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一单元第三节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_第1页
第4部分第一单元第三节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_第2页
第4部分第一单元第三节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_第3页
第4部分第一单元第三节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_第4页
第4部分第一单元第三节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筛选信息与分析概括(2015·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D项,居:任职。答案D★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指向“今之所谓廉者”“古之所谓廉者”的一组是(

)(3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根据第一段中“虽然,今之所谓廉者,有之矣。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可知“前有所慕于进而后有所惧于罪”说的是“今之所谓廉者”;根据第二段“古之所谓廉者,必始于不见可欲。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可知“不见可欲,故其奉于身者薄”指的是“古之所谓廉者”。故选B。答案B★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本文主要论说为吏之廉,其中对为吏者心理的剖析尤其深刻,有独到的见解。B.今之所谓廉者,本来有意于利禄,但慑于法律的威严,能够自律,管住自己。C.古之廉者,无所慕求,偶尔有了不廉的念头,也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D.在作者看来,郭文麓升任副使后,权位更加尊显,仍将保持古之廉者的本色。解析本题从以偏概全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C项无中生有。原文第二段“盖虽欲不廉,而无所用之也”,说的是“大概是即使(他们)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吧”,而并没有说“会克制自己,不付之于行动”。答案C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苟捐之不足以为名,而得之不足以为罪,则锥刀有所必算。(3分)(2)奉于身者薄,故其资于物者轻。(3分)(3)然则知侯者莫如余先也,而乌得无言乎?(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固定结构。(1)“苟”可联想《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中“苟”的意思,译为“如果”。“捐”,舍弃。“为”要根据宾语的不同灵活翻译,前一个翻译为“成就”,后一个翻译为“构成”。“锥刀”应理解其比喻义,翻译成“锥刀尖般的微利”,极言利益之小。(2)“奉”是动词“供奉”,推断相同位置的“资”也是动词,结合语境,翻译为“依赖”。“薄”翻译为“俭薄,微薄”。(3)“然则”为固定结构,要翻译成“既然这样,那么”。“莫”译为“没有谁”。“乌得”是“哪里能够”的意思。答案(1)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2)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3)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参考译文】

廉洁的官吏自古难有。虽然如此,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是有的。先前渴慕升官而后来畏惧罪罚,因此虽然他嗜好财利的心思比不上他竞逐升官的心思,而他规避罪罚的心思胜于他忧患贫贱的心思,羡慕与畏惧在内心中相持,那么这种情势之下他不得不勉强做到廉洁。(如果)他幸好一直处在有所羡慕、有所畏惧的地位,那么可以凭这一点终其一生而不至于败坏(声名),因而世人就因为他保全大节而称许他。有的人权力、地位逐渐达到顶峰,让人羡慕的(官职)已经得到了,就不再有畏惧罪罚的心理。至于仕途失意、没落(的人),不再自我振作,那么对羡慕的(官职)已经绝无希望了,就将甘愿触犯罪罚而不推辞。因此他们开始(进入仕途)时,缩着肚子(忍受饥饿),铭心刻骨地自甘贫苦;而后来呢,(他们中的有些人)甚至做出了超出贪婪残暴之徒都不做的事。世人见到他们那样,就说:“这个人,如今竟然像这样了!”却不知道(他们)自始至终本来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虽然这样,这还是在他们(声名)已经败坏之后说的。(实际上)正当他们刻意做出廉洁的行为时,他们(贪婪)的萌芽本来就已暴露了。如果舍弃了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千金之类的利益也必定有所割舍;如果舍弃了不足以成就名声,而得到了不足以构成罪行,那么他对锥刀尖般的微利也必定有所算计。世人看见他舍弃千金,竟然认为他气节奇伟,却不知算计锥刀尖大的微利,才是他们的真正心机,于是就称赞他廉洁。唉!这哪里算是知道古代的所说的廉洁的官吏呢?古代所说的廉洁的人,一定是从不见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开始的。不见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所以他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供养于自身的(东西)俭薄,所以他们依赖于外物的(程度)就轻微。虽然他没有羡慕和忧惧的东西,却未尝不清廉。大概是即使(他们)想不廉洁,(所贪财物)却没有适用之处吧。郭侯治理我们常州,用平易和乐、让百姓休养生息的政策来治理政事,而且尤其用廉洁清苦来自我约束。我刚刚见到郭侯的时候是这样的,那么也认为他就是当今所谓的廉洁的官吏了。与郭侯相处了一段时间后,听他的言论,考察他志向所在,才知道郭侯不是当今所说的廉洁的官吏。郭侯本性淡薄,厌憎繁华,(他)曾经说:“我就喜欢蔬食,而不喜欢肉食;用粗布做床褥睡觉才安然,用丝麻做床褥睡觉就心有不安。”他供养于自身大抵如此。郭侯大概是古代的廉洁的官吏吧。(我)听说郭侯的夫人也乐于吃粗食穿旧衣,跟郭侯的嗜好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古代廉洁的官吏,尚且或许难免与家人互相埋怨,因此越发知道郭侯的行为很难做到啊。郭侯在常州任职三年后,升任山东副使离开,郭侯的幕僚霍君、裘君和他的下属武进县尹杨君请求我写文章作为郭侯的赠序。郭侯的清廉,世人都已经全部知道了,为什么(还要)等待我的文章呢?虽然这样,我知道郭侯的廉洁不是出于贪慕与忧惧,而他担任州守的时候,还处在有可以贪慕、有可以忧惧的地位。从今往后,(他)官位越高,声望越隆,(原先)值得贪慕的(官职)得到了,而畏惧的东西去除了,郭侯的清廉还是这样的,这样之后,世人就会相信这样的说法:郭侯果真不是贪慕与忧惧的人。既然这样,那么了解郭侯的人就没有谁先于我了,我怎么能不说说呢?5.请用“/”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王慎中为文,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久乃变而从之。(选自《四库全书总目》)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篇短文,大致了解整个故事。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已而”前要断开;名词“秦汉”“旧作”作宾语,后面都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答案初亦高谈秦汉/谓东京以下无可取/已而悟欧曾作文之法/乃尽焚旧作/一意师仿/尤得力于曾巩/唐顺之初不服其说【参考译文】

王慎中写文章,起初也高谈秦汉时期的文章,认为汉代以后的文章没有可取之处。不久领悟欧阳修、曾巩写文章的方法,于是全部烧毁了以前的作品,一门心思地学习效仿,尤其致力于向曾巩学习。唐顺之起初并不信服他的学说观点,时间久了就改变自己的想法而跟从他学习。命题趋势及备考指向筛选信息1.近年来浙江卷对文中信息的筛选是如何考查的?

浙江卷近年来没有单独设题考查文中信息的筛选,但是2015年高考14套

卷,仍有天津和福建两套试卷考查了文中信息的筛选题。2.历年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设问方式主要有哪些?

①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全部)表现(表明、体现、属于)……的一组是;

②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记述、描写、反映)……的一组是;

③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描写)……和……的一组是;

④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间接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

⑤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部不能表现(描写、反映、体现)……的一组是。分析概括浙江卷近年来对内容的分析概括的考查题型是怎样的?考查重点是什么?从考查形式看,浙江卷近年来是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内容的分析概括的。纵观浙江卷近五年的分析概括题可见,考查重点不在对文章的“赏析”方面,而在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方面。“文中信息的筛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筛选出与题目相关的语句,二是能对照材料辨析题目中信息的正误。这里所说的“信息”,是指符合题目要求、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句子。考点一文中信息的筛选★1.(2015·天津卷)下列句子分编四组,全都能够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一组是(原文见本单元第二节考点一)(

)[先做后讲]①公输,天下之巧士,作云梯之械,设以攻宋,曷为弗取②九攻而墨子九却之,弗能入③刻木为鸢,飞之三日而不集④巧工为母作木车马、木人御者,机关备具⑤机关为须臾间,不能远过三日⑥作木鸢,每击楔三下,乘之以归A.①②③

B.①④⑥C.②⑤⑥

D.③④⑤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题干要求筛选体现“鲁班技艺高超”的句子。第①句说的是鲁班制造云梯这种器械来进攻宋,从侧面表现其技艺高超。第②句说的是墨子的守城阵式和装备很成功。第③句说鲁班雕刻的木鸢可以飞三天,也体现了他技艺高超。第④句说鲁班为他母亲做木车马、木车夫,机关完全齐备,体现了他技艺高超。第⑤句说机关只能在很短时间内起作用,不能够超过三天,不能体现他技艺高超。第⑥句是说鲁班造了一只木鸢,敲击机关三下,木鸢就可以飞,能体现其技艺高超。用排除法,答案选B项。答案

B2.(2014·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理解。A项,“扫庭除”中的“庭”应是庭院之意,据此可以推断“除”为“台阶”,正确。B项,“但”在文言虚词中多是连词,表轻微转折,可译为“只,仅”“不过”等。注意,文言文中“但”不作为“但是”讲,作为“但是”讲的是“然、而”等。C项,从整个句子的意思看,是说“乞丐们请求跟从他到他上任的地方”;从语法角度分析,“之”也是处在谓语动词的位置,据此推断C项,正确。D项,“间”是修饰限制“作”的,应该是“偷偷地、秘密地、暗暗地”的意思,结合句子,就是“暗暗地”帮助侦查刺探盗寇的情况。所以解释为“间或”是讲不通的。答案

D★(2)以下各组语句中,分别表现群丐的“侠义”和来懋斋先生“品性”的一组是(

)A.蒙先生赐以酒食,固属非分之宠

先生亦随时资给之B.以所得资为先生应试费

试后果捷南宫,得出为某邑宰C.若其他世俗之累,决不敢为先生浼

先生恐有所不歉,又恐背前日谊D.悬牌累月,迄无来领者

是以屡屡破获重要案件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A项,第一句是乞丐对先生的感激,没有表现乞丐的侠义。B项,第二句是说先生应试后果然考中,并没有表现先生的“品性”。D项,第二句是说先生借助乞丐的信息多次破获案件,也不能表现先生的“品性”。答案

C(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来懋斋先生家况奇贫,为人却慷慨大方,有过人的节操。乡试中举后,打算赴礼部应试,可缺乏资用。他采用民间打会的方式向亲友筹集资金,但遭到背弃。B.来懋斋先生把准备招待亲友的美酒佳肴拿给乞丐们享用。了解到先生的困境,乞丐们用行乞所得资助他,并护送其赴京应试。他们的义举受到赞扬,并因此常常获得馈赠。C.来懋斋先生在群丐的帮助下到达京都,如愿考中,得以出任县令。回乡省亲时,对逢迎讨好的亲友只是以平常态度对待。D.来懋斋先生任职期间,乞丐们给予他很多帮助,使先生政声卓著,升任郡守,而乞丐们不求任何回报。先生辞职归乡前,想给他们谋取职业,群丐都躲开了,先生引以为憾。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A项表述不当。原文中“性慷慨而有过人节”的“慷慨”应该是性格豪放,而不是大方。答案

A【参考译文】

来懋斋先生,家境非常贫穷,他性格豪放而又有超过他人的气节。参加乡试后,成功考取举人。心中又想着去参加礼部的考试,但是在旅资盘缠方面不足。按照乡里的风俗习惯,大凡应急缺乏资金的,可以召集亲戚朋友七八人各自拿出一份给发起的人,发起的人订立契约签字后拿到资金,事情结束之后发起人再按照次序还给人家,这就是所说的“会”。之后来懋斋先生说:“还不如设立一个会筹集资金。”于是就到亲戚故友们那儿请求了好几天,才得到七个人的同意。不过都是因为情面不能推托,勉强答应了但是心里的确又很不情愿。到了约定的日子,先生天刚刚亮就起床,打扫庭院台阶,准备好美味的佳肴,来恭候亲朋故友。谁知道太阳已经落山了,还没有一个亲朋故友踏进他的庭院。有一群乞丐经过他的家门,看见先生家里摆设了酒杯和菜肴,认为一定有人们所说的喜事。于是就都聚集在他的门外,以求得到吃剩后的剩饭残汤。在这个时候,先生也是饥饿和气愤交织在一起,于是就走出大门告诉这些乞丐说:“我在这里摆设菜肴陈设酒席,实际上是因为我要参加礼部考试的日期就要到了,但是赶赴京城的资金还有欠缺,心里就想着借这次酒宴设一个会,向亲朋好友分别借资,来应对燃眉之急。无奈亲朋好友背弃了我,今天竟然违背诺言,以至于我的酒宴菜肴成为了空摆设。既然是这样,与其让鱼、肉腐烂了,还不如我们大家共同饱餐一顿。你们都各自就座,我将作为东道主来和你们一起畅饮。”这些乞丐就走进厅堂享用,喝足吃饱后,对先生说:“我们这类人地位低下,承蒙先生赐给我们酒饭,本来就属于过分的宠爱了。现在请问一下,从这里到京城需要多少银两?”先生说:“只要让我在路途中不挨饿,并且能够平安顺利抵达京城就满足了。”这些乞丐应声站起来说:“这是区区小事,有什么艰难?我们愿意为此尽力,用沿途乞讨得到的钱物,供给先生食用。”每到一处,旅社的主人都赞赏乞丐的义气,又认为这件事很奇异,并赠送了先生很多财物。到达京城之后,这些乞丐们各自分道行乞,把他们乞讨得到的钱财给先生作为参加考试的费用。考试后先生果然成功被礼部录取,得以出任某邑的长官,按照惯例先回乡省亲。这些乞丐们也都催促他回乡。刚到达乡里,亲戚朋友问寒问暖表示庆贺的人很多,肩挨肩,脚跟脚。先生也不过很平淡地看待他们。这样过了多日到了将要赴任的时候,这些乞丐们都请求跟从前往他任职的地方。先生担心他们有不满足的地方,又担心自己背离了以往的友谊。正在犹豫间,有一个聪明的人似乎早已看出了他的心意,就说:“先生去做官,只管去做官;我们这些人去行乞,只管去行乞。只是有让我们为你效犬马之劳的地方,那么我们这些人愿意献上毕生力量。如果有其他的世俗的忧患,一定不能让先生你受到玷污,只让我们自己受到玷污。请你不要考虑再三了,先生你认为怎么样?”到达了任职的地方后,乞丐们都各自在四处行乞,只有晚上的时候才潜入一人到官署向先生问安罢了。先生也随时资助他们,但是乞丐们常常不接受。当时邑中有很多盗寇,乞丐们悄悄地侦查刺探,因此多次破获了重要的案件。到颁发奖赏的时候,悬赏的告示发布了几个月,最终也没有人来领取。先生却因为治理的声誉很高,由上司保荐升任郡守。先生本来是一个读书人,不能忍受官场的应酬,又看淡了功名利禄,于是就借着父母年事已高,请求回家侍养双亲。辞官后,想给乞丐们谋一份营生,他们竟然都躲避他而离开了。先生每次向人们说起这事,总是抽泣泪下,作为一件自己很遗憾的事。乞丐也是很侠义的啊。[思维建模]把握命题特点,准确排除干扰选项筛选信息题目经常因不明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而失分,因此透彻地理解把握题干要求,有利于准确排除干扰选项,快速找出答案。下面就高考的设题方式和选项设置陷阱进行详细分析和说明。设题方式对应陷阱筛选主体主要人物非其人物主要事件非其事件主要观点非其观点主要景物非其景物筛选特征一个特点非给出的这个特点两个特点(分别表现)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应顺序不对或同属一个特点表现方式全部表现选项有一句或多句不能表现直接表现混入间接表现间接表现直接表现便为不妥作者评述他人评述或自述便是陷阱筛选角度能表现不能表现的需要剔除不能表现能表现的就要排除[即学即练]1.[文本《陈情表》(略)]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李密孝顺祖母

的一组是(

)①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②臣侍汤药,未曾废离③非臣陨首所能上报④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⑤是以区区不能废远⑥乌鸟私情,愿乞终养A.①②④ B.①③⑥C.②⑤⑥ D.③④⑤解析题干要求筛选的是表现李密孝顺祖母的语句,联系全文可知,①表明祖母刘氏对李密的养育之恩,③表明对皇帝恩遇的感激,①③都不符合题干要求。再看其他四项:②叙述李密侍奉祖母的孝行;④上表,辞职,都是为了“终养刘氏”;⑤“不能废远”指不能停止奉养祖母而远离,“区区”形容孝情之切,态度坚决;⑥用乌鸦反哺的典故来表明终养祖母的愿望,表达至孝之心。当然,④“辞不就职”也可能由于李密仍在观望,暂不愿为新朝廷效力。但本题中,排除含有①③的项就可得出答案。答案

C2.[文本《项脊轩志》(略)]下列能够表现祖母对孙子关怀期望的一组句子是(

)①某所,尔母立于兹。②儿寒乎?欲食乎?③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④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⑤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②④⑤解析

①②写的都是母亲的语言动作,不是祖母的。故选C。答案

C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考查的是对选文整体或某个关键环节的信息的提炼和分析的综合能力。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1)对重要语句信息的转述;(2)对人物形象的简要概括;(3)对事件意义或后果的评述;(4)对文章主旨信息的概括。解答此类题目,可重点从以上四个方面考虑。考点二分析概括[先做后讲](2015·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本题通过一词多义设误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项,“斧钺之威”代指军事大权,据此推断“专”为“独掌”,正确。B项,上文说“将有三礼”,是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显然“目”是“条目”之意。C项,“次”结合下一句“将乃就舍”,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推断出“次”是“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D项,“合”是动词,主语是“白刃”,即兵器,指代军队,解释为“交锋”,正确。答案C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解析本题考查“则、为、之、乃”四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项“则”,“均为连词,就”。B项“为”,第一个为介词,相当于“给”“替”;第二个为动词,给予。C项“之”,第一个为结构助词,的;第二个为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乃”,均为副词,第一个意为“才”;第二个意为“于是,就”。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切军务的权力。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勇士英勇战斗。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锋,不愿后退。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高超的军事智慧。解析本题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表述不当。原文中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专心一意。因此,智谋之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B项变成了并列关系。答案B【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方法(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上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主将已经接受命令,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占卜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又拿着斧柄,授予主将斧刃,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深渊的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多就轻敌,不要认为任务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他人,不要凭着一己之力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是正确的。’“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君应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临敌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取胜于国外,建功于朝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武王说:“说得好啊!”武王问太公说:“我想要使三军将士,攻城的时候争先恐后地攀登,野外作战时争先恐后地冲锋,该怎么做呢?”太公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武王说:“请说说它的具体条目好吗?”太公说:“作为将领,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下雨不张伞篷,这叫作礼将。将领不以身作则,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在通过险阻要塞,遇到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要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领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安定了,将领才就寝;饭菜都做熟了,将领才吃饭;士兵不举火照明,将领也不举火照明,这叫作止欲将。将领不亲自抑制欲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饥饱。将领和士兵共担冷暖、劳苦、饥饱,因此三军士兵,听到擂鼓声就兴奋,听到鸣金声就恼怒。城墙高大,护城河很深,乱箭和垒石纷纷落下,士兵依然争先恐后地攀登;进行野战时,两军刚一接触,士兵就争先恐后地冲锋。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思维建模]解答分析概括题的思路与方法1.把握解题要领阅读原文时,要一边阅读,一边做标记(将重要的人物、时间、官职等信息勾画出来,将事件的起始点划开),为下面的分析判断打好基础。然后认真阅读选项,逐一对照原文,一定要注重细节上的差别。2.留心观察文章的细节部分具体来看,主要有:(1)留心文章的首与尾一般来说,议论性文章开篇点题,中间论证,结尾联系现实。开篇的论点和结尾的看法,往往是作者观点态度的直接呈现。如苏洵的《六国论》开头点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的观点,贾谊《过秦论》的结尾得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观点,都体现了这一特点。(2)留心议论抒情句议论抒情的话语往往是作者观点态度的直接体现,特别是在叙事类文章中,这一特点尤为明显。(3)留心所写的人和事不少文言文中,作者的写作态度是隐性的。对于这类文章,我们就要留心作者所写的人和事,以及所描绘的景和物,从中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对于纯叙事类文章,要细品所写人物的言行,如所写人物言语高雅,行为正派,一般来说,作者的态度是讴歌赞美。人物行事,瑕瑜互见,瑕不掩瑜,作者的态度也是以赞誉为主的。3.对于客观选择型归纳概括题,考生解题时要将各选项和原文认真比对,注意避开常见的设题陷阱(本节“突破聚焦提升”部分有详细讲练内容):(1)张冠李戴故意混淆材料中人物与事件的对应关系。(2)曲解文意故意对某个词语或观点做错误的理解。(3)以偏概全有意舍弃某些东西,使概述不够全面。(4)无中生有材料中没有的内容,在选项中却提到了。(5)混淆时态把材料中还未发生的事说成是已发生的,或把已发生的事说成是未发生的。(6)强加因果在陈述时把本无因果关系的两个事件硬加上因果关系。[即学即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杨信民,名诚,浙江新昌人。乡举入国学。宣德时,除工科给事中。母忧归。营葬土石必躬舁数百步,曰:“吾葬吾母,而专役他人,吾不安也。”服阕,改刑科。寻以王直荐,擢广东左参议。清操绝俗,尝行田野,访利弊为更置。性刚负气,按察使郭智不法,信民劾之下狱。黄翰代智,信民复发其奸。已,又劾佥事韦广,广遂讦信民,因与翰俱被逮。军民哗然,诣阙下乞留信民。诏复信民官,而翰、广鞫实,除名。景帝监国,于谦荐之,命守备白羊口。会广东贼黄萧养围广州急,岭南人乞信民,乃以为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士民闻而相庆曰:“杨公来矣。”时广州被围久,将士战辄败,禁民出入,樵采绝,而乡民避贼来者拒不纳,多为贼所害,民益愁苦归贼。信民至,开城门,发仓廪,刻木锲给民,得出入。贼见木锲曰:“此杨公所给也。”不敢伤。避贼者悉收保,民若更生。信民益厉甲兵,多方招抚,降者日至。乃使使持檄入贼营,谕以恩信。萧养曰:“得杨公一言,死不恨。”克日请见。信民单车诣之,隔濠与语。贼党望见,欢曰:“果杨公也。”争罗拜,有泣下者。贼以大鱼献,信民受之不疑。萧养且降,而都督董兴大军至,贼忽中变。夜有大星陨城外,七日而信民暴疾卒。时景泰元年三月乙卯也。军民聚哭,城中皆缟素。贼闻之,亦泣曰:“杨公死,吾属无归路矣。”未几,兴平贼,所过村聚多杀掠。民仰天号曰:“杨公在,岂使吾曹至是!”讣闻,赐葬祭,录其子玖为国子生。广东民赴京请建祠,许之。成化中,赐谥恭惠。久之,从选人卢从愿请,命有司岁以其忌日祭焉。(节选自《明史·杨信民传》,有删改)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信民性格刚直不阿。在担任广东左参议时,他弹劾了郭智,揭发了其继任者黄翰,又弹劾了佥事韦广,使他们都受到应有的处理。B.杨信民军事才能出色。他守备过白羊口,在贼寇围困广州的紧急时刻,临危受命,担任右佥都御史,他单车赴约,平息了贼寇之乱。C.杨信民体恤百姓。他进入广州城,分发仓粮,让百姓能出入;他富有仁心,贼寇见他,也欢呼并争相下拜,有的甚至哭泣流泪。D.杨信民受到朝廷的褒扬。他去世后,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答应百姓建其祠堂并赐谥号恭惠;皇上还命主管部门每年在其忌日祭祀。解析B项,“军事才能出色”誉之过重,“平息了贼寇之乱”属无中生有。B【参考译文】杨信民,名诚,是浙江新昌人。乡试中举进入国学。宣德年间,被授予工科给事中。(因)母亲去世回家。安葬的土石一定亲自抬几百步,说:“我安葬我的母亲,却专门役使别人(来干),我心中不安。”守丧期满,改任刑科。不久因王直推荐,提拔他为广东左参议。他高尚的情操非同一般,曾经在田野上行走,寻访利弊进行变更。他生性刚强不屈,按察使郭智不守法,杨信民弹劾他,使他进监狱。黄翰代替郭智,杨信民又揭发他的奸邪。不久,又弹劾佥事韦广,韦广于是揭发杨信民,因此杨信民与黄翰一起被逮捕。军民哗然,到京城请求皇上留下杨信民。皇上下诏恢复杨信民的官职,而黄翰、韦广罪行审问属实,除去他们的官名。景帝监管国事,于谦推荐杨信民,命他守备白羊口。恰巧广东贼寇黄萧养围困广州紧急,岭南人向杨信民求救,于是授予他右佥都御史巡抚其地。军民听说后相互庆祝说:“杨公来了。”当时广州被围困很久,将士作战总是失败,禁止人民出入,砍柴被阻绝,并且躲避贼人而来的乡民被拒绝不让进入,大多被贼人杀害,百姓更加愁苦而归附贼人。杨信民来后,打开城门,分发仓库里的粮食,刻木锲给百姓,百姓得以出入。贼人看见木锲说:“这是杨公给的。”不敢伤害。避贼的人都收留保藏它,百姓好像得到新生。杨信民加紧操练士兵,多方招抚,投降的人一天天到来。于是派使者拿着檄文来到贼营,用恩信告知。黄萧养说:“得到杨公一句话,死而无憾。”约定日期请求相见。杨信民单车到那儿赴约,隔着护城河和他说话。贼党望见,欢呼说:“果然是杨公!”争相下拜,有哭泣流泪的。贼人用大鱼进献,杨信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黄萧养将要投降,而都督董兴大军到来,贼人忽然变卦。晚上有颗大星在城外坠落,七天后杨信民突然发病去世。当时是景泰元年三月乙卯日。军民聚在一起痛哭,城中人都穿着白色的丧服。贼人听说了这件事,也哭道:“杨公死了,我们这些人没有退路了。”不久,董兴扫平贼寇,所过村落多遭受杀掠。百姓仰天号哭说:“如果杨公在世,怎么能使我们到这地步!”讣告传到朝廷,皇上赐予送葬的祭品,录用其子杨玖为国子生。广东百姓赴京城请求给杨信民建祠堂,皇上答应了。成化年间,赐谥号恭惠。很久以后,皇上听从选人卢从愿的请求,命主管部门每年在杨信民忌日那天祭祀。6大比对法帮你解决分析概括题分析概括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和重点题,命题者会有意设置错误陷阱,干扰考生的判断。我们可以采用比对法来解答这类题目。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地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比对的内容是:时间、地点、人物、关键词语、添加内容和因果关系等。一、比对时间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搞错。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1.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2013·广东卷)咸平二年,夏,(张)咏以工部侍郎出知杭州。属岁歉,民多私鬻盐以自给。捕获犯者数百人,咏悉宽其罚而遣之。官属请曰:“不痛绳之,恐无以禁。”咏曰:“钱塘十万家,饥者八九,苟不以盐自活,一旦蜂聚为盗,则为患深矣。俟秋成,当仍旧法。”五年,真宗以咏前在蜀治行优异,复命知益州。选项:C.在歉收时,张咏主张对贩私盐的人从轻处分,并建议从此后都减轻刑罚。答案从时间错位角度设误,原文中是“俟秋成,当仍旧法”,意思是到秋天有了收成再恢复旧法,而不是“从此后都减轻刑罚”。【参考译文】咸平二年夏天,张咏凭工部侍郎身份出任杭州知州。由于年成不好,百姓多私下贩卖盐来自谋生路。官府捕获犯法的数百人,张咏都放宽了对他们的处罚然后把他们放了。属下请求说:“不严厉惩罚他们,恐怕无法禁止这样的事情发生。”张咏说:“钱塘十万户人家,饥饿的人家有十之八九,如果(他们)不靠(贩卖)私盐来养活自己,一旦纷纷聚集做盗贼,那危害就大了。等到秋天收获了,应该依旧沿用原来的法律。”咸平五年,真宗因为张咏以前在蜀地政绩优秀,又任命他做益州知州。二、比对地点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2.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郭应聘,字君宾,是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郎中,出为南宁知府。迁威茂兵备副使,转广东参政。从提督吴桂芳平李亚元,别击贼首张韶南、黄仕良等。迁广西按察使,历左、右布政使。隆庆四年大破古田贼,斩获七千有奇。已,从巡抚殷正茂平古田,再进秩。(选自《明史·郭应聘传》)选项:A.郭应聘是福建莆田人,先后做过南宁知府,广东、广西按察使及左、右布政使,后因跟随巡抚殷正茂平定古田,再次升职晋级。答案此选项地点表述有误。“广东、广西按察使及左、右布政使”应为“广东参政,广西按察使及左、右布政使”。【参考译文】郭应聘,字君宾,是莆田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的进士。授职为户部主事。历任郎中,出京担任南宁知府。调任威茂兵备副使,转任广东参政。跟随提督吴桂芳平定李亚元,攻击叛贼的首领张韶南、黄仕良等人。调任广西按察使,历任左、右布政使。隆庆四年大败古田的叛民,斩杀七千多人。此后,跟随巡抚殷正茂平定古田,再次升职晋级。三、比对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3.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2015·江苏卷)夫人吴氏,故丞相正宪公充之女,封寿安县君。男一人,曰宪,滑州韦城县主簿。女七人。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葬君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文忠公之兆,而宪来求铭。选项:D.欧阳发道德学问俱佳,不愧是名门之后。他去世后,苏轼感到很悲伤,让张耒写下了这篇墓志铭。答案从张冠李戴的角度设误,根据原文最后一句“而宪来求铭”,让张耒写墓志铭的是欧阳宪,不是苏轼。【参考译文】欧阳发的夫人吴氏,是先前丞相正宪公吴充的女儿,封为寿安县君。欧阳发有一个儿子,叫欧阳宪,任滑州韦城县主簿。有七个女儿。元祐四年十一月甲子,欧阳发被埋葬在郑州新郑县旌贤乡刘村的欧阳文忠公的墓地,欧阳宪来请我写了这篇墓志铭。四、比对关键词语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细心比对。4.阅读下面的原文与选项,认真比对,看选项分析概括是否有误。(2013·湖北卷)宋士之在羁旅者,寒饿狼狈,冠衣褴褛,袖诗求见,公之兄弟皆揶揄之。蓟公复为入言,急令铺设坐椅,且戒内人备酒馔。出至大门外,肃入,对坐,出酒馔,执礼甚恭,且录其居止。诸儒但言困苦,乞归。公明日遂言于世皇,皆遂其请。选项:D.滞留在北方的秀才们饥寒交迫,廉希宪不仅解除他们的困苦,还把他们举荐给元世祖,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