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高考研究_第1页
近三年高考研究_第2页
近三年高考研究_第3页
近三年高考研究_第4页
近三年高考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三年全国高考1卷、2卷的特点、

命题趋势及与山东卷的比较研究总体印象2015年高考落下帷幕,做完今年的全国卷和山东卷,总体感觉比较平稳。纵观近三年(2013-2015年)的高考地理试题无论是全国卷还是山东卷都从整体上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的特点。试题命制达到了地理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关于“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科学素养”的目标要求,体现了时代性和基础性的特点。试题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并倡导学以致用;试题设计注重引导地理教学关注学生树立人地关系的正确认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试题的学科特点鲜明,考核能力全面,作为选拔性试题,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四个方面一、全国高考1卷、2卷的特点二、2016年全国高考卷的命题趋势三、全国高考卷与山东卷的比较四、复习建议近三年全国高考1卷2卷特点2016年全国卷高考命题趋势全国高考卷与山东卷比较复习建议

全国高考1卷、2卷特点(一)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进行抽样考查。(二)自然与人文地理并重且突出区域地理考查(三)注重图表考查,等值线图常考不衰(四)围绕主题,梯度设问的价值趋向更为明晰(五)开放性试题成为主流,强调探究能力(六)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一、近三年全国高考1卷、2卷特点(一)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进行抽样考查2013—2015年全国1卷抽样知识对比知识考点2013年2014年2015年地球运动经纬网3题:正午太阳高度6题:经纬网的应用大气4-6题:气候和自然带9-11题:天气系统以及等压线的应用36题:气候中的气温、天气特征和空气质量36(2)题:冬春季起沙的原因37题(1)(2)(3):青藏高原气温特点、影响及克服的原理分析水36(1)题:沙源(实质是河湖问题)1—3题:水循环7—9题:海洋水文特征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地壳地质10、11题:外力作用

2013—2015年全国1卷抽样知识对比知识考点2013年2014年2015年人口城市7-8题:人口数量变化和城市化进程及其特点6题:城镇分布的条件10—11题:人口增长农业1—3题: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37(1)(2)题:渔业的区位因素分析7-9题:植被变化36题:卤虫养殖及水产业的区位分析及影响工业36(3)题:工业的影响37题:工业区位及工业影响交通4、5题:交通线的条件4、5题:航空港的区位和交通区位因素的变化区域可持续发展37(3)(4)题:尼罗河鲈鱼的影响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2题:能源的可持续发展36(3)(4)题:风沙危害和措施36(3)(4)题:卤虫的可持续发展37(3)热棒倾斜设计的原因(实质为措施分析)选修42题:旅游资源特性及开发应注意问题43题:洪灾原因及措施44题:矿产开发42题:深度游43题:说明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44题:切沟42题:峡谷徒步旅游风险43题: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44题:南方喀斯特地区保护土壤措施并简述理由。

2013—2015年全国1卷抽样知识对比2013—2015年全国2卷抽样知识对比2013年2014年2015年1-2人口1-2人口迁移和城市化。1-3农业生产3-5农业生产3-5区域定位、地球运动4-5天气6-8气候:气温降水6-7水循环6-8工业和地球运动9-11气候及影响因素8-9区域位置分析及与气候、地形、洋流等的相互关系。9-11河流水文特征10-11气候与农业类型36沙漠化及其治理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论证。36流域:沼泽分布原因;两河流含沙量比较;河口鱼类资源分布及成因分析。36铁路特点及影响气候37工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7农业区位37流域:地形和河流

(一)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进行抽样考查。

1、重视主干知识、突出能力考查。尽管每年抽取的知识略有不同,但近三年考查的重点都是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和四方面的能力。如:大气、水、人口、农业、工业等重点知识块,在每个重点知识块的选点命题又以核心知识为主。如:大气中重点考气候和天气系统;农业、工业中重点考区位因素等。所考查的核心知识皆为教材的原知识或原知识的深化拓展,是平时训练题的变通创新,基本上是“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绝大多数考题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立意十分明显,尤其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一)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进行抽样考查从以上两表可以看出:2、地球运动题目淡化。近三年来看,地球运动题目出现情况如下表所示:2013—2015年地球运动题目分布表高考卷题目(分值)考查内容难易程度全国卷(2013年)0分无无全国1卷(2014年)第3题(4分)正午太阳高度中等全国2卷(2014年)第4题(4分)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日影和日出方位角中等全国2卷(2015年)第8题(4分)时间计算中等

所以,该部分题目在复习时应该淡化且练习的题目应以中档题为主,不宜过偏过难过于耗费时间。(一)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进行抽样考查3、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突显。

空间观念、因地制宜观念、人地协调观念、可持续发展观念是地理中的四大核心观念,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念成为高考命题的主要思路,尤其在高考综合题中尤为突出。如:全国新课标1卷中2013年的37(3)(4)题:尼罗河鲈鱼的影响及对经济发展的贡献;2014年的36(3)(4)题:风沙危害和措施;2015年的36(3)(4)题:卤虫的可持续发展等。(一)始终围绕地理主干知识进行抽样考查4、选择题以题组形式命制。

选择题全部以题组的形式出现,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全卷选择题分成几个题组,或3个一组,或2个一组,一气呵成,自然流畅,形成梯度,保证了考生思维的连贯性,便于考生答题。2013年2014年2015年自然地理试题分布4-6、9-11、361-2、3、7-9、36(1)(2)

1—3、6、7—11、37分值统计46分35分60分人文地理试题分布1-3、7-8、374-5、6、10-11、36(3)(4)374-5、36分值统计44分55分30分区域地理试题分布(选修以自然灾害为例)1-3、4-6、36、37、431、4—6、36、37、434-6、7-9、36、37、43分值统计80分72分80分选修地理试题分布42、43、4442、43、4442、43、44分值统计各10分各10分各10分自然与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知识考查的比重对比(以全国1卷为例)(二)自然与人文地理并重且突出区域地理考查(二)自然与人文地理并重且突出区域地理考查1、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并重。2、区域地理比重大。3、区域地理格外关注生态脆弱区。

1、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并重。除选修地理所占的10分外,其余题目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共计90分。2013年,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本平分秋色,各占一半;2014年,自然地理占35分,人文地理占65分,相比之下,人文地理占较大比重,究其原因是37题围绕工业展开,但分析答案要点,有一部分也属于自然地理知识。由于人文地理比重较大,使得全卷试题难度略有降低;2015年,自然地理占60分,人文地理占30分,相比之下,自然地理占较大比重,究其原因是选择题以自然地理为主以及37题围绕青藏高原的气候展开。由于自然地理占较大比重,所以,整体试卷难度略有上升。所以,在平时学习中,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都不可偏颇,且自然地理往往决定了试题的难度和高度,而且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往往融合出现,所以,更不可顾此失彼。2、区域地理比重大。如果单独将区域地理作为一个整体分析,涉及区域地理知识的考查2013年占80分,2014年占72分,2015年占80分,实现了立足区域知识的综合考查。所以,区域地理仍是高考的主要载体,应格外重视。3、区域地理格外关注生态脆弱区。在区域地理考查中格外关注生态脆弱区。如2014年第4-6题探讨新疆地区兰新铁路建设的区位及城镇分布的影响因素;第36题探讨错那湖沿岸的风沙活动;第37题沙特阿拉伯的磷酸盐工业布局;第42题青海湖鸟岛附近的自然地理环境;第43题为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区。解题时都涉及区域的主要特征,如新疆与沙特阿拉伯的干旱,错那湖东北部冬春季节的风沙也与干旱相关;在所考查的区域中,有三次出现青藏地区,考查角度又在不断变化,第36题强调冬春季的干燥与大风,第42题突出青藏高原的整体特征—高寒、缺氧、空气稀薄、温差大,第43题则关注“山高、坡陡、谷深”的地形,有宏观有微观的视域转换。而2015年,也有两次考查青藏地区。(三)注重图表考查,等值线图常考不衰

2013—2015年考查的图表分布(以全国1卷为例)

图、表2013年2014年2015年世界区域图1-3题:北美4-6题:北美37题:非洲维多利亚湖37题:西亚沙特阿拉伯4-6北美东部甘德36题:美国大盐湖43题:东南亚泰国中国区域图36题:攀枝花43题:江南丘陵1题:柴达木盆地4—6题:新疆吐鲁番36题:青藏地区43题:青藏东部7-9题:渤海37题:青藏高原等值线图9—11题:等压线图36题:等高线图43题:等高线图4-6题:等高线图43题:等高线图7—9题:日数等值线37题:年平均气温等值线43题:等高线图坐标图10-11题:人口10—11题:距起始点距离景观图4-6:遥感影像图1题:太阳能光热电站1-3题:雨水花园(水循环)37题:热棒景观图各种统计图7-8题:人口统计表7-9题:植被变化值(注:选修地理仅以自然灾害为例进行统计)(三)注重图表考查,等值线图常考不衰1、数量较多且类型多样。从图表考查的数量看,2013年共用了7幅图;2014年共用了6幅图,一个表格,2015年共用了7幅图,图表的数量保持了基本稳定性。从图表的类型看,主要侧重于区域图、等值线图、坐标图、景观图、统计图,统计表等。要求学生能够通过阅读地图来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规律或关系,并作出准确的判断或阐述,从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2、区域图和等值线图为主。近三年区域图中,每年都涉及5个区域图的考查。2013年和2015年分别为三个世界区域图和两个中国区域图,而2014年却出现了一个世界区域图和四个中国区域图。但从近三年总体来看,为7个中国区域图和8个世界区域图,基本达到平衡。所以,对于区域图的解读在复习中应作为重点知识不断巩固。对于等值线的考查仍是常考不衰,而且在每年的等值线图中,仍以等高线图为主,且2013—2015年三年的选修地理自然灾害题目中,均已区域图背景下的等高线图的形式出现,须值得高度重视。3、景观图势头正猛。景观图作为一种肉眼直观所见、最接近生活的一种图形,正悄悄登上高考的舞台,且今后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四)围绕主题,梯度设问的价值趋向更为明晰

从近三年全国Ⅰ卷和Ⅱ卷来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设计新情境、提供新材料,进行梯级设问。形成以中心问题为核心,以与其关系密切的其他问题为主干的问题体系,让考生依据信息、迁移知识、通过判断与推理过程,获取正确的答案。从近几年高考来看,综合题体现更为明显且往往采用“区域+主题”的命题方式进行命题,它具有以下共性特征:从材料特点上看,试题文字材料都是围绕同一主题阐述;从研究问题来看,都是围绕同一主题进行问题设置,且问题之间有联系,探讨的问题不断深入;从答案来源来看,回答问题需要整合题材信息、联系上一题的答案和调运头脑中储备知识。(四)围绕主题,梯度设问的价值趋向更为明晰36.(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图6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风(大于等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起沙的原因。(5分)(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止措施(6分)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1卷第36题第36题围绕“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展开,从探讨“沙源”到“分析成因”,从“分析危害”再到“防治措施”,整个就是一条探讨应对“环境问题”的思维主线,线索清晰明朗。思考问题的同时,又要时刻照应题图信息,如材料中的“就地起沙”、“西风与大风日数”,图中的河流、地形等信息为解题提供了“帮助”。学生尽管头脑中有“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知识可以迁移借鉴,但还要区分这是在青藏高原。在回答“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时,要根据湖泊与铁路线的相对位置,推断铁路的路基是高出地面的,来自西部的风沙必然会出现风沙堆积,存在填埋路基和轨道的危险;同时,因风力作用强,也会对路基和路肩造成风力侵蚀;若风力较大,还可能会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风沙进入轨道、车轮等,会加大设备的磨损;风力过大,高速运行的火车存在安全风险,同时风沙也会影响列车员前方视野。在探讨“防治措施”措施时,要考虑铁路与湖泊的相对位置,学会知识迁移。四)围绕主题,梯度设问的价值趋向更为明晰3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卤虫生存于高盐海域,以藻类为食,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图7)属内陆沿湖,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产品需低温运输,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1)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6分)(2)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4分)(3)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8分)(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再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紧紧围绕卤虫的可持续发展为主线设计问题: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卤虫早期为什么规模小——后来水产业快速发展对卤虫发展的影响(卤虫规模扩大)——随着扩大,发展卤虫捕捞业可否?形成了以中心问题为核心,以与其关系密切的其他问题为主干的问题体系。

再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2卷36题:该道题目的中心问题是建三江“中国绿色米都”形成的优越区位条件。围绕着一中心问题,前3道题是环境质量优良、病虫害较少,化肥施用量较少等的原因探讨,通过原因的探讨,将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中国绿色米都”的理由阐述上。问题环环相扣,挖掘较深,综合性着实较强。四)围绕主题,梯度设问的价值趋向更为明晰(五)开放性试题成为主流,强调探究能力近三年的高考试卷中出现了一种开放性的试题。所谓开放性试题是与封闭性试题相对的、没有固定答案或唯一结论的一种题型。它能够培养考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地理试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试题无法取代的优点。此类开放性试题解题规律是正方观点论证其优势,反方观点论证其劣势。在论证时要特别关注人地协调观、因地制宜发展观。

(五)开放性试题成为主流,强调探究能力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36.(4)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参考答案:赞成:卤虫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大,经济价值高,技术成熟,增加就业等。(4分)不赞成:让卤虫自然生长,维护生物链的稳定,保护湿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再如:2013年全国新课标2卷36、(3)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8分)观点A:M处沙丘群规模会扩大。观点B:M处沙丘群规模不会扩大。再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1卷37.(3)在甲地或乙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都会造成污染。有观点认为“与乙地相比,甲地加工磷酸盐矿石造成的污染危害较轻”。你是否赞同这种观点?请通过对甲、乙两地的对比分析,阐述理由。(6分)(五)开放性试题成为主流,强调探究能力且这种开放性的题目在2010至2012年新课标卷中从未缺失过,如:2010年37题第三问,有人提出建议,问考生是否赞成。2011年37题第二问,选择某个城市或某个区域作答等等。2012年37题第三问,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屡屡递进有其实践背景的。对开放性问题的回答也不是孤立的,对考生获取信息、调运知识、围绕论点组织材料、通过缜密思维探讨问题的能力要求是很高的。所以,地理开放式试题以试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问题背景的实践性和评价的灵活性为基本特征,能够兼容各种版本教材的差异,能充分折射“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趋势,必然是今后地理高考试卷中的主流特色。(六)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年的地理试题关注关系人类生产、生活的诸多问题,以反映热点和社会现实的“新材料、新情境”为切入点,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着力体现培养学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价值,一贯是高考的命题思想,给我们以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关注社会现实和热点区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备考启示。如:2015年的全国新课标1卷:试题开篇第一组选择题,即以贴近生活的雨水花园为切入点,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和利用,素材新颖、贴近生活符合新课标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要求;第37题以青藏铁路和“热棒”技术为背景材料,体现了运用中国的前沿技术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思想,提升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了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样,选考题目也关注社会现实。(六)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2013—2015年全国1卷选考题目2013年2014年2015年42.旅游地理(10分)旅游资源的特性及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深度游峡谷徒步旅游风险43.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洪灾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说明次生地质灾害严重的原因水患严重的自然原因44.环境保护(10分)矿产开发切沟南方喀斯特地区保护土壤的措施并简述理由。同样,选考题目也关注社会现实。(六)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2013年2014年2015年42.旅游地理(10分)冬、夏旅游条件的说明。工业遗产资源及开发。游客乘飞机旅游的原因43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持续低温对东北农作物影响地质灾害分布特点及原因。洪灾的自然原因44环境保护(10分)泉水污染危害及难以治理的原因。中华秋沙鸭不断减少的原因及保护措施。喀斯特石漠化采取措施变化特点重原因分析,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事物能力增加解决问题对策,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2013—2015年全国2卷选考题目(六)贴近生活,关注热点,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可见:2013、2014、2015年高考新课标卷考查的洪灾、地质灾害、水患等自然灾害和喀斯特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每年都有发生,防灾减灾、保护环境是人类生存必须具备的地理素养。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因此,现实生活中的素材是高考命题的重要源泉,高考命题思想和新课标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关注现实生活,学习有用的地理,用地理学科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永远是地理教学的灵魂和精髓。

二、2016年全国高考卷的命题趋势

1.稳定性——试卷题型、结构、赋分、难度均较稳定。2.规范性——考查主干知识的理解与应用,以问题为中心,多角度多层面设问,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观点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按照“先易后难”规范出题。3.基础性——立足主干知识,考查学生对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注重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4.学科性——突出地理学科区域性、综合性特点,以图表资料切入试题,图文并茂。5.探索性——注重人地关系考查,关注时代发展,热点问题由“显性”向“隐性”转变。(一)结合近3年的高考地理试题,2016年高考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特点二、2016年全国高考卷的命题趋势1、考查内容仍抽取核心知识知识抽样源于命题专家对地理学科的基本理论框架的认识水平。命题专家站在学科知识的体系、理论的高度进行知识的抽样。(二)2016年全国高考卷的命题趋势(1)自然地理部分:大气(大气环流、季风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水(海陆间循环、河流湖泊的水文水系特点、地下水);地质(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板块构造学说);生物(土壤的形成)。其中,大气和水两部分抽取的频率最高。预测:2015年高考考查了大气、水、地质等自然地理部分,估计2016年可能会降低自然地理的比重,转向以人文地理为主的考查。(1)自然地理部分(2)人文地理部分(3)选考地理部分(2)人文地理部分区位理论(城市、工业、农业的区位选择)、推拉理论(人口迁移理论)、工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等。其中,工业、农业区位条件的评价出现率最高。预测:2016年高考很有可能以人文地理为主,而常考的人口、城市、工业在2015年均未涉及,在2016年的高考中很有可能卷土重来。(3)选考地理部分①同必考题目相似,选考题目也继承了主干知识抽样考查的传统。a.旅游地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基本内容、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等。其中,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抽取的频率最高。b.自然灾害:地质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的形成原因、发生过程及对策;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以及应对的方法或应急措施。预测:地质和洪灾(水患)近三年频频出现,2016年很可能继续延续或换个方向考查。c.环境保护: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②选考题目设计:近六年来选考题目设计如下:年份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问题设计一问一问两问两问一问一问总体来说,选考题目的设计还是以一问为主,加大对问题的深入理解和剖析。选考题目不但继续考查考生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更加突出考查考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的人文关怀,注重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特别是对应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二)2016年全国高考卷的命题趋势2.继续强化“读图技能”从近三年出现的图形来看,2016年高考会继续延续往年“无图不成题”的风格,文字材料与各类型图形相结合。注重对图的解读的考查。(1)从图表考查的数量看,2013年共用了7幅图;2014年共用了6幅图,一个表格,2015年共用了7幅图,图表的数量保持了基本稳定性。2016年图的数量也应该维持在7个左右。(2)从图表的类型看,仍然主要侧重于区域图、等值线图、坐标图、景观图、统计图,统计表等。从多角度考查了考生的读图、分析、运用图表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3)仍然会以区域图和等值线图为主。其中,区域图仍然中国和世界区域图均不可偏颇。等值线图,应特别强调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压线图、等温线图、等年降水量线图以及由此衍生的各类等值线图的判读技能是高考考核的重要方面。此外,地理统计图,应包括坐标图、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扇形图、饼状图、风玫瑰图等的判读技能。其中,等值线图、曲线图、折线图、柱状图等是高考试题材料的常见图形。(4)注意新材料、新情境或热点下的景观图,紧密联系生活。(二)2016年全国高考卷的命题趋势3、继续强化地理基本能力

(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2015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中,以全国卷1第37题青藏高原“热棒”为例,文字信息阅读量明显加大,试题更加联系日常生活,能力考查的趋势更加明显,突出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的考查。而且从2012—2015年三年选考的题目中,可以看出由原来的重原因分析,考查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转变为考探讨解决问题的对策,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所以,2016年的高考仍然会强化这四种能力的考查,尤其是第三种和第四种能力的考查。(二)2016年全国高考卷的命题趋势4.继续关注热点问题(1)长期热点问题: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具体问题: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新能源开发;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和水系开发;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耕地与黑土地保护;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城市化与资源枯竭城市转型;人口增长与人口迁移等。具体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大气污染防治、腾格里沙漠污染治理;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中的湿地保护;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台湾“两岸一家亲”、香港、澳门、南海海域、优化开发区域:主要包括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等3大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主要包括冀中南地区、太原城市群、哈长地区、东陇海地区、江淮地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原经济区、长江中游地区、北部湾地区、黔中地区、藏中南地区、关中——天水地区、兰州——西宁地区、宁夏沿黄经济区、天山北坡地区等18个区域。(2)“一带一路”经过地区和国家如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欧洲、非洲等;世界上的经济强国如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欧美大洋洲国家;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金砖国家等;中国周边国家如蒙古国、韩国、俄罗斯等。(3)近期或将要发生的热点问题:如:成功申报2022年冬奥会的张家口崇礼的滑雪旅游等。三、全国高考卷与山东卷的比较

2015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理念。在立意上,注重考查考生地理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关注社会现实问题,贴近考生生活实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试题呈现形式上,体现了以图表为主的学科特色。它与全国卷相比:三、全国高考卷与山东卷的比较(一)相同点1、知识抽样考查,覆盖面广2、注重地理能力的考查3、图表形式多样,注重图表技能的考查4、关注热点、贴近生活,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5、综合题突出区域地理考查

1、知识抽样考查,覆盖面广。山东卷的内容同全国卷一样,也是抽取地理学科中的主干知识组织命题。以2015年山东卷为例,内容均属于学科主干知识且知识点覆盖面广。选择题组考查了人口迁移、城市化、城市交通问题、城市空间结构、荒漠化、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质构造、自然带等核心知识。综合题考查了等高线图的判读、地形特征、气候类型、农业区位、农业区的可持续发展、工业区位、交通布局的影响因素等核心知识。所以,抽取的核心知识仍以自然地理中地球运动、大气、地质、自然带等为主,人文地理中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为主,与全国卷抽取的核心知识基本相似。2、注重地理能力的考查试题侧重对地理信息的获取,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的运用,通过比较、判断、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等能力的考查。考查了考生地理技能的熟练度与地理思维的敏捷性,凸显了新课程中的过程与方法,注重培养考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3、图表形式多样,注重图表技能的考查.2015年试题共有图表14幅,其中包括第3~4题组的北京市交通实时路况示意图、第5~6题组的绿洲专题图、第7~8题组的日照时数柱状图、第9~10题组的自然带分布图、第11~12题组的观测点相关信息表和地质构造剖面专题图;综合题第36题的区域等高线图和气候资料的气温曲线图与降水柱状图;综合题第37题的区域图;选做题第44题的游客数量比重饼状图;选做题第46题的工业流程图。以图表为载体,通过典型的、多样的图表和文字材料,突出了对地理信息的获取、解读能力的考查,同时为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内容丰富的信息平台和广阔的思维空间。尤其是第9~10题组,自然带的垂直分布图,打破了以往垂直带谱的呈现方式,呈现出不同地点垂直自然带类型组合的不同和相同自然带随海拔的分布特征差异,其呈现方式新颖,考查考生图形变换的思维深度。4、关注热点、贴近生活,考查考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今年地理试题最大的亮点是取材广泛,信息来源于热点问题和生活实际,体现地理学科强大的应用价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第1~2题组关注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导致的农村空心化问题;第3~4题组关注北京市的城市空间结构所带来的“钟摆”交通问题;第5~6题组关注由于人类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活动导致绿洲边缘区“生态裂谷”的出现;第7~8题组涉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照时数、昼长等问题;选做题第44题关注我国冬夏季旅游人数差异问题;选做题第46题以利用废弃的锯泥生产加气砖为背景,关注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以及资源、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5、综合题突出区域地理考查综合题将区域地理的内容作为分析地理问题的背景素材出现,基础化、图像化特色鲜明,设问角度新颖、巧妙、灵活。如综合题第36题,以美国海岸红杉为载体,以区域林业可持续发展为主线,从不同的视角设置问题,首先考查了美国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域的地形特征,然后考查了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温和、湿润、多雾的气候的形成条件,让考生对海岸红杉生长的自然条件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进而分析我国在杭州引种海岸红杉与原产地相比的有利和不利的气候条件,最后探究海岸红杉大规模引种后的开发利用方向,让考生进一步了解海岸红杉在我国规模种植的社会、经济、生态的意义。设问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区域自然与人文地理要素在空间和时间上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以及对区域经济环境的影响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体现了地理学科多层次的考核目标与要求。三、全国高考卷与山东卷的比较(二)不同点1、全国卷总体难度偏大且能力立意更高。

2、全国卷围绕主题,梯度设问的价值趋向更为明晰4、全国卷要点赋分差别更大。3、全国卷应用模板答题作用更小1、全国卷总体难度偏大且能力立意更高。将近三年的山东卷和全国卷作一对比发现,似乎全国卷难度更大,且能力立意更高。在全国卷中,题目往往以新材料、新情境入手,题目设计巧妙,灵活性强,一眼很难看出题目源于课本的哪一章节内容。它以知识的灵活程度取胜。如:2015年的“雨水花园”“渤海海冰”、“青藏高原的热棒技术”等材料新颖且题目能力立意很高。而山东卷中规中矩,在材料的解读上较为容易,很容易回归到课本的章节中,它以知识的扎实程度取胜。如:2014年的人口迁移、城市布局、野外观测的等高线图等知识考查的是这一部分知识的功力是否深厚。2015年的山东卷总体要比以往灵活许多且更加联系生活和实际。全国卷中纯知识性和记忆性的题目已经少之又少,这就要求学生学习地理重理解,试卷强调学以致用,要求学生具有调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突出体现“有用的知识”“适应社会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新课标理念。2、全国卷围绕主题,梯度设问的价值趋向更为明晰

从近三年全国Ⅰ卷和Ⅱ卷来看,无论是选择题还是综合题,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设计新情境、提供新材料,进行梯级设问。形成以中心问题为核心,以与其关系密切的其他问题为主干的问题体系,让考生依据信息、迁移知识、通过判断与推理过程,获取正确的答案。如:2014年全国2卷37题,该道题目的中心问题是建三江“中国绿色米都”形成的优越区位条件。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前3道题是环境质量优良、病虫害较少,化肥施用量较少等的原因探讨,通过原因的探讨,将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中国绿色米都”的理由阐述上。问题环环相扣,挖掘较深,综合性着实较强。而山东卷设问考查的面广且直接切中核心知识但是设问之间联系性较少,且每问之间的跨度较大。3、全国卷应用模板答题作用更小在平时做题时,教师和学生都会有意无意地总结规律、归纳答题模板。但这种模板在山东卷中会有用的多。如:2015年山东卷36题(1)描述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的地形特征。(答题模板为:地形特征两方面:地形类型和地势高低,而地势高低往往根据水的流向)此模板非常好用,此题满分。再如:2015年山东卷37题:分析厄勒海峡地区成为“医药谷”的有利条件。(“医药谷”实质为高科技工业区,所以模板为高科技工业的条件为:科技、环境、交通、政策等)此模板也非常好用,此题满分。而全国卷却很难找到现成的模板套用,有时,模板反而限住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学生的发挥。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1卷36(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6分)这道题要求学生思考问题的同时,又要时刻照应题图信息,如材料中的“就地起沙”、“西风与大风日数”,图中的河流、地形等信息为解题提供了帮助。学生尽管头脑中有“西北地区荒漠化治理”的知识可以迁移借鉴,但还要区分这是在青藏高原。所以,答案的组织应围绕图中的“就地”展开,从图中得出信息,而不是来自于现成的答题模板。4、全国卷要点赋分差别更大。全国卷由于多个省份使用,所以赋分情况不尽相同。每个得分点有1分至5分不同的得分情况。如:2014年全国新课标1卷36题(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7分)当时,山西省的评分标准为:答对三点得6分,答对四点得7分。再如:2015年全国新课标1卷37题(1)分析青藏高原形成多年冻土的年平均气温比东北高纬度地区低的原因。(8分)答案为:(1)青藏高原纬度低,海拔高,太阳辐射强;(3分)(东北高纬地区年平均气温低于—1℃~1℃,可以形成多年冻土。)青藏高原气温年较差小,当年平均气温同为—1℃~1℃时,冬季气温高,冻结厚度薄,夏季全部融化,不能形成多年冻土。(5分)所以,全国卷很侧重材料的理解、语言的推理和表述,要前后一致。在山东卷答案中,语言简洁且要点清晰,注重关键词的应用。基本每个要点均为2分。如果该问为6分,则会确定3个要点或3个关键词,每个2分,所以,考生可以直接根据分值的高低来确定要点的多少。二、评分细则(山东卷2013年为例)2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处降水量仅200mm左右但蒸发量达1600mm的银川平原,因黄河贯穿,湖泊众多,加之贺兰山的“守护”,盛产稻米、枸杞等名特产品,有着“塞上江南”的美誉。图6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7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1)指出图7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1)[标准答案】地貌类型为冲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6分)

补充说明:冲积洪积扇或洪积冲积扇或山前(山麓)冲积扇(洪积扇)或冲积扇(洪积扇)平原(2分)冲积(洪积)平原不得分。“冲积扇”出现错别字(如:“冲击扇”)不得分。解释形成过程时,体现出由山麓、山脚、山口(或上游)流出(2分);体现出泥沙、碎石、碎屑堆积(2分)典型试卷:冲击扇平原。形成过程:上游地区的泥沙碎屑经过流水的搬运等一系列过程,到了下游受到流水的作用,受外力作用形成冲积扇即冲积平原。(1)指出图7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6分)。2分学生失误:基础不扎实,错别字失分或写成冲积扇平原;关键词体现不出“堆积”等;(2)贺兰山被称为银川平原的“守护神”,分析其原因(6分)。【标准答案】阻挡西北方寒冷气流(2分);阻止沙漠入侵(2分);东坡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增加降水补给(2分)补充说明:阻挡冷空气(或冷气流或冬季风或西北季风气流或西伯利亚寒流(2分);阻挡风沙入侵(或风沙侵蚀)(2分);降水增加(或降水丰富或地形抬升、降水丰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