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小说(二)_第1页
第九章 小说(二)_第2页
第九章 小说(二)_第3页
第九章 小说(二)_第4页
第九章 小说(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小说(二)一、蒋光慈等的初期革命小说蒋光慈的《少年漂泊者》《野祭》等华汉的长篇小说《地泉》(《深入》、《转换》、《复兴》):力图表现大革命失败后农村革命的“深入”、知识分子思想的“转换”和工人运动的“复兴”。第一节“左联”和左翼新人小说二、柔石的小说中篇《二月》(1929)芙蓉镇、肖涧秋、文嫂、陶岚、采莲短篇:《为奴隶的母亲》(1930)“典妻”风俗;春宝娘三、丁玲、张天翼等左翼新人的小说丁玲:《莎菲女土的日记》(1928)莎菲、苇弟、凌吉士张天翼:《包氏父子》(1934)老包、儿子包国维叶紫的《丰收》(1935):“丰收成灾”、云普叔、立秋鲁迅《叶紫光作〈丰收〉序》:“是对压迫者的答复:文学是战斗的。”四、沙汀、艾芜的小说“选材要严,开掘要深”;“如果是战斗的无产者,只要所写的是可以成为艺术品的东西,那就无论他所描写的是什么事情,所使用的是什么材料,对于现在以及将来一定是有贡献的意义”。(鲁迅《关于小说题材的通信》)沙汀:《俄国煤油》(1931年4月,处女作)代表作《在其香居茶馆里》(1940)邢吵吵、方治国艾芜:《南行记》(1933)艾芜《山峡中》:魏大爷、野猫子、“我”五、东北作家群1、界定:指一批“九一八”事变后,从东北沦陷区流亡到内地的青年作者所形成的创作群体,主要作家有萧红、萧军、端木蕻良等。这批青年作家,有的并未加入“左联”,然而,他们以自己的民族精神和创作与左翼文学联结起来,以地方风物和社会风云的描写,显示出东北人民的生活力量和抗争信念。他们的创作是左翼文学的一部分,也是抗战文学的先声。2、萧军《八月的乡村》(“奴隶丛书”之一)“我却见过几种说述关于东三省被占的事情的小说。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也夫的《毁灭》,然而严肃,紧张,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将来,死路与活路。”(鲁迅《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萧红《生死场》(“奴隶丛书”之一)“当代作家所写的最有力的小说之一”。“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鲁迅《萧红作〈生死场〉序》)

六、茅盾的“社会剖析小说”长篇小说《子夜》写于1931、1932年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运用马列主义观点观察、分析社会多种阶级矛盾,以革命现实主义方法进行创作的“杠鼎之作”。中短篇小说《林家铺子》(1932)《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秋收》、《残冬》(1933)《子夜》着重展现的是中国民族工业破产的悲剧。《春蚕》表现的30年代初期中国农业的凋零。《林家铺子》则是中国商业经济衰败的记实。是作者“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的一个有机的艺术组成部分。茅盾“社会剖析小说”的特点理性分析、横截面、社会化

1、将艺术的直观上升为理性的把握,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的眼光立体地透视作者所感知的社会现象,明确回答现实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2、大都采用借“一角”反映“全体”的横截面结构《林家铺子》《子夜》《春蚕》都是以截取一个生活横断面来“大规模地描写中国社会现象”,全景式地再现30年代中国社会政治动乱、经济破产的现实。在一个小小的生活横截面上多层次地再现各种社会矛盾。3、人物性格与心理的社会化描写把人物置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写出人物面临种种社会予盾时的性格表现与心理情绪,很少离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描写纯属人物个人生活领域的感情世界。老通宝、吴荪甫4、人物悲剧主因的社会化通过人物悲剧的社会政治经济原因的揭露而昭示社会矛盾的激化。笔下的每个人物的悲剧都令人联想到社会的大悲剧。第二节京派小说及其他一、京派小说1、“京派”小说发韧于20年代,成熟于30年代初,主要指活跃京津一带围绕《大公报》、《国闻周报》、《文学杂志》、《水星》、《骆驼草》等刊物的一批作家创作的小说。“京派”小说家中成就较大的当推沈从文、废名、萧乾、芦焚等。“京派”小说家绝大多数是北大、清华等校师生,标举“纯正的文学趣味”,追求冲和雅洁的审美趣构成了他们作为文学流派的基本美学特征。二、沈从文的小说1、城乡对照中探索理想的人生形式理想的人生形式即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一个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对于当前社会黑暗的否认,对于未来光明的向往。”(沈从文《给志在写作者》)“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湘西人生:野蛮与优美相交织《萧萧》都市人生:怯懦与虚伪相混杂《八骏图》(1)现实的人生形式(2)理想的人生形式《媚金·豹子与那羊》、《边城》等(3)文学理想的寂寞“沈先生重造民族品德的思想,不知道为什么,多年来不被理解。‘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寄意寒星荃不察’,沈先生不能不感到寂寞。”(汪曾祺《沈从文的寂寞》)2、沈从文的文学贡献:(1)创造了寄寓自然、健康和谐人性的湘西世界,并以文学的形式探讨理想健全的“生命形式”;(2)创造了极富诗意的抒情小说文体,上承废名。三、其他京派作家的小说废名的小说:《竹林的故事》《桥》;《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刻意营造宁静古朴乡村生活,表现纯美的心灵;散文化的结构,故事让位于情绪,人物与景物并重;诗化的语言和空灵的境界。芦焚(师陀)(“芦焚”即英语“ruffian”暴徒一词的音译):《谷》、《果园城记》等短篇小说集。《谷》:因风格独特获1936年大公报文艺奖(1937评出)四、巴金的小说主要作品:1、现代(小说):三部曲的形式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人间三部曲:《憩园》《寒夜》《第四病室》2、时代激流与青春激情家庭、青春、激情构成了巴金早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代表作《家》《家》1)反封建反专制的时代主题

通过高公馆青年一代的痛苦与不幸,觉醒和反抗及老一辈的专制与腐朽,揭示出封建大家族的衰落和罪恶。2)单纯鲜明的人物形象系列封建家族制度的统治者(高老太爷)封建家族制度的牺牲者(觉新)封建家族制度的叛逆者(觉慧)美丽而不幸的女性钱梅芬:温婉哀静李瑞珏:宽厚温和鸣凤:热烈刚毅3)热烈酣畅的抒情散文风格借小说发出“灵魂的呼号”抒情散文式的叙述笔调语言朴素单纯、平易流畅4)交叉递进的结构艺术事件主线:人物爱情故事贯串矛盾冲突:互为穿插,交错进行5)社会批判视野下的民俗礼仪团年饭敬神拜年玩龙灯放焰火3、民族悲愤与人性发掘40年代主要写小人小事,注重对人性的发掘。风格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变得悲戚而沉郁。代表作《寒夜》《寒夜》1)黑暗社会里的“小人物的悲哀”。三个善良的小人物:懦弱自卑的小职员汪文宣渴望个人幸福的“花瓶”曾树生封建守旧的“二等老妈子”汪母小说写一个普通市民知识分子家庭汪家在现实中破裂的悲剧,揭露了时代的黑暗和腐败,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小人物喊出了痛苦的呼声。悲剧的成因(1)社会环境:抗战后期民生疾苦(2)性格的悲剧:汪文宣和曾树生在性格、追求和思想观念上的不和谐。(3)文化的悲剧:汪母的传统道德和曾树生的新派思想。2)细腻深刻的内心发掘汪文宣的梦曾树生的犹豫3)情调悲凉,结构完整寒夜的气氛;开头与结尾的呼应,4、从《家》到《寒夜》的转变题材:封建大家族到平凡小家庭,写没有英雄色彩的凡人小事;风格:情感外露到客观冷静,热情奔放到沉郁忧伤;人物描写:两极对立到复杂性,刻画的重点由外部事件转向内心世界。四、老舍的小说1924-1929年,旅居英国。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在《小说月报》上连载。1930年回国后到三十年代中期。长篇《骆驼祥子》(1936)、《猫城记》(1932)、《离婚》(1933)《牛天赐传》(1934)《大明湖》(1930-1931年)中篇《月牙儿》《新时代的旧悲剧》(1935)短篇小说《微神》、《断魂枪》等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主要作品有长篇《火葬》(1944)、《四世同堂》(1944-1948)、《鼓书艺人》(1949)、中篇《我这一辈子》(1947)、中篇小说集《月牙集》、短篇小说集《微神集》等,话剧《残雾》、《张自忠》、《面子问题》等。五六十年代。最成功的作品有话剧《茶馆》和未完成的自叙传长篇小说《正红旗下》(1961-1962)。1、着重文化批判与民族性关注对转型期中国文化特别是市民文化冷静的审视,既有批判,又有眷恋。主要通过对北京市民日常生活描写达到《离婚》《猫城记》2、文化批判视野中的“市民世界”老派市民:老马、张大哥、老张、牛老者、祁老者、祁天佑等新派市民:张天真、祈瑞丰正派市民(理想市民):李子荣城市底层贫民:骆驼祥子3、京味与幽默舒乙:“所谓京味儿,是指他用普通的北京话,写北京城,写北京人,写北京人的遭遇命运和希望。”老舍是“北平市民社会的表现者”老舍小说对“老中国儿女”的病态与不幸常常带着真挚的怜悯,发出的是含泪的笑。五、其他作家作品1、叶圣陶的《倪焕之》近代中国追求进步的知识分子的心灵变迁史;历史画面与人物形象独特的时代性结构与人物描写的现代小说艺术特征。2、李劼人的“大河小说”《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死水微澜》:天回镇、蔡大嫂(邓么姑)、罗歪嘴、顾天成、蔡兴顺“‘小说的近代史’,至少是‘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郭沫若《中国左拉之待望》,原载上海《中国文艺》第1卷第2期,1937年6月))“三十年代长篇小说大家之一”“风格沈(沉)实,规模宏大,长于结构,而个别人物与景物的描写,又极细致生动,有直迫褔楼拜、托尔斯泰的气魄。”(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中卷,香港昭明出版社1976年出版)。第三节“新感觉派”小说一、“新感觉派”小说及其形成背景1、“新感觉派”小说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出现于中国文坛的一个的都市文学流派,受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启示并在日本新感觉派小说直接影响下形成。从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无轨列车》开始,到1932年5月施蜇存主编的《现代》问世,中国“新感觉派”从酝酿到成熟,逐渐形成了一个风格独异的小说流派。“新感觉派”主要活动在上海,以刘呐鸥、穆时英和施蜇存等为中坚。新感觉派小说在题材上表现大都市形形色色的日常现象和世态人情,侧重都市生活的病态与畸形,人物刻画上注重开掘和表现人物潜意识和变态病态心理,艺术表现上自觉地借鉴现代主义方法。也被称为“现代派小说”。2、背景:政治危机、文学危机、现代主义理论及作品在中国的翻译介绍特别是日本新感觉派作品及其理论在中国的翻译介绍。

刘呐鸥(1905-1940):台湾台南人。新感觉派开山作家,曾留学日本,在汪精卫伪政府做过新闻官,1940年被青红帮暗杀。小说集《都市风景线》以意识流、蒙太奇等手法,浮光掠影的描绘戏院、赛马场、酒馆的喧嚣,描写都市男女放纵、刺激的色情生活,暴露了大都市的异化、病态和糜烂,展现了大都市的罪恶和人性中的丑陋。穆时英(1912-1940):浙江慈溪人,曾任国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