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整迁移:让深度阅读真实发生_第1页
统整迁移:让深度阅读真实发生_第2页
统整迁移:让深度阅读真实发生_第3页
统整迁移:让深度阅读真实发生_第4页
统整迁移:让深度阅读真实发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整迁移:让深度阅读真实发生■孙光张增光我们常对学生说,深度阅读的关键是真进文本,那么什么样的阅读叫做真进文本的呢?如何才能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呢?我们不妨从深度阅读的特征入手,在言语重构、意义挖掘、统整迁移等层面,教给学生必要的阅读支架,细致有效的推进深度阅读。一、解释概念意义的言语重构是深度阅读的基础支架深度阅读首先要对文本中概念的理解,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理解文本字面意思。概念理解过程其本质是一定社会群体用共识性语言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是读者对作者要表达的基本意义的解释。通常文字表层义的阅读理解,会直接影响我们对文本背后意义的理解。因此,教给学生最基础的概念理解支架工具,指导解读文本基本义的方法策略,有着重要意义。语文教学中对各种文学以及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概念教学是非常有意义的。概念理解策略中最实用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解释作者的语言。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要引导学生在阅读时主动寻找概念之间的联系,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概念来重构未知概念,从而准确揣摩作者的观点及态度。具体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作者的语言,方法是多样的。例如故事类文本的阅读,可以用转述、学生相互提问、阐述意义等方法来解释故事。在解释故事时要注意细节,学会补充,突出重点,主动解释。例如在复述愚公移山的故事内容时,应讲清楚对待移山这件事家人、妻子、愚公和智叟的不同态度。故事中妻子和智叟的话几乎一样,但是他们的态度却有细微的、重要的差别。原文本中有“其妻献疑日”和“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日”这样的提示语,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理解。“献”是“贡献”的意思,是对移山这件事的真实想法,这其中包含了妻子对愚公的关心,说明对愚公移山这件事是支持的。而“笑”结合上下文,如“止”等字,可以理解为“嘲笑”,说明智叟对愚公的态度是反对的,所以语气中多的是讽刺。由上述例子可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对概念进行解释,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教学形式。其次是知道概念背后的关联义。概念表面的意义往往单一有限。概念背后的意义却丰富多彩。这就需要在阅读时能有关联意识。探求概念背后的意义是最重要的进文本过程。怎么才能探寻文本概念背后的意义呢?在无疑处提问是最好的办法,即要学会提问。我们可以采用所谓的黄金思维圈提问法,围绕三个基本的问题进行思考: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在阅读时,头脑中要有这些问题,这句话说的是什么概念(观点、人、事、物、景、情)?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态度、状态等)?指导学生在阅读时要根据文本实际力求准确的回答这些问题,并根据文本前后内容不断完善答案。比如,朱自清《春》的第1节这样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睁开了眼。开篇连用两个“盼望着”,作者是什么样的心情?盼望着春天早点到来的心情,为什有这样的心情?因为人们经历了一整个严冬,急切希望春暖花开,当东风来了,自然充满了欣喜。后文的欣欣然即高兴的样子,是对待春天的态度。这样的阅读就真的走进了文本,与文本进行正向碰撞,读出了文本字面义背后的丰厚意蕴。二、理解深层逻辑的意义挖掘是深度阅读的进阶要求意义挖掘是理解概念背后的深层逻辑,即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知道作者在文本中所要探讨的问题和所持有的态度。我们以文学作品为例,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需要运用艺术手法来表现社会现实,而艺术是需要欣赏者用艺术的眼光去解读的,文学作品阅读是理解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需要读者用理解艺术的眼光,去理解文本。文学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多样,形式也很复杂,反映的社会现实丰富多彩。作者的社会阅历与众不同,反映社会生活的视角也就与众不同。如果单纯的用字面的意思理解文本,往往对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不够全面、深入,甚至可能出现理解偏差。因此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既要理解不同手法对表现主题的意义,也要进入作者丰富的个人世界,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品。这两个过程就是意义挖掘的过程。我们所说的阅读时要知人论事实际就是要将写作背景与文本进行关联,找出文本背后的深层逻辑。例如在解读《卖油翁》这篇课文时,大多读者都会将熟能生巧这一主题作为这篇课文的核心主题。实际上果真如此吗?我们不妨来看文本,文中有这么一句话:“唯手熟尔。”一个“唯”字,其实就清晰地表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唯,只不过的意思。你射箭射到这水平,只不过是因为手熟罢了,并没有什么其他的实际意义。其实课本所选《卖油翁》这篇文章是作者编写的一篇寓言故事,并非真实事件,而且是第二稿,录在《归田录》卷一,第一稿录在《笔说》中。作者解释“归田录者,录以备闲居之览也“,但事实上《归田录》很受当时的统治者重视,因此作者在选录时很用心地对第一稿进行了第二次编撰,做了较大的修改。以下为《笔说》中的原始文本。往时陈尧咨以射艺自高。尝射于家圃,有一卖油翁释担而看,射多中。陈问:“尔知射乎?吾射精乎?”翁对曰:“无他能,但手熟尔。”陈忿然说:“汝何敢轻吾射!"翁曰:“不然,以吾酌油可知也。”乃取一葫芦设于地'上置一钱'以勺酌油沥钱眼中入葫芦,钱不湿。曰:“此无它,亦熟耳。”陈笑而释之。与课本所选的文本两相比较,不难看出这些修改是对文本意图的进一步强化,改写后的文本反复强化了陈尧咨对自己射箭技艺的态度,突出了其沾沾自喜的神情,而卖油翁却对他的射艺不屑一顾。联系北宋时期的具体情况及作者欧阳修本人对待文人的态度,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是射箭这种技能其实和卖油翁倒油没什么两样,不见得有什么了不起。简言之,欧阳修其实反对当时社会流行于文人间的以射箭为能事的一种风尚。这种形成于五代的社会风尚,宋太祖时期被积极倡导,文章主人公陈尧咨就是在这种社会风尚导向下成长起来的青年。随着北宋士大夫在政治上的日趋成熟,士风也随之改变,射箭被认为是武人的事情,文臣自有“名教可乐”,应有别种担当。这种担当我们可以通过另外一篇小短文《碎金鱼》来解读。陈尧咨善射,百发百中,世以为神,常自号曰“小由基”。及守荆南回,其母冯夫人问:“汝典郡有何异政?”尧咨云:“荆南当要冲,日有宴集,尧咨每以弓矢为乐,坐客罔不叹服。”母曰:“汝父教汝以忠孝辅国家,今汝不务行仁化而专一夫之伎,岂汝先人志邪?”杖之,碎其金鱼。文中陈尧咨母亲对其行为的态度足以佐证欧阳修对陈尧咨的态度。进入文本背后的历史真实和作者的内心世界,找出文本的深层逻辑的阅读,使得文本的真实意义更准确地显现在我们读者面前。三、强化综合能力的统整迁移是深度阅读的价值追求深度阅读是一个调动读者已有知识和实际经验,融合解释、补充、概括、分析等能力,对文本进行解密并在更多阅读场景中应用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不断地练习巩固并形成阅读素养。教师要在这个过程中,引领学生进行分阶段螺旋式提升训练,进阶能力素养。解释是对文本字面意义的解读,补充是利用已有知识对概念外延进行扩充,也是对作者留白处进行补白,这种补白是读出作者言外之意的关键。因此已有的知识储备是阅读是否能够深入的一个关键要素,学生的积累阅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任务。概括能力是学生在对概念充分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文本所叙述的内容进行概括的一种能力。分析就是对各种因素影响大小的判断推理过程,整合就是在以上阅读的基础上,对自己理解的概念内容进行有机整合通过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有价值的判断,有理念的更新,需要学生的综合能力参与,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逻辑能力,审美能力,提升文化素养的重要载体。以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教学时从文本解读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解释、补充、概括、分析和整合,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首先解释题目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是文章的内容,“歌”是文章的体裁,即歌行体。“茅屋”是什么?似乎不是一个问题,但就本文而言这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是引导学生在阅读时要关注概念,尤其是核心概念是什么的问题。现实生活中很多同学并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茅屋,多是从影视作品或图片中见过,对茅屋的概念了解不是很深刻。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阐述所见过的茅屋,说说自己对茅屋的感受,说说古人所住的和现代人所住的有什么不一样?古代贫苦人民和富贵者住的有什么不一样?再引导学生理解,本文是围绕“衣、食、住、行”中非常重要的“住”这一点来讲的。最后进一步引导学生说说“住”对人生活的重要性,引出“安居乐业”这一人类从古至今的共同追求。再进入文本,理解杜甫的遭遇就会深刻得多。好不容易在亲友的帮助下,有了一个杜甫草堂,怎奈天不遂人意,来了一场秋天的狂风,把自己的茅屋给吹破了。这也罢了,把草找回来,还可以修缮,可是竟然有小孩子公然在我的面前把茅草给抱走了,连小孩子都可以欺我。回来后房子修缮不了,偏逢秋雨连绵,屋内漏雨无干处,加上家里面的棉被日久天长也冷得像铁一样,不能保暖。我一堂堂有理想抱负的男儿,竟然连妻儿的温暖都确保不了,有何颜面?这些都是字面意思,往深里想一想,为何如此?诗中提到,自经丧乱少睡眠,丧乱指的是什么?当然是安史之乱,这就是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需要学生在深度阅读文本时,利用已有的历史知识进行补充。再联系另外一个核心概念来理解,就会更进一层。另一个核心概念就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中的”寒士”。这里的“寒士”指出身贫寒的读书人,亦指落魄的土子。联系杜甫的经历,实为一个落魄的土子,因此这个天下寒士应该包括他自己在内。“土”作为国家民族的希望所在,心系国家安危,以天下为己任的一个社会阶层,却落魄到此等地步,连小孩子都可以欺其老无力,还谈什么救国救民?内心的悲愤惆怅,无助落寞可见一斑。可见安史之乱祸国殃民之深。这一切压在作者的身上,无处诉说的时候,在作品中自然就要对天(亦或大众,自己)发问。作者在这首诗的结尾连续两问,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痛苦与期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第一问怎么才能实现这个广厦千万间庇天下寒土的梦想?“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这是何等痛楚的疾呼。第二问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这样的梦想?如果突然就出现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