分)童真①女儿从小不认生,觉得满世界皆是可亲之人,见谁都笑。有一次,我在街边的瓜果店买桃子,没零钱,卖瓜果的不以为意:“下次补吧,大家都认得你,你是那个小酒窝的妈妈。”我先一愣,然后才醒悟过来,原来女儿的人缘有这么好。②我有些忧心忡忡,孩子总那么憨,像个不长心眼儿的小糖人儿,万一遇着个歹徒怎么办?回家后,我细细教导了女儿一番,教她如何防范陌生人,她正在吃桃子,满脸桃汁,只管咿咿唔唔点头,也不知记住没有。③一个周末,我们一家去逛早市。这一路上,女儿结识了好几个朋友,甚至还得到一名穿超人斗篷的小男孩的邀请,两人打算下午一起去广场玩,而且不带家长,小孩子可以在一秒内信任对方,大人就未必了。超人的妈妈尽管面有难色,但拗不过儿子,答应了。婆婆则在我耳边嘀咕:“不知根不知底的陌生小孩,怎么可以一起出去玩!再说两个人都指甲盖那么大,没有大人跟哪行啊!”我朝老人家挤挤眼,叫她先别反对,我自有主意。④下午,女儿准时出门,我悄悄尾随,小超人已到广场,他们荡秋千,滑滑梯,又看了一会儿别人放风筝。很快,我发现小男孩的妈妈也尾随其后,我们两个会心一笑,分别躲在隐蔽处,忠心耿耿地做保镖。荡秋千时,女儿险些翻下吊椅,幸亏小超人手快扶住了她,但脑袋似乎还是被磕了一下。我当时几乎要挺身而出,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女儿只摸了摸头,开心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哭!⑤他们在人群里悠闲地逛了一会儿,又去看月季花,花圃边的长椅上,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妹妹不理会妈妈的劝阻,揪下自己的鞋子扔进草坪。他们帮忙捡回来,小妹妹觉得有趣,立刻停止哭闹,一遍一遍扔鞋,他们也当做有趣的游戏,争先恐后去捡。旁边有个老太太竖起大拇指:“三兄妹好和睦,相亲相爱一家子。”我窃笑:这是相亲相爱的陌生人啊!⑥黄昏时,两个小人儿挥手告别,各自回家,我们两位家长也暗暗点头告辞。这时,空荡荡的路上,突然走过一个陌生男子,身材高大,语调温和,他与女儿攀谈起来,问她几岁了,家住哪里,上小学还是幼儿园。女儿似乎毫无戒备,一一告知,好像还顺口说出一连串电话号码。我心中惴惴不安,靠近两步,准备随时现身。⑦那陌生男子又问女儿,为何单独走路,爸妈在哪里?女儿对答如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在前面的树丛里。我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此时,陌生男子从背包掏出一把玲珑的小红伞,向女儿比比画画,我心咚咚跳,叫自己沉住气,看看女儿会怎样应付。⑧那陌生男子硬是将小伞塞入女儿手中,两人开始拉扯退让。我赶紧走过去,还未来得及出声,一名推婴儿车的女子忽然走过来,正是广场上扔鞋小妹妹的妈妈。她挡在陌生男子面前,质问他意欲何为。陌生男子大窘,举起小伞叫我们看,上面印着广告,有家新开张的甜品店儿童节大酬宾。他解释,因为小女孩实在太可爱,忍不住多聊了几句,所以才造成一场误会。⑨女儿对尴尬的陌生男子说:“叔叔,我想要两把小伞。”我颇为疑惑,男子开心相赠,还给婴儿车上也插了一把,我心里暗自决定,下周带全家人去这家店里吃甜品,女儿看着熟睡的小妹妹,惊喜地说:“这是扔鞋的小妹妹。”推车女子莞尔一笑:“真是有缘,我生怕你遇到了坏人呢。”⑩到家后,我崇拜地问女儿,为何能这么聪明地应对陌生人。女儿骄傲地告诉我,在幼儿园老师经常讲,还请警察叔叔在课堂上演练,她做得最好啦,但我仍有疑惑:“那你为什么把地址和电话都告诉他了?”女儿得意地笑道:“我说的全是舅舅家的,坏人一定找不到我的!”全家人哄哄大笑。有这么一个外甥女,舅舅不知该哭还是该笑。⑪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问女儿:“你为什么要两把小伞?”她回答:“昨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叫黄丝丝,总是哭,不说话也不玩。我送一把小伞给她,她就会笑的。”⑫我的心忽然感到无比欣慰。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这份童真与善良我曾经是那样的熟悉,而现在又是如此的陌生。⑬只是,欣慰之余,我内心却又是一丝沉重,如鲠在喉:天真的女儿在应付“陌生叔叔”的时候,是如此老练,如此“聪明”,这让我心中又多了一份陌生,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⑭也许,面对陌生的童真,我们有太多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原文作者:刘继荣,有改动)1.初读全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4分)地点情节心情街边瓜果店买东西时得知女儿人缘好①忧心忡忡早市女儿得到小男生邀约心中为难广场女儿险些翻下吊椅②十分担心③回家路上女儿与陌生男子攀谈惴惴不安家中④女儿准备将伞送给新同学无比欣慰2.细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题目。(共8分)(1)文中说“女儿对答如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在前面的树丛里。我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我”为什么会“又惊又喜”?(4分)“惊”是因为女儿以“和爸妈捉迷藏”来应对陌生男子的问话,出乎“我”的意料;“喜”是因为女儿懂得以巧妙的理由来防范陌生人、保护自己,心中感到高兴。(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⑫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世俗的社会比喻为“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将“童真与善良”比喻为“一股清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童真与善良”带给“我”的温暖,让“我”看到了人性的美好。3.纵观全文,请说说文章结尾处“陌生的童真”的含义。文章第⑬段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请写出你对此问题的看法和理由,并谈谈你读完此文后的感悟。(8分)含义:一是我们曾经拥有的“童真”现在已经很少见,让“我”感觉到一种陌生;二是指女儿在防范方面超越了年龄的“老练”,让“我”感到了一种陌生。理解:我认为有喜有忧。女儿的做法巧妙机智地保护了自己,避免自己受到伤害,所以可喜。但客观上也是不相信别人的一种表现,缺少一份善意,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十一、(2017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13分)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季羡林①有谁没有手呢?每个人都有两只手。手,已经平凡到让人不再常常感觉到它的存在了。②然而,一天黄昏,当我乘公共汽车从城里回家的时候,一双长满了老茧的老妇人的手却强烈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它像吸铁石一般吸住了我的眼光。我不由得深深地陷入回忆中,几十年前的往事蓦地涌上心头。③我当时只有五六岁,就喜欢帮助大人在豆子地里干活。在这时候,我的兴致是十分高的。我跟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捉到一只蚱蜢,要拿给她看一看;掐到一朵野花,也要拿给她看一看……总之,这一片豆子地就是我的乐园,我说话像百灵鸟,跑起来像羚羊,腿和嘴一刻也不停。总想用最高的速度摘下最多的绿豆荚来。但是,一检查成绩,却未免令人气短:母亲的筐子已满了,而自己的呢,连一半还不到哩。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关键就在母亲那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上。④这一双手看起来很粗,由于多年劳动,上面长满了老茧,可是摘起豆荚来,却显得十分灵巧迅速。我注视着它,久久不愿意把眼光移开。从那以后,这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却在我的心里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留下了一个不可磨灭的印象。⑤后来长大了几岁,我离开母亲,到了城里跟叔父去念书,代替母亲照顾我的生活的是王妈,她也是一位老人。⑥每到夏末秋初,正当夜来香开花的时候,也是王妈搓麻线的时候。我转过身来,侧着身子躺在那里,借着从窗子里流出来的微弱的灯光,看着她搓。最令我吃惊的是她那一双手,上面长满了老茧。这一双手看上去拙笨得很,十个指头又短又粗,像是一些老干树的枝子。但是,在这时候,它却显得异常灵巧美丽。这使我感到十分有趣。这一双手左旋右转,只见它搓呀搓呀,一刻也不停,仿佛想把夜来香的香气也都搓进麻线里似的。⑦去年秋天,我随着学校里的一些同志到附近乡村里一个人民公社去参加劳动。一位老大娘走上前来,热心地教我们:怎样抓玉米秆,怎样下刀砍。在这时候,我注意到,她也长有一双长满老茧的手。我虽然同她素昧平生,但是她这一双手就生动地具体地说明了她的历史。我用不着再探询她的姓名、身世,还有她现在在公社所担负的职务。我一看到这一双手,一想到和母亲、王妈的同样的手,我对她的感情就油然而生,再说什么别的话,似乎就是多余的了。⑧就这样,在公共汽车行驶声中,我的回忆围绕着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连成一条线,从几十年前,一直牵到现在,集中到坐在我眼前的这一位老妇人的手上。这回忆像是一团丝,愈抽愈多。它甜蜜而痛苦,错乱而清晰。在我一生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三双长满老茧的手,现在似乎重叠起来化成一双手了。它在我眼前不停地晃动,体积愈来愈扩大,形象愈来愈清晰。(节选自李羡林《朗润集》,有改动)1.本文围绕“长满老茧的手”展开情节,请结全选文第③~⑦段补充表格中的内容。(3分) 事件内心感受(1)母亲用长满老茧的手迅速(灵巧)地摘豆荚。(2)不可磨灭王妈用长满老茧的手灵巧搓麻绳。吃惊、有趣(3)老大娘用长满老茧的手热心地教我们砍玉米。肃然起敬2.请从下面两句话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2分)①我说话像百灵鸟,跑起来像羚羊,腿和嘴一刻也不停。②这一双手左旋右转,只见它搓呀搓呀,一刻也不停,仿佛想把夜来香的香气也都搓进麻线里似的。示例:①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我说话”比喻成“百灵鸟”,把“我”“跑起来”比喻成“羚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豆子地里干活时高兴的样子。②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左旋右转”“搓呀搓呀”两组动词,生动地写出了王妈搓麻绳时手的灵巧、动作的娴熟。体现了她劳动时的享受(喜悦、高兴)。3.在第⑧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甜蜜”和“痛苦”、“错乱”和“清晰”是否矛盾呢?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不矛盾。“甜蜜”是因为“母亲、王妈和人民公社老大娘的手”带给“我”的是美好的回忆,“痛苦”是因为这些都成了过去;“错乱”是指“我”的回忆跨越了几十年,且包含了对母亲、王妈和人民公社老大娘多个人物的手的回忆;“清晰”是指“我”的回忆一直围绕着一双长满了老茧的手,并且对每双手的记忆都是非常深刻的。4.请分析第②段在文章中的作用。(4分)(1)第②段交代“我”在车上看到老妇人的长满老茧的手引起了我的注意,引出下文。(2)为下文作者回忆过去生活中遇到的“长满老茧的手”作铺垫。第4类感物抒怀十二、(2016张家界)阅读下文,完成1~4题。(12分)锄卢海娟①磨得发亮的小三角形铁板,连接一个曲线玲珑的颈部,再配上细圆纤长的木把,这就是锄。②仲夏,三五把锄高挂在房檐下的横木上,锄板乌黑、巨大,锄把雪白的是新锄;锄板发亮、细瘦,锄把油亮泛黄的是老锄。从春到夏,它们一直被农人扛在肩上,或是握在手中,它们既是卫士也是杀手,一直游走在日渐蓬勃的田垄上。把锄向前一递,再向后一拽,田垄被揪起薄薄的一层,疯长的野草瞬间便失去了依托,与土地剥离开去。野草被铲除,田里的土也被松过,爱撒娇的庄稼们像是被搔到了痒痒穴,一个个笑逐颜开,很带劲地向上长,向上长。③铲头遍地时,庄稼们还是可爱的小宝宝,很享受农人像伺候小孩子一样的精心侍弄;铲二遍地时,庄稼们已长成了风华正茂的少年,英姿飒爽的,努力聚集起生命的能量。那些对庄稼呵护有加的农人有时会把他们的土地铲上三遍。大半年的时间,他们扛一把锄头,飘进雾里;又扛一把锄头,戴月归来兮。一杆纤细、令人敬重的锄,把农人和庄稼紧紧地联系起来,农人的日子就像庄稼一样,在季节里欣欣向荣,单纯而又明媚。④曾经,锄是少年的我们手中最为痛恨却又不得不整日握紧的农具,我还记得铲二遍地时玉米长得一人多高,掣着锄,穿行在玉米的方阵中,玉米叶拉伤了赤裸的手臂、脖颈,汗水浸湿了头发、衣服,闷热、痛楚,劳动的艰辛让我几乎落泪。而且,每天一大早就要去除草,露珠打湿了衣裳,我总是会长出满身的荨麻疹,奇痒无比。那时,锄就是刑具,让岁月暗无天日,让少年的心遍布茧花,受尽磨砺。像许多孩子一样,就是为了彻底摆脱锄,我才拼命读书,决心跳出农门。⑤“田园几换主,梦归犹荷锄。”如今,房檐下再没有谁会挂上横杆,农具都住在气派的仓房里,偶尔的,也会看到一把老旧的锄孤零零地呆在落满蛛网的一隅,锄板锈迹斑斑,锄把灰暗枯朽。就算田里长了草,也全然没有锄什么事了,农人看中的是五花八门的农药、除草剂,这是个属于科学技术的时代,那个需要农人身体力行、手工操作的家伙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注定要被淘汰。⑥扣了薄膜的田不需要锄。使用塑料,可以把不知好歹的小草晒死,憋死,庄稼们大可以无忧生长。倘若根系呼吸困难,无法吸收足够的养分,那也不必努力向下长,色彩斑斓、味道刺鼻的肥就在地表,绝对能做到对庄稼进行按需分配。庄稼们没有了扎下根茎吸收来自土地的极少养分的艰辛,变成了轻浮懒散的富二代、富三代,它们一个个长得肥头大耳,膘肥体壮,却再没有了从前的滋味,倒是满载着农药和除草剂的毒素残留,让以食为天的“民”顾虑重重。⑦是的,没有了锄,庄稼们一样会战胜野草,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得大仓满小仓流;没有了锄,少年们仍然会像庄稼一样一茬一茬地长大,走出乡村,走向各地。锄成了落后时代的代言,只有在极偏远的地方,我们的父辈偶尔还会荷一把锄,去自家的小菜园侍弄一畦绿色的蔬菜,那是些不够肥壮不够饱满的植物,只有他们还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一如岁月里锈迹斑斑被人遗忘的锄。(选自《当代美文》2016年第3期)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对“锄”的三种情感态度。(3分)敬重→痛恨→怀念2.结合语境,赏析下列语句。(4分)(1)野草被铲除,田里的土也被松过,爱撒娇的庄稼们像是被搔到了痒痒穴,一个个笑逐颜开,很带劲地向上长,向上长。(从修辞角度)运用拟人、反复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庄稼在野草被铲除以后愉快、轻松、自由生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施工企业2025年春节节后复工复产工作专项方案 (合计3份)
- 下午考前嘱咐嘱咐什么?发言提纲
- 古诗文初赛答案(正稿)
- 《电路原理图绘制》课件
- 传统服饰设计师职责概述
- 钢铁结构设计师职责说明
- 煤炭行业美工工作总结
- 特需科护士工作总结
- 财务工作资金管理总结
- 专业技能与教研水平
- 2024年山东省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 眼镜学智慧树知到答案2024年温州医科大学
-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必背知识点考点提纲
- 安利培训体系介绍
- 推荐-挖掘机检验报告精品
- 排洪沟工程设计说明
- 关于矿棉装饰吸声板检验报告加图标版
- 23、PFMEA检查表
- CSX购倂Conrail之后能够产生的综效(synergy)列示
- 煤矿机电事故影响考核管理办法
- 三段式电流保护课程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