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经济建设及改革_第1页
苏联经济建设及改革_第2页
苏联经济建设及改革_第3页
苏联经济建设及改革_第4页
苏联经济建设及改革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苏联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改革苏联经济体制的探索之路(二战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新经济政策(1918—1921)斯大林模式(1936—1991)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之路(二战后)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沙俄苏俄苏联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1917192119251953196419851917年十月革命1922年1991年12月《阿拉木图宣言》独联体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体制列宁勃列日涅夫斯大林赫鲁晓夫戈尔巴乔夫社会主义改革重在农业重在工业经济政治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突破体制,但背离社义方向

俄国(苏联)发展线索

1.(2013广东22题)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它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推行农业集体化C.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实行余粮征集制直击高考A考查:新经济政策直击高考2.(2013全国Ⅱ35题)1931年,斯大林说:“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50—100年,我们应当在10年内跑完这段距离。”这一思想A.完全符合当时的苏联国情B.推动了苏联经济模式的形成C.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致D.延续了新经济政策的精神B考查:斯大林模式的形成直击高考3.(2013全国Ⅰ33题)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了48%。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D考查:斯大林模式高考考点课标要求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斯大林模式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复习目标基础检测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和影响?2、斯大林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主要表现?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失败的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内容农业工业商业分配影响余粮征集制固定的粮食税工业国有化重要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和暂时无力经营企业允许私人经营取消商业贸易,国家集中分配自由贸易积极作用: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军事斗争胜利;消极影响: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积极性。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巩固。按劳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平均主义分配原则斯大林经济模式的表现:①所有制形式:单一的公有制②管理体制:高度集中③调节手段: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④管理手段: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形成过程: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逐步取消了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确立了新的经济体制。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忽视民主否定价值规律僵化指令特点: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类别赫鲁晓夫

改革勃列日涅夫

改革戈尔巴乔夫

改革背景措施农业工业评价成效失败的原因局限

苏联经济改革一览表材料一:4年世界大战和3年国内战争,整个国家满目疮痍,1920年国民收入只有40亿卢布,比1917年还少70亿;工业总产值只及1913年的14%,其中钢和生铁的产量只及1913年的5%和3%,煤也只有1/3;谷物总产量比1913年减产1/3。全国陷入一片饥荒,人民连基本的面包和衣服都得不到满足。此时1920--1921年苏俄又遭遇了大旱灾。粮食极端匮乏,原料能源缺少,工厂也无法开工。战争和灾害使经济遭受严重破坏,濒临崩溃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重点突破: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材料二: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农民对余粮收集制的不满材料三:列宁说: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的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

从材料三分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为什么错了?当时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严重的经济危机材料四国内战争结束后,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取消,反而强化了,1920—1921年度的粮食收购量却翻了一番,而农民获得的代价仅是一些贬值99.5%的“彩色纸片”。这种越来越严厉的无偿征购,农民已不堪忍受,农民的不满演变为农民暴动的事件。工人因生活条件的恶化也日益不满。1921年春,在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城市发生了工人罢工和抗议游行。更为严重的是,2月28日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他们抛出了“贸易自由”“拥护不要共产党人参加的苏维埃”。参加叛乱的水兵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的情绪反映了农民是何等的不满。1920年苏俄发生的示威游行严重的政治危机四年世界大战和三年国内战争的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失误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工人、农民不满阶级敌人乘机叛乱苏维埃政权面临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背景他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强国。

——丘吉尔也有人说,“他是苏联解体的罪魁祸首”。重点突破:

二、斯大林模式我看“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迅速实现工业化光辉的成就1941年,希特勒发动袭击后,苏联只用了8天时间就征集了530万人入伍,仅用4个月就建立了强大的军事工业基地。光辉的成就使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为二战胜利奠定基础

美国罗斯福新政光辉的成就为西方国家提供借鉴苏联经济的巨大发展和它所采取的“计划”方式,引起西方世界的极大兴趣,西方人士纷纷前往苏联取经。一时间,“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材料1:苏联经济各部门发展的状况产业部门1937年比1928年的增长率农业产值

8.1%轻工业产值

210%重工业产值

550%光芒的背后……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调

材料2:国家计划力争精确,在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钮扣售价1卢布,700公里外莫斯科的价格也是1卢布,万里之外的海参崴仍然是1卢布……僵硬的计划经济,导致地方企业毫无积极性。

地方企业缺乏活力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的敌人。光芒的背后……饥饿的农民全盘集体化带有很大的强制性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这就是鲜明的对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3、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积极(1)使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2)形成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3)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弊端(1)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2)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3)从农民身上拿走东西,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4)执行计划指令,挫伤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5)二战后成立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斯大林模式,为日后经济发展埋下隐患。重点突破:

三、认识苏联的经济改革

有人说:赫鲁晓夫的改革把苏联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残了,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苏联改死了。中央地方未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_____经济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压抑地方_______1、压抑企业______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3、单一的______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积极性给企业部分权力农民拥有一定数量自留地和牲畜:物质利益原则;侧重改革农业、发展农业赫鲁晓夫改革给地方部分管理权中央地方未冲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_____经济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压抑地方_______1、压抑企业______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3、单一的______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积极性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农业自主权;提高农产品价格优先发展军事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推行新经济体制,运用价值规律勃烈日涅夫改革:中央地方斯大林模式的根本打破权力_________,排斥市场的指令性______经济工业集体农庄工人农民压抑地方_______1、压抑企业______2、片面发展_______,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3、单一的_______制积极性积极性高度集中计划重工业公有压抑工人、农民的_______积极性企业自治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公有制加速发展重工业内容: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加速发展战略”——经济

“加速战略”是戈尔巴乔夫于1985年提出的改革方针。其基本目标是:到2000年,国民收入和工业总产值要增长1倍,国民收入年增长速度提高到5%,人均实际收入增加60%—80%。其基本思路是: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给企业放权让利,国家对经济管理逐步从以行政管理为主向以经济管理为主的方法过渡。私有化改变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其哲学基础是抽象人道主义。它宣扬“人是万物的尺度”,把社会主义说成是符合抽象的“人性”和“一切人”的利益的“人道的”制度,否认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否定无产阶级专政的必要性,反对在任何情况下使用任何暴力。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

“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苏联三次改革失败的原因:

赫鲁晓夫

改革勃列日涅夫

改革戈尔巴乔夫

改革无法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没有突破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无法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改革已经背离了社会主义道路苏联三次经济改革的比较相同点:(1)目的(2)领域(3)结果都是为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结果成效都不显著,可以说是失败的改革不同点:(1)侧重点(2)成效(3)败因赫氏侧重农业,勃氏侧重重工业,戈氏侧重所有制和商品经济入手;前两次改革都取得一定成效,而后者未见成效,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前两者失败是因为未改变原有体制,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后者虽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却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深化拓展:

从农业改革入手,比较苏联与中国的经济体制,并从中获得启示材料一在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位,涉及生产的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的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制,以远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收购农庄产品.与此相对应的是严峻的农业形势:1953年的人均粮食和肉类产量只有432千克和30千克,比革命前1913年还要低。据材料一,指出在苏联农业发展中“体制”与“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集体农庄制度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管理模式,体制僵化;实行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策略,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损害了经济的发展,导致出现严重的农业问题‖‖材料二1955年起,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只下达国家收购各类农畜产品的数量指标,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改革后苏联的粮食产量明显增加。1958年,赫鲁晓夫一反常态,认为“保留大块宅房园地和私有牲畜,就成了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道路上的严重障碍”,采取许多限制措施。苏联农业落后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据材料二,归纳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特点,并分析其对农业发展产生的影响。特点:政策具有两面性,前后矛盾(缺乏连续性);没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影响:一方面触及了旧的体制,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农业发展另一方面没有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政策前后不一,影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材料三1978年11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签下“生死状”,实行包产到户,揭开了农村改革的序幕。次年10月即获得大丰收。1982年1月,《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肯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1983年1月,《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要求对人民公社体制进行改革,此后,人民公社逐渐解体;1985年1月,《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取消农产品统购统销制度,进一步放宽农村政策,放活农村金融,扩大城乡交流。据材料三分析中国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较大成就?(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来自农民的创造,适应了农村生产力的状况,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2)党的政策逐步推进,具有连续性。(3)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冲破了旧的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1)要大胆突破传统,与时俱进,用于创新,认清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2)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3)必须兼顾效率与公平4)农、轻、重工业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5)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曲折性,要不断探索,反复实践,不畏艰难等等6)改革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过于保守7)关注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共享改革成果

苏俄(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给我们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有益的启示?社会主义

(经济)

制度确立

阶段戈尔巴乔夫改革(深化、失败)回顾:苏联经济发展与改革的历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趋于停滞)赫鲁晓夫改革(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