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1/22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的治理 ——以四川省为例OntheTreatmentofRegionalDualStructure-TakingtheSichuanProvinceasanExample教学单位__姓名____________学号____年级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职称___二XXX年XX月XX日目录目录……………2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4前言……………5一、选题思考……………5二、研究目的、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5三、研究意义……………5第一章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6第一节二元结构与二元结构治理……………………6第二节国外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6第三节国内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7第四节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评述……………8第二章四川省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分析………………9第一节四川省二元结构的现状分析…………………9一、四川省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9二、四川省二元社会结构的现状分析……………11第二节四川省二元结构的成因分析…………………13一、工业发展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14二、农业发展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14三、城乡分治体制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14四、城乡体制改革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15五、区域条件差异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15第三章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问题探讨……………………16第一节政府公共物品支持,推动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16第二节加快“新农村建设",推动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17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17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17第三节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17一、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工业并举………………17二、充分利用国防科技优势及资源能源优势……18三、优势产业集群的建设…………19第四节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19一、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20二、川南经济区快速崛起…………20三、攀西经济区高速增长…………20四、川东北经济区培育产业………21五、川西北经济区点状发展………21第四章总结…………………22参考文献………………………23附录……………24致谢……………27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的治理——以四川省为例摘要: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中国不仅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而且还存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具有的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了较为特殊的二元结构。本文以四川省作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研究对象,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为主导,以工农业现代化为基础和支撑,以统筹区域发展为纽带,有效推动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思路.关键词:四川省二元结构统筹发展OntheTreatmentofRegionalDualStructure—TakingtheSichuanProvinceasanExampleAbstract:Theconversionofdualeconomicstructureisthemajorsubjectintheoryandinpracticeforallthedevelopingcountries.However,Chinanotonlyhasthedualeconomicstructure,butalsoownsthedualsocialstructurethatotherdevelopingcountriesdonothave.Nowadays,Chinaformedarelativelyspecialdualstructure。Inthisarticle,withtheconstructionofanewsocialismcountry,theauthortakestheSichuanprovinceastheobjectofanalyzingtheregionaldualstructure.Inordertoeffectivelypromotetheregionaldualstructure,theauthoradvancesthatthegovernmentshouldprovidethepublicgoodsasthebody,taketheindustrymodernizationandagriculturemodernizationasthefoundation,anddevelopregionsasawholeasthelink。Keywords:Sichuanprovincedualstructureoveralldevelopment前言一、选题思考二元经济结构转换是发展中国家共同面临的重大理论研究与实践课题。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如何实现异质的二元经济结构向同质的现代化的一元经济结构转换。但我国不仅存在二元经济结构,而且还存在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具有的二元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转换和二元社会结构治理构成了当代中国的“二元结构治理难题”。本文以四川省为例进行二元结构治理的相关探讨,希望可以为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提供一些理论支持与现实指导.二、研究目的、结构安排及研究方法(一)研究目的本文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等重要发展战略,探索一条适合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的出路,以寻求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思路.(二)结构安排围绕论文的研究目的,本文在结构上作了如下安排:前言部分介绍本文的选题思考、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意义等内容;第一章对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二章对四川省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进行相关分析;第三章对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问题进行相关探讨;第四章是全文的总结。(三)研究方法本文以四川省为例来寻求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思路.所以,全文以实证研究与规范分析为主。同时,还涉及到逻辑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方法与实证比较分析方法等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三、研究意义(一)学术意义二元结构治理是发展经济学的重要课题,也是区域经济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研究范畴.它还涉及到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学科的理论知识。任何理论都是不断发展完善的,二元结构理论也是一样。本文以四川省为例探寻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思路,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二)应用意义四川省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民族大省,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过度阶段.对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进行相关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且有利于推进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而,以四川省为例探寻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理论模式与实践思路,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第一章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当代发展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作为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发展中大国,不仅体现了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现象,而且还存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二元社会结构。第一节二元结构与二元结构治理二元结构即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的有机复合。二元经济结构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概括为两大部门,即城市中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现代化部门和农村中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传统部门。二元社会结构则是通过以二元户籍制度为核心,包括二元就业制度、二元福利保障制度、二元教育制度、二元公共事业投入制度在内的一系列分割城乡、区域的社会制度安排而人为构建的城乡、区域隔离的社会结构.二元经济结构是二元社会结构的基础,二元社会结构反作用于二元经济结构,两者复合而成的二元结构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把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和二元社会结构的治理这两大方面统称为“二元结构治理”。第二节国外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二元结构”作为一个术语,最早被用于分析人类社会经济现象的是由荷兰经济学家伯克在其1953年出版的《二元社会的经济学和经济政策》一书中提出的。他在对19世纪荷兰的属地-东印度(今印度尼西亚)的社会经济状况的研究中,将该国的社会经济划分为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二者在社会文化和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这种差别导致了传统部门和现代部门中的个人效用函数、行为准则以及资源配置方式迥然不同。伯克的研究具有开创性,但也仅是描述性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刘易斯于1954年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的。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由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构成的二元经济结构.农业部门劳动力的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劳动力向城市工业部门转移,提供无限制的劳动力供给。随着人口增长的巨大压力,传统农业部门中的劳动力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当人口远大于所需人口数时,边际效益几乎为零.农业生产者的工资不再等于边际效益,仅能维持生活基本需要.但城市现代工业的边际生产力和工资明显高于农村,从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随着城市工业规模的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增加,最终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城市工业继续发展,必然出现工农业对劳动力的争夺,促进农业向现代化迈进,从而形成现代工业占主体的一元经济结构。但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忽视了剩余产品的出现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先行条件和农业对工业增长的促进作用。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对其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于1961年发表了一篇重要论文《经济发展理论》。他们建构了“拉尼斯—费景汉模型”,清楚地阐明了工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他们把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流动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类似于刘易斯模型。第二阶段是工业部门对边际生产率低于农业平均产量的劳动力进行吸收。此时,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为正值。劳动力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导致农业部门出现萎缩。农业向工业提供的剩余减少,农产品供给短缺,从而使工农业产品间的贸易条件转而有利于农业,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涨。第三阶段是经济完成了对二元经济的改造,农业完成了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工农业的工资都由其边际生产力决定,工农业间劳动力的流动完全取决于边际生产力的变动.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乔根森创立了一个新的二元经济模型。他否认农业有边际生产率为零的剩余劳动存在,也不认为工农业的工资水平是固定不变的。其思想主要是两点:第一,农业剩余是农业产出增长超过人口最大增长的结果。农业产出假定都是粮食。在农业产出达到人口最大增长率之前,农业产出增长会被人口增长所消耗,不可能产生农业剩余.只有农业产出增长超过人口最大增长率时,才会产生农业剩余。第二,农业剩余是工业部门产生和增长的前提条件和规模限度.没有农业剩余,就没有劳动力的城乡转移。农业剩余一旦出现,就促使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工业部门开始增长。农业剩余越大,农业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的规模越大。随着工业资本的积累,工业增长也就越快。工业部门的工资等于边际生产力,农业部门的工资等于劳动的平均产品。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工业的发展取决于“农业剩余"和“人口规模”。舒尔茨则从农业和工业,农村与城市的关系问题入手,认为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不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经济理论,而是一种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因为刘易斯认为城市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农村只能被动地接受城市工业化的结果。只有城市工业化进程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促使或迫使农业向现代化迈进。他从农业就业不足、收人低下和收人不稳定等现存的基本问题出发,提出了三个改造传统农业的保障:制度保证、技术进步、对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他还提出了一系列较为具体的措施,直接从农村出发来主动解决问题.托达罗提出的人口流动模型认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根据对在城市里获得较高工资收人的概率和相当长时间成为失业者风险的权衡结果。二元经济结构造成了较大的收人差异,加剧了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失衡,失业增加。因此,应该发展农业,扩大农村中的就业机会,从而缩小城乡就业之间的不平衡.他认为依靠工业扩张不可能解决发展中国家的失业问题,一切人为地扩大城乡实际收入差异的措施必须消除,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解决城市失业的根本出路。缪尔达尔还将刘易斯的部门二元结构延伸到区域二元结构。他认为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了经济的不平等,而经济的不平等又进一步加剧了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如此不断“循环”和“累积”,最终形成地区间、国家间在地理上的二元结构.他提出了地区间不平衡发展战略,即通过发达地区的优先发展,再利用其“扩散效应"带动其他地区发展.第三节国内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二元社会结构的概念是农业部原政策研究中心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课题组于1988年最早提出并详细论述的。文章把城市社会作为一元,而把农村社会作为另外一元。文章指出:“二元社会结构包括户籍、住宅、粮食供给、副食品供给、燃料供应、教育、医疗、就业、保险、劳动保护、婚姻、征兵等10余种制度,同时指出这些制度是判断农民和市民阶层的依据,两个阶层在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呼吁走出二元,进而走向现代的工业化与城市化"。国内学者致力于二元结构问题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本文仅列举了部分二元经济结构的研究成果。有以我国的二元经济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蔡昉,1989;陈迪平,2002),也有以我国某一地区的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俞荣根、李盛全,2002);有从二元经济结构与农业经济发展的关系方面进行考察的(车明诚、王慧颖,2002),也有从二元经济结构的强弱与城乡收入分配的关系方面加以分析的(陈宗胜,1994).同时,还有的学者针对近年来我国国内需求不足的特点,从市场出清以及有效需求方面对二元经济理论进行了较为深刻的研究(王检贵,2002).第四节二元结构治理相关理论研究评述刘易斯模型、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乔根森模型为二元结构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但忽视了对农业的物质投资和城市失业问题的研究,忽略了劳动力转移障碍的存在。而中国二元结构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客观上存在着被一系列制度强行分离的农村劳动力市场与城市劳动力市场,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舒尔茨、托达罗、缪尔达尔等人丰富了二元结构治理的相关理论。国内学者则侧重于如何推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换,多为应用性研究。通过以上对比分析,可以总结出二元结构治理的核心内容包括三大部分:一是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是传统农业部门的改造,三是政府公共物品支持。以四川省为例进行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探讨,需要以明晰的理论为指导,需要借鉴国内外学者有益研究成果,需要结合四川省的省情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第二章四川省二元结构的现状及成因分析四川省既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又存在二元社会结构.其形成既与自然禀赋的客观差异有关,又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人为因素有关。通过对四川省二元结构现状及成因的深入分析,有利于探寻一条适合地方区域二元结构治理的可行之路。第一节四川省二元结构的现状分析四川省二元结构体现在两大方面:一是四川省的二元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产业经济结构、区域经济结构与城乡经济结构上的二元性;二是四川省的二元社会结构,主要体现在社会保障、就业结构与教育体制上的二元性。一、四川省二元经济结构的现状分析(一)产业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产业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的二元性。可以从三次产业的从业者比例、社会劳动生产率及增加值比例三方面来进行考虑.从表2-1和附录中的图1、图2、图3可知:“十五”期间,四川省的二、三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第三产业的从业者比例增长迅速。而第一产业的从业者比例较大,第一产业的社会劳动生产率以及国内生产总值增加比例远远落后于二、三产业。从而可知,四川省的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但其二元性十分明显,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表2-1:四川省“十五”期间三次产业从业者比例、社会劳动生产率及增加值比例年份三次产业从业者比例(以全部从业人员为100)三次产业社会劳动生产率(元/人)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以国内生产总值为100)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元/人)第二产业(元/人)第三产业(元/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200155.618.625.83747180821483722.936。640.5200253.919.226.94099196551583322。236。741。1200353。019。427.64514223511718821。237.841.0200452。119.528.45600273571911021.639.039.4200551.519.728。86086332982114220.341.338.4数据来源: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06/四川省统计局[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6(二)区域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区域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区域内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经济上的二元性.四川省共有21个市州、181个区市县。为了便于对比,本部分结合四川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五大经济区进行分析。从表2-2和附录中的图5、图6可知:无论是人口数量、地区生产总值,还是人均纯收入,五大经济区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差异。成都经济区是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川西北经济区则是发展最为落后的区域。近年来,川西北经济区的能源工业和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政府财政上的大力支持,该经济区在人均GDP高于川南经济区与川东北经济区。但该经济区是民族聚集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全省最低。可见,四川省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经济差异十分显著。表2-2:四川省五大经济区的基本情况(2005)指标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川西北经济区面积(平方公里)58203453738168269354236871—占全省(%)11.849。2316。6214。1148.2人口(万人)3019。361950.22630。442865.53176.74-占全省(%)34.922。67.333.22。0地区生产总值(亿元)4013.61343。32623。211404。92125.24-占全省(%)53.4417.898。318.71.67-人均GDP(元)132936888989249037086城乡居民存款余额(亿元)3287928。81343.061277.3866.89—占全省(%)55。715.75。821.61.1-人均(元)108864763544244583785农村人均纯收入(元)35953085259226401578注:①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以2004年户籍农村人口数据推算;②其他数据根据《四川统计年鉴(2006)》整理计算。资料来源:贾松青,侯水平.2007年: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P58(三)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现状城乡之间的二元经济结构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二元性与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二元性之上.从表2-3和附录中的图7、图8可以看出:在“十五”期间四川省的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距与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均呈扩大的趋势,二元特征十分突出.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方面,现实之中的城乡收入差距远远大于数据显示的结果.其原因有三: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的逐年增长掩盖了部分农民收入的下降,平均数淡化了城乡收入差距的严重程度;二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是衡量地方政府官员政绩的重要依据之一,“制度性说谎”可能夸大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真实数据;三是农村居民未享有城镇居民享有的诸多福利以及非货币化收入,而且其所种的粮食、养的家禽与家畜等都被折算成货币形式包含在了人均纯收入之中.在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方面,通过人均消费支出与恩格尔系数体现的消费水平的二元性也在增强。首先,居民消费支出的高低是其收入水平的真实反映。农村居民的部分收入须用于每年的生产性支出.但城市居民除可支配收入外还享有较高的福利保障,具有更强的消费支付能力。从而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差距逐年拉大。其次,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是判定生活发展阶段的一般标准①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60%之间为温饱;在40%-50%之间为小康;在40%以下为富裕。参见赵晓雷.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研究,2001.4:P34。“十五①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贫困;在50%-60%之间为温饱;在40%-50%之间为小康;在40%以下为富裕。参见赵晓雷.中国现阶段收入差距扩大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研究,2001.4:P34表2—3:四川省“十五"期间城乡居民人均纯收入、人均消费支出与恩格尔系数年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元)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20016360。471986。995176.172494.0740。2354.720026610.762107。645413.032654.0439.8353。920037041。512229。865759。092828.4338.9153.920047709。832580.286371.143299。1140.1955。620058385.962802。786891.273742.7539。3248.1数据来源: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06/四川省统计局[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6二、四川省二元社会结构的现状分析(一)社会保障②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等。②社会保障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一种社会安全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救助等。近年来,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得以逐步的建立与完善,但仍与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差甚远。对于农村居民而言,基本上没有养老保险与失业保险,主要依靠家庭养老以及自保。本部分以四川省2005年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情况为例对社会保障的现状进行说明。从表2-4和附录中的图8可以看出:四川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有1586126人,而农村居民仅为647007人,仅占总人数的28。97%;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达1121833万元,农村仅有8035万元,仅占总资金的6.68%。并且各地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成都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139702人,占总人数的56。71%;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为2446.2万元,仅占总资金的19.71%;而雅安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仅为160人,仅占总人数的0。3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仅为17万元,仅占总资金的0.54%。可见,四川省城乡、区域间的社会福利保障的二元特征非常突出。表2—4:四川省各地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情况(2005)地区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重(%)城乡居民低保总资金(万元)城市居民低保资金(万元)农村居民低保资金(万元)农村低保资金所占比重(%)全省64700728。9712021811218380356。68成都市24636610666413970256.71124139966.72446。219。71自贡市128056947533330326。016831.76831。70。00攀枝花市4065635120553613.623489.93412.677.32.21泸州市94458589273553137.625594.54994.3600。210.73德阳市130034707105932445.625727.24936。9790。313.80绵阳市10902110298960325.536856.56763.393.21。36广元市800227599840245.035403.64933.2470.48.71遂宁市92745761901655517.856051。45835.42163。57内江市803137746828453.545259.15208.650.50.96乐山市103469815852188421.156068.35796.7271。64.48南充市2142491720274222219.71101129781.5330.23.27眉山市457934337624175.283138。33111。926。40。84宜宾市124820967082811222。527277。66966311.64.28广安市1963587942311693559.556423。35265。41157.918.03达州市1261751133091286610。207214.37152.3620.86雅安市41133409731600.393137.93120。9170.54巴中市93285788261445915。504804.74686.71182.46资阳市79676626881698821.324320.44190。1130.33.02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4899248990.002005。52005。50.00甘孜藏族自治州100109216897842078。332678。71888。1790。629。51凉山彝族自治州8149671804969211。895410。85335.575.31.39注:①“空格"表示该项目统计数据不详或无该项数据;②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比重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和城乡最低保障人数之比;农村低保资金比重是农村低保资金与城乡低保资金之比。数据来源: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06/四川省统计局[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6(二)就业结构的现状从表2—5和附录中的图9、图10可以看出:在城乡的就业结构方面,四川省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05年,全省城镇就业人员增长到1228.9万人比2001年提升了2。3个百分点,占就业总量的26。1%.在产业的就业构成方面,四川省产业人员结构正由传统的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变,非农产业人员继续增加,就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第一产业由2001年的55.6%降至2005年的51。5%,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从2001年的44.4%上升到2005年的48.5%,增长了4.1个百分点。可见,“十五”期间,四川省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但仍需进一步调整。表2—5:四川省“十五”期间城乡就业结构及产业就业结构年份从业人员总数(万人)乡村从业人员(万人)城镇从业人员(万人)城镇从业人员比重(%)第一产业就业构成(%)第二产业就业构成(%)第三产业就业构成(%)20014664.83556。21108。623.855.618。625.820024667.63542.01125。624.153.919.226.920034683.53516.61166。924.953.019.427.620044691.03481。81290。227。552.119.528。420054702.03473.11228.926.151。519.728.8数据来源:四川调查总队。四川统计年鉴—2006/四川省统计局[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6(三)教育体制的现状本部分仅从教育机会不均等的角度以四川省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来考察基础教育的现状。“十一五"期间,四川省的城市化进程将会加快,将会有1000万农村人口进入城市①贾松青,侯水平.2007: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P302,其中不可避免会有大量学龄儿童和少年.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和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却形成了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制度性障碍.成都市是四川省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城市,其现行的教师编制仍是按户籍所在地学生测算和配编、核编的。为解决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据测算,成都市小学教师缺编近2000人,初中教师缺编近500人,而教师的编制问题又非成都市能够解决的①贾松青,侯水平.2007: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P302②贾松青,侯水平.2007: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P305第二节四川省二元结构的成因分析四川省二元结构形成与各区域自然禀赋的客观差异密切相关,也与城乡分治体制与城乡体制改革密切相连,还与工农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以四川省为例寻求地方区域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需要准确地把握其二元结构的形成原因.一、工业发展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一)“一五”时期的影响我国成立之初,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地区分布极端不平衡,全国工业70%以上集中在占陆地国土面积不到12%的东南沿海狭长地带.当时,四川省没有什么近代工业,其民族聚居地的家庭手工业和手工作坊的发展更是微弱。我国于1953年开始大规模经济建设。为了用好有限的建设资金,在“一五”时期形成了由中央政府直接安排投资规模、投资布局、投资方向等高度集中统一的投资管理体制。为了改变“东强西弱”的发展局面和备战的需要,期间国家加大了对中西部的投资。据统计,在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实际150项)中,内地为118项,占79%①刘兴全,刘秀兰.中国西部开发史话[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P115。内地投资比例的上升,加快了四川省的工业发展.但是,这些“①刘兴全,刘秀兰.中国西部开发史话[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1:P115(二)“三线"建设的影响建国后,我国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国际环境下于1964年开始了以国防、军工等重工业为主的“三线”建设。其重点主要是在广大的西部地区。作为主战场的四川省深受“重工业优先发展”赶超型战略的影响。一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四川省经济结构的失衡.首先,它背离了“农业—轻工业—基础加工业—重加工业”的一般工业化道路.其次,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制度及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促进了高资本积累的重工业发展,而以农业为原料的轻工业发展与农业自身发展却十分滞后.另一方面,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了就业结构的失衡。得到较快发展的重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十分有限。而属于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发展滞后,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十分微弱。二、农业发展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农业自身的缓慢发展是四川省二元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首先,农业缺乏资本投入,技术水平落后.农业长时间的资本贡献,降低了农民对现代科技掌握的能力与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其次,农产品加工率低,附加值利用率低.目前,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高达80%-90%,我国为20%-30%,而四川仅为10%②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196.再次,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有的农村地区大量对外输出高素质、强体力的劳动力,出现了所谓的“386199”留守部队③其中“38②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196③其中“38”指妇女、“61”指儿童、“99”指老人。三、城乡分治体制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我国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极为低下的情况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主要通过统购统销、户籍制度等城乡分治计划经济体制来降低重工业发展的成本以及减轻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城市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压力。城乡分治体制在当时极大地缓解了城市压力,但却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其一,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恶化了农民的贸易条件,阻碍了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其二,户籍制度致使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于农村,制约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三,城乡分治导致了城乡居民在就业、教育、社保等方面面临“机会不均等”现象,破坏了城乡、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说,城乡分治体制是以牺牲农村居民的利益与农业的发展来保障城镇居民的福利与工业的发展。四、城乡体制改革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改革开放后,我国的体制改革始于农村,着重于落实生产责任制、改革供销体制、鼓励发展副业以及多种经营等领域,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的发展.随后,进行城市的体制改革,主要体现在对企业放权让利、变革流通体制等方面,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而后,户籍制度等一系列改革让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慢慢向外输出,农村社会经济有所改观.但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点与发展速度都要远远高于农村,而且城市居民拥有更多的信息接收渠道与利益表达渠道,分散的农村居民难以统一意见而有效地争取到农村公共物品。四川省的二元结构特征愈加显著。此外,现行财政体制中的财权与事权不对称现象与现行行政体制中的“一票否决”现象仍然存在.农业的发展与农村的建设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城乡体制改革中的一些变异因素加剧了四川省的二元结构特征。五、区域条件差异与四川省二元结构的形成四川省地域广阔,各地区在自然、经济、文化等区域条件上存在的客观差异以及各地区不同的区域发展战略是四川省二元结构形成的又一因素。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四川省提出“依靠盆地、开发两翼,建设山区”的战略决策;20世纪90年代提出“依托两市,发展两线,开发两翼,带动全省"的区域战略;1997年重庆直辖后提出“依托一点,构建一圈,开发两片,扶持三区”的战略①其中①其中“两翼”指川南、攀西两大资源开发区,“两市”指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两线”指成都至重庆、成都至绵阳两点之间连接起来的区域,“一点”指成都市,“一圈”指成都经济圈,“两片”指川南、攀西两个片区,“三区”指丘陵、盆地、民族三个区。参考贾松青,侯水平.2007: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P167第三章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问题探讨要探寻一条适合于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的出路,需要结合前文诸多的影响因素进行考虑。在前文分析基础的之上,本部分提出以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为主导,以工农业现代化发展为基础和支撑,以统筹各区域的发展为纽带,推动四川省的二元结构治理的思路.第一节政府公共物品①这里的①这里的公共物品是指纯粹的公共物品或服务,即是那种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的且在消费上不具有竞争性、受益上不具排他性的物品或服务。高培勇.公共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P39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主要体现在政策支持和制度创新上。政策方面,政府需要以货币金融政策促进经济的全面发展,以产业政策促进经济的协调发展,以财政政策促进社会经济的公平发展。制度创新方面,政府需要对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等一系列制度进行制度创新。其中很多内容与后文重合,本节仅以社保制度创新进行简要说明。社会保障是经济发展的稳定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器。社保制度创新是二元结构治理的重要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其一,在农村地区推行“产品换保障”②产品换保障是指从农民现金收入不足的实际出发,在鼓励农民以货币缴纳保险费的同时,也允许农民直接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缴纳保险费,国家则用粮食风险基金等支农资金,从缴纳保险费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探索“国家补一点,农民交一点”的办法筹集养老保险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想和方法。参见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P188政策,建立起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二,据被征地农民的实际情况,可以选择一次性买断身份的“货币安置”,也可以选择为被征地农民及时提供就业的“招工安置”,还可以选择“投资入股安置”、“社会保险安置”、“住房安置”与“划地安置”等安置方式③投资入股安置:一是除青苗、地上物补偿费发给农民个人外,可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征地款以股份的形式,集中统一投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和保障。二是可通过土地的资产化、股份化,以征地后使用权的合作方式,参与利润分配,实现土地权益。社会保险安置是指在征地补偿中,不再向被征地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支付土地补偿和安置费用,而是核定农转非人员,将费用列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的②产品换保障是指从农民现金收入不足的实际出发,在鼓励农民以货币缴纳保险费的同时,也允许农民直接以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缴纳保险费,国家则用粮食风险基金等支农资金,从缴纳保险费的农民进行直接补贴,探索“国家补一点,农民交一点”的办法筹集养老保险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思想和方法。参见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P188③投资入股安置:一是除青苗、地上物补偿费发给农民个人外,可将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征地款以股份的形式,集中统一投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为被征地农民提供就业和保障。二是可通过土地的资产化、股份化,以征地后使用权的合作方式,参与利润分配,实现土地权益。社会保险安置是指在征地补偿中,不再向被征地村集体和农民个人支付土地补偿和安置费用,而是核定农转非人员,将费用列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设立的“安置费用”专户,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与被征地对象签订安置协议,对符合缴纳社会养老保险统筹条件的被征地人员,为其设立社会保险个人账户,达到退休年龄的,按月发放养老金。住房安置:将集体土地征为国有,以现代化城市小区为标准,在城乡结合部为农民建多层住宅,既可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安居问题,又能靠出租多余房子增加收入。划地安置:划出一定面积土地,给被征地农民留出一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既可通过发展二、三产业解决部分被征地农民的就业,还可通过壮大集体经济的。参见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P204-206④金保工程是全国劳动保障信息系统的总称,即一个工程,二大系统,三层结构,四大功能。亦即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简便、实用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包括社会保险和劳动力市场两大主要系统,由市、省、中央三层数据分布和网络管理结构组成,具备业务经办、公共服务、基金监管、决策支持四大功能。参考/chinese/zhuanti/492090.htm第二节加快“新农村建设”①这里指的①这里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和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川省要推进二元结构的治理,需要以政府为保障,以农民为主体,以城镇为外援,以产业为支撑,最终加快农业现代化与农村城镇化的步伐。一、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实质是实现农业与市场经济的全面对接,解决农业分散生产与市场相对集中、偏僻农村与远离市场中心的矛盾。切实推进农业现代化,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其一,加强农田、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科技、信息、病虫防治等公共服务体系。其二,积极完善土地流转制度,发展“市场+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②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P267的模式.其三,逐步将粮食风险基金等主要农副产品市场风险基金转化为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强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其四,支持“三农”②傅崇兰.城乡统筹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5:P267二、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农村城镇化是传统农村经济社会生活向现代城市经济社会转变的过程。其包括农村地域向城镇地域转化,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变和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向城镇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过程.推进农村城镇化,主要在于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其一,通过土地向规模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这“三个集中”,促进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其二,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创造条件,实现学籍管理信息化,建立义务教育IC卡③贾松青,侯水平.2007年: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P371-372,便于城镇化过程中流动人口子女的就学以及整个教育流程的监管。其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体系,打造“川妹子”、“川厨师”、“川建工”、“川保安”③贾松青,侯水平.2007年: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P371-372第三节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动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四川省的工业化进程比全国平均水平慢15年左右的时间④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164,仍处于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过度阶段。四川省必须通过“工业强省”④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164一、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工业并举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工业并举是中国特殊国情所决定的,也是四川省推行“工业强省”战略的必然选择。四川省传统的特色优势工业主要有重型装备制造业、国防科技工业、优势资源产业与特色农产品加工业这四个领域。高新技术产业主要有航空航天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生物技术产业和新材料制造业,其中航空航天制造业也属于国防科技工业的范畴。传统工业与高新技术工业并举,有利于促进四川省工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其一,可以利用先进技术取代传统技术,以促进设备的更新与工艺的改进;其二,可以采用先进工艺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以降低能耗与环境污染、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其三,可以通过高技术武装传统机械制造业,以推进生产设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及企业管理信息化,让制造业走上信息化轨道;其四,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提供食品、医药等工业急需的保鲜、冷藏、安全、外运等综合技术,以实现川菜、川药的现代化①参考①参考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185二、充分利用国防科技优势及资源能源优势(一)国防科技优势的充分利用抗战期间,大批工厂内迁形成了四川省工业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一五”与“三线"时期,国家在四川省进行了大规模的国防基础工业建设,大批企业、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入川;改革开放后,大量三线企业迁到四川省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大批国防科技工业成功转型;近年来,国家提出科技强军战略与国防现代化建设,四川省的国防科技工业又得到了一次较大的发展。四川省在国防科技方面形成了总量大、领域全、水平高、战略地位突出及军民结合强等多种优势。四川省应采取军民结合与现代化产权制度建设的方式,把已成熟的军民两用技术转向商品化、产业化、市场化,为工业强省培育产业支柱。成都的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是全国最有核电设计水平和实践经验的科研机构、德阳和自贡的东方电机、东方气轮机、东方锅炉及中国二重也有较强的电站设备制造能力以及提供制造核电机组设备的经验,可以考虑在四川省建立一个核电设计公司和核电设备制造公司;成都是全国具有研究、设计、制造、航空电子等配套齐全的主要航空工业基地之一,可以考虑在成都建立一个航空集团公司;四川省可以充分利用军工电子、航天电子、飞机电子、民用电子等具有全国竞争力的技术优势吸引外资与技术,形成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与研发基地②参考②参考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189-190(二)资源能源优势的充分利用四川省具有丰富的水能、天然气、钒钛、稀土等资源,水能经济可开发量达7611.20万千瓦,占全国1/4左右,探明储量的矿产达98种,钒、钛、天然气等11种居全国第一位③参考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192。同时,四川省已具备优质钢铁、氯碱化工、钒钛、稀土和电解铝等特色产业的开发基础,钒钛、稀土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初具规模,已形成攀钢集团的系列钢铁产品,天原的聚③参考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192为了充分发挥资源能源的比较优势,四川省应建设成为全国最大的水电基地和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基地。需要抓住国家鼓励西部发展优势资源产业的新政策,在严格的环保措施支撑下,利用水电和水资源发展高载能、高载水产业;利用钒钛等资源优势开发新材料;利用优势资源吸引国内外资金、技术入川。同时,改变单纯向外输电、输水、输资源的垂直分工格局,逐步形成水平的分工格局。并且让当地居民充分享受到资源开发的成果①参考①参考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193三、优势产业集群的建设生产要素的流动性是集聚发生的前提,较低的运输成本、较大的规模经济与制造份额是维持集聚的条件。四川省应当根据各区域的地理环境、经济技术基础、原有产业集聚状况充分利用各区域的比较优势、发挥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②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概括为生产成本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创新优势、国内市场竞争优势、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信用优势、产业组织优势。参见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247.在成德绵地区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等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在攀枝花、德阳、泸州、资阳等地主要发展冶金加工、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在泸州、自贡等地发展化工产业集群;让宜宾、泸州、成都、德阳等地形成饮料制造产业集群;在成都和农产品原料丰富的地区布局食品加工和轻纺产业集群③参考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249。总之,按照②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概括为生产成本优势、交易成本优势、区域营销优势、创新优势、国内市场竞争优势、国际市场竞争优势、信用优势、产业组织优势。参见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247③参考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249在各大产业集群建设的同时,也必须形成若干个带动力强、上中下游紧密联系、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链。具体而言,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应形成数字家电、集成电路、网络通信设备、软件和军事电子等产业链;医药产业集群应形成中药、化学药等产业链;冶金加工产业集群应形成优势钢铁、金属铝及加工、钒钛新材料等产业链;化工产业集群中应形成氯碱化工、天然气化工、芒硝等产业链;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中应形成大型发电成套设备、数控技术及设备、汽车和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饮料制造产业集群中应形成烟草、粮油制品、肉食品等产业链;轻纺产业中应形成纺织丝绸制品、皮革制品、竹木制品等产业链④参见④参见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248-P249第四节统筹区域发展,推动四川省二元结构治理⑤⑤本部分主要参考贾松青,林凌.四川区域综合竞争力报告2006[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0:P103-104;贾松青,侯水平.2007年: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P168-169、P204-206以及四川省“十一五”规划与发展[EB/OL]./zt_sczt/scsyw/统筹区域发展是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五个统筹”之中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全国主要是统筹东中西部的协调发展;地方区域主要是统筹发达区域与不发达区域的协调发展。四川省“十一五"规划将四川划分为“五大经济区”: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东南经济区与川东北经济区.因而,四川省的统筹发展就是要促进“五大经济区”间的协调发展。统筹发展必然涉及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川内外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相关内容。一、成都经济区率先发展成都经济区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资阳5市.该经济区是四川省最具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的地区,也是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该区域形成了以发电设备、重型装备、工程机械和机车车辆为代表的重大装备制造业,以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核技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以金融、物流、会展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以历史文化、商务旅游为特色的旅游业,以都市农业为代表的现代农业等优势产业.该经济区应按照“城乡一体,率先跨越"①贾松青,侯水平.2007年: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P168的思路,充分发挥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城镇发展水平较高和经济技术实力较强的比较优势,充分利用该区域内中等城市数量众多、经济腹地广阔的优势条件,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以成都市为中心,构建成都平原城市群,让一般产业从“核心层"向“紧密层①贾松青,侯水平.2007年: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P168二、川南经济区快速崛起川南经济区包括自贡、宜宾、泸州、内江、乐山5市。该经济区是四川省硫磷、天然气等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形成了以水电、煤炭为代表的能源产业,以化肥、甲醇、氯碱为代表的化学工业,以工程机械、大型锅炉为代表的重大装备,以名酒、茶叶为代表的饮料业,以差别化纤维、高档面料为主的化纤纺织工业等优势产业.该经济区应按照“产业整合、快速崛起”②贾松青,侯水平.2007年: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②贾松青,侯水平.2007年:四川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P168三、攀西经济区高速增长攀西经济区包括攀枝花市、凉山州、雅安市3个市(州)。该经济区水能、矿产、生物等资源极为丰富,形成了以水电为代表的能源产业,以钒钛、稀土为代表的新材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企业常见涉税疑难问题处理和风险规避技巧课件
- 2024至2030年中国多维营养粉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蝇蚴病防治药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酒花行业投资前景及策略咨询研究报告
- 2024年自动数字空中三角测量系统项目评价分析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自动补水设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脱色精制炭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竹纤维运动巾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电脑温控尿道微波治疗仪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4至2030年中国灯泡钥匙扣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医疗器械注册专员培训
- 生物丨金太阳(25-69C)广东省2025届高三10月大联考生物试卷及答案
- 期中测试卷(试题)2024-2025学年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 冷库保洁服务方案
- 中国戏曲 昆曲学习通超星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
- 2024-2030年中国移动云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高中政治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知识点总结
- 移动数字金融与电子商务反欺诈白皮书
- 医学课件血管性痴呆
-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解读(总)
- 2024年眼镜验光员(技师)技能鉴定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