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_第1页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_第2页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_第3页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_第4页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发展就是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的自觉性。学校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主渠道。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亟待落实的莫过于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开好活动课,教学过程的科学化和考试的正导向作用。人的个性是个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对象,所以对其涵义的理解多有歧义。笔者认为:人的个性是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性质的社会里,其涵义是随着历史的演进而不断地变化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主体性是不相同的,这种不同主体性在不同个体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不同人的个性。只有充分体现人的个性,才能体现人的独立存在,体现个人不可被取代的独立价值,社会也才会有巨大的创造力和生机活力。人的个性不仅仅指人的心理特征,而是指个人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主体行为(即内部的主体意识和外部的主体参与)特征。人的个性发展就是发展人的主体性,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和主体参与的自觉性,形成人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每个人的个人价值。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当前学校教育中亟待落实的莫过于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开好活动课,教学过程的科学化,考试的正导向作用。(一)加强师生关系的民主化建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社会民主与人的个性发展之间存在着互为因果的关系。即社会的民主化程度越高,越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因为社会的高度民主氛围可以为人的个性发展提供纵横广阔的时空,使人个性发展的潜能获得最充分的挖掘;人的个性发展越充分,越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即人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可以产生社会民主心理,形成社会的高度民主化。民主存在于社会生活的统一总体之中,也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层次之中,教育民主是民主这一范畴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在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的民主,即师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具有平等的人格关系和伦理关系,是当前学校教育民主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是直接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所在。教育民主的核心是教育平等。教育平等的原则是:(1)给每个人提供同等的教育;(2)学校教育提供足以使每个学生达到既定的标准;(3)使每个个体充分发挥其潜能;(4)提供继续教育的机会。由此可见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是实现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的前提。不难想象,当前存在于师生关系中的诸如体罚、变象体罚学生;将学生撵出教室,赶出校门;加大学生作业量,多次重复完成一种作业题,以此来惩罚学生;课余时间大面积补课,日光加灯光的强迫教育;讽刺挖苦学生,污辱学生人格;学生对学习内容无选择权,只能跟着老师跑等等现象,都是根本违反教育平等原则的,是反教育民主的,是毁灭学生个性发展前途的专制教育行为。我国长期以来在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重师道轻学生;强调服从,漠视学生个人权利;长幼有序,等级森严,压抑学生个性;注重教师的主导性,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等等现象,皆属于教育专制性质的师生关系。建立起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校教育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具有根本意义的变革。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培养个性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反之,培养出来的多是唯命是从、墨守成规的奴才。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清楚地意识到,人的个性发展是社会民主化的基础,不发展人们摆脱各种形式的专制权力的个人意识,也就没有民主政治。当然,不发展学生的个性,也就没有民主教育。对受传统专制思想影响颇深的我国来说,学校更应该超前于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加速教育的民主化,清除非民主现象,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实现师生关系民主化,必须完成以师爱为先导,以爱生尊师的互动为过程,以形成学生各自不同的良好个性为结果的系统建构。师爱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核心,爱生是尊师的前提,爱生尊师是师生关系民主化的表征。师爱不等于母爱,不同于恨铁不成钢地强迫学生挤升学独木桥的严师之爱。师爱是培养学生能力,形成学生的能动性;尊重学生的权利,形成学生的自主性;实现学生自身发展目的,形成学生的自主性;苦口婆心言传身教对学生个性的塑造。师爱是人与人之间最真诚无私之爱,远远高于世间所有令人崇敬和赞美的爱,是教人做人之爱,是教人自立、成才之爱。这种爱是人类文化接续、发展的纽带,是实现师生关系民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动力。(二)开好活动课,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完成了学科课程理论的奠基工程,在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可他的脱离社会生活、忽视儿童学习兴趣及心理发展、严重存在囿于共性的局限,暴露了其阻碍人的个性发展的弊端。因而导致以杜威为代表的“儿童中心主义”对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派开展了系统的批评。杜威以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积累的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创建了绝对不同于传统教育派教学形式的活动课程理论,从而开辟了一条尊重人的个性、有利于人的个性发展的道路。然而,尚无一定知识储备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儿童,在彻底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过程的原则下,完全不接触学科课程,使之陷入了肤浅的零散的生活经验积累,造成教学质量下降,因而“儿童中心主义”步入了低谷。以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新行为主义等为代表的新传统教育派,针对杜威等人全盘否定学科课程,并把活动课推向极端,导致对儿童放任自流和知识质量下降,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而且吸收和发扬了各派教育思想的优点,纠正活动课程的失误,使活动课程完善地发展起来。比如,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既重视课堂教学,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教材和教师提供的材料,又强调让学生学会学习、亲自去发现应得到的结论和规律,而不要把他们当作被动的接受者。所以活动课被赋予了全新的涵义:(1)活动课理论中的尊重儿童主体地位,重视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的联系,重视儿童个性及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合理积极的部分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2)强调与学科课程紧密结合,是当代活动课程与早期活动课程的重要不同点;(3)活动课的职能是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助于个人发展的经验,自我实现是活动课的核心,活动课是满足生长和个性整合需要的自由解放的过程。国家教委1993年开始试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的规定,使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由学科类和活动类两部分组成。这一新型的课程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和尊重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主张为指导,吸收国外各派教育思想的合理因素建立起来的;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将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为正式课程以强化学生活动,是对活动在学生发展进程中所起重要作用的肯定;这对一些学校不重视、甚至把学生活动仅仅视为课余生活,或者放任自流、或用于补课等等不规范行为,是一种带有教育行政部门指令性质和教育法规性质的制约。学生的活动再不是什么“第二课堂”、“第二渠道”,而是课程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参加的一种正式课程。这一重大举措反映了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改革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活动课最突出的特征是使学生具有自主性和创造性。活动课主要是靠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使学生始终处于动态的活动之中,并居于主体地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选择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使分科课程知识真正变成学生的有机知识结构,从而形成能力,进行大胆想象、探索和求新;尤其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个性自主和谐发展,使他们具备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增强对时代发展的适应性。所以开好活动课是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最重要环节、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内容新、难度大而又必须完成好的任务。(三)教学过程的科学化,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通过必修课、选修课、活动课的教学活动,建构学生在整个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获得个性发展的时间、空间和一切所需要的条件。所谓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是把学生作为接收和加工信息的主体、认识客观规律的主体、不断完善自我的认知结构并获得自身主体性实现的主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表现为:(1)能动性。学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形成自觉、主动、积极地认识客观世界的趋势,以致获得自身主体性的不断完善。这就需要教师在创造具有激发性的教学情境中去诱导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能动性的实现。(2)自主性(或称独立性)。学生的主体地位绝不能由别人代替,实际上也无法代替。在教学活动中,凡属教师能够科学组织,学生能够通过动手、动眼、动口,特别是动脑而独立完成的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尽可能创造一切必要的条件,诱导学生独立地探究。(3)创造性。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具有探索研究新知、追求新的活动方式和新的活动成果的内在需求和意向,创造性在每一个学生的身上的不同侧面都会有所表现的,他们的主体性尽管不成熟、不完善,然而其主体性的嫩芽孕育着创造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引发激思,提供创造的机会和条件。(4)自为性。学生作为一个能动的自我,具备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内在需求,这是使自我的主体性不断实现的动力。这种动力的源泉就是自为性,失去了自为性就偏离了发展性,就没有学生个性发展可言。学生主体地位的核心特征是自主性(独立性),特别是思维的自主性。施教之功,贵在诱导。“思”是目的,“诱”是条件,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是外因,思是内因。教师只有把“诱”调到学生主体“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强化主体性,促进个性发展,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因而教师的作用就是在承认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基础,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学生自主性的成熟、自主思考的深化。同时从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为性特征可以看出,学生的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学生自为性形成的自我需求来构成学生自身内在本质。所以要沿着学生自我需求的方向创设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我活动中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各具特色地从多方面多层次的不同点上获得发展。教学活动方案应该是能够解放学生的脑、手、眼、口及时间、空间,适应学生能动性、自主性、自为性、创造性的发展。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多种器官协调运用和多向信息顺利转化的过程,使得学生有充分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诱”与“思”交互作用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功能和个性的全面发展。(四)调正考试的导向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考试具有教育性,因而也具有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功能。这种功能发挥得如何,关键在于考试的导向作用。现在的考试在一定意义上,成了授业者的专利,是约束学生的工具。考试把人简化为物,把人的发展等同于机械加工标准件一样,无视被试者的一切人的特征,学生被规格化了;考试强制学生违背己愿,如同从事简单劳动的熟练工那样,把大量时间耗费在机械的背诵、演算上;考试使学生丧失了主观能动性,成为唯命是从的机器人,标准答案的崇拜者;考试造就的是顺从的社会劳动者,而不利于主体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尤其是考试导致越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越是难以发挥潜能、越加重其负担,甚至利用分数夸大学生个性差异上的弱点,称其为“差生”,由此陷入恶生循环,使他们失去进取的信心和动力。现今考试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必须予以革除,以实现考试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选拔人的科学价值,以考试强大的正导向作用,创造个性教育的环境,促进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必须改变人们往往对基础教育主要是打基础的、基础即共性的、因而教学要求学生各学科平均发展的惯性认识。必须纠正考试中注重给学生排出名次,强调测量共性,无视学生差异的存在,无视学生个体已经显露出来的某些个性优势,甚至将带有必然性、普遍性的个别差异视为“短处”,认为无发展前途、并以冷眼相待的扼杀学生个性的态度。目前有的学校在开发考试的教育性的实践中,设立“无人监考、无违纪考室”的作法就很有独到的可取之处。学生在这样的考室里考试,得到了最大的人格信任与尊重,没有心理压力,把考试看作检验自己学习成果的过程。变对考试的惧怕为自觉、自愿的选择,是自为(为自)的再发展的需求,是自主参与的能动性活动。这对无论是尖子生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