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1页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2页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3页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4页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3/3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及特点一、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生产模式:广种薄收精耕细作组织方式:大规模简单协作个体农耕(小农经济)时代:氏族公社、夏商周春秋、战国开始2.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作方式的变革(1)原始农业:刀耕火种(火耕)(2)春秋战国:铁犁牛耕(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牛耕是我国农用动力上的一次革命)(3)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东汉时期:开始使用一牛挽犁。(4)唐朝时期: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3.理解古代小农经济(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1)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生产力低下,小农经济精耕细作,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2)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4.土地制度: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氏族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主要的是地主土地私有制)均田制注:由于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制,所以就导致了封建社会所无法克服的土地兼并现象。5.古代水利建设概况: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6.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②生产模式——精耕细作③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④经营方式——“男耕女织”(农业及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二、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冶金⑴冶铜:商周青铜铸造技艺已相当成熟⑵冶铁业:春秋时期发明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东汉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借用水力作为动力鼓风。南北朝发明灌钢法。2.纺织①汉:纺织业进一步发展远销海外,被称为丝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②明:棉布成为大众衣料。纺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3.陶瓷业:⑴制陶业:新石器时代彩陶、黑陶、白陶。唐朝:唐三彩。⑵制瓷业:东汉青瓷--南北朝白瓷宋代景德镇是瓷都元青花、釉里红明五彩、斗彩瓷--清粉彩、珐琅彩4.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①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管理制度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优缺点: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②私营手工业主要生产民间消费品,某些部门在明清时期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③家庭手工业农户的一种副业,产品主要供自己消费和交赋税,剩余部分才拿到市场出售。三、概述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1.古代商业发展(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①周朝: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②唐:长安、洛阳、扬州等成为闻名中外的商业大都会;对外贸易发达;长安城有市和坊,市及坊用围墙隔开,白天定时开市闭市。③宋朝:对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在受到官吏的直接监管,市的种类增多出现晓市、夜市、早市等。④明清:涌现出许多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和会馆),如徽商、晋商四、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1.“重农抑商”政策①含义:重视农业,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②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③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2.“海禁”政策及“闭关锁国”;①“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开一处对外通商是在:广州(由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管理对外贸易)②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而且使中国及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3.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发展⑴产生:时间、地点、部门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标志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⑵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①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仍居主导地位②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③清政府固守“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打击压制工商业者④清政府长期闭关锁国,实行海禁政策,阻碍中外贸易的发展。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及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1.鸦片战争后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2.中国逐渐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沦为列强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二、洋务运动1.指导思想:中体西用2.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统治3.时间19世纪6090年代4.内容:①前期兴办军事工业:以“自强”为旗号。第一家曾国藩创办的安庆军械所,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规模最大李鸿章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②后期兴办民用工业:以“求富”为旗号5.评价:①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②对我国早期现代化起推动作用③在客观上既刺激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又对外国经济势力扩张起了一定抵制作用.三、民族工业1.历程:阶段时间原因备注产生19世纪六七十年代①列强入侵瓦解自然经济(主要)②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刺激③洋务运动的诱导。地点: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①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②陈启沅、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③朱其昂、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初步发展(第一个发展高潮)从甲午战争到1912①列强的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②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主要)③“实业救国”的推动。短暂春天(“黄金时代”)民国初期(一战期间1912-1919)1.繁荣原因:①辛亥革命扫除了一些障碍。②“实业救国”的影响。③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④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直接,根本)2.短暂原因:一战结束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你、民族工业萧条下去。轻工业发展较快;涌现出一批著名的实业家张謇、周学熙、荣氏兄弟抗战前夕的短暂发展国民统治前十年(1927-1936)①全国的基本统一。②国民政府推行有利的经济政策(“币制改革”、“国民经济建设运动”)③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抵制洋货)。官僚资本出现遭到沉重打击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a-沦陷区:一些厂矿或被日军所毁,或被日军以各种形式吞并。b-国统区:国民政府实施战时体制,强化对经济的全面统治,官僚资本的压迫。民族工业的内迁萎缩抗战胜利后(1945—1949)a.美国的经济掠夺b.官僚资本的排挤。c.国民政府的苛捐杂税。民族工业趋于瓦解。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特点:(1)发展不均衡(①集中于沿海地区;②轻工业发展迅速,重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2)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小(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自然经济一直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3)发展艰难(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3.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1)不利因素:①先天不足;②诞生和发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③后天畸形;④战争和革命不断,政局长期动荡。(2)有利因素: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清末至民国政府鼓励兴办实业;③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④实业家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4.认识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这是阻碍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②要实现近代化,必须首先实现民族独立专题三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按阶段划分:①过渡时期(1949—1956年);②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③文革十年(1966—1976);④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一、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及经验教训。1.过渡时期(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1953年提出社会主义过渡总路线:内容是一化三改造(国家工业化,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特点: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同时并举。(2)一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的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期间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先后建成投产,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3)三改(1953—1956年):变革生产关系,将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①过程:a: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政策:和平赎买。b:对农业、手工业改造:农业生产合作社及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形式。历史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①国内的主要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生产力的矛盾。②当前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③经济建设方针:提出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⑵探索过程中的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①“大跃进”的主要标志是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是公有化程度高、集中管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②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③实质: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夸大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④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文革”时期(1966-1976)“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1973年国民经济复苏。原因是: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1975年国民经济迅速回升。原因是: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经验教训——①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②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③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④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⑤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及生产力水平相适应;⑥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二、简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主要内容,认识改革及社会发展的关系。1.理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我国农村长期实行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2)过程:安徽、四川率先试点;到1987年,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废除人民公社制度。(3)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4)特点:是在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农民经营,这样由集体生产变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所有权还是归国家的)。(5)作用:A.是中国农村经济体制的一次重大变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面貌。(农村改革逐渐向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发展。)B.它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条件。2.了解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和作用;(1)中心环节: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2)内容:①管理体制上: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以充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②所有制上:是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分配制度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④中共十四大(92年)以后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3.改革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改革促进社会发展,随社会发展不断深化改革三、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1.过程: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1.史实:①1980年起我国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经济特区;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③后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④1990年中央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2、特点:我国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1.了解近代的服饰变迁;(1)中山装及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中西合璧:旗袍)(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3)概况:①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及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②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及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③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及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2.了解近代“废止缠足”及婚姻自由的习俗;(1)废止缠足:在民国成立后开展。(2)婚姻自由:清末民初,开始主张婚姻自由。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3.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二是维新思潮、革命思潮的推动。4.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及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二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了解近代中国诞生的先进交通工具;(1)轮船(以蒸汽机为动力):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创办的轮船招商局成立,打破列强对江海运输业的垄断。(2)火车: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3)汽车:20世纪初,汽车首先出现在上海,成为富贵上层人士的代步工具。(4)飞机:1909年,旅美华侨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2.了解近代中国电讯事业的发展;(1)电报:时间成就1877年丁日昌——有线电报开端1906年无线电报创设1932年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时间成就1882年电话传入我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及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20世纪80年代后通信事业发展迅速2003年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固话、移动各占一半)三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1.知道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邸报》。近代化报刊产生:在华传教士创办。(2)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3)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2.了解影视事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1)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2)1905年《定军山》电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起步。(3)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1931年),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4)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渔光曲》1935年获得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荣誉奖,第一部获国际荣誉影片。(5)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电台。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6)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3.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1)报纸是实效性很强的新闻媒介,吸引着广大读者,在通达民情,传播知识,开启民智,立信议政和舆论监督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电影电视事业得到发展和普及,它们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逐渐普及,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介,人们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及交往方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专题五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一、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1、新航路开辟的背景:⑴原因:①经济根源(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②社会根源:欧洲人对黄金和香料的追求;③商业危机:(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④宗教根源:基督教会要传播基督教;⑵条件: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2、新航路开辟的经过:航海家支持国时间成就迪亚士葡萄牙1487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哥伦布西班牙1492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达·伽马葡萄牙1497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麦哲伦西班牙1519--1522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⑴对世界市场形成意义: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初步形成了一个广阔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开始出现。⑵对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商业革命,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地区成为欧洲商路和贸易的枢纽。(葡萄牙的里斯本,西班牙的塞维利亚,尼德兰的安特卫普和英国的伦敦成为国际贸易中心。)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价格革命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⑶对亚非美洲:美洲的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白银大量地流入亚洲,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⑷对世界: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人类也由此从各民族分散孤立地发展开始走向整体世界(物种之间的交流)。二、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及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1.海上马车夫——荷兰;(政治上摆脱了西班牙的统治获得独立。)①开拓殖民地;(竭力排挤葡萄牙)——非洲、亚洲、巴西一带夺取了广阔的殖民地。在哈得逊河畔建立新阿姆斯特丹,成为纽约市的起源。②建立海上霸权;(竭力排挤西班牙)——17世纪的荷兰,垄断了世界航运业,成为世界上的“海上马车夫”。2.“日不落帝国”——英国;战争背景结果英西战争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英国开始确立海上霸权英荷战争西班牙衰落,荷兰控制世界;英法崛起导火线:英颁布《航海条例》荷兰丧失海上霸主地位,失去北美殖民地英法战争法国插足印度、北美;英法在印度、北美矛盾尖锐英国获得法属北美殖民地,确立在印度优势,成为海上霸主和最大的殖民帝国。3.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及建立的主要途径;(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主要途径是①革命或改革运动②殖民扩张及掠夺。(另外,还有残酷的屠戮、罪恶的黑奴贸易、不平等贸易)(2)影响:①对世界:使得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②对殖民国:为西欧国家提供了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大量的资本原始积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③对殖民地:给亚、非、拉美等殖民地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断了它们正常的历史进程,使它们发展缓慢、贫穷落后,造成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黑奴贸易:欧洲→非洲→美洲→欧洲)三、了解两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1.第一次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条件:A: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B:条件: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2.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3.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5.世界市场的形成⑴形成过程: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⑵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殖民扩张及掠夺——主要途径)⑶影响: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②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③进一步加强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联系4.两次工业革命的比较第一次工业革命(英国:1765—1840年前后)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后半叶)主要成就棉纺织业: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开始标志)、动力:英国瓦特改良蒸汽机③交通运输:美-富尔顿-汽船。英-史蒂芬孙-蒸汽机车①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电动机、电灯(爱迪生)、电车、电话(美,贝尔)、电影放映机等问世。②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美国莱特兄弟)(内燃机驱动)。③化工技术的发展(从煤、石油中制成塑料、化肥、炸药等化工合成材料)。④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进步。象征蒸汽机的发明(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电力的使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出现的新交通工具火车、汽船飞机、汽车出现的新能源煤电力、石油出现的新工业部门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生产组织形式工厂制大企业(垄断组织)科研及技术革新关系未结合真正结合(以科学理论为基础,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发生的国家从英国向欧美国家扩展多个国家同时并举专题六罗斯福新政及当代资本主义一、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②具体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2、特点:①影响范围广(从美国开始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影响所有经济部门)②持续时间长(1929-1933)③破坏性严重3、影响:⑴对国际局势:各国纷转嫁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进一步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⑵对国内局势:使得人们对整个资本主义制度产生了怀疑,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二、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1、罗斯福新政的背景:⑴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的措施: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结果:危机反而恶化。⑵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2、罗斯福新政的内容:主要内容:①整顿银行业,克服金融危机;②恢复工农业生产;③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④保护劳工权利;⑤建立社会保障体系。3、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和作用;(1)特点: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对国家经济全面加强干预;(2)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3)作用:①直接影响: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②间接影响:缓和了社会矛盾,遏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③深远影响: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④局限性:新政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也就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1)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资本主义进入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2)“人民资本主义”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3)经营者革命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4)西方福利国家在战后得到发展普遍和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2.了解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表现:(1)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黄金时代”。(2)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特征: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3)20世纪8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复苏。(里根上台后)(4)20世纪90年代美国进入一个新经济时代,克林顿”宏观调控、微观自主”。其宗旨是反对完全的自由放任,又反对过度干预。结果实现了“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被成为新经济时代。3.二战后,英、法、德、日四国经济运行模式的基本特征:(1)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让市场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同时,政府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2)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即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3)英国:混合市场经济。(4)法国:计划指导型经济模式。4.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国家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发展高科技;国家进行社会改革,社会福利政策普遍实行。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及教训一、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⑴背景:十月革命胜利后,英、法、美、日等国武装干涉;国内战争爆发,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⑵内容:①农业余粮征集制②工业工业国有化③商品流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④社会劳动强制劳动(成年人义务劳动制)⑶评价:①积极在战时特殊情况下,最大限度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上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需要,战后进一步加强,因苏维埃共产党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带来的弊端日益显现,引起人民不满。2、新经济政策⑴背景:①经济危机;四年的世界大战和三年内战使苏俄的经济濒于崩溃。1920-1921年苏俄遭遇旱灾,人民生活极端困苦。②政治危机;农村中:国内战争基本结束后,农村实行的余粮收集制非但没有废除,反而得到了强化,引起了农民的强烈不满;城市中:工人因生活条件恶化也不满,纷纷罢工;军队中:1921年2月28日,波罗的海舰队主要地喀琅施塔得发生水兵叛乱,甚至提出了“要苏维埃,不要布尔什维克”的政治口号。⑵内容:①农业固定的粮食税②工业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③商品流通允许自由贸易④分配: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⑶意义:①表明苏维埃共产党放弃了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而探索出了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②恢复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二、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1、斯大林体制确立:20世纪30年代中期2、表现: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影响: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消极影响: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③国家为了积累资金,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僵化的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4、经验教训:①制定政策时一定要坚持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原则;②要从国情出发,农、轻、重按适当比例平衡发展。三、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1、赫鲁晓夫改革⑴内容:农业领域自留地,开荒,种玉米;工业领域权力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利益⑵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消极结果失败根本原因:局部调整,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2、勃列日涅夫改革⑴内容:工业领域运用价值规律;农业领域扩大农场自主权⑵评价:结果失败根本原因:没有改变计划经济体制3、戈尔巴乔夫改革根本性变革⑴内容:经济领域——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生产者,允许个体经济⑵结果:1991年,苏联解体专题八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1、布雷顿森林体系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⑴背景:1929年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的惨痛教训,人们主张建立有效机制以稳定世界经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变化,欧洲衰弱,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企图称霸世界⑵建立:1944年夏,美、英、中等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会议。194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发展银行(世界银行)成立。⑶主要内容:机构+制度①2个国际金融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②国际货币制度:美元及黄金挂钩,其他货币及美元挂钩即固定汇率制2、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关贸总协定》:⑴1947年签字,1948年实施。⑵目的: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⑶性质:一项国际多边协定,实际上起着国际经济组织的作用。3、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⑴形成:在金融方面: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在国际贸易方面:通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建立起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⑵三大支柱: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贸总协定⑶影响:①确立了美国在二战后左右世界经济的霸主地位;有利于美国对外经济扩张②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③顺应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向体系化、制度化方向发展。二、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1、欧洲联盟(即欧盟)⑴建立过程:①1967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为欧共体(经济合作组织)。②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签署《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即《欧洲联盟条约》)③1993年,欧盟正式成立⑵性质: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范围从经济扩大到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⑶欧元的诞生: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对欧盟经济发展有利,也对欧洲政治联合起推动作用⑷影响:①促进西欧国家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