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83/83《林业可持续发展》电子版讲义
第一章可持续发展战略概述本章要点:主要阐述可持续发展提出的背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内涵和特征.可持续发展如何通过在知识、组织、法制、技术效率等方面人类智慧的提高来实现?不同国家采取了怎样的具体行动?第一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一、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ﻫ
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演变过程是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迄今为止,在人类的历史上,有关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大自然的演变过程等都已形成系统的专门的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和地球科学等。但就把环境与发展问题作为人类生存的一个复合系统,她的演变机制和调控方法等尚未形成很成熟的理论系统。自生态学问世以来,现已发展到人类生态学的阶段,即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目前一般将环境与发展关系的演替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即发展(development)=经济增长阶段ﻫ
这一阶段从2-3百万年前人类在地球上诞生以来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产业急速发展时期的开始(即第三次产业革命时期),尽管这一历史长河从社会发展上横跨几个社会发展阶段,但从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上来看,都有一个基本的特征:即发展就是经济增长,没有把环境问题排在人类的议事日程上.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前发展时期:1万年以前,即农业、畜牧业出现以前的漫长岁月里,人类主要是本能地利用环境,采集和捕食人类所必须的生活物质,并以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人类的经济水平融于天然食物链之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人口自然增长和乱捕乱采而引起的局部物种减少和物质资料的短缺,以及由此而引起的饥荒.人与环境的影响处于原始状态的协调。
(2)农业革命时期:即1万年至18世纪初。农业和牧畜业的出现,是人类由简单地利用环境进入开始自觉改造环境的时代。这种改造主要是进一步向大自然索取,农牧业本身具有一定的天然生态性,即农牧业产品一般都具有可再生性,农牧业的排泄物又具有被农牧业自身消化吸收的天性,故容易实现生产-生态之间的循环。虽然由于简单的生产工具和自给型经济也对局部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和破坏,出现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和人口聚集区的环境问题等,但从全局看,人与自然、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协调的.ﻫ
(3)工业时代:即从18世纪初工业革命开始到20世纪50年代电子时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生产力有极大提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于战后重建家园的强烈热望,世界一味追求高速增长,出现一股从未有过的”增长热".在最近一个世纪,矿物燃料的使用量增加约30倍,工业生产增加50倍以上。在这些增长总量中,矿物燃料中的3/4左右,工业生产的4/5以上是50年代以后出现的。经济发展把一个受战争创伤的世界,在短短的20-30年时间里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发达的电子时代,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奇迹!工业时代对环境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第一,大量矿藏的开发和利用,使得地圈与大气圈之间产生物质流和能量流强烈流动;第二,几十万种人工合成化学物质进入水圈与气圈;第三,工业生产大量物料的消耗,产生大量废物进入环境,打破了上亿年来地球表面形成的生态平衡.当人们庆贺经济这棵大树结出累累硕果的同时,经济赖以生存的环境根基却被破坏贱踏得十分剧烈。这一划分仍然是从经济增长的角度来解释发展,没有把环境问题纳入发展的内涵之中。所以说,这一阶段的公式可以说是:发展=经济增长。2、第二阶段:发展=经济发展+工业污染控制ﻫ
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1972年),在经济增长、城市化和人口激增的巨大压力下,人们对"发展”的认识开始深化.1962年美国出版了莱切尔的《寂静的春天》一书,是一部很好的环保启蒙著作。书中列举了大量污染事实,轰动了欧美各国.人类一方面在创造高度文明,另一方面又在毁灭自己的文明。环境问题如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指出"发展”不仅是追求经济增长,还包括经济结构的变化,并且要解决由于发展而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ﻫ
60年代末以来,美国、欧州和日本等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了中央政府级环保机构,以工业污染控制为中心的环境管理活动也列为一些政府的日程。我国的环境保护就是从工业污染控制起步的。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我国一些城市和地方成立了"三废"办公室,开始进行工业污染源的调查和治理.当时人们的认识是如果工业污染问题控制住了,环境与发展就可以协调起来了。没有把污染与生态紧密联系起来,也没有把环境问题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因此还不能称其为完整意义上的环境保护.一直到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才又升华到新的阶段。
3、第三阶段: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保护
从1972年至1992年.70年代开始,”发展”的观念中开始强调社会因素和政治因素的作用,把发展问题同人的基本需求结合起来,把发展的概念逐步由经济推向社会。把环境问题由工业污染控制推向全方位的环境保护。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了人类面临的多方面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并且提示了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环境宣言中声明:"在地球上许多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周围有越来越多的人为的损害迹象:水、空气、土壤以及生物中,污染已达到危险的程度;生物界的生态平衡受到重大和不适当的扰乱;一些无法取代的资源受到破坏和陷于枯竭;人为的环境,特别是生活和工作环境里存在着有害于人类身体、精神和社会健康。这里明确指出了环境问题不仅表现在对水、空气、土壤等的污染已达到危险程度,而且表现在对生态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宣言"还指出:”在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大多是由于发展不足造成的。千百万人的生活仍然远远低于像样的生活所需要的最低水平,他们无法取得充足的食物和衣服、住房,以及教育、保健和卫生设施。因此发展中国家必须致力于发展工作,牢记它们的优先任务和保护及改善环境的必要。……在工业化国家里,环境问题一般是同工业化和技术发展有关"。这是联合国组织第一次把环境问题与社会因素联系起来的庄严宣言,指出一部分环境问题是由于贫穷造成的.明确提出发展中国家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人类环境宣言的最后提出26条人类在环境问题上的共同原则和信念,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必须谴责和消除殖民主义和其它形式的压迫,必须保护地球上的自然资源,要支持各国人民为满足基本需求和反对污染的正义斗争,要采取一切可能的步骤防止对人类健康产生的危害。这样,人类环境会议即提出了防治环境污染的技术方向,又提出了改革的措施,所以这是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一个转折点。ﻫ
为了知晓自1972年以来全球环境保护问题的情况并为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作舆论政策方面的准备,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组织21个国家的专家到世界各地考察,前后经历900天,于1987年4月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长篇报告,指出世界上存在着急剧改变地球和威胁地球上许多物种,包括人类的生命的环境趋势。”报告”还指出:每年有600万公顷具有生产力的旱地变成无用的沙漠,有1100多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破坏……。”报告"列举了自该委员会成立至报告发表的900天里,世界上发生的令人震惊的环境事件:在非洲,干旱将3500万人置于危急之中;在印度,博帕尔农药厂化学品泄漏事件造成2000人死亡;在墨西哥城,液化气罐爆炸使1000人遇难;在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反应堆爆炸使核尘埃遍布欧洲;在瑞士,农用化学品、溶剂和汞泄冲到莱茵河,使数百万条鱼被毒死;在全球,由于饮用水被污染和营养不良,每年大约有6000万人死于腹泻……。"报告"还列举了一系列全球重大环境问题,认为以上这些,比起侵略军施行焦土政策所造成的破坏还要严重。当然,用侵略行为造成的破坏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环境破坏相比拟是否恰当的问题,我们暂且不论,但就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来说,"报告"企图告诫人们,如果人类不再反省自己的政策和行为,这个世界的发展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
这里,自然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1972年的人类环境会议以后,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更加尖锐了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从环境与发展关系上讲,尽管1972年的会议有所推动,但环境与发展两张牌的问题在认识和政策上并没有解决。
4、第四阶段: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即环境是发展自身要素之一
1992年至今,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为标志,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认识进入一个新阶段:即环境与发展密不可分。即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要转变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实践证明,不能发展模式是老样子,而把发展造成的污染留给环境保护部门去解决。这种把环境与发展分开的政策,把环境保护放在传统发展模式的修补位置上,是不能解决环境问题的。转变发展模式,由资源型发展模式逐步转变成为技术型发展模式,即依靠科技进步,节约资源与能源,减少废物排放,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建立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这是人类探索了几个世纪,终于领悟的新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这些正是《21世纪议程》的核心思想。二、环境与发展的新里程碑
1972年在瑞典首都斯得哥尔摩举行了第一次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人类环境行动计划》等文件,确定6月5日为”世界环境日",并建议成立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这次大会有全世界113个国家和一些国家机构代表参加了会议,对推动全世界各国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是国际社会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走出了污染治理的狭义范围,并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及其影响的久远性取得初步共识,开始了世界范围内探讨环境保护和改善战略的进程.ﻫ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高举环境与发展的旗帜,在有183个国家的代表团和70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出席,并有102位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到会的全球大会上,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等文件,树起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史上新的里程牌。李鹏总理参加了从此大会,并发表有重要的讲话。这是全人类环境与发展道路上的第二座里程碑.ﻫ
这次大会与1972年的第一次人类环境大会相比,有三点不同:
一是认识的一致性和进一步深化。1972年的会议上发达国家高喊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而发展中国家大多未予响应,甚至说环境问题是发达国家的事.而20年后的环发大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认识到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产和发展的严重威胁,认识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紧迫性。
二是找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路.斯得哥尔摩会议的最大功绩是在于唤起世人的环境觉醒,并在西方国家开始了认真的治理。里约会议不仅扩展了环境问题的认识范围和深度,而且把环境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研究,探求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托的关系,故定名"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是人类认识的一大飞跃。ﻫ
三是明确了责任,开辟了资金渠道。从影响全球性和区域性的环境问题看,重要责任逐渐地或间接地来自工业发达国家,这是历史事实。由此,他们就有义务承担环境治理费用。ﻫ
如果把1972年的斯得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当成第一座里程碑的话,那么1992年的里约环发大会就是第二座里程碑。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ﻫ
可持续发展思想认为发展与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里约宣言》强调:"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工作应当是发展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能脱离这一进程来考虑。"可持续发展理论大体包括以下几个重要内容:ﻫ
(1)可持续发展不否定经济增长(尤其是穷国的经济增长),但需要重新审视任何实现经济增长。要得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必须将生产方式从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减少每地位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压力,研究并解决经济上的扭曲和误区.既然环境退化的原因是存在于经济过程中,其解决答案也应该从经济过程中去寻找。我国目前在实行的两个转变其中就有一个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ﻫ
(2)可持续发展以自然资本为基础,强调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可持续性”可以通过适当的经济手段、技术措施和政府干预得以实现。要力求降低自然资本的消耗速率,使之低于资源的再生速率或替代品的开发速率。要鼓励清洁工艺和可持续消费方式,使每单位经济活动所产生的废物数量尽量减少.
(3)可持续发展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标,同社会进步相适应。”经济发展"的概念远比"经济增长"的含义更广泛。经济增长一般被定义为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发展则必须使社会和经济结构发生进化、使一系列社会发展目标得以实现。
(4)可持续发展承认并要求体现出环境资源的价值。这种价值不仅体现在环境对经济系统的支撑和服务价值上,也体现在环境对生命支持系统的存在价值上。应当把生产中环境资源的投入和服务计入生产成本和产品价值中,并逐步修改和完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ﻫ
(5)可持续发展的实施以适宜的政策和法律体系为条件,强调"综合决策”和”公众参与”.需要改变过去各个部门封闭地、分隔”单打一”地分别制定和实施经济、社会、环境政策的做法,提高根据周密的社会、经济、环境考虑和科学原则、全面的信息和综合的要求来制定政策并予以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纳入经济发展、人口、环境、资源、社会保障等各项立法及重大决策之中。二、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定义
可持续性本身就隐含着可持续发展。而可持续发展尽管确实如布拉特所理解的,结合了两个基本概念,即发展和可持续性,而且发展也确实是指经济发展。截止1996年2月,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多达98种.值得指出,很少有一个概念象可持续发展一样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如此广泛的讨论和绚丽多彩的定义和解释。尤其是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前后,全球范围对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ﻫ
其中最有代表性,也是影响较大的可持续发展定义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ﻫ
(1)着重于从自然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2)着重于从社会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
(3)着重于从经济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ﻫ
(4)着重于从科技属性定义可持续发展ﻫ
三、布氏可持续发展定义ﻫ
1987年前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roHarlemBrundland)及其她所主持的有21个国家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著名专家组成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orldCommissionon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在其长篇调查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OurCommonFuture)(以下简称《报告》)中,系统地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定义.这一定义在最概括的意义上得到了广泛的接受和认可,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共识.ﻫ
布氏提出的可持续发展定义是:"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ﻫ
这一定义与其说是一种理论定义,不如说它表述的是一种主张,或者说表述的是经济与社会的进程。这个定义鲜明地表达了两个基本观点:一是人类要发展,尤其是穷人要发展;二是发展有限度,不能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它的内涵也十分丰富,主要是:
(1)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Fairness)
可持续发展强调:”人类需求和欲望的满足是发展的主要目标”。然而,在人类需求方面存在很多不公平因素。可持续发展所追求的公平性原则,包括三层意思:一是本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要求较好生活的愿望。当今世界的现实是:一部分人富足,而另一部分人—特别是占世界人口1/5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这种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世界,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进程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代际间的公平。要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这一代不要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要给世世代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目前的现实是,占便于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耗的能源、钢铁和纸张等都占便于的80%.美国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PCSD:President'sCouncilonSustainableDevelopment)在一份关于《美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概要》中也承认:”富国在利用地球资源上有优势,这一由来已久的优势取代了发展中国家利用地球资源的合理一部分来达到他们自己经济增长的机会”。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环境与发展里约热内卢宣言》(简称《里约宣言》),已把这一公平原则上升为国家间的主权原则:"各国拥有按着其本国的环境与发展政策开发本国自然资源的主权,并负有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的活动不致损害其他国家或在各国管辖范围以外地区的环境的责任"。ﻫ
(2)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
布氏在论述可持续发展"需求"内涵的同时,还论述了可持续发展的"限制"因素。因为,没有限制也就不能持续.”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耗竭速率应考虑资源的临界性”,"可持续发展不应损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大气、水、土壤、生物……”(《OurCommonFuture》)。”发展”一旦破坏了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发展”本身也就衰退了.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指的是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
(3)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Common)
鉴于世界各国历史、文化和发展水平的差异,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不可能是唯一的。但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便于发展的总目标,所体现的公平性和持续性原则,则是共同的。并且,实现这一总目标,必须采取便于共同的联合行动。布伦特兰夫人在《报告》的前言中写道:"今天我们最紧迫的任务也许是要说服各国认识回到多边主义的必要性”,"进一步发展共同的认识和共同的责任感,这是这个分裂的世界十分需要的”。共同性原则同样反映在《里约宣言》之中:"致力于达成既尊重所有各方的利益,又保护便于环境与发展体系的国际协定,认识到我们的家园-地球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
总之,布氏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就其社会观而言,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就其经济观而言,主张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观念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是为谋求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而建立的新发展观.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特征
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ﻫ
1、持续发展系统观:持续发展把当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及局部区域,看成是由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多因素组成的复合系统,它们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这种系统论的观点是持续发展的理论的核心,并为人与资源问题的分析,提供了整体框架。人与资源矛盾的产生与实质,是由于人和这一复杂系统的各个成分之间关系的失调.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有赖于资源持续供给的能力;有赖于其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协调;自然资源系统的自然调节能力和社会经济的自组织、自调节能力;有赖于社会的宏观调控能力,部门之间的协调行为,以及民众的监督与参与意识.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功能的削弱或增强都会影响其他部分,以及持续发展进程.因而在解决资源的战略时,需要打破部门和条块分割以及地区的界限,从全局着眼,从系统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和宏观调控.ﻫ
2、持续发展的效益观:持续发展的开发与保护统一的生态经济观,为自然资源的管理提供了指导思想。持续发展的概念,从理论上结束了长期以来,把发展经济和保护资源相对立起来的错误观点,并明确指出二者应是相互联系和互为因果.发展经济和提高生活质量是人类追求的目标,它需要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依托。忽视了对资源的保护,经济发展就会受到限制,没有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特别是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的满足,也就无从谈到资源的保护,因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不可能建立在贫困、饥饿和生产停滞的基础上。因此,一个资源管理系统所追求的,应该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并把系统的整体效应放在首位。
3、持续发展的人口观: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需求量的增加和环境质量的下降,构成了便于范围的一系列问题。为了资源的持续发展,一定要把人口控制在一定的水平,同时要注意提高教育、文化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4、持续发展的资源观:持续发展强调对不同属性的资源,要采取不同的对策。如对矿物、油、气和煤等非可更新资源,要提高其利用率,加强循环利用,并尽可能用可更新资源代替,以延长其使用的寿命。对可更新资源的利用,要限制在其生产的承载力限度内,同时采用人工措施促进可更新资源的再生产,要保护生物多样性及生命的支持系统,保证可更新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
5、持续发展的体制观:持续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条块分割、信息闭塞和决策失误的管理体制,建立一个能综合调控社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信息反馈灵敏、决策水平高的管理体制,这是实现社会高效、和谐发展的关键。ﻫ
6、持续发展的法制观: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体现在政策、立法之中,通过宣传、教育和培训,加强持续发展的意识,建立与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道德规范.ﻫ
7、持续发展的群众观:社会发展工作主要依靠广大群众和群众组织来完成.在充分了解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动员广大群众参加到持续发展工作的全过程中来。
8、持续发展社会平等观:持续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互相尊重,互相平等。一个社会或一个团体的发展,不应以牺牲另一个社团的利益为代价,这种平等的关系不仅表现在当代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社团与社团的关系,同时也表现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关系上.这种平等观也反映在人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上。在保证人类生存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避免对其他生物社团的破坏和浪费。ﻫ
9、持续发展的全球观:人类共居在一个地球上,没有那个地区脱离另外地区,没有那一个国家能脱离世界市场,而达到全部自给自足。当前世界上的许多资源与环境问题已超越界和地区界限,并具有便于的规模。我们要达到全球的持续发展,必需建立起巩固的国际秩序和合作关系,对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国际社会应给予帮助和支持.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是全人类的共同任务,经济发达的国家负有更大的责任.对于便于的公物,如大气、海洋和其他生态系统要在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管理。第四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1美国ﻫ
(1)关于可持续发展的组织机构
1993年6月29日,美国白宫环境政策办公室发出总统令,宣布成立"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President'sCouncilonSustainableDevelopment),具体负责执行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的《21世纪议程》,起草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及行动计划框架。ﻫ理事会由25人组成,成员来自公共和私人机构代表,工业、环境、政府和非赢利组织.理事会下设8个工作小组:即原则、目标和定义小组,公共联系,对话和教育小组,持续社区小组,国内能源小组,生态效率小组,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小组,示范项目选择标准制定小组以及奖励计划小组。ﻫ
(2)美国关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定义ﻫ
总统可持续发展理事会认为,在不损害将来的前提下,发展和满足目前的需要,这就是可持续发展所包含的一切内容.
详细地说,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主张:
i从长远观点来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不矛盾;ﻫ
ii应有一些同时被发达国家和非发达国家所接受的政策,这些政策可使发达国家经济继续增长,使非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而不造成生物多样性的明显损失和主要系统的永久性损害。
理事会认为可持续发展应分为三种目标:
i国际可持续发展,即联合国和”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给出的定义。主要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时,不应对环境造成损害。
ii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意味着通过提高效率和改变消费模式与生活方式,减少在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消耗中的浪费现象.
iii自然的可持续性,即将收获限制在自然系统能循环的程度上。
(3)美国提出可持续发展的4个主题
i生态效率(Eco-Efficiency)ﻫ
生态效率系指每单位经济增长所消耗的资源和能源数量.资源能耗越低,生态效率越高。美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第一位是追求提高生态效率。ﻫ
ii经济进步(EconomicProgress)
即是发展中国家要通过发展经济,消除贫困.这一主题包括两个含义:ﻫ
--应把保护环境寓于经济发展之中;ﻫ
—-要考虑通过贸易政策、双边和多边援助政策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进步。
iii公平(Fairness)
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概念包括:公平地利用和保护地球上的资源;公平地承担环境风险;公平地进行社会分配。一个相差悬殊的世界是不能持续的。
iv选择(Option)ﻫ
即是通过谨慎的技术选择,抑制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等全球环境问题的发生和发展。2欧洲联盟ﻫ
为了响应1992年联合国环发大会的号召,欧洲联盟于1993年2月1日通过了第五个环境规划,又叫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新战略。其主要内容是:ﻫ
(1)欧洲联盟可持续发展目标
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推进欧洲联盟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为最终目的.为此,强调以下几点:
i必须认识到: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要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为基础
ii为避免浪费和自然资源储量的耗竭,应在原料加工、消费和使用的各个阶段,推进和鼓励资源再利用的管理模式
iii应使人们意识到:决不能以牺牲任何其它资源为代价,只顾及自己这一代人的利益而危及后代人的安全。ﻫ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欧洲联盟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有比较浓的资源战略色彩.我认为这是很有道理的。当代,占世界人口26%的发达国家,消费了全球生产的80%的能源、钢材、金属、纸张和40%的食品.按此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全球性资源危机将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一些发达国家利用他们资金和技术的优势,取代了发展中国家利用本国资源发展经济的机会,造成分配不公和贫富悬殊。因此,节约资源和能源,转变消费模式,理所当然应当成为发达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核心。欧洲联盟的第五个环境行动计划提出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的几个条件:
i有效管理资源的开采与利用,鼓励再生利用,避免浪费和自然资源储备的耗损;ﻫ
ii能源的生产与消费需进一步合理化;ﻫ
iii社会本身的消费及行为方式应予改变。ﻫ
(2)欧洲联盟可持续发展优先领域
i自然资源,包括土壤、水、自然保护区及海岸带的可持续管理;
ii综合污染控制及废物治理;
iii降低不可更新能源的消费;
iv改进交通管理,包括合理的交通规划与模式;
v制定改进城市环境质量的措施;ﻫ
vi公众健康及安全的改善,特别强调工业风险评估及管理,核安全及辐射保护。ﻫ
(3)重点部门ﻫ
工业、能源、交通、农业及旅游业,这五个行业对环境产生巨大影响,并对实现可持续发展起关键性作用。这些部门应采取的策略不仅是为了环境保护和公从健康,而且也是为了这些行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ﻫ
i工业ﻫ
工业与环境的关系,特别要关注以下几点:
·先进的资源管理,阗眼于合理的资源利用和竞争地位的改善;ﻫ
·扩大宣传以促使消费者采取更好的选择,加强公众对工业活动和产品政策的监督;ﻫ
·制定生产过程标准和产品标准。
ii能源ﻫ
欧洲联盟认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能源政策是一个关键因素。经济增长需要一个高效安全的能源供应与清洁的环境。
能源战略的关键是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煤碳在能源中的比重,采用可再生能源政策。ﻫ
iii交通ﻫ
欧洲联盟认为,交通是商品流通、社会发展、贸易和区域发展中关键环节。欧洲联盟的交通发展策略包括:ﻫ
·先进的土地利用规划;ﻫ
·先进的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管理和使用;
·发展公共交通,改善竞争地位;ﻫ
·改进机动车及燃料的技术水平,鼓励使用少污染燃料;ﻫ
·合理利用私人轿车,包括改变交通规划和驾驶行为。
iv农业
欧洲联盟一些国家农业生产已发生变化,导致农业本身赖以持续的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退化.这是欧洲联盟农业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其它诸如日用品过剩、农村人口减少及农业预算、国际贸易等都存在严重问题。要使欧洲联盟的农业走上可持续道路必须解决:
·提高农业效率和机械化水平;
·改进交通和市场机制;ﻫ
·加强食品和饲料的安全;
·改善国际贸易。
v旅游业
旅游业在欧洲联盟的社会、经济生活中起重要作用。旅游业是联结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纽带.如果旅游业能规划、管理好,则不但能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有效地改善环境质量。可以说,旅游业是"助推器”能推动其他行业的发展。欧洲联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策略是:ﻫ
·促进旅游业多样化趋势,包括集团旅游的良好管理,鼓励不同类型旅游业的发展
·提高旅游业服务质量,包括信息、参观访问及设施ﻫ
·引导旅游者行为,包括新闻宣传、行为准则及交通方式选择。ﻫ
(4)措施
i立法措施ﻫ
ii市场措施:要将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使对环境有利的商品和服务在市场上与那些造成污染的或浪费较大的商品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iii横向支持措施:包括要完善可持续发展所必须的基本标准、数据统计、科学研究、技术改造、地区规划、公众参与以及宣传教育和职业培训等.
iv资金支持机制:对于那些把环境目标建立在预防为主,并纳入欧洲联盟总政策中的环境项目,在资金上应给予足够重视。
除原有的"生命"基金(LIFE)、结构基金(Fund)及环境能源基金(Enviroenger),还建立了新的联合基金(CohesionFund)。欧洲联盟有关条约规定:在不对欧共体任何措施抱有偏见的前提下,各成员国有责任提供资金以实施环境政策。
该战略对于欧洲联盟是一个转折点。欧洲联盟80年代面临的挑战是建立内部市场;90年代则是如何协调环境与发展问题。可持续发展计划为欧洲联盟的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提出一个新的框架,它需要政府及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只有这样才能使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3、日本ﻫ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之后,日本政府于1994年初制定发日本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这个行动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可持续发展途径,逐步实现全球环境保护目标,并声称将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发挥主导作用。ﻫ
(1)日本今后工作的重点ﻫ
i提高可持续发展意识,进行普及教育,从环境要求的角度对国民生活方式本身进行变革;
ii积极参加编制有关全球环境保护的富有实效的国际性框架文件,并做出贡献;
iii积极参加以改革GEF(全球环境基金)为突破口的国际合作行动,建立和完善资金供给体制;
iv在努力推进环境技术开发的同时,促进技术转移,通过恰当地有计划地实施政府开发援助项目,为提高发展中国家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做出贡献;ﻫ
v在全球环境问题方面,确保观测、监督与调查研究的国际合作努力促进其实施;ﻫ
vi加强中央政府、地方公共团体、企业及非政府组织等广泛的有效的合作。ﻫ
(2)关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
在日本21世纪议程行动计划中,有专章阐述关于促进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问题。其中,关于对发展中国家的资金援助问题,拟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i今后五年,政府开发援助(ODA)资金的第五次中期目标为700亿~750亿美元;
ii上述款项中包括优惠日元贷款;
iii使用日本海外协力基金和日本输出入银行的资金,要考虑以下几点:ﻫ
·重点放在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ﻫ
·有助于促进和世界银行等国际开发金融机构与国际贷币基金的协调融资。ﻫ
在实施环境问题援助时,要遵循环保与经济增长并重的原则,重点援助以下项目:
·全球环境问题的合作行动
·人材培养与合作研究ﻫ
·基础设施建设与设备
·基础生活领域ﻫ
·经济结构调整
(3)关于日本的新阳光计划ﻫ
日本曾制定与实施以新能源开发为中心的"阳光计划",以节能技术为中心的”月光计划"以及”地球环境开发技术"。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尖锐化,能源的开发利用与节能等,都与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紧密相关,所以要在新能源开发和节能技术中要突出保护地球环境的内容。日本通产省决定把前三个研究计划合并成为"新阳光计划”,从1993年开始实施,目的在于开发革新技术,实现能源的持续利用,解决全球环境问题.ﻫ
新阳光计划包括三个技术体系:
i革新技术开发:这是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而开发的技术,包括:
·太阳能电池革新技术ﻫ
·沥青煤炭液化等煤能源革新技术
·超导发电机
·陶瓷燃气透平革新技术ﻫ
·深层地热调查等ﻫ
ii国际大型共同研究ﻫ
·利用氢的清洁能源系统ﻫ
·CO2固定、贮存技术
·岩浆发电技术等
iii适用技术开发ﻫ
主要用于邻近发展中国家急需的技术:ﻫ
·燃料电池发电技术
·太阳能发电技术
·风力发电技术ﻫ
·生物能利用技术
·煤炭液化技术等。
这项从1993年开始的计划,直至2020年,全部经费预计为15500亿日元,力争到2030年,使日本能源的消费量减少三分之一,CO2量减少二分之一。4、巴西
巴西是南美州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国土面积850万平方公里,比我们小一点,但人口比我们少得多,为15300万。巴西的发展经历了几年徘徊,但没有发生大的滑波,1993年国内净生产总值增长4。6%。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巴西从近30年历尽沧桑的变化中悟出:社会经济发展首先要着眼于人,注重其赖以生存的土地、环境、资源并与世界经济发展大环境密不可分.ﻫ
巴西视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与自然供需两大平衡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其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为:
(1)消除贫困ﻫ
巴西有3000万人受贫困威胁,占全国人口20%,1990年营养不良者高达全国总人口的2/3。此外,由于缺医少药,全国有6300万人口受虐原虫感染,4000万人受血吸虫感染,500万人携带溃疡菌。故,巴西政府制定发使分配向贫困层倾斜的政策。
(2)合理利用能源ﻫ
巴西在能源利用方面规定:不能过分利用自然能源和化石能,要增加生物能,大力开展技术革新,发展节能低耗工业。ﻫ
(3)建立新的交通体系
(4)建立生态平稳经济发展区ﻫ
(5)发展农业多品种种植和食品多样化ﻫ
(6)开发多样化生物产品
巴西拥有世界上最大的自然遗传种质宝库。ﻫ
(7)强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ﻫ
·扩大教育,培养人材ﻫ
·加强交流,发展科技ﻫ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技术产业第二章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内容要点:任何一门体系完整的学科,都应有自己独立的理论思想、价值目标、主导原则、逻辑框架、概念体系、方法论以及具体的操作技术,可持续发展也不例外。可持续发展或持续发展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环境承载力论;(二)环境价值论;(三)协同发展论(或环境场论).也有人把生态系统学说也作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第一节环境承载力论一、环境承载力概述ﻫ
环境承载力(EnvironmentalBearingCapacity)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ﻫ
不少学者对环境承载力的概念从理论和应用两方面进行了思考与探索,也初步给出了它的定义和表述方法。ﻫ
实践表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是一个具有维持其稳态效应能力的系统,它既为人类活动提供资源并容纳废弃物,又为人类活动提供空间和载体.由于环境系统的组成物质在数量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在空间上有一定的分布规律,所以它对人类活动的支持能力就有一个限度,或者说,存在一个阈值。我们把这个阈值定义为环境承载力,确切地说,环境承载力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环境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这里,”某一区域”是广义的,可以大到整个地球。ﻫ
不难理解,当前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大多都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活动与环境承载力之间出现冲突造成的.也就是说当人类社会发展活动对环境的作用超过了环境所能支持的极限,即外界的"刺激"超出了环境系统维持其动态平衡的抗干扰能力时,人类社会行为对环境的作用力就超出了环境承载力,从而造成了种种环境问题。因此,环境承载力可以作为衡量人类社会经济发活动与环境协调程度的一个判据。ﻫ
环境承载力最主要的特点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结合.客观性体现在一定的环境状态下其环境承载力是客观的,是可以衡量和把握的;主观性表现在环境承载力的指标及其数值将因人类社会行为内容的不同而不同,而且人类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特别是社会经济行为来改变环境承载力的大小,控制其变化方向。ﻫ
环境承载力的另一特点是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地区不同或时间范围不同,环境承载力可以不同。
环境承载力的衡量包括衡量的指标体系和衡量方法两部分内容。由于环境承载力必须能体现出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之间在物质、能量和信息方面的联系,所以环境承载力应是一个矢量。显然,表示这个量的指标体系必须从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上入手。
由此可见,在构造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时,首先要对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进行分类,然后再区别针对不同的行为类型给出不同的指标体系。比如,欲表达某个地区对发展工业的环境承载力时,其指标体系是一种,而欲表达其对发展农业的环境承载力时,其指标体系又是另一种;欲表达某个地区对发展工业城市的环境承载力时,其指标体系是一种,而欲表达其对发展风景旅游城市的环境承载力,其指标体系又是另一种。ﻫ然而,不论人类的社会经济行为可能属于哪一类型,一般来说,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总是由以下三部分的指标所构成:
1)自然资源供给类指标: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生态状况等;
2)社会条件支持类指标:如经济实力、公用设施、交通条件等;
3)污染承受能力类指标:如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转化能力,绿化状况等。二、从环境质量评价到环境承载力的确定ﻫ
环境质量(EnvironmentalQuality)是环境科学中表征环境本质属性的一个重要概念。从哲学层次看,它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环境系统的基本属性。在科学层次上,目前存在着两种解释:一是从近代物理学中的"熵"、"场”理论出发,认为环境质量是环境系统的表达;二是从"功能观”出发,认为它是环境状态品质的表示。不管从哪一种解释出发,环境质量都应该既是体现环境系统组成要素又体现其整体状况的量。从技术涵义(应用层次)看,人们对环境质量的描述与量化表示都必然具有一定的主观性.目前世界各国的环境质量指标仅仅局限于污染物在环境要素中的含量和浓度上.因此,在实践中目前的环境质量概念只能作为污染程度的同义词来解释。显然,环境质量评价则应该是一项估计在人类社会行为的作用下环境质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并在此基础上判断它对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求满足的程度,它无法起到判断经济发展与环境是否协调的作用。因此,环境质量这一概念不是一个判断环境与发展是否协调的尺度。
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其思想前提是环境的"资源观”和”价值观”.环境作为一种资源,它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是指环境的单个要素(如土地、水、气候、动植物、矿产等)以及它们的组合方式(环境状态);二是指与环境污染相对应的环境纳污能力,即"环境自净能力”。环境的这种资源观告诉我们,环境要素的供应量和产出速度是有限的,环境要素组合方式的形成速度是极其缓慢的,环境的自净能力更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应根据环境资源的有限的支持能力来确定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方向和速度。另外,环境又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的含义?quot;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环境资源的价值是指环境对人类这一主体在物质、精神、文化、情感美学、经济诸方面需要的满足度.环境价值与经济价值是两类不同的价值,对人类社会的永久生存而言,环境价值的重要性决不低于经济价值的重要性。因此,决不能简单、片面地追求环境价值的货币化.但为使环境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环境价值得以保持或提高,必须对环境作一定经济投入.因此,环境价值与经济价值之间又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人们需要经济价值,更需要环境价值。三、环境承载力的实质内涵
"环境承载力"的科学定义可表述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某地区的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作用的阈值。这里,”某种状态或条件”,是指现实的或拟定的环境结构不发生明显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方向改变的前提条件。所谓"能承受"是指不影响环境系统正常功能的发挥.由于它所承载的是人类社会活动(主要指人类经济发展行为)在规模、强度或速度上的限值,因而其大小可用人类活动的方向、速度、规模等量来表现.ﻫ
从哲学层次上来看,环境承载力是一个表征环境系统属性的客观的量,是环境系统活力的表现,是环境系统产出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表现。当人类活动对环境的索取超过一定的限度时,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它将反过来危及人类的生存与持续发展.这一观点可以表示为人类经济活动(载荷现量)/环境承载力。
此值≥1,表明经济发展对环境的索取远大于环境对经济活动的支持度,环境已"严重超载”;此值=1,表明环境处于基本满负荷状态;此值≤1,表明环境尚未满负荷,允许进一步发展。ﻫ
从技术层次上讲,由于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环境系统在结构、功能方面不会发生质的变化,而环境承载力是环境系统结构特征的反映,故其"量”和"质"两个方面的规定性是客观的,可以把握的,并能定量和定性表达。但环境承载力的客观性,不等于它一成不变;相反,它可因人类对环境的改造而发生变化,例如:对某些环境限制因子采取适当的改善措施(如缺水城市的调水)则可大大提高其环境承载力;这种可调节性告诉我们,人类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应有目的地寻求环境限制因子并降低其限制强度,以使环境承载力在量和质两个方面向人类预定的目标变化。
从技术层次上把握环境承载力,还应该掌握它的”多向性"和"多层次性",即环境承载力将因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层次、内容不同而具备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可能得到不同的结论值.因此,正确表述和理解人类经济发展行为,是进行环境承载力研究的前提.我们认为可在一个特殊的四维空间中来表现人类活动,第一个坐标用以确定人类经济发展所处的层次,包括战略层次、宏观布局层次、微观技术层次等;第二个坐标用以确定人类经济活动的性质,即对资源的经济部门的分配或再分配及产业结构的构建等。第三个坐标是确立人类活动范围(边界辩识),包括大、中、小三个尺度;第四个坐标用以确立人类经济发展行为所处的"时序",根据实施过程可分为筹划阶段、规划阶段、实施阶段、运行阶段、反馈阶段等。以上四维空间坐标的组合可以完整地表现出人类社会经济行为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这种高维矢量矩阵形态充分地显示出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由此可见,不能简单去追求一种一成不变的,固定的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指标和计算模式。
以上分析表明,提高环境承载力和调整人类经济发展行为是协调环境与发展的两条基本途径,其中降低环境阻力的作用程度、强化环境管理、优化环境规划方案等是提高环境承载力可行的途径和手段,而调整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行为则比较复杂并具相当的难度。第二节环境价值论一、环境价值概述
环境价值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ﻫ
环境究竟有没有价值的问题,是一个似乎已经解决而实际上还远远没有解决的问题。说它"似乎已经解决"是指在常识上、口头上没有人说它没有价值;说它”远远没有解决"是指在理论上和实际经济生活中,从来也不重视甚至不考虑它的价值的存在。ﻫ
导致在实际上不承认环境有价值的根源在于迄今为止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传统经济学理论。因为根据传统经济学的理论,由于环境,特别是天然环境,它既没有劳动的参与,又不能拿到市场上去交换所有权和使用权。所以,尽管环境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所需的全部物质资源和状态条件,它也是没有价值的。ﻫ
由上所述可见,要真正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当前最迫切要解决的问题是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并解决其经济化的问题。而这又必须首先从哲学的高度上来进行分析。ﻫ
究竟什么是"价值”呢?细想一下不难发现,通常人们说某事物有价值,总是指该事物对人们有用,这就是说,有价值的事物必须能满足人类的某种需要,如空气供人们呼吸,水供人们饮用及工、农业生产使用,土壤供种植农作物,太阳能是地球上供人类利用的一切能源的最终来源等等。由此可见,价值实质上是反映了客体与主体需要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ﻫ
这里所指主体需要是一种客观的、社会的需要,而不是某个具体的人或集团的主观需要.比如一片森林或草原,对一位渔民来说,他可能并不需要它们,或至少绝大多数时候不需要,但是对于整个人类社会而言,它们无论在维持生态平衡、绿化美化环境、防止风沙和水土流失,还是在提供木材与牧草方面,都能直接或间接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不同方面的需要。由此可见人类社会对环境的需要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不会因某个具体的人或集团的不需要而不存在。另外,还有一些主体需要可能会由于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局限性而一时未被认识和提出,但这也不能因此而否认它的客观性。ﻫ
明确指出价值是主体需要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对于澄清"价值”的概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任何客体,只有当它与主体发生联系,并成为主体活动的组成部分时,才会对主体发生有益或有害的影响,成为主体的价值对象。因此价值关系的载体是客体与主体两个方面,离开任何一方,价值都无从谈起,而且,同一个客体,与不同的主体发生联系,成为不同活动的组成部分时,所形成的价值也会不同。
其次,客体的价值不是自然生成的,只有当主体在认识和改造客体的社会活动中,将自己的主观愿望在客观对象中展现以后,客体才会显示出它的价值属性,才具有价值。由此可见,客体的价值属性不是类似于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意义上的纯自然属性,也不是由主体根据自己的主观愿望随意赋予客体的,而是在客体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通过主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后获得的社会属性。二、环境价值的体现ﻫ
综上所述,一个事物(环境)的价值应该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认识:(1)响应主体(人类社会)需求的价值。例如地球上蕴藏的矿物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阳光资源、空气资源等等,它们具有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需求的条件和能力,我们不妨把这种价值称为"需求响应价值"。(2)符合主体需求的价值。这是"需求响应价值"与"劳动价值”之和。比如矿物资源,它的天然形态并不符合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求,必须在经过人类的采掘和有目的加工后,才能符合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求。因此我们在这一层次上把事物的价值称为"需求符合价?quot;。(3)满足主体需求的价值。这是"需求符合价值"与"市场价值”之和。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经过加工后的产品(或状态)都必须通过市场的流通才能真正满足主体的需求。这个价值才是客体主体化后所具有的价值。ﻫ
上面分析的价值的层次关系可由下图表示:ﻫ
自然+劳动=产品ﻫ
(响应需求价值)(劳动价值)(符合需求价值)
产品+流通=满足需求
(符合需求价值)(市场价值)(满足需求价值)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环境之所以能够直接或间接(通过人类劳动)地满足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需求,首先是因为它具有响应需求的自然属性,因此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和理论上不承认环境有价值,不把环境的价值考虑在内,显然是不正确的。
在肯定了"环境有价值"的前提后,如何将环境的价值定量化,特别是如何将其货币化,就成为问题的关键。当然,在环境能否货币化和是否一定需要进行货币化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之前就来研究如何货币化的,似乎嫌为时过早。然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实际需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施的需要不能等待理论的完善,而且在方法上进行环境价值定量化和货币化的探索,也有助于对环境价值本质认识的深化和新价值观的建立.因此我们尝试着来探讨一下环境价值,即响应需求价值的定量化问题.ﻫ
由此可见,环境价值应该是多维的,因此我们不妨用一个n维矢量:EV=(V1,V2,…Vn)去表示它。ﻫ
其次,为了便于和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逐步接轨,目前我们可以先用一个二维矢量或复数来表示环境价值,即ﻫ
EV=u+ivﻫ
其中,u是实部,代表环境价值中目前已经可以用货币表示的部分,如某些自然资源的价值。ﻫ
v是虚部,代表环境价值中目前还无法用货币表示的部分,如环境状态的价值。ﻫ
i是虚数单位。ﻫ
从这种表示法可以看出,该复数的模代表了环境的整体价值,因此这种表示法不但可以清晰地表现环境价值的内涵,而且还可以使将环境价值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设想成为可能。
当然,如何结合不同的情况定出某一环境系统的u和v还是一个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的难题。第三节协同发展论(环境场论)一、系统发展论的思想
历史的教训是,不注意保护环境的发展,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为代价,或以损害别的地区、别的国家的发展条件和发展能力为代价的发展,带来的必然是全球性的资源破坏、环境污染、生态退化以及世界性的频繁战乱。这就是说过去的发展道路不是可持续的,或至少是持续性不够的,因而是不可取的。无论如何,人类从工业文明的阴影中走出来,改变过去的发展思想和发展模式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不管怎样理解,可持续发展一词的概念都必须是以"发展”为前提。没有发展,也就谈不上是否可持续发展。至于"发展"一词,不管如何去理解,其首要内容也必然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和人群生活质量的提高。由于人群生活质量的提高,包括衣、食、住、行、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各个方面的提高.因此,可持续发展绝不意味着停止或放弃物质财富的增长,正相反,它要追求的是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增长。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在每一个历史时段中如何发展的问题,特别是社会物质财富的生产如何增长的问题。这?quot;如何增长”指的是:ﻫ
(1)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增长与人群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模式的选择如何相互调适?
(2)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增长与环境条件、环境状况如何相互匹配?
(3)人类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增长在经济系统内部各产业、行业部门如何恰当的分布?ﻫ
从上述三点可以看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实质上是在每一个历史时段中社会、经济、环境三大系统的协同发展问题。也就是人类社会通过采取适当的发展行为,使这三大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达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的问题。第三章可持续发展的评估体系内容提要:归纳了国际上比较有影响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对一般指标体系的构成进行分析,着重介绍了用能量测试经济活动的ECCO模型和世界银行衡量财富的新体系。第一节可持续发展衡量指标一、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
自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被确认之后,很多研究机构为寻求它们的测量指标作出了不懈的努力。1994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UNCSD)召开的国际会议上,着重鼓励世界各国为制定指标体系作出自己的贡献。根据归纳,比较有影响的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大致有:ﻫ
人类活动强度指标(HAI)人类活动强度指标由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所建,并已应用于全球的评价与预测,但其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均存在某些缺陷,因此沿未得到广泛承认.ﻫ
人文发展指数(HDI)人文发展指数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所创立的著名指标,它是一项?quot;预期寿命,教育水准和生活质量”三项基础变量所组成的综合指标,并得到了世界各国的赞同,但对指标变量的选择与计算,仍有较多的争议。此外,人文发展指数更多地偏重量于现状的描述和历史序列的分析,预测和预报的功能还有待改善(UNDP1995)。ﻫ
持续发展经济福利模型(WMDS)持续发展经济福利模型是世界银行直接资助、由资深经济学家代尔和库伯(DalyandCobb)所制定.该模型考虑的因素相当全面,计算也比较复杂,但目前仅适用于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尚无法使用。ﻫ
调节国民经济模型(ANP)这是由莱依帕(Leipert)提出,旨在将原先单一的GNP衡量贫富标准,转换到考虑更多调整因素后再去对国了经济加以分析,并且更多地涉及到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该模型引起不少人的兴趣,但仍未进入实用化阶段。ﻫ
环境经济持续发展模型(EESD)该模型由加拿大国际持续发展研究所(IISD)提出,以科玛纳尔(Commoner)的环境经济模型和穆恩(Munn)的持续发展框架为依据,发展了一类综合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目前正在试用中。ﻫ
"可持续发展度"模型(DSD)该模型1993年由中国的牛文元、美国的约纳森和阿伯杜拉(Nia,JonathanandAbdulah)共同提出,发表于国际SCI核心刊物《EnvironmentalManagement》上,建造了独立的理论框架,扩展了重要的附加因素和计算程序,并特别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特点.该模型的理论体系较完备,但实用程度还有待改进。
以上这些模型,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三大类型:其一,测定可持续发展的"单项指标”,如人均GNP,调整的人均GNP,调节国民经济等。虽然这种指标简单易行,但是无力反映可持续发展的复杂内容;其二,测定可持续发展的"复合指标",例如联合国开发署的”人文发展指数",希伯莱大学的"人类活动强度模型”等。这些指标方法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而且资料收集容易,计算程度不太繁杂,是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和管理者所追求的方向;其三,测定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指标”,例如牛文元等的"可持续发展度"及改型的Commoner方程等,此类指标体系试图从理论层次上去解析可持续发展的本质特征,并将它们纳入到统一的系统模型之中。但由于各方面的限制,目前此方向的研究还很薄弱.综观上述,从应用和可操作的角度上去考虑,第二类指标体系(复合型)是现阶段的研究主体.二、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示例ﻫ
以上从理论上阐明了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即首先描述资源、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发展状态,然后通过四大系统的协调度来评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但要给出具体的具可操作性的衡量手段,则必须通过一系列指标体系才能得以实现。
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可由两大部分组成:描述性指标与评估性指标。描述性指标即分别表示四大系统发展状态的指标;评估性指标即评估相互联系与协调程度的指标。由于每一系统都是由复杂的多元参量组成,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描述指标与评估指标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将在时间上反映发展速度和趋向,在空间上反映其整体布局和结构,在数量上的反映其规模,在层次上反映其功能和水平。它将兼有描述、评价、解释、预警和决策等功能。ﻫ
这时暂不考虑社会系统,只考虑资源、经济与环境三大系统。这三大系统分别通过物质流、能量流与信息流相互联系、相互依存,通过太阳能的输入维持着总系统向有序态发展。
如进一步简化,我们将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归一为价值流单一指标,这样,就可以通过资源系统、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价值来描述三大系统的发展状态。设总系统的价值为D,三个结构子系统的价值分别由资源总价值(RV)、国民生产总值(GNP)、环境承载力价值(ECV)来表示。
我们定义价值为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资源总价值指在人类认识水平范围内可供人类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的价值;国民生产总值表征人力物力通过经济行为所产出的可供人类利用的产品和劳务的价值;环境承载力指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最大支持能力,这一支持能力对人类生存发展要求的满足就是其价值的表现。通过货币可以将RV,GNP,ECV统一表征出来.由于当前对RV,ECV的货币化表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因而,目前还无法由此描述三大系统的状态以及由此得到其协调程度。
当前的经济核算体系是建立在以GNP指标为核心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带来的副作用是"砍树有产值,种树无产值",从而导致资源的盲目开采与浪费以及环境的任意污染与破坏.前者带来国家或区域的资源空心化现象,后者导致治理污染成为被动的政策性行为或人道的善行.
为了消除上述弊端,可以通过一个新的国民生产总值(GNP*)来联系原有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与资源总价值(RV)、环境承载力价值(ECV),即
GNP*=GNP+RV+ECVﻫ
在此基础上,我们示例性给出了几个衡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GNP*,人均GNP*,单位水资源产出GNP*,单位能耗产出GNP*,单位废水排放产出GNP*,单位废气排放产出GNP*等。这些指标是可以用来表征协调程度或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正效应指标。
假设上述协调程度的正向指标为SDi,通过指数化手段可以消除其数量级的差别,得到SDIi指数,则其协调程度可以表示为:(SDIi)2。
通过不同时间段的协调程度的比较,我们就可以判断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要求。因此,通过可持续发展的衡量,可以对社会发展方向、发展状态以及发展行为进行判别、评价并加以调控,帮助决策部门正确把握发展的目标、方向和尺度,从而提高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能力.第二节ECCO模型:持续发展的全新定量分析法一、ECCO模型的基本思路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发展失衡的严峻挑战。人类活动正严重地影响着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这是关系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在这严峻的生态危机面前,人类对全球环境问题已形成共识,即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将取决于自然支持系统的保护和发展.而协调好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关系,是实现持续发展的前提.持续发展战略不是仅仅局限于环境,它还要求在环境与经济目标之间、非再生自然资源消耗与发展之间、在满足当代人类需求与未来需求之间寻求平衡.从1992年6月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看得很清楚,当环境问题与工业生产、生活水平发生冲突时,决策者们不可避免地优先考虑经济增长,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充分考虑到现今政策将导致的后果,这种决策便欠妥了。从长期战略的观点出发,环境的破坏将损害经济本身,并且污染后再治理的花费比污染前采取控制污染的花费要高得多。因此要达到持续发展目标,我们需要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和新方法.ﻫ
以往人们制定规划和进行重大决策时,大多基于经验的推断,显然对于一个因素众多、关系复杂的国家系统而言,只凭经济分析判断是难以做出科学的论断与决策的。国家系统包括社会、经济、人口、资源与环境,它们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因此,在考虑研究这些问题时,必需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全盘分析和研究.
计量经济模型是否能用历史的金融关系正确地来反映未来以及未来价格被不确定性因素所困扰;环境模型(甚至表现为物质结果的模型)通常依附于GNP增长的设想。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环境成本与它们对国民财富增加影响的综合分析方法,来决定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从而保证持续发展。ﻫ
自然资产核算将资源、环境和经济因素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的方法,逐渐的展成为一种动态模拟模型,即ECCO(EvolutionofCapitalCreationOptions)模型。ECCO模型的目标是提供一种综合的分析工具、独立的价格系统,测试长期的政策措施,技术选择和环境目标的效果,它是分析经济与环境长期协调发展战略和技术的新方法.
ECCO模型把世界看成是闭合系统,这个系统能接受能源、并能释放能源;生产过程是熵减少的过程,也是生产资产和消费品增加的过程;所有经济系统将在物质基础上增长。ECCO模型是一种综合定量的科学政策工具,它是建立在自然资产基础上的,分析自然资产消耗和生产资产增加的相互关系。在一定的政策、技术情况下,ECCO模型可用于对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系统的潜力进行分析,并可用于预测在不同政策、技术和环境限制因素状况下,国民经济各个部门相应变化的结果.因此,可以说ECCO模型可为制定国家、区域和部门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土开发规划,以及研究长期发展趋势,走持续发展道路,提供定量分析的依据。
ECCO模型是由英国爱丁堡大学马尔可·史勒瑟(M·Slesser)教授首先提出的。早在1980年,联合国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寻找一种人口增长与人们生活水准相平衡的定量分析方法,从那时起,一些西方科学家便致力于研究这一课题,并逐渐建立了一些计算模型。最初的ECCO模型是肯尼亚国家模型,建立于1984年,是联合国资助的承载力评价课题。此后,ECCO模型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了一ECCO软件。目前,英国、荷兰、法国、意大利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一些大学和科研部门正在运用ECCO模型建立国家、地区及部门的经济模型。二、ECCO模型用能量测试经济活动
ECCO模型把经济活动分成两部分,即财富的增加和财富的消费.图1显示了这两部分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关系。"+"表示正影响,”—”表示负影响。
ECCO模型把资产分为两类:自然资产和生产资产。前者指所有未加工的物质材料,如原油、煤、水、自然景观等;后者指经济生产的最终产品.
ECCO模型依据自然资产,即非再生能源计算经济活动.模型之间的关系是物质的,而不是金融的。ECCO模型主要研究在一定的政策、技术和环境情况下,系统的物质潜力,而不是预测将来会发生什么,这个区分很重要。因为,如果依靠过去的趋势来预测未来,很可能导致物质上的不可能。ECCO模型采用能量转换分析理论,经济活动的主要计量单位是能量单位焦耳,而不是传统的货币单位,从而克服了使用货币单位的弊病,如货币价值在不同的时期不一样、各国货币的价值也不一样,需要通过人为制订的兑换率来计算,另外,还有因为通货膨胀所引起的货币贬值等因素。所有的货币单位将通过特定的系统转换成能量单位,该系统便是能量强度.对经济活动,ECCO模型计算该活动所耗用的全部能源(EnbodiedEnergy),即实现某种产品所需要的全部能源,包括原材料所需的能源,这就真实地反映了经济活动的全部价值。
经济活动采用物质量纲是基于两个设想,一是经济活动不仅在物质上不可行,而且在经济上也是不可行的;二是地球上的非再生资源仅能够维持200年,所有的经济发展将取决于地球自然资源减少和逐渐消亡。ECCO模型着眼于经济增长中的物质基础,把热力学概念引用于标准经济增长理论,或称自然资产增长理论,自然资产核算使资源、经济和环境因素成为一个整体,并进行综合分析,最终发展为动态模拟模型-ECCO.
该反馈是正反馈回路,即工业资产越多,工业产出越多,相应资产形成和可获资金越多,因而工业投入就越多;而物资消费多了,资金形成则慢;其它部门资金投入越多,则工业投入越少。三、ECCO模型的功能
ECCO模型主要的功能有:一是问题研究,包括前因后果各变量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二是政策技术分析,通过政策的改变、技术的改进,模拟系统发生的变化,得到不同的结果;三是结构分析,改变系统的反馈机制或改变某些变量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模拟系统内部结构性变化及其产生的外部行为。
ECCO模型内容包括:人口、工业、农业、交通运输、社会福利、就业、教育、能源需求与供给、投资、资金流向、国际货款、消费、进出口贸易、关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环境和水资源等。
ECCO模型是建立在系统动力学基础上的,它使用美国PRA(Pugh-RobertsAssociates)公司研究的专用系统动力学软件包(ProfessionalDYNAMOPlus)。根据不同的微机,模型模拟需要0.5~5分钟,并可比较在采取不同政策下的输出结果,打印出相应的图形和图表。
模型模拟运行后,产出一大批常见的社会、经济指标,这些指标将作为采取不同政策下的结果比较运用.模型不产生成功的标准,因为它不是优化的过程。理想的成功标准由用户将适当的指标输入到特定的模型中所确定。ECCO模型在许多情况下可替代成本—效益分析。ﻫ
ECCO模型在功效上是动态的投入-产出模型。它在给定的政策下输出大批结果,结果以能量单位来表示,需转换回货币单位。模型可产生的主要结果有:部门投资率、部门热能和电能消耗、部门就业潜力、不同类型的燃料需求与供给、四个年龄组的人口变化率、工业增长率、污染产出、水资源等。
可供调试的政策或技术包括:能源节省与保护、关税、补贴、进口替代、国外投资、污染消除、计划生育、限制或刺激消费、非市场向市场转换、核能与非核能等。第三节论世界银行衡量可持续发展的最新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定义告诉我们,按人平均的世界财富,不应当随着世代的更迭而下降,当代人的发展不能靠牺牲后代人的发展机会去维持。世界银行负责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副行长塞拉杰尔汀(Serageldin,1995)指出:”可持续性就是给予子孙后代和我们一样多的甚至更多的人均财富。"这是世界银行在1995年9月17日,发布的新闻稿中再次加以强调的论点。因此,世界银行提出的最新的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WorldBank,ESD,1995),也体现了这点。ﻫ一、世界银行衡量国家财富的新体制ﻫ
世界银行在1995年9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上半年贵州黔东南州部分直属事业单位招聘人员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1
- 2025年上半年贵州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事业单位人才引进8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上半年贵州省黔西南州赴高校专项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人才283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1
- 2025年上半年贵州省贵阳云岩区事业单位招聘(151人)重点基础提升(共500题)附带答案详解-1
- 2025年上半年贵州毕节市能源部门下属事业单位专项人才引进36人(第二批)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上半年贵州兴仁县东湖卫计中心中医专业人员招考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上半年西安铁路局招聘3047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上半年衡水市阜城县事业单位招考考试(165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5年上半年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招聘在职人员19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二零二五版荒山林地林业生态补偿基金承包合同模板3篇
- NGS二代测序培训
-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材料化学专业)
- 小红书食用农产品承诺书示例
- 钉钉OA办公系统操作流程培训
- 新生儿科年度护理质控总结
- GB/T 15934-2024电器附件电线组件和互连电线组件
- 《工贸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规定》知识培训
- 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发言稿
- 垃圾清运公司管理制度(人员、车辆、质量监督、会计管理制度)
- 《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2022年版)
- 营销人员薪酬考核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