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物质的转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1页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物质的转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2页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物质的转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3页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物质的转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4页
2020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第二课时物质的转化教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课时物质的转化第二课时物质的转化--i-第二课时物质的转化[明确学习目标]熟悉单质、酸、碱、盐、氧化物等之间的转化关系。学生自主学习®酸、碱、盐的性质酸(以稀盐酸为例)酸碱指示剂•变圆红如紫色石蕊试液注^―号驚属愜盐+H£(FeCl2+H2)(如be>(如hl(如hl「曲*巴()(NaC1+巴⑴盐—~~更新盐+国新酸(AgCl+HNO3}(如AgNOg)'一_碱[以Ca(0H)2为例]酸碱指示剂变何蓝〈遇石蕊)或变壓红(遇酚駄)H.()(CaCO3+H?O)盐+HsO(CaCl£+Hs0)<^liNa2CO3)一画新碱+回新盐(NaOH+Ca(:()J

<^liNa2CO3)3.新酸+新盐3.新碱+新盐固新盐+圜新盐®物质的转化1•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是不会改变的,这是考虑如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时最基本的依据非金属陋酸性氧化物*itnrr金属|—J圆碱性氧花硼—一非金属陋酸性氧化物*itnrr2•实例CaC()3CaC()3写出标号的化学反应方程式:+0===2CaO2□CaO+HO===Ca(OH)F□Ca(OH),+CO==CaCO,l+H0点燃敷+0====€022啟0+H0===HC02223^HCO+Ca(0H)===CaCOI+2H023F32~!回题探兇为什么不同的酸(或碱)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提示:尽管酸(或碱)不同,但它们的水溶液中都含有H+(或0H-),其相似的性质实际上是H+(或0H-)的性质。纯碱属于碱吗?提示:纯碱——NaC0不是碱,属于碳酸盐。23课堂互动探究

知识点一酸、碱、盐的性质g重点讲解8酸、碱的性质: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碱性氧化物、碱与酸性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酸与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反应生成盐和H2。盐的性质:盐与酸(或碱、或盐)只有产生沉淀、气体或H2O时才能反应。知识点二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之间的转化关系g重点讲解8盐和k\盐和k\某同爭盟在奧运卫连坏中境人物质"使相连物质阿能某同爭盟在奧运卫连坏中境人物质"使相连物质阿能竝牛反应,不相连物质间不能发出反应.你认为“五连说明:上图中的非金属不包括氧气和氢气。举一反匚8某同学要在奥运五连环中填入物质,使相连物质间能发生反应,不相连物质间不能发生反应。你认为“五连环”中有空缺的一环应填入的物质是()硫酸钠C.二氧化碳[批注点拨]环”屮有空映时一环症填人的物质是[硫秘钠IV氧尧|U二氧化碳2氧化钢]f即;空峡处橱质能与瞬液和C都反应.但*与F口和稀盐廉反应,符合条件的只仃二氧化碳[答案]C[练1]下列各组物质相互混合后,不会发生反应的是()NaSO溶液和MgCl溶液NaCO溶液和稀硫酸23NaOH溶液和Fe(SO)溶液243Ca(OH)溶液和盐酸2答案A解析物质在溶液中是否能够发生化学反应,可根据是否生成沉淀、气体或h2O来进行判断。Na2SO4和MgCl2溶液混合后既没有沉淀、也没有气体和H2O生成,故不反应。[练2]如图中,“——”表示相连的物质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应,“一”表示丁在一定条件下通过置换反应可以转化为乙。下面四组选项中,符合图示要求的是()选项甲乙丙丁Ah2so4N®SOtNaOHNaClBBaCljK2C()3HC1KOHCo2coCuOCDFeCuCUZnHC1J答案C解析A项,HSO和NaSO、NaSO和NaOH、NaOH和NaCl、NaCl和HSO不反应;B项,24242424BaCl和KOH不反应;D项,Cu与HCl不发生置换反应生成CuCl°C项中,C+HO====€O+H。2222方法规律(1)各类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图并非无所不含,有些规律未能体现。复分解反应的条件:能生成沉淀、气体或水。金属间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金属活动性强的置换弱的。判断金属与酸反应时:金属必须排在H前面;酸不可用硝酸、浓硫酸。判断金属与盐反应时:必须同时满足“排在前面的金属”和“可溶性盐”两个条件。本课归纳总结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关系学习效果检测1•将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的分类依次排列,正确的是()硫酸、纯碱、石膏硫酸、烧碱、胆矶硫酸氢钠、生石灰、醋酸钠磷酸、熟石灰、苛性钠答案B解析硫酸属于酸,纯碱是Na2CO3,属于盐,石膏属于盐,A错误;硫酸属于酸,烧碱是NaOH,属于碱,胆矶是五水硫酸铜,属于盐,B正确;硫酸氢钠属于盐,生石灰属于氧化物,醋酸钠属于盐,C错误;磷酸属于酸,熟石灰属于碱,苛性钠是NaOH,属于碱,D错误。2.实验室中的药品常按物质的性质、类别等不同而有规律地放置。在做“酸的性质”实验时,实验桌上部分药品的摆放如图所示。某同学取用KOH溶液后应把它放回的位置是()答案D解析KOH属于碱类物质,应与NaOH放在一起。下列物质一定是由三种元素组成的是()A.氧化物B.碱C.酸D.盐答案B解析碱一定是由H、0、金属元素(或N元素)三种元素组成的。下列物质间的转化可由一步反应完成的是(提示:Si02既不溶于水也不与水反应)()A.SiOHSiOB.Cu(OH)Fe(OH)22323C.CaCONaCOD.CuCu(NO)2332答案D解析A项,酸性氧化物转化为酸,应按酸性氧化物+水一酸的反应形式直接转化,但SiO2与水不反应,故SiO2不能由一步反应变为H2SiO3;B项,碱变为其他碱,应按碱+盐一>新碱+新盐的反应形式直接转化,Cu(OH)2不溶于水,一般不能与盐反应生成其他碱,故Cu(OH)2不能由一步反应转化为Fe(OH)3;C项,盐变为其他盐,可能的反应形式为盐+碱一新盐+新碱、盐+酸一新盐+新酸、盐+盐一新盐+新盐、盐+金属一新盐+新金属,由于CaCO3难溶于水,故它难与其他物质反应转变为易溶于水的NaCO;D项,金属变为盐,可能的反应23形式为金属+酸一盐+H(强氧化性酸反应产生其他气体)、金属+盐一新金属+新盐,铜2可与AgNO3溶液反应直接产生Cu(NO3)2。依据现有知识分析判断,下列反应不能发生的是()NaOH+KCl===NaCl+KOHAgNO+HCl===AgCl;+HNO3NaCO+Ca(OH)===2NaOH+CaCO;2323BaCO+2HNO===Ba(NO)+HO+COf333222答案A解析酸、碱、盐之间发生反应的条件是生成沉淀、气体或水,由此可知只有A项中的反应不能发生。KOH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作漂洗的洗涤剂。古代制取KOH的流程如下:草木灰(K2CO3)

贝壳(CaCCb)鞍*生石M(CaO)—I—KOH水上述流程中没有涉及的化学反应类型是(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答案C高温解析该流程中发生的反应依次是:CaCO3=====CaO+CO2f(分解反应),CaO+HO===Ca(OH)(化合反应),Ca(OH)+KCO===CaCO;+2KOH(复分解反应)。222233同一物质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类别,按照物质的成分对下列10种物质进行分类:①水②空气③铁④二氧化碳⑤硫酸⑥熟石灰[Ca(OH)]⑦胆矶(CuSO・5HO)242⑧食盐水⑨碱式碳酸铜[Cu2(OH)2CO3]⑩硫酸氢钠(NaHSO)4(1)属于混合物的是⑵属于氧化物的是⑶属于碱的是⑷属于酸的是⑸属于盐的是⑹属于铜盐的是⑺属于钠盐的是答案(1)②⑧(2)①④(3)⑥(4)⑤(5)⑦⑨⑩(6)⑦⑨(7[⑩解析物质可分为纯净物、混合物。胆矶(CuSO・5H0)、Cu(OH)CO、NaHSO都有固定的22234组成,均为纯净物。食盐水由NaCl和水两种物质组成,属于混合物。酸、碱、盐等都有明确的概念,可以根据物质的分类进行判断。在稀硫酸、二氧化碳、铜片、食盐、生石灰、一氧化碳、纯碱、铁片和木炭粉9种物质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给①〜⑤选择适当的物质,使有连线的两种物质能发生反应。TOC\o"1-5"\h\z请推断它们的化学式分别为:①:②:③:④;⑤。写出下列物质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②;和④;和⑤;和④。答案(1)FeHSOCOCaONaCO24223(2)Fe+HSO===FeSO+Hf2442CaO+HSO===CaSO+HO2442H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