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信用文化培育和失信惩戒机制_第1页
第七章 信用文化培育和失信惩戒机制_第2页
第七章 信用文化培育和失信惩戒机制_第3页
第七章 信用文化培育和失信惩戒机制_第4页
第七章 信用文化培育和失信惩戒机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章信用文化培育

与失信惩戒机制信用文化培育失信惩戒机制一、信用文化培育中国传统伦理信用文化西方契约信用文化中西方信用文化的差异信用文化的培育中国传统伦理信用文化中国传统信用文化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伦理学说为核心的伦理型文化,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道德追求、行为方式和人格塑造等产生了重大影响。

孔子以信为其“四教”科目之一(四教:文、行、忠、信),要求人们讲求信义,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信;孔子将信作为“五德”(恭、宽、信、敏、惠)中的重要要素。西汉董仲舒归纳确立“三纲五常”后,“信”被视为“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五常为:仁、义、礼、智、信)。“信”同时又被认为是“五伦”(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之一的朋友之间的准则。

诸子百家对“信用”基本内涵的表述:

1、信用是人的立身之本。中国古代先哲认为,信用是人的立身之本,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个道德标准。没有信用,一个人在社会上就无法立足,无法做人。孔子说:“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意思是说信用比人的生命还重要,人无信用无异于行尸走肉。孟子把修养信用看做是人应走的正道,“思诚者”是“人之道也”。王安石断言“人无信不立”。朱熹把忠诚、讲信义看做是人安身立命之本,无此就谈不上做人之道。

2、信用是人际交往的伦理基础。“朋友有信”是孟子主张的“五伦”之一的原则。在社会交往和朋友交往中,必须立足于信。说话要诚实,守信用,这样,才能得到朋友和他人的信任,才能在社会上立足。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即讲信用才能立身于社会。墨子也强调,人说话必须守信用,言行一致,说到就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使言行之合犹合符节也”。3、信用是立国之本。孔子十分强调“信”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民无信不立”,因此,在治理国家时,即使“去兵”、“去食”,也不能“去信”。孔子说:“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意思是说,统治者只有诚实不欺,人民才会俯首听命。荀子用正反两方面的史实阐明了讲信用与国家政权兴衰存亡的关系。他说:“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乱”。再如历史上商鞅变法时“立木取信”的故事。相反,齐襄公言而无信,结果被麾下的将军抗杀。

案例一:立木取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资治通鉴》)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门去就赏给二百两。百姓们感到此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搬过去的赏一千两。”于是有一个人半信半疑地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一千两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颁布了一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控诉新法使民不便的数以千计。这时太子也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将他的老师公子虔处刑,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出现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野城镇都得到了治理。这时,那些当初说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来说新法好,公孙鞅说:“这些人都是乱法的刁民!”把他们全部驱逐到边疆去住。此后老百姓不敢再议论法令的是非。4、信用是人自我修养的一种美德。孟子把理想的人格分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层次。信在他看来是真实不伪的意思,是确实发自于内心的真诚。孟子认为,一个人的理想人格具有了“善”和“信”,还没有达到“美”的层次,他认为“充实之谓美”,即充实了前边所讲的善和信,才是美。朱熹说:“力行其善,至于充满而积实,则美在其中而无待于外矣”。朱熹说的“力行其善”即是说如果一个人能真诚无伪地追求善,使善和信“充满积实”于己身,这就是美。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1.中国传统信用文化的有限性。从作用范围来看,中国传统信用文化主要是围绕着君臣、父子、夫妻、兄弟和朋友这五伦关系展开的,它是对人而不是对事的,是对家族或亲情团体而不是普遍适用的。这种信用带有浓厚的人情、人伦色彩。

2.中国传统信用文化的等级性。从价值取向上看,中国传统道德信用表现为人伦的身份等级色彩,其信用只是熟人之间的“朋友有信”,在传统社会中,讲信用是根据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亲疏来决定的,信用的程度有强弱的不同。与自己关系最亲密的人,信用程度最高,依次次之,直到对完全陌生的人则基本上毫无信用可言。

3.中国传统信用文化的精神性。从调整的内容上看,中国传统信用多重“义”轻“利”,是个人自我修养和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孔子“义以为上”是主张以信义为准则,合乎道义地获利。儒家认为诚信不是机械的言必信、行必果,而应以义作为诚信的标准,作为该不该守信的根据。中国古代的儒商精神,就是以义为一切经济活动的目的和行为准则。4.中国传统信用文化的自律性。从约束机制上看,中国传统信用对行为人的约束是通过荣辱感、信念、良心等内部力量而实现的一种自我要求与克制,完全是一种源于内心的自我约束。违反信用的人,可能会遭受社会舆论的谴责和良心的不安,但是不会受到任何外在的惩罚和损失。西方契约信用文化

在西方国家,契约文明构成了其信用文化。西方国家的契约文明起源于古罗马时期,在西方社会进入奴隶制时,商品交换的发展使人们冲破了血缘、地缘、人缘的社会关系(人身依附关系)转而建立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关系,即契约关系,并在社会生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近代,契约从经济领域扩张到法律乃至政治领域,出现了经济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的契约化,形成了西方的契约文明和契约社会。契约,是双方或多方协议认可并承诺遵守的行为规则。它规定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以及未能履行义务时的惩罚措施,是信用建立的一种法制化手段。在契约关系中,大家都必须信守承诺,如果一方违约,就会受到惩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加上契约的外在约束机制,就会促使社会成员之间自觉地遵守自己的诺言。正如韦伯所说,切记:善于付钱者是别人钱袋的主人……一次失信,你的朋友的钱袋则会永远向你关闭。一直把欠人的东西记在心上,会使你在众人心目中成为一个认真可靠的人,这就又增加了你的信用。可见,西方契约信用文化内含着民法中的等价有偿、公平交易、平等自愿等原则。在西方的传统观念中,信用不仅受契约关系和法律关系的约束,而且还和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联系在一起,契约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主要是来自于上帝要人们信守承诺。在《圣经》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与上帝立约,如果违反约定,就要受到上帝的制裁。由此可见,西方契约文明的法律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人们确立了对契约的信仰,从而推动了西方国家信用法律体系的建立和社会信用的产生。

西方契约信用的基本特征:1.契约信用的开放性。西方契约信用是陌生人之间的商事行为准则,它打破了血缘、地缘和亲缘的限制,使任何个人、组织和国家之间建立广泛的信用规则成为可能。因此,西方契约信用打破了人伦关系的限制,使其扩大到所有的业缘关系之中,具有普适性和开放性,并且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秩序得以维系的必要条件。2.契约信用的平等性。西方契约信用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让具有独立经济地位的主体自愿达成协议,不为外力所强迫,在社会经济交往中都能公平地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诚实守信地进行公平交易,体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价值理念。3.契约信用的利益性。西方的信用是建立在人们互惠基础上的,作为契约关系的主体,基本上是亚当斯密定义的“经济人”,他们都试图最大化地谋取利润。因此,经济人在订立契约时就约定,大家都出让一部分权利和利益,同时又交换回自己的权利和利益,大家都必须信守承诺。因此,可以说契约信用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血肉相连的,没有西方的契约信用,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正常运转。4.契约信用的外部强制性。西方契约文化信用是一种外在规则,而不是内在约束,契约使得信用通过法的形式,对守信人给予奖励,对不守信的人给予惩罚。中西方信用文化的差异

1.在观念上,西方主要从经济角度认识信用,信用被看作是促成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双赢的特殊资源;中国主要从道德的角度认识信用,信用被视作人们立身处世及治国安邦的伦理基础。2.在性质上,西方的信用是建立在契约和法律基础上的经济信用,崇尚公正、互利,以致普遍化的交往或交易关系;中国的传统信用是建立在亲缘和礼仪基础上的人伦信用,讲究义理、人情,以致特殊化的交往或交易关系。

3.在维护方式上,西方主要依据刚性的制度约束,主要借助法律权威监督和保护;中国传统信用侧重于软性的机制约束,主要依靠道德自律和外在社会舆论来保证。中西信用文化存在的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不同的经济形态造成的。从某种程度上,市场经济培育了西方信用文化,反过来,西方信用文化造就了西方市场经济的成熟。中国传统人伦信用是小农经济的产物,总体上已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吸收和汲取西方现代信用理念,构筑市场信用的新理念,对解决我国当下信用问题是有帮助的。信用文化的培育

1.挖掘吸收中国传统信用文化思想资源

在建构现代信用文化的时代语境中,人们必须思考和回答传统信用文化在今天的角色和功能这一历史性命题。首先要确立两个观念,其一、传统信用文化已经与社会的现代化不能完全相适应,这是社会形态的整体转换使然;其二、在中国信用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中,仍然有着某种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至少在现代“人格信用”的培育方面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伦理思想资源,是现代信用文化构建的历史基础。2.培育公众信用意识一是通过征信管理机构和征信行业协会对公众的教育。如经常向公众做征信法律条文的解释,传播信用管理知识,举办针对交易活动中欺诈、欺骗等方面的讲座,提供有关的信用教育等。二是通过征信机构的征信产品的大量销售和使用来教育公众。通过对失信者的惩罚和对守信者的鼓励,增强了公众的信用意识,使他们关心自己的信用状况,注意建立和维护自己的信用,并能自觉的抵制各种失信行为。三是通过征信从业人员对公众进行教育和指导。很多大型征信机构都提供对外的征信业务咨询服务,向企业和个人进行征信和信用知识传播,如教育消费者如何对个人信用记录进行维护和修复等。

3.加强他律规范体系的建设,建立一个奖励守信惩罚失信的市场信用环境他律规范体系是培育信用文化的制度保障,在一个无强有力他律规范体系的市场环境中,也同样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信用意识的培养和信用文化的形成,是在信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信用教育和信用产品的使用以及社会信用知识的普及宣传,经过一定时间的协调磨合后形成的。

二、失信惩戒机制

失信惩戒机制的内涵、功能与作用失信惩戒机制的运作原理依托征信数据库建设失信惩戒机制

失信惩戒机制的内涵、功能与作用

(一)失信惩戒机制的内涵

1.两类失信——隐藏知识与隐藏行动“隐藏知识”,即有些信息只有一方当事人知道,另一方不知道。例如贷款合同中的借款方过去有过违约的“前科”,但银行对此并不了解。简单地说,“隐藏知识”就是“说谎”。在信息经济学中,将此现象称为“逆向选择”,亦称“签约前机会主义”。“隐藏行动”,即签约时双方都了解有关信息,但签约后有一方可以利用对方不了解的签约后信息,采取“偷懒”或“不尽力”行为,给对方带来损失。简单地说,“隐藏行动”就是“欺骗”。在信息经济学中,这类失信称为“道德风险”,亦称“签约后机会主义”。2.失信惩戒机制的内涵失信惩戒机制是指对失信主体进行惩罚的一种制度安排。它以企业、个人征信数据库的记录为依据,通过信用记录和信用信息的公开,来降低市场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使失信主体为其失信行为承担相应代价,惩戒失信行为,褒扬诚实守信。失信惩戒制度的核心是让不讲信用的法人和自然人不能方便地生活在社会中。失信惩戒机制的基础是征信数据库的信用记录。社会信用体系进入良性运行的最基本标志是社会失信惩戒机制的形成。(二)失信惩戒机制的功能与作用

失信惩戒机制同时具有惩罚、奖励、震慑三大功能。首先,失信惩戒机制要起到对失信行为进行惩罚的作用,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对失信者进行处罚,间接地对失信行为进行道德谴责。其次,失信惩戒机制具备奖励功能,奖励诚实守信的厂商和消费者,保护守信者的利益,鼓励更多的守信行为产生。因为征信数据库也将企业和个人的守信记录同时记录下来,并加以积累,体现在给予信用记录优良的企业和个人以高的信用评分或资信评级,使守信者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一些无形资产。再次,失信惩罚机制主要是起震慑作用,力求将失信的动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对失信行为产生事先约束性。从效果上看,失信惩戒机制以震慑作用为主,力求将失信的动机消灭在萌芽之中;对于形成事实的失信行为,通过惩戒机制可以使失信企业或个人承担失信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减少失信企业的信用交易机会。因此,失信惩戒机制能够发挥对经济市场秩序的维护作用,并通过实质性打击和震慑方式减少市场上存在的各种失信行为,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原则,保证各项经济活动顺利进行。难怪有美国人曾经戏言,“宁愿抢劫银行,也不愿自己有失信的记录”。失信惩戒机制的基本原理政府部门掌握的征信数据分散在民间的征信数据各类征信机构征黑信名数单据系库统市场联防系统参加:商业银行、雇主、供应商、公用事业单位、其他类授信机构拒绝交易失信企业和个人提出申诉和复核要求失信惩戒机制的运行的三个基本条件:(1)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2)专业征信机构通过联合征信形式采集征信数据,构筑征信数据库,并合法公开不同级别和类型的资信调查结果;(3)由政府倡导,建立一个由所有授信单位参加的社会信息联防,使失信企业或个人的行为被及时记录。失信惩戒机制运行的最主要环节是,采集失信企业和个人的不良记录,并合法地将其公示给有需要的授信单位。

依托征信数据库建设失信惩戒机制

1.充分发挥政府在征信数据库建立和完善中的作用2.引导和鼓励信用中介机构的发展3.加强信用标准化建设4.培育公民的信用意识和社会信用文化征信数据库是采集、处理、共享信用信息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平台,是失信惩戒机制的基础。失信惩戒机制的运转和作用效果必须依托大型征信数据库,将交易双方中失信方对授信方二者之间的矛盾,激化成为失信方对全社会的矛盾,只有这样设计,才会极大地降低对大量失信者进行惩罚的“办案”成本,在法律允许的处罚有效期间,让所有的政府监管部门、授信机构、雇主和公用事业单位都参与对失信者的经济类惩罚。1.充分发挥政府在征信数据库

建立和完善中的作用

(1)组织与实施信用立法政府在整合各种信用信息资源、促进信用信息开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制定和出台信用信息开放、共享、使用和保障国家安全、企业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权等方面的信用信息法律法规。

(2)日常执法与监管(1)设立监管部门。一是宏观调控授信主体的信用投放总量,二是规范信用交易中的相关操作行为,三是协调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2)借助于中央银行。在信用管理工作中,中央银行的作用主要是扶持信用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发展,涉及金融机构征信数据管理、资信评估等服务;(3)协助民间行业组织。在征信国家,各国都有信用管理行业组织,例如追账协会、信用联盟等。这些行业组织的主要作用在于为本行业或本分支的从业人员提供交流合作的平台,从行业自律的角度监督约束从业者。

(3)培育信用市场供给与需求在信用市场供给方面,一是要鼓励信用信息中介机构开发适销对路的信用产品,鼓励银行等部门积极与信用信息中介机构寻求全方位的合作;二是在内培外引的基础上,要注重扶持和培育我国自己的大型信用服务企业。在信用市场需求方面,政府可以从制度安排上以某种形式提出明确要求,促使全社会充分应用信用记录和信用评估。①用人单位在录用人员,特别是高级管理人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