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版《小学教育学》(共九章)第一章小学教育源流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产生一、教育的起源(一)生物起源说具体表现为两种看法:一是“生存竞争说”,代表人物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雷徒诺(Letourneau,C.)。二是“生物冲动说”,代表人物英国教育家沛西•能(Nunn,P.T.)。(二)心理模仿说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Monroe,P.)。(三)劳动决定说前苏联学者主张:“劳动创造人类本身——只有从恩格斯的这个著名的原理出发,才能够了解教育的起源。教育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四)生活需要说生活需要说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需要,代表人物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二、学校教育的出现(一)经济基础:生产力进步生产力进步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得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这样,生产力进步,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经济基础。(二)文化基础:文字发展文字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极大地扩展了文化财富积累的可能性。(三)政治基础:阶级分化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其利益和培养自己的继承人,需要将本阶级子弟集中起来,设立专门的机构,派遣专门的人员来传授维护政权的重要知识、宝贵经验和制度规条等。三、小学教育的萌芽(一)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生活形态的小学教育,主要表现为教育时空的生活化、教育内容的生活化和教育方式的生活化。(二)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早期学校形态的小学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其间,中西方的小学教育表现出一些共同特点,如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教育方法的刻板性和教育权利的等级性。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西方小学教育的发展(一)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一方面表现为:小学教育为儿童接受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奠基。小学教育地位的基础化,另一方面表现为:承接传统初等教育的职能,结合当时工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为广大平民阶层儿童进入社会适应近代工业化生产提供必要的知识与技能等准备。(二)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随着资产阶级世俗国家政府的确立,小学教育的举办权也从教会的手中逐渐转移到世俗政府手中,小学教育成为一项公共事业。这种公立化,主要通过小学教育运行的法制化来强力推进。世界各国先后颁布了关于国家办学和普及义务教育的法令。(三)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小学教育对象迅速扩大到所有适龄儿童,不分出生的等级和男女的性别。教育对象普及化,成为近代西方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它极大地满足了各个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确立了受教育机会和权利平等的基本原则。(四)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基本的读写算技能与基本的科学与世俗知识,开始超越宗教知识的地位,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五)小学教育课程学科化传统的小学教育课程是一种艺术化的课程,但是,随着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小学课程出现了学科化的趋势。具体来说,那时取得的课程成就主要有:第一,编写出教材。第二,形成了以“分科”为主要形式的课程体系。二、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一)近代小学的发端据考证,我国近代正式成立的小学,当以1878年(光绪四年)张焕纶创办的上海正蒙书院(后改称梅溪学校)为最早。1897年,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分为四院,其“外院”就是小学。这可视为中国公立小学的始祖。教师由南洋公学师范院学生轮流担任,所以也可视为中国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之始。后来,外院改称“南洋公学附属小学”。(二)小学教育制度的初创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学制的基础,第一次系统构筑了以小学堂、中学堂、大学堂为主干的学校教育体系。自此,我国近代小学在学校教育制度中得以确立。(三)新中国小学教育体系的完善我国现行中小学学制是“六年制”和“五年制”并存,正朝着“六三制”靠拢。“六三制”,即小学六年,初中三年;而“五四制”,则为小学五年,初中四年。“六年制”是我国小学的基本学制。第三节小学教育的走向一、走向学习共同体(一)学校成为共同体学校成为共同体,主要包括“拥有共同的目标”、“教师成为领导者”以及“家长成为合作者”(二)连贯的课程连贯课程以语言为中心,形成具有共性的核心课程,并且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测量。(三)促进学习的环境促进学习的环境,主要包括“达成目的的教学方式”,“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为孩子提供的各种服务”。(四)品格的塑造学校需要致力于学生品格的塑造,培育学生养成核心美德,让学生有理想地生活。二、创建理想的小学小学建设“学习共同体”的成功经验,主要有:一是课堂教育要实现“活动性、合作性、反思性学习”;二是以学习作为学校一切活动的中心,废除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东西;三是将教学案例研究作为学校管理的核心任务;四是在教学案例研究时,可组织日常公开教学;五是废除家长“参观学习”的活动方式,引入家长、教师共同参与教育实践的“参与学习”的活动方式。第一章习题一、填空题1.关于教育起源问题,主要有生物起源说、______、劳动决定说和生活需要说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2.生产力进步、文字发展和______等来自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学校教育的出现。3.我国制订的第一个学制是______。4.1986年我国颁布______,标志了小学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了法制轨道。5.______已经成为目前各国小学教育发展的一种主要态势。二、选择题1.认为教育起源于生存竞争的学者是()A.孟禄B.利托尔诺D.巴拉诺夫C.沛西·能2.原始社会的教育与社会生产生活的关系是()A.融合C.对立B.分离D.矛盾3.为中国小学教育“艺术化”阶段奠定实践与思想基础的思想家是()A.荀子C.老子B.孟子D.孔子4.中国的学校化教育基本成型于()A.五帝时代C.秦代B.夏商周时期D.汉代5.早期学校化小学教育中,西方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是()A.三艺C.六艺B.四艺D.七艺6.西方“学科化”小学教育课程,典型代表是赫尔巴特的()A.“经验”课程C.“活动”课程B.“生活”课程D.“教材”课程7.建立起了我国近代小学教育形态的标志是颁布实施()A.《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B.《钦定学堂章程》C.《普通教育暂行办法》D.《奏定学堂章程》三、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条件有哪些?2.小学教育作为特定的文化现象,至今展现出哪些基本形态?3.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呈现出哪些特点?四、论述题1.我国与西方近代小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有哪些异同点?2.我国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和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有哪些标志性事件?第一章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心理模仿说2.阶级分化3.壬寅学制4.《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5.走向学习共同体二、单项选择题1.B2.A3.D4.B5.D6.D7.D三、简答题1.学校产生的主要条件有:(1)生产力的发展使得一部分人可以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专门的教育活动,专门教育者的出现,为专门化的学校教育提供了必要条件。(2)文字的产生与发展为人类的知识经验以特殊的物化形式保存下来和相互传递提供了载体,构成了学校教育出现的文化基础。(3)阶级的分化也加速了学校教育的出现,成为学校教育出现的政治基础。2.小学教育展现出三种基本形态,依次是:一是生活化的小学教育;二是学校化的小学教育;三是走向学习共同体的小学教育。3.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小学教育地位基础化;二是小学教育运行法制化;三是小学教育对象普及化;四是小学教育内容世俗化;五是小学课程学科化。四、论述题1.我国小学教育的近代发展历程表现出基础化、法制化和普及化等特点,这与近代西方小学教育发展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基本一致的,只不过快速发展的时间推迟到了20世纪初。受国内外政治形势等影响和制约,就普及化来讲,我国小学教育真正开始迈出强有力的步伐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而以国家强制力量保障推行则是在改革开放之后。2.教育史研究表明,中国近代小学形态是从19世纪末期开始构建的,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从近代小学教育的构建到现代小学教育的确立和发展,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变革旧学制,创立近代小学。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04年,清朝政府颁布实施了《奏定学堂章程》,建立起了近代小学教育形态;盛宣怀于光绪23年(1897年)创办南洋公学,建立起了具有小学性质的外院,成为中国近代公立小学的开端;等。(2)改造普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初建小学教育体系。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发《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建立民国学制系统的结构框架。1922年实施新学制等。(3)建立新中国的小学教育体系。标志性事件主要有:1949年《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颁发;1963年制定和颁发新的中小学课程;1980年《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等等。第二章小学教育特性第一节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一、小学教育的文化规定性(一)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成熟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其次,从地域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二)文化的价值是优化人的生命价值有多种定义,如“需要说”“属性说”“劳动说”“关系说”和“效应说”等。文化的价值,就是“某对象的属性对人成为‘人’所具有的意义”。一切文化活动的价值,都需要回到这些活动对人的“生成”的意义这一层面上予以讨论。简言之,文化的价值,乃是优化人的生命。由此,小学教育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其价值就在于优化小学生的生命。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取向(一)小学教育的多重价值选择第一,“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第二,“知识传授”的价值取向;第三,“培养能力”的价值取向。(二)养育生命的价值凸显第一,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的真知灼见;第二,我国现实的迫切需要;第三,学校教育制度建立与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二节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一、小学教育的社会规定性(一)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具体表现为:第一,社会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1)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作用;(2)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3)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构的特点和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第二,教育结构影响着社会结构。(1)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的稳定;(2)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二)小学教育是一个教育结构实体教育结构的内容:实体性教育结构、规范性教育结构。国际上,一般将教育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小学教育为第一级教育、中等教育为第二级教育、高等教育为第三级教育。二、奠定基础的功能定位(一)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小学教育的发展为基础和前提,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二)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教育主要通过培养人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奠基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第二,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第三,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人格品质形成的基础;第四,小学教育阶段是儿童身体发展的基础。第三节小学教育的活动特性一、小学教育的心理规定性(一)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包括“无逻辑”“知识逻辑”和“心理逻辑”三种。(二)小学教育活动中的心理逻辑优势比较小学、中学与大学教育活动,大学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处于学科知识逻辑的一极,小学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则处于学生心理逻辑的一极,中学教育的内在逻辑则处于两者之间的过渡地带。二、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一)树立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教师可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关注小学生的心理;第二,顺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第三,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二)创新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方法现在小学教育领域的现实是,许多教师已经具备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但是往往不能开发出适宜的、新颖的、有效的活动方法来。开展教育活动需要灵感点染,需要想象驰骋,需要创新追求!同时,灵感、想象和创新也来自于不断的模仿和持续的思考。第二章习题一、填空题1.小学教育的价值特性是______。2.目前我国小学教育存在多重价值取向,主要包括:“扫除文盲”的价值取向、______的价值取向、______的价值取向。3.教育结构的内容十分丰富,一般而言,可以划分为______教育结构和______教育结构。4.小学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奠基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品质发展的基础,智慧品质发展的基础,______的基础,身体发展的基础。5.小学教育的活动特性是______。6.一般来说,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在逻辑包括三种类型,分别是:无逻辑、______、______。二、单项选择题1.被誉为“世界初等教育之父”的教育家是()A.赫尔巴特C.夸美纽斯B.裴斯泰洛齐D.福禄贝尔2.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基本学制是()A.五四制C.六三制B.八年制D.六年制3.国际上,人们一般将教育结构分为三个层次,即()A.小学、中等、高等教育B.幼儿园、小学、中等教育C.幼儿园、中学、大学教育D.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三、名词解释1.教育结构2.心理逻辑四、简答题1.为什么说小学教育是一种特殊文化?2.小学教育的功能特性是什么?表现在哪些方面?五、论述题1.简述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2.小学教师在开展小学教育活动时,怎样才能做到遵循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第二章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养育小学生的生命2.知识传授、培养能力3.实体性、规范性4.人格品质形成5.心理逻辑主导6.知识逻辑、心理逻辑二、单项选择题1.B2.C3.A三、名词解释1.教育结构指的是教育活动的各种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根据一定的比例和秩序所形成的系统。2.心理逻辑,指主要依据学生心理逻辑来开展教育活动。这类教育活动的开展,首先需要有意识地了解特定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而开发出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提升能力以及升华情感等的教育活动。四、简答题1.小学教育是在人类学校教育历史中逐渐分化和成熟的教育形态,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首先,从历史发展来看,小学教育始终是一种文化活动。其次,从地域分布来看,小学教育也表现为一种文化活动。由此,小学教育成为人类历史地凝结成的稳定的一种特殊生存与发展方式,成为一种特殊文化。2.小学教育在教育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以及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的紧密关系,决定着小学教育的基本功能是奠定基础,主要表现在“为教育发展奠定基础”和“为社会发展奠定基础”。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社会结构与教育结构的关系较为复杂,(1)社会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表现为:其一,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与管理结构对教育结构的作用;其二,社会的人口结构对教育结构的制约和影响;此外,劳动分工以及由此形成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社会阶级和阶层结构等都对教育结构的特点和形态产生一定的影响。(2)教育结构影响着社会结构。表现为:一是通过对社会结构的复制,维护社会的稳定;二是通过对社会结构的优化,促进社会的发展。2.答案要点:小学教师开展小学教育活动时,要做到遵循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准则,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树立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意识。可以从关注小学生的心理、顺应小学生的学习心理、促进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三方面入手。(2)创新心理逻辑主导的活动方法。第三章小学学生第一节小学生概述一、小学生的概念(一)定义小学生专指用专门时间在小学校里从事专门学习活动的人。(二)地位小学生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小学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依据。(三)构成一是按学习阶段划分,小学生可分为低年段(1~2年级)学生、中年段(3~4年级)学生和高年段(5~6年级)学生。二是按学习水平划分,小学生可分为学习困难生、学习中等生和学习优秀生。二、多维视野中的儿童观(一)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国际组织或国家政府提出的对儿童应有的观念,通常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表达。(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所持的儿童观,通常以学术理论的形式予以表达。主要有如下四种: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观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观3.辐合论的儿童观4.后现代理论的儿童观(三)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广大社会成员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它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与行为方式,通常以“隐喻”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有儿童是“花朵”和“小天使”等。第二节小学生的基本特征一、小学生的入学特征(一)学生入学特征的六大要素环境、已有知识、认知风格、志向与期望、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情绪与情感(二)小学生入学特征的两大状态一是入学准备不足;二是入学准备充分。二、小学生的发展特征(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一是体质发展特征。二是认知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水平和方式。三是人格发展特征。主要包括兴趣与动机、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二)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具体特征一是小学生的学习感受;二是小学生的学习策略;三是小学生的学习逆反心理。(三)了解小学生特征的有效策略确定学生特征指标三大类指标:第一类是学生的入学特征;第二类是学生的发展特征;第三类是灵活设置的特征指标。入学前的资料搜集有效方法主要有:查看档案、家访、前任教师访问、学生作品搜集。入学后的日常调查有效方法主要有:现场观察、平时交谈、访问调查、作品分析。形成学生特征概念图精心搜集、调查和分析学生三大类特征指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明确归纳出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征,形成相应的概念图,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学生特征概念图,可随学生的发展,进行适当的增删改变。第三节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一、学习习惯的概念(一)习惯习惯(habit)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逐步形成的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二)学习习惯学习习惯这个概念,可以有两种最基本的理解方式。一是学习习惯说,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者华生(Watson,J.B.)。二是将学习习惯理解为学习的习惯(habitoflearning),即学生所形成的关于学习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二、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一)学习习惯的一般特点总的来说,学习习惯通常有“后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和“情感依赖”等特点。(二)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特点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学习习惯往往呈现出“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和“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等具体特点。三、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总体上说,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12个方面的内容:(一)走在老师前面的习惯学习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因此,绝不能跟在老师后面,老师讲到哪里,自己学到哪里,而应该努力走在老师的前面。(二)适应老师的习惯学生也要适应老师,现在适应老师,接着适应同学,长大了适应社会,不会稍不如意就埋怨环境。(三)小事赶快做的习惯小学生丰富的学习生活,其实就是由“读一个字”“算一道题”“做一遍操”和“值一天日”等无数小事构成。所以,小事赶快做,是小学生非常要紧的学习习惯。(四)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学习并不是生活以外的一项特殊事情,而是生活本身的一项内容。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定要注意将学习生活化、本能化,做到随时学习、随处学习。(五)善于模仿的习惯人们必须善于模仿,当别人正在工作的时候,当同学正在认真做题的时候,就要注意仔细观察操作步骤,一遍一遍地默记在心。(六)从错误中学习的习惯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人类很多知识和良好习惯都是从错误中学习来的。因此,当别人犯错误的时候,你就要注意他犯的是什么错,为什么会错,怎样才能避免犯这种错误?至于自己犯了错,那当然更要注意总结经验教训。(七)阅读习惯阅读是当代教育的一种基本活动,阅读的成功,通常决定着其它学习活动能够取得高成就水平。爱读书,是每个学习成功者都表现出来的好习惯。(八)勤于动笔的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包括做读书笔记、标记和写作。(九)即学即用的习惯学习的另外一个基本含义,是“练习”。所以良好的学习习惯,就表现为即学即用,也就是及时练习。(十)倾听和敢说敢问的习惯无论是课堂还是课外,倾听和敢说敢问是求知的有效途径,是孩子需要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十一)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是进行正确作业和成功考试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把握要求,灵活地选择正确合理的作业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十二)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彰显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方法,让儿童自己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逐步提出要求教育者要善于区分主次、难易,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展。其中,关键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为了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加以切实而具体的指导,甚至需要手把手地一点一点地教。制定规范适当制约事实证明,许多习惯的形成光靠人们内心自律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严格的他律,需要制定处罚的标准并付之实施。反复实践与外部强化相结合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作保证。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堂上加强指导,并进行及时检查和督促。对于年幼的孩子,因缺乏自我控制力,外部强化起着根本作用,所以适当的外部强化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开发专门的学习习惯培养课程为了系统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当从小学一年级学生一入学就开始开发和实施专门的课程,进行系统教学。第三章习题一、填空题1.在小学教育系统中,与教师、教育内容、教育环境、教育活动、教育评价等诸多要素相比,______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小学生的______是小学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依据。2.按学习水平划分,小学生可分为学习困难生、______和学习优秀生。3.小学生的人格发展,主要包括需要与动机、情绪与情感、意志、______等方面的发展。4.教师在小学生入学前的资料搜集的有效方法包括查看档案、家访、______和学生作品搜集。5.学习习惯的特点有后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和______。6.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特点有“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由简单到复杂”______和“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等。二、判断题1.遗传决定论认为,只有遗传才影响儿童的发展。()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观并不否认了儿童的发展需要依赖一些遗传素质,后天的生活经历和环境影响在儿童发展过程中起决定的作用。()3.辐合论的倡导者是德国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4.小学生借助于书面文字来掌握与理解人类知识经验,不需要抽象逻辑思维。()5.初中阶段是儿童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期。()三、简答题1.后现代理论儿童观的主要内容。2.针对小学生的入学准备不足,主要运用哪些措施进行干预?3.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特征。4.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5.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四、论述题1.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怎样有效地了解小学生的特征?2.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怎样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五、案例分析题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学叙事:课已经进行了一半,有几个学习困难的学生好像仍没有掌握,别的同学都在做练习题,他们几个却在左顾右盼,没有动笔。于是,我轻轻地走过去问他们:“为什么不做?”“不会做”。几个孩子都低着头,不敢看我。“动脑筋想想,总要试一试吧。”我耐心地劝导。半晌无声。“试也没用,我一做就错。”一个胆大点的孩子答了一句。我沉默了。也许,这几年的学习经历,已经让这些学习困难的孩子尝尽了失败和挫折,连他们自己也丧失了信心,懒得动笔了。“那就算是做错,也请你们再错一次,好吗?”情急之中,我竟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看着我恳切的眼神,这几个孩子终于拿起笔。我趁机请一个孩子到黑板上板书,并继续鼓励他们:“只要你们敢于尝试,就算做错了也没有关系。只有当你们做错了的时候,我才知道你们的问题出在哪儿,究竟有什么地方不懂。这样,老师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你们了。知道吗?”上讲台的那个孩子做完了。果然做错了,全班同学议论纷纷。而我却用平和的语调对他说:“谢谢你做错了这道题,谢谢你。”班上的同学都哄笑起来,我没有理会,继续说:“这是一个典型的错例,它可以提醒我们不要犯这种错误。下面我们仔细分析一下这道题,看看错误出在哪里?”……临到下课的时候,这几名学习困难的孩子全都学会了。我知道,今天我的一句话,给几个失落的孩子带来了阳光和希望。下次,我要给更多的孩子“错”一次的机会,成功就蕴含在无数次“错”的背后。(1)请结合材料阐述该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怎样的学生观?(2)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形,除了以上老师的做法外,还可以怎么做?你选择的做法,是以什么学生观为指导的?第三章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小学生;学习活动2.学习中等生3.自我意识4.前任教师访问5.情感依赖6.由不稳定到稳定二、判断题1.×2.√3.×4.×5.×三、简答题1.后现代理论儿童观的主要内容:第一,儿童向成人提出的一些看似奇怪的问题并不是他们一时的想法,而是他们试图与自己的经验保持一致的结果,是他们试图用已知的和可理解的要素来描绘世界的结果。第二,儿童的思维能力远远超过其表面上表现出来的能力,他们用一种原始的方式掌握着几乎所有的科学概念。第三,儿童不是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全身心关注当前的现实。第四,儿童努力探寻世界的意义。第五,儿童通过填空的方式创造理论。第六,儿童对情境具有依赖性。2.主要有三种措施:第一种措施是及早发现入学准备状态不足的儿童并在学前阶段开展提前干预。第二种措施是通过入学筛选测验发现准备状态不足的儿童并在入学后予以补救训练。第三种措施是在儿童入学后,小学教师通过日常观察发现准备状态不足的儿童,并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中,予以有针对性地引导和补救。3.答案要点:小学生认知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方面。4.学习习惯的一般特点:总的来说,学习习惯通常有“后天养成”“固定化”“自动化”和“情感依赖”等特点。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具体特点:由于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阶段,其学习习惯往往呈现出“由外部支配到内部控制”、“由简单到复杂”、“由不稳定到稳定”和“好习惯和坏习惯不断斗争”等具体特点。5.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内容有:走在老师前面的习惯;适应老师的习惯;小事赶快做的习惯;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善于模仿的习惯;从错误中学习的习惯;阅读习惯;勤于动笔的习惯;即学即用的习惯;倾听和敢说敢问的习惯;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四、论述题1.确定学生特征指标三大类指标:第一类是学生的入学特征;第二类是学生的发展特征;第三类是灵活设置的特征指标;入学前的资料搜集有效方法主要有:查看档案、家访、前任教师访问、学生作品搜集;入学后的日常调查有效方法主要有:现场观察、平时交谈、访问调查、作品分析;形成学生特征概念图。2.第一,彰显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采取有效方法,让儿童自己明白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第二,逐步提出要求,教育者要善于区分主次、难易,从儿童的实际出发,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有计划地逐步扩展。其中,关键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第三,指导具体的学习方法;第四,制定规范适当制约,事实证明,许多习惯的形成光靠人们内心自律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严格的他律,需要制定处罚的标准并付之实施。五、案例分析题答案要点:(1)该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视“学生是发展的人”这样的学生观。结合案例阐述。(2)根据实际,加以阐述。第四章小学教师第一节小学教师概述一、小学教师的概念(一)学生的关怀者具体表现为:一是教师需要适时用目光、笑容、肤触、各种体态语言、谈心、赠言、活动等多种方式向儿童传递关怀的信息;二是教师不仅要关怀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还要关怀他们的情绪感受、情感体验。(二)知识的传授者小学教育以“知识的传授和传播”为核心和基础,因此当代小学教师的基本角色是“知识的传授者”并要有新的知识观。(三)学习的引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更多地考虑如何使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如何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引导学生完成学习并实现发展。(四)课程的开发者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第一,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再开发;第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五)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对教学进行专业化的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从而使课程内容顺利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六)团队的领导者主要体现在:班级的领导者,科组等学校组织的领导者,合作项目的领导者。(七)教育的研究者教师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建构和创造教育的智慧,成为教育的研究者。(八)终身的学习者小学教师要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以促进其专业的终身发展。(九)文化的创造者主要表现以下两方面:第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第二,创造新的教育文化。二、小学教师的历史沿革(一)中师层次的小学教师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师资,而且培养的大批优秀小学师资已成为我国小学教育界的中坚力量。(二)专科层次的小学教师1984年开始试验培养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工作,1992年国家教委决定扩大试验区,说明了我国小学教师的需求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原有的三级师范培养体制逐步向二级师范培养体制转变。(三)本科层次的小学教师1997年,我国小学教师培养试验进入一个专科与本科并存、并逐步以本科培养试验为主的新阶段。(四)研究生层次的小学教师199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通过决议,设置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不少小学教师通过考取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成长为研究生层次的小学教师。三、小学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一)小学教师的权利1993年10月31日公布、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分别从“教育工作”“学术活动”“教管学生”“待遇”“参与民主管理”和“进修提高”等方面,规定教师享有六大权利。(二)小学教师的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分别从“遵法守德”“守规履职”“育人”“爱生”“维护学生”和“发展提高”等方面,规定教师必须履行六大义务。第二节小学教师的主要专业素养一、专业愿景(一)坚定的专业信念小学教师的专业信念,包含对小学教育工作价值与要求的深刻认识,立志投身小学教育事业的决心等,是小学教师积极性与创造性的重要源泉和动力。(二)明确的专业目标从小学教师的生涯规划来看,其专业目标大致可依次定位为“成熟教师”“有效教师”和“专家教师”。(三)执著的专业追求执著的专业追求,通常表现为热情投入、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意志等,拥有执著的专业追求的小学教师,往往能取得较大的专业成就。二、专业知识(一)多种类型主要包括以下观点:1.舒尔曼的七类型论;2.格拉斯曼的四类型论;3.我国的三类型论。(二)必备知识1.学科知识;2.课目教育学知识。(三)专业能力主要有以下四种:1.课程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2.班级与课堂管理的能力;3.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4.校本教育研究的能力。第三节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一、不断学习(一)广泛阅读与观摩小学教师既要阅读一线教师的经验性著作,也要阅读相关学者的理论性著作;既要阅读经典的书籍,也要阅读专门的报刊;既要熟悉我国本土的成果,也要获悉国外有关的进展。同时小学教师需要大量观摩教育教学现场。(二)深入思考与践行小学教师在广泛阅读与观摩的基础上,需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突破自己的发展困境,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予以切实的践行。二、深入研究(一)校本教育研究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教研体系的改革和发展,以教育管理分权制为背景,与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小学孕育起了校本教育研究的新方向并逐渐制度化。具体来说,校本教育研究强调“真实问题”“实践研究”和“全员参与”。(二)教师行动研究教师行动研究是一种新兴的校本教育研究取向,具体表现为教师将自己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遭遇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和践行有效的解决策略,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观察和反思等,最终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动,同时创新出科目教育学知识。(三)新兴方式国内外对教师开展研究以促进专业发展进行了广泛探索,创新出了“授业研究”“课例研究”“课堂学习研究”与“校本学习研究”等多种有效方式。三、坚持写作(一)促进思考的写作教师的写作是一种自我存在的彰显、一种思维的训练、一种个人知识的管理、一种反思习惯的养成,如何在实践中坚持写作,以写作促思考,以思考促实践,是值得重视、探索和践行的方向。(二)寻求分享的写作写作是小学教师表达与分享的一个主要途径,其中有效分享的一个重要渠道,是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关报刊上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或在出版社以专著的形式出版。第四章习题一、名词解释1.教师2.专业愿景3.教师发展二、填空题1.当代小学教师“课程开发者”的角色主要体现在______、______两个层面。2.对于教学活动设计,教师需要“分析教学背景”、“确定教学目标”、______、______和“组织教学过程”等。3.我国小学师资培养大致经历了中师层次、______、______、研究生层次这四个发展过程。4.小学教师必需的专业素养主要包括______、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5.小学教师生涯规划的专业目标可依次定位为“成熟教师”、______和“专家教师”。6.小学教师主要必备“学科知识”和______这两种专业知识。7.国内外对教师开展研究以促进专业发展进行了广泛探索,创新出了“授业研究”、______、______与“校本学习研究”等多种有效方式。三、单项选择题1.对小学教育工作价值与要求的深刻认识,立志投身小学教育事业的决心是小学教师的()A.专业追求C.专业道德B.专业目标D.专业信念2.第一次提出“课目教育学知识”的人是()A.第斯多惠C.舒尔曼B.格拉斯曼D.巴拉诺夫3.对于教育来说,教师发展是()A.目的B.保障C.宗旨D.核心四、简答题1.小学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分别有哪些?2.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有哪些?3.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有哪些?五、论述题1.论述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2.结合自身谈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需要具备哪些主要专业素养。第四章习题答案一、名词解释1.教师:教师是向学生传递人类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广义上,教师是指所有直接或间接、专门或业余进行或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包括家长、教育行政人员、学校里的工作人员以及社会教育机构里的工作人员等。狭义上,则指在学校里承担教学任务的专任教师,主要包括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小学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等。2.专业愿景:“愿景”是“所向往的前景”。通俗地说,专业愿景是小学教师的一种职业期许和发展设想,是小学教师愿意为之努力奋斗而希望实现的图景。3.教师发展:教师发展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师作为一个“人”的发展;二是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的发展。人们一般是在第二层含义上论及教师发展,即指作为社会职业人的教师从接受师范教育的学生,到新手教师,再到专家教师的持续发展过程。教师发展,又称为“教师专业发展”或“教师专业成长”。二、填空题1.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的再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2.开发课程资源、选用教学方法;3.专科层次、本科层次;4.专业愿景;5.有效教师;6.课目教育学知识;7.课例研究、课堂学习研究。三、单项选择题1.D2.C3.B四、简单题1.答:1993年10月31日公布、199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享有六大权利: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带薪休假;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必须履行六大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2.答: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专业能力主要有:(1)课程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指教师具备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开发的能力,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等;(2)班级与课堂管理的能力,指教师维持良好的班级与课堂秩序,创造积极的班级与课堂氛围,保证小学课程与教学顺利、有效开展的能力;(3)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指教师运用教育技术突破教学难点、创用教育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能力;(4)校本教育研究的能力,指教师从小学教育实践中发现与提出问题,进而分析与解决问题,最终获得实践成效并取得研究成果等能力。3.答: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路径有:(1)不断学习:一是要广泛阅读与观摩,阅读包括一线教师的经验性著作、相关学者的理论性著作、书籍报刊、国内外研究成果,观摩是指学习别人的教育教学;二是要深入思考与践行,指教师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际进行深入思考,突破自己的发展困境,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并予以切实的践行。(2)深入研究:一是校本教育研究,强调“真实问题”“实践研究”和“全员参与”,在寻求解决实际教育教学问题的同时,努力将研究获得的新发现转化和升华为课目教育学知识;二是教师行动研究,具体表现为教师将自己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遭遇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和践行有效的解决策略,并采用适当的方法加以观察和反思等,最终解决问题,改进教育教学行动,同时创新出课目教育学知识;三是新兴方式,如“授业研究”“课例研究”“课堂学习研究”与“校本学习研究”等多种有效方式。(3)坚持写作:一是促进思考的写作,指教师要在实践中坚持写作,以写作促思考,以思考促实践;二是寻求分享的写作,指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在相关报刊上以论文的形式发表或在出版社以专著的形式出版,从而利于获得他人的反馈、利于他人借鉴学习、带来公共教育知识的增长。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小学教师的角色定位有:(1)学生的关怀者:教师要全方位地关怀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2)知识的传授者:教师要树立新的学习观,更好地进行知识的传授和传播。(3)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要注意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做学生学习和发展的引导者。(4)课程的开发者:包括校本的课程开发和校本课程的开发。(5)教学的组织者:指教师能够对教学进行专业化的计划、设计、组织和实施,从而使课程内容顺利内化为学生的学习经验。(6)团队的领导者:包括班级的领导者、科组等学校组织的领导者、合作项目的领导者。(7)教育的研究者:教师要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建构和创造教育的智慧。(8)终身的学习者:教师要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以促进自身专业的终身发展。(9)文化的创造者:包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创造新的教育文化。2.答案要点:一名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的主要专业素养有:(1)专业愿景:坚定的专业信念、明确的专业目标和执著的专业追求。(2)专业知识:①多种类型:舒尔曼的七类型论、格拉斯曼四类型论、我国的三类型论;②必备知识:学科知识和课目教育学知识。(3)专业能力:课程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能力、班级与课堂管理的能力、教育技术开发与应用的能力、校本教育研究的能力。第五章小学教育目标第一节小学教育目标概述一、小学教育目标的含义(一)小学教育目标的一般含义一般来说,小学教育目标,指小学教育应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二)小学教育目标的具体剖析具体剖析,小学教育目标又分别表现为“官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学者”的小学教育目标。(三)需要把握几个方面就各种表现形态的小学教育目标,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们之间既有一致性,也有差异性。其次,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互影响。再次,每一种形态的小学教育目标的具体表现千姿百态,不能一概而论。最后,每一种形态的小学教育目标的形成,受多种因素影响。二、小学教育目标的特点(一)全面性与中学教育目标的“分流性”、大学教育目标的“专业性”相比,小学教育目标表现为鲜明的“全面性”特点。(二)个体性小学教育以促进小学生的自身完善和发展为目标,既内蕴着个人本位的教育目标,也涵摄了社会本位的教育目标。(三)升学性小学教育需要满足小学生小学毕业后升入初中的基本需要,让每一位小学生在升入初中时都成为入学准备充足的人。三、小学教育目标的功能(一)导向功能导向功能指小学教育目标为小学教育规定了特定的目标,并以此来引导小学教育朝向这一目标发展。(二)激励功能激励功能,指小学教育目标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教师的教学动机,激发师生的教与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标准功能标准功能指小学教育目标是开展小学教育活动和评价小学教育状况等的基本标准。首先,小学教育目标是小学课程研制的基本标准。其次,小学教育目标是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基本标准。再次,小学教育目标是评价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标准。第二节小学教育目标的基本层次一、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是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二)关于教育目的的争论在历史上,人们对教育目的的看法,即“教育目的观”,存在“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争论。同时,教育目的观存在“人文主义教育目的观”和“科学主义教育目的观”的交锋。(三)我国教育目的的发展变化建国以来,我国的教育目的经历了一个复杂而曲折的历史演变过程,通常以教育方针的形式出现。1957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81年,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二、培养目标(一)培养目标的概念在小学教育目标体系中,培养目标处于仅次于教育目的的层次地位。当教育目的指向特定的学校或特定的教育阶段时,它就得到了具体化,就变成了目标。(二)我国培养目标的发展变化对我国小学教育来说,培养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演进,是不断变化的。1992年我国规定小学阶段的培养目标与2001年新提出的包括小学教育在内的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新的时代精神的感召下,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环境意识等现代素养被凸显出来了。三、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概念在培养目标之下,就是分领域或分课目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主要用来描述和规定一门课程的预期学习结果,主要涉及特定课目、学科或学习领域在各个学段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通常由课程专家制定,一般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学段目标”。(二)我国小学的课程目标我国2001年开始实施的新课程方案,按照学习领域来设置小学教育的课程,并坚持九年一贯的课程设计,使小学课程与初中课程衔接。每一学习领域都研制了《课程标准》,既规定了该课程的总目标,也规定有相应的学段目标。四、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的概念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表现为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的重要性教育目的需要具体化为培养目标,培养目标需要具体化为课程目标,课程目标又需要依次具体化为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才能得到真正落实。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和实现,直接影响着单元、学期和学年教学目标,课程目标乃至培养目标和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的有效确定和落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引起广泛的重视。第三节小学教育目标的有效达成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一)对全面发展的常见误解常见误解之一:全面发展会压抑个性;常见误解之二:全面发展没有实际价值。然而,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二)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理想、追求和信念,包含着四个层面的内涵,即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和自由发展。(三)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1.“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2.“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动力。二、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超越(一)迎合现实的惯性思维一些小学及其教师面临着客观存在的诸多难以左右的因素,迫于各种巨大压力,也出于自身生存发展的考虑,往往会采取“迎合”的态度,在学校和班级中实行应试教育,日久经年,应试教育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的惯性思维。(二)从“迎合”现实走向“超越”现实在多重外在压力下,小学教育面临着“迎合”现实或“超越”现实的选择。要超越现实,仅仅有超越的意愿是不够的,还必须能够对现实做出深刻的理性分析,积累起足够的知识与能力来破解难题,进而生成出超越现实的教育行动。(1)形成超越的理性认识(2)生成超越的知识与能力。具体来说,这至少有两点需要特别加以落实。第一,保证学生学业成就的教育教学方法必须是合理、有效的。第二,在保证学生学业成就的基础上,需要落实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三、外在目标到内在理念的转化(一)目标的两种存在形态一是“外在目标”形态,或称“公共目标”形态,是脱离产生主体、借助于语言和文本等载体在公共领域得以传播、为某类群体或整个人类所共享的小学教育目标。二是“内在理念”形态,或称“个人目标”形态,指贮存于小学教师个人头脑中、为个人所享有和认可的小学教育目标,是个人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对小学教育形成的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等的抽象概括,它代表着教师所向往与追求的“好”的小学教育的发展方向。(二)“内在理念”的确立小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多种策略来逐渐确立自己的内在理念。一般而言,“阅读经典教育著作”“提升自觉自为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善于提炼、总结和升华理念”是较为有效的策略。第五章习题一、填空题1.在广义上,教育目标包括教育目的、______、课程目标或教学目的和教学目标。2.小学教育目标主要具有全面性、个体性和______等特点。3.小学教育目标的功能是导向功能、激励功能和______。4.课程目标一般包括课程总体目标和______。5.教学目标根据实现时间的长短可分为学年教育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______。二、判断题1.小学教育目标又分别表现为官方、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学者的小学教育目标。()2.一般认为,教育目标具有“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区分。()3.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30年)》。()4.我国小学教育目的的实质,是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5.人的全面发展既不可能,也无必要,而且还会阻碍人的个性和特长发展,造成人的“全面平庸”。()6.培养目标是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7.单元和课时教学目标,主要由学校的教学科组(如语文科组或数学科组等)集体审议确定的。()8.教学目标,是培养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表现为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三、简答题1.小学教育目标的四大层次八小层次是什么?2.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是什么?3.站在小学教师的立场,目标的两种存在形态是什么?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两者之间的关系?2.如何使小学教育目标有效达成?第五章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培养目标2.升学性3.标准功能4.课程学段目标5.课时教学目标二、判断题1.√2.√3.×4.√5.×6.×7.×8.×三、简答题1.小学教育目标的四大层次八小层次是:小学教育目标的四大基本层次是“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其中,“课程目标”又分为“课程总体目标”和“课程学段目标”两个小层次,“教学目标”又分为“学年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四个小层次。2.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四方面:完整发展;和谐发展;多方面发展;自由发展。3.站在小学教师的立场,小学教育目标主要有“外在目标”和“内在理念”两种存在形态。外在目标,是脱离产生主体、借助于语言和文本等载体在公共领域得以传播、为某类群体或整个人类所共享的小学教育目标;内在理念,是指贮存于小学教师个人头脑中、为个人所享有和认可的小学教育目标,是个人经过长期的理性思考及实践,对小学教育形成的精神向往、理想追求和哲学信仰等的抽象概括。四、论述题1.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两者的关系不是对立的。如果对“全面发展”理解不当,以为“全面发展”就是“平均发展”和“面面俱到”,的确就很容易导致“全面平庸”和“玄想空谈”,但真正的“全面发展”所追求的恰恰是个性和卓越。(1)“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任何一种创造性才能,都是人的知识、能力、道德、审美、意志和身体等各方面要素的有机组合,是一种“合力”。(2)“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动力。人的发展要想真正形成自己突出的个性特点并具有较强的可持续性,就必须使自己的素养达到一定的全面性,特别是在人的那些最基本的素养方面,更是不能缺失。2.为了使小学教育目标有效达成,主要需要把握的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和“外在目标到内在理念的转化”。(1)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整合。首先要厘清全面发展的内涵,深刻理解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关系,进而在小学教育工作中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内在整合。(2)理想目标对现实困境的超越。小学教师应更理性地认识小学教育目标,通过形成超越现实的理性认识、生成超越的知识和能力,从迎合现实走向超越现实。(3)外在目标到内在理念的转化。小学教师应不满足于把小学教育目标定位在外在目标,而应通过“阅读经典教育著作”“提升自觉自为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善于提炼、总结和升华理念”,确立内在理念,使外在目标转化为教师个人的内在理念。第六章小学教育内容第一节小学教育内容概述一、小学教育内容的概念(一)小学教育内容的含义小学教育内容,指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小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二)相关概念辨析“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是“教育内容”的特殊表现形态,是“教育内容”在特定领域的特殊用法。课程内容指按照课程目标选择和组织的课程基本材料,具体指课程所包含的具体事实、观点、原则和问题等。教材内容指教材中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构成知识体系的术语、事实、概念、法则和理论;(2)与技能和能力有关的各种技术、作业方式和步骤;(3)作为世界观基础的态度、观念以及可以激发非认知因素的事实。一般来说,教材是课程内容的载体,教材内容是课程内容的具体化。教学内容,指在一个科目、一个学期、一个单元或一节课、一次具体教学活动中,作为师生教学对象的具体知识、主题、事实、观念和原理等。二、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一)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小学教育内容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已有人类文化中选择出来的文化精华。作为文化精华的小学教育内容,具有再生性和简洁性。(二)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生优化的学习条件小学生能够通过小学的学习活动掌握一定的人类文化精华,同时将凝结其中的人类已有的一定认知、情感、技能和能力种类及其品质或水平内化为自身内在的东西,进而得到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小学教育内容成为小学生优化的学习条件。(三)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小学教师带领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时,始终要依托一定的教育内容。教师在课程编制、教案撰写、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等过程中以及学生在预习、学习和复习过程中,均离不开教学内容。所以,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四)小学教育内容是权力载体小学教育内容来自社会文化,其内容选择与社会公平有着内在关联。一方面,不平等权力在社会上复制和角逐;另一方面,教育机构为权力的维护与挑战提供了一条主要机制。教科书传递的知识表面上是中立的,但实际上它传递的是“官方知识”,并不包含弱势群体的内容。这些知识是各种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教育重要决策者的意图、教育专家的思想等。第二节小学教育内容的主要取向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争论(一)形式教育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又叫心智训练。形式教育明确主张,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faculty)或能力(power)得到发展。形式教育的三大主张:第一,教育的任务在于训练心灵的官能,所以教育内容要能最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各种官能。第二,教育应以形式训练为目的。第三,学习的迁移是心灵官能得到训练而产生的结果。(二)实质教育实质教育,也称实质训练,与形式教育相对立,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实质教育的三大主张:第一,教育的任务在于提示适当的观念来建设心灵。第二,教育应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第三,必须重视课程和教材的组织。二、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分野(一)人文主义教育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人文知识为主,人文学科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宗旨在于把学生培养成有人文教养的、体面的绅士。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人本主义,人本主义教育主张,教育要培养“完人”和“自我实现的人”,教育内容要实现“认知”与“意动”的统一,“理智”与“情感”的结合。(二)科学主义教育科学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科学知识为主,自然科学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科学知识坚持价值的中立性、理论的普遍性、结果的可检验性、逻辑的严密性和构造的简单性。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对峙显性知识“显性知识”(explicitknowledge),就是人们通常所称的“知识”,一般以书面文字、图表和数学公式等加以表达。隐性知识“隐性知识”(latentknowledge),又称“缄默知识(tacitknowledge)”或“意会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四、实用内容和虚用内容的分歧(一)实用内容“实用”的教育内容是可以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际运用的内容,“用之于形身”,乃“形用”或称“身用”。(二)虚用内容“虚用”的教育内容就是有益于学生自身完善的精神财富,“用之于心神”,乃“神用”或称“心用”。五、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一)全面性与基础性兼顾小学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体现为:第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融通。第二,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整合。第三,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并举。第四,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交汇。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是启蒙阶段,无论是人文知识还是科学知识、无论是显性知识还是隐性知识、无论是实用内容还是虚用内容,无论是知识还是能力等,都应选择最基础层面的文化精华,将其组织成适合小学生学习的内容,做到“全面性”与“基础性”兼顾。(二)确定性与灵活性共生小学教育内容的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着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品质。在统一确定的教育内容之外,有必要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小学乃至不同班级学生的具体学习需要,灵活开发出相应的教育内容,以增强和保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切性。第三节小学教育内容的研制策略一、教材内容处理策略(一)尊重教材,研读教材教师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研读教材,理顺知识结构,领会编写意图。具体来说,教师研读教材可问三个问题:一是教材中编写了什么?二是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三是教材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启示?(二)调整教材,拓展教材教师不是教材内容的执行者,而是教学内容的开发者。教师调整教材、拓展教材,具体来说有以下方式:一是变换编排。二是更换内容。三是拓展内容。二、班级活动内容规划策略(一)根据学情提炼主题晨会班会等班级活动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要能切实起到教育学生的功能,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学生,了解学生,在分析学生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提炼出相应的活动主题。围绕主题巧拟内容要让学生学习什么教育内容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设计这些内容,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和认可这些内容及其所承载的价值观念等,进而使外在的教育内容真正转化为学生的个体经验。这一切都需要教师巧拟活动内容。三、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一)开展调研,明确方向设计校本课程内容,首先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弄清学校究竟需要开发什么样的课程,明确课程开发的方向。调查研究,包括洞察社会发展要求,了解教育发展趋势,分析学生情况,征求学生想法,总结教师建议和搜集家长意见等。在综合各方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可以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二)选择文化,内容组织“选择文化”是从丰富的人类文化领域选择出切合课程开发方向和目标的精华。“内容组织”指这些选择纳入课程的内容,不能是四分五裂、七零八落的,而要按照一定的逻辑组织起来,便于学生学习。第六章习题一、填空题1.小学教育内容的选择标准一般包括社会发展需要、______和______。2.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内容基本被组织成学科课程、______和______。3.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大致包括前言、______、______、实施建议、附录等部分。4.人文知识是人类采取各种手段对人文世界的认识及其结果,主要具有价值负载和______的特性。5.从认识“生活世界”本身入手,教育内容可以被区分为两种性质:一是实用的内容,二是______的内容。二、判断题1.人文主义教育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以科学知识为主,自然科学在课程中应该占支配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科学素养的现代人才。()2.首次明确提出“缄默知识”概念的哲学家是胡塞尔。()3.在小学教育内容领域,显性知识占据着绝对的支配地位,隐性知识长期受忽视而陷于盲动状态。()4.班级活动内容规划策略包括根据学情提炼主题和围绕主题巧拟内容。()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2.形式教育3.实质教育4.隐性知识四、简答题1.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什么?2.教材内容处理策略有哪些?3.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有哪些?五、论述题1.如何理解小学教育内容的文化本性?2.试论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取向。第六章习题答案一、填空题1.个人发展需要;文化发展需要2.整合课程;活动课程3.课程目标;内容标准4.解释依赖5.虚用二、判断题1.×2.×3.√4.√三、名词解释1.小学教育内容,指为实现小学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小学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2.形式教育,也称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的官能或能力得到发展。3.实质教育,也称实质训练,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4.隐性知识,也称缄默知识或意会知识,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四、简答题1.“教育内容”“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等概念容易混淆,难以区分,这是由于在不同领域有不同用法导致的。立足于整个教育领域,“教育内容”这一概念指代进入教育领域的相应内容;而在课程领域,“课程内容”这一概念指代进入一定课程领域的相应内容;在“教材”领域,则常用“教材内容”一词;在教学领域,则常用“教学内容”一词。可以说,“课程内容”“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是“教育内容”的特殊表现形态,是“教育内容”在特定领域的特殊用法。2.小学教师在处理教材内容时,可以采用以下策略:第一,尊重教材,研读教材。教师需要仔细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问自己三个问题:教材中编写了什么?教材为什么这样编写?教材这样编写对教学有什么启示?第二,调整教材,拓展教材。根据实践中的具体状况,教师可以变换内容编排,更换或拓展教材内容,这些策略均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3.从小学实际来说,“开展调研,明确方向”和“选择文化,内容组织”是校本课程内容设计策略的两大主要策略。五、论述题1.答案要点:小学教育内容,既选自人类文化具有文化本性,又打着小学教育目标的烙印具有特殊性。所以,小学教育内容本质上是一种特殊文化。(1)小学教育内容是文化精华,具有再生性和简洁性;(2)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生优化的学习条件;(3)小学教育内容是小学师生活动的共同客体;(4)小学教育内容是社会权力分配与传递的载体。2.答案要点:当前小学教育内容表现出“全面性与基础性兼顾”以及“确定性与灵活性共生”的基本取向。小学教育内容的全面性,体现为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的融通,人文主义教育与科学主义教育的整合,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的并举,实用内容与虚用内容的交汇。在把握小学教育内容全面性的基础上,应选择最基础层面的文化精华,做到“全面性”与“基础性”兼顾。小学教育内容的确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保证着小学教育内容的基本品质。在统一确定的教育内容之外,有必要针对具体需要灵活开发出相应的教育内容,以增强和保证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适切性。这就决定了当前小学教育内容确定性与灵活性共生。第七章小学教育环境第一节小学教育环境概述一、教育环境的概念教育环境的涵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区文化、家庭条件以及亲朋邻里等等,都属于教育环境,因为所有这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都制约和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成效;而在狭义上,教育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师生关系等等。教育环境实质上是影响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优化活动的各种文化因素的总和。二、教育环境的层次在教育领域中,环境指称可以分为教育环境、教学环境以及学习环境三个层次。(一)教育环境教育环境(educationalenvironment)一般区分为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宏观教育环境是指“环绕”教育这个中心的周围有关事物。微观教育环境是指为培育人而有意识地创设的环境,它包括家庭教育环境、学校教育环境和狭义的社会教育环境。总之,与教育相关,对培养人产生影响的环境,都属于教育环境,它在教育领域的环境层次中是最宽泛的,包含了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二)教学环境一般说来,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各种客观条件的综合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教学环境就是教育环境,包括了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社区文化、家庭条件以及亲朋邻里等,因为它们在某种程度上都制约和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成效。而狭义上,教学环境限定于学校教学活动,指的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时空条件、各种教学设备、校风班风和师生关系等等。教学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所以教学环境是指那些与教学有关、影响教学并通过教学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所有因素。由于学校是专门化的教育场所,因此,教学环境有别于其他环境,具有“教育性”“可控性”“纯化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三)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环境研究的新阶段,包含“学习为本”价值观,突出和倡导“以学生的学习环境建构为核心”,辅之以教师的教学环境优化,从而构建和发展新时代的“学习环境的理论和实践”。三、教育环境的类型(一)一般分类目前比较流行的分类,是把教学环境分为物质的、社会的和心理的三类环境。(二)空间分类从空间上看,小学教育环境是一种特殊的实体性存在,包括课室(实验室、教学场地)环境、宿舍环境、校园环境以及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其中社区环境涵括着家庭环境,校园环境涵括着宿舍环境和课室(实验室、教学场地)环境。(三)功能分类从人的学习生命存在及其活动的功能实现与持存状态来看,当代小学教育环境就包含着生理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交往环境、符号环境和活动环境等。第二节小学学校文化一、学校文化的概念(一)学校文化的涵义人们对学校文化概念的探讨与阐释,可以分为描述与实质两个层面。从描述意义上说,“学校文化是学校全体成员在教书育人长期实践中所积淀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核心是所凝聚的共同遵循的行为准则以及在其指导下的学校全体成员所表现的行为方式、心理取向和道德风貌。”学校文化的本质就是学习,就是不断获取知识以更好地发现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行为过程。(二)教师文化取向不同时代,不同教育机构,不同的教师,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微生物免疫学基础》课件
- 《颠覆秒培训》课件
- 二年级下册美术书课件教学课件教学
- 《组织行为沟通》课件
- 贵州省遵义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 《水龙头专业知识》课件
- 2022年公务员多省联考《申论》真题(河北县级卷)及答案解析
- 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 桑叶切碎机产业规划专项研究报告
- 石墨炭精块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细菌性感染护理查房
-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知识专题培训
- 森林病虫害防治造林施工承包合同
- 2024年信息网络工程分包劳务合同
- 2024年11月绍兴市2025届高三高考科目诊断性考试(一模) 数学试卷(含答案)
- 四川省成都市2023年中考语文真题试卷
- 餐饮服务电子教案 学习任务4 鸡尾酒调制
- 统编版 高中语文 必修上册 生命的诗意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
- 河道防汛应急预案(6篇)
- 电工登高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 5材料仿生完整版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