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刚劲(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谥号“文”,故世称王文公。了解作者·少年时期
聪慧好学,记忆超群,随父宦游,知民疾苦。·21岁
进士第四,仕途顺利,多次升官,治绩斐然。·48岁
主持变法,曲折不顺,保派阻挠,有得有失。·65岁
元祐更化
,废除新法,晚年郁结,因病而终。“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即书信。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写给谁,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了解文体知识—书复信
对象
高官
回信解题《答司马谏议书》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④“书”,文体名。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sù)水先生。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
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元佑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背景探寻】北宋赵匡胤,为了避免藩镇割据,加强中央集权,杯酒释兵权,虽在财政和军事上集中在中央,但出现了高官多人制,风气不正,军队不固定将领,就是所谓的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导致国家在军事和财政方面的危机,出现了积贫积弱的现象,为改变这一现状,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推行变法。变法自熙宁二年开始,至元丰八年宋神宗去世结束,故亦称熙宁变法、熙丰变法。《答司马谏议书》是宋神宗熙宁三年王安石给司马光的回信,逐一反驳对方所加罪名,表明自己推动变法的决心。文章行文简洁,说理严谨,理足气盛。诵读课文,把握其主要观点,体会作者对国家大事的担当精神,领略文章骈散结合的行文特点,学习其思虑周详的说理艺术。你变法,让官难当,没事找事,扣老百姓的钱呀!我不同意。司马光王安石必须变法,理财,整军,是时候正一正风气啦!宋神宗支持你,干就完了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看我“变变变”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建言献策
变法图强
《宋史·王安石传》记载:“安石与光素厚,光援朋友责善之义,三诒(yí)书反覆劝之,安石不乐。”
“呜呼!二公之贤多同,至议新法不合绝交,惜哉!”
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三次写信给王安石(《与王介甫书》),列举实施新法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光不材,不足以辱介甫为友,然自接待以来,十有余年,屡尝同僚,亦不可谓之无一日之雅也。虽愧多闻,至于直谅,不敢不勉,若乃便辟、善柔、便佞,则固不敢为也。”
“故敢一陈其志,以自达于介甫,以终益友之义,其舍之取之,则在介甫矣!”
王安石回信(《答司马谏议书》),对司马光的指责逐一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听朗诵明确字音强聒(guō)卤莽(lǔ
mǎng)见恕(shù)拒谏(jiàn)怨谤(bàng)不恤(xù)盘庚(gēng)胥怨(xū)会晤(wù)翻译文本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某启:本人陈述。某,书信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启,用于书信开头,表明下面开始陈述。蒙:覆盖之意,引申①蒙蔽②遭受③愚蒙,无知④敬辞,承蒙。⑤同“矇”眼睛失明,昏暗不明。窃:偷偷地
。游处:同游共处,交往。每:常常操:持。术:方法、主张。异:①不同②奇怪、惊奇。故:原因,引申①故意②事故、变故③老、旧、过去的、原来的。④所以、因此。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强聒:争论不休。强,勉强。聒:喧扰,声音嘈杂。不蒙见察:不能被(您)理解。(被动句)故略上报: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辨:同“辩”,分辩。重念:又考虑到。视遇:看待、对待。反覆:【古】指书信往返。【今】目标不行而抉择不定。卤莽:粗疏草率。具道所以:详细说出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所以:【古】①表凭借,“用来......的”。②表原因,“......的原因”。【今】表因果冀:希望。或:或许。问题探究探究文本概括第一段写了什么?
第一段有何作用?①开篇直接点明自己与司马光意见不合的根源,即“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为下文的辩解做了铺垫;②道出了自己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并表达为自己的做法进行辩解的意愿。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盖:句首语气词。名实:名和实(是否相符)。所以:表凭借,用来.....的。以为:认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侵官权,生事端,征民利,拒纳言。以致:因而招致。怨谤:怨恨和诽谤。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则:表转折,却。以谓:认为。受命于人主:在皇帝那里接受命令。(状语后置)举:本义指“举起、抬起”;引申①推举,推荐(举+官职)②行使、发动③攻下、占领。④全(举国)。其他检举、中举。利弊:形容词用作名词,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理财:治理整顿财政。辟:批驳。邪:奸邪,文中指不正确的。难:排斥。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前:预先。问题探究探究文本概括第二段内容作者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司马光的批评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司马光的的指责王安石的反驳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辟邪说,难壬人为天下理财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增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王安石反驳的精彩之处
①在辩驳之前,先提出“名实问题”先立于高处,揭露事情的本质,才能从根本上驳倒对方的责难,为变法正名。(先问是不是,再说好与坏)
②先驳“侵官”
指出变法是“受命于人主”,自己与大家在朝廷公开地议论修订,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推行,“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受——议——授”使新法从决策到、制定到推行名正言顺。
③次驳“生事”
“举先王之政”是理论根据,“兴利除弊”是根本目的。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⑥最后讲到“怨诽之多”
却不再从正面反驳,仅用“固前知其如此”一语带过,大有对此不屑一顾的轻蔑意味。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⑤然后驳“拒谏”
只有拒绝正确的批评,文过饰非才叫拒谏,因此,“辟邪说,难壬人”便与拒谏风马牛不相及。
④再驳“征利”
只用“为天下理财”一句已足。因为问题不在于是否征利,而在于为谁征利。根本出发点正确,“征利”的责难也就站不住脚。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苟且: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恤:体恤,文中指顾念、忧虑。媚:形容词用作动词,谄媚。同俗自媚于众:附和同俗(同流合污),向众人献媚讨好。善: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好的事情。量:估量。汹汹然:形容声势盛大或凶猛。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古文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表反问,宾语前置,常见疑问词)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为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迁:迁都。胥怨:相怨,指百姓对上位者的怨恨。非特:不只是。度(dù):①计划②(duó)考虑。义:本义兵器、礼器,引申①礼仪、威仪,②品德的根本,伦理的原则。③正义④解释、意义。⑤合宜、合理⑥情义。是:认为正确。可悔:值得反悔的地方。膏泽斯民:施恩惠给人民。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不事事:不做事,无所作为。前一个事是动词,办(事)。守前所为:墨守前人的做法。知:知道,这里是“领教”的意思。
问题探究探究文本1.概括本部分的内容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想让我从此不要做这些事儿,墨守前人的所作所为,那就是不是我所敢领教的。”
问题探究探究文本2.王安石发动变法的客观因素有哪些?①人习于苟且非一日;(百姓)②士大夫多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官员)③上乃欲变此。(皇上)变法天下人的态度王安石的态度怨谤汹汹然人(一般人)习于苟且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上(皇帝)乃欲变此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原因典故拓展——盘庚迁殷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bó,今河南商丘)。
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国家被搞得混乱不堪,就不得考虑迁都的问题。
盘庚继位后,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
自盘庚迁都殷后,商族才定居下来不再迁徙。从此,政局稳定,诸侯来朝,商朝遂强盛起来。
盘庚曰:“今我民用荡析离居。”又曰:“予岂汝威?用奉畜汝众。”又曰:“无或敢伏小人之攸箴。”又曰:“非废厥谋,吊由灵各。”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与王介甫第三书》
司马光和王安石在各自的信中都引用盘庚迁殷的史实,分别是什么目的?
盘庚说“而今我们的百姓家人离散,居无定所”又说:“我不是要耍威风,迁都是为了奉养你们过上好日子”又说:“不要听信小人反对迁都的鼓动”又说:“这是听取了大家意见,从中选出的最好方案”。这都是说盘庚遇到水灾而要迁都,臣民有愿意的,有不愿意的,盘庚不忍心使用刑罚手段逼迫,所以苦口婆心反复劝说,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我哪里是劝您不以国事为重,以媚俗从众为荣?只是说天下有不同的意见,也希望您能多少留意体察而已。
司马光认为盘庚迁殷听取大家意见,而不是只按照自己的想法施展雷霆手段强迫百姓,司马光借“盘庚迁殷”劝王安石能够听取其他人对新法的不同意见,不要一意孤行。
王安石借“盘庚迁殷”表达变法的正确性、有效性,以及自己施行变法的坚定决心。答司马谏议书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墨守成规书信常规的结尾交代回信的缘由驳斥司马光的观点
针锋相对态度坚决结构梳理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进而说明自己的变法是正确的。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加给自己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揭露出朝中保守派无所作为、腐朽没落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所动的决心。
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明晰主旨问题探究鉴赏本文语言特点①柔中带刚(多用谦称,谦词,并称“与君实游处相好”,但立场坚定)②态度委婉而坚决(列出指责自己的罪名,再一一批驳,采用驳论的论证方法)③言简意赅(语言精练,客观清晰分析变法原因,)④不容置辩(有理有据,驳论有力,立场坚定)
从文学角度看,本文是一篇非常成功的作品,在文理上也有其可圈可点之处,但联系历史事实来参看,本文在论据和论证上却非常偏颇。首先,作者不分青红皂白,将反对意见统统斥为邪说,把反对者视为壬人,而作为不必听纳的理由,如此说来,司马光、欧阳修、苏轼等不都成了所谓巧言令色的人。这说明了作者主观认识上的偏激错误,以及为人气度上褊狭刻薄。诸如欧阳修、司马光等人的建议也并非毫无采纳之处,作为一个执政者,应虚怀若谷,多方听取意见,然后参酌而行,这样才能把事办好。而王安石在各方面、各阶层人士都对改革还不太了解的情况下,蛮横地推行改革,最终结果必然是失败。其次,所引典故证据并不能完全说明现实所行的合理性与正确性。探讨——孰是孰非
北宋中后期,积弊很深,改革是必须进行。但改革的成功与否,则系于改革的具体内容是否合理,改革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充分,改革过程中的措施是否适度,改革用人是否称职,改革中能否有效协调各方面利益,团结大多数人士,这些因素在王安石变法中都没有很好地做到。由于没有协调好各方面关系,以致上任伊始四方支持的大好局面,在一年后竟然转为反对的局面,面对这种变化,王安石不能立即进行反省自察,反而视不同意见为邪说,反对者为壬人。又引商王盘庚迁都之事作为辩护证据,而不细察其中的差异,因此,苏轼曾以晋武帝平定东吴因坚持己见而成功、符坚伐晋因独断专行而亡国、齐桓公重用管仲而称霸诸侯、燕王专信子之而败亡等史实,来说明“事同而功异”的道理。盘庚迁都历史证明是因明成功的,王安石变法虽应时而生,却是失败的。
过去,出于现实政治的考虑,有的人将司马光划为大官僚大地主等豪强贵族的代表,将他的《与王介甫书》说成是对新法的无端责难;而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则是“针对司马光强加于新法的种种罪名,观点鲜明、要言不烦、理直气壮地加以驳斥,表现了一个改革家的坦荡胸怀和高度自信”。其实,司马光此信绝非谋少数人的私利,此公人品更如光风霁月,绝非王安石在信中所云的那种“壬人”,他对新法的批评也并非都是“邪说”。
可以这样说:他们都是在为国而谋,只是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不同;《与王介甫书》与《答司马谏议书》都是据实而发、言之成理,但又都从自己的目的出发而回避了一些要害问题。因此,把两封书信加以比较,看看他们是如何从自己有利的角度进击又如何进行避让,不仅使我们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不会以今代古,同时也让我们在文章的立论和驳论技巧上得到一些教益。变法背景一:三冗危机北宋立国后,为了防止地方割据,便收归行政权、财权、军权,并采用分化事权的方式,维护中央集权;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宋初,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但设官分职尚有定数。自宋真宗时起,朝廷关于官员致仕的诏令日见增多,至宋仁宗时,更是三令五申。同时,由于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奉行“恩逮于百官唯恐其不足”的笼络政策,导致官员多贪恋权位,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冗员”)。为稳定社会秩序,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宋初实行“养兵”之策,形成了庞大的军事体系;同时,为了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冗兵”)。军队、官员的激增,导致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等,形成了“冗费”。三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背景二:内忧外患财政的亏空迫使政府不断增加赋税,除了缴纳名正言顺的“两税”之外,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加之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百姓苦难,各地怨声不断。农民由于没有生路,纷纷揭竿而起。
同时,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北宋建国以后,就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但由于北宋政治腐败和军队软弱涣散,虽然耗费了巨额的财力和人力,但每每以失败告终。庆历三年(1043年),以范仲淹为首的“庆历新政”,历经一年即告失败,结果并未改变这一严峻形势。宋神宗即位后,大宋王朝虽然表面上一派繁荣,其实内部已经蕴涵着深刻的矛盾和问题。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王安石变法措施简介一、机构改革1、熙宁元年(1068年)二月,设“制置三司条例司”管理财政,原本宋朝的财政由三司掌握,王安石设立置制三司条例司来作为三司的上级机构,统筹财政,是当时最高的财政机关,此机关除了研究变法的方案、规划财政改革外,亦制订国家一年内的收支,并将收入定其为定式。2、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资在开封设“市易务“(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的目的。二、税赋改革1、方田均税:分“方田”与均输法:“方田”是每年九月由县长举办土地丈量,按土塙肥瘠定为五等,“均税”是以“方田”丈量的结果为依据,制定税数。方田均税法清出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却严重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2、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汽车销售合同担保服务模板附车辆改装服务3篇
- 2024年短期公租房租赁合同
- 岗位职责表课程设计
- 2024幼儿园发展规划(35篇)
- 基于机器学习的古代绘画修复与复原技术研究
- 2024年营销工作计划(59篇)
- 沼气池储气罐课程设计
- 线描西兰花课程设计
- 英汉互译系统的课程设计
- 物流行业运输司机工作总结
- (八省联考)河南省2025年高考综合改革适应性演练 生物试卷(含答案)
- 人工智能销售工作总结
- 2025年中小学春节安全教育主题班会课件
- 工商注册租房合同范例
-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试题
- 【9物(北师)期末】阜阳市临泉县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物理试题
- 2025年医院保卫科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计划
- 班会课件高中
- 部编版一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作业设计
- 安全生产泄漏课件
-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