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 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开始讲1)_第1页
世界地理 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开始讲1)_第2页
世界地理 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开始讲1)_第3页
世界地理 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开始讲1)_第4页
世界地理 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开始讲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全球气候带和气候及其分布规律

一、全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全球气候是在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性质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形成的。在同一气候带内,一方面气候具有某些相似性;一方面由于带内各地的海陆位置、距海远近、洋流性质、地势高低和局部环流状况等的不同,气候又存在差异性。如同一带内可划分出东岸、内陆和西岸三种气候型。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划分,关键是确定气候带和气候型的界限。然而迄今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当前气候带的划分通常以等温线为指标,气候型的划分,通常考虑降水和地形因子等的作用。五带的划分赤道0023.5023.5066.5066.50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900900五带的划分赤道0023.5023.5066.5066.50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900900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赤道0023.5023.5066.5066.50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北极圈南极圈900900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有太阳直射现象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有极昼极夜现象终年炎热四季分明终年严寒四季分明终年严寒天文特征气候特征判断气候的方法以温定带以水定型以温定带热带最低月均温>15℃亚热带最低月均温0℃-15℃温带最低月均温<0℃(温带海洋性气候>0℃)寒带最热月均温<15℃

以水定型年雨型: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少雨型:热带沙漠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气候。夏雨型: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冬雨型:地中海气候

气候类型分类:1.陆地低纬度气候:(1)赤道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2)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草原气候);(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4)热带季风气候;(5)热带海洋性气候2.陆地中纬度气候:

A:陆地温带气候:(5)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6)温带海洋性气候;(7)温带季风气候;(8)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全球气候的分类

B:陆地亚热带气候:(9)亚热带湿润气候;(10)亚热带季风气候;(11)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12)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3.陆地高纬度气候:(13)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14)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15)极地冰原气候;4.高地气候

世界各气候类型的降水量和气温月份分配(一)低纬度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1.陆地低纬度气候:(1)赤道雨林气候(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两侧南、北纬各5o-10o的范围内,包括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非洲的刚果盆地和几内亚湾沿岸以及亚洲马来群岛的绝大部分地域。这里地处低纬,是赤道气团的源地,同时位于赤道低压带,南北半球的信风在此辐合上升,多对流雨。全年皆夏,各月平均温为25-28oC,日较差比年较差稍大。年平均降水量多在2000mm以上,月降水量最少也超过60mm。地带性土壤为热带雨林砖红壤。热带雨林气候1伊基托斯气温(摄氏度)南北纬十度之间的地区气流以辐合上升为主,全年高温多雨。热带雨林带(2)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赤道多雨气候区的外围,一般可达南、北纬15o左右,也可伸至25o左右。包括非洲的苏丹草原、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的北部、南美洲的巴西高原和奥里诺科平原、中美洲的太平洋沿岸以及澳大利亚北部等地区。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干季时受信风控制,盛行热带大陆气团,干燥、少雨;雨季时则受赤道低压带控制,赤道气流辐合带移来时,湿润多雨。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稀树草原红棕色土。南北纬十五度至回归线之间。夏季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炎热多雨为雨季;冬季受信风带控制,炎热干燥为旱季。

热带草原带(3)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两侧的内陆和西部,大体介于南、北纬15o-30o之间。典型的热带干旱气候区包括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卡拉哈里沙漠和纳米布沙漠,西亚的阿拉伯大沙漠,南亚的塔尔沙漠,澳大利亚西部和中部沙漠以及南美西海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等。这里常年处于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之下,盛行热带大陆气团,气候炎热干燥。世界“热极”-非洲索马里半岛北部的柏培拉,曾有极端最高气温63oC的记录;“干极”-南美智利北部的阿塔卡马沙漠年平均降雨量接近于0,从1845-1936年的91年间从未下雨,热带半干旱气候则分布于干旱气候区的外缘,分别向热带干湿季气候区和亚热带夏干气候区过渡。植被土壤类型为热带荒漠(或荒漠草原)荒漠土。

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0度之间,在副热带高压或信风带控制下,常年干旱少雨。热带荒漠带(4)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和菲律宾群岛。在太阳高度角大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向北伸展到北纬30o左右,加上海陆热力因子的影响,在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形成一个热低压,此时盛行从印度洋吹来的西南季风,即夏季风,因降水量多,形成雨季;而在太阳高度角小的季节,赤道低压槽南移,再加上海陆热力的差异,次大陆的西北部有弱高压发育,此时就盛行东北季风,即冬季风,因降水量少,形成干季。此外,有的地区还可细分为凉季和热季。本区气候长夏无冬,年平均温在20℃以上,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1500-2000mm,甚至更多。

分布:北纬十度至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部;成因:主要是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移动。(5)热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纬10o-25o信风带的大陆东岸及热带海洋中的若干岛屿,包括中美洲东岸和西印度群岛、南美巴西高原东侧沿岸的狭长地带、非洲马达加斯加岛的东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沿岸地带以及太平洋中的夏威夷群岛等。这些地区均处于信风的迎风海岸,终年盛行热带海洋气团,加之信风登陆后遇到沿海山地而抬升,故形成高温多雨的气候,具有海洋性的特点。这里形成的植被土壤类型与赤道多雨气候条件下相同,为热带雨林砖红壤。

(二)中纬度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2.陆地中纬度气候:中纬度地带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等,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均较大。陆地中纬度气带是冷、暖气流相互角逐的地区,气温、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非周期性变化都很显著。按热量情况,陆地中纬度气候带分为陆地温带和亚热带。由于全球大陆在中纬度地区被海洋分割得最为厉害,所以往往出现大陆东、西两岸和大陆内部不同的气候现象和特征,而表现出干湿带性,并由此影响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A:陆地温带气候陆地温带主要分布在35o-60oN的地区,南半球由于只有较小的陆地延伸到40oN以南地区,所以温带面积不大。由于受大洋分割作用的影响,温带地区存在着明显的东西分异现象。一般在大陆东岸为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或温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二者之间的内陆为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5)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主要分布在35o-55oN之间的北美大陆东部和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即亚欧大陆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东侧和北美大陆100oW以东大约在40o-60oN的地区等。这种气候的气温、降水状况与温带季风气候有些相似,但风向、风力的季节变化不如温带季风气候明显。在成因方面,它的冬季寒冷干燥不是由于大陆季风的作用所致,而是由于从海洋吹来的西风入陆已深,经过了大陆变性作用,故气温较低,降水较少;夏季有对流雨,但夏雨集中程度不如温带季风气候那样显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6)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40o-60o的大陆西部,包括欧洲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西部和南部,西欧和中欧的大部,北美加拿大科迪勒拉山地以西的太平洋沿岸、南美智利南部安第斯山脉以西地区以及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和新西兰等地。这里全年盛行西风和温带海洋气团,沿岸又有暖流经过,于是形成了冬暖夏凉、年较差小、全年有降水以及秋冬季雨量稍多的气候特点。此外,这里阴雨日较多,云雾多,日照也较少。南北纬40度至60度之间的大陆西岸,终年盛行西风,夏季凉爽、冬季温暖;各月降水均匀。(7)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35o-55oN左右的东亚地区,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域、朝鲜半岛、日本的北部以及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南部。气候成因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相似。冬季受温带大陆气团控制,寒冷干燥,且南北气温差别大;夏季受温带海洋气团或变性热带海洋气团影响,暖热多雨,且南北气温差别小。此外,四季分明、天气的非周期性变化显著,也是温带季风气候的主要特点。异。分布:南北纬35度至55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度之间的大陆东岸。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8)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亦称温带荒漠和温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和北美大陆的腹地以及南美巴塔哥尼亚高原和潘帕斯等地。亚洲和北美的此类气候区距海遥远,深入内陆,四周又有山地、高原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终年盛行温带大陆气团,于是形成了冬冷夏热、干燥少雨的温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一般而言,干旱气候的年平均降水量为250mm以下,半干旱气候则为250-500mm。南美的此类气候区地处西风带的大陆东岸,是西风带的雨影区域,且西岸有高大的安第斯山脉,西风过山后下沉,绝热增温,干燥少雨,加上沿岸又有寒流经过,空气稳定,降水稀少。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条件下植被稀疏,植被土地类型为温带荒漠土;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地带的植被土壤类型为温带草原栗钙土。大陆的内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降水较少,温差较大。温带草原温带荒漠B:陆地亚热带气候:陆地亚热带主要分布在南北纬25o-40o之间的地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和海陆位置等因素作用,在大陆东岸一般为亚热带湿润气候或亚热带季风气候;大陆西岸为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二者之间为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9)亚热带湿润气候主要分布于北美大陆东部25o-35oN的地带和南美的巴西高原东南缘、巴拉那河中、下游以东和潘帕斯东部。此外,在非洲的东南海岸和澳大利亚的东南岸也有分布,但面积较小。其主要特点是冬夏温差比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小,一年中降水分配也比季风区均匀。这些地区在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大陆东岸)方面,都与东亚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相似,但由于所处的大陆面积和相邻的海洋面积都较小,海陆热力差异不如后者突出,故未形成典型的季风气候。

(10)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于亚热带的亚洲东部,主要包括我国东部秦岭-淮河以南,热带季风气候区以北的地带,日本南部和朝鲜半岛南端。冬夏海陆气温不同引起气压配置的变化是形成本区气候的主要原因。冬季亚洲大陆为高气压所控制,盛吹由陆地向海洋的西北风即冬季风,降水较少;夏季亚洲大陆为低气压所控制,盛吹由海洋向陆地的东南风即夏季风,降水较多。常绿阔叶林是亚热带湿润气候和季风气候条件下的主要植被,与之相应的土壤类型为红壤和黄壤。成因:主要是海陆热力差异分布:南北回归线至南北纬35度之间的大陆东岸。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季节变化显著。(11)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主要分布在南北纬30o-40o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地区的夏干气候范围最大,特征最明显,此外还包括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智利中部、非洲南端和澳大利亚南端等地。亚热带大陆西岸的行星风系正常分布,这里气候深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的季节性交替控制。夏季本区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以下沉气流为主,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盛行温带海洋气团,气旋活跃,降水较多。因此,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便成为地中海式气候的主要特征。该类型气候区主要形成常绿硬叶林带,以常绿灌丛林为主,发育着褐色土。气温(摄氏度)地中海气候罗马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温暖多雨。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12)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大陆的内部,包括西亚的伊朗高原和安纳托利亚高原、美国西部的内陆高原以及南美的格兰查科等地。干旱气候的形成是由于深居内陆距海远或因有山地阻挡,湿润的海洋气流难以到达,又兼这里地处亚热带,故夏季高温,冬季温和。半干旱气候属于由干旱气候向其他气候的过渡类型。这里的植被类型属于荒漠草原,通常生长有旱生灌木及禾本科植物,土壤属于半荒漠的淡棕色土。(三)高纬度极地气候和高山气候的分布3.陆地高纬度气候:陆地高纬度气候带主要包括北半球50oN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北冰洋和南极冰原分别是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西伯利亚和加拿大又分别是亚洲和北美洲极地大陆气团的源地。在冰洋气团与极地气团交绥的冰洋锋上有自西向东行进的气旋活动。这里气温低,有世界寒极、北半球寒极。主要气候类型为亚寒带大陆性气候、极地长寒气候和极地冰原气候。

(13)亚寒带大陆性气候(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一般分布于50o-70oN之间,大陆西岸则在60o-70oN之间,包括北亚大部、欧洲北部、北美的阿拉斯加和加拿大的中北部。这里的气候主要受极地海洋气团和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并为极地大陆气团产生的源地。在冬季,冰洋气团侵入机会很多;在暖季,热带大陆气团也能够伸入。气候特征是大陆性强烈,冬季漫长严寒,暖季短促,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量少,集中在暖季,蒸发弱,属于冷湿环境。西伯利亚东北部的维尔霍扬斯克和奥伊米亚康,1月平均气温-50℃,绝对最低气温-73℃,成为北半球的寒极。维尔霍扬斯克的绝对年较差曾达101.8oC,成为全球气温年较差最大之地。

亚寒带针叶林带(14)极地长寒气候(苔原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北冰洋沿岸及岛屿,纬度大致介于70o-75oN之间,这里已位于北极圈以内,所以极昼、极夜现象明显。气候特征为全年皆冬,一年中只有1-4个月月平均气温为0-10oC,降水稀少,大都属于冰洋锋上的降水,多半为降雪,云雾多,蒸发弱。苔原带(15)极地冰原气候主要分布于南极大陆、北冰洋、格陵兰岛的绝大部分地区。这里纬度最高,极昼和极夜最长的时间可达半年之久。长年处在极地高压控制下,为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全年严寒,降水量极少,暴风雪常见,因长年积累,形成巨厚冰原。南极地区是全球的寒极、风极和最干燥的冰雪大陆,北极地区则是冰盖和浮冰的大洋。

两极地区以辐合下沉气流为主,全年降水稀少。4.高地气候主要分布于亚洲的喜马拉雅山系、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南、北美洲的安迪斯和科迪勒拉山系,欧洲的阿尔卑斯山系以及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等地。由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从而形成了垂直气候带结构。不同的山地或高原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即或是同一个山地或高原,由于其内部坡向、高度与位置等的差异,也往往具有不同的垂直气候带结构。高山和高原地区,水份和热量随着海拔的变化出现有规律的更替。温度带名称形成原因气候特点分布规律热带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南北纬10°之间热带草原气候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全年高温,分明显的干湿两季南北纬10°到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季风气候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和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全年高温,旱雨两季分明北纬10°到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全年高温少雨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内部和西岸温度带名称形成原因气候特点分布规律亚热带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南北回归线至35°之间的大陆东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夏季干热,冬季暖湿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温带温带海洋性气候终年受西风带控制终年温和多雨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温带季风气候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北纬35°-55°之间的大陆东岸温带大陆性气候深居大陆内部,受大陆气团影响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干旱少雨南北纬30°-60°之间的大陆内部二世界气候的分布规律

上述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的分布,并非杂乱无章而是呈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包括气候的纬向地带性、非纬向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其共同成因是温度条件和水分条件的地带性差异(或垂直方向上的差异)。一般说来,温度的差异为纬,水分的差异为经,形成规律性(黄秉维等,2000)。

(一)气候的纬向地带性指世界气候带和气候型普遍具有沿纬线东西延伸、沿经线方向南北更替而呈带状分布的特征.这是由于形成气候的主导因素即太阳光热在椭球体的地表分布不均衡所引起的南北热力差异和由此产生的全球性气压带、风带及其季节位移等的结果。气候的纬向地带性分布规律在全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带表现得尤为明显。

表现在两个方面:1、全球性地带上2、局部性地带上(二)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分布的气候带和气候型结构,因受海陆位置、地形结构、地势起伏、洋流性质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干扰破坏,使同一纬度地带的气候出现大陆西岸、内陆和东岸的差异以及由不同地形类型引起的气候差异。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既可以表现为同一气候带内分异出若干不同的气候型,如同属于亚热带纬度的亚欧大陆部分自西向东依次可划分出四种不同的气候型(亚热带夏干气候、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帕米尔和青藏高原等的高地气候以及亚热带季风气候);也可以表现为同一个气候型跨越不同的气候带,如亚欧大陆内部的干旱和半干旱气候,跨越了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温带海洋性气候

地中海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沙漠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苔原气候0°10°23.5°30°40°60°赤道低压带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模式图35°23.5°10°副热带高压带赤道低压带60°极地高压带北半球大陆气候带和气候型分布模式图气候的非纬向地带性以中纬度地带表现最为显著,特别是北半球中纬度陆地面积宽广,内地距海遥远,地貌类型多样,地形结构复杂,东、西两岸洋流的性质又有所不同,因此在温带和亚热带均可以分出西岸型、内陆型和东岸型不同的气候型,从而使气候带和气候结构在纬向地带性差异的基础上,又叠加了非纬向地带性的差异。大陆西岸受西风影响地区的地理特征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区的地理特征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三)气候的垂直地带性有一定高度的山地或高原,其气候具有垂直地带性特征。垂直地带性的形成在于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海拔的增加而发生相应的变化。高地气候垂直分带的多寡和基带的起始,主要取决于高地所处的纬度和海拔。一般而言,在同一纬度的高地,海拔愈高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