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_第1页
“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_第2页
“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_第3页
“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_第4页
“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读书与人生:

阅读“名人传”,汲取“正能量”

徐雁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政协常委、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会长(1)人物自传、自述、回忆录,如胡适《四十自述》、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季羡林《牛棚杂忆》、平鑫涛所写《逆流而上》等;(2)采访体传记,如罗曼·罗兰的《名人传》;(3)兼有采访和口述特点的传记,如傅光明采访整理的《风雨平生:萧乾口述自传》等;(4)学术评传,如《孔子评传》、《李白评传》、《曾国藩评传》、《鲁迅评传》等;(5)小传、正传,如鲁迅《柔石小传》、《阿Q正传》;及(6)人物特写、年谱等。此外还有:(1)“自传体散文”如琦君自传体散文三种等;(2)“自传体小说”如林海音《城南旧事》等。“传记图书”的基本类型一、曾国藩及其传记11917年8月23日,毛泽东在致语言文字学家黎锦熙(湘潭人,1890—1978年)的信中表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少时为纨绔子弟,自甘堕落,耽于冶游,时时往还湘潭市肆间,与富家少年征酒逐肉,常常日高而酣寝,因此在乡间有“浮薄”之名,遂为长老所讥为败家之子。于是自责悔过,痛改前非,坚持天未明而起床,开始关注农事。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曾星冈迁居高嵋山下之白杨坪时,已是34岁之身。次年,他见当地垅峻如梯,田小如瓦,于是不断开山垦荒,凿石决壤,终于开垦得十数畛而连通成片,竟以此立业,从此以晴耕雨读为家训,造就曾氏家族耕读良风绵延不绝而人才辈出。曾国藩家训名言一瞥曾国藩之父曾星冈治家之道——“考、宝、早、扫”与“书、蔬、鱼、猪”曾国藩致弟书——“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庶渐渐务本而不习于淫佚矣。”吾细思: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续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曾国藩致弟函二、沈从文及其传记3

现代作家、文物研究家沈从文(1902-1988年)原名沈岳焕,字崇文,湖南凤凰县人。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其母黄素英是土家族。14岁时投身行伍,浪迹于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著有《边城》等名作。先后在中国公学、西南联大、山东大学、北京大学国文系任教。1934年出版《从文自传》,以湘西为背景,记录作者童、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经历。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1949年后,因受时政运动影响,被迫改行,先后做中国历史博物馆讲解员,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后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周定一回忆说,他生平第一次读到单行本的鲁迅《呐喊》、《彷徨》,郁达夫《沉沦》,还有沈从文《从军记》这类新文艺小说,是上世纪20年代末在长沙读初中时,自己从泰东书局买来的。

30年代先后在上海、南京、北平上高中、大学时期,逐渐感到了沈从文作品的耐读性。他体会到:

“要逐字逐句细心地读,才能体会其中既平凡而又美丽动人甚至惊心动魄的情景。若是用‘看小说’消闲的速度去对付,就印象模糊,甚至不知作者在说什么。‘耐读’的另一意义是,过些时候拿来再读,仍很吸引人。像《从文自传》,我就一读再读。《边城》、《湘西》、《湘行散记》中的许多篇章,也是每读一次有一次的新鲜感。就‘耐读’这点而论,他和鲁迅相同。”三、林语堂及其传记1

林语堂(1895-1976),是一位长期居留在美国,而且主要用英文写作的中国作家。他学贯中西,一生出版了60本书,写了千余篇文章。他曾被提名参与“诺贝尔文学奖”却终于有花没果,最终无缘于该奖。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出版的各种不同版本的林语堂著作约800种(不包括再版和他人的合集),其中中文版400多种,外文版300多种,其外文译本包括英、日、法、德、葡萄牙、西班牙等25种文字,几乎囊括了世界上所有主要语种,影响极为广泛,开创了中国作家在海外文坛书林的“世界纪录”。1933年,以《大地》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赛珍珠,到林语堂(1895-1976年)家中作客,话题涉及以中国题材写作的一些外国作家,林氏说,他很愿意写一部表达对中国“实感”的作品,这想法立即得到了赛珍珠的鼓励:“你为什么不写呢?你是可以写的”,“我盼望已久,希望有个中国人写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两年后的9月,这部名为《吾国与吾民》的书终于问世。林太乙说:“那时候的美国是白人的天下,白人种族歧视很深,对黄种人与对黑人一样,简直不把他们当作人看待……赛珍珠的《大地》,使西方对中国人的认识增加许多,使西洋人知道中国人也是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人。她继《大地》之后所著的《流亡者》和《战斗的天使》,是她母亲和父亲的传记。在这两本书里,她把中国人写活了。但是要等到《吾国与吾民》出版,西方才有一本对今古中国加以深入分析和论述的书。赛珍珠认为,它是“关于中国最完备、最重要的一本书。”

《吾国与吾民》被译成多种欧洲文字,林语堂因此一举成名,开创了中国人在国际文坛成名的首例,被时人引以为“光荣”。1938年3月,林语堂开始构思一部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原名《瞬息京华》,1941年在上海出版首个中文译本时被改称《京华烟云》),其中包含着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文学的多重情意,渗透着作者印象及其深刻的宋代文人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归来堂共读,明末“秦淮八艳”中的烈女李香君“血染桃花扇”,清代文人沈三白、芸娘夫妇相敬如宾,以及《红楼梦》中探春姑娘等故事的影响。林太乙说“《京华烟云》中的姚木兰,在许多方面很像芸娘”,因为“父亲理想的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1939年,《京华烟云》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先后出版后,被舆论誉为“中国现代的《红楼梦》”,仅在美国就卖了10多万部。

由于林语堂的书是中国人直接用英文写作的,且市场畅销,文坛影响大,因而获得了首次“诺文奖”提名,但最终没有入选。接着在1972年、1973年又被提名参评,但仍落选。第四次是在1975年夏在维也纳召开的国际笔会上,他又一次被举荐为“诺文奖”的候选人。由此,“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成为了中国被提名参评“诺文奖”次数最多的作家。他虽然最终没有获奖,但这仍是他个人的一个荣誉记录和中国文坛的一种自豪。四、《苏雪林自传》2苏雪林女士(1897-1999年)生平事迹苏雪林,1897年出生于浙江瑞安县县衙,祖籍安徽太平县(今属黄山市黄山区)岭下村。以字为名。另有笔名:绿漪女士、灵芬、老梅、天婴等。后有“三十年代五大女作家”、武汉大学“珞珈三杰”的称誉。一生笔耕八十载,著述2000多万字。作为一代才女,集作家、教授与学者于一身。1999年4月21去世,享年103岁。《苏雪林自传》(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她自认为“思想很新,行为则旧”。因遵从父母之命,嫁非所爱而抱憾终身。她的一生“都在与生命打苦仗”。自称“是一个弱者,一个充满矛盾性的人物”,长长的一辈子似乎总是困顿于人生的矛盾之中。1936年鲁迅去世后,苏雪林在给胡适的信中称他是“刻毒残酷的刀笔吏”,并因之离开大陆,终老台岛,被称为“反鲁斗士”。五、《蒋碧微回忆录》4蒋碧微女士(1899—1978年)画像

(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蒋碧微,189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一个名门望族之家。本书上册为《我与徐悲鸿》,下册为《我与张道藩》。以翔实史料,细致笔触,真实展示了蒋碧微、徐悲鸿、张道藩三人间的情感纠葛。作为徐悲鸿之妻,蒋碧微曾与张道藩两情眷恋长达半个世纪,鸿雁往返情书2000余封,为中外情史所罕闻。

这部回忆录由台湾《皇冠》杂志于1964年10月首刊时,被誉为”中国第一部女性(情感)自传”,大概即指其令人关注的名人情感纠结内涵。因其一生的两段感情都是同居关系,因而人言,少女时代的勇敢私奔,盛年时代的长袖善舞,中年时代的怅惘无端,晚年时代的凄清独处,其有善始而未得善果的人生经历令人唏嘘不已。六、董竹君《我的一个世纪》5董竹君女士自述:《我的一个世纪》董竹君,上海锦江饭店创办人。1900年出生于上海洋泾浜贫民区。1997年12月逝世,享年九十八岁。董竹君女士旧影

董竹君在13岁时为替家庭还债,被迫沦落为青楼卖唱女,次年被赎出火坑……29岁时,因不满夫权统治及封建家庭桎梏,抛却荣华富贵生活出走,独立抚养四个儿女,一时有“中国的娜拉”之誉。35岁时,她在友人资助下创建锦江饭店。新中国成立后将全部资产捐献,被誉为“红色资本家”。“文革”中饱受迫害。

她的人生体会是:“从不因被曲解而改变初衷,不因冷落而怀疑信念”,“人生几十年,酸甜苦辣,什么样的事情,大大小小都会遇到的,看你怎么去对付它。随心所欲做不到,随遇而安不会做不到的。”三联书店1997年9月版七、刘德伟《一粒珍珠的故事》9“一粒珍珠”

——刘德伟女士刘德伟女士,曾参世界青年大会。作为中国第一代社会工作者,其人生经历了中国社会的跌宕起伏。刘德伟(1912-2005)图为抗战时期在美国接受记者采访,讲述中国社会生活及学生、妇女参战情况。她在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后惨遭迫害,多次自杀未遂。1983年为云南省政协委员。《一粒珍珠的故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刘德伟女士出生于武汉一个清贫俭朴的政府官员家庭。17岁受洗为基督教教徒。因家里财力不足,只得依靠武汉圣公会的贫寒大学生助学金贷款,先后完成了燕京大学英国文学专业,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福利行政专业硕士的学业。晚年执教于昆明理工大学英文系。在95岁高龄时,她开笔回忆了自己的童、少女生活,出国与归国的经历,在上海从事社会救济工作和被打成“右派”后的坎坷生涯。文笔流畅朴素,故事真实感人,而“永不放弃”(nevergiveup),则是其自励、励人的座右铭。刘德伟女士晚年自传的写作原旨这本自传,是献给我的爸爸、妈妈的。从我幼年时起,就一直受着我妈妈刘郭文昭的教育。她教育我——要成为一个能服务于人民与国家的人,才使生命有意义。无论我是快乐或忧愁,舒适或困难中,无论什么情况来到我的生命里,我都应该把它当成是铸造我人格和意志的锻炼。只有这一条路,我才能够活出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的话给了我能充实地生活的动力。我的爸爸刘建民,是他教育了我,认识了“民主”是什么?他告诉我,要训练自己成为一个民主时代的公民,而不是封建政治下的产物……八、姜淑梅《乱时候,穷时候》

本书作者1937年出生于山东巨野县一个地主之家,可谓生不逢“时”。早年认过几天字,后来全都“抛荒”。直到1997年60岁高龄时,才又开始认字,5年后动笔写作,76岁时开始在《读库》、《北方文学》、《新青年》等发表作品,实写战乱生活、饥荒时日,细节饱满,生动传神,赢得众多“姜丝”。本书分为“穷时候”、“乱时候”和“家里人”三辑,共19万字,为其作品结集。10九、亮轩《飘零一家——从大陆到台湾的父子残局》“作者亮轩的忠告

“要爱一个人,一定不可以用对方不会同意的方式去爱,否则与恨无异……人间许多悲剧,不是没有爱,而是爱得太专横,太霸道,爱得跟冤冤相报没有两样。人生苦短,何必如此苦苦折腾?”——这是台湾作家亮轩在其自传《飘零一家——从大陆到台湾的父子残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中说出的最为锥心沥血的话,也是一个在残缺家庭中艰难长大的智者,基于自身遭遇而写出的寄语和忠告。作者于1942年10月出生于重庆,因父母失和而从此母子暌隔数十年。他痛苦地回忆说,早年遭遇的是一个身、心都曾失落的痛苦童年,尽管他的家庭有父亲、姑丈和姑妈三个亲长,但在记忆中却从未享受过什么“慈爱”。《飘零一家》当年在台湾问世初版时原名《坏孩子》:我庆幸没有让这个世界上我仅有的血亲长辈给打得屈服了……我还是我,没让他们打成他们要的什么样的孩子,多么庆幸我依然读我自己想要读的书,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