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凝聚力提升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9000字》_第1页
《班级凝聚力提升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9000字》_第2页
《班级凝聚力提升研究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含提纲)9000字》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立论依据(论文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附主要参考文献)一、论文的研究意义学校是塑造人、培育人的摇篮。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兴起。而现代教育以班级授课制为主要模式,班级是学校的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在学校一切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是通过班级进行的。班级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良好道德品质以及积极乐观的态度的重要基地。班级文化作为学校文化的一种亚文化,是依托并通过班级这个载体来反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班级文化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它在无形中影响并制约着班集体中的每一个成员,为班集体成员提供前进的方向指导,促进班集体凝聚体的提升,使得集体内的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班级归属感和荣誉感。班级文化既是学校文化重要的、基本的组成部分,又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班级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在受到学校文化影响和制约的同时,也在反作用于学校文化。小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起始阶段,对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品格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则是小学生受教育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源之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学生素质的发展状况。新课标提出:“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成为学生成长的家园,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班级中成长”。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面对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教学,班主任需要构建良好的班级文化,并在班级文化中增加凝聚力方面的内容,但鉴于小学生与其他阶段的学生存在显著的差异,为其建设有凝聚力的班级文化,从而对小学生发挥引导、约束、激励等功能。但是纵观我国的很多小学,班主任普遍存在不重视班级文化建设的情况,班主任对班级文化建设意义的错误解读,班级文化建设缺乏个性化,班级活动过于形式化,在班级制度文化建设过程中忽视民主性,以及班级精神文化的导向性不强等,导致小学生班级文化凝聚力不足,学生之间的关系不够融洽,甚至存在争吵打闹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的提升问题进行研究。鉴于目前学术界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较多,但是大部分研究多是集中于宏观学校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对微观上的班级文化建设的研究还不够深入,针对班级文化凝聚力提升的研究更是较为欠缺,以小学为对象的案例研究更是不足。因此,本文将以A小学为例,来分析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的问题,并提出响应的提升对策,有利于丰富我国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体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此外,本文的研究还可以为A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对策,从而促进其班级凝聚力的提升,为改进班级建设提供新的对策,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提升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具有借鉴价值,因此本文的研究还有一定的实践意义。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一)关于班级文化的研究对于班级文化的研究,很多国内外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国外,早期较有影响的是美国学者杰克逊(P.Jackson)著的《班级生活》(thelifemass)(1968)一书,该书不仅阐述了班级文化的特征功能,而且提出了“隐蔽课程”的概念。其后随着班级文化建设研究的不断发展,学者们开始对班级文化进行深层的研究。许多研究者更加关注班级文化中的社会性特点,更加关注将班级文化的研究与其他学科相联系进行分析,如心理学、人类学、环境学、社会学等学科。研究者们将班级文化视为一个和社会、学科等相联系的一个现象。日本教育家片冈德雄(1993)在《班级社会学》中根据班级人际关系的状况,将班风分为支持型和防卫型,并认为不同的班风对各种小群体的交往和个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及不同的作用。他认为,把成长和学习作为最大目标的班级组织管理的第一种方式,是让班级的全体学生,在自己的集体中各自获得一个适当的分工,分担一个角色。可见,班级文化对于学生生活和行为的影响。班尼·约翰逊在《教育社会心理学》中指出,如果一个集体的气氛是友好的、相互理解的、相互支持的,那么集体对一于动机、工作表现和成就的影响就会是积极的。他将班级文化作为一种隐性文化来阐述,认为每一个班集体的每个成员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室的布置。教室是班级学生风貌及人格化的体现,是学习的场所,知识的摇篮,成长的沃土,精神的家园。班级环境布置是校园文化的重要体现,对学生的行为规范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激励作用。吴立德在《班级社会学概论》一书中研究了班级社会文化的要素、班级文化模式的构成、班级文化的意义、班级文化建设的目的以及如何建设班级文化。俞国良在《学校文化新论》一书中研究了班级文化的社会性问题,从班级成员、班级组织、班风、集体舆论等方面探究了班级文化的构成内容,并提出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李学农在《中学班级文化建设》一书中将班级文化建设的问题集中于中学,并详细论述了班级是概念、性质、意义、构成、作用,强调了班级文化的教育作用。张晓蓉在《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中对班级文化进行了研究,认为以往的班级管理一味对学生说教,往往作用不大,现在用文化育人,寻求一种思想上的碰撞,改变学生的精神实质,再由精神上升到行动上来。班级文化建设是班级的生命力所在。它与班级成绩并不矛后,班级文化培养的是孩子的情商,是非智力因素。而随着情商的提高,孩子的成绩也必然会得到提升。关于小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措施。唐惠芬(2005)在《新课程下的班级文化建设》中指出,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班级文化建设要反映出四化,即人文化、自主化、个性化和开放化。具体做法是:(1)凸现人文化(在浓浓的人文气息环抱下,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显而易见的);(2)实现自主化(自主形式、自主的资源);(3)创造个性化(创设让学生张扬个性的氛围、营造个性化的环境);(4)力求开放化(成立“雏鹰假日小队”、在图书馆办理借书证,给予学生更丰厚的阅读资源)。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特征方面,倪春燕在《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中指出,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有四个特征:是整体性,二是动态性,三是科学性,四是特色性。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功能方面,刘玉华、赵培亮在《关于农村小学班主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中指出,班级文化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加速班级的快速发展。充满朝气的氛围,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心态得到改善,情操得到陶冶,视野得到拓宽,品味得到提升。(二)班级凝聚力的概念研究凝聚力这一概念最早由Lewin提出,他指出,凝聚力是指个体感知自己与群体的联系。Mullen和Copper认为,凝聚力是系统中可以把人与人之间的摩擦程度降到最低的润滑剂。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廷格(1950)提出了“团队凝聚力”的概念,认为是否能够留住团队成员,团队凝聚力起到的作用最大,团队中的个体是否愿意生存在这个团体里,决定于团体是否能提供满足成员心理、生理以及社会上的需要。这种需要类似于安全感、成就感、友情和归属感等。BackC(1965)认为团体的情感就是凝聚力,也就是说生活在不是团体的成员的情感要低于生活在团体里的成员的情感,生活在团体中的成员在工作、学习、活动中互相接触、互相帮助,有助于培养团体内成员的情感,所以说团体内成员的情感高于非团体内成员的情感。Canon(卡隆)从多个方面定义了凝聚力,包括不同的维度、凝聚力的动态性、目的性和影响个体情绪情感的变化,并认为凝聚力是有情感功能的,凝聚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种动力的过程,它能体现团体的运动倾向,能够指引团体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Westie和Hemphill两名著名学者认为凝聚力有使团队一起工作并能发挥团队功能的能力。张梅和何赣湘认为,班级凝聚力是指集体对个体的吸引力,它既包括班级对每一个成.员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也包括班级成员之间的内在聚合力,并认为一个班级首先应该确立班级目标,再通过制定适度有效的激励措施,促进大学生形成对班级的认同感,创造出团结和谐的氛围,才能增强班级凝聚力。赵小剑将班级凝聚力定义为:所有成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的结合体。孙迎晖等认为班级凝聚力是指相互引力,既包括班级对个体的吸引力,也包括个体对班级的向心力。周聪将班级凝聚力视为在班级学习生活中,成员对班级的责任心、归属感和荣誉感的总称。张维《班级凝聚力是班集体发展的生命力》一文中提到:班级凝聚力是班集体发展的生命力,并主张要想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就要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班级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在合作的氛围下学习,从而增强同学之间的友谊。梁志壮、张会刚在《论班级凝聚力》中提到凝聚力高的班集体可以“壮大集体的力量,增强集体的竞争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能力,促进良好班风的形成。(三)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我国从1952年设置班主任岗位以来,很多的专家学者就已经从班主任工作的性质,内容、工作目标,考核的标准等方面对班级文化建设进行了研究,其中就包含了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与提升班级文化凝聚力的方法和对策方面,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开始初步形成一定的理论框架。在影响因素方面,孙迎晖等指出,新形势下高校班集体建设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班主任、班干部在班级建设方面的作用尤为重要,奖励、激励等措施对班级凝聚力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蒯义峰和蔡丹的研究表明,班级活动有利于学生拥有成就感与认同感,进一步获得快乐,对班级凝聚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王建东等认为,制定统一的班级目标,形成特色的班级文化,发挥班级核心人物的作用,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搭建交流互动的平台促进班级成员深人交流,以及设计好班级活动都有利于高校班级凝聚力的增强。饶玉梅和阎卫萍在研究中提出,主题班会是班级建设的主要阵地,可以通过明确主题班会目标、丰富班会内容与形式等形式提升主题班会对班级凝聚力的促进作用。关于班级凝聚力的提升对策方面,王茜认为可以从思想上出发,以理想引导人心,靠形象感召学生,以制度规范人心,以活动凝聚人心,从而推进班级凝聚力形成。黄正平、席玲、刘先乾、龚玉兮等认为在整个班级建设中,班主任是起引导作用,和班干部一起组成班级的核心,主导班级文化发展,促进班级凝聚力提升。张建发在《办好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一文中叙述了如何利用运动会、学校艺术节、每周的班会进行班级凝聚力的培养,他常常用班会时间让每一个学生做自我反思,充分考虑学生作为一个个体主观能动性的作用。班级是一个整体,如果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个个体都能自我约束好,那么班级这个整体也就自然而然的好了。还有赵中云在《开展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中提到,捡废品、攒班费,树班级正气的目的是整个班级充满正能量,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并教育学生用卖废品的钱买书看,为大家营造学习的氛围,教育大家不攀比,做一个有理想的青年。季恺在《浅谈班主任如何搞好班级凝聚力建设》中提到:激励是学生进步的重要外在动力。无论是学校还是班级都要注意多利用这一形式来促进学生不断进取和努力。蒋迎春在《浅谈如何提高班级凝聚力》一文中提到,班干部在班级凝聚力形成过程中的重要性,特殊提到的是建议大家选出两套班干部,进行轮流值班,让同学评价班干部是否称职,这样班干部就不敢有一点怠慢,不仅锻炼了自己,还对班级管理有很大帮助。(四)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研究王须在《小学班主任如何培养班级凝聚力》中主要强调了小学班主任的作用,通过展示个人魅力,在小学班级管理方面坚持友善、公平、民主,多组织班级活动来搞好班级建设,形成极高的班级凝聚力。崔瑞雪的《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对策分析》也同样提出了小学班主任的个人能力和班级活动在增强班级凝聚力方面的重要性。廖玲玲则是在小学班主任和班级活动之外,还提出和强调了小学班级班风和班干部的作用,认为小学班级要有凝聚力必须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还要建立起合理的班干部管理制度。李怀存提出小学班级建设和班集体凝聚力增强密不可分,要加强班风建设,形成良好氛围,同时利用班会、晨会等,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五)研究述评前人对大学生团队凝聚力的研究也比较多,他们大多采用问卷法,然后对得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找到规律。高校的团队凝聚力与所学专业、所在年级、是否是学生干部这四个变量有很大的关联性,但与是否独生子女、学习成绩、家庭所在地这样的变量不存在很大的相关性。还有人认为班干部和辅导员的作用、班级交流和班级活动的开展、班级的共同目标、同学关系的协调、良好的学习气氛对大学生团队凝聚力有较大影响。总之,目前大多对班级凝聚力的研究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对于小学教育的研究和关注相对较少。大学生这一群体与小学生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都已经基本形成,班级凝聚力建设所带来的影响起到的是修正和补充的作用。而小学生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学校接受教育正是为了形成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种特质表明他们更容易被改变和引导,所以在小学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认知是十分重要并且必要的。在关于如何形成和提高小学班级凝聚力的研究方面,就不像对大学和高中的研究那么深刻,而且大多数的文献资料是从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鉴于此,本文将以A小学为例,来分析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的提升策略,希望可以丰富现有有关班级凝聚力的研究理论体系。三、参考文献P.Jackson.thelifemass[M].NewYork:HarvesterWheatsheaf,1968KataokaTokushio.ClassSociology[M].SmallGroupResearch,1993BennyJohnson.Educationalsocialpsychology[M].PsychologicalReview,2005吴立德.班级社会学概论[M].重庆: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俞国良.学校文化新论[M].四川: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李学农.中学班级文化建设[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张晓蓉.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成长[J].课外语文,2019(10):138-139.唐惠芬.新课程下的班级文化建设[J].宁夏教育科研,2006(1):25-26.倪春燕.班级文化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8(24).刘玉华,赵培亮.关于农村小学班主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时代文学:上半月,2006(2):181-181.LewinK.Psycho-SociologicalProblemsofaMinorityGroup(1935).[J].JournalofPersonality,1935,3(3):175-187.Mulle,Brian,andCarolynCopper.TheRelationbetweenGroupCohesivenessandPerformance:AnI,Itegration[J].PsychologicalBulletin,1994,115(2):210-227BackC,andCarolineDePaola.TheMeasurementofCohesioninWorkTeams[J].SmallGroupResearch,1965:3(1):71-87.张梅,何赣湘.如何有效增强班级凝聚力[J].当代教育论坛,2015(18):19-21.赵小剑.高校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J].消费导刊,2007(04):156.孙迎晖,李红梅,王晓川.高校班级凝聚力现状及建设意见的调查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5,29(02):43-47.张维.班级凝聚力是班集体发展的生命力[J].考试周刊,2015(49):237-237.梁志壮,张会刚.论班级凝聚力[J].考试周刊,2017(47):141-142.蒯义峰,蔡丹.班级活动提升班级凝聚力的作用机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6:9-11.王建东,高猜怡,高峰.大学班级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和应对措施[J].文化学刊,2015(3).饶玉梅,阎卫萍.高校主题班会与班级凝聚力现状分析与问题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1).盛洁,倪艳.学分制模式下增强高校班级凝聚力的路径探析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10).龚玉兮.谈班级凝聚力的形成[A].中国人才研究会教育人才专业委员会、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发现杂志社:发现杂志社,2007:2.张建发.办好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高二(7)班班集体建设侧记[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2(1):65-65.赵中云.开展班级活动,增强班级凝聚力[J].职业,2011(27):89-90.季恺.浅谈班主任如何搞好班级凝聚力建设[J].才智,2013(14):164.朱君枚.浅谈如何提高班级凝聚力[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23):29-29.王须.小学班主任如何培养班级凝聚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99.崔瑞雪.增强班级凝聚力的对策分析[J].教学与管理,2010(20):13-15.李怀存.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增强班集体凝聚力[J].辽宁教育,2013(06):82.A.B.彼得罗夫斯基,B.B,施巴林斯基著.1984.集体的社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39-140.罗美萍.论团体心理辅导在班集体建设中的作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9(2):62-63.陈燕.浅谈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J].天津教育,2013(3):28-29.詹海玉,陈世海.微观视角中的班级凝聚力检视[J].教育评论,2015(6):21-23.唐子畏.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心理因素[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0(2):55-57.刘健,李福华.关于增强高校学生班级凝聚力的思考[J].中国冶金教育,2012(4):33-36.侯秋霞.班集体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学分析[J].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0(6):63-66.陈燕.浅谈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J].天津教育,2013(3):28-29.詹海玉,陈世海.微观视角中的班级凝聚力检视[J].教育评论,2011(6):21-23.孙娜.班级凝聚力从哪里来[J].教学与管理,2015,C9):15-17.张驰,田宝伟,郑日昌.团体心理训练[M].开明出版社,2012.王宝祥.实用班主任辞典[M].中国工人出版社,2002.姚立,黄甲寅,江1fT.班级凝聚力的社会学实证比较研究[J].青年研究,2010(5):12-15.刘慧珍.兰州市初中班级团体凝聚力现状调查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

二、研究方案1.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研究目标本文旨在以A小学为例,在阐述班级文化凝聚力相关概念及理论的基础上,对A小学班级凝聚力的建设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班级凝聚力建设的基本情况,并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来分析其班级文化凝聚力存在的问题,最后在分析问题原因的基础上,结合该小学的实际,提出几点针对性的提升班级文化凝聚力的对策,从而促进该小学班级文化凝聚的提升。(2)研究内容本文的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内容、方法等;第二部分是相关理论概述,主要阐述班级文化凝聚力的概念、县官基础理论,并指出提升班级文化凝聚力的意义;第三部分是A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的现状调查,分别指出调查的目的、方法和过程,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指出A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第四部分是A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提升的对策,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班主任的素质培训、丰富班级文化活动、加强富有凝聚力的班级文化建设等。最后一部分是结论与展望,主要对本文的观点进行总结性概述,并指出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3)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对A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建设的现状进行调查,了解基本情况;(2)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指出问题出现的原因;(3)针对A小学的实际,提出几点针对性的班级文化凝聚力提升的对策。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1)拟采取的研究方法①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查找相应的有关资料,期刊杂志,结合国内外班级文化凝聚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总结,找出了班级文化凝聚力的概念、县官基础理论,以便为本研究的进行奠定理论基础。②问卷调查法笔者参考西北师范大学刘慧珍撰写的硕士论文《兰州市初中班级团体凝聚力现状调查与研究》,因调查对象的不同,笔者对该问卷进行了修改,最终确定了本次研究所采用的《A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调查问卷》,从而向A小学的学生发放问卷调查表,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得出A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的现状。③访谈法笔者针对调查问卷结果中了解不够详实的问题,用访谈法对所要了解的问题进一步阐述并得到理想的答案。访谈的目的是了解班级文化凝聚力形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包括班级活动开展情况、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委的作用、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的做法等。根据事先准备好的问题进行访谈,为论文提供更详细的内容及依据。(2)技术路线班级文化凝聚力提升研究班级文化凝聚力提升研究—以A小学为例资本约束下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与经营绩效关系研究研究理论基础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分析A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的现状调查相关概念原因分析提升策略结论与展望图1本文的技术路线图(3)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①实验方案本文是依据现有有关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以及班级凝聚力方面的研究成果及理论资料,以A小学为例,分析了该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建设的现状,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了该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结合该小学的实际,提出了几点针对性的班级文化凝聚力提升的对策。②可行性分析首先,关于A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建设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法来获得,而且该小学是笔者工作的学校,笔者对该校的实际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因此,在获取资料方面存在很强的可操作性。其次,笔者担任该小学某一班级的班主任,在从事班级文化建设方面有一定的经验,而且笔者还有一定的小学教育背景,关于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较为丰富,在研究的过程中更加顺利。再次,笔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如果发现了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可以咨询笔者的导师,其可以为我提供更为可行的方案。3.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目前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大多对班级凝聚力的研究关注的是高等教育,对于小学教育的研究和关注相对较少。但关于如何形成和提高小学班级凝聚力不像对大学和高中的研究那么深刻,而且大多数的文献资料是从教育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的。鉴于此,本文将以A小学为例,来分析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的提升策略,希望可以丰富现有有关班级凝聚力的研究理论体系,在研究角度尚存在一定的创新和特色。此外,目前关于小学班级文化凝聚力的研究多是简单的理论研究,缺乏以某一小学为例的案例研究,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