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区林业概况_第1页
夷陵区林业概况_第2页
夷陵区林业概况_第3页
夷陵区林业概况_第4页
夷陵区林业概况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夷陵区林业概况夷陵区林业概况一、发展沿革夷陵区地扼西陵峡口,上控巴蜀渝,下引荆、襄、湘,乃历代置州郡、设府衙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和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现代,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水陆空交通四通八达,土壤肥沃,是鄂西山区全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夷陵区是长江三峡大坝所在地,是入渝进川、出入湖北省神农架林区及道教圣地武当山、历史著名爱国诗人一屈原故里秭归县、古代民族团结典范一王昭君故里兴山县的必径之地。辖区雾渡河镇是世界猕猴桃的的原产地。夷陵区素有“鱼米之乡”、“橘都茶乡”之称,夷陵区是古往今来的军事战略要塞,在当今有承接东西部战略转移的前导优势,是宜昌市主城区和东部县市区饮水和农田灌溉的水源涵养地和取水区。伴随宜昌市主城区拥有完备的立体交通网络。随着湖北省宜昌市为省城副中心城市建设步伐的提速,夷陵区正向“综合实力雄厚,产业优势明显,人民生活富裕,文化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安定”的特色新区和宜昌市魅力主城区目标迈进。夷陵区林业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坎坷的历史。解放前宜昌县存留的森林,大部分位于偏僻的西北山区,山林权属多为富户、宗族权势所有。许多原本森林茂密的地方,因多种因素,成为童山秃岭,生态环境恶化。加之辛亥革命之后长期战乱,宜昌县森林亦屡遭践踏,大片森林被毁。新中国成立后的一度时期,农村土地改革将山林分到农户后,农民以轮歇方式垦荒种地恢复民生。1955年1月,宜昌县正式成立县林业机构,夷陵区林业步入管理、使用与发展建设轨道。1955年至1956年,农民憧憬社会主义美好前景,自愿带山林加入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简称“高级社”)。1958年,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摸索阶段,“大办钢铁”运动,全县森林资源遭到极大破坏。1958年10月,全县农村实现“人民公社化”,森林资源全部转为集体所有和经营。1962年,贯彻中央《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六十条),给农民划定自留山和少量自留树,在党和政府“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号召下,县委、县人委多次组织农村集体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生产活动。由于计划经济管理体制束缚,“重砍轻造,重眼前轻长远”,在很长时间里,森林是农村集体副业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过量采伐”导致森林资源日减。1972年开始基地造林,主要营造用材林、油茶、油桐等,到1982年,累计达6325.4公顷。1979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的决定,全县兴起义务植树、“四旁”绿化、庭院绿化新风。1983年,县人民政府拿出60万公斤定销粮指标,用于山区“停耕还林”。同年,全县落实“林业三定”政策,由于“文化大革命”极左路线的影响,农民担心政策多变,划给农民的山林,部分遭无计划砍伐。1985年,宜昌县实行“两山(责任管理山、自留山)并一山(经营山)”对“林业三定”作政策性调整。大力贯彻“以营林为基础,造管并举,永续利用”的林业方针,加强法治,依法治林,使林业走上“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现有森林资源,更好地发挥林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的道路,人们对林业的重要性认识有了很大提高。二、现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县林业工作注重处理好三个关系,即处理好计划管理和市场经济的关系,在限额采伐上要按计划严格管理,在发展和经营上要搞市场经济;大林业和狭隘林业的关系,绿化本身就是效益,转变“两眼盯在木头上,卖木头才是效益”的观念;急功近利与利在千秋的关系。林业是一项特殊产业,周期性强,因此,不能一蹴而就,要树立长远思想,要一代接着一代十。尽快、尽早、尽好地使全县山地绿起来,林业活起来,农民富起来;积极稳妥地调整优化林业结构,大幅度提高林业效益,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巩固消荒成果,加快绿化步伐,建设高效林业和生态林业。夷陵区林业受国内外广泛关注,1995年实施了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1996年实施德国政府援助造林项目、2005年9月营造中日青年友好纪念林等,为国家争得了荣誉,积累了工程造林经验。三峡大坝工程建设期间,国家有关领导提出“用一流的生态环境,保卫一流的水电工程”的要求,给宜昌县(区)林业委以重任。1999年10月,正式纳入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范围并实施,2001年正式实施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国家“天保工程”期间,取消了商品林生产经营,关闭了27家国有木材采伐和经营加工企业,对375名森工企业富余职工作了一次性安置。19.25万公顷森林纳入“天保工程”管护。夷陵区林业局在实施两大工程中,制定并秉持“构筑三峡绿色生态屏障,建立农民绿色致富银行”的工作思路,用整村推进方式,参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全区柑橘、茶叶两大支柱产业长足发展,分别达到1.67万公顷和0.67万公顷,为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橘都茶乡”目标实现作出了应有贡献。两大工程在夷陵区的实施,夷陵区林业迅速发展,森林的生态功能得到发挥。全区森林面积在国家三峡大坝工程征用林地800公顷和城区拓展以及工业、交通事业发展用地较多情况下,全区林业用地面积由2001年7月建区时的25.024万公顷有所增加。森林防火保持了自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以来,集体和农民经营47年无重大森林火灾的业绩。全区水土流失面积由1998年的20.93万公顷减少到2003年的9.533万公顷,减少45.55%,年平均侵蚀模数由2795吨/平方公里减少为2077吨/平方公里,减少78.96%,据三峡总公司环保监测处监测,长江宜昌段泥沙含量比十年前下降30%,并以每年1%递减。2003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下发后,决策全国六林林业重点工程,夷陵区涉及五个,夷陵区林业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被提升到新的高度。2003年7月,12个乡镇林业工作站收归区林业局直管;2004年区林业局森林公安股扩编升格为宜昌市森林公安局夷陵区分局(副科级事业单位);增编十人新设立区天然林源保护工程管理办公室和区林业科技推广站两个区林业局直属事业单位。2005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后,夷陵区林业局进一步找准定位,以整村推进方式,加大支农工作力度,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夷陵区委、区人民政府把林业建设与发展的内容列为区域发展战略,赋予了新时期夷陵区林业新的历史史命。三、管理机构1、县(区)林业机构沿革1949年7月16日,宜昌县城解放,县党政机关设于宜昌市,县政府成立宜昌县建设科,管理农、林、水工作至1954年12月。1952年4月至11月苗春任科长,1952年11月至1953年3月李荣超任科长,1953年3月至1955年4月苗春任科长(1955年1月起县建设科不管理林业工作)。1955年1月,成立宜昌县林业科。同年12月,县森林作业所改为宜昌县木材公司,仍为双重管理。1957年12月,中共宜昌县委决定,县木材公司合并到县林业科,改称宜昌县林业局,局长兼任木材公司经理,性质为行政机构。1960年10月,中共宜昌县委决定,县农、林、水、多种经济、机械五个局合并为大局合署办公,各局机构名称不变,大局局长由王苏民担任,办公地点为宜昌市二马路县招待所。1962年撤销大局,各局单独办公。1966年“文化大革命”动乱开始后,1968年11月,由造反派组织成立的县林业局革命委员会掌控工作,原有行政管理制度被打乱。1969年元月,县委组成农、林、水领导小组,县林业局四名干部参加合署办公,其余干部上“焦一枝”铁路工程建设。1970年4月,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县林业局领导小组(筹备小组)”,1971年4月,正式成立县林业局,11月24日,县革命委员会将县林业局改为县林业科。1972年7月,县革命委员会决定县林业科与县特产科合并为县林特科,1973年2月4日,县林业科与特产科分署办公。1978年6月,县委统一机构名称“科改局”时,县林业科改为县林业局。2001年7月28日,撤销宜昌县建立宜昌市夷陵区党政机构时,县林业局更名为宜昌市夷陵区林业局。2001年行政机构改革,保留区林业局专门机构,定

为宜昌市夷陵区人民政府直属正科级事业单位。2002年,全区机构改革时,区人民政府宜夷文〔2001〕17号文件明确区林业局为区人民政府正科级直属事业单位。夷陵区林业局历任行政领导表机构名称及时间局(科)长副局(科)长宜昌县林业科(1955.1〜1957.12)科长池忠祥(1955.1〜1957.12)宜昌县林业局(1957.12〜1970.3)局长鲁章(1957.12〜1960.11)兼县木材公司经理局长王章锁(1959.6〜1964.3)廖开本(1961.2〜1962.3)谭宏仁(1961.7〜1962.5)王章锁(1961.4〜1965.3)王宗潮(1965.3〜1965.10)王章锁(1965.3〜1965.10王宗潮抽调社教,代理)张振良(1965.10〜1970.3)王章锁(1965.10〜1970.3)易德维(1965.10〜1967.1)宜昌县林业局(筹备)领导小组(1970.4〜1971.4)张秀岐(1970.4〜1971.4)黄大海(1971.4〜1972.7)王章锁(1970.4〜1971.4)宜昌县林业局(1971.4〜1972.7)王惠民(1971.4〜1972.7)黄大海(1971.4〜1972.7)王章锁(1972.4〜1972.7)宜昌县林特科(1972.7〜1973.2)王惠民(1972.7〜1973.2)黄大海(1972.7〜1973.2)王章锁(1972.7〜1973.2)李孝新(1972.7〜1973.2)宜昌县林业科(1973.2〜1978.6)王惠民(1973.2〜1974.11)黄大海(1973.2〜1975.2)王章锁(1973.2〜1978.6)傅振禄(1976.8〜1978.6)李家祥(1976.10〜1978.6)王宗潮(1974.11〜1978.6)

王宗潮(1978.6〜1983.5)傅振禄(1978.6〜1983.6)王章锁(1978.6〜1982.4)李家祥(1978.6〜1983.5)李家祥(1983.5〜1994.6)刘宗汉(1978.7〜1985.11)舒伯华(1979.2〜1985.11)傅嗣祯(1982.9〜1985.11)习兰荣(1983.7〜1994.6)杨一民(1985.11〜1988.1)易万斌(1994.3〜1994.6)彭永炎(1994.6〜1997.11)易万斌(1994.6〜1997.11)黄卫(1994.6〜1997.11)王继舜(1994.6〜1997.11)罗世松(1997.11〜1999.4)易万斌(1997.11〜1999.4)望运喜(1998.1〜1999.4)刘本荣(1998.1〜1999.4)张沛荣(1998.1〜1999.4)柳纲(1999.4〜2001.7)易万斌(1999.4〜2001.7)望运喜(1999.4〜2001.7)刘本荣(1999.4〜2001.7)张沛荣(1999.4〜2001.7)柳纲(2001.7〜2002.1)易万斌(2001.7〜2002.1)望运喜(2001.7〜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