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试题_第1页
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试题_第2页
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试题_第3页
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试题_第4页
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考试试题结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谈谈中国的革命和改革应注意的问题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的大门被打开。第一次鸦片战争就成为了近代史的开端。近代以来,中国进行了多次革命和改革。如地主阶级进行的洋务运动,是以学习新房的器物为主;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变法,是以学习新房的制度为主。这些革命都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的提出国共合作,领导中国人民完成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新中国。这些都是成功的。反观这些革命和改革,我们不难发现,进行革命和改革之前,应注意一些问题,才能保障革命和改革的顺利进行。总的来说,中国革命和改革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注意实事求是,不盲目跟风.遵守客观经济规律,认清国情不搞个人崇拜(一)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在中国近现代史历程中,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均是中国人民学习西方的器物或制度进行的革命和改革。但是结构均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是没有获得当权者的支持。其实,我认为,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盲目地学习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知识势必是不会成功的。同样的,在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进行调整,贯彻落实按劳分配的原则。这一改革证明是成功的。认清国情毛泽东曾经说过,“认清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革命和改革过程中必须要结合现实情况制度目标和战略。洋务运动的失败正是没有认清当时国情造成的。在当时,仍然是封建社会,是封建帝制统治阶段,然而洋务派却想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就是没有认清国情的后果。尊重客观规律1977年-1978年,我国出现了国民经济失调的情况。1979年4月召开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提出了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该方针立足于国情,符合客观规律。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是我国经济形势好转,国民经济主要比例关系渐趋合理。在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为了获取大量资金,国民政府大量发行钞票,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百姓生活受到极大的影响。这就是不尊重客观规律造成的后果。1、地主阶级抵抗派,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提出“向西方学习”号召;2、地主阶级洋务派兴办洋务运动,在中国发展近代工业,推进中国的近代化进程。3、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改良政治。4、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在中国暴力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发动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资产阶级临时约法;5、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发动国民大革命,推翻两大封建军阀,解放了长江以南的半壁江山;6、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立了新中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些革命和改革中,有一些是成功的,有一些是失败的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路线,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要注意实事求是,不盲目跟风.遵守客观经济规律,认清国情,不搞个人崇拜.结合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认识,谈谈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中华民族是由多民族经过长期的相互融合而形成起来的。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各个民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都有他们各自的贡献。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的互补文化。在近现代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根源。在列强的多次侵略中,我们名族仍然可以凝聚,我们的国家仍然可以存在,这些都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功劳。在我们中华儿女的心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非常高。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是一切事物的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日常生活的指导,没有它,我们就没了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创造的思维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极为丰富,对于近现代史历程中的作用,因时代、内外环境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差异而不同,决不能笼统的说是促进或阻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在四大文明古国中,其余三国都已暗淡下去,只有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延绵不绝。之所以能创造这一伟大的奇迹,是因为其中有一种从始至终的精神支柱,就是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与中国近现代以来进行的革命和改革密不可分,两者有鲜明的契合点。这种奋斗精神推动这中国走过屈辱的历史,迎来光明的未来。这种精神不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被遗忘,反而更显弥足珍贵。《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的就是这种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者中华民族向前大步迈进。除此之外,刻苦学习、尊卑有序、持之以恒、求真务实等优秀文化内涵也对中国近现代史进程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总之,中国的革命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阻碍作用任何文化从产生开始都是良莠杂间的。即使是对当时社会起着推动作用的文化因素,也往往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落后、保守的因素。韦伯有一句名言:“儒家的理性主义是对世界合理的适应,基督教的理性之一则是合理的宰制世界。”可见,儒家追求和谐与礼制的理性或价值观,也有不利于国家发展因素的存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一群中国人却是虫"的这种说法,即中庸之道,没人敢为天下先.作为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三纲五常观念在一定意义上阻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将人在思想上牢牢地禁锢住。对中国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封建帝制的认可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一些人深受其影响在废除帝制问题上多加阻拦。道家中的无为而治,疏忽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中国两大历史任务,谈谈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中国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随着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4.结合中国两大历史任务,谈谈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是什么中国两大历史任务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方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了遭受殖民奴役的厄运。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国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发展新路的民族创造精神。这些民族精神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精神支柱。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使中华民族洗雪了多年以来的深厚国耻,使先后沦陷的国土得以恢复,使早已被日本帝国夺取多年的,长期进行殖民统治的台湾得以回归中国。而且通过八年抗战,使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迅速壮大起来,使得中国人民对中共的正确认识显著提升。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的历史性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参与发起成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显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家影响。为今后中国的崛起和富强奠定基础。两个任务结合: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的坚强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实现两大历史任务奠定基础。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作用关系在两大历史任务中,首先必须完成的历史任务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因此,如何反对外国列强的侵略,摆脱封建专制的统治,改变国家贫穷落后的面貌,解决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问题,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所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个历史任务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既是反帝的民族革命,又是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是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的统一。这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与实现方式都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割。前一个任务为后一个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个任务是前一个任务的最终目的与必然要求。历史表明,近代中国社会的两大历史任务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的。从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一任务看,要改变民族压迫和人民受剥削的状况,必须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解决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问题;从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任务来看,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和文化落后的状况,就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问题,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前者为后者扫清障碍,后者是前者的归宿。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以近代以降的中国历史为基础,试述辛亥革命的意义和影响(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为中国人民斗争的法展开辟了道路(2)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政府,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并在中国形成了"敢有帝制者,天下共击之"的民主主义观念(3)辛亥革命给人们带来了一次思想上的解放.激发了人民的爱过热情和民族觉醒(4)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了积极的变化(5)不仅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而且推动了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1)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推翻皇帝制度,这是辛亥革命的最大意义。辛亥革命动摇了中国人对两千年来似乎千古不变的封建专制——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这是历史的巨大进步。中国历史上掀倒皇帝宝座的例子很多,每次掀倒后,又有新的皇帝重新登上那个宝座。近代中国也是这样: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虽然号称建立新天新地新世界,也免不了要登上皇位;戊戌变法也是一场以拥立皇帝为目的的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的旗帜上写的是“扶清灭洋”,就是说反对外国侵略,拥护皇帝。辛亥革命则不同,不是以拥立新皇帝为目的,而是推倒任何皇帝。皇帝掀倒了,皇帝宝座废除了,人民接受了与中国传统政治完全不同的共和立宪观念,成立了共和国,这就是中华民国,从而结束了几千年习惯了的对皇帝、宰相、大臣的顶礼膜拜。从此以后,形成了一个新的观念: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便是天下共击之的例子。政治鼎革,带来了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一系列的变化,带来了对外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也影响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以共和制代替帝制,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从制度变革和社会转型的角度说,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共和制代替帝制,是中国历史了不起的转折和成就。中国人从此抛弃了对皇帝的信仰,这是一次巨大的思想解放!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一成立,各种政党组织、群众团体公开成立,纷纷表达各个不同利益集团对时局的意见。在时代的碰撞、打磨中,有两个政党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重心。这就是1921年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后正式成立的中国共产党,1924年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并加以改组后的中国国民党。国共两党的联合与斗争,成为此后半个世纪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基本内容。开启了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近代中国的政治进步与觉醒,是辛亥革命开启的。毫不夸张地说,辛亥革命为20世纪中国的历史性进步打开了闸门,拉开了序幕。辛亥革命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峰,又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不否定皇帝专制,就难以得到辛亥革命后的大幅进步,就难以发生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就不会有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就不会有中国共产党在艰难中诞生、发展和壮大,就不会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就不会有现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甚至辛亥革命的失败的历史教训,辛亥革命反帝不彻底,辛亥革命未能成功地发动和解决农民的问题,都对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2)辛亥革命的精神遗产实现共和宪政。共和国的执政者只能在宪法的范围内活动,这是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最大遗产。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随即发布文告,宣布“永久建立共和政体,与世界列强并峙于太平洋之上,而共享万国和平之福”。不久就颁布《中华民国鄂州约法》。《鄂州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地区性资产阶级民主立法,为以后南京临时政府制订和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提供了范本。《临时约法》贯彻了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宪法的基本原则,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民主色彩,是中华民国第一部具有宪法性质的国家根本大法。《临时约法》具有鲜明的民权宪法性质,人民的民主权利在此得到较为充分的肯定。因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尽管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破坏了《临时约法》,法制观念仍为民众所接受。用宪法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共和宪政最大的特点。提出民族平等和中华民族新概念。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革命,“五族共和”思想和中华民族概念为此后中国的民族平等提供了思想基础。从民族革命角度说,反满是要反对满族作为统治阶级的特权。这种统治特权反映在民族关系上,就是民族不平等。因此,孙中山曾说,民族主义,是要扫除民族的不平等。当然,这个民族不平等,也包括后来他所说的列强对中华民族的不平等。取消民族不平等,是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孙中山在1912年元旦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立即宣布:“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这就是“五族共和”的主张。五族共和是以取消民族不平等为先决条件的,五族共和就是五族平等。随着五族共和主张的提出,就是中华民族新概念的出现。中华民族的概念规定了中国境内各民族是一律平等的。民族平等,是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核心观念,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中华民国成立以来,中华民族这个称呼为全国各民族人民所接受。提倡以人民为本位的公仆精神。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自称人民公仆,从而确认人民为本位。1911年12月29日,孙中山为感谢各省代表选举他为临时大总统,在致各省都督电中称“今日代表选举,乃认文为公仆”。把大总统等同于人民的仆人,体现了人民至上的革命精神。他曾以大总统名义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他还说过:“国中之百官,上而总统,下而巡差,皆人民之公仆。”孙中山自己更是以身作则,廉洁自持,始终保持国民公仆形象。孙中山曾对来访者言:“总统在职一天,就是国民的公仆,是为全国人民服务的。”“总统离职以后,又回到人民的队伍里去,和老百姓一样。”这是一种伟大的公仆精神,也是孙中山、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珍贵的政治和精神遗产。(3)辛亥革命的当代启示继续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辛亥革命时期的革命党人为革命胜利奋不顾身、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鉴湖女侠秋瑾被捕,她面对死亡,毫无惧色,体现了她“成败利钝不计较,但恃铁血主义报祖国”的爱国情怀。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烈士林觉民、方声洞,在参加起义前夕写给妻子和父亲的信,更是体现了一个革命者既爱亲人、更爱祖国,为了挽救祖国可以抛妻别子的崇高境界。武汉革命党人詹大悲在他主持的《大江报》上刊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的时评,公开号召“爱国之志士”、“救国之健儿”起来革命。维系海峡两岸、世界华侨共同的历史记忆。辛亥革命的历史,还是今天海峡两岸,香港、澳门和所有海外华侨华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正确阐释辛亥革命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坚持反“台独”,坚持一个中国和“九二共识”的重要思想基础。华侨给予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以人力、财力的巨大支持,香港和澳门是当年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的出发地,港澳人民也给予孙中山巨大支持。现在,香港、澳门已经回归祖国,但两岸尚未统一。海峡两岸同胞及全体中国人都要厉行孙中山振兴中华及中国应该统一的伟愿,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发展局面,站在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维护共同的政治基础,促进民族团结统一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孙中山在辛亥革命时期提出关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追求,给后人留下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孙中山在失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职位后,精心设计了中国现代化的蓝图,他提出中国应追上世界的发展,中国应该“驾乎欧美之上”,中国应该统一,这些都成为中国人的奋斗目标。今天,除了台湾与祖国的统一尚待完成,其他各项大体上达到或者超过了孙中山先生当年的预想。我们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为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向着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坚定不移地前进。辛亥革命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和启示是丰富和宝贵的。但是,辛亥革命终究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以后的历史发展证明:是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救不了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历史也已经证明,这一选择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今天中国的繁荣昌盛,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以及中国的国际地位,都是这一选择的必然结果以近代以降的中国历史为基础,并结合国际关系的演变,试述抗日战争的意义和影响中美关系:中国和美国,战争中,美国支蒋,容共,抗日。战争末期,扶持亲美政府,扶蒋反共,中国共产党与美国从合作走向对抗,并对新中国与美国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苏关系:俄国十月革命后,退出侵华行列,抗日战争初期,苏联提供物资和人力支援,但抗战中后期,苏联参与签订雅尔塔协定,承认外蒙独立,导致我国领土面积减少中日关系:日本侵略中国,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然而现在却不承认自己做过的事,是中日关系进一步紧张。抗日战争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美国、英国、苏联三国先后举行了一系列首脑会议,其中主要有:开罗会议(1943年11月22~11月26日)、德黑兰会议(1943年11月28日~12月1日)、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4~11日)和波茨坦会议(1945年7月18日~8月2日)。重新绘制战后欧亚地区的政治版图,特别是重新划定德国、日本、意大利等法西斯国家的疆界及其被占领地区的边界。.建立联合国,作为协调国际争端、维持战后世界和平的机构。联合国的核心机构安理会的表决程序实行“雅尔塔公式”,即“大国一致原则”。以美、苏、中、英、法五大国为核心,以联合国为主导,保护中小国家的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以上的首脑会议形成一系列影响战后世界秩序的公报、议定书、协定、声明和备忘录,特别是以《雅尔塔协定》为主体的国际关系体系,即雅尔塔体系。正面评价1.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实现了世界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对抗双方彼此势均力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雅尔塔体系促进了民族解放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第三世界的崛起。3.雅尔塔体系推动了战后科学技术的发展。负面评价1.在世界两极格局下,局部战争不断,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如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阿富汗战争。2.雅尔塔体系体现了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