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精品_第1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精品_第2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精品_第3页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科技教育与文化第17课科学技术的成就(一) 精品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历史周练五1.公元前246年秦国修建郑国渠之后,该灌区面积为4万余顷,粮食亩产达到6石4斗,而当时其他诸侯国;粮食单产普遍只有1石5斗左右。这反映出A.粮食在民间的价格随之降低

B.其他诸侯国社会经济大幅度衰退C.秦国农业生产技术进步较大

D.农业发展为秦国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2.战国初年李悝为魏相,颁行“尽地力”的教令,指出治田勤谨与否会直接影响粮食的产量。荀子也认为,如好好种田,可以亩产“数盆”,等于一年收获两次。这两则材料都表明中国古代的农业生产重视A.扩大耕地面积

B.一年多熟制

C.增加从业人口

D.精耕细作3.明初下令迁江南民十四万户到凤阳;后再迁天下富户五千三百户到南京;后又强迫各地富户一万四千三百余户迁到南京。据贝琼《横塘农诗序》说:“三吴巨姓,享农之利而不亲其劳,数年之中,既盈而复,或死或徙,无一存者。”这一做法A.动摇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B.保证了皇室土地所有制C.杜绝了土地兼并现象

D.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4.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与滨海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钱穆认为各种文化形成的根源是A.需求差异

B.民族差异

C.生活方式

D.自然环境5.“帝王们也是‘经济人’,……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合理的是A.它实现了其效用的最大化B.它始终是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它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它贯穿中国古代历史6.两汉时期,“钱”字很少见于文学作品中。而从两晋时期起,它的别称被大量收录:鲁褒尊其为“孔方兄”,干宝以“青蚨”称之,而王衍则贬之为“阿堵物”。这说明魏晋时期A.商品经济发展促使社会价值观念变化B.自然经济解体导致儒家义利观的重构C.儒家地位的变迁影响文学内容变化D.商业繁荣为市民文学发展奠定基础7.宋朝“广开科举之门,俾人人皆有觊觎之心,不忍自弃于盗贼奸宄”,这表明宋代科举制的实行A.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B.使社会各阶层热衷科举C.扰乱了社会的秩序

D.影响了社会的价值取向8.新航路开辟后,美洲白银涌入世界各地。一位葡萄牙商人说,白银在全世界游荡,直至流到中国,它留在那里,好象到了它的天然中心。对白银流入并留在中国的原因解释正确的是①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对外贸易②中国手工业生产领先世界③中国“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④中国仍是世界市场的中心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9.南北朝人士颜之推(531~591以后)所著《颜氏家训》非常有名,内有名句:“昔在江南,(南人)不信有千人毡帐;及来河北,(北人)不信有万斛船。”从中我们可以得知A.毡帐是黄河流域居民的主要居住场所B.南方的手工业部门中造船技术最发达C.南北朝时南方经济已经得到很大发展D.南北朝时南北之间处于相互隔绝地步10.比较下图,提取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表述正确的是①汉唐间南方的社会经济有了非常大的发展②唐代“道”的划分更注重山川地理形势③从汉到唐代南北方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平衡④隋朝修建大运河促进传统经济格局的改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11.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①开设工厂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2.据对1863--1885年间开设的32家民族资本企业创办人政治身份的不完全统计,其中候补道2人,候补知府、候补知县、候补同知、候补通判4人,候补郎中1人。上述情况可以说明A.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封建势力阻碍B.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C.清政府鼓励创办民族资本主义企业D.清政府吸收民族资本家巩固封建统治13.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1850年到1899年,中国人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4:1;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2:1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著作多两倍。这一现象折射出近代中国A.重道轻器、文官治国的传统根深蒂固B.民族工业急需的科技人才极度匮乏C.始终没有找到符合国情的近代化模式D.由表及里、逐步深入的学习西方14.“我们现在有一些同志不愿在工业方面大搞群众运动,他们把工业战线上搞群众运动说成是‘不正规’‘农村作风’‘游击习气’,这显然是错误的。”材料中说的‘不正规’‘农村作风’‘游击习气’实质上是A.违背经济规律的蛮干B.追求经济发展的高指标C.群众建设热情高涨的体现D.快速实现工业化的必然要求15.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采矿、炼铁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所以“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并且产生各种新问题”。这段叙述从“因为”到“所以”之间,至少增加哪一段论述才能使前后因果关系完整?A.马克思阶级斗争理论的影响B.自由放任经济政策的兴起C.传统精密制造业吸引投资意愿D.新型工厂制产生16.“1832年议会改革的结果,使英国的选民人数从万增加到了万,有选举权的人口占当时英国总人口的比率也从大约2%增加到%。”这说明议会改革A.扩大了民主的范围B.消除了不平等现象C.扩大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权D.确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17.下表为1750-1850年间,英国被调查的266位工业家在创建其大型工业企业前所属的社会阶层分布表。下列分析中最恰当的是社会阶层划分数量所占总数比例(%)上等阶级8中等阶级142底层中等阶级85劳工阶级31A.中等阶级成为了大型工业企业创办的主体B.向下的社会流动是工业化社会的一般趋势C.英国代议制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实质性变化D.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流动的开放性特点18.“如果说在初期……是纠正社会机制的部分扭曲现象,只是完善过去……已经完全定型的制度的话,那么,现在我们说,必须根本改造我们的整个社会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1989年11月26日苏联《真理报》)这意味着苏联改革将A.全面推进“加速发展战略”B.全面否定斯大林体制的弊端C.谋求建立市场经济体制D.全盘否定苏联的社会主义历史年3月英国撒切尔政府公布了一个为期4年的“中期金融战略”,宣布要降低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削减政府公共开支,严格控制财政赤字,同时降低最高工资税率和投资税率。依据这一战略,当时撒切尔政府最有可能的做法应该是A.强化国家对经济的干预B.加强中央统制经济C.减少国家对福利的投资D.大力发展私有经济20.“他的哲学中承认时间、空间的客观存在,也对暂时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帝的安排,他用数学方法阐明了宇宙中最基本的法则,他是一位震古烁今的科学巨人。”材料中的“他”对自然科学的突出贡献是A.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B.创立经典力学体系C.为原子能利用提供科学基础D.成功解释光电效应班级姓名学号题号12345678910答案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21.(20分)民主政治发展是国家与社会各方之间相互协商、相互妥协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恩格斯说:“这样,在制度中便加入了一个全新的因素——私有财产。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按照他们的地产的多寡来规定的。于是,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材料二:美国宪法是美国建国初期多元利益集团谈判和妥协的结果,宪法所创立的也是一个利益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上,不同的利益集团(群体)因应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利用依宪法衍生的宪政机制,就各自的利益和联邦的“公共”利益的定义和定位,相互进行一种连续不停的谈判和妥协。谈判和妥协使旧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修正,使新的宪法原则和实践得以产生,宪法的生命力不断得到更新,表现出一种“超稳定性”,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王希《原则与妥协》材料三:民主政治正是妥协中炼成的,以冲突始,以妥协终。其实,民主政治本身就是一个妥协的产物。民主政治实际上是通过妥协与合作来解决冲突的政治机制。——刘军宁《民主是妥协的制度》载于《南方周末》请回答:(1)据材料一,回答梭伦改革中的什么措施最能体现恩格斯的论述。分析其历史影响。(6分)(2)据材料二,概括分析美国宪法何以能成为一部“活着的宪法”?(2分)(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三“民主政治是妥协的产物”的观点。(12分)(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50字左右。)高二历史周练五参考答案2017年3月01—05DDDDC06—10ADBCD11—15BADAD16—20ADDCB3.【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明太祖虽出身农民,建立明朝后政权后转向封建政权,其统治基础仍为地主阶级,其经济基础仍为地主土地所有制。迁移富户到南京等地是为了加强对地主富户的控制,抑制土地兼并,保护个体农民土地,缓和阶级矛盾以维护封建统治。D符合题意。此种行为没有动摇地主土地所有制,不能杜绝土地兼并,排除AC;材料没有反映将这些人的土地归为王室所有,排除B。7.【解析】材料大意是宋朝扩大科举取士,有利于让读书人把精力用于科举考试,从而把对封建王朝不满甚至反抗的潜在因素,转化成对其效忠服务的因素,进而维护社会稳定。也就是说科举制的实行使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故D项正确;科举制的实行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但也有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的一面,故A项错误;“社会各阶层”的说法言过其实,故B项错误;材料可以看出科举制有利于维护统治秩序,故C项错误。9.【解析】毡帐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主要居住场所,故A项错误;材料中提到万斛船但没有比较,不能讲最发达,故B项错误;北方人不信南方人有万斛船,说明南方造船技术相比以往有很大进步,证明南方经济有很大的发展,故C项正确;昔在江南,及来河北,说明南北方有交往,且根据史实南北朝时期人口南迁,故D项错误。10.【解析】从图中看出,汉代州主要分布于北方,结合史实可知北方是经济重心,唐代道南北方趋于平衡,说明南方经济有了大发展,且南方经济逐步赶超北方、趋于平衡故①③正确;结合地理知识如长江、秦岭、南岭可知唐代“道”的划分考虑到了山川地理,故②正确;传统经济格局重心在北方,隋大运河开通促进了南北方经济交流,南方经济地位日益重要,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7.【解析】从表格信息可知,1750—1850年间,很多底层中等阶级和劳工阶级通过自己的奋斗转变成了工业资产阶级,这说明工业化带来了英国社会阶层流动的开放性,故D项正确;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有相当一部分工业家是由底层中等阶级和劳工阶级转变而来,这说明向上流动也是工业化社会的特点,故B项错误;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就已经确立,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主要强调的是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项排除。21.(1)措施:财产等级制;(2分)历史影响:打击了氏族贵族的统治,扩大了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4分)(2)原因:不同利益集团利用谈判和妥协的政治机制,据不断变化的历史环境对美国宪法进行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