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高一优秀教案7篇_第1页
数学高一优秀教案7篇_第2页
数学高一优秀教案7篇_第3页
数学高一优秀教案7篇_第4页
数学高一优秀教案7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ord-21-数学高一优秀教案7篇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一次函数和正比例函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依据所给条件写出简洁的一次函数表达式。

二、力量目标

1、经受一般规律的探究过程、进展同学的抽象思维力量。

2、通过由已知信息写一次函数表达式的过程,进展同学的数学应用力量。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函数与变量之间的关系的联系,一次函数与一次方程的联系,进展同学的数学思维。

2、经受利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展同学的数学应用力量。

四、教学重难点

1、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及关系。

2、会依据已知信息写出一次函数的表达式。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有关函数问题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弹簧秤有自然长度,在弹性限度内,随着所挂物体的重量的'增加,弹簧的长度相应的会拉长,那么所挂物体的重量与弹簧的长度之间就存在某种关系,毕竟是什么样的'关系,

请看:某弹簧的自然长度为3厘米,在弹性限度内,所挂物体的质量x每增加1千克、弹簧长度y增加0.5厘米。

(1)计算所挂物体的质量分别为1千克、2千克、3千克、4千克、5千克时弹簧的长度,

(2)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式吗?

分析:当不挂物体时,弹簧长度为3厘米,当挂1千克物体时,增加0.5厘米,总长度为3.5厘米,当增加1千克物体,即所挂物体为2千克时,弹簧又增加0.5厘米,总共增加1厘米,由此可见,所挂物体每增加1千克,弹簧就伸长0.5厘米,所挂物体为x千克,弹簧就伸长0.5x厘米,则弹簧总长为原长加伸长的长度,即y=3+0.5x。

2、做一做

某辆汽车油箱中原有汽油100升,汽车每行驶50千克耗油9升。你能写出x与y之间的关系吗?(y=1000。18x或y=100x)

接着看下面这些函数,你能说出这些函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上面的几个函数关系式,都是左边是因变量,右边是含自变量的代数式,并且自变量和因变量的指数都是一次。

3、一次函数,正比例函数的概念

若两个变量x,y间的关系式可以表示成y=kx+b(k,b为常数k≠0)的形式,则称y是x的一次函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特殊地,当b=0时,称y是x的正比例函数。

4、例题讲解

例1:下列函数中,y是x的一次函数的是()

①y=x6;②y=;③y=;④y=7x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

分析:这道题考查的是一次函数的概念,特殊要强调一次函数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指数都是1,因而②不是一次函数,答案为B

高一数学优秀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把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学问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重难点

把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等差中项与等比中项的概念,并能运用这些学问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教学过程

等比数列性质请同学们类比得出。

【方法规律】

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联系着五个基本量,“知三求二”是一类最基本的运算题。方程观点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和方法。

2、推断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等比数列,常用的方法使用定义。特殊地,在推断三个实数

a,b,c成等差(比)数列时,常用(注:若为等比数列,则a,b,c均不为0)

3、在求等差数列前n项和的(小)值时,常用函数的思想和方法加以解决。

【示范举例】

例1:(1)设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为30,前2n项和为100,则前3n项和为。

(2)一个等比数列的前三项之和为26,前六项之和为728,则a1=,q=。

例2:四数中前三个数成等比数列,后三个数成等差数列,首末两项之和为21,中间两项之和为18,求此四个数。

例3:项数为奇数的等差数列,奇数项之和为44,偶数项之和为33,求该数列的中间项。

高一数学必修一优秀教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把握画三视图的基本技能,丰富同学的空间想象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同学自己的亲身实践,动手作图,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同学空间想象力,体会三视图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画出简洁几何体、简洁组合体的三视图;

难点: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空间几何体。

三、学法指导:

观看、动手实践、争论、类比。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开课题

展现庐山的风景图——“横看成岭侧看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这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物体视觉的效果可能不同,要比较真实反映出物体,我们可从多角度观看物体。

(二)讲授新课

1、中心投影与平行投影:

中心投影:光由一点向外散射形成的投影;

平行投影:在一束平行光线照耀下形成的投影。

正投影:在平行投影中,投影线正对着投影面。

2、三视图:

正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前面对后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侧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左面对右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俯视图:光线从几何体的上面对下面正投影,得到的投影图。

三视图:几何体的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统称为几何体的三视图。

三视图的画法规章:长对正,高平齐,宽相等。

长对正:正视图与俯视图的长相等,且相互对正;

高平齐:正视图与侧视图的高度相等,且相互对齐;

宽相等:俯视图与侧视图的宽度相等。

3、画长方体的三视图:

正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分别是从几何体的正前方、正左方和正上方观看到有几何体的正投影图,它们都是平面图形。

长方体的三视图都是长方形,正视图和侧视图、侧视图和俯视图、俯视图和正视图都各有一条边长相等。

4、画圆柱、圆锥的三视图:

5、探究:画出底面是正方形,侧面是全等的三角形的棱锥的三视图。

高一数学教案篇四

学习目标

1明确空间直角坐标系是如何建立;明确空间中任意一点如何表示;

2能够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求出点坐标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平面直角坐标系建立方法,点坐标确定过程、表示方法?

2一个点在平面怎么表示?在空间呢?

3关于一些对称点坐标求法

关于坐标平面对称点;

关于坐标平面对称点;

关于坐标平面对称点;

关于轴对称点;

关于对轴称点;

关于轴对称点;

二师生互动

例1在长方体中,,写出四点坐标

争论:若以点为原点,以射线方向分别为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各顶点坐标又是怎样呢?

变式:已知,描出它在空间位置

例2为正四棱锥,为底面中心,若,试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并确定各顶点坐标

练1建立适当直角坐标系,确定棱长为3正四周体各顶点坐标

练2已知是棱长为2正方体,分别为和中点,建立适当空间直角坐标系,试写出图中各中点坐标

三巩固练习

1关于空间直角坐标系叙述正确是()

A中位置是可以互换

B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与一个三元有序数组是一种一一对应关系

C空间直角坐标系中三条坐标轴把空间分为八个部分

D某点在不同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坐标位置可以相同

2已知点,则点关于原点对称点坐标为()

ABCD

3已知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则重心坐标为()

ABCD

4已知为平行四边形,且,则顶点坐标

5方程几何意义是

四课后反思

五课后巩固练习

1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给定点,求它分别关于坐标平面,坐标轴和原点对称点坐标

2设有长方体,长、宽、高分别为是线段中点分别以所在直线为轴,轴,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⑴求坐标;

⑵求坐标;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五

[三维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巩固集合、子、交、并、补的概念、性质和记号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了解集合的运算包含了集合表示法之间的转化及数学解题的一般思想

3、了解集合元素个数问题的争论说明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问汇总练习提炼的形式来发掘同学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育同学系统化及制造性的思维

[教学重点、难点]:会正确应用其概念和性质做题[教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法

[授课类型]:复习课

[课时支配]:1课时

[教学过程]:集合部分汇总

本单元主要介绍了以下三个问题:

1,集合的含义与特征

2,集合的表示与转化

3,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含分类)

1,具有共同特征的对象的全体,称一个集合

2,集合按元素的个数分为:有限集和无穷集两类

高一数学集合教案篇六

教学目的:

(1)使同学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的概念及记法

(2)使同学初步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

(3)使同学初步了解有限集、无限集、空集的意义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

一些简洁的集合

授课类型:

新授课

课时支配:

1课时

教具: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内容分析:

1、集合是中学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在学校数学中,就渗透了集合的初步概念,到了学校,更进一步应用集合的语言表述一些问题例如,在代数中用到的有数集、解集等;在几何中用到的有点集至于规律,可以说,从开头学习数学就离不开对规律学问的把握和运用,基本的规律学问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也是熟悉问题、讨论问题不行缺少的工具这些可以关心同学熟悉学习本章的意义,也是本章学习的基础

把集合的初步学问与简易规律学问支配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头,是由于在高中数学中,这些学问与其他内容有着亲密联系,它们是学习、把握和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例如,下一章讲函数的概念与性质,就离不开集合与规律

本节首先从学校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还给出了画图表示集合的例子

这节课主要学习全章的引言和集合的基本概念学习引言是引发同学的学习爱好,使同学熟悉学习本章的意义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集合的基本概念

集合是集合论中的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在开头接触集合的概念时,主要还是通过实例,对概念有一个初步熟悉教科书给出的“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这句话,只是对集合概念的描述性说明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简介数集的进展,复习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质数与和数;

2、教材中的章头引言;

3、集合论的创始人——康托尔(德国数学家)(见附录);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5、教材中例子(P4)

二、讲解新课:

阅读教材第一部分,问题如下:

(1)有那些概念?是如何定义的?

(2)有那些符号?是如何表示的?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由一些数、一些点、一些图形、一些整式、一些物体、一些人组成的我们说,每一组对象的全体形成一个集合,或者说,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定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

1、集合的概念

(1)集合: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2)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常用数集及记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解0的集记作Nx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与非负整数集是相同的,也就是说,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解0的集记作Nx或N+Q、Z、R等其它

数集内排解0的集,也是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解0

的集,表示成Zx

3、元素对于集合的隶属关系

(1)属于:假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2)不属于:假如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

4、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根据明确的推断标准给定一个元素或者在这个集合里,或者不在,不能模棱两可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重复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肯定的挨次(通常用正常的挨次写出)

5、⑴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⑵“∈”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三、练习题:

1、教材P5练习1、2

2、下列各组对象能确定一个集合吗?

(1)全部很大的实数(不确定)

(2)好心的人(不确定)

(3)1,2,2,3,4,5.(有重复)

3、设a,b是非零实数,那么可能取的值组成集合的元素是_-2,0,2__

4、由实数x,-x,|x|,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含(A)

(A)2个元素(B)3个元素(C)4个元素(D)5个元素

5、设集合G中的元素是全部形如a+b(a∈Z,b∈Z)的数,求证:

(1)当x∈N时,x∈G;

(2)若x∈G,y∈G,则x+y∈G,而不肯定属于集合G

证明(1):在a+b(a∈Z,b∈Z)中,令a=x∈N,b=0,

则x=x+0x=a+b∈G,即x∈G

证明(2):∵x∈G,y∈G,

∴x=a+b(a∈Z,b∈Z),y=c+d(c∈Z,d∈Z)

∴x+y=(a+b)+(c+d)=(a+c)+(b+d)

∵a∈Z,b∈Z,c∈Z,d∈Z

∴(a+c)∈Z,(b+d)∈Z

∴x+y=(a+c)+(b+d)∈G,

又∵=

且不肯定都是整数,

∴=不肯定属于集合G

四、小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集合的有关概念:(集合、元素、属于、不属于)

2、集合元素的性质: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3、常用数集的定义及记法

五、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略)

高中数学考试的技巧

一、整体把握、抓大放小

拿到试卷后可以先快速扫瞄一下全部题目,依据积累的考试阅历,大致估量一下每部分应当安排的时间。对于能够很快做出来的题目,肯定要拿到应得的分数。

二、确定每部分的答题时间

1、考试时占用了许多时间却一点也没有做出来的题目。对于这类题目,你以后考试时就应当尽量削减时间,或者放弃,等以后学习进阶了再尝试着做。

2、考试时花了过多的时间才做出来的题目。对于这类题目,你以后平常做题时要尽量加快速度,或者通过“反复训练”等提高反应速度,这样,你下次考试时能用较少的时间做出来。

三、遇到难题时

1、你可以先用“直觉”最快的找到解题思路;

2、假如“直觉”不管用,你可以联想以前做过的类似的题目,从而找到解题思路;

3、假如这样也不行,你可以猜想一下这道题目可能涉及到的学问点和解题技巧。

4、对于花了肯定时间仍旧不能做出来的题目,要勇于放弃。

四、卷面干净、字迹清晰、留意小节

做到卷面干净、字迹清晰,把标点、符号、解题步骤等小的地方尽量做好,不要丢掉应得的每一分。

高中数学有效的学习方法

一、课后准时回忆

假如等到把课堂内容遗忘得差不多时才复习,就几乎等于重新学习,所以课堂学习的新学问必需准时复习。

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相互启发,补充回忆。一般根据老师板书的提纲和要领进行,也可以按教材纲目结构进行,从课题到重点内容,再到例题的每部分的细节,循序渐进地进行复习。在复习过程中要不失时机整理笔记,由于整理笔记也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

二、定期重复巩固

即使是复习过的内容仍须定期巩固,但是复习的次数应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小,间隔也可以渐渐拉长。可以当天巩固新学问,每周进行周小结,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期中、期末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期复习。从内容上看,每课学问即时回顾,每单元进行学问梳理,每章节进行学问归纳总结,必需把相关学问串联在一起,形成学问网络,达到对学问和方法的整体把握。

三、科学合理支配

复习一般可以分为集中复习和分散复习。试验证明,分散复习的效果优于集中复习,特别状况除外。分散复习,可以把需要识记的材料适当分类,并且与其他的学习或消遣或休息交替进行,不至于单调使用某种思维方式,形成疲惫。分散复习也应结合各自认知水平,以及识记素材的特点,把握重复次数与间隔时间,并非间隔时间越长越好,而要适合自己的复习规律。

高一数学教案全集5篇七

数学教案-圆

1、教材分析

(1)学问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圆的有关概念,由于它们是讨论圆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刻理解,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预备。

难点:①圆的集合定义,同学不简单理解为什么必需满意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②点的轨迹,由于同学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弱,而这部分学问比较抽象和难懂。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4课时

第一课时:圆的定义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1)让同学自己画圆,自己给圆下定义,进行沟通,归纳、概括,调动同学乐观主动的参加教学活动;对于高层次的同学可以直接通过点的集合来讨论,给圆下定义(参看教案圆(一));

(2)点和圆的位置关系,让同学自己观看、分类、探究,在“数形”的过程中,学习新学问。

其次课时:圆的有关概念

(1)对(A)层同学放开自学,对(B)层同学在老师引导下自学,要提高同学的学习力量,特殊是概念较多而没有许多发挥的内容,老师没必要去讲;

(2)课堂活动要抓住:由“数”想“形”,由“形”思“数”,的主线。

第三、四课时:点的轨迹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来加深和关心同学对点的轨迹的理解,一般学校可让同学动手画图,使同学在动手、动脑、观看、思索、理解的过程中,逐步从形象思维较强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我的观点是不管怎样组织教学,都要遵循同学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

第一课时:圆(一)

教学目标:

1、理解圆的描述性定义,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对圆的定义;

2、理解点和圆的位置关系和确定圆的条件;

3、培育同学通过动手实践发觉问题的力量;

4、渗透“观看→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点和圆的关系

教学难点:以点的集合定义圆所具备的两个条件

教学方法:自主探讨式

教学过程设计(总框架):

一、创设情境,开展学习活动

1、让同学画圆、描述、沟通,得出圆的第肯定义:

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圆。固定的端点O叫做圆心,线段OA叫做半径。记作⊙O,读作“圆O”。

2、让同学观看、思索、沟通,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圆的其次定义。

从旧学问中发觉新问题

观看:

共性:这些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

想一想:在平面内还有到O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它们构成什么图形?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圆上。

定义2:圆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三:点和圆的位置关系怎样?(同学自主完成得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