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前言材料:
阿提拉酷爱战争,善于谋划,是一位狡诈与勇猛集于一身的君王。相比于其前辈的侵略性和掠夺性,阿提拉有过之而无不及。阿提拉在位20年,率领盛极一时的匈奴铁骑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夷平了多瑙河一线许多重要城市,直入西罗马帝国腹地、击溃东罗马帝国主力,兵临君士坦丁堡。在匈奴的征服过程中,沉重打击了当时的日耳曼人和罗马人,所有被侵略和即将被侵略以及被占领的地区和人民,都对匈奴人怀有深深的恐惧,甚至到了闻风丧胆的地步。虽然匈奴帝国不是阿提拉所建,但在阿提拉统治时期,匈奴空前强大,达到历史顶峰。在阿提拉征战期间,因当时匈奴的强大和阿提拉的赫赫威名,人们便习惯性地以他的名字来命名当时建立在欧洲的匈奴帝国。阿提拉具有令西方人沮丧而无奈的强大军事实力,以至于欧洲人认为这是上帝降下的惩罚,击打每一个有罪的人,称之为“上帝之鞭”。第三单元人口迁徙、文化交融与认同前言
1796年,英国人威廉·琼斯提出一个语言学概念——“印欧语假说”,即“琼斯构想”,由此开创了现代比较语言学。威廉·琼斯认为,印度和欧洲的大部分语言都是从“原始印欧语”分化出来的,因为这些语言彼此之间具有某种亲属关系和相似性。之后,欧洲语言学家深入、细致地比较了许多相互关联的语言,证明这些语言都属于一个体系——印欧语系。材料:
梵语语言尽管十分古老,但是其结构十分严谨;比希腊语更加完美,比拉丁语更加丰富,比上述两种语言更加精炼,但是梵语与二者的关系十分密切,体现在动词词根及语法结构上,基本不存在巧合的可能性。这种相似性让任何一个语言学家都必须确信三拥有共同的祖先,否则几乎没法研究这三种语言。——刘欣如《从雅利安人到欧亚游牧民族:探索印欧语系的起源》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一、生存与发展:欧亚游牧民族的迁徙1、源起材料1:
在印欧语系各族语言中,都有狼、熊、水獭等属于北温带动物的同根词汇,而属于热带或亚热带的动物,如骆驼、狮子、象、猴、猫等,属于极地动物的海豹、海象、海狮等,在印欧语中则没有共同的词根……从气候上看,印欧语中都有“雪”“冬”等的同根词汇,“冬”一词出现的频率要比“夏”高……在以黑海北岸为中心向东西两翼伸展的草原地带,曾发现柄上钻孔的战斧和凹型坟墓,以后这种战斧和凹型坟慕也出现于希腊。——陈唯声《古代印欧语系各族的起源、迁徙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材料2:
游牧民族的经济特点就是生产资料种类少,生产结构单一,这也决定了游牧经济基础薄弱,往往难以承受天灾人祸的打击。正是由于游牧经济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因游牧民族对自然环境尤其是气候有着高度的依赖性,其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其有限,在然面前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一旦气候变化,水枯草死,往往会造成牲畜大量死亡,瘟疫流行,民不聊生。——周彩云《古代中国气候和生态环境变迁与游牧民族的迁徙》一、生存与发展:欧亚游牧民族的迁徙借助现有语言学、考古学以及文献资料的分析,印欧人的故乡可能为以黑海北岸为中心向西延伸到多瑙河流域、向东延伸到里海沿岸的广漠草原地带。但是,作为游牧民族,印欧人的民族经济能否维持起民族基本生存之需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的好坏。1、源起一、生存与发展:欧亚游牧民族的迁徙2、条件材料1:
印欧人是公元前2千纪“战车革命”的缔造者,他们从草原游牧民族手中接受这种强大的武器,用之征服城市社会。——刘欣如《从雅利安人到欧亚游牧民族:探索印欧语系的起源》材料2:
印欧人还将笨重的四轮车改装成轻便的可以转向的两轮车,高大的马和轻便的两轮车组成的马拉战车,其威力远比其他地区的牛车和驴车更强悍和快速,也为他们日后的大迁徙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拥有了远超周边民族的军备力量。而由于印欧人所处的东欧大草原和欧洲最早的青铜文化发源地加索山脉迈科普文化相连,所以印欧人也成为最早一批掌握青铜武器的欧洲人。印欧人持青铜武器,驾驭马拉战车,开始了大规模的种族迁徙。——翁启宇《全球史下看中国·第1卷·上古时代》一、生存与发展:欧亚游牧民族的迁徙2、条件材料3:
欧亚大陆边缘地区那些古老的文明中心对周围的游牧民族来说,有如一块块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的磁铁。丰富的农作物、堆满谷物的粮仓、城市里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种奢侈品,所有这一切都吸引着大草原和沙漠地区饥饿的游牧民。——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在大规模迁徙之前,即公元前三千年代,生活在东欧平原的印欧人进入铜器或青铜器时代,以游牧为主,将马和马车作为交通工具,并掌握使用轮子、车轴和轭,而这些都是缓解生存压力、追求财富的有利条件。一、生存与发展:欧亚游牧民族的迁徙根据居住地区、语言文化和迁徙过程,印欧语系人种大体可分为三支:生活在里海沿岸一带的东支,包括建立地跨欧亚非大帝国的波斯人和南下进入印度的雅利安人,最早迁徙、后居住于黑海北岸的中支的赫梯人,以及迁徙目标为希腊和罗马、辗转于黑海以西到多瑙河流域的西支。总之,公元前两千年代,印欧人掀起了一个影响世界历史发展全局的民族迁徙浪潮,足迹遍布西亚、南亚和南欧等地,建立起印度、波斯、希腊、赫梯等多个国家。3、启程一、生存与发展:欧亚游牧民族的迁徙4、成型材料1:
这些半游牧部落人(雅利安人)与土著不同,肤色白皙,个高鼻挺,自称为“雅安人”,而把被征服的土著居民称“达萨”(Dāsas)或“达休”(Dasyus),意为“敌人”(后指“奴隶”),并贬称他们是黑皮肤、塌鼻子、不敬神、口齿不清、不守法纪的人。雅利安人在次大陆的活动和生活时期,史称“吠陀时代”,得名于其留世的圣典和历史文献资料——《吠陀经》。——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古代卷》材料2:
公元前3000年代后期和前2000年代中期印欧语人南徙与赫梯、米坦尼、加喜特王国的兴起,对古代西亚历史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这些游牧、半游牧部族都逐渐融入了当地的定居农业生活,由野蛮转入了文明,并使西亚古老文明中心的边缘地区得到了开发,从而扩大和发展了西亚的农耕文明世界……游牧民族最早使用的马和马拉战车及新型的青铜武器此时在西亚得到推广……稍后,赫梯冶铁术在西亚的传播,又带来了武器和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化。——陈隆波《印欧语人南徙与公元前2000年代中期的西亚》一、生存与发展:欧亚游牧民族的迁徙4、成型材料3:
印欧人迁徙的另一个目标是希腊,大约在公元前三千年代末至二千年代初,第一批印欧语系部落从黑海沿岸沿着巴尔干半岛东北部进入希腊,柄上钻孔的战斧、凹型坟墓和米尼亚型陶器是他们进入希腊的信物……其中以阿卡亚人最为先进。他们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在伯罗奔尼撒半岛建立了几个奴隶制国家,其中以迈锡尼最为著名,故总称为迈锡尼文明。——陈唯声《古代印欧语系各族的起源、迁徙及其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一、生存与发展:欧亚游牧民族的迁徙
古代印欧人的早期迁徙,对世界历史发展所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是落后的游牧民族对先进的文明地区的武力入侵,给被征服地区带去的是不同程度的破坏,造成一种先进文明中心出现暂时停滞甚至倒退的局面。然而从整体看,印欧人的迁徙也有利于当时先进的社会制度的确立和扩大,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古代文明地区的闭塞状态,传播了一些先进的生产技术,扩大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使整个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改变,为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积极的作用。4、成型二、融合和认同:匈奴和日耳曼的民族大迁徙(1)发展的概况:
匈奴族是中国历史上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兴起于战国末年即公元前3世纪前后,开始衰落于西汉中期的汉朝大规模军事打击。至东汉前期即公元1世纪,匈奴族分裂为南北两支。其中,南匈奴附汉内徙且在中原地区活跃了近两百年,而北匈奴则逐渐西迁,其后裔直达地中海西岸,引起了欧洲大陆民族大规模迁徙。可以说,匈奴的迁徙对当时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均起到巨大的影响。1、鞭之所向:匈奴迁徙二、融合和认同:匈奴和日耳曼的民族大迁徙材料1:
在公元前104年至公元前68年,匈奴部族经历了四次罕见的天灾。最为严重的是公元前71年,匈奴遭遇的大雪,这次大雪造成匈奴人员、牲畜大量死亡。公元前68年,遭遇的饥荒又使匈奴的大量人员、牲畜死亡。连年的天灾,使得匈奴受到巨大的损失,对其发展是致命的打击。——吴曦《浅谈北匈奴西迁的原因与过程》材料2:
根据中国的史籍,3世纪初,大草原上的旱灾严重影响中国北方的经济,以致全国爆发了农民起义(黄巾军),汉帝国在农民起义中崩渍了,公元220年以后,中国长期陷入分裂局面。这时,大量匈奴人为了逃避草原上的旱灾,纷纷逃入中国边境,占领中国北方的魏武帝将其分为左右南北中五部,以便控制。晋朝统一中国(265年)后,又有不少塞外后民族要求内附。——吴兴勇《匈奴与世界民族大迁徙》1、鞭之所向:匈奴迁徙二、融合和认同:匈奴和日耳曼的民族大迁徙1、鞭之所向:匈奴迁徙材料3:
东汉王朝实行的羁縻政策以及所采取的联夷共击和武力征伐等手段,迫使北匈奴离开漠北走上迁徙之路。……民族矛盾紧张,乌桓、鲜卑和西域诸国等周边民族的武力打击,使北匈奴孤立无援,处境艰难。——闵海霞、崔明德《略论北匈奴西迁的原因》材料4:
西域的政权较分裂,势力也小,不会给北匈奴造成太大的威胁。南有强大的汉王朝,东北有日渐崛起的鲜卑政权,所以,西面无疑是阻力最小的突破口。——李英龙《简论北匈奴西迁》二、融合和认同:匈奴和日耳曼的民族大迁徙(2)迁徙的缘由:由于是游牧民族,匈奴民族粗放、流动的畜牧业经济生活要求其必须拥有足够的游牧空间作为“逐水草而迁徙”的保障。而在中原王朝的强力打压下,匈奴失去了地域广阔的漠南地区,退居自然条件恶劣的漠北地区,草场质量的下降意味着游牧经济躲避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即加重了其生存危机。再加上同时段的西域周边少数民族的不断夹击,迫使匈奴做出迁徙的选择。其中,北匈奴之所以西迁,在于西面政权势力相对薄弱,且当时的罗马帝国已日益衰退,无暇顾及其迁入。1、鞭之所向:匈奴迁徙二、融合和认同:匈奴和日耳曼的民族大迁徙1、鞭之所向:匈奴迁徙材料1:
在匈奴并未迁徙时,匈奴民族不认同汉文化,甚至抵抗汉文化。匈奴人有着强烈的自尊意识。……随着匈奴民族的不断南下,在与中原王朝的接触和交流中,部分匈奴人发现了中原文化的先进之处。……南下匈奴一方面不断加快自身的“中国化”进程,一方面也试图通过完成“大一统”来让自己的“中国”身份和成为“中华正统”的权利事实化。——张娟《从匈奴的迁徙看匈奴对中原文明的认同过程》材料2:
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内地各族人民的经济文化生活,同时也促进了匈奴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匈奴部分地区出现了农业和定居生活。——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中国古代史》二、融合和认同:匈奴和日耳曼的民族大迁徙(3)南移的选择:
随着与中原王朝的接触和交流的深入、民族不断内迁,匈奴人由抵抗汉文化的自尊心理向取汉长补己短转变,进而向完全认同汉文化,甚至在华夏文明中寻根。换言之,中原先进的精神、物质文化对于匈奴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促使匈奴学习、效仿中原先进的文化制度,扩大与汉人的接触交流范围,对双方文化的发展均产生重大影响。
而进入匈奴地区的汉人,也为其带去中原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建筑技术及冶炼技术,改变其原有的单一游牧经济,出现农业、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方式,甚至还出现城市。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匈奴内迁的趋势更为明显,直至融入汉族和其他民族之中。1、鞭之所向:匈奴迁徙二、融合和认同:匈奴和日耳曼的民族大迁徙1、鞭之所向:匈奴迁徙材料:
他(匈奴)以其强悍的、不可阻挡的军事力量驱使欧洲诸蛮族不避艰险、徙其全族,涌向罗马帝国境内。……已经接受了汉文化的匈奴辗转西迁,吸收了西域、中亚的文化进入了欧洲,在与欧洲人的交往、通婚、征战中,不可避免地要发生文化的交流和相互渗透。——魏蕴华、张汉伟《匈奴的西迁及其在欧洲历史上的作用》(4)西迁的影响:实际上,匈奴人扮演着推动“欧洲民族大迁徙”的主要角色,其加速了奴隶制东罗马帝国的衰落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变相掩护了西罗马境内诸蛮国的建立,使欧洲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此外,由于受汉文化影响较深,西迁后的匈奴在与欧洲交流过程中,也发挥着其促进欧亚文化融合的积极作用。二、融合和认同:匈奴和日耳曼的民族大迁徙2、蛮族入侵:欧洲民族大迁徙材料:
4世纪后期,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缓慢渗透,已演变为疾风暴雨式的大迁徙。各族日耳曼人沿帝国边境全线入侵,整族整族地长期盘踞。促成欧洲民族大迁徙的是匈奴的西侵……西哥特人不胜罗马官吏的欺凌压榨,378年在其领袖弗里提格伦的领导下举兵反罗马……强劲善战的罗马军团,一战即败于蛮族骑兵。——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1)概况:
欧洲民族大迁徙,主要指居住在北欧的各日耳曼蛮族向罗马帝国等富庶文明地区的迁徙。公元前1世纪左右,原居住于波罗的海西岸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南部的日耳曼人,开始在多瑙河、莱茵河和维斯瓦河之间的广大地区过着亦农亦牧的生活。到公元4世纪,日耳曼人以各种方式向罗马帝国境内渗透。在此冲击下,罗马帝国于公元395年正式分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成为封建国家并以拜占庭帝国直到15世纪中叶,而西罗马帝国则于公元476年正式灭亡。二、融合和认同:匈奴和日耳曼的民族大迁徙2、蛮族入侵:欧洲民族大迁徙材料1:455年,汪达尔人攻占罗马,大肆焚掠达14天之久,帝国宫殿被拆毁,连同帝国国徽一同运往迦太基,装饰那里的王宫;无数书籍、艺术品毁于兵燹(xiǎn)。——张五钢《日耳曼民族的大迁徙》材料2:
在日耳曼人入侵期间,意大利和高卢的城市面临着巨大的威胁。由于帝国本身已经岌岌可危,无力保护这些城市,在这种情况下,贵族们纷纷迁入自己的乡村别墅,让庄客、士兵、佃农和奴隶们居住在四周,形成了一个狭小而坚固的军事堡垒,用于自我防范。由于罗马帝国的崩溃,这种最初只是为了应急的社会组织形式就被固定下来了,成为在经济上自给自足、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拥有相当大的独立权力的社会基本单元。——谭炯玲《西方文化概论》二、融合和认同:匈奴和日耳曼的民族大迁徙2、蛮族入侵:欧洲民族大迁徙材料3:
日耳曼人中比较落后的法兰克人,进入高卢罗马后,在农耕方面,学会了二圃轮作制,有的还采用三圃轮作制。他们引进了优良的谷物品种,学会种植新的作物、蔬菜和水果,还会使用铁犁、镰刀、鹤嘴锄等工具,懂得翻地、施肥、除草等一套耕作方法。材料4:
以日耳曼人为主体的游牧民族对罗马帝国旧秩序的破坏程度是欧亚大陆其他地区所不能比的。其结果是昔日的罗马“公民文化”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罗马文化、日耳曼文化与正在兴起的基督教文化一起,在古典文明的废墟上,形成了一种以基督教文化为载体的、包容希腊罗马古典文化与东方各民族文化的世界性的、适应时代需求的新文化。——皆出自刘爱兰《民族大迁徙对中西文化发展的影响》二、融合和认同:匈奴和日耳曼的民族大迁徙(2)影响:①社会的变化:不可否认,日耳曼人的大迁徙确实给欧洲社会带来严重的破坏,田园荒芜、城市破败、人口锐减、文化受到摧残,但是它也推动了欧洲封建制度的建立、采邑制庄园经济的形成,加速了罗马奴隶主旧政权的崩溃,为近代西欧政治格局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民族大迁徙也强化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形成了以基督教为基础、日耳曼因素和罗马因素相结合的欧洲中世纪新文化。可以说,日耳曼人的迁徙为欧洲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材料5:
在幅员辽阔的欧洲大陆,多数人自幼就受洗,他们对有别于自身的其他崇拜模式一无所知。因此,他们的宗教在本质上具有崇拜性——认为教会通过祷求所获得的受到上帝护佑的权力高于一切。对于基督教来说,只有在上帝的干预下,人类的日常事务才能得以进行。——约翰·麦克曼勒斯主编《牛津基督教史》2、蛮族入侵:欧洲民族大迁徙二、融合和认同:匈奴和日耳曼的民族大迁徙材料1:
拜占庭帝国文明是由罗马政体、基督教及希腊—东方文化三种因素综合而成。东罗马帝国从罗马汲取了它的立法制度、官僚政治结构及行政管理原则。拜占庭政体的确是直接承袭三、四两世纪的罗马政治体系而来,拜占庭专制体制本源于过去受人颂扬的君士坦丁等罗马君王;国家对拜占庭教会的严密控制与君士坦丁及狄奥多西一世过去所推行的政策有关。——C.沃伦·霍莱斯特《欧洲中世纪简史》材料2:
阿拉伯人对前人或外族文化遗产的汲取主要体现在他们著名的翻译运动上……到阿拔斯王朝初期,波斯的主要典籍均已被译成阿拉伯文,其中既有波斯历史、波斯文学,亦有波斯哲学及希腊哲学译本……由于阿拉伯人所占领的大都是受希腊文化影响的地区,而且希腊文化在各个领域的智慧,对阿拉伯文化的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价值,因而拉伯人非常重视对希腊文化的介绍和研究。——张广智主编《世界文化史·古代卷》2、蛮族入侵:欧洲民族大迁徙二、融合和认同:匈奴和日耳曼的民族大迁徙(2)影响:②文化的交汇:亚欧游牧民族大迁徙,促使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流和融汇中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拜占庭帝国便是保存并继承了古代希腊罗马的部分文化遗产,后将基督教传播到东欧的代表。而阿拉伯国家的形成过程既是伊斯兰教确立和发展的过程,但也在对外扩张的同时融合了古代希腊、罗马和西亚传统文化。换言之,阿拉伯帝国与印度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但也深受古希腊文化的影响。2、蛮族入侵:欧洲民族大迁徙后记:游牧民族大迁徙,对西欧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的不同结果探究材料:
在西欧,这次民族大迁徙为当时各民族之间“新的组合”创造了条件,在经历了一个长期复杂的发展过程之后,逐渐形成了许多新的民族,如德意志人、英吉利人、法兰西人、意大利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等,从而为近代西欧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民族大迁徙后产生的民族融合,主要表现在进入中原地区的诸族,大多“汉化”或融于汉族之中,他们为汉族的发展和壮大输入了新鲜的血液。——刘爱兰《4—6世纪西欧和中国游牧民族的迁徙和融合》(1)结果:因为日耳曼各部对奴隶制的罗马帝国的征服,方有罗马与日耳曼两种文明、两种制度和两大民族之间的碰撞与结合,进而逐渐形成西欧的封建制度。而中国古代内迁的北方少数民族大部分则融入汉族,促使汉族新的发展与壮大,最终在各族人民大融合的基础上,迎来了封建文化的新发展。后记:游牧民族大迁徙,对西欧和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的不同结果探究(2)原因:首先,以罗马为主体民族的罗马人由于公民制度和连年征战,其人数不断减少。此外,罗马处于地中海区域,为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处,民族众多,流动性强,即是不稳定的共同体。但中国汉族本身即是中原地区的主体民族,人口众多,相对稳定,而南下游牧民族人数有限,难以造成致命打击。
其次,罗马粮食难以自给,而商品经济发达,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则足以满足民众各种生活所需。换言之,双方经济结构不同,罗马文化具有开放性,中国文化则具有保守性。
所以,在经过剧烈地冲突和融合后,西欧旧的文化体系容易被打破,各种文化容易重新组合、形成独特的新文化。而当遭遇异质文化冲击时,中国文化则能自我调适,发挥其与生俱来的聚合性,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补充: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分布与联系材料:
从亚洲东端日本、朝鲜,经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东南亚、南亚,到西亚和小亚细亚,再连结东南欧、东欧、中欧、西欧和隔海相望的不列颠岛,气候温润,宜于种植,形成一条长弧形的农耕世界。在农耕世界的北方,横亘一条水草丰满的草原地带,东起西伯利亚、蒙古草原,经中亚细亚、里海、咸海和高加索,直至欧洲黑海北岸和喀尔巴阡山麓,适合于饲养牲畜,形成一个大体与农耕世界南北平行的游牧世界。——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1)分布:
亚洲东部的农耕地区主要是汉代中国,而北方游牧民族主要有匈奴、乌桓、鲜卑(东胡),以及西北地区的羌、乌孙等。南亚的农耕国家主要为印度,其北游牧各族是康居、大宛、大月氏等,其间或从事农耕。在欧洲,南部的农耕地带是东、西罗马帝国,其北东欧草原地带则为萨尔玛提亚等游牧民族。补充: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的分布与联系(2)联系:
在和平时期,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保持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交流,而在暴力冲突时期,两个世界则往往伴随着侵略和征服,经常发生土地与财富的掠夺。从某个角度,农耕世界的国家和民族往往以优秀民族自居,而视周边的游牧和半游牧民族为蛮夷。因此,农耕文明强盛时,其多以武力夺取游牧世界的土地,而游牧民族入侵农耕世界则以掠夺资源和能工巧匠为主要目的。1、通过对外扩张战争,阿拉伯加速了其社会的封建化进程。对其扩张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A、公元前7世纪阿拉伯人开始扩张B、扩张战争中失去西亚地区C、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D、迫使大月氏人西迁2、有学者认为,西罗马帝国的灭亡是“野蛮和宗教的胜利”的结果。下列选项中符合“野蛮”一词的是()A、匈奴人的入侵B、雅利安人的入侵C、土耳其人的入侵D、日耳曼人的入侵CD3、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A、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B、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C、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D、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4、公元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共同创业合作协议书
- 基础工程劳务合同样式
- 幼儿园意外伤害赔偿协议范本
- 合作经营股权分配协议书
- 2023年高考地理重点难点考点通练-流域协调发展(原卷版)
- 房产在建工程抵押贷款合同模板
- 生物中图版学案:知识梳理第三单元第二章第四节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
- 品牌专卖店合作开设协议
- 个人职业居间合同协议范本
- 女方自愿离婚协议书范本评析
- 2024年二手物品寄售合同
- 2023年辽阳宏伟区龙鼎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三年级数学(上)计算题专项练习附答案集锦
- 高一期中家长会班级基本情况打算和措施模板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高等数学基础》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任务一至四)试题及答案
- (完整版)PD、QC有限快充的知识讲解
- 习惯一积极主动
- 张矿集团人才发展规划
- 初中美术板报设计1ppt课件
- 浅谈智能化工程总包管理及智能化工程深化设计
- TPO26听力题目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