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15_第1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15_第2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15_第3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15_第4页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201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趋势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六章社会主义的发展及其规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认识论辩证法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和规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事物矛盾运动的规律唯物辩证法是根本方法“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哲学是文明的活的灵魂”—马克思《科隆日报》第179号社论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认识是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回答世界的本质是什么辩证法:回答世界上万物如何存在认识论:对前两项结果产生的前提和过程进行反思,回答世界能否被认识以及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唯物史观:研究三个领域中最艰深的社会领域,回答社会是如何发展的

马克思不是自然科学家,也不是神经科专家和心理学家,他最终目的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所以唯物史观是马哲的理论归宿,是最闪光的地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最具有创新价值的部分,被恩格斯称作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小提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二、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三、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态(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二)物质(三)物质的存在形式(四)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的基本含义含义: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特点:怎么理解?世界观的演化,人皆有之?

(1)世界观的演化图景哲学脱胎于神话和宗教的世界观,哲学的历史同人类文明史一样悠久、漫长。B.C800—200,轴心时代(德国·雅斯贝尔斯)东西方最初的一批哲学家几乎同时出现在各自独立的文明晨曦之中,崛起于人类刚刚得到温饱之后。哲学世界观神话世界观:古希腊盖亚(Gaea)乌拉诺斯(Uranus)赫利俄斯(Helios;日)塞勒涅(Selene;月)厄俄斯(Eos;黎明)瑞亚(Rhea)克洛诺斯(Cronus)海神波塞冬(Poseidon)冥王哈得斯(Hades)农神得墨忒耳(Demeter)赫拉(Hera)混沌(Chaos)宙斯(Zeus)战神阿瑞斯(Ares)酒神狄俄倪索斯(Dionysus)太阳神阿波罗(Apollo)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e)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Aphrodite)宗教世界观:基督教创世说——节选自房龙《圣经的故事》

(2)个体的世界观我们这些总有一死的人的命运是多么奇特呀!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但是,不必深思,只要从日常生活就可以明白: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首先是为那样一些人,他们的喜悦和健康关系着我们自己的全部幸福;然后是为许多我们所不认识的人,他们的命运通过同情的纽带同我们密切结合在一起。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我的世界观》罗素《哲学的问题》

世界分为心和物吗?如果是这样,那么心是什么?物又是什么?心是从属于物的吗?还是它具有独立的能力呢?宇宙有没有任何的统一性或目的呢?它是不是朝着某一个目标演进呢?究竟有没有规律呢?人是不是天文学家所看到的那种样子,是由不纯粹的碳和水化合成的一块微小的东西,无能地在一个渺小而又不重要的行星上爬行着呢?……有没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而另一种是卑贱的呢?假如有一种生活方式是高贵的,它所包含的内容又是什么呢?我们又如何实现它呢?善,为了能够值得受人尊重,就必须是永恒的吗?究竟有没有智慧这样一种东西,还是看来仿佛是智慧的东西,仅仅是极精练的愚蠢呢?

——罗素《哲学的问题》生活中,并不人人都是哲学家。但人人都有点哲学头脑——一种好奇的探求愿望,一种不弃的思考精神。在大千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是探险者,而哲学正是我们探路的一盏明灯。区分:世界观≠哲学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的哲学,是一种从整体上

把握世界的人类智慧;哲学问题:关于人与世界关系的问题,

总是人生在世的大问题即人类性问题。

世界观哲学哲学与世界观和人生观哲学问题的特征:终极性、普遍性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人类自我意识,哲学问题具有人类性、终极性和普遍性。古今中外的哲学,无论其研究对象有何不同,研究方式有何差异,派别之间有多少冲突,理论形态有多少更新,但总是对人的存在的反思。从哲学问题的人类性看,全部的哲学都是以理论的方式表征了人的存在。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

形式逻辑:三个规律—矛盾律:a

(

a

不等于非

a

)

—同一律:

a

=

a

(

a

等于

a

)

—排中律:

a

不能同时既等于

a

又不等于

a

辩证逻辑:

现在的“质”的不变性(稳定性)

a

=

a

,同时还要认识到这种不变性是暂时的。

从本质上讲,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什么是哲学从构成上讲,哲学是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概括和总结。从功能上讲,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哲: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恩格斯2.哲学的基本问题(1)问题的提出万事万物归结起来无非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一切活动归结起来无非是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是人类实际生活中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2)以往哲学家的观点“(思维和存在的对立)是哲学的起点,这个起点构成哲学的全部意义。”

——黑格尔“神是否创造世界,即神对世界的关系如何,这个问题属于人类认识和哲学上最重要又最困难的问题之一,整个哲学史都在这个问题周围绕圈子。”

——费尔巴哈(3)恩格斯的总结“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恩格斯哲学基本问题何谓本原?能否统一?物质本原:唯物主义意识本原:唯心主义能:可知论否:不可知论2.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观唯心主义贝克莱:王阳明:天下无心外之物含义:把人的感觉、观念、心等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

贝克莱Tobeistobeperceived.客观唯心主义含义:把脱离人而存在的所谓“客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如理念、理、绝对观念、上帝、命运等。黑格尔现实世界是对理念世界的模仿柏拉图“绝对精神”是世界的主宰下列说法哪些属于主观(或客观)唯心主义: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存在就是被感知;理在事先(朱熹);意念移物;“万物有灵”、“元神不灭”;心外无物(王守仁);“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可知论

绝大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是可知论者。荀子对“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不可知论休谟:人只能知道自己的感觉,在感觉之外的不可知康德:人只能认识到事物的现象而无法认识到事物的本质休谟康德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唯物主义的三种形态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3)辩证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含义:物质=具体物质形态类型: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阴阳说”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泰勒斯:“水”是万物的始基中国古代阴阳五行说阴阳:月亮和太阳日光向背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五行:《尚书.洪范》火(心)土(脾)(肝)木(肾)水金(肺)五行相生相克图示古希腊还没有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它的朴素辩证的自然观是人类历史上自然观的最初形态。由于这种自然观包含在当时关于自然的研究与探索的自然哲学中,尚未建立在科学的实验与分析的基础上。特点:从自然本身探究本原自发、直观、猜测(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17——18世纪的英国、法国唯物主义;建立在同时期的社会发展和自然科学基础之上的,具有一定科学根据和论证;物质=原子物质元素原子把“物质”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原子;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如质量不变性、广延性、不可入和不可分)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局限性机械性人是机器霍布斯人钟心脏发条神经关节齿轮游丝片面、孤立、静止地看问题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3)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客观实在马克思说:随着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唯物的自然观与唯物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自然观:立足于时代科学成果之上,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对于自然界演化发展做出了既唯物又辩证的理解。认识论和方法论:置根于社会实践基础上,批判了唯理论和经验论,坚持能动的反映论立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一致,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历史唯心主义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何者第一性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可知论不可知论唯物主义可知论唯心主义可知论彻底的可知论不彻底的可知论哲学基本问题小结重点参考书目1、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二)物质1.物质的定义恩格斯的物质概念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物质概念的立体审视个性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具体的物质形态部分共性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原子共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物质观物质=客观实在性2.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一方面是对万物共性的抽象概括;另一方面是相对意识的主观虚在显示出来的物质本性。这种物质既具有独立性(不依赖我们的意识而独立存在),又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的意识所感知)。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唯心主义一元论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3.物质观的意义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可知论反映论不可知论先验论体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原子物质=客观实在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基础。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自然观运动的含义: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4.运动观: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不可分割

﹙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没有非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和承担者)风动?幡动?心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两种错误倾向

(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性有条件性

(2)静中有动,动中有静(3)任何事物都处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中(否认绝对运动会陷入形而上学,否认相对静止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方法论意义:分析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的关系5.时空观: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什么是时间?(1)时间:指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特点:一维性.过去现在将来不可逆性.(2)空间: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特点:三维性—----长,宽,高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什么是空间?(2)空间: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

特点:三维性—----长,宽,高时间、空间同物质运动不可分离(1)时间、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物质运动是时空的本质

时间以物质在空间中的运动来度量空间以物质在时间中的运动来度量(2)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空间,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有限反映的是具体事物的暂时性、局部性和相对性;无限反映的客观世界的永恒性、普遍性、绝对性。

时空有限和无限的关系原理及其意义实践(三)实践是自然存在和社会存在

区分和统一的基础(一)物质决定意识(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从意识起源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第一、意识是自然界长期进化的产物

无生命物质低等生物高等生物人(反应特性)(刺激感应性)(感觉,心理)(意识)

第二、意识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猿人(劳动起了决定作用)(一)物质决定意识2.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语言文字条件反射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在两大信号系统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就是意识。蟋蟀、蜗牛,蚂蚁、蜜蜂的硬件不够人类与红毛猩猩、大猩猩和黑猩猩的基因相似度,海豚和大象意识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主观形式:感性和理性、社会阅历客观内容:客观世界,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物质和意识:决定与依赖和反作用第二,意识的本质——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第一、基本含义:反作用也就是能动作用,

人特有的积极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第二、具体表现:

(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具有创造性(3)改造世界(最主要的表现)(4)对人体自身的调控作用(二)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三)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

不是很少遇到,而是很难避开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再次,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冰川融化无处觅食的北极熊曾经的库布齐风景如画山羊成为“草原杀手”草原退化成沙漠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规律的含义

规律这一范畴,揭示的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及其客观性曾经的库布齐风景如画山羊成为“草原杀手”草原退化成沙漠探索治理方法又现生机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一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的关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注重对客观条件的准备和把握:航天发射场再次,社会历史趋势与个体选择社会进步内在根据和最根本动力客观尺度和最高标准重要尺度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水平生产关系及其决定的社会成员的利益的实现程度人的发展程度社会发展趋势具有客观必然性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进步的深刻根源社会进步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个体选择性民族利益国内外交往对历史必然性和本民族特点的把握程度一个民族发展道路的选择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的新的世界观

建立参照系,作一个比较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解释世界

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正确解决了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了世界的真实面貌。实践具有世界观意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哲学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理解世界。

——实践不仅检验认识(认识论意义)

——实践还能够改造世界(世界观意义)(二)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实践活动创造了人本身2.实践活动按照人的目的改造自然界3.实践活动形成了人类社会结构1.实践活动创造了人本身具体的揭示,把人和动物作为参照系来比较:

共性

个性

动物是通过消极地适应自然来维持自己的生存,人则是在利用工具积极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维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人类的存在以实践为基本方式

生产工具与生产关系2.实践活动按照人的目的改造自然界啄木鸟:鸟与自然的关系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类社会是物质的?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半截子”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3.实践活动形成了人类社会结构费尔巴哈费尔巴哈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第一,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因而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第二,从存在来看,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实践是物质性活动。第三,从发展来看,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物质性和客观性。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实践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分化和统一的基础。

自然界:天然自然、人化自然人类社会:社会是指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的相互交往、共同活动形成的各种关系的有机系统。二者的区别和联系第一,从产生来看,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自在世界人类世界自在世界(自在自然)人类世界人化自然人的实践人类社会

第二,从存在来看,作为人类存在方式的实践是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内涵与本质:第三,从发展来看,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物质性和客观性。

物质的社会关系(经济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政治关系),构成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和思想的社会关系的区别:物质的社会关系——不通过人的意识而直接形成思想的社会关系——通过人的意识而形成

联系:物质的社会关系决定着思想的社会关系

在整个社会生活过程中,物质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社会关系错综复杂,本质深藏于表象背后,成为千年不解的“历史之谜”。

“Thephilosophershaveonlyinterpretedtheworldinvariousways;thepointistochangeit.”

四、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多样化的世界是有统一的本原的,这就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首先体现在——

意识统一于物质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还体现在——

人类社会也统一于物质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唯物主义都是“半截子”唯物主义,是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因为旧唯物主义不理解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把社会历史过程看成是人的主观意志的产物。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第二,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综上所述,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整个世界,其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一切从实际出发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的物质性意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物质运动时空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意识的本质意识的起源意识的作用自然物质性科学与哲学证明世界的多样性和物质的统一性社会物质性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三、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

根本方法如何理解辩证法?

辩证法这一概念在不同的时代和国度,其内涵和外延是完全不同的。希腊雅典时期:在对话中探寻真理的过程中世纪经院哲学:把辩证法理解为一种辨析的方法黑格尔的理解: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主义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唯物辩证法把辩证法定义为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和理论;把世界理解和描绘为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框架:一三五一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变量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原因和结果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现象与本质内容和形式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一)事物的普遍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恩格斯曾指出:“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一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日常中的联系2.哲学上的联系3.联系的特点4.联系观的方法论(一)事物的普遍联系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与区别——形而上学与相对主义1.联系的含义动植物间的食物链教学案例联系的特点

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多样性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反对主观联系、主观臆造联系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横向与纵向联系与周围其它事物的相互联系事物内部各要素间相互联系直接与间接联系内部与外部联系本质与非本质联系必然与偶然联系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2.联系的特点+3.方法论要求用全面、整体的眼光看问题中介联系的条件性对事物存在和发展起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把握条件的复杂性、可变性、客观性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念,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

事物的相互联系包含事物的相互作用,而相互作用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交织在一起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和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生成和消逝的。”

——恩格斯相互某种关系的确立某种运动的发生从过程看从结果看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

联系形式与运动形式是同一个相互作用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和不同侧面。永恒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第二个总特征(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2.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4.永恒发展的方法论意义发展的起因、实质与过程变化既有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也有下降的、向后的、退步的发展是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变化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一般变化没有直接表达或规定运动、变化的总体性质和趋势揭示运动变化的方向和趋势1.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关系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发展是事物变化的基本趋势

2.发展的实质:新事物、旧事物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产生时间的先后?——形式新奇?——力量强大?3.新生事物不可战胜的规律是必然的?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比较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第三,社会领域的新事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而言,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群众的利益,收到人民群众的拥护。这个规律告诉我们前途是光明的,但道路是曲折的。电器、手机、企业竞争、国家兴衰4.过程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一个过程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过程: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一切现象都是作为一个过程而向前发展的。

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发展。人的成长、民族复兴5.永恒发展的方法论意义要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要以对未来负责的态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个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没道理。认清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波浪式、螺旋式)。防止和克服形而上学静止不变的观点。

破除思想僵化、墨守成规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有创新精神。

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共享发展

五大范畴原因和结果现象和本质必然和偶然可能和现实内容和形式(三)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1)原因和结果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是原因,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是结果。

(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因果联系的本质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依存、作用、转化的。“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中,虚心是因,进步是果,骄傲是因,落后是果;“无风不起浪”中,风是因,浪是果;月亮绕地球运转引起潮汐,这其中月亮绕地球运转是因,潮汐是果。

先行后续并不全是因果联系,还必须具备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才能称之为因果联系。例:初夏秋冬。

宁可找到一个因果的解释,不愿获得一个波斯王位。

——德谟克利特

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分析存在和发展的不同原因及其不同结果,可以增强人们活动的自觉性、预测性和调控性;不能简单的以先行后续来判断因果关系;等自觉运用反馈原理,使我们在实践中获得更好的效果。(2)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根本矛盾决定。

支配、前途和方向

偶然性是指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并非确定发生的,可以出现、也可以不出现;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引起。

从属、加速或延缓

必然性与偶然性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必然性与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意义:把握必然性是科学认识和正确实践的基础。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庄子要重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把握必然,利用有利的偶然因素,促进事物发展。

所谓抓住“机遇”,就是要正确认识和充分利用有利于事物发展的偶然性,加速事物的进程。同时,要避免和减少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

战略机遇期(3)可能性和现实性现实性是指已经产生出来的有内在根据的、合乎必然性的存在。可能性是指事物发展过程所包含的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可能与不可能、现实的可能与抽象的可能、好与坏的可能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相互区别、相互依赖、相互转化。

在古代典籍中,经常把可能性称作“几”、“微”、“微渐”,把现实性称作“实”、“著”。“知几,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其知几乎!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易传》“智者知也,独见前,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

——东汉班固“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几,得有丧之理。”

——袁康《绝越书》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可能性包含在现实性之中,理想必须立足于现实的基础,立足现实,展望未来;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争取好的可能性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统一,使人的主观能动性具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4)现象与本质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联系和根本性质。

现象有真象与假象之分,真象是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则是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在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制造了大量的假象,用以迷惑和耗费美国等国的军事力量。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人们的感官可以直接感知;本质则深藏于事物的内部,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才能把握。太阳东升西落是现象,引力相互作用是本质。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

现象与本质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即使假象也是本质的反映。

假象不同于错觉,错觉是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假象也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假象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方法论意义:通过现象认识本质。在认识事物时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必须调查研究,占有真实、充分的材料,把现象作为认识的起点和向导,通过科学分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要揭示事物的本质,必须从事实材料出发,即从关于现象的认识出发,不能脱离现象而凭空地把握事物的本质。要深入实践,注重调查研究,要善于观察和分析各种现象。从现象到本质,不是认识的终止,还要在此基础上继续研究尚未研究或尚未深入研究过的现象,这样才能补充、丰富和加深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反对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是要素相互结合的结构和表现方式

辩证统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赖、不可分割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从、适应于内容;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内容和形式的区别是相对的。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根据内容的变化适时的变革形式。(5)内容与形式

方法论意义:重视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根据内容的需要决定形式的取舍、改造和创新。反对形式主义善于运用和发挥形式的积极作用,利用和创造必要的形式,适时地抛弃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形式。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Why?How?Where?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辩证矛盾: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例: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也有缺点;生命本身即包含有死亡的种子。。

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黑格尔在哲学史上首创辩证逻辑体系,提出辩证矛盾的概念。

黑格尔1.基本含义: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2.具体表现:①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例如:磁铁、不是冤家不聚头。②相互贯通:双方相互包含、相互渗透,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例如,贫穷与富有、逆境与顺境。(一)矛盾的同一性3.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的同一性的作用第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1.基本含义: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哲学上所说的“斗争性”,包括一切差异、对立和冲突。首先要从“差异就是矛盾”这里来理解。只要双方分离,你不是我,我不是你,这就已经构成斗争性。市场竞争批评与自我批评战场厮杀(二)矛盾的斗争性

第一,矛盾双方的相互差异即“你不同于我,我不同于你”——差异就是对立

第二,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即“你离开我,我离开你”——差异产生对立、对立产生冲突

第三,矛盾双方的相互克服即“你吃掉我,我吃掉你”——相会排斥的最终发展是相互克服2.具体表现矛盾的斗争性的作用第一,在量变过程中,推动着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为事物的质变准备条件;第二,在质变过程中,促使旧的统一体瓦解、新的统一体产生。3.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理解矛盾斗争性的作用,要区分几种情况:矛盾斗争推动事物发展,但不能把斗争本身等同于发展;事物发展由斗争来推动,但不是任何矛盾斗争都能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只有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才能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新事物反对旧事物的斗争,要采取恰当的形式,才有利于矛盾的解决,起到推动事物发展的作用。(三)正确把握矛盾的含义应注意的方面1.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①没有对立就没有统一(统一离不开对立)②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对立离不开统一)“依存”离不开“对立”,依存是对立面之间的依存;“转化”离不开“对立”,矛盾双方转化都是向自己对立面的转化。斗争要有场所和舞台,相互依存的事物才呈现出排斥的倾向,“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谈不上相互排斥。辩论的主题形而上学——割裂二者关系比较角度辩证矛盾逻辑矛盾定义不同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现象形成不同客观存在的主观造成的断定不同两个方面都是真的两个方面不可能同时是真的2.不能把辩证矛盾与逻辑矛盾混为一谈

第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第二,在不同的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第三,事物的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同时事物的外部条件对事物的发展也发生重要的影响(内因、外因及其相互关系)。3.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推动事物的发展原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方法论:坚持的观点看问题。小结:万物有矛盾,对立又统一;相斥相依相转化,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1.矛盾的普遍性含义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含义:不同事物的矛盾及每侧面各有其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性质的特殊性矛盾地位的特殊性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3.矛盾特殊性的主要表现矛盾性质的特殊性

不同的事物具有不同性质的矛盾。机械运动包含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矛盾。化学运动包含化合和分解、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矛盾。生命运动包含了同化与异化、遗传和变异的矛盾。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认识领域,也存在着感性和理性、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主体与客体、真理和谬误的矛盾。就事物发展过程而言,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

根本矛盾是指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发展过程本质的矛盾。

非根本矛盾则是指不能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基本性质,也不一定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矛盾地位的特殊性就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而言,在诸多矛盾中,有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处于支配地位的、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非主要矛盾则是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是相比较而存在的,两者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作用。正确处理主要矛盾与非主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在用主要力量抓主要矛盾时,对次要矛盾也不能忽视,也要注意解决。

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矛盾双方中起着主导作用、居支配地位的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规定的。以经济工作来说,如果成绩是主要的,那么这项工作基本就是成功的;如果错误是主要的,那么这项工作基本上就是失败的;以当前我国的经济结构来说,公有制占主体,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它决定着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同时,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也构成了我国经济的有机成分,它们虽然在我国的经济生活中居于次要地位,但同样起着巨大的作用。

就每一矛盾内部对立双方而言,又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一方克服另一方。生存竞争日本投降矛盾解决方式的特殊性矛盾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所代替。

奴隶社会中奴隶阶级和奴隶主阶级矛盾的最终解决就是双方“同归于尽”,为新的对立双方即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所代替。

有些矛盾经过一系列的发展阶段,最后达到对立面的融合,形成全新的事物。

两种相反的观点,通过争论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光的本质是粒子性光的本质是波动性光的本质是波粒二象性4.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也叫做共性;矛盾的特殊性也叫做个性共性与个性不可分割:区别:

第一,共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个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第二,共性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联系:

第一,两者相互依存;第二,两者相互转化。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哲学基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理论依据

提供了科学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反对一点论和均衡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搞试点调查研究干部下乡蹲点办特区实行民族自治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5.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意义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同一性斗争性含义属性对立统一前提包含含义及方法论含义及情形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论意义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观点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普遍性特殊性寓于表现相互转化三、质量互变规律

1、质、量和度2、量变、质变及其辩证关系3、质量互变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1)质: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A.质和事物的关系:直接同一;指鹿为马是混淆质

B.内在的质与外在的属性:属性:一个事物与它事物在相互联系中表现出的质。1、质、量和度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2)量:事物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关系表示的规定性;跑百米A量和事物的关系:非直接同一性;B量的种类:内涵的量------外延的量;C量既有连续性又有分立性。认识事物的质是认识的开始。

只有正确认识事物的质,人们才能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找到改造事物的正确方法。在认识事物质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事物的量,是认识的深化。事物的质和量是辨证统一的,质中有量、量中有质,不存在有质无量或有量无质之物。事物的质和量的辨证统一深刻地体现在事物的度中。

(3)度: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的数量限度,是质和量的统一体。冰水汽50C0C100C

A.事物度两端的界限叫关节点或临界点。

0℃和100℃就是水的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的清晰与否“适度”原则——只有认识事物的度,才能准确把握事物的质,掌握“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保持——当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或实践需要保持事物的质的稳定性时,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使事物量的变化保持在事物度的范围之内。突破——当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或实践需要使事物发生质变时,就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突破事物的度。例:90%的努力B.度的方法论意义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必要准备必然结果量变质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贯通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的渐进过程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爆发式与非爆发式—文化量变之中有质变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质变之中有量变阶段性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一个人从童年到少年、青年、壮年和老年——人生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事物是“…量变—质变—新的量变—新的质变…”

永不停息地向前发展1)注意量的积累。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西方的“破玻璃理论”。2)要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3、方法论意义

四、否定之否定规律1、肯定和否定2、辩证否定观3、否定之否定规律及其方法论意义理发师悖论:“本理发师只给而且一定给本村那些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刮胡子”。给自己刮胡子的人理发师:“我到底属于哪一类?”不给自己刮胡子的人思考辩证否定观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任何事物都存在肯定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是指事物保持自身存在的方面;否定是指事物自身趋向灭亡、并转化为他事物的趋势。肯定方面否定方面遗传、同化变异、异化1、肯定和否定

人们总以为肯定与否定是有绝对的区别,其实两者是相同的……如一条往东的路同时即是同一条往西的路。

—《小逻辑》黑格尔(1770年—1831年)

社会肯定因素:生产、建设、改革、发展、调节、稳定、秩序……否定因素:动乱、腐败、污染、战争、保守、倒退、分裂……肌体肯定因素:生长、发育、成熟、营养、代谢……否定因素:疾病、衰老、损伤、老化、退化等……发展的环节联系的环节定义:

包含肯定于自身的否定。特点:第一,否定是事物内部的自我否定;第二,是事物联系的环节,也是事物发展的环节;AB2、辩证否定观第三,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辩证的否定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在观察和思考事物时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既要看到肯定方面,又要看到否定方面,要善于在肯定中把握否定,在否定中把握肯定。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否定多少和肯定多少,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折。

3.否定之否定规律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一般公式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中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植物生长秧苗种子种子社会发展公有制私有制公有制认识发展实践认识实践生产生活消费生产生产否定之否定是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完整过程与统一:188肯定……………否定之否定否定低级阶段高级阶段曲折阶段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私有制社会辩证的否定观,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对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马克思

要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高度的革命热情。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要准备走曲折的路,有克服各种困难的精神准备。--踏实的工作态度。反对循环论和直线论两种错误观点。

反对形而上学的否定观传统文化(虚无主义----复古主义);西方文化(闭关自守----全盘西化)。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在观察和思考事物时要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既要看到肯定方面,又要看到否定方面,要善于在肯定中把握否定,在否定中把握肯定。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否定多少和肯定多少,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折。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茅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拿来主义》切忌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防止绝对化、简单化。对待历史文化遗产采取批判地继承态度,吸取其精华、舍弃其糟粕,使其“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对外国的东西,应当借鉴世界各国一切优秀的成果,我们应认真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

通过一些著名科学家的成长历程的讨论说明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行星运动三大规律托勒密哥白尼开普勒牛顿爱因斯坦地心说日心说万有引力定律相对论师生互动讨论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一、唯物辩证是科学的认识方法二、辩证思维方法与现代科学思维方法三、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不断增强思维能力一、唯物辩证发是科学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作为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一)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的统一

客观辩证法: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即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称显出的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和发展规律。主观辩证法:人类认识和思维运动的辩证法,即以概念作为思维细胞的辩证思维运动和发展规律。唯物辩证法既包括客观辩证法也包括主观辩证法,体现了唯物主义、辩证法、认识论的统一。主观辩证法是客观辩证法的反映,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但在表现形式上是不同的。(二)唯物辩证法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方法,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提供这种研究所使用的方法,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和解决实践提出的问题,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与时俱进。世界观与方法论是统一的。由于世界本来就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因此马克思主义唯物地解决世界本原的问题时,已经内在地包含了辩证法。同样,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时,也内在地包含了唯物主义。所以,唯物辩证法的一系列规律和范畴都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内容。唯物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具有批判的、革命的精神——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地具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根本要求;反对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教条主义;坚持主观与客观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继承与创新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是统一的。“按辩证法办事”就能达于应事而变、顺势而为,做到运筹帷幄、高瞻远瞩。(三)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运用于思维工作中就转化为认识方法和工作方法。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体系中,矛盾分析法居于核心的地位,是根本的认识方法。毛泽东指出:“辩证法的宇宙观,主要地就是教导人们要善于去观察和分析各种事物的矛盾的运动,并根据这种分析,指出解决矛盾的方法”。矛盾分析法包含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例如,分析矛盾特殊性的方法,"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抓关键、看主流的方法,在对立中把握同一与在同一中把握对立的方法,批判与继承相统一的方法等,都是矛盾分析法的具体体现。

时常说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