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四位一体”的区域发展模式解析_第1页
“十二五”“四位一体”的区域发展模式解析_第2页
“十二五”“四位一体”的区域发展模式解析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十二五”“四位一体”的区域发展模式解析

“十一五”产业特征:规模高速增长,呈现发展拐点“十一五”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强国的战略起步期。期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达到仅次于美国的产业规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与此同时,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出现拐点的趋势逐渐明显:1)从产业规模增长速度来看,增速从“十五”期间平均增长超过35%,到2006-2008年已经分别下降到23.6%、17.9%和12.5%。2)从投资来看,投资重点由家用视听、计算机和通信设备等产业链下游向电子元件、器件等上游转移。2007年,产业投资的70%左右主要投资在元器件及材料领域。3)从投资主体来看,由外资企业向内资企业转变。2007年,外资企业(港澳台企业除外)、三资企业、内资企业累计完成投资分别同比增长7%、21%、38%。4)从企业发展来看,由“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型。“转型”特征的出现,具有深刻的产业背景,是产业发展到这一历史阶段,产业自身发展规律使然。长期以来,推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有两股重要力量:一个是国际产业转移。产业转移使得产业投资长期保持快速增长、产能迅速扩大;另一个重要力量就是出口。集中于美国、欧洲、日韩等少数发达国家的外需解决了绝大部分国内产能。这两股力量在中国加入WTO后达到顶峰,推动产业规模达到了世界第二的位置。但是,近两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充分暴露出了原有产业发展模式的弊端:一方面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产能已约占全球的33%,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的空间日趋缩小;另一方面外需急剧下降对产业造成了明显冲击,高对外依存度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这种以投资驱动、加工贸易为主体、外向型经济为特征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带来了几个突出问题:第一,外贸依存度过高,易受外部冲击的影响;第二,核心环节缺失,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产业附加值偏低;第三,资源瓶颈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十二五”发展前瞻:促进内生增长,转变发展方式展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十二五”发展,其发展的关键在于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内生增长。促进产业内生增长包括几方面内容:把握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自主创新,拓展内需市场。其目的旨在优化产业结构,突破产业链核心环节,提升产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增长。近期,国家也为产业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2010年2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发表了主题为《紧紧抓住历史机遇承担起历史使命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把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毫不动摇地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使我国发展质量越来越高、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发展道路越走越宽。2009年12月份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突出强调2010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点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上下功夫”;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在传达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时也强调指出,要把“调结构”、“转方式”作为2010年工业和信息化部经济工作主线。对于地方政府而言,在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式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各地方政府必须主动出击,密切关注国家战略方向,仔细研究产业发展规律,准确分析产业发展趋势,积极推进“十二五”产业规划研究与制定,打造“四位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即:抢位发展、本位发展、换位发展、定位发展。抢位发展:抢占先机,率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全球金融危机深刻改变着全球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也深刻改变着中国经济和产业的发展环境。面对当前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各国正在进行抢占科技制高点的竞赛,全球将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振兴时代。对于中国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发达国家消费方式的转变必将导致中国的外部需求在相当长的时间也很难恢复到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推动中国经济在更长时期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成为中国的必然选择。新形势下,中央提出要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要在最有基础、最有条件的领域突破核心和关键技术。这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是一脉相承的,是中国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长期发展战略。温家宝总理在《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讲话上明确地提出,把“产品要有稳定并有发展前景的市场需求、要有良好的经济技术效益、要能带动一批产业的兴起”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标准,并指出“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生命科学、信息网络和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利用”等几大产业正是满足这些标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在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其中微电子和光电子材料和器件、专用电子设备和材料、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下一代网络、基础软件都是电子信息产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同时,以微电子、光电子和软件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是新能源产业、物联网、新材料产业等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基础和核心,信息技术的基础性和高渗透性也决定了生命科学和空间、海洋和地球深部开发技术与电子信息产业密切相关。以物联网(传感网)为例,基于物联网与互联网相融合的信息网络产业,是这轮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驱动力,也必将成为未来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引擎之一。江苏省敏锐地捕捉到物联网产业发展前景与机遇,率先出台《江苏省传感网发展规划》,抢位发展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战略性布局,为“十二五”期间区域产业发展与经济腾飞谋得了先机。本位发展:激活存量,推动两化融合与产业升级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正式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信息技术的勃兴、渗透和催化,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普遍应用,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资源消耗和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推动两化融合,有利于中国走出新型工业化道路,同时也为地方政府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振兴地方经济提供了有力抓手。目前,各地方政府正积极将两化融合战略落实到本地优势工业领域。广州、上海、重庆、南京、青岛、珠江三角洲、呼包鄂乌地区、唐山暨曹妃甸等地区率先成为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不仅激活了产业存量,同时创造了产业增量,培育出汽车电子、数控机床、医疗电子等新兴产业形态。以广州市为例,通过“改造提升重点优势制造业,做强广州制造;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活广州创造;融合创新服务业,做大广州服务”等途径推进信息产业和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强化本地工业优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增强了产业创新能力,有效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还有更多城市基于本地传统产业特色,打造区域特色行业信息化标杆,落实有区域特色的两化融合,带动区域传统产业的持续发展。换位发展:把握时势,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从全球来看,目前正在经历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第四次重大产业转移,中国台湾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将电子信息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向中国中西部地区、东南亚、南美等地转移,这一趋势已经在近两年确立。中国中西部地区成本比较优势逐步显现,承接国外、沿海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成效日益显著,一批重大电子信息产业投资项目已陆续落户中西部地区。但同时,我国中西部面临着东南亚、南美等区域的竞争。把握产业转移趋势,做好“筑巢引凤”工作,努力承接发达区域的产业转移,成为中西部后发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2009年至今,全国已经陆续批复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横琴岛总体发展规划、辽宁沿海经济带、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规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等12个国家级区域建设意见或规划。众多区域发展规划的密集出台旨在培育更多的区域经济增长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集约式发展、可持续发展。其中,《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的批复体现了国家对西部赶超、中部崛起、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调整和布局,对于探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安徽省作为首个获得批复的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绝非偶然,这和安徽省把握时势、狠抓机遇、提前布局、筑巢引凤是分不开的。安徽省拥有区位优势、科技人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同时,各地市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并不断从产业链下游向上游升级,加强同兄弟省市的联合和协作。这种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获得外延式跨越发展的模式非常值得中西部其他区域借鉴。定位发展:科学定位,确保“十二五”产业规划落地地方政府在制定“十二五”产业规划时,既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方向,又要立足于产业发展规律和区域比较优势,科学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和战略;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制定激发产业活力的产业政策,落实可操作性强的重大专项,打造服务产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确保“十二五”产业规划落地。产业政策的制定有两种主要思路。一是利用核心问题分析法,充分调研本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核心问题,分析制约本地区产业发展的政策瓶颈,面向产业发展政策需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二是利用对标比较分析法,学习先进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政策经验,甄别出对产业发展有积极推动作用的产业政策,获得有借鉴性的政策建议。重大专项的安排,必须围绕本地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定位,明确若干重大战略产品市场推广、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或重大工程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