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鉴赏_第1页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鉴赏_第2页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鉴赏_第3页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鉴赏_第4页
【公开课课件】高考语文复习之诗歌鉴赏专题:咏物诗鉴赏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咏物(言志)诗

鉴赏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猜诗谜

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并结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解释

虽然我爱我扎得紧紧的瘦小身材,我有一丝芬芳之心不肯随意化为灰烬。美好的时节一到来,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爆竹的特点:结束小身材,时节、寒焰、万人头上一声雷托物言志:表达作者一旦时机到来就一鸣惊人的雄心壮志。

学习目标一、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二、掌握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考点解读1、考点要求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2、考查情况2008年广东高考考查了咏物诗,2013年广州一模(元诗刘因《秋莲》)、深圳一模(唐诗李贺《马》)考试考查了咏物诗。1【2008广东卷】两首诗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什么不同?【2013深圳一模】请你用三个词语概括诗中马的形象特征。【2013广州一模】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请用自己的话作答。3【2013广州一模】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2008广东卷】这两首诗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属性?都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013深圳一模【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一)题型——命题角度

形象手法情感(二)命题角度

——归纳

从题材上看,命题材料以写景抒情言志类诗歌为首选,2014年为送别诗,2013年和2010年为羁旅思乡诗,2012年为山水田园诗,2011年为写景抒情诗,2009、2008年为咏物言志诗,题材多样,富于变化。考查目标:题型、题量上保持稳定,均为2小题,共7分。考查点分布较为广泛,但重点突出,九年试题涉及和思想感情的考查,同时兼顾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考查。考查难度:从设题角度看,切入点都比较小,命题指向都比较明确,所给答案都比较简洁明了,所以总体难度不大。今年的古诗鉴赏似乎只需要会翻译就可以得分了。概念理解:(1)咏物诗:借描写

的________________

表达

___________

。(2)主要的写作技巧

。客观的“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特点

(形态、色彩或其所处的环境)诗人理想、志向、情怀托物言志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苏轼曾经说过,如果写咏物诗没有寄托,那便和儿童的猜谜诗差不多。

《唐诗宋词元曲鉴赏》的《唐诗之旅(下)》:《咏物诗四首》——顾况的《子规》,韩愈的《葡萄》,刘禹锡的《赏牡丹》,杜荀鹤的《小松》。

物主角情感物象特征啼血物象内在品质积冤不平诗人经历,社会环境,蒙冤屈死之人多、社会黑暗

表达情感:借咏子规表达了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的人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子规

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物象特征柔弱物象内在品质需要扶持诗人经历,社会环境,被贬遇赦

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

葡萄韩愈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意象特征真国色意象内在品质雍容华贵言志:表达了对牡丹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赏牡丹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意象特征埋没于深草有凌云之志时人不识意象内在品质小松:不甘埋没、坚强不屈时人:目光短浅诗人经历,社会环境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出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言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咏物(言志)诗鉴赏

(一).形式标志

咏物诗中的物或是描写对象,或是抒情的对象。

(1)从表达上看: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2)从题目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如虞世南的《蝉》,罗隐的《雪》等;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如贺知章的《咏柳》、黄巢的《题菊花》、于谦的《石灰吟》二常见意象言:精神品格、思想性格、志趣追求---(三).基本内容1.单纯咏物仅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色彩,最多表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载出?二月春风似剪刀。(三).基本内容

2.托物言志(寓意)名为咏物,实则为了咏人与抒情。往往通过描摹物象写其特征与精神,融入个人的情感,或借物抒怀,或以物自喻,或感时伤世。如李纲的《病牛》借牛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表达自己不忘抗金报国,为社稷苍生甘愿劳苦的心志。病牛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三).基本内容3.托物喻理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哲学或社会道理。如苏轼的《琴诗》道出只有主客体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乐来的道理。

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三).基本内容4.托物讽世通过咏物来揭示或批判社会的不公平的现象。如罗隐的《蜂》赞颂勤劳无私者的同时,更讽刺那些不劳而获者。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古代很多文人的通病,他们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吴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题榴花(朱熹)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jiàng英。

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色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杨柳枝(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四).常见感情

(2)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画菊(郑思肖)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寂寞开无主”、“花开不并百花丛”都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和“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都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3)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画眉鸟(欧阳修)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在林间啼叫比在笼中自由自在得多:对自己的向往对官场的厌倦;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呢?山上才没有风浪险恶,自由自在。两首诗主旨有一定差别,又有相似之处。(四).常见感情(4)表现自己的某种人生感悟、生活哲理;(5)抒写自己悠闲舒适、不慕富贵的心境(6)表达对时事难测,对某种丑陋现象的抨击。…………

(五).常用手法

具体描写的方法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正、侧面正面描写(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焚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环境烘托)。侧面烘托

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对比。

从抒情的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六).语言风格:慷慨悲壮、凄婉感伤。鉴赏咏物诗的方法: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2.咏物实写其特征(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

寄托的情感表现手法写了什么物有什么特点鉴赏思路物象的外形特征物象的神韵、品格诗人的理想、情操《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情感。译文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例题讲析】

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处环境—自身特点—作者处境—所言之志—手法分析—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托物言志,环境烘托。【高考备考】一、咏物与写景的区别1、从描写对象上,咏物诗中只有一个主体描写对象,主要描写此物的特点;而其它的诗中多是由多个景物构成一幅总体的画面,没有主次之分。2、从作用上,咏物诗是借详细描写物的特征来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而其它诗中的景物描写是通过一幅画面,渲染一种气氛,从侧面烘托作者的思想感情。二、鉴赏诗歌事物形象的关注点1、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词来分析物象2、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

某一民族对自然或社会的某些事物的一定的感受方式。阅读古典诗歌时,对于诗中出现的草木花果、鸟兽虫鱼以及月露风云等物象,我们要注意沉淀于其中的特定的含义和文化内涵。

3、鉴赏一般物象一定要结合作者的处境,了解作者的身世,分析作者所塑造的形象的象征意义。1、形象类考题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1、要点刻画了嫩新、洁净、清香怡人的竹子的形象。2、语言组织①概括+②分析严郑公宅同咏竹杜甫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色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注】①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公。②箨(tuò),笋壳。③帙,包书的布套。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三、解题指导1嫩绿的竹子还有一半包着笋壳,新长的枝梢刚刚伸出墙外。翠绿的颜色映照在书卷上感到光线暗了下来,竹影移过洒樽显得(更加)清凉。细雨冲洗后嫩竹显得很洁净,微风吹来,可以闻到幽幽的竹香。只要让人们不去砍伐,应当可以看到它长到拂云之高。2、手法类考题

1、要点2、语言①手法+②分析语言表述精炼、准确醉落魄·咏鹰

[清]陈维崧寒山几堵①,风低削碎中原路②。秋空一碧无今古。醉袒貂裘,略记寻呼处。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③。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注]①堵:座。②形容鹰掠地飞过。③轩举:意气飞扬。【答案】: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借用壁立的寒山、空旷的大地、澄碧的秋空等场景,来衬托鹰的形象。几座山峦像墙般低矮,鹰在广阔平原上秋风迅猛急速地掠过大地。天空澄清静谧古今不变。醉酣敞开貂裘,约略记得当年打猎时呼鹰逐兽的事情。男儿的空有一身武功绝技来和谁一争高下呢?年老了仍然意气飞扬,因为人间还有多少狐兔啊!月黑天的时候,正是鹰出猎的时机,在这样的时刻,我特别想你!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是用什么表现手法来写鹰的?请作简要分析。3、情感类考题指出这首词的写作手法并简析作者的情感。(4分)1、要点2、语言①内容+②情感术语恰当踏莎行雪中看梅花(元)王旭两种风流,一家制作。雪花全似梅花萼。细看不是雪无香,天风吹得香零落。虽是一般,惟高一着。雪花不似梅花薄。梅花散彩向空山,雪花随意穿帘幕。【答案】通过梅与雪同处于冬天,而气质不同,梅花的孤高与雪花的对比,①情感:对梅与雪的品格有所褒贬,突出了对梅花的喜爱和赞赏之情。②咏物诗常见提问方式

1.这首诗刻画了什么形象?有什么具体特点(特征)?作者借它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2.诗中所写形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对作者表达思想感情起了什么作用?3、诗中形象表现的情感特点有哪些?1.答题步骤(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组织答案:

运用()手法,以()自喻,托物言志,明写物的()特点,实写人的()品质,表达()感情。1、术语运用准确2、表述语言精练解题指导2.语言【例题讲析1】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①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①漏,指漏壶,古人计时的器具。“漏断”指夜深。

问:词中所描写的孤鸿的形象是怎样的?请作简要赏析。弯弯月亮挂在梧桐树梢,漏尽夜深人声已静。有时见到幽居人独自往来,仿佛那缥缈的孤雁身影。突然惊起又回过头来,心有怨恨却无人知情。挑遍了寒枝也不肯栖息,甘愿在沙洲忍受寂寞凄冷。“惊起却回头”,是说孤鸿惊恐不安,非常警惕;“有恨无人省”,说它身怀怨恨,却无人知晓,是不敢,也是不愿;“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虽有“栖息地”,却“不肯栖”,只好寄宿在寒冷、寂寞的沙洲里。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①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的形象:1、总结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物象。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2、结合诗句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3、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指出形象(物象)并概括物象的基本特征;(2)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3)点出形象的意义(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参考答案】:全词刻画了一个飘飞不定,惊恐不安,心怀幽恨,孤独寂寞的孤鸿形象。(步骤1)本词用“缺月”“疏桐”“断漏”“寒枝”“冷洲”等词语为孤鸿描绘了一个清冷萧瑟的环境;用“孤”“惊”“回”“恨”“寂寞”等词语极写孤鸿的神态和心理。(步骤2)作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自己贬谪黄州时期的孤寂处境和高洁自许、不愿随波逐流的心境。(步骤3)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①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语言:1、术语运用准确,2、表述语言精练【例题讲析2】

阅读下面的元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秋莲刘因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拟欲青房①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盛衰老眠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注】①青房:莲蓬。(1)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请用自己的话作答。(3分)(2)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请用自己的话作答。(3分)【补充细则】①本题如从干、香、叶、花等角度以“对象+特征”的方式作答,最高可给3分;如泛泛从整体上概括,最高给1分;两种作答方式可以综合给分。②以“对象+特征”的方式作答,要答出干、香、叶、花各自的特点。其中干的特征是“高耸”“瘦高”,不能答“亭亭玉立”“瘦小”;香气是“清淡”,不能答“清淡却传得很远”“香气四溢”;叶子是“颜色衰减”;花是“已经凋谢”或“将要凋谢”,不能答“花色衰减”。③从整体上概括,可以答“瘦削”“衰老”“清瘦”“憔悴”,不能答“孤独”“凄凉”“坚毅”“瘦小”“清高”“亭亭玉立”“冰清玉洁”“脱俗”等。秋莲元刘因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茎干高耸,香气清淡,荷叶枯萎,荷花凋谢。

[3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①清瘦、淡香、枯萎凋零。②清瘦但挺拔,气味淡淡的香,绿叶几乎掉光,红花也要凋零。①秋莲花小香淡,颜色淡,花瓣几乎落尽。②写了秋莲清瘦、挺立、清香淡远,不畏秋寒,不与翠红为群,清理丽孤傲的特征。【评分示例】(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分)(1)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请用自己的话作答。(3分)茎干高耸,香气清淡,荷叶枯萎,荷花凋谢。

[3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①作者通过写秋莲的兴衰都一一在自己的眼中忘去,放出扁舟的酒容易空,运用虚实结合,从而表达出诗人对朝代衰败的伤感。②表达了作者触景伤情,借酒浇愁的思想感情。①写了秋莲亭亭玉立,有淡淡清香,翠绿、清高的特征。②写了秋莲纤瘦、柔弱、淡雅、孤芳自赏,虽衰犹艳的特征。(1分)(1分)(0分)(1)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请用自己的话作答。(3分)茎干高耸,香气清淡,荷叶枯萎,荷花凋谢。

[3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2)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4分。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补充细则】①只分析作者可以给2分,从荷花和作者两方面分析可以给2分,只分析荷花最多给1分。②思想情感要突出不甘沉沦、想要有所作为的入世精神。秋莲元刘因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拟欲青房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盛衰老眼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①尾联写自己由盛至衰,年纪已变,但老眼依旧清晰透彻,不愿独卧扁舟品酒虚度晚年,表达自己虽年老体衰,但仍然有能力,希望施展才华,不想就此退隐度余生的心情。②尾联表达了作者虽然年老,但是依旧相信自己有一定的能力,不能逍遥自在。表现作者想要继续用自己的能力去努力创造一番事业的心愿。【评分示例】(1分)(1分)(2分)(1分)(2分)(1分)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4分。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①通过描写秋莲的逐渐凋零,独立傲立,表现了作者对年华将逝的无奈,同时尾联感情上升,尽管年华已逝,但仍可以在衰老中积极向上,使生命更有价值的乐观向上的态度。②表达作者对年事已高而不由叹息,但却并没有消沉,坚信自己能力依旧卓越,不会让自己轻易让自己早早安享晚年。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4分。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1分)(2分)(缺少对人的分析,扣1分)(1分)(2分)(分析没有扣紧诗句,扣1分)①当时正值秋季,莲花在秋风中摆动,已失去夏日繁盛的模样,作者由此感叹时光飞逝,已无法为朝廷贡献力量而叹息,但却依然对生活充满希望的思想感情。②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暮年壮心不已,不愿虚度光阴的思想感情。诗人借物喻人表达自己所处的境况,而尾联又直接抒情,各种盛衰事物都看在眼,万万不可沉于酒中。(1分)(1分)(缺少对人的分析,扣1分;思想情感空泛,扣1分)(1分)(1分)(缺少分析,扣2分)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4分。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①写出作者老年眼光依旧敏锐,感叹岁月已逝,以秋莲自比,看淡人世间风雨,淡泊名利,只能饮酒消磨时间。②表达了对岁月流逝的感叹,以及欲为祖国效力的雄心壮志。(1分)(分析不够全面,思想情感不对,扣3分)(1分)(缺少分析,思想情感不准确,扣3分)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4分。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①作者通过写秋莲的兴衰都一一在自己的眼中忘去,放出扁舟的酒容易空,运用虚实结合,从而表达出诗人对朝代衰败的伤感。②表达了作者触景伤情,借酒浇愁的思想感情。(分析与情感不对)(缺少分析,情感不对)(0分)(0分)××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4分。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秋莲刘因瘦影亭亭不自容,淡香杳杳欲谁通?不堪翠减红销际,更在江清月冷中。拟欲青房①全晚节,岂知白露已秋风。盛衰老眠依然在,莫放扁舟酒易空。【注】①青房:莲蓬。(1)首联和颔联写了秋莲哪些特征?请用自己的话作答。(3分)(2)请简要分析尾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茎干高耸,香气清淡,荷叶枯萎,荷花凋谢。

3分。答对一点1分,答对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

莲花虽由盛转衰,但精气犹存;诗人由此联想到自己虽已衰老,但也不能放纵逍遥。表达了诗人不甘消沉、仍然要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

[4分。分析2分,思想感情2分。意思对即可。解析:题目已经有了提示“写菊时的表现手法”,再结合诗的内容,一、二、四句没有直接写菊,反而写了蓬蒿与瓦松,再从“莫比”“不羡”来看,很明显是对比,而不是衬托。

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答案:采分点1:对比的手法。(1分)采分点2:把自己对菊的喜爱与王孙的鄙视对比,把秋菊的香溢池岸与高高在上却无用的瓦松对比,突出菊之高洁。(2分)练习1北陂(bēi)杏花王安石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诗中的杏花是怎样的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诗中杏花是妖娆美丽,高洁坚贞的形象(步骤一)。诗人赋予杏花以象征意义,并以“作雪”和“成尘”为喻,形成对比,用“纵被”和“绝胜”来强调杏花的傲岸不屈的品行(步骤二),诗歌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深沉而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宁愿为理想而献身也不愿同流合污的悲壮感情(步骤三)。

春天,一池塘的池水绕着杏花。其妖娆的身影使其成为春天的霸主。纵使被东风吹作雪花,也胜过南陌的尘土。练习21、看题目,明确诗中的物象是什么。2、整体把握物象的形态特征,紧扣文本。3、找“物”与“人”的契合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不能架空分析情感。4、关注表现手法。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反衬、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的手法。5、注意答题规范:明物象—指特点—析感情。6、注意语言组织:1、术语运用准确,2、表述语言精练小结:鉴赏咏物诗步骤与方法第1步:概括事物的特征第2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形象(结合表现手法)第3步:点出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2、给下面材料立意(2014届惠州二模作文)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作业1、《三维设计》:P131面-2《题石榴》一、材料读解第一句虞世南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居住在树木高高的枝头,所以它的叫声可以传播的远,而不是因为秋风借力。(声音传的远是因为我站的高,并不是借助了的秋风)。意思较显豁: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第二句是骆宾王的“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意思是由于露水深重打湿蝉的身体,所以难以再飞到高高的枝头,风产生的阻力不仅不会使蝉鸣远播,反而会阻碍蝉的鸣叫。(蝉因露重而难以前飞,因风大而鸣声不能远传)。引句意蕴颇多理解,“飞难进”喻政治上的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上的受压制。末两句“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食人间烟火呢?诗人自喻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一、材料读解第三句李商隐的“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意思是蝉本来就栖息高树,在高树上吸风饮露,所以“难饱”,由“难饱”而引出“声”来,所以哀中有“恨”。但这样的鸣声是徒劳无功的,不能使它摆脱难饱的困境。二、整体把握三个诗人的诗句表达的心志却各有不同:虞世南的诗表达了高洁的情操(或清雅华贵的志向),骆宾王表达的是处于祸难之人的心声,李商隐表达的则是牢骚(指抑郁不满的情绪或言语或忧愁哀怨)人的凄苦无援的感情。三、审题方法内含的三则材料,以及对诗句各自的评语,重在“不同”(有异)。相同点:这三首都是咏物诗,吟咏的对象都是蝉。最重要的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蝉来剖白作者自己的心境。题为咏蝉,实为自咏。不同点:由于他们的身世、遭遇、处境、感情、气质的不同,虽吟咏的是同一个对象,却表达的思想情感、蕴含意境就迥然各异,这点可以通过诗句本身和把握关键词句(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如虞诗的“高、远”,骆诗的“露重、风多、飞难进、响易沉”,李诗的“高、难饱、徒劳、恨、费声”等,特别是诗句后的断语或曰评论,也是材料中的重要提示)明了。可以说,虞世南笔下之蝉,是清雅华贵之蝉,骆宾王笔下是绝望(患难)呐喊之蝉。李商隐笔下是窘迫无援之蝉。不同的是前两者,正能量为主,后者消极成分较重。四、立意角度:可以选择一个或两个以至三个诗人的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立意(可从正面立意,也可从反面立意);还可以从诗歌创作之诗言志或托物言志这种艺术手法的角度立意。四、参考立意(一)从一个或两个(以至三个,以选择一个较能谈得深透)诗人的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情感立意如:从正面立意。1、修养完美的人,并不需要过多借助外因,他的名声就会远播千里,受到人们的爱戴。(对应第一句诗)坚守自身清廉纯正的人品、雍容不疲的风度和高雅脱俗的气韵,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因世俗压力而改变。志存高远,美在人心,“居高声自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是金子总会发光”等四、参考立意2、谈因坚守正义公道(真理、信仰),或坚持高洁的情操,虽蒙受冤屈、遭受挫折、患难之时而不噤声的呐喊,敢于抒发深沉而激烈,苍凉而悲壮的感情,或愤懑中的期待、坚持等。(对应第二句诗)“飞难进、响易沉”——谈深沉不屈的呐喊等又如:从反面立意(批判某种思想情感,注意有破有立)(对应第三句诗)(二)从诗歌创作之诗言志或托物言志这种艺术手法的角度立意。(难度较大)如:托物言志各臻奇妙,诗言志,各有高下,诗如其人,蝉如其人,各有千秋,交相辉映等。练习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解析:“花非花,实似人”这是咏物诗的特点之一,菊的特点就是人的品格。2、菊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诗人是怎样借“菊”表达了什么感情?答案:托物言志(或象征),借写菊的高洁气质和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不高攀权贵,不慕荣利而植根民间的高洁精神。

3、蝉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注,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之。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咏物】: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由物到人】。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用蝉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4、白云泉白居易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说说本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本诗表达了出世归隐思想。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这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