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分类法与网络分类法_第1页
传统分类法与网络分类法_第2页
传统分类法与网络分类法_第3页
传统分类法与网络分类法_第4页
传统分类法与网络分类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传统分类法与网络分类法0什么是分类法1传统分类法简介2网络分类法简介3传统分类法与网络分类法的比较分析4传统分类法的改进5网络分类法的改进0什么是分类法简单点说,就是“同其所同,异其所异”,即把知识信息性质相同的聚集在一起,不同的加以区分,根据各类信息之间的亲疏关系(如从属关系、并列关系、相关关系和交替关系等)把信息组成一个体系。分类法传统分类法网络分类法1传统分类法简介传统分类法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印刷型文献为主要处理对象,其分类体系为等级列举式结构。它以科学分类为基础,按照科学知识门类层层划分,并以高度规范化的代码或语词为标志来揭示和组织信息,比较全面而客观地反映了知识全貌和其内在逻辑关系。1传统分类法简介1.1国内主要的传统分类法1.2国外主要的传统分类法1.3传统分类法的类型1.4传统分类法组织网络信息的优势与劣势

1.1国内主要的传统分类法1.1.1中图法《中图法》是为适应我国各类型图书情报机构对文献进行整序和分类检索的需要,为统一全国文献分类编目而编制和发展的。《中图法》将全部知识门类分为5大部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1.1国内主要的传统分类法1.1.2《科图法》《科图法》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综合性藏书的范围,以及中国科学院所属的各研究单位图书馆不同专业的特点而编制的一部体系分类法。它将全部知识分为5大部类,分别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图书。《科图法》的标记符号采用单纯的阿拉伯数字。1.1国内主要的传统分类法1.1.3《人大法》《人大法》是新中国成立后编制的第一部新型的图书分类法。《人大法》将全部知识分为4部大类:总结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性科学、综合性图书《人大法》也是采用单纯的阿拉伯数字作为标记符号,编号制度采用层累制。1.2国外主要的传统分类法1.2.1《杜威十进分类法》《杜威十进分类法》,是世界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文献分类法。1.2.2《国际十进分类法》《国际十进分类法》,基本上沿用了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大类结构,将人类全部知识分为10个大类;标记符号也是采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制度采用小数层累制。1.2国外主要的传统分类法1.2.3《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美国国会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简称LCC,是1901年开始编制的一部综合性等级列举式分类法。LCC将人类知识分为4大部分:总论;人文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目录学及图书馆科学,在此基础上再分为21个基本大类。LCC采用拉丁字母和阿拉伯数字相结合的混合制号码。1.2国外主要的传统分类法1.2.4《冒号分类法》《冒号分类法》,是由著名的印度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所创建的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冒号分类法超越了等级列举式分类法的局限,可以灵活地揭示标引对象的特征,适应了对信息细密、全面、多角度揭示的需求。1.2国外主要的传统分类法1.2.5《布利斯书目分类法》《布利斯书目分类法》,是在《书目分类法》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一部分面组配式分类法。按照“总论—现象—学科”的排列顺序。基本上采用字母制,在局部范围内还采用了数字与字母相结合的混合号码制。1.3传统分类法的类型传统文献分类法依照不同的划分标准有不同的类型:按体系结构分,可以分为等级列举式分类法和分面组配式分类法;按它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范围,可以分为综合分类法和专业分类法;按其适应的文献类型,可以分为图书分类法、期刊分类法、标准文献分类法、报纸分类法等;按文献的规模,可以分为大型分类法和中小型分类法。

1.4传统分类法组织网络信息的

优势与劣势(1)提供按学科进行浏览的功能。(2)可以扩大和缩小检索范围,从而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3)能够进行多语种检索。(4)具有广泛使用的基础。1.4.1传统分类法组织网络信息的优势

1.4传统分类法组织网络信息的

优势与劣势(1)相对于变化多端的网络信息资源,传统分类法体系稳定、内容陈旧。(2)传统分类法体系复杂,用户难于接受。(3)一维的传统分类法难于揭示多维的网络信息资源。长期以来,传统分类法以顺序的、固定的、一维的结果来满足文献排架的需求,对于多维性、交互性、动态性的网络信息资源很难充分揭示和反映。(4)传统分类法难于全面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归类。1.4.1传统分类法组织网络信息的劣势2网络分类法简介2.1一些著名网站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分析2.2网络分类法的类型2.3网络分类的类目设置2.4网络分类法的特点2.5网络分类法的优势与不足2网络分类法简介2.1一些著名网站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分析

2.1.1新浪网新浪是我国大型门户网站之一,其搜索引擎是分类目录型。如图:将所有的信息资源分为新闻、体育、娱乐、教育、博客、产品等近30个大类。其列类方式为主题与学科相结合,因此既有娱乐、汽车、生活服务等主题性类目,又有历史、佛学、教育等学科性类目。2网络分类法简介2.1一些著名网站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分析

2.1.2搜狐搜狐是中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中国搜索引擎的鼻祖。搜狐搜索引擎分类体系将网络信息资源分为新闻、军事、读书、财经、理财、教育、娱乐、美剧、音乐、房产、城市等近50个大类,是同类网站中一级类目数量最大的网站。搜狐网以主题与学科相结合的形式列类,类目的排列无明显的规律。它的大类体系如图所示:2网络分类法简介2.1一些著名网站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分析

2.1.3网易网易搜索引擎也是分类目录浏览式的。它的大类体系由新闻、财经、科技、汽车、博客、应用、宠物等24个一级类目组成。2网络分类法简介2.1一些著名网站搜索引擎的分类体系分析

2.1.3网易在一级类目里,比如新闻、旅游、房产等都是按主题原则设立的,而教育、体育等大多是按学科属性原则设立的。总体来看,网易的类目设定是以主题为主,以学科属性为辅。2.2网络分类法的类型2.2.1学科分类法学科分类法是以知识分类为基础,按照学科性质组织网络资源,类目排序以字顺为标准。学科分类法的优势是比主题分类法有更大的容量,更能满足科研人员族性检索的要求。目前,“网络指南针”采用的分类法之一便是学科分类法,其一级类目共分58个学科,类目按字顺排列,另有二级和三级类目。2.2网络分类法的类型2.2.2图书分类法为了提高分类方案的容量,对网络资源进行大规模地组织和整理,如:大型图书分类。使用大型图书分类法有几大优势:图书分类法以学科体系为基础,体系庞大,在容量上占优势;各层次的网络用户对图书分类法都有了解;大型图书分类法有机读版本,网络目录可直接套用。2.2网络分类法的类型2.2.3分面组配法这种分类法的原理是首先确定几个分类标准,即分面,再确定每个分类标准中的若干特征值,即类目,每一分面的类目与其他分面的类目分别组配,形成许多组配类目,达到细分的目的。2.3网络分类的类目设置2.3.1基本大类的设置基本大类的设置确定了整个分类体系的基本框架以及所含信息的内容范围。大多数网络分类只选取一些热点事物作为主题类目,如计算机与因特网、教育、休闲娱乐等。但这些类目概念间互有交叉,甚至互相从属。2.3网络分类的类目设置2.3.2子类目的设置网络上的各分类系统对子类目的设置一般是根据知识内容的学科属性来确定事物的类目归属,但对一些复杂知识的类目展开上,各分类系统所设的子类目却不尽相同。例如,对于“图书馆”类目,“中国导航”将其设为“教育与科技”的下位类;“常青藤”、“搜狐”将其定义为“参考信息”的下位类;“悠游”则将其安排为“图书出版”的下位类。2.3网络分类的类目设置2.3.3同位类的排列目前网络同位类的排列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按类目的字顺排,形成主题分类法;以学科分类为基础,形成图书分类法;按类目的检索价值和重要度排;同时兼顾类目的重要性和类目之间的逻辑关系。目前采用第4种方法的最多,这种方法实用性强。2.4网络分类法的特点网络分类法有着不同于传统分类法并优越于传统分类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2.4.1类目设置的实用性网络分类法采取以主题为中心并与学科结合的设类方式,可以使其在具有直接性的同时增加包容性。突出了“教育、娱乐、旅行、生活”等与日常生活密切有关,普通用户感兴趣的类目,弱化科学技术、学术性类目的设置。2.4网络分类法的特点2.4.2类目体系的多维性知识之间的联系是多方面的,一个主题或事物,可以同时从属于两个或多个知识门类,也可以在从属关系以外有其他的联系。网络分类搜索引擎具有不同角度的检索入口,适应各种类型终端用户的需要。2.4网络分类法的特点2.4.3类名语言的易用性现有的网络分类体系都尽量采用自然语言,而避免学术性、专业性过强的词汇,从而向大众提供易于掌握、使用的分类体系。2.4网络分类法的特点2.4.4分类体系的动态性包括动态设置类目和动态揭示类间关系。可以通过设置镜像类目,对某些重点类目加以突出反映,这样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也可以根据需要动态调整类间关系,这种类间关系一旦不需要,可以随时取消。2.5网络分类法的优势与不足2.5.1网络分类法的优势目前的网络分类体系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充分考虑网上信息的类型和特点;第二,充分重视网上用户的需求;第三,依托计算机操作技术和环境建构起多维的分类体系。2.5网络分类法的优势与不足2.5.1网络分类法的优势这些优点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实用性网络信息分类法大都以事物为中心设置类目,直接以表达事物概念的主题词做类目名称,具有通俗、易懂、简练、透明的特点,符合一般用户的认知水平。2.5网络分类法的优势与不足2.5.1网络分类法的优势(2)多维性多维性揭示了类目间的多维关系。如一个子类可能隶属于多个母类,一个母类也可能有多个划分标准,即使是按学科设置的类目,也并非只有一个标准。2.5网络分类法的优势与不足2.5.1网络分类法的优势(3)动态性网络信息分类法极具动态性,类目设置是及时更新的。有的网站通过设置镜像类目,以链接的方式,在有关事件临近或进行的过程中提前设置类目。事件过后则取消该镜像类目,使分类法具有传统文献分类法所没有的动态性。如“双十一"时期很多网站都设置了与“双十一"相关的类目,而现在基本都已取消该类目的设置。2.5网络分类法的优势与不足2.5.2网络分类法的不足(1)归类不够科学归类不科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类目上下位关系混乱,有些下位类的类目设置内容过宽,导致其内容超出上位类的外延。如:“搜狐”旅游一级类目下,又设有摄影作为子类目。2.5网络分类法的优势与不足2.5.2网络分类法的不足(1)归类不够科学2)有些网络信息分类法类目并列关系混乱,未能明确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如:“搜狐”旅游一级类目下,既有“国内游”,“境外游”作为下级分类,同时也设有“周边游”与“国内游”内容重合的类目。2.5网络分类法的优势与不足(2)各分类体系之间不统一目前各搜索引擎采用的分类体系不统一,没有统一的标准。而用户查找信息时往往会用到不同的检索系统,这样就增加了用户的认知负担。揭示角度1类目设置2类目名称3类目展开的形式4同位类排列方式5比较分析的角度:3传统分类法与网络分类法的比较分析

1.揭示角度传统分类法:以学科为中心建立分类体系,将有关主题的文献集中在学科之下。

例如:《中图法》

网络分类法:以主题为中心、或者主题结合学科的方式组织分

类体系。

例如:Yahoo就是采用主题与学科结合的方式2、类目设置传统文献分类法其类目设置主要使用概念逻辑方法对类目进行划分例如:《中图法》,以国际上通用的基本学科划分和专业划分为依据,设置了

22个基本大类。网络分类法类目设置的重要方法:多重列类例如:

Yahoo中的“计算机与互联网”、“新闻媒体”、“健康与医

药”等,在传统分类体系中只是二级、三级类目,但在

网络

分类体系中,往往被设置为基本大类。3、类目展开的形式传统文献分类法由于组织文献的需要以及传统手工使用环境的影响,

基本上采用线性序列。例如:《中图法》分类体系中采用的四种关系类型是:从属关系并列关系交替关系相关关系网络分类法结合超文本技术的应用,采取多维结构,

从多个角度设置类目、展开类目体系·

Yahoo提供了从地区和资源类型角度检索入口,从不同角度对主题关系进行揭示。

例如:对教育类的资源,同时从教育主题、学科、文化和人群、地区

四个不同的角度加以展开。

对历史类的资源,同时按地区、主题、时代等加以组织,使得

用户可以从不同角度加以使用。4、同位类排列方式传统文献分类法对同位类一般按照类目的关系排列《中图法》类目排列的基本方法是:

按照事物客观发展次序、事物内部固有次序、科学的系统次序以及

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次序排列同位类,贯彻从总到分、从一般到具体的原则。网络分类法英文搜索引擎大都是按照字顺方式排列同位类的国内搜索引擎的同位排列中,由于汉字的特点,多数不采用字顺排列方式,在具体的排列形式上往往具有多样性的特点。5、类目名称

类名力求科学、准确、规范,并具有很高的稳定性传统分类法在类名选择上更注意面向各类用户,力求通俗易懂、时新、简练,但准确性不如传统分类法。网络分类法

4

传统分类法的改进

1、改进传统分类法应遵循的原则在未来要努力实现分类多维化的转变

应坚持用户为中心的原则,采用更直观的语言对网络资源进行揭示与分类运用到网络信息时也要具有规范性在网络环境运用传统分类法时,要注意以后的可扩展性2、传统分类法应用于网络资源分类时的改进对策改进对策表达信息的多维化1分类代码的改造2目的改造3

表达信息的多维化可运用超文本的立体性来表现分类法的类目横向关系,在类目展开时,可采用多元化分、多维展开、超文本链接和多窗口显示方式揭示类目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