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龙母传说起源新探蒋明智(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一、悦城龙母传说的主要内容和故事类型1.主要内容《南越志》所记《端溪温媪》故事最为完备:
昔有温氏媪者,端溪人也。居常涧中,捕鱼以资日给。忽于水侧遇一卵,其大如斗,乃将归,置器中。经十许日,有一物,如守宫,长尺许,穿卵而出。因任其去留。稍长二尺,便能入水捕鱼,日得十余头。稍长五尺许,得鱼渐多。常游波水,萦回媪侧。媪后治鱼,误断其尾,遂逡巡而去。数年乃还,媪见其辉色炳耀,谓曰:“龙子今复来也?”因盘旋游戏,亲驯如初。秦始皇闻之,曰:“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乃使以元圭之礼聘媪。媪恋土,不以为乐,至始兴江,去端溪千余里,龙辄引船还,不逾夕,至本所,如此数四,使者惧而卒,止不能召媪。媪殒,瘗于江阴,龙子常为大波至墓侧,萦浪转沙以成坟,人谓之掘尾龙。今人谓船为龙掘尾,即此也。故事类型我认为可以把悦城龙母传说作为一个独立的故事类型来看待,把它归为“掘尾龙祭母”故事类型更为合适。其情节单元如下:(1)龙母在岸边拾得巨卵。(2)从巨卵里孵出一条守宫。(3)龙母误断守宫尾巴,守宫逡巡而去;多年后回来,守宫变为龙子。(4)秦始皇聘娶龙母,无功而返。(5)龙母卒,龙子拥沙成坟葬母,来时风雨相随。二、悦城龙母传说的最早记载问题1.容肇祖(1897-1984)的观点:容肇祖在《德庆龙母传说的演变》一文中认为,龙母传说的成立期主要在唐代的一百年间。其见诸记载的,最早是唐刘恂(生卒年不详)《岭表录异》里的《悦城龙母》:
温媪者,即康州悦城县霜妇也,绩布为业。尝于野岸拾菜,见沙草中有五卵,遂收归,置绩筐中。不数日,忽见五小蛇,壳一斑四青。遂送于江次,固无意望报也。媪常濯浣于江边。忽一日,见鱼在水跳跃,戏于媪前。自尔为常,渐有知者。乡里咸谓之龙母,敬而事之,或询以灾福,亦言多征应。自是媪亦渐丰足。朝廷知之,遣使征入京师。至全义岭,有疾,却返悦城而卒。乡里共葬之江东岸。忽一夕,天地冥晦,风雨随作。及明,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西岸矣。
2.我的观点:(1)比《岭表录异》记载要早的,在唐代就有卢肇(818-?)的《阅城君庙记》。(2)再往前追溯,在唐代,李景休(生卒年不详)和赵令则(生卒年不详)在碑刻中所记录的龙母传说,又比《阅城君庙记》早。(3)自宋代《太平寰宇记》到清代《渊鉴类函》,其中所引《南越志》之《端溪温媪》具有内容的一致性和历史的连续性,可以形成“证据链”,从而证明,南北朝时期沈怀远所著《南越志》记有《端溪温媪》是可信的。(4)再往前追溯,晋代顾微(孙吴至西晋时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在《广州记》中,就已提到了悦城龙母的传说,惜原文亦已佚。唐代白居易(772—846)在《白氏六帖事类集》“程溪浦口”引顾微《广州记》曰:“程溪浦口有蒲母养龙,列(应为“裂”——笔者注)断其尾,因呼掘龙,时人见之,则土境大丰而利涉之。”(5)《广州记》所记“龙掘见,境大丰”的传说,与《南越志》所记“掘尾龙祭母”的传说,是龙母传说中两个不同的故事类型。这说明至少在西晋,龙母传说已形成了不同的异文。由于顾微和沈怀远都是外地人,他们到岭南后才将龙母传说记录成不同的文本,因而,在这以前,龙母传说在民间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口头讲述过程是毫无疑问的。
三、龙母传说的起源1.艾伯华的观点艾伯华认为龙母传说来源于《华阳国志》所记的九隆神话:哀牢夷者,其先有妇人名沙壶,居于牢山。尝捕鱼中,触沉木若有感,因怀妊,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水上。沙壶忽闻龙语曰:“若为我生子,今悉何在?”九子见惊走,独小子不能去,背龙而坐,龙而舐之。其母鸟语,谓背为九,谓坐为隆,因名子曰九隆。及后长大,诸兄以九隆能为父所舐而黠,遂共推以为王。后哀牢山下有一夫一妇,皆生十女子,九隆兄弟皆娶以为妻,后渐相滋长。种人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皆着尾。九隆死,世世相继。乃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绝域荒外,山川阻深,生人以来,未尝交通中国。九隆神话的情节单元可以归纳为:(1)龙母触沉木有感生十龙。(2)九隆陪龙父坐,因此被推选为王。(3)十龙妻十女,生子皆画龙纹,着龙尾。(4)九隆死,世代相继。很明显,这是圣王传说的遗留,与悦城龙母属于不同的故事类型。2.刘守华的观点(1)刘守华认为,龙母传说的早期形态是晋代大文学家陶潜所撰《搜神后记》中的《蛟子》:
长沙有人,忘其姓名,家住江边。有女子,渚次浣衣,觉身中有异,后不以为患,遂妊身。生三物,皆如鲸鱼。女以己所生,甚怜异之。乃着澡盘水中养之。经三月,此物遂大,乃是蛟子。各有字:大者为“当洪”,次者为“破阻”,小者为“扑岸”。天暴雨水,三蛟一时俱去,遂失所在。后天欲雨,此物辄来。女亦知其当来,便出望之。蛟子亦举头望母,良久乃去。经年后,女亡。三蛟子一时俱至墓所哭之,经日乃去。闻其哭声,状如狗嗥。在我看来,《搜神后记》是明人假托陶潜所辑录。改传说已经故事化。应该是后起的。(2)刘先生进一步指出,《搜神后记》中的《蛟子》实出于《后汉书·窦武传》的《窦氏蛇》:后汉定襄太守窦奉妻,生子武,并生一蛇。奉送蛇于野中。及武长大,有海内俊名。母死将葬,未窆。宾客聚集,有大蛇从林草中出,径来棺下,委地俯仰,以头击棺,血涕并流,状若哀恸。有顷而去,时人知为窦氏之祥。3.我的观点(1)以往科学实证的历史研究通常把传说与历史二元对立起来,而后现代史学却对此进行了质疑,认为无论口头传说还是历史文献,都是“历史记忆”的不同表述方式,正如赵世瑜所指出的:“传说对历史学家来说就同样也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和历史放在同等的价值层次上,也即在历史记忆的意义上,传说与历史文献传达的历史在价值上是平等的”。这种历史记忆具有三个特点:第一,历史是一种集体记忆;第二,记忆具有传承性和延续性;第三,那些具有所谓的负面影响的历史事件,或者是由于政府的禁止,或者由于让人难堪而不便被公开的记忆,或者是人们强迫自己去遗忘或不去思考的记忆,但对于某些事件来说,人们强迫遗忘的企图往往是不成功的,一旦人们被告知说不要去谈论某件事情的时候,这些事情却往往被记忆下来。借鉴这一理论,我们从历史记忆的视角,进一步来探讨龙母传说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2)龙母传说大都谈到了龙母与秦始皇的(前259—前210年)关系,这是该传说最大的历史背景。龙母传说大都谈到了龙母与秦始皇的(前259—前210年)关系,这是该传说最大的历史背景。,秦始皇有意将龙母征召入宫,纳为妃子。就事件本身而言,并非史实。但联系与秦始皇有关的其他民间传说来看,它又有一定的历史依据。张紫晨(1929-1992)在《孟姜女与秦始皇》一文中指出,明、清以来流传于山海关、河北、山东、江苏、陕西、山西等地流传的孟姜女故事,都谈到秦始皇召见孟姜女后,基本反应是见色起意,欲纳后宫,封为昭阳或正官夫人。这与秦始皇荒淫无耻的历史事实是相吻合的。传说提到了秦始皇纳龙母为妃的原因是“此龙子也,朕德之所致”。“朕德”也就是秦始皇的“水德”。龙是水德的祥瑞,是秦始皇君权神授的象征。传说中提到的两个地名,也透露了秦汉时期的政治面貌。
事实上,龙母传说也与秦始皇统一岭南的历史事件相关连。据《淮南子》载:“(秦军)三年不解甲驰弩,使监禄无以转饷,又以卒凿渠而通粮道,以与越人战,杀西呕(瓯)君译吁宋。而越人皆入丛薄中,与禽兽处,莫肯为秦虏;相置桀骏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破之,杀尉屠睢,伏尸流血数十万,乃发适戍以备之。”西呕亦称西瓯,是百越民族群体中的一部分,大体分布于汉代的郁林郡和苍梧郡,其东有南越、东瓯,北为五岭,西有骆越,约相当于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带,即今桂东南及粤西南这一片。这正是龙母传说圈的流传地。此外,龙母传说也反映了秦汉时期岭南造船业的发展状况。正因如此,著名神话学家袁珂(1916-2001)在《中国神话传说》中便认为:“秦始皇时代,有两个传说故事,对后代有着普遍的代表性质:一个是关于陷湖的传说,一个是关于龙母的传说。”宋代邓恒显(生卒年不详)在《孝通庙记》就写道:“晋康郡悦城之龙母,闻于天下矣。自秦迄今,盖千数百年,其威灵神享如在,凡仕宦之南北,商旅之往来者,糜不乞灵于祠。”据《悦城龙母庙志》所载,自宋至清,人们无不将龙母视为秦代之神。
四、从传说看龙母文化的起源地1.环大明山:龙母文化的发源地?纵观专家提出的大明山是龙母文化的发源地的证据,主要有如下几条:第一,大明山龙母传说具有原生性。第二,大明山龙母传说体现了壮族的蛇图腾观念。第三,大明山龙母传说是用原生态壮语讲述的。第四,大明山具有深厚的龙母文化积淀。第五,大明山成为龙母文化的发祥地是环境使然。仔细推敲,这些证据很难站得住脚。(1)关于大明山龙母传说的原生性问题事实上,广西壮族地区流传的“特掘拜山”的故事群是珠江流域“掘尾龙拜山”传说圈的一个外围部分。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广东就已有学人搜集,如:余兢的《掘尾龙——台山的传说》、陈文治的《掘尾龙出状元》、温仇史的《掘尾龙拜山》,多流传于珠江三角洲粤语地区。在广州市,该故事还被锤炼成著名的歇后语“掘尾龙——搞风搞雨。”在新会市又衍变成《掘尾龙出巢》。更早的还有清代广东佛山人吴研人在《札记小说》中记录的广东秃尾龙传说。全文如下:粤中有秃尾龙之说,相传某童子,豢一小蛇,蛇渐长,至室不能容,乃纵之溪涧中,而断其尾曰:“将以为识验也。”既而蛇成龙,以秃尾故,不能升天,每飞腾至半空中即复下。其飞腾一次,必大风雨为灾。光绪初(在丙子、丁丑之间,时余尚稚,不及忆其真矣),三月初九日之灾为最巨,覆舟以百计,死伤人畜以千计,广州慧具,为市一空,至有以缸瓮殓者,诚奇灾也。当难发时,余方随族老扫墓花县,舟次赤泥(地名),舟子忽惊告秃尾龙起,急维舟大树下,人则避至岸上。舟人遥指曰:“是秃尾龙也。”望之,第见天际黯云一段而已。俄而风雨大作,雷电挟冰雹至,一时顷即止,花县幸不成灾。
(2)关于大明山龙母传说与壮族蛇图腾观念无论是掘尾蛇传说,还是掘尾龙传说,它们都是掘尾龙拜山故事类型的不同异文,没有先后之别。之所以有的以掘尾蛇面目出现,有的则以掘尾龙面目出现,主要是由传统的龙、蛇一体化观念造成的。(3)关于大明山龙母传说的地方特色民间传说一方面处于不断的传播和流动之中;另一方面,当一传说流传到另一地后,当地的人们总是用自己的方言土语,结合本地的自然风物、社会习俗、文化传统,乃至故事,加以吸收、融合、锤炼,使其呈现出近似原作又有所发展的新的面貌。这是民间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大明山龙母文化特质是龙母传说及其信仰在地方化过程中产生的必然结果。(4)大明山龙母文化的来源线索对大明山是龙母文化发源地这一观点最直接的反驳是下面两条材料:第一,据清代乾隆年间编纂的《横州志》载:“龙母庙在南门外,相传神姓林,梧州藤县人,随父宦于肇庆德庆州,遂居之,因濣河下漱,吞数虫,孕而生数石卵,乃置蔴蓝中饲以为玩。一日他往,母见为怪,而倾于河。及回觅之至河,蛇已化龙去矣。后游鹤岗,龙子来朝,龙母遂择于悦城水口飞升,遗葬至今依然,每旱祷雨立应。宋时敇封‘悦城龙母水府元君’,就坟建立庙宇,代增壮丽,两粤各处皆奉祀焉。”第二,据清代光绪年间编纂的《武缘县图经》载:龙母庙“县境乡村多有之,祭祀秦女龙母温夫人”。
2.悦城才是龙母文化的真正发源地首先,传说记载最早。其次,建庙历史悠久,悦城龙母屡获封建王朝敕封,声名显赫。第三,传播路线有迹可循。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环大明山龙母文化不具有原生性,因为它的传说及其信仰实际上本源于悦城的龙母传说及其信仰。尽管在语言、风物、习俗和传统等方面,环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源转移》课件
- 《实木家具调研报告》课件
- 《香港言语治疗服务》课件
- 课件人力资源开发与
- 2024年医疗设备采购与供应合同3篇
- 2024年生产车间承包与人力资源整合合同范本3篇
- 改装环卫三轮车协议书(2篇)
- 2024年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合同
- 2025年梧州货运从业资格证模拟考试
- 2025年珠海道路运输从业资格证考试内容是什么
- 压力性损伤预防与处理流程
- DL/T 5225-2016 220kV~1000kV变电站通信设计规程
- 化工生产设备管理知识培训讲义
- JSITS-0006-2022-T 江苏省智慧航道建设技术指南
- 工时自动计算统计表
- 心电图报告模板
- 学习2023年《网络强国的重要思想》专题PPT
- 行驶证补办委托书
- 汽车租赁公司安全规章制度
- 产前超声检查技术诊断规范
- 合金车间现场管理制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