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热第六章病理生理学本章主要内容概述1病因和发病机制2代谢与功能的改变3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4背景:19世纪,CarlReinhoidAugustWunderlich对25000人进行了近100万次的腋温测量,得出结论:人体正常体温范围:
平均体温37.0℃,波动范围36.2~37.3℃
发热定义为:
口温高于37.3℃,肛温高于37.6℃,或一日体温变动超过1.2℃发热的诊断根据口表体温的高低分为:正常体温、低热、中等度发热、高热、超高热37.3℃-38℃38.1℃-39℃39.1℃-41℃>41℃超高热高热中等度热低热正常体温(恒定)的调控:
调定点(setpoint,SP)学说第一节概述
高级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次级中枢—延髓、脊髓体温调节中枢
>
<
体温恒定散热(汗腺、皮肤血管、呼吸)产热(骨骼肌、肝、甲状腺)POAH37℃温度感受器传入N传出N传出N正常体温调节T
37℃T
37℃致热原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升高(>0.5℃)???发热的概念第一节概述体温↑发热?第一节概述过热
少数病人(体温>调定点)生理性体温病理性体温发热多数病人(体温=调定点)体温升高的分类发热和过热的区别在哪?
过热(hyperthermia)
发热(fever)有致热原病因调定点上移(调节性体温↑)发病机制体温可很高,甚至致命体温可较高,有热限效应物理降温对抗致热原防治原则
调定点无变化(被动性体温↑)
无致热原(产热↑、散热↓、中枢损伤)过热和发热的比较发热激活物EP细胞EPs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散热↓体温升高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能激活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EP)的物质一.发热激活物
(EP诱导物)
(一)外致热原(二)体内产物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细菌(一)外致热原:
病毒真菌螺旋体疟原虫一.发热激活物(一)外致热原:
G+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白喉杆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肽聚糖+外毒素)G-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淋球菌等
(致热成分:全菌体+肽聚糖+内毒素)分枝杆菌:结核杆菌
(致热成分:全菌体+肽聚糖)1.细菌一.发热激活物金黄色葡萄球菌A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致热成分:全菌体+肽聚糖+外毒素肠毒素(1)革兰氏阳性菌细菌一.发热激活物红疹毒素白喉毒素(2)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淋球菌致热成分:O-特异侧链核心多糖脂质A(LipidA):致热性和毒性的主要成分细菌一.发热激活物(全菌体+肽聚糖+内毒素)磷脂多糖(LPS)或称内毒素(ET)内毒素(ET)的致热特点:b.
不易透过BBB:分子量大,
1000-2000kD
c.机体对其致热性可产生耐受性
d.致热潜伏期长
a.耐热性强:干热160℃2小时才能灭活;蛋白酶不能破坏其致热性ET是最常见的外致热原一.发热激活物致热成分:全病毒体+
血细胞凝集素流感病毒SARS病毒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麻疹病毒感染2.病毒:一.发热激活物致热成分:全菌体+
荚膜多糖
+
蛋白质口腔白色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
3.真菌:一.发热激活物致热成分:代谢裂解成分+外毒素钩端螺旋体梅毒螺旋体4.螺旋体:
一.发热激活物致热成分:裂殖子
+
疟色素间日疟原虫疟原虫的裂殖子5.疟原虫:一.发热激活物(二)体内产物1、抗原抗体复合物——本胆烷醇酮3、尿酸盐结晶、硅酸盐结晶
2、类固醇一.发热激活物
(一)外致热原发热激活物EP细胞EP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散热↓体温升高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二、内生致热原(endogenous
pyrogen,EP)
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由发热激活物激活产EP细胞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发热激活物EP单核巨噬细胞其它细胞肿瘤细胞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白细胞介素-6(IL-6)?ET(LPS)
内生致热原(EP)IL-1TNFIFNIL-6来源
G-细菌
单核、MM淋巴单核、M
成分
磷脂多糖
糖蛋白蛋白质糖蛋白糖蛋白
分子量1000~2000
17~17.517~2515~1721
(KD)耐热性
耐热
不耐热不耐热不耐热不耐热
致热
双峰热
双峰热小:单峰热单峰热单峰热
大:双峰热耐受性
产生
不产生不产生产生不产生内毒素和内生致热原的比较发热激活物EP细胞EP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散热↓体温升高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正调节中枢负调节中枢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冷敏神经元兴奋产热热敏神经元兴奋散热
中杏仁核,腹中膈,弓状核(一)体温调节中枢
(MAN)(VSA)EP正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POAHMAN、VSA调定点上移→体温+-(二)发热中枢调节介质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正调节介质
负调节介质前列腺素E(PGE) Na+/Ca2+↑环磷酸腺苷(cAMP)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一氧化氮(NO)精氨酸加压素(AVP)黑素细胞刺激素脂皮质蛋白-1(三)发热中枢调节介质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前列腺素E(PGE)PGE→动物脑室→发热,潜伏期比EP短EP→发热时,动物CSF中PGE↑PGE合成抑制剂解热同时CSF中PGE水平↓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Na+/Ca2+比值
脑室内灌注Na+→体温↑,Ca2+→体温↓EP→体温中枢内Na+/Ca2+比值↑→体温↑正调节介质
环磷酸腺苷(cAMP)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发热时,脑脊液中cAMP含量升高。AMPcAMP5AMP腺苷酸环化酶磷酸二酯酶①磷酸二酯酶(PDE)抑制剂--茶碱脑内cAMP↑的同时,EP的发热效应↑;②PDE激活剂--尼克酸,则有相反的效应;③给动物注入二丁酰cAMP,动物迅速发热。EP→CSF中Na+/Ca2+比值↑→
cAMP↑→发热正调节介质
(四)热限的存在
发热时体温很少会超过41ºC,为什么?发热时,负调节中枢会释放出某些内源性降温物质,阻止体温调定点无限上升,这类物质被称为负调节介质。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
机体存在一个调节机制,阻止体温无限上升。负调节介质精氨酸加压素(AVP):视上核与室旁核合成,投射至下丘脑腹隔区的神经末梢释放。α-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室旁核分泌CRH→a-MSH
膜联蛋白A1:又称脂皮质蛋白-1,主要存在脑、肺脏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EP正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POAHMAN、VSA调定点上移体温↑+-发热中枢调节介质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CRH)一氧化氮(NO)
正调节介质
发热激活物EP细胞EP体温调定点上移产热↑散热↓体温升高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发热激活物单核细胞EP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Na+/Ca2+↑cAMP↑PGE2↑皮肤血管收缩骨骼肌紧张、寒战散热↓产热↑体温上升AVPα-MSH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五)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交感神经运动神经
直接、OVLT、迷走N体温上升期(寒战期)
高温持续期(高峰期,稽留期)
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出汗期)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制(五)体温调节的方式及发热的时相三.发热时的体温调节机制ⅠⅡⅢ体温上升期
症状:发冷恶寒、鸡皮、寒战和皮肤苍白体温上升期关系:体温调定点上移,人体温度<调定点特点:产热>散热,体温上升高峰期
症状:皮肤发红、干燥,自觉酷热高峰期关系:人体体温与上升的调定点水平相适应特点:产热与散热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退热期
症状:皮肤血管舒张、出汗退热期关系:体温调定点回降,人体温度>调定点特点:散热>产热,体温下降弛张热不规则热波状热回归热体温常在39℃以上,24小时内波动幅度不超过1℃,可持续数天或数周,临床上常见于大叶性肺炎、伤寒、斑疹伤寒、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的极期。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间歇数小时至数日又如此反复发作,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发热无一定规则,常见于结核、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热体温常在39度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最低体温仍高于正常体温。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等体温急骤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无热期规律性交替,见于何杰金病、周期热、鼠咬病稽留热间歇热发热热型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见于布鲁菌病、恶性淋巴瘤、脂膜炎等
一、物质代谢的改变第三节代谢与功能的改变二、生理功能的改变三、防御功能的改变糖代谢:糖分解代谢↑,糖原贮备↓,乳酸↑一、物质代谢的改变脂肪代谢:脂肪分解↑,脂肪贮备↓,酮症、消瘦蛋白质代谢:蛋白质分解↑,负氮平衡维生素代谢:
消耗增多;特别是维生素B和C。水、电解质代谢:体温上升期:尿量明显减少。高热持续期:皮肤、呼吸道水分蒸发。 体温下降期:尿量恢复、大量出汗。(一)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改变
二、生理功能的改变神经系统兴奋性升高,高热出现烦躁,谵忘,幻觉小儿高热→热惊厥热惊厥: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
(大脑皮质抑制,皮质下中枢兴奋性增强)体温超过39℃的急性发热
年龄:6月-6岁
时间:高热24h内出现
比例:30%热惊厥的发生机制可能为:
①遗传因素
②脑缺氧
③较高浓度的EPs具有致癫痫活性
④高热→部分敏感神经元过度兴奋→异常放电(二)循环系统功能改变
体温上升1℃,心率增加18次/min心率增加〉150次/min,心输出量反而下降心率过快+收缩力加强→增加心脏负担寒战期血管收缩→血压↑;高温持续期和退热期,血管扩张→血压↓。二、生理功能的改变(二)心血管系统功能改变
血温↑→(+)呼吸中枢呼吸中枢对CO2敏感性↑(三)呼吸功能改变消化液分泌减少,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四)消化功能改变二、生理功能的改变代谢↑→
CO2
↑呼吸加强(一)抗感染能力的改变三、防御功能的改变(三)急性期反应(二)对肿瘤细胞的影响一定高温能灭活对热比较敏感的微生物发热时,免疫细胞功能加强发热时,降低NK细胞的活性(一)抗感染能力的改变三、防御功能的改变发热→EP(IL-1,TNF,IFN)(二)对肿瘤细胞的影响肿瘤细胞生长受抑(对热的耐受性差)可杀灭或抑制肿瘤细胞三、防御功能的改变
急性期反应蛋白的合成↑白细胞计数↑血浆微量元素浓度的改变:Fe↓Zn↓Ca↑
(三)急性期反应三、防御功能的改变一.治疗原发病二.发热的一般处理:
对于不过高的发热(<40℃)又不伴有其它严重疾病者,可不急于解热。
对于一般发热病例,主要应针对物质代谢的加强和大汗脱水等情况,予以补充足够的营养物质、维生素和水。第四节防治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三.必须及时处理的病例:1.高热:高于40℃或儿童热惊厥发作。2.心脏病患者:心肌劳损或心肌梗死病人,发热增加心脏负荷。3.妊娠期妇女:⑴早期:致畸胎⑵中,晚期:诱发心衰4.解热措施⑴针对传染性和炎症性发热的原因采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⑵阻止或抑制EP的生成和分泌糖皮质激素、AVP(精氨酸加压素)布氏杆菌病为革兰氏阴性短小杆菌,呈球状,球杆状和卵圆形,菌体无鞭毛,不形成芽胞,毒力菌株可有菲薄的荚膜。临床上以羊、牛、猪三种意义最大,羊种致病力最强多种生物型的产生可能与病原菌为适应不同宿主而发生遗传变异有关。.概念布鲁氏菌病原体种类病种原因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性全身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为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规章制度检查
- 营业员的实习报告
- 市场营销毕业实习报告15篇
- 从事家政服务公司劳动合同书(3篇)
- 读书分享会发言稿
- DB11T 1499-2017 节水型苗圃建设规范
- 新疆阿勒泰地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人教版阶段练习(下学期)试卷及答案
- 反比例函数教案文档
- 煤矿人工智能算法评估规范征求意见稿
- 上海市市辖区(2024年-2025年小学五年级语文)统编版开学考试(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小区业主微信群管理规约
- HG∕T 2469-2011 立式砂磨机 标准
- 2024考研英语二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3辽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含答案及解析)
- 《咖啡知识》课件
- 2024年贵州退役军人事务厅事业单位笔试真题
- 高中英语校本教材《高中英语写作指导》校本课程纲要
- 2024年河南中考历史试卷试题答案解析及备考指导课件
- 河南省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2025届物理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综合测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自查制度(学校食堂)
- 车位去化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