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三单元因数和倍数【教学目标】⒈使学生经历探索非0自然数的有关特征的活动,知道因数和倍数的含义;能找出10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因数,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数的所有倍数;知道2、5和3的倍数的特征,能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5或3的倍数;了解奇数和偶数、质数和偶数的含义,会分解质因数。⒉使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探索等活动,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找出100以内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10以内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⒊使学生在探索和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和归纳的能力,感受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进一步发展数感。⒋使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体验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增强对数学学习的自信心。【教材简析】教材通过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借助直观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并感受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探索学习的能力,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充分体现对学生学习主体的地位的尊重,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数学活动的魅力。【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掌握因数和倍数、质数和合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等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基本方法。教学难点:根据数的特点合理灵活地确定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以及根据对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理解解答相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掌握求最大公因数、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课时安排】13课时
3-1因数和倍数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31例1——例3
“试一试”,练习五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结合整数乘、除法运算初步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出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2、在认识倍数和因数以及探索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对发现的规律进行归纳概括的能力。
3、通过在探索倍数和因数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提高数学思考的水平。
教学重点: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或因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数形结合,激趣导入。
1、用大屏幕打出12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请学生在心中摆不同的长方形。
2、用乘法算式表示自己摆的长方形。
3、组织交流:根据乘法算式,说不同的摆法。
“1×12=12”“2×6=12”“3×4=12”随着学生的口答师大屏幕演示不同的长方形。
二、认识含义,探究规律。
1、认识因数、倍数的含义。
(1)别小看这些算式,我们今天研究的内容就在这儿。就拿3×4=12举例吧,数学上说3是12的因数,12是3的倍数。
(2)还有两道算式,你们能自己说一说谁是谁的倍数?谁是谁的因数?
(3)乘法算式算式你会说了,那除法算式呢?
(4)试一试:从中选两个数,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3、20、6、5、36。(5)当学生说到6是3的倍数,6是36的因数时,老师提出疑问:“6怎么一会儿是因数,一会儿是倍数?”通过学生的辨证回答,让学生体会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
2、探索找一个数因数的方法。
(1)刚才老师发现一个奥秘,有好多数都是36的因数。谁能在这五个数中把36的因数一下子找出来?(学生回答)
(2)只有这2个吗?(学生说出)
(3)其实找36的因数并不难,难的是有什么办法可以把36所有的因数都找出来。你能想出好的方法吗?(学生小组合作。)
(4)集体交流,教师让想到这些方法的学生自己介绍找36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师生依次点评。
(5)总结:通过那么多方法的比较,你觉得用什么方法找36的所有因数?
3、探索找一个数倍数的方法。
(1)今天,还要研究找一个数的倍数呢?你能找出3的倍数吗?
(2)学生独立找,并且集体交流。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提问:“你能把3的倍数全找出来吗?”
(3)总结:找一个数的倍数有什么方法?
三、巩固练习,深化认识。
1、练习
a、找50以内9的倍数。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为什么找到49就不找下去了?
b、25的因数有那些?
2、判断:
a、3+7=10,所以10是3的倍数,3是10的因数。
b、10的倍数只有10和20。
c、57是3的倍数。
d、1是1、2、3、„„的因数。
3、猜一猜:
今年老师的年龄是4的倍数,老师可能多少岁?同时又是7的倍数。
学生讨论,交流。
四、三、全课小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有哪些收获?板书设计:因数和倍数36的因数:1,2,3,4,6,9,12,18,363的倍数:3,6,9,12,15,18……教学反思:
3-22和5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2-33例4
“练一练”,练习五的第5-7题。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探索过程,理解并掌握2和5的倍数的特征,会运用这些特征判断一个数是不是2和5的倍数;知道偶数和奇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自然数是偶数还是奇数。
2、在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概括能力、合情推理能力,加深对自然数特征的特征的认识,感受教学的奇妙,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掌握2、5倍数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认识“偶数”、“奇数”:
1、前面我们认识了有关倍数和因数的知识,现在老师要请你们写出2的倍数(板书:2的倍数)
想一想,2
的倍数写得完吗?一般怎么处理?(写不完,一般只要从小到大写5个,然后用“„„”
那如果老师要你写的是“100以内的2的倍数”,写得完吗?(板书:100以内)
请你把100以内2的倍数在书上圈出来,写的时候考虑怎么才能看上去更有规律?有什么规律?
学生写,老师巡视。
2、交流:怎样圈更有规律。
板书:2、4、6、8、10,接下来该怎么写才更好呢?(换行再写,老师继续板书到最后:92、94、96、98、100)指出:“100以内”,包括100。)
看板书,你能说说2的倍数有哪些特点吗?
(1)都是双数;(2)个位上是2、4、6、8、0;(3)间隔排列„„
指出:这些数,我们以前把它们叫做“双数”,其实还有一个名字叫“偶数”,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
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注意读“ji”。
奇数和偶数是间隔排列的,1—100,这100个数里有50个偶数和50个奇数。
3、想一想自己的学号,是偶数的起立。然后从小到大报一报再坐下。
全班50个学号中,有25个是偶数。
4、如果有一个多位数,AB□,这个个位上可以填写哪些数字,它就是偶数?填哪些数字,它就是奇数?
二、学习5的倍数:
在1——100中在这些数中(指板书问),有没有5的倍数?
你是怎么画的?
谁来完整地说一说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5或0)
观察既有三角,又有圈的数。
(即是留下整十数那列。)
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都是偶数,都是整十数,个位上都是0。)
这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谁来完整地说一说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0)
三、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数,哪些是2的倍数?哪些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读题后审题,看清楚有3个要求。分别用不同的标记标出2
的倍数和5的倍数。指名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再说说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点。
2、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一个数。
(1)组成的数是偶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做一题交流一题,分别指名说说思考的方法,注意引导学生有序的思考,尽量找完全。
3、用1、2、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
(1)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提醒学生有序地思考,排出所有符合要求的三位数。
4、把下表中4的倍数涂上颜色。
学生独立涂色。交流。
可能会有的错误:4、14、24、34„„
讨论找4的倍数的方法,找出错误的数。算一算,40以内4的倍数的个数:40÷4=10(个)
问:4的倍数都是2的倍数吗?
2的倍数都是4的倍数吗?你能举例说明吗?
四、全课总结:
说说你今天学会了哪些知识?
板书设计:2和5的倍数的特征2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2,4,6,8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或5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的特征:个位上是0教学反思:
3-3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3例5“练一练”,练习五的第8-11题。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活动,认识3的倍数的特征,会判断一个数是不不是3的倍数。
2、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的能力。
3、在探索3的倍数的特征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体悟数学思维的严谨。
教学重点:
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说说关于2的倍数、5的倍数的知识,老师随学生回答板书成:
2的倍数(偶数),个位上是0、2、4、6、8
(奇数)
5的倍数,个位上是0、5
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个位上是0
二、学习3的倍数:
1、学生在书本上圈出100以内3的倍数
检查写的个数:100÷3=33„„1,应该有33个3的倍数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得到这些3的倍数的?(依次加3,或是乘法)
2、观察特点:3的倍数有什么特点吗?
可能有的学生还是从个位角度去说,那可引导学生分别找到个位上是0、1、2、3、4、5、6、7、8、9的3的倍数,发现这个思考方向是错误的。
可能有的学生知道要把各位上的数加起来再比较。
老师板书:各位
问:各位是什么意思?(如果是一位数,那就这个一位;如果是两位数,那就要分别把个位和十位加起来;如果是三位数,那就要把三个位上的数加起来„„)
举例加一加:一位数3、6、9不用加,而且很熟悉,一看就知道是3的倍数。用算珠进行演示。
两位数:12、15、18加得的也是3、6、9,是3的倍数„„
问:如果是三位数47□,你说□中可以填哪些数?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是四位数647□呢?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
3、小结:
3的倍数,它各位上数的和一定是3的倍数。
三、试一试:
如果一个数不是3的倍数,这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会是3的倍数吗?
找几个这样的数算一算,并将研究结果交流。(选几个同学说一说)
四、完成练一练
1、下面的数,哪些是3的倍数?
29、45、51、67、84、96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
2、不计算,你能很快说出哪几题的结果有余数吗?
48÷3、57÷3、342÷3、567÷3、802÷3
问:这道题的要求还可以怎么理解?(被除数是否是3的倍数)
学生完成后交流
3、在每个数的□里填上一个数字,使这个数是3的倍数
7□,20□,□12,3□5
先以第一题为例:想7加2等于9,是3的倍数;再2加3得5得到第2个答案;再加3得8,得到第3的答案。
指出:这种题的答案不唯一,我们一般可以先填写其中最小的一个数,再依次加3。
学生完成剩下的题。
4、把下表中6的倍数涂上颜色。
涂完后问:6的倍数都是3的倍数吗?
你还有什么发现?(可能会有学生说“6的倍数各位上加起来都是6的倍数”)
五、游戏:
讲清楚游戏规则:从1开始报数,凡是3的倍数和带3的数都不能说,要跳过。
游戏方法:先同桌说,再优胜的前后说,再优胜的在讲台前排好后说,决出全班的冠军。
板书设计:3的倍数
3的倍数的特征:各位上数的和是3的倍数教学反思:
3-42、3、5的倍数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6页练习五的第11-14题及思考题。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弄清不同题目的不同要求,对于写倍数的不同要求,要注意表达方法上的区别。
2、
使学生按要求找出相应的数,初步体会公倍数和公因数的含义。3、使学生认识到一个数的倍数有可能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数学思考。教学重点:
让学生按要求找出倍数、因数。教学难点:
让学生按要求找出倍数、因数。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出示
12×3=36
是
的因数
是
的倍数
提问:36除了是12和3的倍数,还是谁的倍数?你是怎么想的?
2、2、3、5的倍数的特征各是什么?
交流、汇报:12和3是36的因数,36是12和3的倍数
思考、交流:36还是1、2、4、6、9、18和36的倍数„„二、基本练习1、P36练习五第11题
3×4=12
12÷4=3
12÷3=4
3×6=18
18÷3=6
18÷6=3
4×9=36
36÷9=4
36÷4=9
2、P362、练习五第1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5的倍数:30
65
345
2的倍数:30
48
102
3的倍数:27
30
48
102
147
345
2和5公有倍数:30
3和5公有的倍数:30
345
2和3公有的倍数:30
48
102
2、3、5公有的倍数:30
3、练习五第13题
第(1)题只能填“0”
第(2)题先考虑满足“2的倍数”初步确定个位上数是
0
2
4
6
8,再依据3的倍数的特征从中选出合适的数:240
、246、372、378
第(3)题思考方法同(2)符合要求的数:105、210、240、270、225、255、2854、练习五第14题学生分组讨论,举例交流得出结论,并交流结论。5、思考题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巡视、个别指导
组织交流:可以先找出40的因数1、2、4、5、8、10、20、40,再从中找出5的倍数;或先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写出一些5的倍数5、10、15、20、25、30、35、40、45„„,再从中找出40的因数。符合要求的有:5、10、20、40三、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练习,你对2、3、5的倍数还有哪些困难的地方吗?
3-5质数和合数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7页例6和“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6的第1-2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抽象、概括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概念。教学难点:
能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同学们,“六一”快到了,老师给你们带来了礼物!大家想要吗?可是这上面有锁,而且是一个密码锁,打不开怎么办?
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它既是一个偶数,又是5的倍数;最高位是9的最大因数;中间一位是最小的质数。你能打开密码锁吗?
同学们不知道什么是质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就知道了。
二、探究体验,经历过程
1.教学例题6。
(1)指导学生完成p37例题6.
(2)只有两个因数的数,他们的因数有什么特点?
(3)小结:①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②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2个因数外,还有其它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4)想想,1的因数有几个?1是质数吗?是合数吗?
指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为什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学生讨论并汇报:
1既不符合质数要有两个因数的条件,也不符合合数要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因数的条件,所以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5)根据刚才所学知识,判断“一个数要么是质数,要么是合数。”这句话对吗?
(6)最小的质数是什么?最小的合数是什么?
教师总结:2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数,它既是一个质数,同时又是一个偶数,而且它是唯一的一个既是质数、同时又是偶数的数。最小的合数是4。
二、巩固练习1、完成p37“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后,说说判断质数还是合数的原因2.完成“练一练”填空后让学生读读20以为的质数和合数,要求课后熟记。3.练习六第1题先示范划掉2的倍数,再要求学生照样子依次划掉3、5、7之外的3的倍数、5的倍数和7的倍数。观察剩下的数,说说是什么数。明确:看一个是不是质数只要看有没有因数2、3、5、7。读一读50以内的质数。4.练习六第2题学生填在书上,选择几个说明理由。三、课堂小结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内容?四、布置作业补充习题板书设计:质数和合数质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的数合数:除了1和他本身两个因数还有别的因数的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3-6质因数和分解质因数教学内容:
第38页例7、例8和“练一练”“你知道吗’’,第39~40页练习六第4~8题和“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因数,知道合数能写成质因数相乘的形式,能把合数分解质因数;了解可以用短除法分解质因数。
2.使学生经历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理解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掌握分解质因数的技能,发展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进一步提升数感。
3.使学生主动参加探究活动,在探索分解质因数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相信自己能学会数学,产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学会分解质因数。教学难点:
认识分解质因数的过程。教学过程:
一、认识质因数
1.写出算式。
要求:你能把5和28分别写成两个数相乘的形式吗?自己写一写。交流:你是怎样写的?(板书:5=1×5
28-1×28
28=2×14
28=4×7)
2.认识质因数。
引导:在这些算式中,哪些数是5的因数?哪些数是28的因数?5和28的这几个因数中,分别有哪些是质数?同桌互相说一说。
交流:能把你们的意见和大家分享吗?
明确:在积是5的乘法算式中,1和5是5的因数,其中5是质数;在积是28的算式中,1和28、2和14,4和7都是28的因数,其中2和7是质数。像这样一个数的因数是质数,这个因数就是它的质因数。(板书:质因数——一个数里是质数的因数)
3.强化认识。
追问:上面算式里,哪个数是哪个数的质因数?1为什么不是5的质因数?1、28、14和4为什么不是28的质因数?
强调:一个数的质因数要符合两个条件:它是这个数的因数;它又是质数。这时它就是这个数的质因数。比如5是5的因数,又是质数,所以5是5的质因数;2是28的因数,又是质数,所以2是28的质因数。
4.做练习六第4题。
让学生阅读习题,独立思考。
交流:你能回答这里两道题的问题吗?说说你的答案。追问:怎样的数才可以称作一个数的质因数?
二、分解质因数
1.引入课题。
谈话:我们认识了质因数,就可以学习新的知识,学会新的本领,这就是分解质因数。(板书课题)
2.分解质因数。
出示例8,明确把30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
让学生在课本上尝试表示,把30写成质数相乘的结果。
交流:把30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可以怎样做?(根据交流板书,写成质数相乘的形式)
像这样把一个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出来,叫作分解质因数。(板书:分解质因数——把合数用质数相乘的形式表示)
3.阅读“你知道吗”。
大家阅读“你知道吗”,看看你能不能明白短除法是怎样分解质因数的。
交流:能说说短除法是怎样分解质因数的吗?
结合交流说明方法:每次用质数做除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再把每个除数和商写成连乘的形式。
4.尝试短除法。
引导:你能用短除法把42分解质因数吗?
学生尝试,指名板演。
交流:能说说这里用短除法怎样分解质因数的吗?
说明:用42每次除以质数,除到商是质数为止,把42写成除数和商连乘的形式。
三、练习巩固
1.完成“练一练”。
让学生在课本上填写分解质因数。
交流:6和14分解成哪些质数相乘的形式?(板书结果)你是怎样想的?
指出:6分解质因数,可以先想质因数2,写成2×3,全部是质数,于是得到6=2×3;14分解质因数,也是先想质因数2,写成2×7,已经全部是质数,得出14=2×7。
2.做练习六第5题。
先圈一圈,交流哪些是合数,再让学生独立把9和16分解质因数。
检查板演题分解质因数的过程,确认结果。
3.做练习六第6题。
让学生观察每组数个位上分别是几,这四组数都是什么数。
要求独立找一找、圈一圈每组里的质数,并交流各有哪些质数。
提问:根据你找质数的结果想一想,奇数都是质数吗?
说明:奇数是按是不是2的倍数确定的,质数是按因数的个数确定的,奇数和质数不是同一标准分类的结果,所以奇数不都是质数。
4.做练习六第7题。
让学生独立填数,并比一比每组数填的结果是不是相同。
交流:你是怎样填的?同一个数,填写的结果为什么不一样?
说明:把一个数写成质数相乘,是分解质因数,表示出的是积;写成质数相加,要看是哪几个质数的和。
5.做练习六第8题。
让学生了解题意,明确是能不能把全班人数平均分的问题。
在小组里互相讨论,说说自己的理由。
交流:哪几个班人数可以平均分,哪几个班人数不能平均分?为什么?
说明:一班、三班的人数是合数,可以写成两个不同数相乘的形式,表示可以平均分;二班、四班的人数是质数,只能写成1和它本身相乘,说明不能平均分成几份,也就是不能分成人数相同的几个小组。
四、拓展视野
让学生阅读第40页“你知道吗”
五、课堂小结
提问: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什么是质因数,什么是分解质因数?怎样分解质因数?
你还有哪些体会?
3-7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内容:
第41、42页例9和10,练习七第,1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100以内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因数及公因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因数,理解公因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难点:
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铺垫准备
1.直观演示,作好铺垫。
出示边长6厘米和边长5厘米的两个正方形。
提问:观察这两个正方形,哪一个能正好分成边长都是2厘米的小正方形?
根据学生交流,演示分割正方形,看出每条边长6厘米都正好可以分成3份,这个正方形能正好分成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5厘米的不能正好分成。
追问: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好可以分成边长2厘米的小正方形,而边长5厘米的不能?2.引入新课。
谈话:根据上面我们看到的,如果一个长度是原来边长的因数,就能正好全部分割成小正方形。现在就利用这样的认识,学习与因数有密切联系的新内容,认识新知识,学会新方法。
二、学习新知
1.认识公因数。
(1)出示例9,了解题意。
启发:观察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和长方形的长、宽,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正好铺满?先在小组讨论,说说你的理由。
交流:哪种纸片能把长方形正好铺满,哪种不能?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观察正方形和长方形边的长度,6是1
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所以能正好铺满;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所以不能正好铺满。
(2)启发:想一想,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也能把这个长方形正好铺满?为什么?先独立思考,再和同桌说一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3)引导:现在你发现,哪些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
指出:大家发现,1、2、3、6这几个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也就是12和18公有的因数,我们称它们是1
2和18的公因数。(板书)
追问:4是1
2和18的公因数吗?为什么不是?
说明: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作这两个数的公因数。(接“公因数”后板书:——两个数公有的因数)
2.求公因数
(1)出示问题。
引导:我们已经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那如果已知两个数,你能不能找出它们所有的公因数呢?接着看一个问题。
出示例10,让学生明确要找出8和1
2的所有公因数,并找出其中最大的一个。
(2)探索方法。
引导:先想想怎样的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再想怎样可以找到8和12的公因数。和同桌商量商量,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并找出最大的一个。
学生思考、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你是怎样找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的?
结合交流,引导学生理解不同思考方法:(在交流中板书过程)
①先分别找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公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②先找出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里找1
2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提问:为什么可以这样找8和12的公因数?
说明:因为公因数一定在8的因数里,所以只要在8的因数里找出也是12的因数,就是它们的公因数。
③先找1
2的因数,再从1
2的因数里找8的因数,并确定最大的一个。
追问:这种方法是怎样想的?
小结:大家用不同的方法找出了8和12的公因数有1,2,4,其中最大的是4。
4是8和12的最大公因数。可见,两个数公因数里最大的一个,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o(板书:最大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
3.用集合图表示公因数。
出示两个圈:8的因数
12的因数(图略)
让学生分别说出8和12的因数,教师板书。
引导:如果要在图里既看出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又能把公有的因数写在共同的部分,指出:从图上可以直接看出:8和12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4.回顾内容。
提问:回顾今天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哪些内容?(板书课题)
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三、巩固深化
1.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按要求完成,填写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交流:18的因数有哪些?30的因数呢?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呢?
从表里看,怎样的数是18和30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说明:先在表里分别圈两个数的因数,其中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最大公因数。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先分别填15和20的因数,再填右图。
交流各是怎样填的,说说15和20各有哪些因数,再说说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3.做练习七第1题。
(1)让学生依次按要求填出合适的数。
交流并呈现结果。
提问:从练习的过程看,你是怎样找出12和4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
(2)引导: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可以先分别找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公有的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你能用这样的方法,求16和24的最大公因数吗?每人独立完成。
4.做练习七第2题。
让学生直接写出得数。
提问:能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或倍数吗?
四、小结收获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在学习过程中你还有哪些体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3-8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练习
教学内容:
第45页练习七第3~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一般方法,能正确地求最大公因数;认识两个特殊关系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并能利用特点求相应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增强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技能;能发现具有特殊关系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特点,发展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积极思维和交流,体会最大公因数的应用,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教学难点:求特殊关系的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知道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是最大公因数,这节课我们练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板书课题)二、基本题练习
1.根据要求填空。
18的因数有
24的因数有18和24的公因数有
18和24的最大公因数是
(1)指名学生口答,教师板书。
说明:从填充里可以看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是它们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一个就是最大公因数。所以先找出每个数的因数,就能找出其中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2)提问:还有什么方法可以求出18和24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说说看。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说明:也可以像这样先找出其中一个数的因数,再从这个数的因数中找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种方法要简便一些。
2.做练习七第3题。
找一找哪几组有公因数2,哪几组有公因数3或57做出记号。
交流:哪几组有公因数2?怎样知道的?哪几组有公因数3或5?为什么?
3.做练习七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求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指名四人板演。
交流: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各是用什么方法求的呢?(检查过程)
追问:你是怎样找出1
3和5的最大公因数是1的?(引导具体观察1
3和5的因数,确定只有公因数1,所以最大公因数就是1)
说明:如果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就是1。
三、发展题练习
1.做练习七第5题。
(1)求左边4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让学生独立找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指名两人板演。
检查过程,确认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观察:请大家观察每组里两个数的关系,看看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各有什么特点,你能发现什么?同桌同学互相说一说。
交流:你从每组数里发现了什么?指出:如果小数是大数的因数,小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板书:小数是大数的因数,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2)求右边4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学生独立找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交流:这四组数的最大公因数都是几?
你发现什么时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
?指出:两个数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就是1。(板书: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是1)
2.做练习七第6题。
引导:我们发现了上面两种关系的数最大公因数的特点,你能应用这个特点直接写出第6题里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吗?请你写在课本上。
交流:前两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为什么都是17后两组呢?你是怎样想的?3.做练习七第7题。
让学生先在课本上写出每个分数里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
交流:每个分数的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是几?你是怎样想的?
4.求下列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
4和7
8和1
6
1
6和24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是几?(交流结果)每组数你是怎样找的?
指出:找公因数可以利用每组数的特点确定方法。两个数之间只有公因数1,最大公因数就是1;两个数之间具有倍数关系,最大公因数是小数;两个数是一般关系,可以先找出其中一个数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5.做练习七第8题。
学生读题,明确题意是要把长方形正好分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求正方形的边长最大是几厘米,可以分成多少个。
学生思考并与同桌交流,再画一画,验证自己的想法。
交流:正方形边长最大是多少厘米?你是怎样想的?(呈现相应的裁法)一共可以裁出多少个?可以怎样计算个数?
指出:这是最大公因数的实际应用。要把长方形正好裁成同样大小的正方形,长和宽都要能正好平均分,所以正方形的边长应该是长和宽的公因数。要裁成边长最大的同样的正方形,它的边长数就应该是长、宽数的最大公因数。
15和9的最大公因数是3,裁出的正方形边长最大是3厘米。这样沿长一行可以裁成5个正方形,沿宽可以裁成3行,所以一共可以裁出15个这样的正方形。
6.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两根铁丝分别长16厘米和20厘米,要全部剪成同样长的若干段,每段铁丝最长多少厘米?一共能剪成这样的多少段?
学生独立解决。
交流:每段铁丝最长多少厘米?怎样想的?一共可以剪成这样的多少段?怎样计算的?
四、练习总结
提问:你对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哪些认识?今天有什么新收获?
还有哪些体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3-9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内容:
第43~44页例1
1、例1
2和“练一练’’,第46练习七第9~10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用列举的方法求两个自然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能通过直观图理解两个数的倍数及公倍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借助直观认识公倍数,理解公倍数的特征;通过列举探索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体会方法的合理和多样;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能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发展分析、推理等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加思考和探索活动,感受学习的收获,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培养与同伴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求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教学难点:
会用不同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教学过程:
一.经历操作活动,认识公倍数1、操作活动提问: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分别铺边长6厘米、8厘米的正方形,能铺满哪个正方形?拿出手中的图形,动手拼一拼。学生独立活动后指名在实物展示台上铺一铺。提问: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发现了什么?引导:⑴用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每条边各铺了几次?怎样用算式表示?⑵铺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呢?每条边都能正好铺满吗?
2、想像延伸。提问:根据刚才铺正方形的过程,在头脑里想一想,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正好铺满边长多少厘米的正方形?3、揭示概念。讲述:6、12、18、24……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它们是2和3的公倍数。说明:因为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所以两个数的公倍数的个数也是无限的,同样可以用省略号表示。引导:用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不能正好铺满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说明什么?为什么?
二、自主探索用列举的方法求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1、自主探索。提问:6和9的公倍数有哪些?其中最小的公倍数是几?你能试着找一找吗?学生自主活动,在小组里交流。可能的方法有:①依次分别写出6和9的公倍数,再找一找。提问:你是怎样找到6和9的公倍数的?又是怎样确定6和9的最小公倍数的?②先找出6的倍数,再从6的倍数中找出9的倍数。③先找出9的倍数,再从9的倍数中找出6的倍数。引导:②和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哪一种方法简捷些?2、明确6和9的公倍数中最小的一个是18,指出:18就是6和9的最小公倍数3、用集合图表示。指导学生填集合图后,引导:12是6和9的公倍数吗?为什么?27呢?哪几个数是6和9的公倍数?4、完成“练一练”1完成后交流:2和5的公倍数有什么特点?
5、完成“练一练”2三、巩固练习。1、练习七第9题。提问:这里在图中要写省略号吗?为什么?如果没有“50以内”这个前提呢?2、练习七第10题。引导:4与一个数的乘积都是4的什么数?怎样找到8和20的公倍数?填空时为什么要写省略号?四、全课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问?五、阅读你知道吗?课本46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3-10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练习教学内容:
第46页练习七第11~14题,“你知道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一般方法,能灵活运用方法正确地求最小公倍数;认识两个特殊关系数的最小公倍数的特点,并能利用特点求相应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
2.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增强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技能,了解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的联系;能发现具有特殊关系两个数最小公倍数的特点,发展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主动参与练习,积极思考和交流,获得成功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