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_第1页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_第2页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_第3页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_第4页
第10课游褒禅山记第1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bāoshèpūmiùyǎojiùxiànɡɡuīhuáhuàshěshèɡuānɡuànxiānɡxiànɡ荒谬未雨绸缪寂寥悔过教诲晦暗侮蔑碑铭脾气裨将睥睨指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仆于道”的省略,倒在路旁。拿着火把。拥,持、拿。发语词,也有“大概”的意思。不及十分之一。不能,不及、不到。那些到的人更加少。加少,更少。正当这个时候。方,当、正在。是时,指决定从洞中退出的时候。照明,这里用作动词。出洞以后。既,已经,……以后。其,助词,无实在意义。责怪。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

深思而慎取之也

而其见愈奇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十分之一。数词,十一。不平凡。程度副词,很,十分。科目一考试/2016年科目一模拟考试题

科目二考试2016年科目二考试技巧、考试内容、考试视频

科目三考试/实际道路考试技巧

科目四考试/安全文明驾驶常识考试最新试题是两个词,相当于“……的缘故”。常用作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特指有专门学问的人。到达,达到……地步。表示另提起一事的介词。动词,能够名词,心得,收获。形容词,平常,寻常副词,常常。动词,观察名词,景象。形容词,错误动词,弄错。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名词用作动词,说明白。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尽头。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形容词用作名词,艰险偏远的地方。动词用作名词,到达的人。介词,对、对于介词,在介词,到介词,不译。副词,表示判断,可译为“是”“就是”副词,竟、竟然连词,于是以副词,才。形容词,是,对意动,认为正确代词,这样,如此连词,然而形容词后面词缀助词,……的样子。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其址始舍”。判断句。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观”。我也后悔自己跟从他们,以致不能尽情地享受那游览的乐趣。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非常深入而且广泛但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不同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那险阻僻远的地方。因而人们很少到达那里。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二、深层探究7.本文是一篇游记,但又不仅仅限于游记,在课文1、2段,为了表达自己的人生感悟,作者是如何行文的?试从表达上简析。

点拨

文章1、2段,主要用记叙方式,写出游山的见闻及经过。其中第1段特别提到华山洞旁的“仆碑”上所刻山名为“花山”,为第4段的议论埋下伏笔,认真考证碑上的文字,探索事理的本源,是他“求思之深”的精神,也是文中“深思而慎取”的依据。第2段中四处对比为第3段的议论作铺垫:第一,用“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作比;第二,用“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已少”“又加少”对比;第三,用“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之深对比;第四,用余进洞愈深所见之景愈奇与“既其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两种不同心情对比。8.本文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点拨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作者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二者是相辅相成的。9.作者为何由“仆碑”而“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有什么关系?

点拨

作者并不只想就“仆碑”上的文字进行议论,而是想议论人们对所有“不存”的“古书”上的知识的误传而带来的危害,从而得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的结论,因此作者自然由“仆碑”过渡到“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仆碑”和“古书”是特殊和一般的关系,是点和面的关系,是“斑”和“豹”的关系。10.这篇文章的主题,一直被人们理解为是说学习贵在有志。古人如此看,今人也如此看。你是怎么看的?请结合文章内容探究一下。

点拨

作者记褒禅山后洞之游,因受“怠而欲出者”的影响,“不得极夫游之乐”,回来以后,自悔之情不能已,同时悟出治学之道,庶几类此,因此作文,劝喻人们在学习中必须深入思考,谨慎选取,而不可浅尝辄止,人云亦云。把这篇文章的主题归纳为有志是不够准确的。有志是在学业、事业中取得成就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王安石此文不在强调有志,而是在能否深入到险远地方见非常之观的诸多条件中,强调了“不随以止”,只要我们对原文稍加分析,是不难明白这一点的。对于写仆碑上漫灭的碑文中犹可辨识的字,其目的不是为了表现有志的主题,而是为了表现不人云亦云(“随以止”),必须深思而慎取的主题。1.结构图解2.中心主旨 通过游褒禅山的所见和所感,说明无论是治学还是做其他任何事情,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的态度,才能取得成功。3.写作特色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