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_第1页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_第2页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_第3页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好问,是好的。假如本人不想,只随口问,即能得到正确答复,也未必遭到大益。所以学问二字,“问〞放在“学〞的下面。下面我给大家共享一些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浏览!高三历史重点知识1辛亥革命(1911)一.背景:⑴社会根源:①(辛丑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控制和掠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②清政府“新政〞未能拯救其统治危机,反而激化了矛盾。但在客观上促进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③维新变法的失败,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愈加认清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⑵酝酿准备:①组织基础:1894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标志其兴起。1905年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中国同盟会创立(东京),第一次提出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立共和国。②理论基础: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革命指导思想“三民主义〞确实定。中国资产阶级革命从此有了统一的政-领导,有了以孙中山为核心的革命领导集团,有了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③舆论基础:革命派同保皇派的思想论战,推动革命高潮到来。④实践基础:1905~1911年,革命-人屡次发动起义(黄花岗起义影响最大),虽失败,但打击了清朝统治,鼓舞了革命斗志,为推翻清王朝做了必要准备。⑤清政府预备立宪的骗局,使其愈加孤立,革命形势高涨成熟。二.高潮——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成立湖北革命军政府,黎元洪任都督。全国十几个省公布独立,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土崩瓦解。三.两大成果:1.1912年1月1日建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⑴内容: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⑵意义:比拟完好意义上的资产阶级宪法,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法律形式公布国家主权属于人民,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性质的宪法,新的共和代议制度的法律形式确实立,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2.推翻君主专制,终结帝制: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逼宣统帝退位,结束君主专制统治。四.结局:失败1.直接失败: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2.根本失败:中国双半社会的性质照旧没有改变,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照旧。失败原因:根本原因:资产阶级革命-人的软弱性和妥协性(由经济决定)。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联合,气力过于强大。五.意义:1.性质:是一次比拟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意义:⑴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创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人民获得了一定的民主自由的权利。⑵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⑶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⑷在生活风俗上,革除旧风,促进了社会进步。⑸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推动了亚洲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3、教训:双半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行不通。4、从近代化的角度看辛亥革命的意义:⑴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化人心。⑵公布(临时约法),这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临时大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辛亥革命既是一场政治革命,也是一次社会革命。政治革命:见前面的意义。社会革命:社会风俗的变化:断发剪发;社会礼仪:鞠躬握手,婚姻丧葬;中山装、旗袍。6.辛亥革命的局限:⑴没有明确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⑵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⑶没有构成坚强有力的革命政-。⑷革命果实被北洋军阀所窃取。⑸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双半社会性质未改变。高三历史重点知识2五四运动一.背景:1.原因:一战期间,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加紧侵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北洋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卖国,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根本原因)2.条件: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解放的道路。国内:经济阶级条件: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气力壮大。思想上: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开场传播,青年学生积极开展爱国运动。二.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三.经过:1.爆发:1919年五月四日,北京(中心)学生(先锋)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打倒卖国贼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等口号。2.高潮:工人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气力登上历史舞台(主力军),运动中心北京转移到上海,并展开“三罢〞斗争。3.初步胜利:①罢免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职务。②中国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4.特点:群众性、广泛性、彻底性、坚决性。四.意义:⑴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运动中青年学生为先锋。工人阶级为主力,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⑵运动中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⑶比辛亥革命有愈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⑷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⑸五四精神:爱国--精神贯穿始终,成为主旋律;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鲜明的民主和科学精神;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补充:1.为什么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⑴从领导阶级看:从五四运动开场,中国工人阶级开场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⑵从革命指导思想看: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并逐步和工人运动结合在一起。⑶从革命前途看:工人阶级不仅是为了砸碎一个旧世界,而是为了建立起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政权的新社会。⑷从时代特点看: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革命之后,可见五四运动成为民主革命的一个分水岭,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场。义和团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点(角度:领导阶级、根源、经过、结果及原因、意义等)一样:领导阶级: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结果:都失败。失败原因:根本: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不同:背景:太平天国发生在鸦片战争后,是阶级矛盾激化的结果。义和团发生的甲午战后,是民族危机加深的结果。斗争矛头:太平天国的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后期带有反对外来侵略的特点。义和团矛头直指帝国主义,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组织方式和纲领:太平天国有统一的领导组织和统一的斗争纲领((天)(资))。义和团无统一的组织领导,也无明确斗争纲领。其他:太平天国曾提出向西方学习,而义和团则一味地盲目排外。太平天国曾建立政权,斗争时间较长,而义和团未建立政权,斗争时间较短。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之比拟太平天国和辛亥革命的不同点:⑴领导阶级不同:太平天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⑵组织形式不同:太平天国利用旧宗教组织“拜上帝会〞;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同盟会。⑶革命性质不同:太平天国固然处在民主革命时期,但仍然是旧式农民起义;辛亥革命是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⑷结果不同:太平天国没有推翻旧政权;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5.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探索抗争的特征:渐进性、层次性、继承性、开放性、广泛性。⑴器物→制度→思想;⑵在前一个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⑶向西方学习;⑷各阶级参加。6.从近代前期的对抗和探索中得出的认识:⑴双半性质的中国,由于时代阶级的局限,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只要在中国共产的领导下,才能走向胜利。⑵近代中国,阻碍中国独立富强的两大敌人是封建主义,外国资本主义,只要明确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获得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⑶各阶层的对抗斗争是中华民族不断进步发展的动力,也避免了中国沦为完全的殖民地。⑷落后就要挨打,弱国无外交。⑸腐朽落后的封建农耕文明难以抵挡先进的工业文明,要积极对外开放,并随时代发展不断创新,与时俱进。⑹救国道路的选择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不能盲目照搬别国形式。⑺革命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先进的理论做指导。⑻向着民主化、法制化、近代化方向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高三历史重点知识3中国共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中国共产-的成立1.条件:内部: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阶级基础:无产阶级气力壮大。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尤其是五四后。组织基础:各地共产-早期组织相继建立。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名称是中国共产-;-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的奋斗目的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异;(社会革命)。二大召开:中国共产-现阶段的目的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新民主主义革命)。3影响: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中国共产-的领导。对中国社会变革产生深远影响,革命相貌焕然一新。☆新民主主义革命“新〞在:⑴领导核心:有了无产阶级的政-——中国共产-。⑵奋斗目的:制定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⑶群众基础:放手发动工农群众,建立统一战线,为中国革命找到了真正的气力源泉(动力)。⑷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向社会的方向发展。⑸革命道路:开拓出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⑹实践结果:最终领导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结束双半社会。4.中国共产-成立后中心任务:开展工人运动——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1922—1923⑴领导机构: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1921)。⑵起止点:以香港海员罢工为起点,以京汉铁路大罢工为结束。⑶教训:必须团结农民、民族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5.-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阶段⑴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⑵国共十年对峙(1927——1937)⑶抗日战争(1937——1945)⑷解放战争(1945——1949)二.国民大革命(1924——1927)1.国共第一次合作⑴原因:必要性: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失败的教训。可能性:中共:1922年中共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建立民主联合战线;1923年中共三大确立了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合作的方针。国民-: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共产国际的帮助。⑵合作的标志:1924年1月国民-一大的召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和共产-现阶段奋斗目的基本一致,是国共两-合作的政治基础。)⑶意义:标志着国共两-第一次合作的实现,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国民大革命兴起。2.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失败⑴目的: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实现国家统一。(1925年在广州成立国民革命政府,建立了国民革命军)⑵进程:开场:1926年7月正式出师。高潮:北伐的顺利进军,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打败了张作霖,革命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迁都武汉。工人运动的高涨:1925年的五卅运动(李立三.刘少奇)和与之配合的省港罢工(苏兆征、邓中夏)。为配合北伐,在上海周恩来领导工人阶级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占领上海,获得胜利。⑶失败:标志——1927年,国民-内以蒋介石和汪精卫为代表的反动势力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屠杀共产-人,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⑷失败原因:主观:陈独秀右倾错误。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民-右派反叛革命。⑸教训:无产阶级必须把握革命领导权,必需要把握革命的武装,坚持武装斗争⑹特点: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国共合作的旗帜下开展,有本人的政府和军队(国民革命政府、国民革命军),有明确的目的(反帝反封建)。⑺最大的奉献: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三.国共十年对峙1.1927——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⑴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矛盾。⑵三大起义:南昌起义(1927.8.1):打响了中国共产-武装对抗国民-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共产-独立领导武装革命斗争和建立人民军队的开场。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三大起义都以失败而告终,得出教训:必须向农村进军,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1927年9月在文家市作出由城市转向农村的决定。⑶一次会议:八七会议(1927.8.7):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对抗国民-反动派的总方针。⑷一条道路:井冈山道路:也叫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正确道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革命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原因和历史意义:原因:这里的群众基础比拟好,大革命时期,湘赣边界各县都曾建立过-的组织和农民协会。这些地区地势险要,进可攻,退可守。四周各县都是产粮区,便于筹粮筹款。位于两省或几省之间。距离大城市较远,反动统治气力较为薄弱,便于利用敌人的矛盾,而革命影响也较易传播出去。历史意义:打破了以城市为中心,发动武装起义夺取政权的俄国革命形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壮举。九一八事变后——1937年⑴社会的主要矛盾:民族矛盾上升,与阶级矛盾并存。⑵长征(1934年10——1936年10月)①原因:根本:王明左倾错误;直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②长征途中的重大历史事件:A.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扭转了长征初期被动挨打的局面,革命形势转危为安,这也是我-第一次独立自主的利用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解决本人的方针政策问题,标志着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B.1935年(八一宣言):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议。③长征的意义:(长征之后,革命中心地区由南方转移到北方。)总:长征是宣言书,是宣传队,是播种机。①粉碎了国民-围剿红军,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②为中国革命锻炼和保存了一大批骨干,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③长征途中,中国宣传了本人的政治主张,广泛地播下了革命的火种。⑶西安事变和平解决(1936)①发生原因:根本:民族危机加深,应以民族利益为重;主要: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国民-内部分化,对蒋介石政策不满,主张联共抗日。直接:张学良、杨虎城的“兵谏〞。②结果:和平解决原因:根本:民族危机加深;主要:中共的协调努力,从全民族利益出发。③意义: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第二次合作)和全民族抗日局面的构成打下重要基础。四.抗日战争:(1937——1945)1.开场:七七事变2.经过:⑴一条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本原因:七七事变后,民族危机愈加严重。标志:1937年9月22日,国民-发表了(中国共产-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第二天,蒋介石发表讲话,事实上成认了中国共产-的合法地位,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⑵两个战场两条道路——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比拟敌后抗日根据地主要集中在华北的原因:长征后,革命中心地区转移到了北方(延安成为革命中心);陷落区主要分布在华北,为了避免和日军正面交锋,挺进敌后。⑶三个阶段三种气力:①防御阶段:(1937.7-1938.10)国民-:积极抗战,先后组织了四大会战。共产-:挺进敌后,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第一个晋察冀)坚持敌后游击战(平型关大捷,是抗战以来第一个大的胜利)。日本:屠杀,细菌战、毒气战;在陷落区以华治华等。②相持阶段:(1938.10-1945.8)日本:调整对华政策,重点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对国民-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国民-:开场消极抗日。共产-:对日本继续积极抗战,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反扫荡(1940年百团大战,加强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自信心)对国民-,以斗争求团结(再次证实中共的成熟)。③反攻阶段(1945.8)。⑷胜利的意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获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收回了台湾,国际地位大大提高,极大加强了中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自信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重要奉献;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基础。⑸胜利的原因:国共合作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抗战(根本保证);中国军民浴血奋战,两个战场互相配合;世界人民的支持;中共中流砥柱的作用;战争的正义性。⑹抗日战争的特点:①以国共合作为基础,包括了全国各阶级、各民族的一场民族战争。②即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③两个战场、两条抗战道路的并存是显著特点之一。两个战场相互配合,互相依存,贯穿始终。④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中共倡导并做出宏大让步最终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制定并贯彻了全面道路和持久抗战方针,坚持敌后抗战始终不动摇,决定性的消耗了日军的气力。以斗争求团结,始终高举抗日大旗,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存在。⑤以弱胜强,使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获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⑥持久性。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场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高三历史重点知识4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背景条件:⑴社会经济基础: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生,暴露出资本主义制度各种弊端。⑵阶级基础: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独立工人运动兴起显示了工人阶级的宏大气力,作为独立的政治气力登上历史舞台。(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⑶思想条件:三大理论来源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的理论基础。(英法空想社会、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⑷实践基础(个人):马克思、恩格斯参加工人运动,将理论与工人运动实践相结合,并组建了第一无产阶级的政-—者同盟。二.诞生标志:(共产-宣言)的发表(1848年,标志着社会由空想成为科学的理论)。内容:第一次较为完好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肯定了资本主义社会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以暴力革命推翻推翻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所取代的客观规律)。昭示了将来社会的原则。三.意义:(共产-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此后,这一理论成为国际无产阶级无比锐利的思想武器。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工人运动蓬勃兴起,对人类社会的进程产生深远影响。实践——巴黎公社(1871)背景:(1870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法兰西第二帝国倒台第三共和国成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组成)⑴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普鲁士进攻巴黎,民族矛盾尖锐,巴黎人民组织国民自卫军奋起保卫祖国。⑵临时政府采取投降政策,准备武力解散国民自卫军,阶级矛盾激化,巴黎人民武装对抗。讲明:巴黎公社是一个城市特定条件下的起义,具有突发性和偶尔性,是地方自治政权。二.措施:⑴政权建设: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利机关;人民有权监督和罢免他们(最能体现无产阶级性质,是核心措施);⑵经济:组成工人合作社,改善劳动条件,努力维护劳动者的利益;⑶文化:推行世俗教育,实行义务教育。三.性质:巴黎公社是第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新型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巴黎公社不是社会革命,没有建立社会制度)四.失败原因:⑴根本:法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获得成功的条件。⑵主观:无产阶级气力不够强大,政治不够成熟。五.意义: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巴黎无产阶级的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芒的典范。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经历教训是国际社会运动的珍贵财富。六.经历:⑴最主要的经历:打碎资产阶级的军事、官僚国家机器,以无产阶级专政取代。⑵对国家实行民主改造(委员会的成员由选举产生,受人民监督),是无产阶级的民主。⑶在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创举改革,发扬国际主义精神。⑷巴黎无产阶级英勇斗争和革命首创精神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进步人士树立了光芒的典范。⑸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七.教训:⑴公社没有接管法兰西银行,缺少经济保障。⑵没有同外省革命者联络,没能发动农民参加革命,缺少援助。⑶没能及时追击残敌,导致临时政府反扑。⑷法国当时处于资本主义上升发展时期,不具备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并获得成功的条件。⑸缺乏成熟政-的领导。高三历史重点知识5十月革命一.背景条件:1.客观原因:⑴俄国已是帝国主义国家,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准备了物质条件。⑵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在西方列强中处于落后地位,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弱的环节。⑶俄国各种矛盾扑朔迷离,国内矛盾尖锐(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沙皇和人民群众;贵族和农奴)。⑷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直接促成革命的爆发。2.主观原因:俄国无产阶级及其政-的成熟。(战斗性强、革命性强、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是成功的关键因素;建立了工农联盟)二.经过:⑴二月革命推沙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俄国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的统治。革命后资产阶级建立起临时政府,无产阶级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两个政权并存。)⑵四月提纲指方向(指出俄国的形式需要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实现社会革命,通过无产阶级政权去实行土地革命,并提出退出战争)(是十月革命的指导提纲,得到人民的拥护。)⑶七月事件抛幻想(决定武装起义)(标志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⑷十月革命现曙光,布尔什维克领导起义,推翻临时政府。(公布一切权利转归工兵代表苏维埃;成立新政府——人民委员会;通过(和平法令),退出一战;通过(土地法令)没收地主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到1918年春,全国各地普遍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国家性质:第一个社会国家;政体:苏维埃;特点:立法权与行政权结合。)三.意义:1.性质:社会革命。2.意义:对俄国:摆脱了封建残余的束缚和剥削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开拓出社会发展道路,解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