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必修一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考点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结识中国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第1课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一、夏、商的政治制度1、来源:2070年,禹建立国内历史上第一种奴隶制王朝夏,国内初期国家政治制度来源.2、内容:①中央:王位世袭制;相、卿士、卜、祝、史、师等的设立。②地方:侯、伯。(定期向王纳贡;奉命征伐)3、特点:①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家天下”取代“公天下”②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③承前启后,继承与发展相结合。4.影响:夏商初期政治制度对西周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二、西周的政治制度1、级别森严的分封制⑴目的:巩固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⑵内容:A、土地和人民(“普天之下,难道王土;率土之滨,难道王臣。”)B、对象:①王族(燕、鲁、卫、晋、吴)、②功臣(齐)③先代贵族(杞、宋、许、陈、楚);最初分封的诸侯没有秦国.C、义务与权利①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②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立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⑶评价:A、积极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西周成为一种延续数百年的强国。B、悲观影响:①没有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称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③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本源。⑷特点: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重要是土地、人口②层层分封,级别森严:天子—诸侯—卿大夫—士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⑸崩溃的时间、因素、体现:A、时间:西周后期B、因素:①重要因素: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西周后期,王权衰弱。②主线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本井田制走向崩溃)C、体现:①楚王问鼎;②诸侯争霸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⑴定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级别、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⑵目的: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⑶内容:①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②宗法制度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④大宗与小宗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君臣关系。⑷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②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家”与“国”密切结合;③保证各级贵族享有“世卿世禄”的特权;④大宗和小宗既是家族关系,又是政治从属关系;⑤形成森严的社会级别。⑸作用:①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②有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⑹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3、礼乐制——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实质上是一种级别制度、政治制度)①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由“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为“礼乐征伐自诸侯出”。②战国时期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变为“礼乐征伐自大夫出”。三、中国初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商(铜鼎和甲骨文)——王权与神权的紧密结合②宗法制——以宗法制为核心,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③分封制——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④夏400近年、商600近年、周800近年——具有开创性和相对的延续性(继承性)和稳定性。考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懂得“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形成背景(秦的统一)1、统一的通过:①灭六国(时间:前230年—前2)→韩、赵、魏、楚、燕、齐②平越族,设三郡,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灵渠: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③击匈奴:获得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2、统一的因素A、客观因素:①社会基本:经济发展规定实现全国的统一(分裂阻碍经济发展)②政治基本:兼并战争,浮现局部统一③民心基本:长期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④理论基本:韩非子的法家思想;⑤民族融合: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有助于统一B、主观因素: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实力超过其她国家②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任用外来人才;对的的战略和方略:远交近攻)3、统一的影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种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⑴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⑵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车轨⑶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⑷军事上:北击匈奴,南平越族⑸法律上:颁布《秦律》;⑹建筑上:修筑长城、修筑通达全国的驰道、直道,修建灵渠二、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具体内容1、皇帝制度的建立⑴名称来源:秦始皇自觉得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⑵特性: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⑴三公九卿:最高官三个:丞相:协助皇帝解决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御史大夫: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廷尉(管理刑狱、司法)⑵作用:①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皇权独揽;②减少决策失误3.郡县制的全面履行A、背景:①历史因素:分封制的弊端(相称大的独立性,容易分裂割据);②现实目的:为加强中央集权(采纳李斯建议);③实行基本:春秋战国时期,某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B、内容:①郡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其最高行政长官是郡守,负责承受中央命令,督责所属各县;②县是郡的下一级行政机构,其长官是县令或县长,负责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③县如下是乡、里基层行政机构。此外尚有负责地方治安的“亭”;④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调动任命,不得世袭。郡县制的特点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C、作用: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②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⑴相似点:①目的:巩固自己的统治;②性质: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③作用:都在一定期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⑵不同点:分封制郡县制官员产生方式
世袭产生,有封地皇帝任免,无封地划分原则
以血缘关系为基本按地区划分与中央的关系
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
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影响
易形成分裂割据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⑴积极:A、对秦朝:①有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②有助于增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能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抵御外敌、进行工程建设)③有助于以及对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B、对后世:奠定了中国两千近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⑵悲观:中央集权制之下的专制统治;易形成暴政,导致了秦的短命。考点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阐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3课从汉制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阶段朝代地方制度对中央集权影响形成秦
郡县制
加强趋势: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巩固汉初
郡国并行
削弱武帝
推恩令
加强完善唐节度使,发展为藩镇割据削弱加强宋收兵权建禁军;派文官设通判;掌控赋税加强;但三冗;积贫积弱新发展元行省制,宣慰司,宣政院辖地加强,重大变革,省制开端1、汉朝:郡国并行制度特点:①“汉承秦制”(皇帝制度、郡县制、三公诸卿)②“有所损益”:郡国并行制---郡(郡县制)国(王国-诸侯王)并立2、唐朝:设立节度使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3、北宋:措施、特点措施:①军事上:削夺兵权,削减节度使权力,守内虚外,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③财政上:设转运使,转运地方钱粮特点:参军权入手影响:利:①变化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基本解决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增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弊:导致官僚机构和军队的臃肿,形成“三冗”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端。4、元朝:行省制度实行因素:①历史因素:吸取北宋过度集权导致国家积贫积弱的教训.②现实因素:疆域空前广阔,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③民族因素: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影响:对当时: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一。对后世: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朝代措施影响秦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专制主义制度;丞相权力很大
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汉西汉的中、外朝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
一分为二隋唐
三省六部制一分为三北宋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
一分为三元
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相权反弹1、汉:中外朝⑴调节因素:丞相位高权重,威胁皇权。⑵汉武帝时设立中外朝①中朝:皇帝侍从、秘书任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决策。尚书令权力日显。②外朝:以丞相为首三公九卿构成,执行。⑶成果:相权一分为二;削弱相权,加强皇权。2、唐朝:三省六部制⑴源流:三省六部制是西汉后来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⑵运作程序: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⑶影响:①对当时:A、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伙,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B、进一步完善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②对后世: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发明,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3、北宋:“二府三司”:①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②枢密院(军政)合称“二府”。③后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④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实行察举制度①目的:搜罗人才,加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②创立、根据:汉武帝;品德和才干③影响:选拔了人才,加强了中央集权,增进了西汉的强盛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度①根据:门第②影响:世家大族控制了选拔途径,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3、隋唐兴起的科举制度①背景:世家大族衰落②概况:隋文帝-隋炀帝-唐宋元③根据:考试成绩4.评价科举制⑴积极: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⑵悲观: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B、发展规律:①原则: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原则趋向公开公平②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③选择方式:由举荐评估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四、从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性(1)皇权与相权:皇权不断加强,相权日益削弱。(2)中央与地方: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3)选官制度:历代王朝都注重选官制度的建设,加强对官吏的控制,逐渐将选官权收归中央。考点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立等史实,结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第4课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强化一、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背景1、背景:中国封建社会开始步入晚期,统治阶级更加腐朽,社会矛盾更加锋利。2、目的:为稳定、巩固封建统治。二、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㈠明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1、中央:废宰相,权分六部⑴因素:①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直接因素)②废行省设三司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具体因素)③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历史因素)④相权过大,威胁皇权(主线因素)⑵影响:利——有助于加强皇权,避免了权臣乱政。弊——①易导致皇权过度集中;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倦;③也易导致太监乱政。◎内阁的浮现: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A、因素: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B、形成的过程:(1)明太祖:置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本(2)明成祖:置文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3)明宣宗:置内阁大学士授予阁臣票拟权发展(4)明神宗:置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C、职权:侍从顾问,不能制约皇权①票拟:就是秘书起草对公文的审批意见;②批红:就是领导对审批意见的承认与否。D、机构性质:非法定的内侍机构2、地方:废行省,设三司⑴因素:行中书省权力过大⑵职能:布政司、都指挥司、按察司,分管地方的行政、军政和监察⑶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②使统领中央各部的宰相,职权扩大㈡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1、清初中枢机构: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和南书房2、军机处设立——专制顶峰(雍正)⑴因素:①用兵西北,为了保密(直接因素)②为了加强专制皇权,解除议政王大臣会议对皇权的限制(主线因素)⑵性质:辅助皇帝解决政务(承旨、下达)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⑶特点(地位、人员拟定、职能、机构设立、决策)①不是一种正式的权力机关,但地位凌驾于内阁和六部之上(地位);②军机大臣均由钦定(亲臣、重臣),可随时被撤换(人员拟定);③秉承皇帝旨意办事(跪受笔录,承旨下达,不能决策)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职能);④机构简朴,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机构设立);⑤政治决策封闭性特性明显(决策)⑷影响:①提高了行政效率;②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③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三、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⑴积极作用: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华,为康乾盛世的浮现提供政治保障。⑵悲观作用:(世界潮流、政治、思想文化、经济)①与当时世界潮流背道而驰(世界潮流);②皇权专制,容易形成暴政,浮现政治腐败(政治);③文化专制,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思想文化);④极大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中国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经济)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考点1:雅典民主政治(理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结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懂得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结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第1课古希腊的民主政治1、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1)希腊地理概况及影响:古希腊地处地中海东部的巴尔干半岛,东邻爱琴海,海岸线曲折,天然良港多,海岛星罗棋布,导致经济上农业不发达,其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达;半岛上重峦叠嶂和海洋的天然阻隔,又把希腊人分割在彼此相对孤立的山沟里和海岛上,导致政治上形成小国寡民的城邦政治。(2)希腊城邦制度城邦含义:是一种国家形态,也称“都市国家”;一般以都市为中心,涉及周边的若干村落。形成:公元前8~6世纪,希腊浮现两百多种城邦,最大的是斯巴达和雅典。特点: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是城邦的重要特性。实质:城邦公民集体联合起来,保护自身利益、压迫奴隶与外邦人的一种国家组织。(3)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①古希腊广泛的海外贸易、殖民扩张及经济文化交往活动,形成了宽松自由的社会环境并较早地接受平等互利观念,利于民主政治的形成。②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度使公民有较多直接参与政治事务的权利,君主专制始终发展不起来;③古希腊接近古代埃及文明和两河流域文明的中心地带,便于从亚非文明的成就中汲取丰富的营养。④主观努力——梭伦、克里斯提尼、伯里克利改革2、雅典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1)确立过程:①公元前6世纪初,雅典贵族与平民的锋利对立(重要因债务奴隶制),引起了梭伦改革,其重要内容是按财产多寡划分社会级别,打击了原有的氏族制度残存,为民主制度奠定了基本。②公元前6世纪末,克里斯提尼改革,用地区部落取代血缘部落,实行陶片放逐法等,在雅典确立起奴隶制民主政治。③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当政,她进一步进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被称为雅典民主的“黄金时代”。(2)伯里克利时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①扩大公民参政范畴。各级别男性公民可以担任除十将军以外的几乎所有官职;②重要机构:改革最高权力机关──公民大会。20岁以上的男性公民均可参与并有发言权和表决权;改革五百人会议的成员构成和权限;提高国家最高司法和监察机关陪审法庭的权力和地位;扩大十将军委员会的权力,规定首席将军执掌国家军政大权;③鼓励保证所有公民参政的措施:制定“公职津贴”制度,为参政公民发放工资和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等等。(3)基本特点:人民主权与轮流而治(4)主线目的:把本城邦的公民最大限度地凝聚起来,防备外敌,保持独立;对外则是夺取异邦的财富和奴隶。(5)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本上的少数人的民主,是奴隶制的民主政治制度。3、雅典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优越性:①提供了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发明出民主运作的新方式(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②多数人参政和群众监督,减少了决策的失误和以权谋私的也许性。③它注重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获得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④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本,为近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和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本。局限性:①雅典民主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它仅仅是对公民群体而言,并且是对男性公民而言。妇女及外邦移民、奴隶、她国公民都没有享有民主权利。残忍地窒息、限制了社会另一部提成员的自身发展能力。②对外,雅典政治上奴役统治其盟邦,履行霸权政策,经济上进行残暴掠夺,因此,雅典民主制是建立在剥削、压迫非雅典公民的基本上的,仍然是维护社会不公的一种暴力机器。考点2:罗马法(理解罗马法的重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第2课、罗马法的来源和发展1.罗马法的基本内容(1)罗马法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前6世纪末——7世纪,罗马制定和实行的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世界的法律制度。狭义指罗马公民法,从形式上可以辨别为习惯法与成文法;从整体构造上看涉及公民法、万民法和自然法。(2)从习惯法到成文法:①背景、诞生:公元前5世纪中期,在平民反对贵族的斗争中,罗马制定了《十二铜表法》。罗马成文法诞生。②评价:a这部法律内容相称广泛。条文比较明晰。从此,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平民利益得到保护。(3)从公民法到万民法: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节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合用范畴重要限于罗马公民,因此被称为公民法。在公民法下,罗马公民受到法律保护,并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万民法的形成:背景因素:①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控制欧、亚、非三大洲的广阔疆域,统治了许多不同的民族。②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公民法的保护,对罗马统治体现出强烈不满。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形成过程:①罗马帝国的皇帝高度注重法律的制定,把法政大权掌握在自己手里。她们颁布的法令成为罗马法的构成部分。②法学家也积极立法,进行法律解释,以充实罗马法律。③为巩固统治,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合适的司法保障。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合用于罗马统治范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④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罗马法体系最后完毕。其核心内容之一是承认财产神圣不可侵犯。2.罗马法的作用(1)①维护了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②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奠定了近代欧洲法律体系的基本,是近代欧美各国立法所遵循的范本。③公民法的实行,使公民的地位空前提高,极大地提高了她们的热情和参政的积极性。万民法较好地理顺了多种利益关系,增进了社会的稳定和帝国各民族的共同发展。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区与民族的永恒价值。(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罗马法的制定重要是体现帝国统治者的利益,对于被统治者来说,只能承当义务,受到不公正的惩罚。第3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考点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理解《权利法案》制定和责任制内阁形成的史实,理解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的特点。)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一、君主立宪制建立的条件:1.经济基本:英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壮大2.政治前提:光荣革命;3.历史老式:从中世纪开始,英国贵族就有通过议会与专制王权作斗争的老式4.理论根据:17世纪英国启蒙思想家洛克、霍布斯等主权在民、否认君权神授、主张分权为了实行君主立宪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二、君主立宪制的发展:1.确立:1689年《权利法案》:目的:《权利法案》是限制王权和保障议会权利的重要法律文献,本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限制国王权利,保障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利,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作用及影响:确立了英国“议会至上”原则,是使国王逐渐处在统而不治的地位,议会逐渐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英国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起来。2.发展:责任内阁制的形成时间:18世纪前期(17,沃尔波尔),内阁制开始形成。内阁的构成:下院议员由选民普遍直接选举产生,由国王任命在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为首相,由首相提出内阁成员和政府成员名单,递交国王批准,构成责任制内阁。内阁的职能:名义上对国王负责,事实上对议会或首相负责。内阁的权力重要表目前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过控制下院本党议员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选等。首相的职能:首相的权力重要体现为拥有各部大臣和主教的提名权、高档文官的任免权、内阁会议主持权、各项重大政策的决策权等。3.完善:议会改革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三、君主立宪制特点与作用:1.特点:立法限制王权,保证议会权力,是君主制、贵族制、议会制三合一混合体;保存君主(“统而不治”,国家最高权力象征);议会掌权(权力至上,有立法权,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内阁是核心(中央行政机关,内阁首相是国家最高决策者、领导者)。2.作用及影响:国内:建立和巩固英国资产阶级统治;确立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度;增进英国增进资产阶级民主,避免独裁统治,增进资本主义发展。世界: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发源地(“议会之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产生的共和思想、君主立宪制、议会至上等原则对近代世界政治发展影响深远。考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说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重要内容和联邦制的权力构造,比较美国总统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异同。)第8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一、美国共和政体确立的背景和条件1.美国独立,政治经济获得了发展2.独立之初的邦联制严重影响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3.美国人但愿建立一种统一而强大的共和制国家,增进美国的繁华发展4.美国资产阶级领导人多受孟德斯鸠“三权分立”等启蒙思想的影响二、美国共和政体确立(一)法律保证:1787年宪法的颁布1.宪法的颁布:费城2.宪法的理论基本: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3.宪法的原则和内容:⑴.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实行联邦制,建立了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保证了国家统一。地方有一定的自治权,避免过度集权。⑵.民主原则:总统和议员由民选产生⑶.“分权与制衡”:①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构成,掌握立法权。②总统的权利: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总统对宪法负责,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总统有权提名任命政府高档官员;总统有权与外国缔结公约,但须得到国会的批准方可生效。(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③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对法律拥有最高司法解释权。三者独立平等,但互相制约,以避免专制的浮现,这充足体现了三权分立原则4.宪法的评价:①世界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本。②建立了总统制、联邦制、共和制相结合的国家制度,从制度上保证了美国的发展、强大。③强调加强国家权力,又在权力构造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以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体现了一定的民主精神。④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等。(二)开始确立: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第一届国会选举产生三、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1.两党制的形成:19世纪代末至30年代初,是美国两党制形成的重要时期。至19世纪50年代中期,民主党与共和党两大党的对峙格局最后形成。2.两党制的发展:共和党和民主党交替执政的局面始终持续至今。它们不仅控制了国会,也左右着总统选举和地方选举。两党对垒,交替执政,成为美国共和政体的一大特色。在本质上它们都是资产阶级政党。考点3: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懂得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和《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重要内容,比较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与法国共和制的异同;分析资产阶级代议制在西方政治发展中的作用。)第9课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一、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背景:(1)18世纪时,法国是欧洲典型的君主专制国家,社会矛盾锋利。(2)封建贵族和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十分强大,她们竭力维护君主专制统治。(3)某些资产阶级思想家公开反对君主专制,抨击宗教神权,号召人民争取自由和民主。2.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二、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1.法国宪法的颁布: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2.1875年宪法的重要内容:(1)宪法规定立法权属于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构成。众议院议员由成年男子直接选出,任期四年;参议院议员由间接选举产生,任期九年,每三年改选其中的三分之一。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决策案。(2)总统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出,任期七年,可连选连任。总统的权利:宪法规定国家的行政大权由总统掌握,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有权任命部长等高档官员、缔结公约和实行特赦;经众议院批准有权任命内阁;经参议院批准有权解散众议院。(补充:参议院占据积极权。)3.影响: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后来,资产阶级共和派掌握了众议院、参议院、内阁和总统等核心职位。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的确立和巩固,为法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本。三、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1.德意志的统一:(1)面临社会状况: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还处在四分五裂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2)统一条件:普鲁士是德意志的一种重要邦国,专制色彩浓厚,经济、军事实力强大。(3)统一过程: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俾斯麦的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毕了德国的统一大业。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1)1871年初,德意志帝国建立,德意志帝国宪法颁布,确立了德国君主立宪政体。(2)德意志皇帝的权利:A.皇帝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B.皇帝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和决定对外政策等。C.宰相由皇帝任命而不是议会选举产生,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3)议会的职责:议会是立法机构,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构成。联邦议会由各邦的代表构成。帝国议会由成年男子选举产生,作用很小,它通过的法案必须得到联邦议会和皇帝的批准才干生效。(德意志议会粉饰门面)(4)宪法还规定德意志帝国是一种联邦制国家,帝国政府掌握了军事、外交等大权,各邦则保存了某些自治权。普鲁士在帝国中占有统治地位,它的国王和宰相,同步又是帝国的皇帝和宰相。3.评价:普鲁士完毕了德意志统一,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政体的确立,推动德国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此后,德国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不久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但在同步,也把普鲁士的专制老式带到了统一后的德意志,导致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保守和不彻底。第4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考点1:1840至19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对抗斗争(列举1840年至19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对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重要史实,结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第10课鸦片战争一、鸦片战争的背景和因素1.背景——中西巨大的反差:(1)西:资本主义制度、机械大工业、军事强盛、积极开拓海外市场。(2)中:封建制度、小农经济、军备废驰、闭关锁国。2.因素——中西冲突不断升级(1)主线:英国试图打开中国大门,变中国为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直接:林则徐虎门销烟(导火线)①因素:为扭转贸易逆差,英国在中国进行鸦片走私,对中国导致严重危害;为维护民族利益,清政府派林则徐虎门销烟。②时间:1839.6③意义:显示了中华民族抵御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二、鸦片战争的概况1.过程:1840(爆发)——1841(扩大)——1842(结束)⑴阶段:第一阶段:1840.6——1840.12英军北上天津珠江→厦门→定海→白河口→退回广东第二阶段:1841.初——1842.8东南沿海战事占香港岛→定海→镇海→吴淞→下关江面⑵成果:1842.8,清政府战败,屈辱求和。签订《南京公约》及其附件。割地:香港岛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埠通商(广厦福宁上)④协定关税割地赔款,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加重了人民承当。“五口通商”、“关税协定”则破坏了中国贸易权和关税自主权,反映了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主线目的。⑶影响:①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屈辱和深重的劫难②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遭破坏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中国军民的抗争:镇江满族将领海龄、三元里人民抗英鸦片战争爆发后,爱国官兵英勇抵御,像陈连升、关天培、裕谦、陈化成、海龄等;各地人民也自发抗敌,并获得了一定成果。特别是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胜利,揭开了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序幕,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三、鸦片战争的继续——第二次鸦片战争1.因素:⑴19世纪50年代世界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规定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主线)⑵英法美等国不满足既得侵略利益,提出“修约”遭清政府回绝(直接)2.概况:⑴1856年英军攻打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城——建立广东巡抚衙门(以柏贵为首的中国近代最早的地方傀儡政权)——1858年夺大沽,进逼天津。俄、美、英、法先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天津公约》。⑵1859年英法再袭大沽——1860年占天津——入北京,焚毁圆明园——签中英、中法《北京公约》,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3.影响:⑴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⑵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弹压中国人民的对抗。⑶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限度加深了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一、运动的发展——从金田起义建国到定都天京(一).兴起的因素:1.鸦片战争后,社会矛盾的激化(1)阶级矛盾: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主线)。(2)民族矛盾: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带来新的劫难(重要)。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组织发动起义3.广西自然灾害严重,饥民不断暴动(二).革命的过程:金田起义(开始:1851年)——永安建制(初步建权)——定都南京(正式建权:1853年)——北伐、东征和西征(军事全盛:1853-1856年)。北伐西征东征目的为推翻清政府巩固天京大本营为了断绝清政府的财源,充实自己的经济力量时间1853年1853年1856年领导林凤祥李开芳赖汉英、石达开秦日纲成果失败鄱阳湖大捷破江北大营、江南大营意义为西征发明条件巩固天京大本营保证了军粮供应,解除了天京之围二、运动的大纲——《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1.目的:满足农民得到土地的愿望,建立“四有二无”的抱负社会2.颁布:1853年,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颁布。3.内容:在生产资料上,主张平分土地;在分派制度上,主张绝对平均的圣库制度4.评价:(1)进步性——革命性:《天朝田亩制度》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规定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斗争的思想结晶。(2).局限性——落后性、空想性:在小农经济基本上实行绝对平均主义,无法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是违背社会发展规律。三、运动的失败——天国悲歌(一).天京变乱(转折点:1856年)(二)后期重建:1.领导核心的重建:2.军事局势的稳定:3.后期的政治方案——《资政新篇》(1)背景:1856年天京变乱严重削弱了太平军的自身力量,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为富国强兵和扭转形势,1859年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作为改革内政的新方案。(2)内容:政治上主张法治、民主;经济上倡导发展工商业,注重科技;文教上倡导新式学校和西方科技;外交上主张开放和独立自主。(3)评价: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在中国提出的发展资本主义方案。但不是太平天国革命战争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规定,且在战争环境迫使下,它也没能实行。(三)运动的失败:1.失败标志:1864年天京陷落2.失败因素:⑴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主线):缺少科学理论指引;提不出科学大纲;错误、缺陷不断升级(2)战略上的失误(3)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3.作用和局限性:作用:太平天国是中国几千年农民战争的最高峰;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资本主义的最早摸索;对后来的民主革命有重要影响。局限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获得胜利(启示)。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一、甲午中日战争1.战争爆发背景(1)日本:明治维新后,为解决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矛盾,制定了侵略中国的“大陆政策”(主线因素、必然性)。(2)清政府:政治腐败,不做战事准备,奉行妥协投降政策。(也许性)(3)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发动侵略战争提供了有利时机。(偶尔性)(4)世界:19世纪末,重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列强默许、纵容日本的态度。(催化剂)2.战争通过战役:1894年7月丰岛海战后,8月双方正式宣战,战争爆发;平壤战役;黄海战役,日本获得黄海的制海权;辽东半岛战役;威海卫战役,北洋水师全军覆没。3.成果及影响:中国战败,1895年签订《马关公约》。《马关公约》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为什么说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限度大大加深了?)割三地……;赔2亿……;开四口……;允设厂……。4.甲午战争的余波(1)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2)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体现了台湾军民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和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3)《马关公约》刺激下的列强瓜分中国(“势力范畴”)英:长江流域法:云南、两广俄:长城以北和东北德:瓜分山东日:福建二、八国联军侵华(一).因素:1.列强向帝国主义过渡,加强了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控制,为维护和进一步扩大列强在华权益(主线因素)2.弹压义和团运动(直接因素、借口)⑴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因素1).主线因素:帝国主义侵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直接因素:山东教会势力猖獗,导致人民起来对抗⑵性质:是一场自发性的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标语:“扶清灭洋”。⑶结局:慈禧太后在西逃途中命令清军严肃弹压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义和团运动失败。(二)概况:1.爆发:196月,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侵略联军。2.过程:天津——北京:廊坊、杨村受挫,逃回天津租界;大沽口——天津:天津陷落,成立都统衙门;天津——北京:北京陷落,成立联军司令部三、《辛丑公约》的签定1.成果:清政府战败,19以李鸿章为代表,被迫同各国代表签订《辛丑公约》。2.内容:3.影响::《辛丑公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承当,使中国税收受到列强控制。②“使馆界”事实上是“国中之国”,成为列强筹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③清朝腹地京津至山海关广大地区,置于列强武装控制之下。④惩办支持义和团的官员,改设外务部,列强通过外交途径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控制。考点2:辛亥革命(简述辛亥革命的重要过程,结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第13课辛亥革命一、武昌起义(一).背景:1.因素1).《辛丑公约》签订后,列强的侵略和清政府的腐败使两大矛盾汇流,中国多种社会矛盾激化。(主线)2).清政府调湖北新军入川弹压保路运动(直接)2.条件1).甲午战争后,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经济、阶级基本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增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主义民主革命准备了某些物质条件;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壮大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思想基本西方资产阶级天赋人权,自由平等的学说的传播;上海和东京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阵地;孙中山三民主义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引思想3).资产阶级革命团队和革命政党的建立——组织基本4).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最为壮烈。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实践基本(二).爆发:1910月10日武昌新军起义——武汉三镇光复——全国各地响应二、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1.中华民国成立:19元旦,孙中山宣誓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定都南京,以五色旗为国旗。2.19春,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⑴目的:用《临时约法》来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⑵内容:①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主权在民)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族平等)③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奉等自由;④国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民享公权);⑤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三权分立)⑥约法特别规定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须由总理副署才干生效。(责任内阁)⑶意义:这部约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三、辛亥革命的失败1.过程南北议和→举荐袁世凯→清帝退位→让位袁世凯→袁世凯在北京就职2.因素:1)、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内因);2)、帝国主义的公开支持: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3)、立宪派和旧官僚的乘机攻打;4)、袁世凯大耍两面派手段。四.辛亥革命的意义:1.性质: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中国(功绩):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近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某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观念进一步人心;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发明了有利条件。3.世界: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对越南、印尼等国起了推动作用。第1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考点3: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结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一、五四风雷(1919.5.)1.背景:(1)国际背景:①帝国主义的侵略②俄国十月革命胜利(2)国内背景①政治:军阀统治黑暗,阶级矛盾激化(主线因素)②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③阶级:工人阶级队伍壮大④思想:马列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3)导火线: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直接因素)2.通过:阶段时间运动中心主力第一阶段5月4~6月初北京学生第二阶段6月5后来上海工人阶级3.成果:获得初步胜利4.意义:(1)性质: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特点(各阶层作用):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领导。(3)作用:⑴启导广大人民的觉悟,准备革命力量的团结——青年学生和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开始走上了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传播马克思主义;⑵增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⑶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4)地位: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一)、诞生的条件:1、经济基本: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壮大2、阶级基本: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本: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并同中国工人运动日益结合;4、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协助;5、组织基本:陈独秀、李大钊开始进行建党活动。(二)、中共“一大”召开:标志着中共的诞生1、时间:197月23日;2、地点:上海(最后一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3、代表:13位代表;4、重要内容:①确立党的名称:“中国共产党”②制定党的大纲: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即用革命军队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资本家私有制)③明确中心任务: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④选举领导机构:成立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书记。5、诞生的意义:给劫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但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三、国共合伙与北伐战争:(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伙:1.合伙条件:①中共开展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如二七惨案)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②中共“三大”的决定:中共与国民党合伙,建立革命统一战线。③共产国际的指引。2.合伙的标志:中国国民党“一大”的召开(1924年)3.合伙成果: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伙的实现,两党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革命运动。(二)、国民大革命运动(1924~1927年)(1)兴起:通过东征,广东革命根据地得到统一(1925年)(2)高潮:北伐战争(1926~1927年)▲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成果:①基本上摧毁了北洋军阀的反动势力;②国民政府中心由广州迁到武汉(革命中心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③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3)失败:▲标志: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汪精卫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因素:①中外反动势力的支持;②国民党右派的背叛;③陈独秀坚持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革命的领导权;④共产国际的错误指引。考点4:新民主主义革命(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史实,结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第15课国共的十年对峙一、南昌起义1.背景:(1)八七会议前后,右倾错误逐渐得到纠正。(2)中共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结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武装对抗国民党反动派。2.爆发:1927年8月1,南昌,周恩来、贺龙等。3.影响:①打响了武装对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②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立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二、土地革命1.八七会议:(1)时间、地点:1927年8月7日,汉口(2)内容:清算右倾错误,拟定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对抗国民党的总方针,决定发动秋收起义。(3)意义:克服了党的思想、组织混乱,给党指明了迈进的方向。2.“工农武装割据”:在党的对的领导下,把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结合起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1+3”)①武装斗争A.秋收起义:时间、人物:1927年秋,毛泽东;影响:秋收起义后,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来到井冈山,创立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拉开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两大起义的局限性:仍然坚持以夺取中心都市为目的。B.1930~1931年红军的三次反“围剿”②土地革命内容: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意义: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③根据地建设:经济建设:努力发展生产,粉碎了……巩固了……B.政治建设:建立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1930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1931年冬、瑞金、宪法大纲、主席)三、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936年10月)1.因素:(1)内部:①直接因素: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②重要因素:博古、李德等左倾错误的领导。(2)外部:①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根据地发动了五次围剿;②共产国际左倾政策的影响。2.通过:中央根据地——渡过湘江——改道贵州——强渡乌江——遵义会议——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达到陕北。(1)开始:1934年10月江西瑞金(2)转折:1935.1遵义会议①内容:纠正……,肯定……选举……,取消……。②意义: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事实上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对的领导,这是中共第一次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党内存在的路线方针等问题,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成为党的历史上一种生死攸关的转折点。(3)胜利:①1935年10月吴起镇会师;②1936年10月甘肃会师3.意义:①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围剿”;②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③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④开始中国革命新局面。第16课抗日战争考点5: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抗日斗争(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重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对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一、全民族的抗战1.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因素:(1)主线因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困境和挣脱困境的对策;(2)历史因素:从大陆政策到“国策基准”的既定国策;(3)现实因素: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冲击加剧了侵略的野心,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决意扩大侵略战争,同英法美帝国主义争夺世界霸权;(4)有利条件:中国的国内局势为国共对峙,国民政府尚未作好充足的准备,国际社会绥靖之风盛行。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国共第二次合伙的实现):(1)因素:中日民族矛盾不断激化(九一八事变: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华北事变:中日矛盾成为中国重要矛盾;七七事变:中国面临亡国灭种危机)(2)特性:停止内战,共赴国难;党外合伙,分头抗战,互相配合;军民抗战,贯穿始终。(3)是抗战获得胜利的重要保证。3.抗战的史实:(1)1937年“卢沟桥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揭开了全民族抗战的序幕。(2)国民政府正面战场抗战: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3)中国共产党敌后抗战:延安、广泛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变幻无穷的游击战;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华北地区百团大战(4)国外战场:1942年,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在英美军队配合下,1945年初,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4.全面抗战路线和片面抗战路线(1)全面抗战路线:1937年秋,中共制定的动员全民族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的人民战争路线。(2)片面抗战路线:国民党执行的单纯依托政府和军队进行抗战的路线。(3)不同点:依托力量;抗战前程;代表利益二、日军的滔天罪行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七三一部队”三、抗战的胜利(1945年8月15日)1.胜利因素:(1)日本:其发动的战争是侵略的、非正义的、法西斯战争,这种战争必然以失败告终。(2)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全民族的抗战,是日本失败的重要因素。(3)国际: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有力配合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增援,特别是广大华人华侨的无私援助。2.胜利意义:(1)国内:抗日战争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抵御外敌入侵获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大大增强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成为中华民族由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本;(2)国际: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奉献。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第17课解放战争一、内战的爆发(一).抗战胜利后的形势特点:(1)国: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假和平,真内战”方略。(2)共: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全国人民,涉及民主党派规定和平民主。(3)美:扶蒋反共的政策。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矛盾。(二)重庆谈判:1.时间:1945年8月29日开始,至10月10日2.成果:国共双方签订《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治协商会议,保证人民权利3.局限: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未达到合同(三)政治协商会议:1946年初,重庆(四)内战的爆发(战略防御):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大举攻打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的重点攻打(五)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二、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1.战略反攻:1947年6月晋冀鲁豫刘邓大军横渡黄河,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攻打的序幕。意义:对扭转全国战局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是人民战争走向胜利的转折点。2.三大战役(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战略决战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时间1949.9-111948.11-1949.11948.11-1949.1部队东北解放军中原、华东解放军东北、华北解放军指挥林彪刘邓、陈毅林彪、聂荣臻成果歼敌47万解放东北全境歼敌55万,长江北岸解放歼敌52万,华北解放意义歼敌150多万,国民党主力基本消灭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1.北平谈判:2.渡江战役(1949年4月21日至1949年6月2日):1949.4.23攻占南京,国民政府覆灭。3.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标志着中国一百近年屈辱和分裂的近代史从此结束;为新中国的建立打下坚实基本;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的对抗斗志;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4.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经验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考点1:《共产党宣言》(简述《共产党宣言》的重要内容,结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诞生的条件(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多种弊端日益暴(2)阶级条件:19世纪三四十年代,工人运动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引。(3)思想条件: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4)实践条件:马、恩参与并总结工人运动经验。2.诞生标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刊登3.重要内容:①肯定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发明生产力”)②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秘密。(“破坏财富生产者的生存条件”)③宣布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资产阶级掘墓人”)④昭示了将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联合体”)4.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成为国际无产阶级的思想武器;开始指引工人运动;对人类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考点2:巴黎公社(理解巴黎公社革命的重要史实,结识其在建立无产阶级政权上的经验教训。)1.直接因素:临时政府企图偷袭国民自卫军的阵地2.建立:通过1871年3月18日革命,建立了第一种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通过选举产生自己的政权——公社,3月28日,巴黎公社正式宣布成立。1871年5月28日失败3.政权建设措施:政治:由直接选举产生的代表构成的公社委员会是最高权力机关;所有公职人员的工资不得超过纯熟技术工人的工资;人民有权监督和罢职她们。经济:维护劳动者利益;构成工人合伙社;改善劳动条件。教育:用世俗教育全面替代宗教教育,实行义务教育。4.意义(1)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学说。(2)为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了珍贵的经验和教训。5.经验教训(失败因素):主线因素:法国政治、经济发展还局限性以废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客观因素:敌人的疯狂弹压,巴黎公社寡不敌众。主观因素:缺少先进政党领导;没有没收法兰西银行;没有建立工农联盟。考点3:俄国十月革命(概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史实,结识世界上第一种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1.背景:(1)经济:农奴制改革后,资本主义经济有一定发展,但远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2)政治: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多种社会矛盾十分锋利。一战进一步激化多种矛盾,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单薄的环节。2.通过:沙皇统治----二月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浮现两个政权并存)----《四月提纲》(指明革命方向: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七月流血事件(教育人民用革命的暴力反对反革命的暴力)----“阿夫乐尔”的炮声(十月革命爆发)----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平法令》:向一切交战国政府和人民建议,立即缔结停战协定,就公正的合约进行谈判,实现不割地不赔款的和平。成果:苏维埃政权同德奥集团达到协定,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实现土地国有化,将土地分派给劳动者使用。目的: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完毕民主革命的任务。)----建立苏维埃政权(人民委员会),世界上第一种社会主义国家诞生。3.意义:(1)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2)十月革命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种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3)十月革命将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局面,也为俄国的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第六单元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20课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点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1.历史条件:A、军事上:解放战争基本胜利,反动政府已被推翻;B、人心上:全国人民热烈拥护;C、政治、思想、理论上: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D、组织上:新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2.时间标志:1949.10.1;开国大典3.历史意义:启动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中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结束了几千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统一的道路,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新中国的成立,是继俄国十月革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后世界历史最重大的事件。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考点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伙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结识国内民主政治的特色。)1.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伙与政治协商制度(1)初步创立:1949年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初步创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伙和政治协商制度。(2)1949~1954年,“政协”代行“人大”职能。(3)新阶段(1956年)“八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目的:为了更好地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团结各民主党派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标志着共产党吸取各民主党派和各届爱国人士参政议政构成了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伙和政治协商制度发展到了一种新阶段。(4)进一步完善(1982年)“十六字”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伙与政治协商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激发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5)作用:调动民主人士积极参政议政的热情,群策群力,共同建设国家(社会主义)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背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进行,经济建设大规模开展,人民需要民主政治建设,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及《共同大纲》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唯一机关。(3)确立的标志: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4)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主线的政治制度、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5)意义: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是中国人民政治生活进一步民主化的标志,为加强国内人民民主制度,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奠定了基本。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背景: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华,1949年《共同大纲》就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2)史实——民族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华。民族政策: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实践: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建立,之后,又建立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西藏自治区(1965年),共5个省级自治区。意义:满足少数民族当家做主的愿望,实现了各民族平等、团结,调动了各民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第21课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考点3:"文化大革命"(理解“文化大革命”对民主法制的践踏,阐明民主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1.“文革”对民主法制践踏的因素:1)20世纪60年代中期,“左”倾错误指引;2)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觉得党和国家面临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3)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运用、助长了毛泽东的错误。2.重要体现:公民基本权利遭到践踏和民主法制的初步破坏——刘少奇冤案;造反派“全面夺权”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制度的空前践踏及对社会发展导致的严重危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一纸空文;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3.教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持久进行民主法制教育。考点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法制建设(列举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内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成就,结识实行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意义。)1.法制建设——方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79年开始加快全面立法工作;1982年修订宪法,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涉及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实既有法可依的局面,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基本。2.民主建设——重新召开各级人大会议和政协会议;平反冤假错案——刘少奇平反;方针:1982年中共确立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1984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考点5:"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结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第22课祖国统一大业1.“一国两制”设想背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形成过程:萌芽:1979《告台湾同胞书》刊登;初步形成:1981《叶九条》刊登;正式提出:80年代初由邓小平提出;1984年---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一国两制”方针,“一国两制”正式成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引方针。含义:“一种中国“是前提—中国的领土和主权的必须完整,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两种制度并存”是解决统一问题的新思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台保存资本主义制度,维护台、港、澳的繁华与稳定。2.“一国两制”实践(香港、澳门的回归)时间:1997年7月----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999年12月---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意义:证明了“一国两制”方针的对的性;洗雪了中国的百年国耻;增进了中国在统一大业上迈出了一大步;为世界和平作出了重大奉献3.两岸关系的发展:两岸实现真正停火1979元旦;两岸实现“三通”(通邮、通航、通商),打破隔绝;汪辜会谈,两岸开始对话;达到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实现历史性突破;两岸民间交往,经济交流日益加强;连战访问大陆,两岸政治解冻。和平统一台湾的有利因素:文化同源:两岸人民都是炎黄子孙;人心所向: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和人民的愿望;国际共识:《开罗宣言》、《联合国宪章》;一国两制:政策保障及港澳成功范例;综合国力:中国国力及国际地位提高;人民往来: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不利因素:台湾岛内“台独”势力猖獗;国际的上反华势力的干涉第七单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点1: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解决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根据:毛泽东的声明和《共同大纲》的规定(2)外交工作的基本方针: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本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国内变化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清除帝国主义在中国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本“一边倒”坚定不移的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保障革命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孤立(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1、建国后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人民政府在对的外交方针指引下同苏联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提出:周总理1953年12月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刊登联合声明。双方一致批准以上述五项原则作为指引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共同倡议将它作为解决国际关系的准则。(2)内容:““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后来“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领土完整”)。(3)互相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必备条件和基本,它构成了核心部分;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贯彻五项基本原则的保证;平等互利是实现共处的条件;和平共处则是出发点和必然成果。(4)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是国内解决国与国之间互相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为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奠定了基本;在世界上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步入世界外交舞台(1)日内瓦会议①背景:1953年朝鲜战争停战后来,美国舰队继续盘踞在台湾海峡,千涉中国内政,并企图从印度支那地区对中国进行军事威胁。②目的: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③内容(成果):会议达到了《有关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④意义:新中国初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与重要的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名誉。(2)万隆会议:1955年4月18日至24日。亚非独立国家在印尼万隆举办亚非国际会议。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出席会议。①背景: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形势②内容: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怀的问题③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与④成果: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谈到的“求同存异”“异”是指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体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同”是指共同的遭遇即殖民劫难和命运,共同的任务即反对新老殖民主义,反对国家封建势力发展民族经济;都规定加强团结和合伙;维护世界和平,反对侵略和战争。⑤意义:a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会后,中国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b形成了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团结、友谊、合伙)。第24课开创外交新局面考点2: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简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实,概括国内在外交方面所获得的重大成就。)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抵制政策,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始终被台湾的国民党集团所非法占据;(2)进入20世纪70年代,中国国际地位日益提高;(3)越来越多的国家,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规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4)1971年,美国提出的“双重代表权”方案遭到中国的断然回绝。2、恢复:1971年10月25日,联合国第26届大会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的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合法席位,并将国民党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3、意义:(1)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突出阐明长期以来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2)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更有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3)反映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和谐的历史潮流,极大地增强了维护世界和平、增进人类进步事业的力量。考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建筑施工春节节后复工复产工作专项方案
- 《课堂教学研究的》课件
- 小学一年级20以内数学口算强化练习题
- 《初中几何课堂文化》课件
- 小学数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两三位数乘一位数混合运算》试题
- 学案美文如画点题扣题升格学案
- 《综合楼体报告前提》课件
- 《化学专利撰写》课件
- 《楼宇设备监控系统》课件
-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
- 二次元作业指导书
- GB/T 15180-2010重交通道路石油沥青
- GB 19504-2004原产地域产品贺兰山东麓葡萄酒
- 公路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课件
- 计算机基础知识整理课件
- 高一数学必修2《事件的关系和运算》课件
- 四年级道德与法治试卷分析范文(通用5篇)
- 封条模板A4直接打印版
- 电解铜箔制造工艺简介
- 埋针治疗评分标准
- 运维服务目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