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学原理复习(全)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b626aeea5cc8aa5c393ee9f89eddfd0/7b626aeea5cc8aa5c393ee9f89eddfd01.gif)
![管理学原理复习(全)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b626aeea5cc8aa5c393ee9f89eddfd0/7b626aeea5cc8aa5c393ee9f89eddfd02.gif)
![管理学原理复习(全)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b626aeea5cc8aa5c393ee9f89eddfd0/7b626aeea5cc8aa5c393ee9f89eddfd03.gif)
![管理学原理复习(全)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b626aeea5cc8aa5c393ee9f89eddfd0/7b626aeea5cc8aa5c393ee9f89eddfd04.gif)
![管理学原理复习(全)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7b626aeea5cc8aa5c393ee9f89eddfd0/7b626aeea5cc8aa5c393ee9f89eddfd05.gif)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管理学原理——邹ouzhi@管理概述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控制管理学原理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原理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管理概述第一节管理的定义与特征第二节管理的职能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重点:管理的概念管理的职能难点:管理的职能管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原理一、管理的定义科学管理学派创始人泰罗(F.W.Taylor)认为:管理是对工人进行挑选和培训,对生产和操作进行统计以及定额管理的过程。过程学派的创始人亨利·
法约尔(HenriFayol)认为:管理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这五种因素的运用和体现的过程。组织理论代表者韦伯(MaxWeber)认为:管理是通过行政组织体系层层下达并实现企业经营者意图的过程。第一节管理的定义与特征美国学者福莱特(Follett)提出:管理就是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其唯一权威就是成就。美国管理学家赫伯特·A·西蒙(HerbetA.Simon)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认为:管理就是设计并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的过程。美国学者加雷思.琼斯(GarethR.Jones)提出:管理是对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快速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资源包括人、机器设备、原材料、信息、技术、资本等。第一节管理的定义与特征斯蒂芬.P.罗宾斯:管理是指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有效地完成工作的过程。周三多: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第一节管理的定义与特征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有效地利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各种资源,并通过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和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与自己共同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8第一节管理的定义与特征二、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产生于组织的社会活动要求。规模越大,劳动分工和协作越复杂,管理工作就越重要。管理的载体是组织。组织是社会系统的一个子系统,管理通过组织这一子系统去实现管理目标。管理的核心是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与他人合作去实现既定的目标。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和管理职能去实现既定目标。9第一节管理的定义与特征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效率(Efficiency):给定输入,获得更高输出,效率高。效果(effectiveness):由某种动因或原因所产生的结果。管理者实现了组织目标。效率是活动方式,效果是活动的结果。第一节管理的定义与特征资源利用目标实现手段:效率结果:效果目标低浪费高成就三、管理的性质自然属性:指一切进行社会化生产的地方都客观要求合理地组织生产力,即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组织社会化生产的客观要求。生产力发展越快,社会化生产水平越高,对管理的要求就越高。管理的自然属性不取决于社会制度,主要取决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劳动社会化程度。管理本身也是生产力。社会属性指管理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是为一定的生产关系服务的。管理的社会属性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具有本质的区别,因此,管理中关于维护生产关系的制度、原则和方法都是适应和维护特定的生产关系需要服务的,取决于一定的社会制度。11第一节管理的定义与特征学习管理二重性的意义明确管理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大胆的引进吸收世界上先进的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不能照搬全抄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第一节管理的定义与特征管理的职能:是指管理在组织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发挥的功能。13第二节管理的职能法约尔: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古利克和厄威克: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哈罗德.孔茨和西里尔·奥唐奈里奇:计划、组织、人事、领导和控制西蒙:决策希克斯:创新14第二节管理的职能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激励、沟通和控制。各个管理职能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管理职能在实际中不可能完全分割开来,而是相互融合的管理职能随环境、组织的不同而不同,管理学家对管理职能的划分认识不一15第二节管理的职能计划决策组织用人指导指挥协调沟通激励代表监督检查控制创新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决策:根据预定目标做出行动决定。面对社会和经济活动中每天都会遇到的大量的问题,企业需要加以解决并对解决方案进行优化和做出决定。科学决策:识别问题——明确目标——拟定方案——筛选方案——执行方案——评估效果16第二节管理的职能计划:为了达到一定目标所制定的未来行动方案。计划-----生产要素分配和使用------计划指标分解-------控制和考核。计划是行动纲领,是企业实现目标的保证,其在管理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17第二节管理的职能决策与计划的关系?组织:保证决策和计划的顺利实施,以实现既定的目标。通过组织可以进行分工以形成比个体强大的生产力量去完成既定的任务。因此,必须根据任务情况建立有效的组织,拟订上下左右联系方式,制定组织制度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组织是管理的载体,是其他管理职能活动的组织保证。18第二节管理的职能领导:领导者通过指挥、指导、协调等手段去影响个人和集体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领导者可以产生于正式组织或非正式组织中。领导的本质是通过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协调组织活动以实现组织目标。领导依据权力、责任大小不同分为高、中、低不同层次。19第二节管理的职能激励:通过一定的手段使组织成员的需要和愿望得到满足,以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并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去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物质激励精神激励20第二节管理的职能沟通:“人类最大的失败在于不能获得他人的帮助及了解”第二节管理的职能控制:根据预定的目标和标准,对生产管理活动进行系统地监督、检查和衡量绩效,如发生偏差就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使整个活动按既定的计划和标准进行。标准——监测手段——实际情况与标准比较——纠正偏差。控制手段因对象不同而异,生产过程各个环节都要实行控制。22第二节管理的职能管理者高层管理者中层管理者基层管理者操作者负责组织的未来发展方向,制定现行政策执行组织政策,指挥一线管理人员或操作人员的工作一般只限于督导一线操作者的工作第二节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角色——亨利.明茨伯格(HenryMintzberg)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正式权力。代表人:行使具有礼仪性质的职责。领导者:对组织的成败负责,和员工一起工作确保目标的实现。联络者:与外界建立联系,与别人一起工作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信息角色:所在组织的信息传递中心,也是其他组织的信息传递渠道。监督者:密切关注组织自身状况以及外部环境的变化,通过接触下属,利用个人关系网等方式获取信息。传播者:把监督获取的大量信息分配出去。发言人:把信息传递给外界。第二节管理的职能决策角色:通过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做出决策,分配资源以保证决策方案的实施。企业家:发现机会进行投资。冲突管理者:处理冲突和解决问题。资源分配者:决定组织资源用于哪些项目。谈判者:与员工、供应商、客户和其他组织谈判。第二节管理的职能管理者的技能——罗伯特.卡茨(Katz,1974)技术技能:管理者掌握和熟悉特定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人际技能: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概念技能:产生新想法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思维能力。第二节管理的职能技术技能:对于基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高层管理较不重要人际技能:对于所有层次的管理的重要性大体相同概念技能:对于高层管理者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者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者较不重要第二节管理的职能有效的管理者——弗雷德.卢森斯(FredLuthans)传统管理活动:决策、计划和控制沟通:交流例行信息和处理文书工作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惩戒、调节冲突、人员配备和培训网络联系:社交活动、政治活动和与外界交往活动传统管理沟通人力资源管理网络联系类型平均的管理者32%29%20%19%成功的管理者13%28%11%48%有效的管理者19%44%26%11%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不同层次的管理者每种职能的时间分布类型计划组织领导控制活动基层管理者15%24%51%10%中层管理者18%33%36%13%高层管理者28%36%22%14%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不同组织规模中管理者角色的重要性小企业管理者的角色发言人企业家代表人领导者传播者大企业管理者的角色资源分配者联络者监督者冲突管理者谈判者企业家高中低角色的重要性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一、研究对象管理理论(普遍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理论管理学:适应于各种组织的普遍的管理原理和管理方法(基础)应用管理学:将管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于具体的企业管理和部门管理以对管理职能研究为轴线。33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二、研究方法管理学原理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其受多学科支撑并与其融合。交叉:管理与信息学——管理信息科学融合:管理与经济学——企业经济、管理经济学管理与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管理哲学、管理文化等34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数学法学哲学统计学系统研究方法把管理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研究该系统的内部构成、运行以及发展变化规律,研究该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关系35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系统是由各个部分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由2个以上要素构成,要素是构成系统的最基本的单位要素与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有机联系,系统内部和外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任一系统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任何系统都有特定的功能,整体具有不同于各个组成要素的新功能。新功能由系统的有机联系和结构所决定。36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集合性:系统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可以相互区别的要素组成的集合。相关性: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某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特定关系。目的性:系统具有明确的目标。整体性:由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所具有的整体的性质和功能,不是系统中各组成要素性质和功能的简单叠加,而是呈现出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新的质的规定性。层次性:系统各要素之间在地位与作用、结构与功能上表现出来的等级秩序性。环境适应性:任何系统都存在于更大的系统(环境)之中,系统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37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原理整体原理反馈原理有序原理38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整体原理:在系统分析的基础上,追求整体效应,找出最优的行动方案,以最少的消耗,实现系统的功能
1+1〉2系统结构:各要素在系统中的位置(空间排列)、顺序(时间排列),以及它们的内在联系系统功能:对输入经过处理后提供更多的输出有序原理:任何系统只有开放,与外界有信息交换才能有序。39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反馈原理: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实现控制40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指挥中心执行机构反馈信息反馈机构接受单位指令输入输出原始信息反馈信息系统科学理论一般系统论:信息论:信息论是一门用数学方法来研究信息的计量、传递、变换和储存的科学。控制论:是研究生命系统(动物、包括人类等)和非生命系统(机器内部)以及与两者均有关的社会经济系统内部的通信、控制、调节、组织、平衡、稳定、计算及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或反馈的各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一的科学方法论。41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耗散结构理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非线性的开放系统(不管是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乃至社会的、经济的系统)通过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的变化达到一定的阈值时,通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即非平衡相变,由原来的混沌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上、空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状态。协同理论:系统的各个部分如何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形成系统在空间上、时间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结构。突变理论:研究系统从一种稳定状态到另一种稳定状态的跃迁。42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比较研究法主要通过横向、纵向比较,发现异同,探索研究对象发展变化规律,为管理活动提供依据。43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矛盾研究法把事物矛盾双方作为一个统一体,通过矛盾分析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44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案例研究法通过选取典型案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找出事物发展中的因果关系,归纳出经验、理论和规律,再用它们去指导实践。注意案例的代表性以及事情发生的前提、背景和条件。45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试验研究方法把研究对象控制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观察其发展结果,以寻求事物发展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在社会科学研究中,试验研究法也叫控制变量法。46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归纳方法通过对客观存在的一系列典型事物(或经验)进行观察,从掌握典型事物的典型特点、典型关系、典型规律入手,进而分析研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从中找出事物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47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演绎研究法演绎研究法是根据已经证明了的公理、定理和规律来进行推理的一种研究方法。由一般原理得到个别事实的结论的推理方法。(三段论)48第三节管理学原理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49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与实践组织周公《周礼》中,将周代朝廷官员分为: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这六官又分为360职,层次清楚,层级分明,是比较典型的科层式组织结构。孙武《孙子兵法》实行军、旅、卒、伍的军队编制,军为12500人,旅为500人,卒为100人,伍为50人。劳动组织方面,进行大规模劳动的工程有:长城、京杭大运河等。50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用人“得贤人,国无不安,……,失贤人,国无不危”“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隋朝实行的科举制度经营范蠡吕不韦经营之道:《史记·货殖列传》提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51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理财古代上计制度(战国时期):年终对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进行考核古代审计制度(唐朝):对各级政府结构的财政收支进行审核批准。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年利润率如低于20%即无合理利润。“农不如工,工不如商”
。52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范蠡(公元前536-前448年),春秋楚国宛人“忠以报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能择人而任时”,“与时逐而不责于人”“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劝农桑,务积谷”、“农末兼营”、“务完物、无息币”53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管子(公元前730-前645年),名“夷吾”,字“仲”,颍上人“道不远而难极也,与人并处而难得也,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不留处”“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心术论——“上察于天,下察于地”:义礼法权54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人性趋利避害。“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危坠,我存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经济发展是国家和社会安定的基础。“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以民为本,安民富民。“霸王之所治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乱”。“有道则民归之,无道则民去之”“有道化民,教子学技”。“取民于有度,用者有之”。“为天下致利除害”。提出藏富于民,“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55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社会要实行专业化分工。即士、农、工、商,四民分业。且认为“士之子恒为士,农之子恒为农,工之子恒为工,商之子恒为商。”子承父业,利于技艺传授。注重激励。赏罚公平有度,“案其功而行赏,案其罪而行罚”,“使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谓之大治”用人。“临民不信于民者,则不可使任大官。”“一曰大德不至仁,不可以授国柄;二曰见贤不能让,不可与尊位;三曰罚避亲贵,不可使主兵;四曰不好本事,不务地利,而轻赋敛,不可与都邑”。“论材、量能、谋德而举之,上之道也。”56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孔子的管理思想(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强调事物的客观规律——“道”。“道存则国存,道亡则国亡”,“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取之,不取也”基本出发点——“仁”:“仁者,人也”,本质是人,做人的道理。仁义与礼治——“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主张严格的等级制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上好礼,则民易使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义礼关系和人的等级,“重义轻利”,区别管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和与中庸。“和为贵”——“和同之辩”。“中庸”——正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度”,不偏不倚,恰如其分。矛盾的全面、均衡、灵活和统一——“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权变——“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人才观念:重视人才作用——“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忘,则其政息”,“为政在人”。克服偏见——“听其言观其行”
。培养人才——“学而优则仕”。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孟子的管理思想(约公元前327-前289年)“性善论”:人生来有“不忍人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仁、义、礼、智”。“仁政”:尊重被统治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以德服人,重视管理者的榜样作用——“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耳诚服也”。“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处理人群关系时要以“仁”和“中庸之道”对待各种人与事。对人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对事要“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中庸之道才正确。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先义后利“上下交征利尔国危矣”强调灵活、权变:以时间为转移——“此一时,彼一时也”。特殊情况特殊处理——“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以条件为转移——“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强调安定民心,必须为民置恒产——“若民无恒产,固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所不为己”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荀子的管理思想(约公元前313-前238)“性恶论”:“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性伪合而天下治”“隆礼重法”,礼法结合。强调“民本:“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上下具富”的经济管理思想:强本——“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禀者,财之末也”,“轻田野之税”,“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尚贤用能的人才思想:“论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不恤亲疏,不恤贵贱,唯诚能之求”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老子的管理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无为而治:“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治大国如烹小鲜”,“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多智”“弱者道之用”:静观待变:“致虚极,守静笃”守弱用柔:“人之生也柔弱,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柔脆,其死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持盈处需:“功成身退,天之道”据上谦下:“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以其善下也,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人,必以言下之,欲先人,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二人不重,处前二人不害”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庄子的管理思想(约公元前369-前286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坚持人的自然性的思想,反对人的社会性“黄帝尚不能全德,而战涿鹿之野,流血百里,尧不慈,舜不孝,禹偏枯,汤放其主,武王伐纣”,“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小人则因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无为而治:”同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主张清心寡欲,主张自然而治,抛弃社会伦理规范,绝圣弃智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墨子的管理思想(公元前468-前375年)国富民治:“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强乎耕嫁树蓺,强乎纺绩织纴”“兼爱”和“交相利”:“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尚贤使能,为政之本”,“听其言,迹其行,察其所能”,“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爵位不高,则民不敬之;蓄禄不厚,则民不信之;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之”“尚同”:“上下同义”,“是以治国”节用:“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也,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商鞅的管理思想(公元前390-前338年)人的本性是好利:“民生则计利,死则虑名”崇尚法制:“法令者,民之命也,为治之本也”主张严刑峻法,以严酷的法律治理国家:“禁奸止过,莫过重刑”,“壹刑者,刑无等级,子倾向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敌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于前,有败于后,不为损刑,有善于前,又过于后,不为亏法”奖励耕战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韩非的管理思想(公元前280-前233年)人的本性是好利:“人以肠胃为本,不食则不能活;是以不免于欲利之心”,“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历史是不断发展演进:“不期修古,不法常可”法:“上法而不上贤”,“圣人之治国也,不待人之为我善业,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法莫一而固”,“名其法禁,必其赏罚”,“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赏莫如厚,诛莫如重”,“法莫如显”术治的思想:“治吏不治民”“势”: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孙子的管理思想战略与策略重视环境分析——“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战争的胜负核心在于五事——“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重视战略目标的确定,谨慎对待。“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重视战略计划,制定详细的战略部署。“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战略实施的具体计谋:兵贵神速、出奇制胜、因地制宜、避实就虚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二、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公元前2000年左右,巴比伦“汉穆拉比法典”公元前452-451年,古罗马《十二铜表法》公元前8世纪-前146年,古希腊城邦的民主制度,集会、议会、民众法庭罗马共和制,元老会,平民大会基督教70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二、西方早期管理思想与实践西方早期管理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在其1776年发表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国富论》)劳动是创造国民财富的源泉。商品和服务的价值来源于劳动,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和利润的来源,工资是工人劳动所得,利润为资本家所有,两者之间存在矛盾。71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查理·巴贝奇(CharlesBabbage,1792-1871)英国学者。进一步发展了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论点,并提出分工可以减少工资支付,强调劳资合作。(报酬包括固定工资、利润、奖金。)普尔(HenryV.Poor,1812-1905)美国管理学者。提出两权分离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科学组织。企业员工职责明确,指挥统一。
2)信息反馈。制定相应的报告制度,以便管理者及时了解企业经营情况。
3)情报资料。编制相关财务、生产等信息,通过对相关信息分析,来改善管理,提高决策效率。不能把人看成机器,工资不是万能的。72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泰罗的科学管理思想泰罗(FrederickTaylor,1856-1915),美国费城人,“科学管理之父”。1874,18岁进厂当学徒1878,进入米德维尔钢铁公司,技工-工长-总技师1883,获得斯蒂芬工艺学院机械工程学位1884,总工程师1890,纸板投资公司任总经理1893-1898,工厂管理咨询1898,伯利恒钢铁厂1906,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主席73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主要著作:1895,《计件工资制》1903,《车间管理》1911,《科学管理原理》管理探索搬运铁块实验铁砂和煤炭的铲掘实验金属切削实验74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基本假设前提当时劳资矛盾日益尖锐的主要原因是社会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如果能通过科学管理将社会资源进行充分利用,则劳资双方都会得到利益。假设工人是“经济人”,只要能使人得到经济利益,他愿意配合管理者挖掘出自身最大潜能。单个人是可以取得最大效率的,集体的行为反而导致效率下降。科学管理是使单个人提高效率的有效方法。75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基本原理:作业研究原理: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时间研究原理:在动作分解与作业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考虑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情况而耽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方法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即一天合理的工作量。76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管理理论内容: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标准化。只有雇佣一流工人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差别计件工资制。在工时研究基础上,确定劳动定额和工资率,以此为标准确定工人工资率。77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管理职能细化和专业化: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职能工长制:脑力、教育、技术知识、机智老练、充沛的精力、诚实、判断力和良好的健康状况例外原则: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负责处理,自己保留对例外的事项(重要事项:战略问题、重要人员更替)的决策权和控制权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厂长计划室车间工作命令工长工时成本工长工作程序工长纪律工长工作分派工长速度工长修理工长检验工长工人评价:贡献:改进工厂生产率和效率;引进对工作场所的科学分析;计件工资将报酬和绩效相联系,提出了职能制。缺陷:激励前提简单化——“经济人”;将工人看作机器的一部分;忽略了组织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现代企业的经营管理、市场、销售都没有涉及。79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法约尔(HenriFayol,1841-1925),法国人,“现代经营管理理论之父”,管理过程学派创始人1860年毕业于采矿学校长期担任法国康门塔里-福尔香包矿冶公司的采矿工程师和总经理法国军事大学,管理教授创办了管理研究所80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1916年发表《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企业生产经营的六种活动技术活动:设计、制造和加工商业活动:采购、销售和交换财务活动:资金的筹措、运用和控制安全活动:设备的维护和人员的保护会计活动:货物盘点、成本统计和核算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81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五大职能计划:管理的首要职能。预测企业发展状况、目标,制定相应的方案。组织:确定完成生产任务和执行管理职能的机构、单位,使它们承担相应任务。指挥:对下属的生产活动给予指导。指挥者需注意与下属沟通,以身作则,公平公正。协调:整合企业活动与员工以实现企业共同目标。控制:保证工作按已定计划和命令去完成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应受到控制。82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十四条原则分工:劳动专业化分工是各个组织机构前进和发展的必然手段。权力与责任:权力指发布命令并强使别人服从的力量,包括职务权力和个人权力。权力与责任相互一致,互为因果。纪律:遵守企业内部各方达成的协议。统一命令:员工在工作中只能接受一位上级的命令。统一领导:为达到共同目标,由一位领导者依据一项计划展开集体活动。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整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的总和。报酬合理:报酬及支付方式使雇主和雇员都满意。贡献大的员工给予奖励。集权:集权程度依据管理人员的个性、品质、能力,下级的可靠性,企业的规模、条件等情况而定。83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等级链与跳板:从最高级到低级建立关系明确的职权等级系统,以贯彻执行统一命令和保证信息传递的程序。秩序:企业内人员的安排、物资的存放各有其位,各就其位公平:主管人员以亲切友好公平公正的态度对待下属员工。人员稳定:鼓励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长期为本单位服务。首创精神:发挥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创新精神。集体精神:保持和维护企业内部员工间团结、协作、融洽的关系。84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A厂长B副厂长C副厂长D主任E主任F段长G段长H班长I班长J工人K工人
法约尔跳板评价:贡献:提供普遍原则;认为管理是一个专业可以被培训和开发;强调高层的作用。缺陷:普遍规则往往会受到具体环境、技术和人的制约。85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韦伯的行政组织体系(科层管理)理论韦伯(MaxWeber,1864-1920),德国人,曾担任过教授、政府顾问、编辑其研究主要集中在组织理论方面,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新教的伦理》《经济史》《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
86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权力来源个人崇拜式传统式理性-合法式管理组织结构决策者决策执行者实际工作者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主要负责人行政官员一般工作人员“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主要内容:存在明确的分工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或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或等级体系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作用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88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行政管理人员不是他所管辖的那个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行政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89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评价:贡献:促进了组织日常活动的效率;消除了员工和管理者的主观判断;强调位置而不是人。缺陷:有限的组织灵活性和缓慢决策;忽视了人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权力的积累导致独裁管理;规则可能成为目的,一旦建立很难消除。90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一、人际关系理论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普遍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其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学者们试图通过认识和掌握人的行为规律,以发现激励员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的方法。行为科学研究起源于人际关系的研究。霍桑实验是研究人际关系的开始。霍桑实验:美国西方电气公司下属的位于芝加哥附近的工厂1924-1932:室内试验1928-1931:人员访谈1931-1932:员工观察研究91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1924-1932:室内试验(各种工作条件的变化对员工工作效率的影响程度)照明实验:1924-1927电话继电器装配实验(女工实验)(1927-1932)——梅奥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假设在实验中改进物质条件和工作方法,可导致产量增加安排工间休息和缩短工作日,可以接触或减轻疲劳工间休息可减少工作的单调性个人计件工资能促进产量的增加改进监督与控制的方法能改善人际关系,从而改进工人的工作态度,促进产量的提高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1928-1931:访谈研究改进员工的工作态度2万多名工人,问卷、访谈人们对环境是否满意,与人们复杂的感情因素(以往的生活经历、现在的社会地位以及广泛的社会联系)有关1931-1932,观察研究(班克威林观察室研究)实验结论:工业企业不仅是生产场所,更是一个社会系统;企业中非正式组织对工人的行为起重要作用。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霍桑实验的成果企业员工不是单纯的“经济人”,而是“社会人”,有各种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员工个人对环境的态度对其行为方式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是提高工人的士气和积极性,而其又与家庭生活、企业内人际关系等社会、心理方面的因素相关。企业有非正式组织霍桑效应95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二、行为科学理论研究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行为的因素,以提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控制能力,目的在于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达到组织的目标。其基本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动机决定的,而动机又是由需求引起的。即需要引起动机,动机决定行为。96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尚未满足的需要为目标所驱使的行为需要的满足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H.Maslow,1908-1970)认为,人有五种基本的需求: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97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各种需要之间的关系:生理、安全是较低层次的需要,社会、尊重、自我实现是较高层次的需要,较低层次的需要从外部使人得到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从内部使人得到满足。当一个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下一个需要成为主导需要,已经满足的需要不能起到激励作用。低级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后,上升到高级需要。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人们的需要层次会随着生产水平的变化而变化。98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需要种类1935年百分比1995年百分比生理需要35%5%安全需要45%15%情感需要10%24%尊重需要7%30%自我实现需要3%26%双因素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通过对匹兹堡地区200名工程师和会计师调查发现,使员工感到满意的因素都是由工作本身产生的,而使员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多与工作环境有关。99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员工工作动机的各种因素分为两类保健因素:企业政策与行政管理、技术监督系统、与监督者个人之间的关系、与上级之间的关系、与下级之间的关系、薪金、工作安全、个人生活、工作环境、地位。——无积极有效的激励作用,维持现状激励因素:工作带来的愉快、工作上的成就、工作优秀而获得奖励、对个人发展前途的期望、职务上的责任、晋升。——有效提高生产效率100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满意传统观点不满意没有不满意保健因素不满意没有满意激励因素满意X理论与Y理论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麦格雷戈(DouglasMegregor,1906-1964)在1957年提出的关于人性问题的理论。Y理论:员工并非好逸恶劳,能根据目标实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能够通过成就感和自我实现需求的满足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能够承担责任,具有相当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X理论:传统管理理论中对人性的认识。员工天性好逸恶劳,尽量躲避工作;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要求;缺乏进取心,不愿承担责任,天生反对变革,需要对他们采取强制措施或惩罚办法,迫使他们实现组织目标。101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超Y理论美国管理学家乔伊.洛儿施(JoyLorsch)和约翰.莫尔斯(JohnMorse)1970年提出Y理论不是在所有情况下都比X理论效率高,管理思想和方式依据成员的素质、工作的特点环境情况而定。(工厂、研究所实验)人们怀着许多不同的需要加入工作组织组织形式和管理方法要与工作性质和人们的需要相适应组织机构和管理层次的划分、职工的培训和工作的分配、工资报酬、控制程度都要从工作的性质、工作目标、职工素质等方面考虑,不能千篇一律当一个目标达到以后,可以继续激起职工的成就感,使之为更新、跟高的目标努力102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Z理论美国加州大学管理学院日裔美籍教授威廉.大内(WilliamOuchi)在1981年提出。认为企业管理当局与职工的利益是一致的,两者的积极性可融为一体。企业对职工的雇佣应是长期的而不是短期的。上下结合制定决策,鼓励职工参与企业的管理工作。实行个人负责制。上下级之间关系要融洽。对职工要进行知识全面的培训。相对缓慢的评价与稳步提拔。控制机制要较为含蓄而不正规,但检测手段要正规。103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社会系统学派
社会系统学派的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学者巴纳德(ChesterI.Barnard,1886-1961),现代管理理论之父。《经理人员的职能》《组织与管理》104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其主要思想包括:组织是一个社会协作系统协作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是:协作的意愿、共同的目标、成员间的沟通诱因≥贡献经理人员的职能。经理人员的职能包括三个方面:建立信息沟通系统、促使系统内成员为实现组织目标做贡献、规定共同目标105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决策理论学派管理活动的核心是决策。代表人物是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教授西蒙(HerbertA.Simon),该学派的主要观点有:管理即决策。决策分为程序化和非程序化决策两类。决策是包括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四个阶段的过程。用“令人满意”替代“最优化”
106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系统管理学派该学派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和方法,通过建立系统模型,来分析和研究企业和其他组织的管理活动过程,代表人物有:卡斯特(F.E.Kast)和罗森茨威克(J.E.Rosenzweig)。其主要观点有: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中,人是决定性要素,具有主观能动性。企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技术系统,企业与周围的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系统理论与管理》107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经验学派经验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德鲁克(PeterF.Druecker)、戴尔(ErrnestDale)和纽曼(WilliamH.Newman)。该学派认为,以前的管理理论和方法都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最好从企业管理工作实践出发,以企业各种成功或失败案例为研究对象,加以总结和归纳,再形成理论知识和管理方法,其主要观点有:将群体的努力向共同目标引导和控制。重视对企业合理组织结构模式研究。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MBO)。108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权变理论学派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一种管理理论,其主要研究组织内各子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以及一个组织与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影响。他们认为,管理因素是环境因素的函数,管理实践需视具体环境而定,其主要观点有:环境变数同相应的管理变数相适应。权变管理的核心是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环境包括内部和外部环境。组织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组织活动必须适应外部环境的特点与变化。109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管理科学”学派该学派主要探求组织生产过程中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生产力要素的最佳组合,以最快的速度、最少的投入来取得最大的效益,其基础是运筹学,方法是系统分析。其主要思想有:假设:组织成员是“经济人”,组织是追求“最优”的系统,组织是一个人-机系统,组织是一个决策网络。管理是一个合乎逻辑的理性优化过程。数学优化模型和程序的使用。110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思想与理论的演化与时代背景111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时间时代时代特征主要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和著作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末工业化初期电报、电话、信件、单据铁路、马车、轮船蒸汽机、机械殖民地治(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工厂代替作坊劳动分工能够提高生产率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查里.巴贝奇《论机器和制造业的经济》(1832)20世纪初至1950年代工业化中期电报、电话、信件、单据汽车、铁轮、轮船、飞机电气化、机械化、流水线生产殖民地纷纷独立,殖民体系瓦解(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科学管理一般行政管理行为管理定量管理泰罗《科学管理理论》(1911)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1916)梅奥《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1933)麦格雷格《企业的人性面》(1960)统计学、运筹学等112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时间时代时代特征主要管理理论代表人物和著作1960年代至20世纪末工业化后期计算机网络、传真、电话、电视飞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轮船电子化、自动化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对峙)过程管理系统管理权变管理精益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大规模定制哈罗德.孔茨《管理丛林》(1965)系统管理学会《经营系统》(1975)弗雷德.费德勒的权变理论大田耐一《丰田的生产系统》(1978)威廉.大内《Z理论》(1980)1990年后后工业化时期高速大型飞机、高速公路、高速铁路信息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知识资源化管理人本化流程再造ERP虚拟组织核心能力理论学习型组织世界供应链业务外包迈克尔.哈默《公司再造》(1994)威廉.戴维陶,麦克.马隆《虚拟企业》(1992)普瑞斯,戈德曼,内格尔《敏捷竞争者与虚拟组织》(1995)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1994)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005)决策决策决策的基本原理决策的方法决策决策:根据预定目标作出行动的决定。狭义:从几种方案中选定一个最好的方案广义:一个过程,包括在若干行动方案中选最佳方案的一系列活动,以及作出最终选择之前的一系列活动(为决策而进行的信息收集、确定决策目标、拟定行动方案等)。管理的核心,管理职能的前提和基础。第一节决策的基本原理有限理性(赫伯特.A.西蒙):决策者无法寻找到全部备选方案,无法完全预测全部备选方案的后果,不具有一套明确的、完全偏好一致的偏好体系,以使他能够在决策环境中选择最优的决策方案其他学者的研究也发现,影响决策者进行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其个人的行为表现,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满意,而不是最优第一节决策的基本原理决策的特征目标性:目标是决策的标准和依据,单目标决策和多目标决策。优化性:有限理性条件下的相对优化。选择性:多个方案,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实施性:不准备实施就无须决策,决策必须得到实践检验第一节决策的基本原理决策的分类按决策的性质和重要性战略决策:对系统全局活动和长远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决策。通常包括组织目标、方针的确定,组织机构的调整、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技术改造等,这些具有战略性和方向性。战术决策:有关过程、手段的局部决策。如生产计划、销售计划、设备更新、产品定价等。第一节决策的基本原理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层次高层中低性质方向、出路决定问题落实目标未来(远)短期(近)时间长(3~5年)短(1年以内)内容经营、投资融资、技术市场正常生产、销售、用人决定按决策主体个体决策:利用个人的权威,由个人单独做出的决策。集体决策:集体决策成员中有平等的参与决策、发表意见的权力,最后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而进行的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原理群体决策个体决策比较完整的信息信息大多不完整
备选方案多备选方案不多
屈从于压力创新性少数人驾驭自由性
责任不清责任清晰
花比较多的时间时间短
费用较大经济
正确率一般较高正确率一般较低按决策的思维过程常规(程序化)决策:对经常性、重复出现的问题所进行的决策。如:日常产品质量、设备故障、现金短缺、供货单位未按时履行合同等。非常规(非程序化)决策:对偶然突发性新问题的决策。如:重大投资、开发新产品或开拓新市场、长期存在的产品质量隐患、重要的人事任免以及重大政策的制定。第一节决策的基本原理程序化决策非程序化决策频率重复出现几乎没有规律有无依据有据可依无法可效思维常规非常规(逆向、发散)受约束程度固定较多不固定重大目标固定量化不定按决策所处的条件和结果出现的概率不同确定型决策:决策所处的条件既定情况下,所选方案期望的结果肯定能实现的决策。非确定型决策:决策所处的条件不确定、不可控,一个方案可能出现几种不同的结果,产生不同结果的概率也无法顾及。风险型决策:未来事件是否发生不能肯定,但知其可能发生的概率的情况下的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原理按决策的期限长期决策中期决策短期决策按决策运用的方法定性决策定量决策按管理任务生产决策销售决策财务决策人事决策第一节决策的基本原理决策的基本要素决策者:决策主体,是决策系统主观能力的体现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集体。成功决策者条件:个人素质、职位和权力。决策对象:可调控的、具有明确边界的特定系统。保证决策被执行。决策信息:包括决策对象系统内部信息和决策系统外部的信息。决策理论与方法:根据不同的决策对象、决策任务、决策要求选择运用。决策结果:对决策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检验,把正确的决策加以执行,且要进行不断的信息反馈,追踪决策执行情况。第一节决策的基本原理决策的基本程序找出问题,提出决策目标可计算其成果可规定其实现时间可明确其责任拟定各种可能的执行方案对可能行动方案进行分析评价选择并确定最佳决策方案执行决策方案,进行跟踪检查第一节决策的基本原理主观判断法依靠自己或者专家的经验对有关问题进行判断而加以抉择,主要有畅谈会法和专家意见法(德尔菲法)、名义小组法等。第二节决策的方法畅谈会法(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最早由美国著名实业家奥斯本(A.F.Osborn)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参加人数一般为5~10人1小时左右就专门问题发表意见(会议主题提前通报给与会人员,让与会者有一定准备),意见越多越好,想法越新奇越好,不许反驳,不作结论,允许协商联合提意见第二节决策的方法德尔菲法:20世纪40年代由O.赫尔姆和N.达尔克首创,经过T.J.戈尔登和兰德公司进一步发展而成的。将需决策的问题和资料寄给专家,征求意见(一般不超过20人);专家意见进行归纳整理,再匿名反馈征求意见;大多数专家意见趋于一致,即为决策结果。第二节决策的方法匿名制(可以避免群体决策的一些可能缺点,声音最大或地位最高的人没有机会控制群体意志,),对数据和资料要求不高,简单实用,通过多次反馈,意见全面;缺乏严格的定量论证,主观性强第二节决策的方法名义小组法:通知与会者开会地点与时间,但不告知议题;主持者宣布议题,一般1个题目,时间2小时内;发给纸笔,在10~20分钟内准备意见,不许交谈每人依次读意见,一轮一条;记录员把要点记在黑板或大白纸上,每轮发言起点和顺序随机指定;
大家可对他人意见提问,但不许评价褒贬;主持人限定备选意见数量,每人对备选意见按质量高低排序;记录员统计票数,选票数多者作为群体决策第二节决策的方法主观(定性)分析方法的适用:第二节决策的方法面对信息不完全决策时,新环境、新问题,难以使用对数据以来成都较高的定量方法。决策问题与人们的主观意愿关系密切。决策问题复杂,现有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工具难以胜任。确定型决策方法直观法:利用一二个单项指标作为决策选择的主要依据。第二节决策的方法例1:某企业需选购一种机器,以满足年产10000个产品的要求。市场上有三种类型的机器可供选择,即A,B,C三种,具体条件是:A种机器需20万元,年产产品10000个以上,该产品用A机器生产其单位成本为100元;若用B种机器需投资30万元购买,年产产品也为10000个以上,但年产产品成本可降为90元;若用C种机器需投资15万元,但年产产品仅为6000个,故需购买2台C机器才能满足年产10000个产品的需求,其单位产品成本为95元,该产品的单位产品价格为110元,问选用哪种机器好?
第二节决策的方法A机器投资回报期:2年B机器投资回报期:1.5年C机器投资回报期:2年B两种方案比较法:在经济管理中,通常通过求经济临界点的办法来比较两种方案,进行决策。第二节决策的方法例2:设有两个投产方案,甲方案需总固定资产500万元,其单位可变成本为2200元;乙方案需总固定资产1000万元,其单位可变成本为2000元,问当年产量4万件时,采用哪种投产方案经济效果好?作图:S甲为为甲方案总成本,V甲为甲方案可变成本(b甲为单位变动成本),F甲为甲方案总固定资本;S乙为乙方案总成本,F乙为乙方案可变成本(b乙为单位变动成本),V乙为乙方案总固定资本;Q0为临界点产量。第二节决策的方法S(成本)
Q(产量)Q0
求Q0在Q0有S甲=S乙,因此:F甲+b甲*
Q0=F乙+b乙*Q0第二节决策的方法根据上述计算可知临界点产量为2.5万件,因要求产量为4万件,故采用乙方案比采用甲方案好,因为乙方案的总成本此时小于甲方案的总成本。成本与收入比较法:把总成本与总收入进行比较,求盈亏点的产量,然后进行相应的决策。第二节决策的方法例3设一可能生产方案如被采纳后,其单位产品的价格(P)为2200元,需总固定成本(F)为500万元,单位可变成本(b)为2100元,问当年生产多少件产品时,采用这个方案才能盈利而不亏本?作图第二节决策的方法收入、成本
Q(产量)Q0
盈利区亏损区图中,R为总产品销售收入,Q0为盈亏临界点产量,S为总成本。其次,求Q0,因为在Q0点有R=S,故:
即只有当计划产量超过5万件时才能盈利,否则就会亏本。第二节决策的方法非确定型决策方法:决策者对未来的情况虽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无法确定各种情况可能发生的概率悲观决策法(小中取大法):决策者在经过分析后,在未来方案中选择一个损失最小的方案,属于比较悲观情况下的一种决策方法。第二节决策的方法例4某企业为了开发一种新产品有四种方案可供选择:(1)在原有基础上改建一条生产线;(2)重新引进一条生产线;(3)与协作厂商完全联合生产;(3)与协作厂家部分联合生产,即请外厂加工零件。未来对这种新产品可能出现四种市场需求状态:即较高、一般、很低,每种状态出现概率的大小不知,但可推算出各种方案在未来各种市场需求状态下的损益情况。第二节决策的方法找出每种方案中最小损益值,然后比较这四种方案的各最小损益值,选出一个最大值。上表中为-50为小中取大找出的在悲观决策出现的最小损失,其对应的方案IV为选中方案。第二节决策的方法
生产方损益值需求状态ⅠⅡⅢⅣ较高600850300400一般400420200250较低-100-1505090很低-350-400-100-50乐观决策法(大中取大)找出每种方案中最大损益值,然后比较这四种方案的各最大损益值,选出一个最大值。表中为850为大中取大值,其对应的方案II为选中方案。第二节决策的方法
生产方损益值需求状态ⅠⅡⅢⅣ较高600850300400一般400420200250较低-100-1505090很低-350-400-100-50后悔值决策法(大中取小)该法假设市场需求状态为较高状态,而决策者选定的方案并不是针对较高需求状态所作出的决策,这样造成的机会损失可通过后悔值来表示。后悔值算法就是在某一市场需求状态下最大损益值与各方案同一市场需求状态下的损益值之差。第二节决策的方法
生产方损益值需求状态ⅠⅡⅢⅣ较高600850300400一般400420200250较低-100-1505090很低-350-400-100-50在后悔值表中选出各方案中最大的后悔值,然后在这些后悔值中选一个最小的后悔值,即300万元其所在方案I。第二节决策的方法
生产方案损益值需求状态ⅠⅡⅢⅣ较高250(850-600)
0(850-850)
550(850-300)
450(850-400)
一般20(420-400)0(420-420)
220(420-200)170(420-250)
较低190(90+100)
240(90+150)
40(90-50)
0(90-90)
很低300(-50+350)350(-50+400)
50(-50+100)
0(-50+50)
机会均等法:假定每种市场需求状态出现的机会是均等的,因此,例4中均等概率为:1/4计算各方案的期望值:第二节决策的方法
方案I的期望值=1/4(600+400-100-350)=137.5(万元)
方案II的期望值=1/4(850+420-150-400)=180.0(万元)
方案III的期望值=1/4(300+200+50-100)=112.5(万元)
方案IV的期望值=1/4(400+250+90-50)=172.5(万元)上述结果显示,方案II期望值最大,因此,其为最佳备选。第二节决策的方法随机型决策方法(风险决策法):对未来事件能否发生不能肯定,但知道可能发生的概率,这样的决策称为风险决策。第二节决策的方法例5经过预测,某企业产品的市场需求销路好的概率是70%,销路不好的概率为30%,其各方案的损益值为下表:
第二节决策的方法各方案损益资料(万元)市场需求状态概率方案甲方案乙方案丙销路好0.7302018销路不好0.3-16-11-9计算期望值甲方案期望值=30×0.7+(-16)×0.3=16.2(万元)
乙方案期望值=20×0.7+(-11)×0.3=10.7(万元)
丙方案期望值=18×0.7+(-9)×0.3=9.9(万元)
甲方案期望值最高,应选甲方案为最优方案。若上述方案的总投资各不同,还应考虑投资多少对期望损益值的影响,如甲、乙、丙三方案各投资为11万元、9万元、6万元,则上例的甲、乙、丙期望值应分别为5.2万元、1.7万元和3.9万元,即仍应选甲方案为最佳方案。
第二节决策的方法
某企业新产品销售损益情况表,有两种生产批量的方案,大批量生产和小批量生产。产品的销路情况大致有好、一般、差三种自然状态。另外的一些情况见后表。大量生产投资20万元,小量生产投资15万元。请选择生产的方案。
第二节决策的方法自然状态概率大批量产小批量产销路好0.312090销路中0.58070销路差0.2-6030大批量生产的最后收益(120*0.3+80*0.5+(-60)*0.2)-20=44万元;小批量生产的最后收益(90*0.3+70*0.5+30*0.2)-15=53万元小批量方案的损益值高,故应该选择小批量的生产方案。第二节决策的方法计划计划计划的概念及其种类计划的程序和方法目标与目标的性质目标管理计划动词:广义:制定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狭义:制定计划,即通过科学的预测,根据内外部条件,提出在未来一定时期内要达到的目标以及实现目标的途径(5W1H)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种类5W1HWhat
todo——做什么:活动内容、要求、某个时期的中心任务和工作重点Whytodo——为什么做:宗旨、目标和战略,还要论证计划的可行性When
todo——何时做:开始时间和完成时间Wheretodo——何地做:计划的实施地点和场所,环境条件Whotodo——谁去做:由哪些部门和人员负责实施计划,参与Howtodo——怎么做:措施、控制标准、标准考核、政策、规则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种类计划的性质目的性:组织或个人制定计划都是为了有效地达到某种目标普遍性:计划的特点和范围随主管人员的职权不同而不同,但其是各级主管人员的共同职能效率性:计划既要受目标控制,又要考虑效率创造性:计划是针对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和可能发生的新变化、新机会而作出决定的,是一个创造性的管理过程。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种类计划种类按职能分销售计划生产计划供应计划新产品开发计划后勤保障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种类按计划所涉及的管理层次分上层管理计划:长期战略性计划有关中层管理计划:短期战术性计划有关基层管理计划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种类按计划的明确性分指导性计划具体性计划第一节计划的概念及其种类ChurchillRd.WinthropRd.OgdenAv.UrchAv.WopRd.LandAv.RugbyRd.SussexRd.ABChurchillRd.WinthropRd.OgdenAv.ChurchAv.WinthropRd.MaitlandAv.RugbyRd.SussexRd.AB按计划的内容分专项计划:为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而拟订的计划。综合计划:对组织活动所作出的整体安排。综合计划与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12月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下属街道办事处购买服务工作人员(4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在市委统战部2025年春节节后收心会上的讲话稿
- 《时尚北京》杂志2025年第2期
- 人工智能-智能控制课件
- 员工素质模型(企业培训课件)
- 《青春杯辩论演讲》课件
- 美容店跨区域合作运营合同二零二五版
-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课件
- 《个体社会化》课件
- 2025至2031年中国幼儿移动球篮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2025学年北京海淀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含答案)
- 中国银行招聘笔试冲刺题2025
- 《小脑梗死护理查房》课件
- 江西专业红娘培训课件
- 领导学 课件全套 孙健 第1-9章 领导要素- 领导力开发
- 接地系统安装施工方案
- 《PC级自动转换开关电器(ATSE)》
- 数字电子技术(武汉科技大学)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武汉科技大学
- 闭袢性小肠梗阻诊断与治疗中国急诊专家共识(2024版)解读
- 公共组织学(第三版)课件:公共组织结构
- 2024年山东省济宁市中考化学试卷(附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