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第三章产业主体:企业第四章产业组织:市场第五章产业组织:竞争
第二篇产业组织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
知识体系
一、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二、产业组织理论形成(★★★)
三、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一、产业组织理论概述知识体系(一)产业组织(二)产业组织理论(一)产业组织——189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名著《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将组织列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组织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它具有强化知识的作用,其内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一)产业组织——产业组织,指生产同一类产品的企业在同一市场上集合而成的同一产业内各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结构,即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等,这种关系结构决定了该产业内企业规模经济效益的实现与企业竞争活力的发挥之间的平衡。——同一类商品,指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主要性能必须基本相同,商品之间具有高度的替代关系。(二)产业组织理论知识体系1、产业组织理论2、研究对象3、研究内容(二)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外,产业组织学(IndustrialOrganization)和产业经济学(IndustrialEconomics)是同一学术领域。美国流行“产业组织学”,而欧洲和日本常见的是“产业经济学”。——在国内,产业组织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一部分,国内产业经济学的内涵大于国外的产业经济学。1、产业组织理论——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是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市场关系,通过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的具体考察分析,着力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变动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产业组织理论主要解决“马歇尔冲突”的难题,即产业内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活力的冲突。(一)产业组织理论1、产业组织理论(一)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以“企业与市场”为研究对象,从市场角度研究企业行为,或者说从企业角度研究市场结构。2、研究对象(一)产业组织理论(1)产业组织内部企业的市场行为与有效竞争;(2)产业组织的市场结构及其对市场行为的影响;(3)产业组织的市场绩效及其影响因素;(4)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分析模式和经济评价;(5)产业组织合理化标准与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3、研究内容二、产业组织理论形成知识体系(一)萌芽期——马歇尔冲突(二)成长期——垄断竞争理论(三)形成期——SCP分析框架(一)萌芽期知识体系1、竞争机制2、马歇尔冲突(一)萌芽期1、竞争机制时间:1776年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Smith)代表作品:《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基本观点:自由竞争机制和市场秩序,即“看不见的手”原理历史地位:最早阐述产业组织理论(一)萌芽期1、市场竞争机制政策主张——政府不应过多地干预经济活动,政府的作用及政策的制定,应着眼于如何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以保证竞争机制的正常运行。只要市场接近于完全竞争状态,就能自然而然地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一)萌芽期1、市场竞争机制——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可追溯到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理论和市场竞争理论。——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了贯彻。(一)萌芽期1、市场竞争机制
——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竞争机制使每个人都无意识地参加到促进社会全体利益的发展中去,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创造出一个理想的市场秩序和最优的经济社会。(一)萌芽期1、市场竞争机制
——“看不见的手”,就是由竞争的力量来自发决定的价格体系。通过“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人、财、物等资源会自动地从资源分配过多、价格下跌的产业向资源分配不足、价格上涨的产业转移,同时又不断地从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生产者向效率更高的生产者转移,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资源在产业间和产业内的企业间的合理分配,实现资源最优配置和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一)萌芽期1、市场竞争机制——在完全竞争状态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实现帕累托最优状态。Note:帕累托最优——在完全竞争条件下,由市场供求所形成的均衡价格,能够引导社会资源实现有效配置,使任何两种产品对于任何两个消费者的边际替代率都相等,任何两种生产要素对任何两种产品生产的边际技术替代率都相等,从而达到任何资源的再配置都已不可能在不使任何人的处境变坏的同时,使一些人的处境变好。2、马歇尔冲突时间:19C末20C初代表人物:马歇尔(Marshall)夫妇代表作品:《产业经济学》基本观点:将组织作为第四生产要素引入经济分析,并提出了“马歇尔冲突”。历史地位:最早将产业组织概念引入经济学,第一次将产业内部的结构定义为产业组织。(一)萌芽期(一)萌芽期2、马歇尔冲突——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书中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因此马歇尔被看作是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1890年,马歇尔在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这就是著名的“马歇尔冲突”,这是产业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一)萌芽期2、马歇尔冲突
——“马歇尔冲突”,指大规模生产能够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一)萌芽期2、马歇尔冲突——简言之,“马歇尔冲突”指企业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垄断的发展,而垄断的发展则会扼杀自由竞争,使经济失去活力。企业大规模生产竞争市场图2-1Marshall’sdilemma规模经济效应单位成本下降市场占有率提高垄断市场(二)成长期时间:20C30-40年代代表人物:张伯伦(E.H.Chamberlin)、琼·罗宾逊(J.Robinson)、克拉克代表作品:《垄断竞争理论》、《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基本观点:张伯伦和琼·罗宾逊提出“垄断竞争”的概念,克拉克提出“有效竞争”的概念。历史地位:马歇尔、张伯伦和琼·罗宾逊并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鼻祖。(二)成长期——1933年,哈佛大学教授张伯伦和剑桥大学教授琼·罗宾逊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垄断竞争理论。——该理论否定了经济要么完全垄断,要么纯粹竞争的极端观点,提出了现实经济是各种形式的不同程度的垄断和不同程度的竞争交织并存,即垄断竞争状态。——该理论提出了生产同类产品的集团问题,即集团内的一个企业既受集团内其他企业,又受集团外企业制约而决定其行为的问题。(二)成长期——该理论界定了“产品差别”的内涵及其对市场竞争的影响。产品差别有3层含义:商品的品质、包装等产品本身的差异;
产品销售条件、服务态度的不同;
消费者“想象”的心理差别,如品牌、广告等。产品差别是形成垄断竞争的根本原因。——该理论提出了企业在市场上的进入和退出问题,即企业的成本收益比较决定了企业是否进入或退出市场。(二)成长期——该理论对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进行了分类。考察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联系,分析了特定产业内的结构、价格、利润、广告和效率等相互关系。Note:——马歇尔的经济学将行业的分析推向了前台,一个行业由许多生产完全替代产品的厂商组成;在张伯伦和罗宾逊的理论中,对行业的分析让位于对厂商的分析。(二)成长期——1940年,克拉克认为,不完全竞争存在的事实表明,长期均衡和短期均衡的实现条件是不协调的,这种不协调反映了市场竞争与实现规模经济的矛盾,由此提出了“有效竞争”的概念。——有效竞争,指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政府的公共政策将成为协调两者关系的主要方法或手段。(三)形成期时间:20世纪40-60年代代表人物:哈佛学派的梅森(E.Mason)、贝恩(J.Bain)、谢勒(Scheler)、凯森、特纳、凯维斯、谢菲尔德、科曼诺等基本观点:提出了判断有效竞争的标准和SCP分析范式,即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历史地位:建立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梅森提出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贝恩是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谢勒提出了完整的SCP分析范式。(三)形成期——1938年,哈佛大学教授梅森建立了第一个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机构(梅森联谊会),并在1939年出版的《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中提出了产业组织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1959年,梅森的弟子贝恩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理论》而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完整地提出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理论分析范式,并提出著名的“集中度与利润率假说”,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完成。(三)形成期——1970年,哈佛大学教授谢勒出版了《产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弥补了贝恩对市场行为论述的不足,并考察了微观和宏观的周边条件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提出了完整的SCP范式,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完成。——由于上述研究主要以哈佛大学为中心展开的,因此被称为哈佛学派。由于他们十分重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效果的决定作用,因此又称为结构主义学派。(三)形成期※有效竞争的判断标准市场结构标准:
——集中度不太高;市场进入容易;没有极端的产品差别化。市场行为标准:——对于价格没有合谋;对于产品没有合谋;对竞争者没有压制政策。市场绩效标准:——存在不断改进产品和生产过程的压力;随成本大幅下降价格能向下调整;企业与产业处于适宜规模;销售费用占总费用的比重不存在过高现象;不存在长期的过剩生产能力。(三)形成期行为结构绩效绩效行为结构谢勒的SCP分析范式贝恩的SCP分析范式图2-2SCP分析范式※SCP分析范式——贝恩认为,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主张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规制政策——贝恩的“集中度与利润率假说”认为,一个产业的市场集中度越高,各厂商间合谋的可能性就越高,而这些大企业的合谋将使得新企业的进入变得更为困难,最终导致产业的平均利润率提高。(三)形成期——谢勒认为,市场结构是决定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基础;市场行为取决于市场结构,而市场行为又决定了市场绩效;市场绩效受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共同制约,是反映产业资源配置优劣的最终评估标志;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又会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影响未来的市场结构。(三)形成期(三)形成期市场绩效资源配置效率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的比重技术进步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化新厂商的进入壁垒消费者需求需求弹性替代性季节性增长率区位订单方式购买方式生产者供给技术原材料工会组织产品耐用性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基本条件市场行为企业价格策略、企业产品策略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策略企业并购策略产业组织政策规制反托拉斯进入壁垒税收投资激励雇佣激励宏观政策图2-3完整的SCP分析框架(三)形成期
——市场结构,指同一产业内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包括卖者(企业)之间的关系、买者之间的关系、买卖之间的关系以及市场内现有的买方、卖方与正在进入或可能进入该市场的买方、卖方之间的关系。
——决定市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别和进入壁垒。
——市场集中度是反映某个特定产业或市场中买方或卖方的企业数目以及企业相对的市场规模。
市场结构(三)形成期
——产品差别指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或以不同品牌生产的同类商品,由于在质量、款式、性能、销售服务或信息提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从而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性的状况。
——进入壁垒是指准备和刚刚进入某产业的新企业在与已有企业竞争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即障碍,主要包括规模经济壁垒、必要资本壁垒、资源占有壁垒、产品差别壁垒和政策法律制度壁垒等。
市场结构(三)形成期
市场行为
——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的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的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为。市场行为受市场结构的制约,又反作用于市场结构,并直接影响市场绩效。——市场行为可分为:企业价格策略、企业产品策略和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策略、企业并购策略。
——企业价格策略,主要考虑如何通过降价、涨价或价格协调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三)形成期
——企业产品策略主要考虑如何通过开发和销售产品以获得较高的利润。主要包括:产品类型、款式、质量和性能等策略;产品的广告宣传和各种销售服务活动等策略;产品协调行为。
——企业排挤竞争对手策略主要通过对竞争企业的削弱、压制和排挤,以提高自己的市场占有率,或通过加强进入壁垒来阻止和排除潜在的竞争者的出现。——企业并购(M&A),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通过产权交易或置换,使企业组织形态结构发生变化的行为。
市场行为(三)形成期
——市场绩效,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最终经济效果。反映了在特定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条件下市场运行的效率。
——市场绩效的衡量指标有:产业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利润率水平、与规模经济和过剩生产能力相关的生产相对效率、销售费用的比重、技术进步与X非效率、价格伸缩性以及产品的质量水准、款式、变换频度和多样性等。
市场绩效(三)形成期
——资源配置效率,是反映市场绩效最重要的指标。贝恩认为,可用产业的长期利润率是否趋于平均化,来测量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生产相对效率,主要从产业内企业是否实现了规模经济性以及已有生产能力的利用程度。——技术进步,指发明、革新和技术转移,最终通过经济增长的市场绩效表现出来。——销售费用的比重,通过销售费用在总费用中的比重是否合理来衡量。
市场绩效(三)形成期
——产业组织政策,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结构和企业市场行为的政策。——其实质是通过协调竞争与规模经济以及其他市场关系,建立和完善正常的市场秩序。
产业组织政策(三)形成期——产业组织政策通常包括两大类:一类是促进竞争政策,即在大多数竞争性产业中用于保护和鼓励正当竞争、限制市场垄断和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发生的政策,包括反垄断政策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政策以及中小企业政策等;另一类是政府直接规制政策,适用于自然垄断产业。
产业组织政策(三)形成期经济行为和现象提出问题设定假设建立模型寻找均衡待验证的结论经济理论真实世界实证经济政策是否修改假设图2-4SCP的分析思路三、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知识体系(一)芝加哥学派(二)可竞争市场理论(三)新奥地利学派(四)新产业组织理论(五)新制度学派(一)芝加哥学派时间:20世纪60、70年代代表人物: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布罗曾(Y.Brozen)、波斯纳(R.Posner)、佩尔兹曼(S.Peltzman)主要观点:运用新古典的价格理论分析产业组织问题;市场绩效与厂商行为决定市场结构;判断集中和定价的依据在于是否提高了效率。历史地位:创立了法学经济学和规制经济学;主要学术贡献集中在对SCP范式的批判上和对政府产业规制的分析。(一)芝加哥学派——1968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
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像哈佛学派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认为即使市场是垄断的或高集中寡占,只要市场绩效是良好的,政府规制就没有必要,故被称为“效率主义者”。
——该学派更多地是从企业行为出发,对市场结构、市场绩效等问题进行剖析,故又被称为“行为主义学派”。(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主张上,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坚信唯有自由企业制度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秩序,才是提高产业活动的效率性、保证消费者福利最大化的基本条件。
理论贡献(一)芝加哥学派——在政策主张上,反对政府对市场结构进行各种形式干预,反对哈佛学派所主张的对长期存在的过度集中的大企业采取分割政策和兼并控制的政策。他们认为反垄断政策的重点应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其中主要是对卡特尔等企业间价格协调行为和分配市场的协调行为实行禁止和控制。
理论贡献(一)芝加哥学派
——在SCP范式上,否定了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进而决定市场绩效”的观点。认为企业自身的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基本因素,即企业效率决定市场绩效,从而决定市场结构。——哈佛学派:市场高集中度→产业高利润率——芝加哥学派:企业高效率→产业高利润率→市场高集中度
理论贡献(一)芝加哥学派
——在“集中度与利润率假说”上,认为若某一产业持续出现高利润率,这完全可能是该产业中的企业高效率和创新的结果,而不是哈佛学派认为的产业中存在垄断势力。——该学派认为大企业的形式和生产的集中是通过企业内部或外部增长来实现的。企业内部增长无非表明这些企业具有超越竞争对手的生产效率,如果对这种通过内部增长形成的大企业进行分割,就等于破坏了效率增长的源泉。
理论贡献(一)芝加哥学派
——兼并是企业实现外部增长的基本途径,兼并的结果会使社会资源从经营不善、效率低下的企业向具有生存能力、效率高的企业转移,从而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政府对企业兼并采取严格控制的政策,就等同于破坏资源的配置效率。
理论贡献(一)芝加哥学派——在进入壁垒上,斯蒂格勒认为进入壁垒是新进入企业必须负担市场中的现存企业不需负担的成本,即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而德姆塞茨认为进入壁垒是“所有权进入壁垒”,只要产权存在,进入壁垒就存在。他们认为由纯粹的经济力量所形成的壁垒是很少见的,真正的壁垒多半是由政府干预造成的。
理论贡献(一)芝加哥学派※逻辑思维框架——哈佛学派: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要想获得高的市场绩效,就必须采取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产业组织政策,即采取企业分割和禁止兼并的政府规制政策。——芝加哥学派:市场行为→市场绩效→市场结构→要想获得高的市场绩效,就必须对企业的市场行为进行干预,即禁止企业间的价格和产品合谋行为。
理论贡献(一)芝加哥学派
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SCP范式市场结构决定市场行为和绩效市场行为和绩效决定市场结构理论观点自由竞争必然形成垄断,从而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政策主张提倡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应采取反垄断政策和规制产业的发展政策。反对政府干预,主张以完全自由的市场来获得充分的竞争,全面否定反垄断、管制政策的必要性。进入壁垒指进入的不利因素。进入壁垒限制了竞争,因而损害了资源配置效率。指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关键要看是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垒。政府政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禁止卡特尔行为、反垄断政策的芝加哥革命研究特点结构主义,重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分析行为主义,重视市场行为对市场结构和绩效的影响分析争论焦点高额的产业利润来自垄断势力高额的产业利润来自大企业的高效率判断标准判断市场结构优良的标准在于是否损害了竞争判断市场结构优良的标准在于是否提高了效率表2-1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比较(二)可竞争市场理论时间:20世纪80年代代表人物:鲍莫尔(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
Willig)主要观点:只要企业进入市场完全自由或其退出市场没有沉没成本,则潜在竞争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因此,即使是寡头、垄断等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只要存在新企业自由进入的压力,就能实现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
历史地位:对欧美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的规制政策思路转变及调整产生了重大影响。(二)可竞争市场理论——1982年,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鲍莫尔(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
Willig)等人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运用新古典经济学的长期均衡的分析方法,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Theory
of
Contestable
Markets)”——完全可竞争市场,指市场内的企业从该市场退出时完全不用负担不可回收的沉没成本,从而企业进入和退出市场是完全自由的,其重要标志是对企业快速进出市场缺乏阻止力。(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沉没成本(SunkCost),指企业进入市场所投入的资本,当企业退出市场该市场时不能收回的部分。其沉没的程度主要依存于所投入资本向其它市场转移或资产出让回收的可能性,而与所投入固定费用的大小无关。无论固定费用或资产的未折旧的部分有多大,只要能够回收,就不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的大小决定了企业从市场退出的难易程度,从而影响着企业的进入决策。沉没成本越大,企业进入市场就越谨慎,市场进入压力就越小,进而现存企业的压力就越小。(二)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进入壁垒上,鲍莫尔等人认为新企业进入市场时可以获得必要的生产技术和充分的市场需求,并不存在新企业比老企业多承担的成本(芝加哥学派的进入壁垒),也不存在政府规制等人为的进入障碍(哈佛学派的进入壁垒)。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市场是否是完全可竞争的,仅仅取决于是否存在沉没成本,而与产业内的企业数量的多少无关。(二)可竞争市场理论——“打了就跑”策略(Hitandrunentry),指在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由于沉没成本为零,因此潜在的进入者为了追求利润会迅速地进入任何一个具有高额利润的部门,并能够在现存企业对进入作出反应前无摩擦地快速撤出,而且并不因此耗费特别的成本。快速进入的新企业在该产业中滞留时间的长短,通常取决于现存企业的反应时间。(二)可竞争市场理论——可维持定价原则:由于完全可竞争市场中经常存在闪电般的进入退出压力,因此,无论是垄断市场还是寡占市场,任何企业都不能维持能带来超额利润的价格和低效率的生产组织,而只能保持高效率的生产组织,并只能制定超额利润为零的可维持价格(仅获得正常利润的价格),以防止潜在竞争者进入市场与其发生竞争。潜在竞争压力的存在迫使现存企业无论处在何种市场结构形态中都只能遵循可维持定价原则。
(二)可竞争市场理论——在政策主张上,他们主张在近似完全的可竞争市场中,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政府规制政策更为有效。在鲍莫尔等人看来,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地降低沉没成本。他们主张一方面要积极研究能够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要排除一切人为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逻辑思维框架
——完全可竞争市场→沉没成本为零→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完全自由→新企业采取“打了就跑”策略→存在潜在进入压力→市场中现存企业遵循可维持定价原则→企业进入或退出市场保持长期均衡,即一方面现存市场中的企业不存在退出市场的动机,另一方面处于潜在竞争地位的企业也不存在进入市场的动机。(二)可竞争市场理论
哈佛学派可竞争市场理论理论观点自由竞争必然形成垄断,从而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在完全可竞争的市场上,可以实现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政策主张提倡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应采取反垄断政策和规制产业发展的政策。主张自由竞争,排除一切人为的不必要的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降低沉没成本,实行完全的可竞争市场。进入壁垒进入壁垒限制了竞争,因而损害了资源配置效率。问题不在于是否存在进入壁垒,而在于是否存在人为的进入壁垒和沉没成本。研究特点结构主义,重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分析可竞争市场、沉没成本、“打了就跑”策略、可维持定价原则表2-2哈佛学派与可竞争市场的比较(三)新奥地利学派时间:20世纪70、8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米塞斯(L.Mises)
、哈耶克(F.A.Hayek)、里奇(W.O.Rechie)、阿门塔诺(D.T.Armentano)、罗斯巴德(M.N.Rothbard)主要观点:注重个体行为的逻辑分析,在理解
市场时着重过程分析,而不是新古典主义的均
衡分析,其研究目标是从个人效用和行为到价
格的非线性因果传递,而不是为人熟知的新古
典主义数学函数的相互决定。历史地位:与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取向、芝加
哥学派的市场绩效取向不同,注重市场竞争的
行为性和过程性,属于行为学派。(三)新奥地利学派——新奥地利学派是在继承门格尔(C.Menger)和庞巴维克(E.Bohn-Bawark)等奥地利学派早期经济学家的思想和方法的基础上,并将米塞斯(L.Mises)的《人类行为》分析框架运用到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而形成的理论流派。——新奥地利学派否定新古典学派的均衡分析方法,极力否定作为经济分析工具的现代数学方法,而主张经济现象应运用人类行为科学的方法,通过语言进行阐述。(三)新奥地利学派——新奥地利学派重视均衡实现的市场竞争过程分析,从不完全信息出发,把竞争性的市场过程理解为分散的知识、信息的发现和利用过程,而市场不均衡就是因为存在着未被发现的信息或信息不完全而造成的决策失误所导致的利润机会的丧失。(三)新奥地利学派——重视人类行为的研究,认为经济生活的手段和目的之间的关系要受有创造性的人的行为的制约,这种有创造性的作用定义为创造精神。市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只要确保自由的进入机会,就能形成充分的竞争压力,唯一能真正成为进入壁垒的就是政府的进入规制政策和行政垄断。(三)新奥地利学派——新奥地利学派认为,社会福利的提高源于生产效率而非哈佛学派强调的配置效率,只要不是依赖行政干预,垄断企业实际上是生存下来的最有效率的企业,这导致新奥地利学派对大规模的企业组织持宽容的态度,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本来就是淘汰低效率企业的过程。
——在政策主张上,新奥地利学派提出以完全的自由市场来获得充分的竞争,完全否定反垄断和规制政策。(三)新奥地利学派
哈佛学派新奥地利学派理论观点自由竞争必然形成垄断,从而降低资源的配置效率市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并可形成最有效率的垄断企业,反对政府人为设定进入和退出壁垒。政策主张提倡政府干预,主张政府应采取反垄断政策和规制产业的发展政策。全面否定了哈佛学派的结构主义政策,认为最有效的促进竞争政策是应该废除那些过时的规制政策和不必要的行政垄断,只要政府不介入,市场进入完全自由就能够确保充分的竞争。进入壁垒进入壁垒限制了竞争,因而损害了资源配置效率。进入和退出壁垒都是政府人为设定的障碍,妨碍了市场自由竞争和资源有效配置。反垄断政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鼓励企业间的兼并、联合和重组研究特点结构主义,重视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绩效的影响分析行为主义,重视市场竞争的行为性和过程性分析表2-3哈佛学派与新奥地利学派的比较(四)新产业组织理论时间:始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人物:泰勒尔(Tirole)、克瑞普斯(Kreps)斯宾塞(A.M.Spence)、奥多瓦(Ordover)、夏皮罗(Shapiro)、萨洛普(Salop)、施瓦兹(Schwartz)、施马兰西(Schmalensee)、迪克西特(A.K.Dixit)、蒂罗尔(J.Tirole)、韦利格(R.D.Willig)主要观点:运用博弈论来分析企业的策略性行为,非合作博弈成为分析企业之间策略行为的基本工具,企业可以通过非市场的制度安排解决传统的市场问题。(四)新产业组织理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业组织研究进入了“理论期”,理论模型取代统计分析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了以突出理论研究为特征的“新产业组织理论(NewIndustrialOrganization)”,主要成果有交易费用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激励理论和企业内部组织结构、治理结构等。——1988年,法国经济学家泰勒尔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是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标志着新产业组织理论的兴起。(四)新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及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力量,而市场结构则被看作内生变量,并且不存在反馈线路,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进行更加紧密的结合。——在研究方法上,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将博弈论引入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在政策主张上,反对将反托拉斯政策仅仅局限于禁止水平价格的协调,提倡加强对大企业行为的反托拉斯管制。——新产业组织理论有3个特点: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突破了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博弈论的引入。(四)新产业组织理论※博弈论方法简介——寡头们的决策是相互作用的。每一个企业作决策时都意识到竞争对手的存在,所作的决策都要建立在对竞争对手行为的猜测或者对竞争对手行为做出反应的基础上。因此,每个企业的得益和利润不仅取决于自身的决策,也取决于其他厂商的决策,即部分地取决于厂商决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在分析寡头企业决策行为时,就必须把各种决策者之间的策略的相互作用纳入到经济模型中。(四)新产业组织理论(五)新制度学派时间:20世纪8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诺斯(North)、威廉姆森(O.E.Williamson)、阿尔钦(Alchian)主要观点: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作了系统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五)新制度学派
——新制度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将康芒斯(J.Commons)的“交易”和“未来性”的概念、科斯(R.Coase)的“交易费用”的概念和分析方法引入产业组织分析。——新制度学派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从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的变异以及对经济运行效果的影响。小结学派名称理论基础研究重点研究方法哈佛学派信息完全、垄断竞争理论市场结构案例研究,统计计量研究,跨部门交叉分析芝加哥学派信息完全、经济自由主义、达尔文进化主义市场绩效案例研究,新古典主义的价格长期均衡分析可竞争市场理论可竞争市场、沉没成本、“打了就跑”策略可竞争市场案例研究,新古典主义的长期均衡分析新奥地利学派信息不完全创新和竞争的过程行为主义分析法新产业组织理论信息不完全、交易成本、有限理性市场行为博弈论、行为主义分析法新制度学派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内部产权结构与组织结构制度分析或结构分析方法,边际分析方法思考题(一)名词解释产业组织、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市场结构、市场集中度、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二)简答题1、什么是“马歇尔冲突”?
2、简述“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的主要内容及政策建议?并简要分析两者的区别。3、试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分析框架,分析我国某一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手车协议样本
- 躯体感觉障碍病因介绍
- 苔藓样念珠状疹病因介绍
- 药物性肾损害病因介绍
- 内蒙古通辽市(2024年-2025年小学六年级语文)部编版质量测试(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中考地理总复习八上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教材知识梳理
- 畜禽粪便+尾菜膜覆盖好氧堆肥技术规范
- (参考)塑料壶项目立项报告
-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南京市六年级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真题重组卷(统编版)-A4
- 2023年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学校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一)
- 人防工程给排水管道隐蔽工程检查验收记录表(隐蔽)
- 最新版护理常规
- 施工过程中淤泥质土层分级放坡开挖土坡稳定性计算书
- 上线切换12系统报告
- (新教材)广东粤教粤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4.21 自然的选择 课时练(同步练习)
- 胖东来商贸集团各项管理制度
-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
- DB37T 3366-2018 山东省涉路工程技术规范
- ICD-10恶性肿瘤编码整理版
- 丙二醇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yu-new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