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复习训练:魏晋时期(220-589年)-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1页
专项复习训练:魏晋时期(220-589年)-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2页
专项复习训练:魏晋时期(220-589年)-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3页
专项复习训练:魏晋时期(220-589年)-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4页
专项复习训练:魏晋时期(220-589年)-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轮专项复习训练:魏晋时期(220——589年)北朝(439-581)三国时期北朝(439-581)三国时期(220-280)北齐东魏北齐东魏北魏前秦灭北魏前秦灭西魏西魏北周西晋(266-316)北周西晋(266-316)魏220蜀221吴222吴222南朝(420-589)南朝(420-589)陈梁齐宋东晋陈梁齐宋东晋魏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大分裂大动荡。政治:变革的典章制度;九品中正制的推行进一步强化自汉代以来的世家大族的势力;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当有限。经济:南方开发推动的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相对安定,自然条件又优越,北方长期处于战乱状态,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和大量劳动力)思想文化:玄学兴起、佛道在民间十分流行,儒学受到冲击(但其仍然是正统思想,主流思想的地位并未动摇)。民族关系:民族交融。(边疆民族南下北上、东进西入、迁徙频繁;有自然的融合与强制的融合(战争))选择题强化训练1、(2022海南新高考3).西晋初年,中原的很多百姓喜欢用细毛毡子做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有人戏说中原必会被西北的少数民族所击败,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能无败乎”?这一现象反映了()A.群言百家影响社会风尚B.经济往来促进民族交融C.人口流动利于区域开发D.地方特产丰富人们生活2、(2021福建新高考3).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3、(2021湖南新高考3).西晋的占田制、南朝刘宋的占山护泽令均规定,官员可按品级高低占有数目不等的农田、山地,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至隋唐,实行均田制,普遍授田。据此可知,西晋至唐A.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B.皇权与世族势力互相依赖C.九品中正制遭到破坏D.田制改革目的是开发土地4、(2021天津新高考2).魏晋时期,一批书法家的书法艺术各具特色,如钟繇“每点多异”、王羲之“万字不同”,表明书法艺术的发展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转折所依托的条件是A.书法实用性加强B.书法流派的统一C.竹简木牍的应用D.纸张使用的推广5、(2021河北新高考3).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6、(2022·辽宁·模拟预测)东晋时期,皇权受制于士族门阀,朝廷中重要官职均为门阀士族把持,庶人不能染指。至于左右朝政的六品以上的宰辅,更是完全由士族垄断。这反映出当时A.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 B.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C.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 D.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7、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8、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9、“清乐”源自汉代乐府的俗乐,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清乐的发展说明,魏晋以来A.中原的传统文化日渐消亡B.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C.汉代的礼乐制度逐步复原D.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10、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11、史载,东晋时,太尉郗鉴为女择婿,遣人至朝廷重臣王导的家中“遍观子弟”。王氏子弟各自修饰,以图被选,只有王羲之“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被郗鉴认为是理想的女婿人选,“遂以女妻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A.女性地位低下B.婚姻讲究门第C.择婿方式独特D.大臣拉帮结派12、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时被收入《乐府诗集》。诗中描写木兰“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其中“策勋十二转”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由此能够确定《木兰诗》A.记载了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B.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C.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D.没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13、北朝推行均田制,规定年满15岁男子依照制度占有一定数量的耕地,按户缴纳赋税,并要求男子达到15岁、女子达到13岁,必须嫁娶,不得拖延。均田制的目的是A.抵制土地兼并B.促进人口增长C.增加财税收入D.稳定个体小农14、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传撰修淡化了《春秋》笔法,通过一些细微小事铺叙描写家族人物事迹,宣扬祖先容止风度,弘扬先祖德行功业;选材鲜活,语言生动,人物形象灵动,叙事风格有较鲜明的文学性。这反映出当时A.文学日益世俗化的发展趋势B.重视记忆传承的史学传统形成C.儒学正统地位受到佛道冲击D.土族重视扩大家族社会影响力1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坞堡外有坚固的围墙和高大的碉楼,内有强大的私人武装和家兵,他们平时在土地上大规模耕作,农闲时则练兵习武、制造器具,战时防守作战。这些人脱离国家的户籍,成为地主豪强的私家人口。这一状况A.有利于政府加强基层户籍管理B.推动了国家军事力量的壮大C.妨碍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D.促进了集体劳作形式的产生16、据统计,南北朝天象记录密度远高于魏晋,并且其相关记录分布十分不均匀,有关异常天象的记载多出现于建国之初,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则更为关注天文观测。由此可知,南北朝天文观测活动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服务于政治统治的需要B.封建统治者的个人喜好C.少数民族对科学的渴求D.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17、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府设有“谱局”“谱库”,由专门的谱官掌握各类家谱、族谱的编制情况,规定民间编纂的家谱必须到政府备案,与政府谱局存档簿状对照无误后,才能得到认可。这一做法A.保证血缘正统传承B.有助于维护士族特权C.限制了人口的流动D.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18、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魏晋之际,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据此可知当时A.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B.佛教盛行冲击统治秩序C.儒学正统地位面临挑战D.百家争鸣局面得以延续二、非选择题19、(2022·山东·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古代战争的地理图1、图2、图3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先秦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战争地理分布示意图。——据胡阿祥主编《兵家必争之地:中国历史军事地理要览》分别提取图1、图2、图3的战争地理分布信息,并据此说明与其相对应的历史时期。

参考答案与解析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因为人们头上戴的、腰上系的、身上穿的都是西北产的”,可知中原汉族人民普遍借鉴了少数民族的服饰和生活习惯,体现了当时中原汉族人民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融,故选B项;中原百姓社会风尚的改变是民族交融的结果,而不是群言百家说教的产物,排除A项;中原地区本来就是政治、经济中心,不存在区域开发的问题,排除C项;“头巾、系带儿、裤边儿”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活习惯,而不是地方特产,排除D项。2、【答案】C【解析】据材料“黄龙、赤乌、神风、天册、天玺、天纪……符瑞年号”可知孙吴年号多为吉祥的征兆,意在营造帝王受命上天,体现出借助年号宣扬正统,故选C项;天人感应,指天意与人事的交感相应,古人认为天能影响人事、预示灾祥,人的行为也能感应上天,不符题意,排除A项;据材料“四帝共有18个年号”可知不是因为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排除B项;三国时期,儒家思想仍处于主导地位,排除D项。3、【答案】A【解析】西晋时期官员可占据土地,使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自耕农减少,而隋唐时期均田制之下普遍授田,使自耕农数量有所增加,因此反映出这一时期自耕农数量存在反复,故选A项;官员未必是世族,而且隋唐的均田制是政府将无主的土地授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没有涉及到选官制度,排除C项;田制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保证国家税收,排除D项。4、【答案】D【解析】笔墨纸张等文具的改进,为魏晋时期书法技巧的创新提供条件,推动书法艺术从自发进入自觉阶段,故选D项;书法进入自觉阶段后,实用性减弱,艺术性加强,排除A项;“统一”说法错误,书法流派各异,排除B项;竹简木牍的应用不利于书法的发展,排除C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可知,西汉刺史负责对辖区内郡级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而魏国刺史拥有领兵权,即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故选C项;刺史职权的变化与“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无关,排除A项;地方刺史拥有领兵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保障”说法错误,且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6、【答案】D【详解】东晋时期,士族门阀把持朝廷的重要官职,将庶族地主排除在外,六品以上的宰辅完全由士族垄断等,反映出当时社会阶层流动受到阻碍,D项正确;庶族地主不满生存现状在材料中并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士族成为权贵攀附对象,排除B项;门阀之间争夺核心权力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故先选D项。7、【答案】D【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项无从反映。8、【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重心仍在北方,A.C.D三项不符合史实,故A、C.D项错误;从题干中“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的信息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故B项正确。9、【答案】D【解析】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充实了劳动力资源,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故选D项;①、②、③均位于北方,与“地广人稀”不符,排除A、B、C项。10、【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魏晋时期逐渐雅乐化,此后分散各地。河西地区的清乐与‘羌胡之声’结合,南朝的清乐则与江南音乐结合,北朝曾改编清乐并由‘胡人’演唱。隋代统一后重新整理了清乐,隋文帝称之为‘华夏正声’”可知,魏晋以来“清乐”不断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音乐相融合,隋统一后被称为“华夏正声”,体现了各民族文化互动增多,不断交融,故选B项;材料中反映了中原文化不断与其他民族文化融合后得到新发展,并未消亡,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汉代乐府与其他民族音乐融合,并非汉代礼乐制度的复原,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南北朝时期文化融合的现象,不能说明西域文化成为南北朝文化的主流,排除D项。11、【答案】D【解析】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为正确选项。12、【答案】C【解析】据材料“是唐代对军功的奖赏”可知,这并非原作中的内容,应是北宋收录时新增的,说明《木兰诗》在流传中融入新的历史内容,故选C项;材料中仅提及北朝民歌《木兰诗》在北宋被加入了唐代的内容,并未涉及其他朝代,无法体现古代政治制度的变迁,A项以偏概全,排除A项;据材料“北朝民歌”可知,《木兰诗》并不属于宋代文人创作的诗歌,排除B项;《木兰诗》作为北朝民歌,呈现了大量北朝时期的社会风貌,具有研究历史的史料价值,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材料显示政府是分散土地经营,不是抵制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对人口增长的相关信息,故B项错误;材料中“按户缴纳赋税”“必须嫁娶,不得拖延”说明政府鼓励一家一户小农经济生产,以此增加政府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材料中说明是发展个体小农,不是稳定,故D项错误。14、【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传撰修突出人物形象和细节刻画,宣扬祖先德行功业事迹以抬升家族的历史地位,扩大家族的现实政治和社会影响力,故D项正确;文学世俗化是宋代以后的特征,A项错误;重视记忆传承的史学传统形成于西周时期,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未有体现。15、【答案】C【解析】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坞堡外有坚固的围墙和高大的碉楼,内有强大的私人武装和家兵,他们平时在土地上大规模耕作,农闲时则练兵习武、制造器具,战时防守作战。这些人脱离国家的户籍,成为地主豪强的私家人口”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坞堡集军事防卫、农业生产、手工制作于一体,具有自给自足的特征,且拥有私人武装,并与国家争夺人口,故选C项;依附于坞堡的民众脱离国家户籍,不利于政府对基层户籍的管理,排除A项;坞堡的民众脱离国家户籍,不利于国家兵役的征发,排除B项;集体劳作形式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春秋战国之前就已经大量存在,因果关系逻辑错误,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据材料“有关异常天象的记载多出现于建国之初”可知,南北朝政权建立频繁,关注天文观测为自己政权的合法性做解释,巩固统治,故选A项;中国古代天文为政治服务,与统治者的个人喜好无关,排除B项;少数民族出于巩固政权需要关注天文观测,而非对科学的渴求,排除C项;南北朝社会动荡,“经济繁荣”说法错误,排除D项。17、【答案】B【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士族制度盛行的时期,统治者都是士族出身,所以政府特别重视家谱和族谱的编制,是为了更好地区分士族和庶族,以维护士族的特权,故选B项;血缘的正统传承不是只靠家谱和族谱就可以保证的,也没法体现士族与庶族的区别,排除A项;题干强调的是对血缘关系的重视,不是对人们出生地与居住地的限制,所以重视家谱、族谱与人口流动无关,上述做法没有限制人口流动,排除C项;政府对家谱、族谱的重视,是为了保护士族的特权,所以是巩固已有的政权统治基础,而不是扩大政权统治基础,排除D项。18、【答案】C【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和玄学兴起,冲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故选C项;材料内容是魏晋南北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