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内部的压强》案例_第1页
《液体内部的压强》案例_第2页
《液体内部的压强》案例_第3页
《液体内部的压强》案例_第4页
《液体内部的压强》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液体内部的压强》教学案例【教学内容】上海市二期课改新教材九年级第六章的内容I: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2)知道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3)知道液体内部压强规律。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探究的过程,理解和学会“控制变量法”这一科学方法。(2)、经历学习探索的过程,掌握一定的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初步学会“猜想、验证和归纳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探究,养成科学探究的意识和习惯,感受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的喜悦。(2)、通过对实验现象和数据的归纳,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观看参与DIS演示实验,体会到科学技术的魅力。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液体内部压强规律【教学难点】液体内部压强规律的形成过程三.【教学准备】a)学生实验器材:底部为薄膜的玻璃管、烧杯若干、保鲜袋、刻度尺、硫酸铜溶液、水、塑料瓶b)教师实验器材:去底塑料瓶、乒乓球、一套学生实验器材c)教学多媒体、DIS实验器材四.【教学过程】【教学流程】情景

“情景

“小魔术”“学生活动2

学生猜测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因素液体对容器底部和侧壁有压强学生活动3

交流实验方案液体内部各个方向有压强学生活动1体验感悟演示实验1

提出问题1学生活动4学生实验演示实验2DIS实验液体内部压强规律解决问题魔术揭秘SHAPE【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案设计说明情景引入并且导入新课教师:首先我要给大家变个小魔术,让现场的气氛活跃一下。小魔术:将塑料瓶剪去底部,放入乒乓球。先往里面加水,球不运动,再用手堵住瓶口,球跳到液面上。教师:同学们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呢?教师:相信上了今天这堂课,大家就会找到答案。——液体内部压强。学生:观察现象,回答问题,产生疑问。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使学生在开心的同时发现问题,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步步引导提出问题1、教师:将铝块放到烧杯中,铝块对容器底有压强;将杯底改成橡胶薄膜,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2、教师:将铝块换成水,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3、教师:若将容器的侧壁改成薄膜,再装如水,大家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出示装了水的气球)板书: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有压强。1、学生:薄膜向下凸,说明铝块对容器底部有压强。2、学生:薄膜向下凸,说明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3、学生:侧壁凸出,说明水对容器侧壁有压强。通过这个环节,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分析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自主探究得到初步结论教师:液体的内部是否有压强呢?如果有,请同学们选择合适的器材用实验来证明。教师:请学生上讲台演示。板书:液体内部有压强,且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分组操作实验。并上台演示。参考实验:将保鲜袋套在手上,伸到水里,保鲜袋紧贴在受上。将底部是薄膜的玻璃管浸到水里,薄膜上凸。改变方向,薄膜始终上凸。这个环节是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在思维的冲突中激发他们的思考,在错误中找到正确的途径。锻炼学生“观察、分析、综合”的能力。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请同学们先进行猜测。2、教师:分组设计实验方案来证明自己的猜想。(选取其中一个)3、教师:交流实验方案。参考方案:(1)P跟液体质量/体积/重力的关系:将三角漏斗举高,但不加减液体,试管底部薄膜的凹凸程度改变。说明P跟液体质量/体积/重力的无关。P跟深度/高度的关系:(先区分深度/高度)改变深度,控制其他因素一定:玻璃管底部的凹凸程度不同。改变高度,控制其他因素一定:玻璃管底部的凹凸程度不同。说明:P跟液体深度有关。P跟液体密度的关系:改变液体密度,控制其他因素一定:玻璃管底部的凹凸程度不同。说明:P跟液体的密度有关。学生猜测。可能:(1)液体质量、体积、重力(2)液体密度(3)液体深度、高度(4)容器底面积2、学生分组设计实验方案。3、交流实验方案。引导学生提出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证明自己的猜想。经历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感受控制变量和“猜想、假设、归纳”的科学方法。但考虑到学生的能力和背景,教师要适当给予引导。进一步探究,得到定量结论教师:同学们从定性的角度去探究出液体内部压强同液体密度和深度有关。现在我们进一步从定量角度去研究。——DIS实验简介DIS实验的原理。开始实验得到数据。跟同学们一起综合分析数据,得到定量的结论。——P=ρ液gh深综合分析由DIS实验得到的数据,得到结论。利用DIS实验,从定性到定量,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结合中考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让学生对该题型有所了解。首尾呼应揭开谜底(1)总结新课知识。(2)教师:请同学来揭开本堂课开头的疑问。(先小球的上表面受到液体压力,而下表面没有,所以小球不运动;后来小球下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的液体压力,所以小球向上运动。)(1)总结新课知识。(2)利用新学的知识来解决本堂课开头的问题。首尾呼应,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让新知识更加巩固。Ⅱ:教案设计说明《液体内部压强》在二期课改新教材第六章《压力与压强》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固体压强的知识,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液体压强显得比较抽象。所以在设计这堂课时,我着重于落实二期课改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尽量让学生感觉到液体压强,亲眼“看”到液体压强。 在情景引入的环节中,我采用了变“魔术”的方法,目的在于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接下去为了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液体压强,我从固体压强出发,层层递进,平稳引出所要探究的问题,使学生觉得自然,不突兀。接下去,我要求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实验去证明液体内部压强的存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又让他们理解和感受液体内部压强。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规律的环节中,“以猜想、验证和归纳”为主要的科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尊重实验结果的科学态度。为了能得到准确的实验数据,我采用DIS实验器材进行深入的研究,并要求学生进行数据表格分析。这一环节,从定量角度分析问题,不仅使实验结论深入人心,还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另一方面,结合中考中数据表格分析的这一题型,在平常的课堂中进行渗透。最后对开头的“小魔术”进行揭秘,做到首尾呼应,既解决了学生的疑惑,又巩固应用了新的知识,使知识得以升华。 在实验器材的选择上,我并没有采用传统上的U型管压强计,而是用底部为橡皮薄膜的玻璃管。因为对于U型管压强计的工作原理学生一时比较难理解,只能被动接受,会影响到探究的效果。而底部为橡皮薄膜的玻璃管的凹凸程度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学生容易观察和理解。Ⅲ:教学反思《液体内部压强》在二期课改新教材第六章《压力与压强》中占有重要位置,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固体压强的知识,但对于初三学生来说,液体压强显得比较抽象。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首先要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尽量让学生体验并感知到液体压强。也许在语文课、艺术课中谈体验大家会觉得很自然,但在物理课中却很少提到体验的字眼。但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推广,如今的物理教学越来越强调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互动、思维的碰撞,这就需要学生真正地去理解知识。而课堂中的教师是无法替代学生去感受、观察、感悟,而形成学生所知的知识的,这个过程只能靠学生自己去完成,但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去完成知识形成的过程,比较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亲身去体验。所谓“体验”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如果教师将自己所体验的过程和体验到的结果告诉学生,这又是过去传统教学中的一种知识的灌输,一种经验的传递,将主动地学习变为被动的接受,这是有背于新课改的教学理念的,所以在物理教学中一定要让学生亲身去经历些物理现象,而教师更应该不失时机地为学生创造体验的条件和环境。例如,在上《液体内部压强》时,我发现学生对于固体压强的概念,是很容易理解的,但对液体压强,有的学生一脸茫然,有的学生似懂非懂,勉强可以接受老师灌输的观点。这时,我就请学生做了一个很简单的体验性实验:在手里套一个保鲜袋,将手伸进水里,大家都会观察到保险袋紧紧贴在手上的现象,这就很好地证明了液体压强的存在。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