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展望_第1页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展望_第2页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展望_第3页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展望_第4页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展望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形势与政策”研究与展望靖远党校讲师刘众赟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展望一.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二.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展望三.新常态、新机遇、新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判断,深刻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新变化,充分展现了中央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处变不惊的决策定力。

全面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把握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以改革创新重塑发展新动力,对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实现由高速增长向更高效率、更高效益的高效增长跃升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强调,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新常态”这一词汇开始进入中国百姓的视野。一.什么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提出7月末,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再次强调,要正确认识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

8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新常态,新在哪?》的特别报道,8月5日、6日、7日发表《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的评论员文章。就新常态的涵义、特征等进行了系统论述。2014年11月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作了题为《谋求持久发展共筑亚太梦想》的主旨演讲,向包括130多家跨国公司领导人在内的世界工商领袖们,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

(二)中国经济新常态的涵义新常态是相对于“常态”或“旧常态”而言的。

要弄清经济“新常态”,当然首先对“常态”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所谓经济“常态”,并不是指经济活动在一个长时期内稳定不变完全可预期的状态,而是在经济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经济规律所主导的经济活动相对稳定特征的动态过程。

就经济运行的宏观面而论,经济常态应当最终取决于某一段时期由技术、制度、人口与劳动供给和资本所决定的“潜在增长率”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不同历史阶段的“常态”表现具有明显差异。这样,可以对经济“常态”进行不同的划分,如“新常态”与“旧常态”。虽说可以对经济作“新”、“旧”常态的划分,但“新常态”与“旧常态”不是割裂的,新常态是对“旧常态”的承继和扬弃。

实际上,作为近年来重要的术语,“新常态”一词最早由美国太平洋基金管理公司总裁埃里安(MohamedEl-Erian)提出。尽管在不同领域有不同含义,但“新常态”在宏观经济领域被西方舆论普遍形容为危机之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

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同西方国家的“新常态”有很大的不同。

首先,中国经济“新常态”,是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标志,而不全是由国际金融危机所造成的。

其次,这种“新常态”的出现,始终处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许可的正常运行区间,从根本上有利于全面深化改革,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三)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特征

有专家提出,现在不少人将中国经济新常态仅仅理解为增长速度下降几个百分点,这显然太过简单了。2014年8月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的《经济发展迈入新阶段》一文归纳了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四个主要特征——“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

11月9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工商领导人峰会开幕式上发表演讲时指出: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1.中高速“从速度层面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7%—8%的中高速增长是新常态的最基本特征。”-----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王一鸣说。

“任何经济体不可能总是维持两位数的经济增速,中国转向新常态下的中高速增长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也是名列前茅的。增长除了速度以外,质量更加重要,一个国家也像一个企业那样,需要不断推进改革来驱动增长。”

-----美国卡特彼勒公司CEO道格·奥伯黑尔曼2014年11月9日在参加工商领导人峰会间隙对新华社记者说。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41.99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4%。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4%,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8万亿元,同比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8.58万亿元,增长7.4%;第三产业增加值19.61万亿元,增长7.9%。李克强总理谈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7月14日,李克强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他在会上再次指出,只要我们的发展有就业、增收入,有质量、提效益,节能环保,没有水分、实实在在,增速比7.5%高一点或低一点,都是可以接受的。

10月8日,李克强出席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他表示:“外界总有种误解,觉得7.5%是个‘底线’。但我早就说过,所谓‘7.5%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关键在于就业有没有增加,收入有没有增长。”2003年至2007年,我国经济年均增长11.6%,2008年至2011年年均增长9.6%,2012年至2013年都是7.7%,今年前三季是7.4%,从中可以清楚看到经济由高增长转入中高速增长。从经济发展客观规律来看,比较好的情况是增长速度大体反映了潜在增长率,而近几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工资成本上升,储蓄率、投资率下降,潜在增长率下降是个不争的事实。从历史上看,潜在增长率自然回落,经济从高速增长期向中高速平稳增长期过渡,是现代国家经济发展的普遍走向,具有规律性和必然性。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速增长后,都会出现增速“换挡”现象:1950年-1972年,日本GDP年均增速为9.7%,1973年-1990年期间回落至4.26%,1991年-2012年期间更是降至0.86%;1961年-1996年期间,韩国GDP年均增速为8.02%,1997年-2012年期间仅为4.07%;1952年-1994年期间,我国台湾地区GDP年均增长8.62%,1995年-2013年期间下调至4.15%。“不少国家的经济增速都是从8%以上的‘高速挡’直接切换到4%左右的‘中速挡’,而中国经济有望在7%—8%的‘中高速挡’运行一段时间”(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产业结构方面,第三产业逐步成为产业主体。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今年上半年,这一比例攀升至46.6%。美国等发达国家服务业已占GDP的80%以上。2.优结构从结构层面看,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正在发生全面变化。需求结构方面,消费需求逐步成为需求主体。2012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自2006年以来首次超过投资。从今年上半年数据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贡献率达54.4%,投资为48.5%,出口则是负2.9%。城乡区域结构方面,城乡区域差距将逐步缩小。

2011年末,我国城镇人口比重达51.27%,数量首次超过农村人口。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镇化速度将不断加快,城乡二元结构逐渐打破。区域差距也将逐渐拉近。收入分配结构方面,居民收入占比上升。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GDP年均增长9.8%,国家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6%,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仅为7.4%和7.5%。在新常态下,这种情况将发生改变。瑞士信贷2011年发布的报告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的工资收入年均增速将达19%,超过GDP增速。

动力层面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1998年至2008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年均增速高达35.6%,而到2013年降至12.2%,今年1至5月仅为5.8%。

“制造业的持续艰难表明,随着劳动力、资源、土地等价格上扬,过去依靠低要素成本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把发展动力转换到科技创新上来”3.新动力

“经济新常态,需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培育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从根本上说,就是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就是要激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让市场主体真正放开手脚;就是要补短板,把该做的事做好,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就是要强实体,把该给的政策给足,夯实发展的微观基础。”

---8月6日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经济运行呈现新特征》

从风险层面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挑战,一些不确定性风险显性化。目前,我国经济运行继续保持在合理区间,但楼市风险、地方债风险、金融风险等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风险因素相互关联,有时一个点的爆发也可能引起连锁反应。综合这些特征不难看出,我国当前的经济新常态,实质上就是经济发展告别过去传统粗放的高速增长阶段,进入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4.多挑战

楼市风险成为关注的焦点。今年上半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比上年同期)下降6%,销售额下降6.7%,截至7月底,46个限购城市中已有超过半数城市放松限购,对比过去房价“越调越涨”的情形,当下楼市确实有点冷。二.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原因

新一代领导层以“新常态”定义当下的中国经济,并通过“新常态”透视中国宏观政策未来的选择,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深思熟虑之举。事实上,自2010年中国GDP规模取代日本成为全球第二之后,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不同于前30年的特征,经济增速持续下滑,自2010年至2012年经济增速连续11个季度下滑,2012年至2013年,GDP年增速连续两年低于8%。对于经济增速的持续下滑,既有中国经济在经历30多年的快速增长之后,旧的增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的内在因素,也有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一)旧常态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是3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充分体现。旧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虽然经济总量取得了持续增长的瞩目成就,但反映了储蓄-投资、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结构性失衡却日益加剧、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抑制了创新型的增长,货币供给机制的美元化和高信贷与货币投放的通胀之路,本身对经济的系统性稳定造成了伤害。可以说,经济旧常态自身就有着向新常态过渡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旧常态”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征:●经济增长率的持续性上升;●高储蓄―高投资;●人口红利贡献巨大;●房地产依赖;●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

………………。1.中国经济“旧常态”的特征及成就①经济增长率的持续性上升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GDP增速大部时间都是高速增长,只有3次连续2—3年低于8%:第一次是1979—1981年,第二次是1989—1990年,第三次是1998—1999年,这3次回落主要是受到外部短期因素的干扰,每次过后又回到了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这次,也就是第四次正在出现:2012年、2013年,我国GDP均增长7.7%,2014年预期目标是7.5%,上半年为7.4%。②高储蓄―高投资

就储蓄而言,目前中国成为全球绝无仅有的“三高”国家:储蓄金额最多;人均储蓄最多,超过3万元;同时,也是目前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居民储蓄率已超过50%,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而欧美等国的储蓄率平均在20%左右,美国的储蓄率更是低至5%左右。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3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为436528亿元,比上年增长19.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9.2。我国民间投资为274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3.1。③人口红利贡献巨大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于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就处在人口红利的阶段,每年供给的劳动力总量约为1000万,劳动人口比例较高。由于人口老龄化高峰尚未到来,社会保障支出负担轻,财富积累速度比较快。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④房地产依赖1998年废除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改革以来,房地产业进入持续稳定发展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增大。从1998年到2007年,房地产行业增加值从3454.5亿元上升为11854.3亿元,年均增长14.7%,高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1998年到2007年,扣除土地购置费后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直接贡献率从6.32%上升到11.56%,年均9.15%。由房地产开发投资到引致的相关产业经济增加值,可视为对经济增长的间接贡献率,1998年到2007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的间接贡献率从8.71%上升到15.93%,年均12.61%,房地产开发投资对GDP增长直接贡献率加间接贡献率由1998年的15.03%上升为2007年的27.49%,成为对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

中国房地产业的“过度非理性发展”产生一系列负面作用,最突出的就是经济发展的“房地产依赖症”,该依赖症将导致一些地方政府不惜违法用地,还将加剧人口、土地、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特别是有的地方“房地产依赖症”将对其他产业产生资本和土地的挤出效应,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危害:①高房价形成对消费的遏制,扼杀了经济发展动力;②房地产的“虹吸效应”,导致农业、工业、服务业等实体产业失去发展方向;③由于房地产泡沫诱发的银行体系大规模不良资产风险。社会危害:

①影响民生,人民幸福感丧失;②大规模财富转移导致收入分配和社会阶层的急剧分化,社会矛盾被空前激化;③全民炒房和拜金主义盛行,社会价值观被扭曲。⑤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难以回避的一个重要事实是,我国的收入分配状况也在持续恶化。尤其是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和由收入差距累积所形成的财富差距在持续扩大。从城乡收入差距看,农村居民相对于城镇居民的收入(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上世纪80年代前期的农村收入为城镇收入的50%以上逐步下降。25年间下降了25个百分点,年均下降1个百分点。

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海外和国内一些研究机构的数据,中国基尼系数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上贫富分化最严重的水平。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18日“一次性”发布了10年基尼系数,十年均超0.47。其他机构估计中国基尼系数超过0.5甚至0.6。贫富严重分化,收入差距急剧扩大,这是事实。贫富分化和收入差距扩大,不仅会严重遏制低收入老百姓的消费,而且会导致大量社会问题,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的基本价值观。富人们也不在国内消费,全都转移海外了。贫富分化和收入差距如此严重是如何形成的?应该深刻反思。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①成为推动世界经济的引擎。中国改革开放之前,美国GDP总量占全球GDP总量一直在三分之一左右,日本占6%左右;1980年,改革开放初期中国GDP才占全球GDP总量1.8%。到2013年,我国的GDP总量已经占到世界总量的12%左右,也就是56万多亿。5年前我们的GDP总量是美国的三分之一,2012年GDP总量是美国的二分之一多一点,现在我们是美国的60%。中国经济10%的增长率,令全世界羡慕。旧常态下中国经济的瞩目成就②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体。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贸易总额是206亿美元,占在全球的位次是第32位。2013年贸易总额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贸易体。现在的贸易总额,进出口贸易总额4.16万亿,占世界的比重达到了11.7%。③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我们的外汇储备在2006年超过了日本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2013年底我们是3.8万亿,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外汇只有8亿美元。

中国经济正从中等人均收入水平国家向中高收入国家迈进、同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旧常态增长模式难以为继。旧常态的高增长,是不平衡式的增长,是以GDP为中心、以投资为主导、对技术进步重视不足的粗放式增长。旧常态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必然促使经济转向新的增长模式并且实现与之对应的新常态。2.旧常态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所谓以投资为主导,实则是通过人为政策刺激而实现的增长,因而,在旧常态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走上违背经济规律和资源环境约束的、不可持续的增长,也就不足为怪了。与此同时,技术进步又是非常缓慢的过程;在投资率本已处于畸高水平、且资本存量已大幅增长的背景下,资本增长率趋于下降是必然结果。这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速换挡新常态是经济发展变化所必然导致的供给面变化的结果。①高投资难以为继②中国的潜在增长率开始出现下降

潜在经济增长率是指一国(或地区)经济所生产的最大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长率,或者说一国(或地区)在各种资源得到最优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长率。这里讲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也包括人力资源、技术和管理,还包括制度安排和经济政策。

一般而言,决定潜在增长率的因素主要有技术与生产率、资本增长率和人口结构与劳动供给。

中国潜在增长率下降,首先是因为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增长速度逐年减慢,并于2010年达到峰值,此后开始绝对减少。相反,人口抚养比则由下降转为提高。而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中国国民储蓄率将趋于下降,使得依靠投资主导的增长模式难以获得有效的资本供给。

譬如中国劳动力平均小时工资与欧洲和美国的差距分别从20年前的86倍和77倍下降到目前的11倍;与台湾和香港地区的差距分别从20年前的21倍和17倍下降到目前的2.9倍和1.9倍。依靠低劳力成本、低环境成本、低能源成本实现高速增长的数量型扩张模式无法继续下去了。

从出口增速和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中国出口行业的整体比较优势有相当明显的下降。然而,从数量型扩张转型到质量型增长;从依靠低要素成本转型到依靠科技创新;从依靠传统比较优势转型到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却需要相当漫长艰辛的努力,所以,中国经济增速必然长期放缓,单纯依靠货币信贷和财政债务刺激根本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只会适得其反。③资源环境压力加大,难以承受过高的速度

过去我们的高速增长已经对资源、环境造成巨大破坏,这个代价难以估量。我们的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地污染、重金属污染、食品药品质量等等,都达到令人难以入眠的严峻程度,中国人的生存环境已经达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缺水的国家之一。许多环境污染是不可逆的,需要经过数十年乃至数百年才能复原,有些甚至永远不可能恢复了。我们治理污染、保护水资源、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仍然力度不够,惩罚措施仍然不够严厉。这些问题必须解决,而解决这些问题必然要放缓经济增速。“三期”叠加是当前中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④三期叠加的必然结果增长速度进入换挡期,是由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结构调整面临阵痛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主动选择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化解多年来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必经阶段

从旧常态进入新常态,虽表现为经济减速换挡,但本质上是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进入新常态,产能出现相对过剩,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极限,依靠高强度投入铺摊子的空间越来越小,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已经由生产能力大规模扩张转向提高生产效率。因此,提高效率和效益成为未来中国经济的主旋律。从这个意义上讲,新常态就是从高速增长向高效增长阶段跃升的过程,是中国经济由大变强的必经历程。(二)国际金融危机持续释放负面影响

外部环境的剧变往往是经济增长阶段性变化的“导火索”。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引发了二战以来世界经济最严重的衰退,外部需求急剧收缩造成我国出口下滑,工业生产大幅回落。为应对危机冲击,我国出台了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避免了经济出现断崖式下滑,但在外部冲击和内在条件变化的交互作用下,经济增速仍从2007年的14.2%放缓至2008年的9.6%和2009年的9.2%。之后,我国经济增速进一步回落,2012年和2013年增速都为7.7%,比2007年回落6.5个百分点。若按季度增长率计算,从2007年2季度14.8%回落到今年前三季度的7.4%,增速大致下降一半。

就在中国人口结构变动导致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时候,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悄悄地兴起。技术进步始终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当下正在兴起的技术革命便是所谓“第三次工业革命”。杰里米·里夫金(JeremyRifkin)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认为,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结合起来,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创造强大的基础。(三)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悄悄地兴起《经济学人》2012年4月21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封面文章则聚焦于3D打印技术和数字化制造,将“第三次工业革命”界定为以数字化制造与新型材料的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主要标志之一是3D打印技术和工艺。3D打印机是按设计好的数字模型,用各种材料,以叠加工艺“打印”出各种最终产品,整个“打印”过程无需人工参与,所需原材料只有传统生产方式的1/10,能源消耗也远低于传统的工厂式生产。这使得企业只提供数字化模型,用户和代理商可用3D打印机将产品“打印”出来,工厂、制造业工人将越来越少。《福布斯》则预言,当工业机器人性能趋于成熟、稳定和易用时,制造业会出现工业机器人替代工人的浪潮。机器人发展已进入多方面应用的阶段,包括运用在医疗手术和制造业。例如,美国佐治亚州的一家服装技术公司推出“机器人裁缝”,生产线上将看不到工人。据称,这项技术革新,能彻底让“美国制造”打败“中国制造”。美国可望扭转每年用1000亿美元逆差从中国、越南等地进口服装的局面。有人说,“自动化机器能让手机、电脑和电视的生产重返美国”。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化制造促成的新型产业革命,华盛顿邮报甚至据此说:“美国的机器人不久就可以直接和中国劳工竞争”。

因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将重新诠释产品竞争力的内涵,并从根本上改变竞争力所依赖的资源基础和要素结构,最终影响各国在全球工业体系中的分工地位和现实利益。世界经济格局和全球产业版图将因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深入而发生巨变。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很有可能在制造业中再度领先,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制造业会失去优势。无疑,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中国经济转向新常态的第三个重要因素。

经过金融危机后的反思,发达经济体认识到长期“外包”政策和国内产业空心化,造成诸多社会弊病。因而危机之后,发达国家都呼吁要“重新回归制造业”,并宣称通过发展高端制造业,重构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以美国为例。为提高美国制造业吸引资本和投资的能力,美国政府正在通过调整税收政策来降低美国制造业的税收负担,并使暂时性减税措施永久化。(四)制造业回归与全球经济再平衡2010年8月11日,奥巴马签署了《美国制造业促进法案》,降低非美国制造、但美国制造商必需的大量产品的各类关税。奥巴马表示,类似法案有助于提高美国产品的竞争力,满足5年内出口翻倍的目标,“在公平竞争的前提下,美国工人可以和任何人竞争。”

2010年9月美国又颁布了《创造美国就业及结束外移法案》,为从海外回迁就业职位的企业提供24个月的工资税减免,并终止向海外转移工厂和生产企业提供补贴、免税和减税。诸如此类的措施,都是为了推动制造业回归。

除了税收政策调整外,美国制造业劳动力相对成本正在下降。尽管中国制造业小时工资还远不及美国的水平,但中美间成本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010年,美国制造业生产率提升了6.1%,单位劳动力成本降低了4.2%,从2002年至2010年,美国制造业单位劳动力成本累计降低了10.8%。相比之下,中国的劳动力报酬增速比生产率增速要快得多,从2005年至2010年,工人的工资水平以每年19%的速度递增,而同期美国制造业工人的全负荷成本只增加了4%。

第三次工业革命又为制造业的回归做了技术上的准备。美国制造业回归的重点在产业升级,高端制造是其战略核心,积极在纳米技术、高端电池、新能源与新材料、生物制造、新一代微电子研发、高端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攻关。这将推动美国高端人才、高端要素和高端创新集群发展,并保持在高端制造领域的研发领先、技术领先和制造领先。最新的发达经济体金融危机,在相当程度上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结果。为了实现健全的经济增长,就需要矫正全球经济失衡,再平衡是重建稳定国内经济的重要环节。

事实上,全球经济也正在寻求新的平衡过程。贸易顺差国家的经常账户顺差与GDP之比在下降,逆差国家的经常账户逆差也在逐渐改善。制造业回归将促进新一轮全球供应链重组和国际分工体系,促进全球经济再平衡。全球经济再平衡,不仅意味着外需对中国经济增长贡献将减弱,而且也意味着,即便没有改革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国际收支对中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也将弱化,从而极大地增强中国货币政策的自主性。三.新常态、新机遇、新动力

适应新常态,面对新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运筹帷幄,全国人民迎难而上。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保持稳中有进势头,经济形势闪耀新亮点。种种信号和变化,表明我国经济发展正迈入新的阶段,出现了趋势性、不可逆的新常态。深刻认识新常态,积极适应新常态,才能站上新的历史方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一)积极适应新常态1.沉着冷静,不急不躁

经济发展有其自身的逻辑和内在的规律,我们只能遵守,不能违背。我国已经保持了30多年的高速增长,其间,也从低收入水平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水平国家,客观上讲,经济发展也确实到了阶段性调整时期。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目标,国内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按这个目标算每年7.5%左右的速度就够了。”“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这就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又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情结’‘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2013年,中国GDP达568845亿元,人均6700美元左右,很多城市都远超过了这个平均线。根据世界银行的标准,人均GDP达到12616美元的国家,就属于高收入国家。我国目前已经有42个地级及地级以上城市符合这一标准。据测算,如果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率是7.4%,明年只要5.1%,就可以完成“十二五”规划;从2016年起,只要每年增长6.6%,则可以实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2.增强信心,发挥优势

虽然我国正在经历“三期叠加”的严峻考验,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发展空间、增长潜力依然巨大。我们有13亿多人口,内需充分迸发所形成的消费潜能无可限量;我们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50%,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依然强劲、空间依然广阔;我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技术进步对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日益增强。这些都是我们的优势,也是我们的信心所在,我们没有理由妄自菲薄,只会对未来更有信心。

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才会坚定地、充满自信地说:我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增速处在合理区间和预期目标内;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信心来自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内生动力;信心来自于亚太发展的良好前景。(二)辩证看待新常态

在把“新常态”作为执政新理念关键词提出6个月后,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11月9日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指出:“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习近平说,即使是7%左右的增长,无论是速度还是体量,在全球也是名列前茅的。1.经济增速虽然放缓,实际增量依然可观“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上半年经济总量增长7.4%,实属不易。经过30多年高速发展,中国经济已是一个巨人,总量基数很大,每增长一个百分点所代表的增量不可小看。按今年的经济增速目标计算,全年经济增量就约达5万多亿元,约相当于1994年全年的经济总量。”

尽管前三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回落至7.4%,但据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的测算,今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7.8%,超过美国。对亚洲而言,中国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将带动亚洲增长0.3个百分点。进入新常态后,由于总量规模大,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拉动作用不会降低,对世界市场的需求不会减弱。同时,中国经济走向新常态,意味着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这对全球经济的再平衡和健康发展都有重大的正面效应。

习近平说,以目前确定的战略和所拥有的政策储备,我们有信心、有能力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风险。我们正在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这有利于化解各种“成长的烦恼”。中国经济更多依赖国内消费需求拉动,避免依赖出口的外部风险。2.经济增长更趋平稳,增长动力更为多元3.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发展前景更加稳定

习近平以前三季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第二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单位GDP能耗下降等数据指出,中国经济结构“质量更好,结构更优”。4.政府大力简政放权,市场活力进一步释放

习近平举例说,由于改革了企业登记制度,前3个季度新增企业数量较去年增长60%以上。(三)努力迎接新挑战

习近平在演讲中阐述新常态时也提醒,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他强调,能不能适应新常态,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虽然习近平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新矛盾”“新问题”和“潜在风险”,但专家们对他的上述判断普遍有共鸣。1.新常态新挑战

新常态也伴随着新矛盾新问题,一些潜在风险渐渐浮出水面,需求下滑、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影子银行困扰着我们;产能“挤水分”、房地产“去泡沫”、金融“去杠杆”,是对早先累积的失衡的调整和化解。如果将新常态放在更长的时间轴里观察,可以发现,中国经济正面临诸多历史性挑战。

一是产能过剩的风险产能过剩是老问题,体现在制造业方面,还是在低端的,来料加工占主导地位,当然在过去几年里应对金融危机的时候,4万亿出台的时候,刺激政策也积累了一些过剩的产能,现在进行消化。①五大风险威胁中国经济的平稳发展

二是影子银行的风险最近几年,尤其是以信托业发展比较快,银行的表外融资发展很快,突破了十几万亿,有特殊的历史原因,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多年长期形成的利益管制,资金价格的管制,价格的扭曲,金融结构的扭曲,导致了我们这种场外资金由于供求关系起作用,很多理财产品,这种储蓄替代性的产品蓬勃发展,是规避过去金融管制的产物,应该说影子银行体系现在大家提到议事日程,还是要通过疏导的办法,加强监管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三是房地产泡沫的风险房地产最近大家注意到,最大的问题是泡沫破灭的风险,过去的几个月,二三线、三四线城市价格的下跌,库存的增加现在向一二线城市蔓延,这是过去十几年积累下来的,过度透支积累的结果。下一步专家们认为如何阻止这种房地产投资增速的急剧下滑,对经济下行增减的负面影响这是很大的问题。四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过去是硬性的负债的约束机制,财政预算机制,监督机制,执行机制,都不是很规范,今年已经尝试了地方政府可以公开透明的发行地方市政债券,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的期限结构的错配问题。总体上看,现在政府债务总体不高,中央政府偏低,地方政府偏高,但是要通过期限结构的调整解决流动性的压力,目前处理得好不会出先大的问题。五是外部金融风险的冲击总体来看我们是有实力的,有底气的,有4万亿的外汇储备。但是也不能掉以轻心。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严峻挑战实体经济举步维艰产能过剩矛盾突出要素成本急剧上升创新能力严重不足财政金融风险加大中国传统的增长方式难以为继政府主体投资拉动出口导向资源消耗人口红利土地财政中国经济的周期性衰退与结构性衰退

传统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

钢铁、水泥、玻璃、建筑材料、电解铝、煤化工、发电量、发电设备、多晶硅、风电设备、造纸、印刷、造船、航运、化肥、电视、冰箱、手机等等

产能严重过剩的背后是消费不旺、出口不振中国经济30多年高速增长靠什么?两个红利:人口红利、改革红利

一个推力:高度集权的行政推力

许小年:中国经济的调整才开始,下行的趋势会保持一段时间刘易斯拐点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刘易斯拐点的出现与中国老龄化老龄化的定义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比率超过总人口的7%称为老龄化社会,超过14%称为老龄社会。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65岁及以上人口为1.2亿人,占8.87%。从老龄化到老龄社会,中国仅需20多年就将完成,速度与日本相同,而法国用了115年,英国用了47年,德国用了40年。2014年16-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2013年减少了371万人,这是自2012年首次减少后连续第三年减少。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减少,也有利于就业矛盾的缓解。中国经济问题将首先在哪里爆发?1.就业?2.影子银行?3.房地产?4.地方债务危机?5.粮食安全?6.证券市场?7.财政断崖?②这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期2013年,中国人均GDP达到6700多美元,成为典型的中等收入经济体。能否成功跨越这一关口,是极具挑战的难题。

理论和经验都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低收入阶段进入到中等收入阶段,相对来讲比较容易,经济发展也较快;而由中等收入阶段再进一步,跃升到高收入水平国家或地区,则要困难得多,经济增速也会随之而下降,其间所遇到的挑战,在经济学上称为“中等收入陷阱”。如果政策对路,措施得当,就会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而进入高收入发达经济体行列,比如日本和韩国;否则的话,就可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长期停滞不前,比如拉美的一些国家。③这是解决民生问题的关键期

改革开放30多年后,老百姓对分享发展成果的期盼越来越高,对社会公平正义、收入合理分配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解决新时期民生难点、热点问题迫在眉睫。2.新常态新机遇

挑战的另一面是机遇,新常态下,机遇大于挑战。短期而言,当下经济转型升级有着不少有利条件。长期来看,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①城镇化释放持久动力

城镇化发展相对滞后是我国过去的不足,却是新常态下的新机遇。“拉美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镇化率过高,像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国城镇化率都超过了80%,而我国城镇化至少还有20多年历程,这是一个难得的机遇。②大国优势提供发展支撑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内需的支撑力不可小视。目前,老百姓的消费水平正在由“千元级”向“万元乃至十几万元级”转变,汽车、信息产品和文化产品已成为消费重点,不仅会极大地推动传统产业发展,也将形成汽车制造、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新型支柱产业,使产业体系更为协调。另外,我国人才资源丰富,又具备技术后发优势,有条件通过自主技术创新或技术引进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技术差距,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③结构调整带来巨大空间

产业结构方面,目前过剩是相对的,主要是一般加工业的过剩,如重化工、钢铁、装备制造、煤炭、初级产品等,这些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但是高端制造业、新能源、环保产品,以及金融、物流、信息、教育、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仍然短缺,潜力很大。空间结构方面,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大城市跨入高收入行列,但同时也遇到土地和环境瓶颈,而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仍相对落后,产业梯度转移有宽阔余地。中国经济转型的机会

七大新兴产业2010年10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提出重点发展七大新兴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未来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在哪里传统产业转型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新型城镇化土地制度变迁城乡人口迁移民生经济社区经济创造消费热点发展养老经济走出去战略一带一路高铁技术军工国防航天航海生物技术、环保产业信息技术大数据智能化云计算新能源技术光电技术新型蓄能前三十年吃住行,后三十年游养娱“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将坚定不移把改革事业推向深入。”习近平在演讲中坚定地表态。他强调,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就要为创新拓宽道路,就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就要增进人民福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④全面改革形成最大利好

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要进行结构优化升级等调整和改革,这其实也是风险释放的过程。如果不主动积极作为,“等、靠、要”,改革不成功,就会出现经济增速放缓,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掉进中等收入陷阱。这些需要靠改革来化解风险。

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今年以来,经济改革的动作频频,简政放权改革大刀阔斧,财税改革、价格改革、国企改革等重点领域改革好戏连连,改革红利持续释放,经济发展后劲增强,成为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的最大利好。

习近平8月18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研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习近平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

李克强10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消费扩大和升级,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决定进一步放开和规范银行卡清算市场,提高金融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确定发展慈善事业措施,汇聚更多爱心扶贫济困。⑤对外开放促进中国经济全面发展

中国是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如果我们的很多产业不是一开始就面向全球市场来建立,那么我们的经济潜能就不能得到激发,巨大的产能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如中国的玩具占到全世界7成,纺织服装2013年占全球市场的36%,在高新技术产品领域,2013年中国手机产量占全世界8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