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六科学、技术与社会(STS)STS的时代背景全称为Science,Technologyand
Society,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诞生于美国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交叉学科。20世纪以来,科技的负面效应日益突出(全球危机、人与自然关系、物质与精神的深层矛盾等),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与人类命运和社会发展关系重大。R·K·默顿(美国社会学学会主席,西方科学社会学之父):“当某种事情被广泛认为是现代西方社会的社会问题的时候,这种事情就成为专门研究的对象。”STS正是在这样的学术背景和社会背景下,迅速崛起。STS代表了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价值观,适应了世界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的强烈关注,并得到了蓬勃发展。研究内容:(1)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2)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与双重效应;(3)科技政策与创新政策的制定;(4)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本专题主旨
STS研究是关于科学技术及其发展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相互关系的总看法、总观点,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专题将分析讨论:(1)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价值;
(2)科学技术的社会组织与条件;
(3)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等。以求把握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基本内容。
第一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一、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昌盛二、科学技术推动精神文明的进步三、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痛苦与反思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的积极影响(1)促进了经济的发展;(2)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3)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4)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人的发展;科技给人类社会带来的痛苦与反思科学家的反思
“赢得了战争,
但是没有赢得和平”普格沃什(Pugwash)会议1957年7月讨论了科学用于和平和战争目的所带来的危险,控制核武器问题和科学家的社会责任问题沃森和克里克:
DNA双螺旋结构分子生物的大生命观你知道转基因技术吗?转基因食品已摆上了我们的餐桌转基因生物上图为抗虫棉
你知道这只长“人耳”的老鼠是怎样产生的吗?今年3月,英国《每日邮报》报道说,美国内华达大学教授伊斯梅尔·赞贾尼历经7年研究,最终利用向绵羊胚胎注射人体干细胞的技术,成功培育出一只含有15%人体细胞的绵羊。
克隆技术克隆技术与生命设计克隆羊多莉(Dolly)12生肖克隆一半克隆技术带来的伦理挑战公元前5000年·谷物选种1952年·克隆蝌蚪1972年·基因复制1978年·第一例试管婴儿出生1997年2月·你好,多利1998年·克隆批量化2000年·人类近亲被克隆2001年·克隆人被提上日程2004年·“克隆人类胚胎”在英国合法化2005年·联大法委会通过政治宣言要求禁止任何形式克隆人你对克隆人是赞成还是反对?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1、人口问题2、不可再生资源耗竭3、环境污染加剧4、生物多样性减少5、土地荒漠化加速6、有毒化学品的越境转移7、全球气候变暧、臭氧层耗竭和破坏8、森林面积急剧减少科学技术是天使抑或魔鬼?第二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观对科学技术社会价值的反思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所带来的双重效应,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里便出现了赞美和推崇科学技术与反对和否定科学技术的二元反差。“科技乐观主义”与“科技悲观主义”今天的学术界流行着两种对立的科学观,即“科学主义”与“反科学主义”。科学主义:(1)人类只要掌握了科学技术,就可以把握自己的命运并决定人类自身的发展;(2)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3)人类社会的发展所带来的一切问题都可以由科学技术来解决;(4)如果人类能预见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并做出预防措施,就能克服一切问题。反科学主义(1)科学技术和工程的发展造成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2)技术化社会中人类丧失了自由,人性被扭曲;(3)科学技术是当代环境问题和人类困境的元凶。
罗马俱乐部1972年提供的《增长的极限》的研究报告认为,如果维持现有的人口增长率和资源消耗速度不变,那么,由于粮食短缺,或者由于资源耗竭,或由于污染严重,世界人口和工业生产能力将会发生非常突然和无法控制的崩溃。唯一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在1975年停止人口的增长,到1990年停止工业投资的增长,以达到“增长为零”的“全球性的均衡”。一些学者把这个世界模型称为世界末日模型。有的技术悲观主义者甚至认为,科学技术将统治人类,技术的发展将产生机器人统治人类的社会,把人类当作机器人的奴隶,甚至毁灭人类。评价
(1)两者都有其合理与错误之处。(2)上述观点表明,对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和价值作出评价时,必将涉及人们的价值观念,并主要与人们的价值取向和价值标准有关。
(3)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既有它的内在规律的支配,又有诸多外部环境的影响,更受使用科学技术的人为着什么目的、满足什么需要以及怎样运用科学技术有关。(4)所以要把科学技术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应用及其社会后果区别开来。社会建制(socialinstitution)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主要包括:第三章科学技术的社会建制
①某学科已有一支专业研究队伍,②有了自己的学会或研究机构,③有自己的出版物,④学科被纳入高等教育体系,⑤有相应的学位、学衔等。因此,较完整的科学社会建制一般指: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们不仅学习一般的科技知识,并且开始关注科技发展对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影响。因此,科学技术在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庞大的社会建制。1.科学家和科学共同体
科学作为社会组织的核心和基础是科学家队伍和科学共同体的形成。科学家(Scientist)是由英国哲学家惠威尔在其名著《归纳科学的哲学》(1834)中正式采用的,用以命名“一般培植科学的人”。(WilliamWhewell,1794-1866)(1)科学家今天,这个词适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各类专门研究者,它已成为一种社会职业角色。
在科技统计上(与日常语言有别),科学家就是获得学士学位并仍然在从事科技活动的人。19世纪下半叶以前,科学家人数不多。19世纪下半叶以来,人数迅速增加;1896年世界职业科学家人数估计有5万。20世纪以来急剧增加,1970年世界科学家人数已达300万(贝尔纳)。2000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0多万。新中国的情况:建国伊始,全国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专门从事科研的不超过500人,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主要是结合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的地质科学和生物学的分类,现代科学技术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采取了组建科学技术机构的措施,800多位海外科学家回国参加创建科技事业。1990’s中叶,全国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00多万,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100多万(数量在世界上名列前茅)。有5000多个独立的和研发机构,近8000个企业技术开发机构,200多个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改革开放中诞生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认定了3500多个高技术企业,还涌现出25000个民营科技型企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0年科学报告》指出,在过去的十年间,中国培养的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生数量仅次于美国,居全球第二。该报告预测,中国科研人员和工程师的人数将在未来一两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截至2007年,中国的科学研究人员总数为142.34万,人数已接近美国和欧盟的水平。目前,中、美、欧研究人员人数各占全球总数的20%左右,紧随其后的是日本(10%)和俄罗斯(7%)。
报道同时指出,中国在科技领域上升势头固然迅猛,然而,中国科研在很多方面与发达国家仍有明显差距:中国重要科学文献的引用率为4.61%,与美国的14.28%和日本9.04%差距显著。2007年,美国的研发开支为3681亿美元,是中国的5.5倍。中国的研究人员占人口总数的比例远低于美国。在中国,每1000名劳动力中仅有1.83名研究人员,而美国的这一指标高达9.4,韩国则已达到9.17。
科学家的双重责任:
学术责任: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动机,是获得关于自然的规律性知识。社会责任:科学家应促进科学朝着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为人类造福的方向发展。什么是科学共同体(ScientificCommunity)(1)英国科学家和科学哲学家M.
波兰尼(M.Polanyi):首先提出此概念(1942年),指科学家群体。(2)库恩:把科学共同体与范式这两个概念有机结合起来,成功解释了科学发展的规律问题。(2)科学共同体范式:一个科学共同体的全体成员所共有的东西,如共同的信念、共同的价值标准、共同的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公认的科学成就和范例等。科学共同体:这些具有共同范式的科学家组成的群体。T.S.Kuhn科学共同体的发展阶段⑴科学家个体自由研究时期(从近代科学的产生到十九世纪末)个人爱好和个人奋斗,通过无形学院联系起来。牛顿、法拉弟。⑵科学家集体组织为主导时期(从十九世纪末到二战之前)在某教授领导下有几十人的卡文迪什实验室、李比希实验室、巴斯德实验室。⑶国家组织协调的多学科科学共同体占主导的时期(从二战开始到冷战结束)原子弹研究计划,阿波罗登月计划,大型高能物理实验室。⑷以民营的和官办的R&D实验室为主导的时期(冷战结束后)这个时期科学社会的特征尚未被学界进行仔细研究。大体上说,第⑴、⑵时期属于“小科学”时期,是学术性科学组织占主导时期;第⑶、⑷时期是“大科学”时期,是工业性科学组织占主导时期。从这四个时期的发展来看,总的趋势是:科学活动对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科学日益与技术和经济发展甚至军事目标相结合。科学共同体的功能:生产科学成果评价科学成果科学家在实现目标的科学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形成科学的精神气质。科学共同体的行为规范(精神气质)构成科学精神气质的社会规范美国科学社会学之父默顿(R.K.Merton):科学的精神气质(ethos),即科学的社会规范:科学家在实现目标的科学活动中所遵循的行为规范。1942年,默顿发表了一篇后被定名为“科学界的规范结构”的论文,提出四类制度性必须的规范。普遍主义(Universalism)即尚未被经验证实的学说不管其来源如何,都必须服从客观的标准。对它的接受或排斥,不取决于该学说倡导者的个人属性或社会属性,从而与他的种族、国籍、宗教、阶级和个人品质毫不相干。科学向一切有能力从事科学工作的人敞开大门。公有主义(Communism)
即任何科学发现都是社会协作的产物并应及时地公诸于社会全体成员,从而成为整个社会的公共财富。以个人命名的定律和理论不归于发明者及其后代所有,也不给这些人使用和支配的特殊权利,科学家对其知识“财产”的要求仅限于承认和尊重等。充分、公开地交流科学发现:知识成果公之于众,公开发表,进入公共档案(期刊、杂志、书籍)这些科学知识、原理、定律,广为流传,任何人可自由学习、利用,不必向其创造者付出代价科学发现依赖于文化遗产,科学进展是以往的人与现代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无私利性
(Disinterestedness)
从事科学活动的人,不是为了赚钱或赢利,而是热衷于探索和发现,是内在的科学兴趣。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唯一目的是发展科学知识而不是其他,即“为科学而科学”。科学家不能因自己个人的其他原因接受或拒绝一种科学思想或观点不应以任何方式从自己的研究中谋取个人私利
无私利性与公有主义紧密相关,但公有主义是指科学知识的公共特性,无私利性是说从事科学活动、创造科学知识的人不应以科学谋取私利有条理的怀疑主义
(Organizedskepticism)
要求科学家对所有知识,无论其来源如何,在其成为确证无误的知识之前,必须借助于经验和逻辑的标准予以仔细的考察,决不应盲目接受未经任何分析批判的东西。科学家有责任评价其他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也要允许别人对自己的成果提出质疑。索卡尔事件1996年5月18日,美国《纽约时报》头版刊登了一条新闻:纽约大学的量子物理学家艾伦·索卡尔向著名的文化研究杂志《社会文本》递交了一篇文章,标题是“超越界线:走向量子引力的超形式的解释学”。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故意制造了一些常识性的科学错误,目的是检验《社会文本》编辑们在学术上的诚实性。结果是5位主编都没有发现这些错误,经主编们一致通过后文章被发表,引起了知识界的一场轰动。这就是著名的“索卡尔事件”。
独创性:要求科学家依靠自己,独立思考,对于自己所提交的学术论文必须提出新的科学问题,公布新的数据,论证新的理论或提出新的学说。默顿规范是否对科学共同体成员具有实际的约束力?技术的社会规范
由于体制目标的不同,技术的社会规范与科学的社会规范有很大差别:与科学的公有主义规范完全相反,技术服从非公有规范,或称独占性规范,表现为保密和专利制度;技术具有以应用、合用为原则的精神气质,用以评价技术的标准,不仅是技术的合理性,而且是社会的合意性;无私利性规范对技术也完全不适用,按照技术的体制目标,追求私利正是技术体制的激励机制,技术发明的成果在一定时期内是归发明者或其所在的集团单独所有;技术的独创性要求可以比科学低,运用科学原理进行技术改造,虽然有技术原理的构思,但往往是局部性的,不必追求理论的普适性;在技术体制中,对怀疑批判精神的要求不如科学体制那样强烈,因为批判和怀疑并非是实现获利目标的唯一途径,常常是保密和垄断比创新更重要;思考1、默顿提出的四个规范(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条理的怀疑主义)及独创性与现实中的科学活动是否相符?如果需要改进,请提出意见。科学共同体是一种特殊的层级结构。科学界由于社会承认及声望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共同体内的科学家呈现出明显的分层排布,形成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分层和奖励系统科学界的社会分层
科尔兄弟:决定科学分层过程的因素——科学天资、累积优势、发表的科学产出。(1)科学天资:天资、动机、个性等都会影响科学层次上的成功。(2)累积优势:通过自我选择和社会选择过程,大多数有潜力的年轻科学家进入较好的研究生院,能与显赫科学家互动,便于有大的成就而处于最上层。(3)科学产出:一个科学家在分层体系中的位置最终依赖于他已发表的科学成果。
这种社会承认的具体形式主要是职位的承认和名望的承认。前者具体体现在职位的声望上,后者主要体现在以成果的引证数量和获得荣誉奖励等形式的承认。荣誉奖励形式命名法其他荣誉奖励A命名法以科学家名字命名命名其所发现的新现象、新常数,其所提出的假说、定理、定律、公式、概念及其所发明的仪器、技术和方法等;以其名字作为科学单位;把某一学科的创始人尊称为该学科之父;
如拉瓦锡——现代化学之父以对某一学科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的名字命名该学科;以某个时代最杰出的科学家的名字来命名其所处的时代。如17世纪为牛顿时代,20世纪是爱因斯坦时代等。B其他荣誉奖励授予各种奖金;授予各种科学奖章;授予各种荣誉称号;吸收为科学学会的会员;授予贵族爵位或选入某些组织机构中(如在英国,牛顿授予骑士爵位;1892年,威廉·汤姆逊被授予为开尔文(LordKelvin)勋爵);授予奖状、嘉奖、记功、标兵、先进、模范、上光荣榜等。各种奖励模式;科学奖励的模式政府主持的模式:各种科技进步奖企业主导的模式:如“宝钢创新奖”科学共同体主导的模式:如“全国物理学会2006年年会优秀论文奖”(1)政府奖励主要功能在于奖励前瞻性、基础性或技术发明等公益性的科技研究,通过政策引导或约束机制提示科技人员围绕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难点、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引导科技人员致力于对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的研究方向上来。
我国国务院设立下列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名。国家自然科学奖:授予在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做出重大科学发现的公民;
国家技术发明奖:授予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的公民;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授予在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程、计划、项目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民、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授予对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下列外国人或者外国组织;
奖励标准:自2005年起,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调整为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00万元/项;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奖金标准为一等奖20万元/项,二等奖10万元/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奖金数额为500万元。其中50万元属获奖人个人所得,450万元由获奖人自主选题,用作科学研究经费。
(2)企业主导的科技奖励主要分为两种:企业内部奖励:由企业设立,奖励范围为本企业部门或人员。如,美国3M公司;企业外部奖励:由企业或企业群设立,范围超出企业,针对企业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和创新成果市场收益率,以促进某行业、区域的科技生产和应用为目的。如,中国亿利达科技奖;美国3M公司的科技奖励
被誉为世界第一创新公司的美国3M公司,每年都会把“进步奖”授予:那些新产品开发后3年内在美国销售额达200多万美元,或者在全世界销售达400万的风险小组;对于提出最佳方案、需要创始资本的发明者,公司每次授予的发明奖多达90个,5万美元奖每年多达90次;经常表彰最有创造力的员工,若员工创造了新产品,不仅意味着薪金的增加,还包括职位晋升。而且公司每年都举行隆重的仪式,将其中最突出的个人吸收到正规的“科学院”里来。(3)科学共同体主导的模式:由各种学会、学院等学术性组织主持的奖励。
如,诺贝尔奖;
诺贝尔科学奖是目前国际上权威性与荣誉性最高的国际性科学奖。该奖是由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个人出资设立,并于1901年首次颁奖。诺贝尔奖共设有物理学、化学、医学或生理学、文学、和平事业五种奖,1969年又增设了经济学奖。每年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世界各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及各方面权威人士推选,然后由各专业的评审委员会经过长期的调查研究,确定出真正的得奖人。奖金数额视基金会的收入而定。奖金只发给个人,也可多人分享(实际上从未超过三人)。获奖侯选人应是在前一年中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领域,对人类作出最大贡献者。获奖资格一经评定,不能因有反对意见而予以推翻。获奖资格不受国籍、种族、宗教信仰等限制,同一个人多次获奖也不受限制。这种模式的科学奖励,所依据的原则主要是同行评议。科学奖励,所依据的原则主要是同行评议。所谓同行评议,是指“由从事该领域或接近该领域的专家来评定一项工作的学术水平或重要性的一种机制”。它最早始于专利申请中的查新,1950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采用了该方法并进行了规范化,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同行评议。长期以来,我们无论在科研成果评价、项目评审,还是职称、学位评定,几乎唯一地采用同行评议。评议准则包括:(1)有重要科学意义或有重要应用前景的研究工作,尤其是结合国家现代化需要,针对我国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特点的研究工作和开拓新兴技术的研究工作;(2)学术思想新颖,立论根据充足,研究内容和目标明确、具体、先进,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合理、可行;(3)申请者和合作者具备相应的研究能力,研究工作有一定积累,基本工作条件和工作时间有可靠保证;(4)经费预算实事求是,根据充足。同行评议主要有两种功能:在科学系统内对科学资源进行分配;对科研成果进行专家鉴定;同行评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而遭到许多批评:一些评审人员存在着传统观念和保守思想;对既具有创造性又有风险的建议缺乏识别能力,甚至不大情愿承认这些出色的建议并给予积极的支持;在选择评审人员时仍有论资排辈、迷信权威的现象,或业已选的评审人员缺乏权威性;对多学科的研究建议书或规模较大又较复杂的项目缺乏全面的评审;在对一项研究建议的学术前景进行评估时,对主要研究人员过去从事研究工作的能力及表现往往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在同行评议中,要注意马太效应现象科学上的优势积累效应(马太效应)《圣经-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是有的,还要给他,使他富足;但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去。”默顿以这段话来命名“马太效应”(MatthewEffect)。含义: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成为竞争的优胜者而占据了有利的位置,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以后就有更多的机会获取所需。谁都知道世界第一高峰是珠穆朗玛峰,然而世界第二高峰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位于印度境内的乔戈里峰仅比珠峰低237米,这个差距还不到珠峰高度的3%,但正是由于这个不大的差距,排名世界第二的乔戈里峰除了一些狂热的登山运动员之外再无人问津,更多的实地勘测、结队攀登、媒体的全程关注锁定于珠峰,237米,珠峰只高出了那么一点点,就把世界第二的“乔峰”给吃了。自然界中的马太效应社会生活中的马太效应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马太效应”。由于富者通常会享受到更好的教育和发展机会,而穷者则会由于经济原因,比富者更乏发展机遇,这也会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的“马太效应”出了名,什么都好办了在当今社会,“成名”已经是成功的最快捷方式。名声在外的人会有更多抛头露脸的机会,媒体更愿意采访报道、商家更愿意找其做广告,他也会因此而更出名,而成名又可以带来更多方面的成功。1968年,美国学者罗伯特·默顿提出“马太效应”用以概括一种社会心理现象:
“相对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声名显赫的科学家通常得到更多的声望即使他们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样地,在同一个项目上,声誉通常给予那些已经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个奖项几乎总是授予最资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个研究生完成的。”
在科学领域中,从一开始就占优势的科学家就得到更多的机会去获得进一步的成绩和报酬;相反地却使未能获得有利条件者越来越贫乏,即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该效应揭示了奖励使获奖者在心理、资源和奖励分配上存在的优势累积现象历年有名的学院,它所拥有的人才及资源都比别人好。1981年,美国政府的研究经费,28%集中于十个大学里;1983年,国家科学基金会研究生,也集中于仅仅十五个大学;一半的美国诺贝尔奖得主所在学校,是哈佛、哥伦比亚、洛克菲勒、柏克莱加大及芝加哥五校。这些学校更是慧眼识英雄,70%的未来得奖人都在得到博士学位后,被母校留了下来。科学领域里马太效应的表现科学领域里马太效应的表现科研经费院士人才中国校友会网对1999年至2010年的12年里,中国各省份的高考头名做了统计,编写了《2011中国两岸四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12年里,中国除西藏外30个省区市共900多名高考头名中,有802人进入北大和清华就读,占总数的约88%,远高于其他高校。此外,2005年香港高校进入内地招生后,凭借优厚的奖学金,至今已从内地名校手中“抢”走50名高考成绩第一的学子。
科学领域里马太效应的表现
在《科学社会学》中,默顿概括了科学研究中普遍存在着的“马太效应”的几种情况。一、知名科学家会获得比应得奖励更多的奖励和荣誉,而不知名科学家则刚好相反,得到比应得的奖励和荣誉较少的荣誉。二、在发表科学成果方面,知名科学家更容易发表,而在有著知名科学家署名的合作研究的科学成果发表后,更多的成果或荣誉会给予知名的科学家。三、知名科学家的成果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在选择阅读材料时,读者取舍的标准中会包括作者的身份和知名度。四、在某一问题多重发现出现的情况下,最容易将发现归功于已经有名望的科学家。现代世界数学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蒋春暄“1961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因对数论极感兴趣,自1973年以来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数论,用自己创立的全新的数学方法,解决了世界公认的几大数学难题:(1)推广了三角函数,从而证明了费马大定理;(2)找到了一个能更本质揭示素数分布规律的函数Jn(ω),从而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3)否定了黎曼假设;(4)找到了大数分解的简单方法;(5)发展了Iso数论,建立了比较完善的Iso的数学体系。
然而,蒋春暄在中国得不到承认。他的数学体系与当下体系相背,在世界得到数学家争议,大多不支持其观点,在中国被完全否定,并打为伪科学。因其体系无法得到证实。
中科院的人称蒋只是个业余数学爱好者,在数学界只是个无名的“小人物”,因而长期受到难以言说的冷落:他的论文在寄给数学界权威人士求教时,遭到拒绝;一些权威更称蒋春暄的研究成果只是一堆“垃圾纸”,蒋研究数论是一个“想蹬着自行车上月球的人”;国内一些著名数学刊物因受权威编委的压力,对蒋的投稿,一概退稿;1995年“全国余新河数学题学术讨论会”上,原打印的会议报告安排表上,蒋春暄及其论文题目本来是排在第一位的,但开会当天才通知,他的发言被取消了。无奈,蒋春暄只好到国外寻求知音。
蒋春暄将论文寄到美国,却立刻引起美国强子理论创始人、数学家、《代数·群·几何》杂志主编桑蒂利教授的高度重视。该杂志不仅连续发表了他的论文,还破例为他出了数论专集。仅1997-2002年,世界最著名的数学杂志《数学评论》先后否定了中国某数学所、意大利、美国学者的证明论文。但与此相反,2000年《数学评论》转载了蒋1998年发表的论文的摘要。2002年德国的权威杂志《数学文摘》也转载了蒋1999年发表的论文的摘要。2002年初,全面总结蒋春暄学成果的英文专著正式出版,也已全部上网。
科学领域的马太效应产生的原因①把过去的成绩累计起来,形成一种优势,并影响以后的评价。②人们倾向于引证那些对所研究的问题或领域具有影响的工作,但同时也倾向于引证那些经常可见的科学家的工作。因此,容易引证的人被更多人引证,不容易引证得更不容易引证。③当一个人的杰出成绩得到承认后,人们可能会追溯并重新评价其早期工作。④承认和奖励的分配有利于那些名牌机构的科学家,而那些在声望较低、处于边缘地区的机构里的科学家则很难得到适当的承认。⑤新的科学家需要逐步进入权威和名流集团之中,然后被承认。⑥科学界分层结构中流动是单向的,科学家只有升迁不可降格。思考:“马太效应”对于科学发展的利弊?马太效应对科学研究的积极作用:第一,马太效应能够增强竞争,促进人才集中和培养。第二、马太效应所产生的“荣誉追加”和“荣誉终身”等现象,对无名者有巨大的吸引力,促使无名者去奋斗,而这种奋斗必须有明显超越名人过去的成果,才能获得荣誉。第三,能够提高新的科学贡献进入交流体系的能见度。这种能见度能够帮助科学家在浩如烟海的科学文献中选择具有声望的作者的作品。美国心理学学会对心理学家的阅读行为的调查说明,有15%—23%的读者是基于他对作者的认识选读论文的。“马太效应”对科技发展的消极影响:(1)严重影响了科学资源的分配。马太效应的运行往往会造成一批“获奖专业户”和“课题专业户”,如物理学家康普顿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的35年,竟得到24个名誉学位和其他10多种奖励,获奖太多,奖励往往会失去其应有的激励作用;“课题专业户”课题项目之多,以致没有时间与精力去作深入研究,从而造成科研资源的浪费。(2)马太效应的运行最后导致学术权威的形成,形成一定程度的垄断。由于学术权威们居高临下,他们拥有对他人学术成果评价和科研立项的评审的大权,愈出名的权威愈容易申请到科研经费和基金,而且也愈有机会评审他人的成果。这就给权威压制无名后辈创造了条件。科学史上这类例子不胜枚举:高斯是划时代的数学大师,同时又是压制小人物的大师。欧姆定律被推迟十几年之久才得以承认,致使欧姆60岁时才进入他所向往的慕尼黑大学担任物理学教授职务就是“权威”们对其压制的结果。德国大学教席制度的形成和维持,以及法国科学院的“第四十一席”等都说明了这一点。普朗克曾经说过:一个新的科学真理不能通过说服它的反对者并使其理解来获得胜利,它最后获胜主要是由于其反对者终于死去,而赞同它的年轻一代终于成长起来。(3)不利于学术民主的发扬,有碍学术创新的进展。学术上的这种积累效应,容易使人们造成对“权威”们的盲目崇拜,从而把对科学成果的承认和评价演变为对人的承认。这种现象不利于科学成果的公正评价,致使一些有新意的学术成果难以脱颖而出。
科学史中大量的例子也表明,许多重要论文都是由相对不知名的科学家转写的,但被人们忽略了多年。①挪威数学天才阿贝尔读大学时发现了五次方程代数解法不可能存在的证明,但由于当时权威们的忽视致使阿贝尔在巴黎长期等待中因饥寒交迫、心力劳累过度而英年早逝,论文被拖了12年才得到承认;②伽罗华关于五次方程代数解法的成果在死后38年才得到评价;③门捷列夫首次提出化学元素周期律时,被其导师、俄罗斯化学之父沃斯克列森斯基说成是“痴人说梦”;④孟德尔关于遗传定律的研究成果在当地科学学会的丛书中发表,淹没无闻至四十年之久;
所以,“马太效应”是一把双刃剑。辩证全面地分析“马太效应”产生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不能对其一味地横加指责,也不能仅仅强调其积极方面,而是要通过制度性设计来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抑制和避免其消极作用,弘扬其积极作用,使其沿着人类需要的轨迹运行。2.科学的社会组织科学组织是近代科学的兴起的重要因素,其出现是历史的必然:内部原因:科学家队伍扩大、必要的交流外部条件:生产方式进步,资产阶级发展经济的需要。政府介入并支持科学精神事业的发展;原有的科学组织的不中用。(1)科学学派由具有共同学术思想的人们组成,有公认的学术权威为带头人。有的学派还有世代相继的师承关系,甚至有广泛的国际性。(如哥本哈根学派
)①内聚性,权威作为组织的核心;②整体性,形成有竞争力的集体;③传统性,形成学术思想的历史继承关系;④排它性,学术思想上的党同伐异.学派在推动科学发展上有巨大的科学能力,富有生命力,但如果过分排它形成门户偏见时也会影响科学的发展.哥本哈根学派哥本哈根学派是20世纪20年代初形成的。1921年,在著名量子物理学家玻尔的倡议下成立了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学研究所,由此建立了哥本哈根学派。玻尔早年求学于英国剑桥大学,是著名的物理学家卢瑟福的高足。在学期间,他掌握了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优良传统的真谛,先后发表了史称“物理学伟大的三部曲”的论文,奠定了原子结构量子力学模型的理论基础。1922年诺贝尔物理奖:N.玻尔研究原子结构和原子辐射,提出他的原子结构模型20世纪20年代,玻尔的学识、造诣和人格魅力,成了年轻一代物理学家心仪的导师;哥本哈根成为青年物理学家向往的圣地。在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聚集了一大批青年精英,在玻尔教授的教导和激励下,十几个世界一流的物理学家在20—30岁左右就脱颖而出了。玻恩、海森堡、约尔丹、泡利、罗森菲耳德以及前苏联的福克和朗道等人,这些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都出自玻尔的门下。还有一大批物理学家也是吸吮着哥本哈根学派的乳汁而成长的,如狄拉克、德布罗依、德拜、考斯特等人。(2)无形学院以优秀科学家为中心,以学术思想为沟通为宗旨,以学术讨论、通信交流为形式,立足于自由联合的科学家非正式团体。①往往是多学科的;②强调交流借鉴,所以排它性不强。任何大学科中都有这种小规模的、百人左右的“无形学院”,他们互送未定稿、通信、交流信息,或进行教学和科研上的互访或合作来加强联系。在科学前沿,往往是由少数人的非正式交流系统的“无形学院”创造出新知识,然后由正式的交流系统来评价它、承认它、传播它。(3)学会最为广泛的科学共同体的社会外在组织形式。它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职业科学家科学家团体,是科学劳动者的集团利益的代表,主要任务是学术交流。
英国皇家学会
英国并且是世界上存在时间最长的科学学术团体。始建于1660年,于1662年由国王查理二世授予皇家证书。皇家学会始终致力于科学发现与探索的最前沿,其核心是它的会员,包括了世界上最伟大的科学头脑。先后涌现出法拉第、牛顿、达尔文、卢瑟福、爱因斯坦、霍金等著名的科学家,当今的著名科学家FrancisCrick、JamesWatson、StephenHawking等人也皆为皇家学会会员。目前大约有1300名国内外成员,其中有65位以上的诺贝尔奖获得者。
提出牛顿运动定律,奠定经典力学体系;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在数学方面是微积分的创始人当代众多学会不但已覆盖各国的科学共同体成员,而且已经走向国际性联合。在现代国家里,各种学会是政府领导科学技术的智囊团和思想库,是促进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有组织的力量。(4)科研组织系统国家和社会直接领导下的科学技术最强的组织形式。组织形式上:集中型科研组织系统。分散性科研组织系统。组织分工上:国家科研机构侧重于基础研究、综合应用研究,地方、企业侧重于应用和开放研究,大学则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组织类型上:科研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实验中心、测试中心、数据中心等等。第四章
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一、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二、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系统
科学技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科学技术的社会化运行又体现出不同的规律性,突出体现在发展的不平衡性上。1.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时间:过程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加速发展律
空间:区域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中心转移律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带头学科的更替律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技术转移与技术追赶(1)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加速发展律:由于在纵轴的时间序上发展的不平衡性,所以科学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规律。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速度、规模和水平是极其不平衡的。从整个历史过程和发展趋势看,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快,呈现指数增长的规律。
1.美国科学计量学家普赖斯提出了“科学知识按指数增长的规律”:科学出版物按指数增长,如19世纪到20世纪50年代每十年增长一倍,80年代每6-7年增长一倍;科学家人数每50年增长10倍。
科学知识指数增长模型
(1)过程(时间)运行的不平衡性1800年——1000人
1900年——100000人
1950年——1000000人
1970年——3200000人
知识的增长与科学家增长总数的平方根成正比。科学家增长3倍,科学知识成果增长1.73倍。生产到市场的周期不断缩短:
1885年—1919年:发明到应用30年;生产到市场7年
1920年—1944年:发明到应用16年;生产到市场8年
1945年—1964年:发明到应用9年;生产到市场5年(2)区域(空间)运行的不平衡性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状况不同和文化背景不同,科学在各国之间的发展也是不平衡的。因此,日本学者汤浅光朝提出了“科学中心转移论”近现代科学中心的转移意大利(1504-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75-1920)美国(1920-)存在世界科学中心;科学中心是变化的大约每80年为一个周期。
经济中心的转移英国→德国→美国经济中心转移与科学中心转移有正相关。在某一时期,某一门或一组学科能够率先、较好地解释自然,其理论和方法就成为当时其他学科的解释性基础和方法论范例,能对其他学科起推动作用,此学科即成为当时的带头学科。(3)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
特点:带头学科的更替周期越来越短;单一学科和一组学科相互交替。
(4)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技术自身逻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影响,也会造成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这种不平衡表现为区域、国家、国际范围的不平衡性、历史发展过程的不平衡性;自然地理、资源状况、生产方式、经济水平、文化背景等都会影响这种不平衡性。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时间:过程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加速发展律
空间:区域运行的不平衡性——科学中心转移律科学发展的不平衡性——带头学科的更替律技术发展的不平衡性——技术转移与技术追赶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现代科学活动的规模和水平相对过去发生了质的变化。美国物理学家温伯格(1961):科学由“小”科学变为“大”科学。D.普赖斯《小科学,大科学》(1962):“大科学(bigscience)”概念的形成
1962年,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指出:“由于当今的科学大大超过了以往的水平,我们显然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那是清除了一切陈腐却保留着基本传统的时代。不仅现代科学硬件如此光辉不朽,堪与埃及金字塔和欧洲中世纪大教堂相媲美,且用于科学事业的人力物力的国家支出也聚然使科学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环节。现代科学的大规模性,面貌一新且强而有力,使人们以‘大科学’一词来美誉之”。小科学(littlescience):皇家学会时期的科学的三个特点:(1)自己有科研经费;(2)自己可以制造仪器装备;(3)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地选择自己喜欢做的题目。大科学(bigscience):大科学是指在科学管理条件下,以满足社会实际需要为目的,融诸多学科为一体的大规模的科学。特点:国家资助的、规模巨大的、拥有先进的实验技术装备,并对社会、生产、经济、生活、政治等起着前所未有作用的现代科学。大科学是相对于小科学即传统的科学模式而言的,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的基本特征。20世纪30年代,卢瑟福领导的卡文迪什实验室就属于小科学的性质。它与社会生产、政治没有更多的直接联系,其预算和人员的规模也很小。当时它的年预算只有2500英磅,而大科学时代的“代表作“——阿波罗计划则是一个投入数百亿美元的规模,深入社会各部门、各阶层的国家事业。大科学时代始于二战时期,其标志是德国火箭的研制、生产和美国研制原子弹“曼哈顿计划”。后人以此为“大科学”的特征。甚至以20亿美元的投资作为大科学项目的衡量的标志。与小科学相比,现代大科学具有以下5个主要特征
1、规模大
早期以个人研究为主,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甚至只是一种业余兼职。(如哥白尼、焦耳、达尔文、孟德尔)近代后期小组研究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形式,社会需要特别是工业需要成为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人数、规模不很大,相当于工场手工业水平。现代科学研究规模越来越大,已经发展到国家规模,乃至国际规模,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之大前所未有。科学实际上变成了工业化社会的经济部门之一典型案例:
曼哈顿计划:美国政府于1941年12月6日拨款实施制造原子武器的计划。1941年12月费米领导建设美国第一个原子能反应堆;1943年工程进入原子弹具体设计阶段,1945年7月16日第一颗铀原子弹试爆成功。动员50多万人,其中科研人员15万;耗资22亿美元;占用全国近3分之1的电力。阿波罗计划:1961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宣布:美国要在10年内,把一个美国人送上月球,将使他重新回到地面。1969.7.19阿波罗11号的登月仓在月面上安全降落。动员40多万人、约2万家公司和研究机构、120多所大学;耗资250多亿美元。
(1)国家大幅度增加科学事业的费用,加强对科研事业的控制和监督。
以美国为例,20世纪20—30年代,科研费占国民经济总产值比未超0.2——0.4%,战后40年中占0.4%,50年代达1%;60年代达2.7—3%。以后大致都在2—3%之间。所以,从70年代开始,大科学时代逐渐成熟。(2)、科学队伍迅速扩大。科研人数量剧增,随着科学渗入各个行业和部门,科学所起的作用日趋突出。科技人员愈加受到重视,于是科技人员迅速增长,成为大科学时代的又一大特征。工业发达国家的就业人员中科学与非科学人员比例大体6:1。科研人员增速为职工增速的6倍。进入高学历社会是大科学时代的又一大特征。2、组织、管理系统有序。
过去的科学研究,更多地是分散的、个体随机组合的研究。大科学由于规模大、投入大,需要通过各级管理得以进行。政府、企业、团体、独立研究机构都建立了相应的科研管理部门,形成科研管理体系,以保证各项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
3、学科之间的融合与统一。
小科学强调分门别类的研究,研究对象、方法与研究成果的评价都限定于本学科范围内。大科学要求诸多学科互相渗透、互相综合,要求研究人员突破学科专业束缚,开展协同合作研究,形成整体化科学。4、从理论研究到开发研究和制成产品的进程正在日益缩短。一个新的理论发现以后,立即有人去探讨它的实际应用,并能迅速转化为商品生产。从理论发现到商品生产,这种周期日益缩短。科学、技术、生产紧密地结合,建立了科学、技术、生产联合体。从科技史看,科学发现到实验室中试验再到工业投产的时间不断缩短。几种科技成果的应用周期成果名称发明到应用年数成果名称发明到应用年数蒸汽机1680-1780100飞机1897-191114电动机1829-188657电视机1922-193412电话1820-187656原子弹1939-19456无线电1867-190235晶体管1940-19455真空管1882-191533集成电路1958-19613汽车1868-189527激光器196015、科学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联系。
小科学时代的研究以增长人类知识为主要目的,大科学时代的研究目的不仅在于增长知识,而且在于把科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生产过程,全方位推动社会的发展。
与小科学相比,现代大科学具有以上5个主要特征:规模大
组织、管理系统有序
学科之间的融合与统一从理论研究到开发研究和制成产品的进程正在日益缩短科学与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联系
二、科学技术运行的社会支撑系统
1.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2.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3.文化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4.哲学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1.经济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社会经济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社会推动力。经济需要不断向科学技术提出新的课题;经济和生产发展中积累的经验知识是科学技术认识的重要源泉。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社会的经济支持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社会的经济竞争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的刺激因素。社会政治的制度为科学技术发展提供可能性空间;社会政治在政策和体制上实际地决定着科学技术的可能发展方向和道路;社会政治行为和形势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条件。2.政治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一定文化基质是科学技术产生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而教育发展状况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底;教育普及程度决定了科学技术成果在全社会的传播、消化、吸收和应用程度;教育专门化程度决定了科学技术研究发展的深度。3.文化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国民的科学素质,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最根本的制约因素。
科学素质应当被看作是社会公众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的对于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科学素质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比如原子、分子、辐射和DNA等,这是理解科学技术的基础;(2)跟上科学推理的基本水平的能力,即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要有所了解,具备科学的思维习惯;(3)理解包含科学及技术内容的公共政策议题的能力,即应当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日本的科普教育1872年日本开始推行新学制,全力以赴地普及资产阶级式的国民教育,力求实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至1905年日俄战争期间,日本男、女的小学就学率均超过了90%。到1992年,日本国民初等教育适龄人员入学率达到97%,1995年日本15岁以上的文盲占总人口比例为零。日本科学技术厅在1995年发布的《科技白皮书》中对战后发展有概括性的论述:“二战结束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版港口工程保险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涵洞工程环保监测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反担保合同模板:供应链金融3篇
- 二零二五年计时工劳动合同管理与心理关怀协议3篇
- 二零二五年度软件开发项目合同及其廉洁规定2篇
- 二零二五版教育SaaS平台软件服务合同3篇
- 二零二五版粉煤灰运输安全规范与应急预案编制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特种饲料原料采购合同模板2篇
- 二零二五年防火墙安全防护系统集成与维护合同3篇
- 二零二五年度大数据中心建设与运营劳务分包合同3篇
- 2024版塑料购销合同范本买卖
- 【高一上】【期末话收获 家校话未来】期末家长会
- 二年级下册加减混合竖式练习360题附答案
- 应收账款的管理培训课件
- 2021年道路交通安全法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股东变更情况报告表
- 自带药物治疗告知书
- 房产中介门店6S管理规范
- 吞咽解剖和生理研究
- TSG11-2020 锅炉安全技术规程
- 异地就医备案个人承诺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