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定稿_第1页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定稿_第2页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定稿_第3页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定稿_第4页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定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以教皇为首的天主教会有怎样的权威?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教皇英诺森三世德皇亨利四世在同罗马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院子里。根据惯例,年轻的德皇赤足披毡站在寒冷的雪地里苦苦恳请教皇接见,并原谅他这个认了罪的人。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直到使其受尽了精神上的侮辱后才出来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赦罪的吻。“卡诺莎之辱”

政治:教权高于王权兜售“赎罪券”最大的封建主,经济特权教皇的权威

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向民众兜售“赎罪券”以搜括钱财。欧洲在16、17世纪时候,教会大量向民间出售“免罪符”,即购买免罪符的人,灵魂可以直接升天堂。教皇公布﹕杀人犯—7个盾(德意志货币)﹐抢劫犯—9个盾﹐谋杀亲属犯—4个盾﹐这样﹐他们的灵魂就可以得救。总之﹐无论任何人犯下任何罪﹐只要拿出规定的金币来购买赎罪券﹐就会得到上帝的赦免。

经济:教皇利奥十世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原罪、救赎。“原罪”:来自基督教的传说,它是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违背上帝的命令、偷吃禁果所犯的罪行,传给后世子孙,是人类一切罪恶和灾祸的源泉。“救赎”:人类因有原罪而无法自救,上帝(天主)差遣他的儿子耶稣来到世间,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在上帝面前替人类赎了罪。凡是信仰上帝、跟随耶稣的人都能得救,死后获得永生。基本教义:人从一生下来就是有罪的,要不断地赎罪,只有不断的赎罪,灵魂才能得救。但个人所做善功不足以完全补罪,教会可从功劳宝库中取而赠补之。14世纪以来,这类赠予的方式,逐渐演变成出售赎罪券的方式来进行。

在销售“赎罪券”时,他们到处宣扬:当钱币扔在钱柜中叮当作响的时候,本人甚至已死亲属的灵魂即会应声飞入天堂。关于“赎罪券”垄断意识形态教皇的权威

中世纪的天主教会完全垄断了西欧的文化和教育。教会控制和禁锢着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任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认为是异端,随时会被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

15世纪以后,西班牙的宗教裁判所最为残暴,仅仅在1480-1488年间,被火刑处死的达8800人,受惩处者有96494人。思想:教皇的权威那么怎样赎罪,使灵魂得救?罗马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因行称义”的含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灵魂得救的途径: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服从教会、遵守教规、购买赎罪券(自我惩罚),进入修道院是最佳途径。每个人都应该过苦行僧的生活,不应该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一个生活在西欧的天主教徒,要经常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听从教会的各种安排,还应该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教会,通过这种不断的赎罪,以求得灵魂得救。教徒是否能得救,关键在于他是否听从教会的安排,遵守教会的各种规章仪式。在“因行称义”说法中,教会扮演什么角色?灵魂能否得救的关键地位。(遵守教会的制度)“因行称义”这种主张的实质是什么?实质:精神独裁。把教徒紧紧束缚在教会的控制之下,听命于教会的安排和统治。在这一主张下,人们失去了个人自由,教会、教皇的权威地位得到强化,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教皇和教会在宗教领域具有绝对权威圣餐

天主教的圣餐仪式通常在每个周日举行一次,而且每周至少举行一次。领圣餐:

罗马天主教把他们的圣餐仪式叫做“弥撒”(Mass),日常的弥撒仪式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承认罪恶;念经仪式,这包括诵读从《圣经》、某段布道和《尼西亚信经》里挑选出的三段经文;吃圣餐。在圣餐仪式上,牧师为面包举行圣体礼,然后把圣饼献给上帝并把它分给每个礼拜者。婴儿洗礼:仪式由一位牧师主持,在洗礼盆周围举行,由生父母和教父母把孩子抱到洗礼盆前接受洗礼。牧师以父亲、儿子和神圣精神(即三位一体)的名义在孩子身上洒三遍水,接着就在孩子的前额上画十字架。信徒洗礼:包含着三种象征意义:1、接受洗礼者浸入水中,这显示他们正在和基督一起为罪恶而死;2、接受洗礼者在水下的浸一小会儿表示他们和基督埋葬在一起;3、接受洗礼者离开水池显示自己和基督一起复活并正在开始一种新的精神生活。

欺骗民众也罢了,还把他们尊崇的圣人不当人看:随便拿一块破毯子,胡说是基督用过的,随便找一块破头巾,说是圣母玛利亚戴过的,最无耻的是用猪,羊等畜生的骨头冒充圣彼德的遗骨,5个金币出售一块。至于用一堆鸡毛冒充天使的羽毛出售,他们就更不难做出。一、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读下列材料,回答西欧宗教改革的背景。材料一:14——16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成长。材料二:在中世纪,适应自然经济的需要,神学家所提倡的是禁欲主义,认为自甘奉行赤贫的生活才是获得上帝之爱的基本条件,追求财富必然陷入贪婪的罪恶。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经济:西欧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但受到封建天主教会的阻碍。(根本原因)

材料三: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政治: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腐败材料四: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思想文化:文艺复兴席卷欧洲,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西欧宗教改革的原因经济(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政治(主要原因)天主教会的腐朽激化社会矛盾思想文化文艺复兴中人文主义的思想解放导火线教皇出售“赎罪券”德国名义上是统一的”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长年处于四分五裂的诸侯割据,这使得德国皇帝无法不依赖于教会的力量,同时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大统一梦想是包含了意大利的,所以德国皇帝必然要和教会合作,教会的力量非常强大。每当罗马教会出现财政问题的时候,就会想方设法从德国聚敛钱财,以至于德国被人们戏称为“教皇的奶牛”。当时梵蒂冈计划建造一座新的圣彼得教堂,于是在整个德国大量发行赎罪券。阅读材料:合作探究:宗教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德国爆发?政治上:德国处于四分五裂状态,成为受罗马天主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经济上: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文化上:德国印刷术的发展一、宗教改革的背景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罗马教会马丁·路德兜售赎罪券《关于赎罪券的功效》改革序幕赎罪券功效微不足道只要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宣称质问教皇最富,为何要花穷人钱的实质:

《关于赎罪券的功效》从根本上否定教会的作用,强调人与上帝直接对话,带有浓厚的人人平等的意味。(1)、内容A、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罗马教会马丁·路德因行称义因信称义、信仰得救教徒神职人员上帝上帝间接对话、得救教徒(信仰上帝)直接对话、得救路德把人的灵魂获得拯救的钥匙由教会和神职人员手中转到每一个拥有真正信仰的基督徒自己的手中,把人从外在性的、烦琐的宗教仪式的枷锁中解放出来,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实际上也包含行动上的自由。因此,这一学说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主张。——人文主义色彩人的得救“从与教会对话”转变为“与上帝对话”,教皇的权威被打翻在地。(1)、内容B、(2)、影响:有人这样评价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天主教会原本是教徒与上帝的接线员,于是借助这个电信垄断地位大发横财。自此之后,人人自带直拨上帝的‘热线’了。”材料反映出,宗教改革 ()A.使天主教会的影响力进一步加强B.否定上帝的权威C.肯定了《圣经》至高无上D.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D

解析:题干材料认为,宗教改革之前,天主教会垄断教义,具有绝对的权威。宗教改革后,人们绕开了教会直接与“上帝”对话,不再迷信传统、陈规,即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故选D。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意义是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使基督徒在上帝面前实现了人人平等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2)、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天主教会的思想、社会运动(3)、结果:新教产生;“路德教”或“新教路德宗”简化仪式一、宗教改革的背景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1)、内容三教鼎立【思考】新教中废除教阶、简化仪式的改革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什么样的要求?

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追求平等;加强资本积累;惜时如金。基督教(诞生于1C的罗马帝国)东正教(东派)天主教(西派)天主教新教(宗教改革的产物)第一次分裂(1054年)第二次分裂(16C)路德宗教改革的结果:创立新教,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2.16世纪,马丁路德倡导宗教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券B.摆脱罗马天主教会的管辖C.改革天主教会的教义和仪式D.建立适合资产阶级需要的教会3.马丁路德说:“教皇需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还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荣誉、身体和灵魂。”这说明马丁路德A.否定宗教B.追求政治民主C.具有人文主义思想D.反对封建制度(二)加尔文改革1、核心内容:“先定论”

永生与永罚、成功与失败,甚至贫富荣辱,都是上帝先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而新航路开辟时期的资产阶级,迅速的发财致富已经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了,他们这些胜利者产生了优越感,增加了自信力,认为自己肯定是上帝的“选民”,而那些逐渐衰落的封建阶级则无疑是“弃民”了。人文主义材料一:我自己个人奋斗,发家致富,不是我自己贪财,而是上帝要我去当商人,让我去奋斗的,因为上帝早就定好了。所以,个人财富是合法的,谁都要尊重,不可以夺走。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加尔文先定论的意义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材料二:上帝从创世纪以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定沉沦。这是人的意志无法改变的。这并不意味着基督徒可以对他们在世上的行为漠不关心,谁是“选民”,谁是“弃民”,可以通过上帝的呼召体现出来。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而人必须通过自己的奋斗取得成功来证明自己是上帝的选民。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教徒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确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同时要坚忍不拔的履行上帝的诫命和召唤,这样就必然会成功,会获救。——加尔文①为资产阶级的发财致富作辩护;②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思考:两则材料的观点在当时有怎样的作用?我自己个人奋斗,发家致富,不是我自己贪财,而是上帝要我去当商人,让我去奋斗的,因为上帝早就定好了。所以,个人财富是合法的,谁都要尊重,不可以夺走。2、影响: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材料一: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政治:天主教会的神权受到打击,世俗王权得到加强,有利于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对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在宗教改革前后出现了怎样的变化呢?这种变化在本质上说明了什么问题呢?宗教改革前,王权受神权控制。宗教改革后,王权摆脱神权的控制。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练一练宗教改革前,有关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归上帝,凯撒(泛指皇帝)归凯撒。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教皇的权力一直大于皇帝的权力D教皇的权力在下降,皇帝的权力在上升。D

1.(2011年广东揭阳一模文综)宣传“不在乎《圣经》之外设计的律礼”,并导致“权力由教会向政府转移”的历史事件是()A.14世纪的文艺复兴C.1688年的“光荣革命”B.16世纪的宗教改革 D.18世纪的启蒙运动

【解析】选B。除了《圣经》之外,反对复杂的圣礼,并且该行为很大程度上破除了教会对世俗事务的控制。这是指宗教改革。材料二:宗教改革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收教会财产出售给贵族和租地农场主,得到土地的人往往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这部分教会土地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经济:有利于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思想:促进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在英国出现什么经营方式?资本主义经营方式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出现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思维整合两位改革家的共同之处?都否定罗马教皇的权威都体现了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精神都主张信仰上帝得救不同之处?加尔文教比路德教更为激进,在“信仰得救”主张基础上提出“先定论”,明确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

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神权统治的思想、政治运动。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新兴的民族国家的发展。结合马丁·路德的宗教思想,分析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主要是指: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在路德因信称义的潜台词里包含着解放人的个性的革命主张。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了宗教的和现实的人身依附的不合理性。——罗竹风《宗教通史简编》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人文主义古希腊时期(起源)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文艺复兴(复兴)提倡人性,反对神性,追求现实幸福,倡导个性解放。

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枷锁中解脱出来,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宗教改革(发展)伊斯兰教基督教佛教东正教天主教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英国国教世界三大宗教注释:世界基督教徒约有13亿(其中天主教徒7亿,新教徒5亿,东正教徒1亿)。

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国)

东正教天主教东正教天主教新教公元1054年分裂16世纪宗教改革路德派加尔文派英国国教派

基督教的演变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C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导火线是:()A、天主教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B、罗马教皇向教民出售赎罪券C、天主教会征收什一税D、天主教会出卖教会职位B3、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是:()A、君权神授B、因信称义C、政教合一D、教皇至尊4、马丁路德提出“因信称义”的学说,其实质意义在于()A、确立了“依靠信仰才能得救”的新教义B、否定了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的绝对权威C、为德国宗教改革奠定了理论基础D、维护了德意志各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